/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四升五暑期阅读
考点07——名著阅读
◎ 阅读方法:
名著就是指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知名度、且包含永恒主题和经典的人物形象.能够经过时间考验经久不衰,被广泛认识以及流传的文学作品。名著能够使人陶冶情操,能给人们以警示和深远影响。
1、查阅主要内容,整体感知。
首先查阅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做到心中有底。当我们拿到一本书,不要急着去翻看里面的内容,每本书的前面都有内容简介。(写在前面的话),好好地看一看。看完后还要在脑子里像过电影一样,再回忆一遍。总之,我觉得应该先整体感知,然后再仔细研读。这样更容易随着作者的思路往下读。
2、借助影视作品。
许多古典名著都会被拍成影视作品,读之前看相关的影视作品,影视作品必定容易让人接受,有助于我们从感官上对情节有个大概的把握。然后再读,这样读起来才会流畅,读之后再看看相关的影视作品。有助于我们回忆当时或已经遗忘的情节。
3、联系上下文猜测语句的意思。
由于古代的语言习惯跟现在的有差异,有时我们并不能马上准确地理解书中某些语句的意思,这时我们不能着急,也不要灰心。可以借助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大致猜测语句的意思。也许读着读着就懂了。
4、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可以先粗知大意。
因为古人与我们的生活的年代不一样,书中可能出现很多我们不理解的事物。名称或者是专业名词。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大致地猜测事物的用途,不必深究,或者在不影响阅读的情况下,跳过去先读下面的内容。因为四大名著章节太多,所以没必要去逐词逐句一一体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慢慢进一步研读。
5、画思维导图或者改编成课本剧。
在阅读人物关系复杂的古典名著时,有一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读懂书中的内容。如《红楼梦》,我们可以将人物的关系画成思维导图,这样可以快速地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读到有意思的情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参考本单元的口语交际,把有意思的情节改编成剧本进行表演。这样既能陶冶生活的情操,还可以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走进名著,理解人物当时的内心世界。
◎ 提优训练:
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9分)
成 长
①我在意大利的一个面包房里干过两个月,认识了很多意大利孩子。其中有一个叫约翰的男孩儿,长得虎头虎脑的,一双蓝色的大眼睛老是忽闪忽闪的,十分可爱。
②约翰每次来面包房,总是亲昵地拖长声音,冲着我说:“您好——”等我回答后,他便从口袋里掏出两元钱,要买意大利香肠。看得出,他很喜欢意大利香肠,但每次都只买一根,取过香肠时,他总是自言自语地说:“不够买两根的。”这句话,他几乎次次重复着,好像他的口袋里只允许装两元钱。
③有一次,我拿了两根香肠给他:“你拿去吃好了。”他推让着,说:“不要。 两块钱买一根,还可以喝一听可乐。”听了他的话,我琢磨:也许他的父母不太喜欢他,也许他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太好。
④大雪纷纷扬扬,接连下了三天。约翰也有三天没来买香肠了。
⑤第四天,大雪继续下着。我偶然抬起头,从玻璃窗向外看,只见铺着厚厚白雪的马路上,驶来一辆挺高档的汽车,停在靠东的居民点。一个妇女从汽车里走出来。接着,一个穿着红大衣、戴着红帽子的男孩儿也下了汽车。男孩儿的肩上挂着一个大挎包。他走到每家每户的信箱前,投送着一份份报纸。投完这个居民点,汽车又往另一个居民点开去……
⑥第五天,雪停了,约翰又来了,穿着一件红大衣,戴着一顶红帽子。我看到他的穿戴,心里一亮,问他:“昨天,是你在雪地里送报吧 开车送你的是……”
⑦“是我的妈妈。”他不等我说完,笑着回答,“雪太大了,妈妈不放心,一定要陪我送报。”
⑧“你每月送报纸,可以拿到多少报酬 ”
⑨ 他回答道:“八十元。圣诞节时报纸多,有一百多元。”说着,他像往常一样,从口袋里掏出两元钱,仍旧买一根意大利香肠和一听可乐。
⑩ 这时候,我才恍然大悟:约翰家不是没有钱,他的父母也不是不爱他,而是为了 。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2分)
自言自语:
恍然大悟:
(2)下列对短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我”在面包房工作时认识了约翰,他每次只买一根香肠和一听可乐,“我”觉得他家条件不好。后来,“我”又看到他在送报,证实了“我”的猜测。
B.约翰常来买香肠,每次只买一根,“我”以为他家条件不好。一次,“我”偶然看到他在送报,才明白了他只买一根香肠的真正原因。
C.约翰是个报童,他的妈妈很爱他。一次,接连下了好几天雪,他妈妈专门开车送他,让他顺利地完成了送报纸的任务。
D.“我”在面包房工作时认识了约翰,他每次只买一根香肠,“我”拿两根给他,他不要,很有骨气。
(3)读读第③自然段画“ ”的部分和第⑩自然段,思考作者这样想的依据分别是什么。(2分)
(4)根据短文内容,把结尾补充完整,写在文中的横线上。(1分)
(5)你觉得文中的约翰是一个男子汉吗 为什么 (2分)
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8分)
抗日小英雄王朴
王朴出生于太行山石岭下的河北省完县野场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在他开始懂事的时候,日本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侵占华北,战争的火焰烧到了他的家乡太行山。日寇烧杀抢掠的凶残行为,在王朴幼小的心灵里燃起了民族仇恨的烈火。
王朴从小跟随父母参加抗日工作,11岁时被大家推选为儿童团团长。他经常带领小伙伴们拿着红缨枪,站岗放哨查路条,给八路军送信带路,开展拥军优属活动。为了对付鬼子扫荡,民兵大搞地雷战,王朴不仅学会了布雷,还学会了造雷。一次,他用自制的地雷炸死了一个汉奸,还协助民兵抓住了两个鬼子。
有一次,野场村的乡亲们全被日寇赶到一起,王朴也是其中一个。 日寇拿着一份由汉奸金珠子提供的村干部和抗日军属名单,叫汉奸翻译把他们一个一个拉出来,然后狗汉奸龇牙咧嘴地问王朴:“你就是野场村的儿童团团长王朴吧 ”王朴理都不理这个狗汉奸。“你一定知道八路军的东西藏在哪里,说出来就放你回家。”“不知道!就是知道也不会告诉鬼子和你这个狗汉奸!”王朴面不改色地回答。日寇猛地抽出了东洋指挥刀,指着王朴的胸口,狂叫道:“你的,小八路的,快快地说,你不说死了死了的!”王朴面对日本鬼子强盗的刺刀,想起了“五不誓言”,想起了张喜子和秀大伯,更想起了自己领着儿童团团员宣言的誓言“头可断,血可流,秘密不可泄”,于是昂首挺胸,面对死亡, 毫不畏惧,大声高呼:“打倒日本鬼子!打倒狗汉奸!”残暴的日本鬼子向在场的群众开了枪,118名无辜群众倒在了血泊之中,其中包括13岁的王朴,王朴的母亲、弟弟和奶奶。
为了纪念王朴,晋察冀边区政府授予他“抗日民族小英雄”的光荣称号,并立了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十大少年英雄”的称号。
(1)作为儿童团团长,王朴做了 、 、
和 等抗日工作。(2分)
(2)用简洁的话归纳第3 自然段的主要内容。(2分)
(3)以下对短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王朴面对日本鬼子的刺刀却毫不畏惧,是因为他憎恨侵略者,热爱祖国,忠于革命。
B.因为王朴英勇地为八路军、为自己的祖国献出年轻的生命,所以晋察冀边区政府授予他“抗日民族小英雄”的光荣称号。
C.短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王朴的英雄形象。
(4)请用一句话来表达你对抗日小英雄王朴的赞美之情。(2分)
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0分)
一个男孩的座右铭
一个男孩生性怯懦,屡遭同伴们的嘲弄,为此他苦恼不已,做梦都想成为一个勇敢且受人尊重的人。后来他应征入伍了,原以为新环境会给他的境遇带来改观,但由于秉性使然,他再次沦为大家戏谑的对象。
一天,教官进行投掷训练,他突然把一枚手榴弹向着新兵掷过去,新兵们个个大惊失色,纷纷溃散。教官气愤地说:“这只是一枚不会爆炸的手榴弹,我是想测试一下你们的心理素质,看你们在突发事件前,能否保持镇定和勇敢——要知道,对一名军人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恰巧,那天男孩因病未能出练。第二天,当他出现时,教官暗示新兵们不要声张,故伎重施,将手榴弹像昨天那样再次投掷。大家掩面窃笑,期待一场闹剧的上演。
同他们一样,男孩并不知道手榴弹不会爆炸。然而,在那一瞬,他却奋不顾身地扑了上去,用瘦弱的身体把手榴弹压在身下,并伴以紧迫而短促的一声大吼:“快!快闪开!”
大家惊诧了!个个面面相觑。
过了好久,男孩才明白过来,他爬起来,低下头,等待同伴们的奚落。然而,每个人都将自己无上的崇敬和感激,化作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男孩哭了。这是他平生头一次为受到如此厚重的礼遇而流泪。
从此以后,男孩一点一点地从卑怯中走了出来,屡立军功,赢得了人们的无限崇敬。 想及年少的际遇和今日的辉煌,已荣升为军官的男孩总是感慨万分地说:“忘掉自己,你就会变得勇敢;关怀别人,你就会赢得尊重!”这句话成了男孩恪守不渝的座右铭。
(1)通读全文,下面哪个词语不是形容男孩的?( )(1分)
A.生性怯懦 B.苦恼不已 C.大惊失色 D.奋不顾身
(2)联系上下文,下面哪个词语与其他三个词语不是近义词?( )(1分)
A.嘲弄 B.戏谑 C.惊诧 D.奚落
(3)“大家都惊诧了!个个面面相觑”是因为( )。(2分)
A.手榴弹居然没有爆炸。
B.男孩的表现镇定而勇敢。
C.他们期待的一场闹剧落空了。
(4)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4分)
①“要知道,对一名军人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中的“这”指什么?
②“这是他平生头一次为受到如此厚重的礼遇而流泪”中的“如此厚重的礼遇”指什么?
(5)男孩恪守不渝的座右铭是什么?请用“ ”画出。结合事例,写一句你的座右铭。(2分)
4、快乐读书吧。(6分)
十万个为什么
妈妈想给小林买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她在网上看到了这两个版本。
版本一
小林查阅了下面的资料:
中国版《十万个为什么》的名称是借用了苏联科学文艺作家伊林(真名为伊利亚·雅
科甫列维奇·马尔夏克)的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米·伊林又是取自英国作家(19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的诗句:“五千个在哪里?七千个怎么办?十万个为什么?”“十万”是一个虚指,用来形容许多。
《十万个为什么》这一图书品牌是由位于上海的少年儿童出版社在1961年首创的,
文章通常采用“为什么”的标题,每一篇文章都是几千字的科学普及作品。1961年至今,《十万个为什么》被业界视作图书品牌,大规模开发利用,同名图书层出不穷。但是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凭借其独特的编辑理念和对质量的严格要求,仍然是广大读者的第一选择。
(1)中国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这个名称( )。(2分)
A.借用了苏联科学文艺作家米·伊林的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
B.取自英国作家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的诗句
(2)根据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2分)
①“十万个为什么”就是说这本书里的“为什么”一共有十万个。
②版本(二)的价格比版本(一)低。
③版本(一)可以装兜里,空闲时可以随时掏出来看。
④版本(一)现在的抢购价是680.00元。
(3)阅读了相关材料,比较两个版本的图书之后,小林会建议妈妈给他购买
哪个版本的《十万个为什么》?结合短文写写他推荐的理由(至少写两个方面)。(2分)
建议妈妈购买版本 ,理由:
。
5、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0分)
痴鸡(节选)
曹文轩
①那年春天,我家的一只黑母鸡正趴在鸡蛋上想孵小鸡。但母亲并不打算让它孵,给了我一根竹竿,让我把它吓醒。
②我跑过去将黑母鸡撵起来。它在前面跑,我挥着竹竿在后面追。从屋前追到屋后,从竹林追到菜园。我追赶的速度不断加快,黑母鸡的速度却越来越慢,翅膀也耷拉下来,还不时跌倒。见竹竿挥舞过来,它只好又挣扎着爬起,继续跑。
③我终于筋疲力尽地瘫坐在草垛底下。黑母鸡钻到了草丛里,一声不吭地将自己藏到傍晚。第二天,它“咯咯咯”地叫着,依旧寻觅着鸡蛋。但它一下子就瘦损下来,似乎只剩下了一只空壳。本来鲜红欲滴的鸡冠失了血色,一身漆黑的羽毛也失去了光泽。
④其他鸡趁机捉弄它,它们不是群起而追之,便是群起而啄之。它毫无反抗的念头,也无反抗的能力,在追赶与攻击中,只能仓皇逃窜,最后蜷缩在角落里。
⑤过不几天,大姨妈家送孵出的小鸡来了。
⑥黑母鸡一听到小鸡叫,立即直起颈子,随即大步跑过来,翅大身轻,简直像飞。它要做鸡妈妈。但那些小鸡一见了它,就像小孩见到疯子,吓得四处逃散。它四处去追那些小鸡,追着了,就用大翅将它们罩到了怀里。那被罩住的小鸡,就在黑暗里惊叫,然后用力地钻出来,往人腿下跑。它东追西撵,弄得四下里一片“叽叽叽”的惊叫。
⑦母亲专门将邻居家的毛头请来对付黑母鸡。毛头做了一面小旗,将这小旗缚在黑母鸡的尾巴上。毛头将它松开后,它误以为有什么东西向它飞来了,惊得大叫,发疯似的跑起来。
⑧黑母鸡钻进了竹林,那面小旗被竹枝勾住,终于从它的尾巴上被拽了下来。它跌倒在地上,很久未能爬起来,张着嘴巴光喘气。可是,黑母鸡依旧痴心不改。
⑨然而,过了两天,黑母鸡却不见了,无论你怎么四处去唤它,也未能将它唤出。一个星期过去了,也未见到它的踪影。一个多月后的一天,我和母亲正在菜园里种菜,忽然隐隐约约地听到不远处的竹林里有小鸡的叫声。再寻声望去,眼前的情景把我俩惊呆了。
⑩黑母鸡领着一群小鸡正走出竹林,来到一棵柳树下。当时,正是中午,阳光明亮照眼,微风中,柳丝轻轻飘扬。那些小鸡都已显出羽色了,在黑母鸡周围欢快地觅食与玩耍。再细看黑母鸡,只见它神态安详,再无一丝痴态,鸡冠也红了,毛也亮亮闪闪的,又紧密又有光泽。
(1)读第①~⑧段,黑母鸡因“发痴”而吃了许多苦头,请抓住关键词概括,完成思维导图。(2分)
(2)短文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黑母鸡因“发痴”而吃的苦头,这样写的目的是( )。(2分)
A.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一位伟大的母亲,必须先吃苦头
B.表达了作者对伤害动物的行为的谴责,呼吁大家保护动物
C.表达了“我们”一家对黑母鸡的无比厌恶
D.表现出黑母鸡对做母亲的执着,赞颂母爱的伟大
(3)读第⑥段两个画“____”的句子,注意加点字,从中你读出了什么?(2分)
(4)短文中前后两次写到黑母鸡的样子,请用“ ”画出来。这样前后对比,突出了黑母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说一说你对短文题目“痴鸡”的理解。(2分)
6、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1分)
渑池之会
秦昭襄王一心要使赵国屈服,接连侵入赵国边境,占领了一些地方。公元前279年,
他又耍了个花招儿,请赵惠文王到秦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去会面。赵惠文王开始怕被秦国扣留,不敢去。大将廉颇和蔺相如都认为如果不去,反倒是向秦国示弱。
赵惠文王决定硬着头皮去冒一趟险。他叫蔺相如随他一块儿去,让廉颇留在本国辅助太子留守。
为了防备意外,赵惠文王又让大将李牧带兵五千人护送,相国平原君带兵几万人在边境接应。
到了预定会面的日期,秦王和赵王在渑池相会,并且举行了宴会,高兴地喝酒谈天。
秦昭襄王喝了几盅酒,带着醉意对赵惠文王说:“听说赵王弹得一手好瑟。请赵王弹个曲儿,给大伙儿凑个热闹。”说罢,吩咐左右把瑟拿上来。
赵惠文王不好推辞,只好勉强弹了一个曲儿。
秦国的史官把这件事记了下来,并且当场念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在渑池相会,秦王令赵王弹瑟。”
赵惠文王气得脸都发紫了。这时,蔺相如拿了一个缶(fǒu,一种瓦质的打击乐器),突然跪到秦昭襄王跟前,说:“赵王听说秦王很会秦国的乐器,我这里有个缶,也请大王赏脸敲几下助兴吧。”
秦昭襄王勃然大怒,不去理他。
蔺相如的眼睛射出愤怒的光,说:“大王未免太欺负人了。秦国的兵力虽然强大,可是在这五步之内,我可以把我的血溅到大王身上去。”
秦昭襄王见蔺相如这股势头,十分吃惊,只好拿起击棒在缶上胡乱敲了几下。蔺相如回过头来叫赵国的史官把这件事记下来,说:“某年某月某日,赵王和秦王在渑池相会,秦王给赵王击缶。”
秦国的大臣见蔺相如竟然敢这样伤秦王的体面,很不服气。
有人站起来说:“请赵王割让十五座城给秦王祝寿。”
蔺相如也站起来说:“请秦王把咸阳城割让给赵国,为赵王祝寿。”秦昭襄王眼看局面十分紧张,他事先已探知赵国派大军驻扎在不远的地方,真的动起武来,恐怕也得不到便宜,就喝住秦国大臣说:“今天是两国君王欢会的日子,诸位不必多说。”
这样,两国渑池之会总算圆满而散。
(1)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与秦王有两次较量。第一次是 ,
第二次是 。(2分)
(2)“赵惠文王气得脸都发紫了”的原因是( )。(2分)
A.秦昭襄王带着醉意要求赵惠文王弹瑟。
B.赵惠文王不好推辞,只好勉强弹了一个曲儿。
C.秦国的史官把赵惠文王弹瑟的事记了下来。
D.赵惠文王受到了侮辱,却又无可奈何。
(3)蔺相如坚决要秦昭襄王击缶的原因是( )。(2分)
A.秦昭襄王很会秦国的乐器,蔺相如要他击缶助兴。
B.蔺相如为了打击秦昭襄王的嚣张气焰。
C.蔺相如为了帮赵惠文王争回面子,维护国家的尊严。
D.蔺相如为了让赵国的史官有内容可记。
(4)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取得胜利的原因是( )。(多选)(2分)
A.蔺相如机智、勇敢,具有大无畏的精神。
B.赵惠文王在廉颇和蔺相如的建议下做好了防备意外的充分准备。
C.赵国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实力与秦国相当。
D.蔺相如忠义爱国,自觉维护国家尊严。
(5)读了本文,你对故事《负荆请罪》中蔺相如有意避让廉颇有了什么更深的理解?
(3分)
7、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1分)
卧薪尝胆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他在临死前,嘱咐
儿子夫差要替他报仇。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准备(攻 功)打越国。过了两年,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无路可走,准备自杀。谋臣文种劝住了他,说:“吴国大臣伯嚭(pǐ)贪财,可以派人去贿略。”勾践就派了文种带着珍宝贿赂伯嚭,伯嚭答应和文种去见吴王文种见了吴王。
文种见了吴王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请您(挠 饶)恕他。”这时的夫差以为越国已经不足为患,就答应了越国的投降。然后,勾践带着妻子和范蠡(lǐ)到吴国伺候吴王,终于赢得了吴王的欢心和信任。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了。
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摩 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他亲自到田里与农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纺线织布。勾践的这些举动感动了越国上下官民,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
而吴王夫差盲目力图争霸,丝毫不考虑民生疾苦。他虽然称霸于诸侯,但是这时的吴国,就似强大,实际上已经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越王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夫差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带兵回国,并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估计一下子灭不了吴国,就同意了。公元前478年,勾践第二次亲自带兵攻打吴国。这下官民,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
而吴王夫差盲目力图争霸,丝毫不考虑民生疾苦。他虽然称霸于诸侯,但是这时的吴国,就似强大,实际上已经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越王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夫差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带兵回国,并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估计一下子灭不了吴国,就同意了。公元前478年,勾践第二次亲自带兵攻打吴国。这时的吴国根本抵挡不住越国军队的强势猛攻,屡战屡败。最后,夫差又派人向勾践求和,范蠡坚决主张要灭掉吴国。夫差见求和不成,就(拔 跋)剑自杀了。
(1)选出文中括号内正确的字画“√”。(2分)
(2)根据解释,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词语。(3分)
① :下定决心,努力谋求强盛或进步。
② :不怕艰难困苦,坚持英勇斗争。
③ :多次打仗多次失败。
(3)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看出勾践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4)越王勾践能取得最终的胜利最根本的原因是( )。(2分)
A.自身的努力和能听取大臣的意见。
B.吴国日渐衰败。
C.吴国大臣伯龉的帮忙。
D.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时发动突然袭击。
(5)这是成语“卧薪尝胆”的故事,请你结合文章说说“卧薪尝胆”对我们有什么启
示。(2分)
8、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爱的教育(节选)
安利柯,我敢说,你的同学斯代地是绝对不会(抱 报)怨老师不好的。今天你恨恨
地说:“老师真不耐心!”你好好想一想,你自己不是也常有不耐烦的时候吗?而且还是对你的父母呢!老师有时心情不好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你想,他为孩子们(幸 辛)苦了那么多年,在他所教的孩子中间,虽然有许多很高尚,很有感情,但是也有一些不知好歹、轻视老师的劳动的人。
总的来说,你们带给他的烦恼远远胜过你们给予他的欢乐。就是(胜 圣)人,处于他那样的地位,也难免会动气的,何况老师还有身体不好的时候。而且就是在生病的时候,他也还得忍着病痛给学生们上课。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有些烦躁不是很自然的吗?你们没有注意到老师在生病,甚至还要责怪老师(皮 脾)气不好,老师的心里该会是多么难过啊!
(1)用“___”画出括号里用得正确的字。
(2)把画横线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3)语段讲的是:安利柯 老师,父亲教育安利柯要 老师。
(4)读了语段,我的体会是:
9、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管仲与鲍叔牙
①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时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才干。管仲
因贫穷,经常沾鲍叔的便宜,鲍叔始终能很好地对待他,不因此而说他的闲话。后来鲍叔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当小白被立为齐国国君的时候,公子纠被杀,管仲也被囚禁。鲍叔就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齐桓公任用,在齐国主持政事,齐桓公因此也成就霸业,多次联合各国诸侯主括盟会,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这都是管仲的谋划。
②管仲说:“我当初贫穷时,曾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钱财,自己多拿,鲍叔不认为我贪财,他知道我贫穷啊!我曾经替鲍叔办事,结果使他处境更难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利有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被国君辞退,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能,他知道我没有遇到时机。我曾经三次作战,三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怯,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亲。公子纠失败了,召忽为之而死,我却被囚受辱,鲍叔不认为我不懂得羞耻,他知道我不以小节为羞,而是以功名没有显露于天下为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③鲍叔推荐管仲以后,自己甘愿做他的下属。天下的人不赞美管仲的才干,而赞美鲍叔能了解人。
(1)用“ ”画出表现管仲的才能的句子。
(2)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①管仲多分钱财,鲍叔认为他贫穷;
②管仲办事不力,鲍叔认为他 ;
③管仲三次被辞退,鲍叔认为他 ;
④管仲三次逃跑,鲍叔认为他 ;
⑤管仲被囚受辱,鲍叔认为他 。
(3)“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这句话的意思是管仲认为
,表达了管仲 。
(4)天下人为什么不赞美管仲的才干,而赞美鲍叔能了解人?
10、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4分)
唇亡齿寒
①在春秋时代,晋国十分强大,是春秋五霸之一。
②晋国南边,有两个小国,虞和虢(guó)。这两个国家山水相连,祖先又都姓姬,所
以世代以来和睦相处。但是虢国的国君是个狂妄自大的人,经常到晋国边界闹事,袭扰晋国。晋献公觉得我国是心腹之患,却一直没找到机会来解决这件事。再加上晋国对这两个小国常存着吞并的野心。可是在地理位置上,虞国处在晋和能的中间,两个小国合起来的力量不容轻视,所以一直维持着相安无事的局面。
③晋国的大夫苟息知道晋献公的野心,就向晋献公献计,说:“虞公是个贪得无厌的人,而就公是个好色的人。我们先送美女给虢公,让他沉迷酒色,不问政事。再把我们的国宝送给虞公,向他借道,攻打虢国,他一定会答应的。这样一来,虢国就会猜疑虞国,虞国也就不会帮助虢国了。我们先灭了虢国,虞国还怕不是主君的囊中物吗?”晋献公听了之后觉得不错,就接受了苟息的建议,把晋国的国宝送给了虞公,反正只等于寄放一下,乐得大方。
④看到晋国送来的国宝,虞公非常高兴。然而虞国的大夫宫之奇说:“晋国强大,虞国弱小,大国来讨好小国,绝无好意!我们绝不能收,他也绝不会无缘无故地送礼。他送的礼越大,我们越要小心,他所要求的,一定比送的礼更大,我们会付出可怕的代价的!”虞公想想也有道理,又舍不得这些国宝,便问使者,晋献公有何要求。使者答:“我的主公只是想和虞公交朋友,向虞公借个路,让我们去攻打虢国。”
⑤虞公心想:借个路,我一点损失都没有,就可以得到这些国宝,于是他就想答应。宫之奇一听晋公的要求,就知道其中一定有阴谋,极力劝阻:“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盟邦;没有了嘴唇,牙齿还能保得住不受寒风侵袭吗?这件事万万不可!晋国灭了虢国,一定会回兵把虞国灭了的!”虞公一心想得晋国的国宝,就说:“晋和我们是同姓之国,都姓姬,怎会害我们呢?”
⑥宫之奇回道:“若论同姓,虢国和晋的血缘,比我们还近呢!他能灭虢,怎会对虞留情?”虞公财迷心窍,说:“虢公得罪了晋公,我又没得罪他;他还送我珍宝,来表示善意呢。再说,我每年都用最丰盛的祭品祭祀神明和祖先,他们也会保估我们呀!”
⑦宫之奇眼见无法说服虞公,只得带着全家老小,逃亡到了曹国。
⑧这样,晋献公在虞公的“帮助”下,轻而易举地灭掉了虢国。
⑨晋军得胜归来,借口整顿兵马,驻扎在虞国。一天,晋军突然发动袭击,一下子又灭掉了虞国。目光短浅的虞公只看见眼前的利益,却看不出虢国的存亡与虞国有着密切的联系,最终成了晋国的俘虏。
(1)快速阅读文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分)
(2)成语“唇亡齿寒”中的“唇”和“齿”在文中分别指 和 ,这个成语的深层含义是
。(3分)
(3)晋献公将晋国的国宝送给虞公的原因是( )。(2分)
A.晋国想要与虞国交好,共同抵御虢国的进攻。
B.晋献公想要和虞公交朋友,送礼是为了讨好虞公。
C.晋献公想要虞公同意借道给晋军去攻打虢国,同时借机谋夺虞国。
D.虞公十分想要晋国的国宝,所以用借道给晋军攻打虢国来交换。
(4)读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回答问题。(3分)
然而虞国的大夫宫之奇说:“晋国强大,虞国弱小,大国来讨好小国,绝无好意!我们绝不能收,他也绝不会无缘无故地送礼。”
这句话是对虞国大夫宫之奇的 描写,连用三个“绝”字,你体会到 。
(5)读完这篇文章,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3分)
参考答案
1、(1)自己跟自己说话,独自低声说话。 一下子完全明白了。
(2)B
(3)第③自然段中,作者会那么想是因为约翰常来买香肠,但每次只买一根。第11自然段中,作者会那么想是因为下大雪时,约翰的妈妈还开着一辆挺高档的汽车陪他送报。
(4)示例:从小培养他的生活能力,更利于他的成长
(5)示例:我觉得约翰是一个男子汉。一是他独立性强,给人家送报;二是他懂得珍惜、善于克制,尽管喜欢吃意大利香肠,尽管自己家有钱,但他每次只买一根;三是他很有礼貌,每次跟“我”都打招呼,并拒绝“我”送他香肠。
2、(1)站岗放哨查路条 给八路军送信带路 开展拥军优属活动 布雷、造雷
(2)王朴宁死也不说出八路军的秘密,残暴的日本鬼子开枪杀害了包括王朴在内的118名无辜群众。
(3)C
(4)示例:王朴,你面对日本鬼子的刺刀毫不畏惧,你真是一位热爱祖国、忠于革命的小英雄。
3、(1)C (2)C (3)B
(4)指的是在突发事件前,保持镇定和勇敢的心理素质。
指的是每个人都将自己无上的崇敬和感激,化作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5)忘掉自己,你就会变得勇敢;关怀别人,你就会赢得尊重! 无穷的伟大,也是从“一”开始的。
4、(1)A
(2) × √ × ×
(3)因为版本一是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有独特的编辑理念和对质量的严格要求,是广大读者的第一选择。
5、(1)被同伴捉弄; 被毛头对付挣扎着爬起,继续跑; 发疯似的跑
(2) D
(3)句中加点字是对黑母鸡动作的描写,体现了黑母鸡想做鸡妈妈、想保护孩子的急切心情。
(4)但它一下子就瘦损下来,似乎只剩下了一只空壳。本来鲜红欲滴的鸡冠失了血色,一身漆黑的羽毛也失去了光泽。 再细看黑母鸡,只见它神态安详,再无一丝痴态,鸡冠也红了,毛也亮亮闪闪的,又紧密又有光泽。 成为鸡妈妈后神态安详的样子,与之前的状态完全不同
(5)示例:“痴”指痴迷,“痴鸡”这个题目体现了文中黑母鸡一心只想孵小鸡,为孵小鸡而不顾一切,也表达了作者对黑母鸡的欣赏和赞美。
6、(1)要秦王击缶要秦王献咸阳城给赵王祝寿
(2)D
(3)C
(4)A B D
(5)示例:从蔺相如有意避让廉颇看出他以大局为重,也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他对敌人则针锋相对,勇敢无畏。
7、(1)攻 饶 磨 拔
(2)发愤图强 艰苦奋斗 屡战屡败
(3)能吃苦、有决心、不贪图享受、亲民的人。
(4)A
(5)示例: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
8、(1)抱 辛 圣 脾
(2)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有些烦躁是很自然的。
(3)抱怨 理解
(4)我们要理解老师,尊重老师。
9、(1)管仲被齐桓公任用,在齐国主持……是管仲的谋划。
(2)时运不济 时机没到 家有老母 功名没有显露
(3)最了解他的人是鲍叔 对鲍叔知遇之恩的感激
(4)是因为鲍叔不计较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极力向齐桓公推荐管仲
10、(1)晋国想要吞并邻近的虞和虢,于是贿赂虞公,先攻打虢国,最后吞并虞国。
(2)虢国 虞国 利害密切相关的两方,一方受到伤害,另一方也不能独善其身
(3)C
(4)语言宫之奇对晋国的示好十分警惕,不同意虞公接受国宝的坚决的态度
(5)①我们不能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看不到背后隐藏的危险。②弱小的势力应该相依为命,联合对抗外敌,否则就会被逐个击破。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