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讲 人与环境
课标要求 1.探讨人口增长对环境造成的压力。2.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污染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威胁,同时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3.概述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尝试提出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合理化建议。4.举例说明根据生态学基本原理,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和技术,达到资源多层次和循环利用的目的,使特定区域中的人和自然环境均受益。5.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考情分析 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024·黑吉辽卷,4;2024·湖北卷,3;2024·北京卷,15;2023·海南卷,13;2023·浙江6月选考,2;2023·辽宁卷,6;2023·江苏卷,4;2023·湖北卷,7;2022·辽宁卷,2
2.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2024·重庆卷,16;2024·新课标卷,33;2024·山东卷,24;2024·河北卷,17;2024·湖北卷,2;2024·浙江1月选考,5;2024·北京卷,10;2024·江西卷,18;2024·浙江6月选考,1;2023·河北卷,17;2023·辽宁卷,23;2023·重庆卷,4;2022·河北卷,22;2022·广东卷,1;2022·湖北卷,2;2022·辽宁卷,13;2022·海南卷,19
3.生态工程的原理及实例 2024·黑吉辽卷,5;2024·甘肃卷,14;2023·辽宁卷,5;2023·湖南卷,13;2023·海南卷,13;2023·北京卷,11、18;2022·江苏卷,12
考点一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INCLUDEPICTURE"核心要点再研.tif" INCLUDEPICTURE "../../核心要点再研.tif" \* MERGEFORMAT
1.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1)生态足迹
INCLUDEPICTURE"SW649-.tif" INCLUDEPICTURE "../../SW649-.tif" \* MERGEFORMAT
(2)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的影响
①人口增长必定会加大对生存空间、食物及衣物等日常用品的需求,排放的垃圾增多。因此生态足迹总量 。
②人口增长过快会压缩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使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生态承载力总量)降低,最终使生态足迹总量的增速大于生态承载力总量的增速,出现 ,引发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3)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环境压力
①减少生态足迹总量。如节约用水用电、低碳出行、提倡素食、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等。
②提高生态承载力总量。如加大农、林、牧、渔等产业的科技投入,提高生产力,提高产量。
2.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INCLUDEPICTURE"X385-.TIF" INCLUDEPICTURE "../../X385-.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X386-.TIF" INCLUDEPICTURE "../../X386-.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典型例题深研.tif" INCLUDEPICTURE "../../典型例题深研.tif" \* MERGEFORMAT
考向1 结合生态足迹,考查生命观念
1.(2024·湖北卷,3)据报道,2015年到2019年长江经济带人均生态足迹由0.321 2 hm2下降至0.295 8 hm2,5年的下降率为7.91%。人均生态承载力从0.460 7 hm2下降到0.449 8 hm2,5年的下降率为2.37%。结合上述数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长江经济带这5年处于生态盈余的状态
B.长江经济带这5年的环境容纳量维持不变
C.长江经济带居民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有利于生态足迹的降低
D.农业科技化和耕地质量的提升可提高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承载力
2.(2024·北京卷,15)1961年到2007年间全球人类的生态足迹如右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INCLUDEPICTURE"24GT163.tif" INCLUDEPICTURE "../../24GT163.tif" \* MERGEFORMAT
A.1961年到2007年间人类的生态足迹从未明显下降过
B.2005年人类的生态足迹约为地球生态容量的1.4倍
C.绿色出行、节水节能等生活方式会增加生态足迹
D.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引导人类利用科技缩小生态足迹的重要基础
[题后反思] 生态足迹可以被形象地理解为一只负载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耕地、铁路等的巨“足”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足印。试探讨:
(1)与步行相比,开车出行为什么会增大生态足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食用牛肉会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绿色出行、“光盘行动”、节水节能等,都可以缩小生态足迹。试举例说出还有哪些可以缩小生态足迹、减少环境污染的生活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向2 围绕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考查社会责任
3.(2024·黑吉辽卷,4)关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清洁能源的使用能够降低碳足迹
B.在近海中网箱养鱼不会影响海洋生态系统
C.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往往与人类活动有关
D.水泥生产不是导致温室效应加剧的唯一原因
4.(2023·湖北卷,7)2020年9月,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向国际社会作出了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某湖泊早年受周边农业和城镇稠密人口的影响,常年处于CO2过饱和状态。经治理后,该湖泊生态系统每年的有机碳分解量低于生产者有机碳的合成量,实现了碳的零排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低碳生活和绿色农业可以减小生态足迹
B.水生消费者对有机碳的利用,缓解了碳排放
C.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分解会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而加剧
D.在湖泊生态修复过程中,适度提高水生植物的多样性有助于碳的固定
考点二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INCLUDEPICTURE"核心要点再研.tif" INCLUDEPICTURE "../../核心要点再研.tif" \* MERGEFORMAT
1.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
(1)生物多样性的层次
INCLUDEPICTURE"+17.tif" INCLUDEPICTURE "../../+17.tif" \* MERGEFORMAT
提醒 同种生物(无生殖隔离)不同个体(或种群)间存在遗传多样性;不同生物(具有生殖隔离)即不同物种间存在物种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INCLUDEPICTURE"+18-.tif" INCLUDEPICTURE "../../+18-.tif" \* MERGEFORMAT
提醒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其直接价值。
2.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1)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和掠夺式利用等:
①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②过度采伐、滥捕乱猎。
(2) 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3)农业和林业品种的单一化会导致 多样性的丧失,以及与之相应的经长期协同进化的物种消失。
(4) 的盲目引入导致物种的灭绝。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INCLUDEPICTURE"SW650-.tif" INCLUDEPICTURE "../../SW650-.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考点速览.tif" INCLUDEPICTURE "../../考点速览.tif" \* MERGEFORMAT
(1)在城市动物园饲养濒危动物属于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2024·浙江6月选考,1A)( )
(2)防护林的防风、固沙及保护农田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2023·辽宁卷,5D)( )
(3)赤潮和水华的发生与人类活动造成海水富营养化有关。(2022·海南卷,9B)( )
(4)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行为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2022·浙江6月选考,1)( )
(5)红树林的海岸防护作用和观赏性体现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2021·海南卷,3C)( )
(6)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是保护绿孔雀的有效措施。(2020·山东卷,10D)( )
INCLUDEPICTURE"典型例题深研.tif" INCLUDEPICTURE "../../典型例题深研.tif" \* MERGEFORMAT
考向 结合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考查生命观念
1.(2024·浙江6月选考,1)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城市动物园饲养濒危动物属于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
B.在培育转基因生物时需考虑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C.酸雨、全球变暖等生态环境问题会威胁生物多样性
D.通过立法、宣传教育,让人们树立起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2.(2024·北京卷,10)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东亚,一度濒临灭绝。我国朱鹮的数量从1981年在陕西发现时的7只增加到如今的万只以上,其中北京动物园38岁的朱鹮“平平”及其27个子女对此有很大贡献。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北京动物园所有朱鹮构成的集合是一个种群
B.朱鹮数量已达到原栖息地的环境容纳量
C.“平平”及其后代的成功繁育属于易地保护
D.对朱鹮的保护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
3.(2024·湖北卷,2)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武夷山国家公园时指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目的就是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根据以上精神,结合生物学知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国家公园中引入外来物种,有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
B.建立动物园和植物园,能够更好地对濒危动植物进行就地保护
C.规范人类活动、修复受损生境,有利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发育和稳定
D.在破碎化生境之间建立生态廊道,是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措施
考点三 生态工程的原理及实例
INCLUDEPICTURE"核心要点再研.tif" INCLUDEPICTURE "../../核心要点再研.tif" \* MERGEFORMAT
1.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关注生态工程建设
INCLUDEPICTURE"X397-.TIF" INCLUDEPICTURE "../../X397-.TIF" \* MERGEFORMAT
(2)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
INCLUDEPICTURE"X398-.TIF" INCLUDEPICTURE "../../X398-.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名师解读.tif" INCLUDEPICTURE "../../名师解读.tif" \* MERGEFORMAT
生态工程基本原理的判断方法
①强调物质循环、废物利用、减轻环境污染→循环原理。
②体现物种多,营养关系复杂;涉及结构、功能、系统组分的比例关系→自生原理。
③强调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涉及环境承载力→协调原理。
④涉及自然、经济和社会,如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整体原理。
2.生态工程的实例
INCLUDEPICTURE"SW651.tif" INCLUDEPICTURE "../../SW651.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典型例题深研.tif" INCLUDEPICTURE "../../典型例题深研.tif" \* MERGEFORMAT
考向1 结合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判断,考查生命观念
1.(2024·黑吉辽卷,5)弗兰克氏菌能够与沙棘等非豆科木本植物形成根瘤,进行高效的共生固氮,促进植物根系生长,增强其对旱、寒等逆境的适应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沙棘可作为西北干旱地区的修复树种
B.在矿区废弃地选择种植沙棘,未遵循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C.二者共生改良土壤条件,可为其他树种的生长创造良好环境
D.研究弗兰克氏菌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沙棘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2.(2024·甘肃卷,14)沙漠化防治一直是困扰人类的难题。为了固定流沙、保障包兰铁路的运行,我国人民探索出将麦草插入沙丘防止沙流动的“草方格”固沙技术。流沙固定后,“草方格”内原有沙生植物种子萌发、生长,群落逐渐形成,沙漠化得到治理。在“草方格”内种植沙生植物,可加速治沙进程。甘肃古浪八步沙林场等地利用该技术,成功阻挡了沙漠的侵袭,生态效益显著,成为沙漠化治理的典范。关于“草方格”技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采用“草方格”技术进行流沙固定、植被恢复遵循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
B.在“草方格”内种植沙拐枣、梭梭等沙生植物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C.在未经人工种植的“草方格”内,植物定植、群落形成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D.实施“草方格”生态工程促进了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功能的实现
INCLUDEPICTURE"跳出题海.tif" INCLUDEPICTURE "../../跳出题海.tif" \* MERGEFORMAT
熟记常见生态工程实例快速准确判断所遵循的原理
①“无废弃物农业”——遵循循环原理。
②在人工林中增加植被层次——遵循自生原理。
③水体富营养化引起大面积水华——违背自生原理和协调原理。
④前面造林,后面砍树——违背整体原理。
⑤草原确定合理载畜量,不能过度放牧——遵循协调原理。
⑥单一人工林比天然混合林稳定性低,易暴发虫害——违背自生原理。
⑦湿地的破坏,水体的污染——违背自生原理。
⑧引种时考虑是否适应环境——遵循协调原理。
⑨在进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时,既号召农民种树又要考虑农民生活问题——遵循整体原理。
考向2 结合生态工程实例分析,考查社会责任
3.(2024·海南卷,6)发展生态农业有助于乡村振兴。某乡村因地制宜实施了“春夏种稻、冬闲种薯、薯糠喂牛、粪尿肥田”的生态农业模式,提高了当地的经济收入,减少了环境污染。下列有关该生态农业模式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模式的农田生态系统能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
B.可保持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
C.可减少化肥使用和水体富营养化
D.既遵循了自然规律,又考虑了经济和社会因素
4.(2025·江苏南京调研)如图是一种新型的“稻鱼共生”复合耕作体系,它通过水稻栽培技术、水产养殖技术的对接与集成创新,大大降低了水稻病虫草害和污染,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养鱼无水质忧患,种稻不施肥而正常生长的生态共生效应。下列有关复合耕作体系的描述错误的是( )
INCLUDEPICTURE"SW652.tif" INCLUDEPICTURE "../../SW652.tif" \* MERGEFORMAT
A.利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可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
B.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C.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因是物质分层、分级利用
D.构建时考虑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关系,体现了协调原理
INCLUDEPICTURE"跳出题海.tif" INCLUDEPICTURE "../../跳出题海.tif" \* MERGEFORMAT
生态工程设计的常用方法——食物链(网)的“相接”与“加环”
(1)生态工程设计的常用方法之一是食物链(网)的“相接”。例如,鱼与水稻属于不同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网),但在稻田养鱼的农业生态工程中,人为地将一些草食性鱼、滤食性鱼和杂食性鱼的鱼苗放养在稻田中,使稻田生态系统的结构有所改变,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更为合理。
(2)生态工程设计的常用方法之二是食物链(网)的“加环”。“加环”可为部分未被利用的能量找到出路。例如,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等,其残余物用来培养食用菌,栽培食用菌后的残余物再用来养殖蛆蛹,蛆蛹粪再作为优良有机肥还田等。
INCLUDEPICTURE"关键真题必刷.tif" INCLUDEPICTURE "../../关键真题必刷.tif" \* MERGEFORMAT 1.(2024·浙江1月选考,5)白头叶猴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通过多年努力,其数量明显增加。下列措施对于恢复白头叶猴数量最有效的是( )
A.分析种间关系,迁出白头叶猴竞争者
B.通过监控技术,加强白头叶猴数量监测
C.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白头叶猴栖息地
D.对当地民众加强宣传教育,树立保护意识
2.(2023·辽宁卷,5)人工防护林具有防风、固沙及保护农田等作用,对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防护林通过自组织、自我调节可实现自身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B.防护林建设应选择本地种,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
C.防护林建成后,若失去人类的维护将会发生初生演替
D.防护林的防风、固沙及保护农田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3.(2023·湖南卷,1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一体化保护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B.一体化保护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C.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有助于协调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关系
D.运用自生原理可以从根本上达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4.(2024·重庆卷,16)热带雨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森林类型之一。
(1)用于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 。热带雨林独特的群落结构特征有 (答一点)。
(2)群落的丰富度可用样方法进行测定,取样面积要基本能够体现出群落中所有植物的种类(即最小取样面积)。热带雨林的最小取样面积应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北方针叶林。
(3)研究发现,热带雨林优势树种通过“同种负密度制约”促进物种共存,维持极高的生物多样性。
INCLUDEPICTURE"24GT184.tif" INCLUDEPICTURE "../../24GT184.tif" \* MERGEFORMAT
①题图所示为优势树种的“同种负密度制约”现象,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填选项)。
a.母树附近光照不足,影响了幼苗存活
b.母树附近土壤中专一性致病菌更丰富,导致幼苗死亡率上升
c.母树附近其幼苗密度过高时,释放化学信息影响幼苗的存活率
d.母树附近捕食者对种子的选择性取食强度加大,降低了种子成为幼苗的概率
e.母树附近凋落叶阻止了幼苗对土壤中水分和养分的吸收,降低了幼苗的存活率
A.abd B.ace
C.bcd D.cde
②“同种负密度制约”维持热带雨林极高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热带雨林是“水库、粮库、钱库、碳库”,这一观点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INCLUDEPICTURE"情境·探究·长句.tif" INCLUDEPICTURE "../../情境·探究·长句.tif" \* MERGEFORMAT
红树林是地球上独一无二的热带、亚热带海岸的常绿热带雨林,是一类特殊的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天然海岸卫士”的称号。广东省台山镇海湾红树林湿地位于珠三角的重要滨海区域,是目前珠三角地区保存最完整、连片面积最大的红树林,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的绿色生态屏障。
(1)湿地公园是生态观光、科普教育的理想场所,在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2)如表为用遥感技术测得的保护区内的部分植物类型及其所占面积比例,以及相应树种的生长速度、树种类型。
植物种群 无瓣海桑 秋茄 卤蕨 老鼠簕 其他
所占面积比例/% 82.01 5.01 3.82 3.31 5.85
生长速度 快 慢 慢 慢 -
树种类型 引进物种 本土物种 本土物种 本土物种 -
①相比于传统的样方法,用遥感技术不间断拍摄进行调查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不同植物的生态位差异,引种时要注意考虑的因素有哪些?请写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为提高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结合上述表格,请你为今后红树林的扩大种植工程提出合理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抵抗力稳定性,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8讲 人与环境
考点一
核心要点·再研
1.(1)生态占用 生产资源 吸纳废物 大 多 (2)①增大 ②生态赤字
2.化石燃料的燃烧 紫外线 下降 富营养化
典型例题·深研
1.B [长江经济带这5年人均生态承载力从0.460 7 hm2下降到0.449 8 hm2,人均生态足迹由0.321 2 hm2下降至0.295 8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一直大于人均生态足迹,处于生态盈余的状态,A正确;生态承载力代表了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生态承载力下降,所以这5年的环境容纳量改变了,B错误;长江经济带居民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降低了吸纳废物所需的土地及水域面积,有利于生态足迹的降低,C正确;农业科技化和耕地质量的提升可提高生产资源的能力,可提高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承载力,D正确。]
2.C [由图可知,1961年到2007年间人类的生态足迹一直在上升,从未明显下降过,A正确;由图可知,2005年人类的生态足迹为1.4个地球,B正确;绿色出行、节水节能等生活方式会降低生态足迹,C错误;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引导人类利用科技缩小生态足迹的重要基础,这种意识让人们在面对全球性的挑战,如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时,共同应对,携手合作,D正确。]
[题后反思] (1)提示 与步行相比,开车出行增加的生态足迹部分既包括汽车对道路、停车场的直接占用面积,也包括吸收尾气所需要的林地面积等。
(2)提示 牛所处的营养级比蔬菜高,牛生存所需的资源占有一定的草地面积,吸收牛生命活动产生的CO2也占有一定的森林、草地或农田面积,所以食用牛肉会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要大。
(3)提示 住房面积适宜,不住过大的房子;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不浪费食物;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不必要的消费等。
3.B [碳足迹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所需的森林面积,清洁能源的使用能够降低碳足迹,A正确;在近海中网箱养鱼,养殖过程中投放的大量饵料及产生的排泄物等有机物长时间的累积,对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环境会产生各种影响,B错误;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往往与人类活动有关,如过度砍伐森林等,C正确;水泥生产不是导致温室效应加剧的唯一原因,除此之外还有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的大量燃烧,D正确。]
4.B [低碳生活和绿色农业可以促进CO2的吸收以及减少CO2的排放,从而减小生态足迹,A正确;水生消费者对有机碳的利用,其遗体、粪便还会被分解者利用,不会缓解碳排放,B错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酶的活性升高,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分解会加剧,C正确;在湖泊生态修复过程中,适度提高水生植物的多样性能够充分利用光能,有助于碳的固定,D正确。]
考点二
核心要点·再研
1.(2)实用 非实用 生态系统
2.(2)环境污染 (3)遗传 (4)外来物种
3.易地保护 基因 合理利用
考点速览
(1)× 提示 属于易地保护。
(2)× 提示 间接价值。
(3)× 提示 赤潮的发生与人类活动造成海水富营养化有关,而水华属于淡水富营养化。
(4)× 提示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5)× 提示 其防护作用体现了间接价值,而观赏性体现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
(6)× 提示 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
典型例题·深研
1.A [在城市动物园饲养濒危动物属于生物多样性的易地保护,而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等,A错误;在培育转基因生物时,如果转基因生物释放到环境中,可能会对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造成影响,从而影响生物多样性,所以需考虑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B正确;酸雨会导致水体酸化,危害水生生物的生存;全球变暖会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破坏生物的栖息地,这些生态环境问题都会威胁生物多样性,C正确;通过立法可以从法律层面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宣传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让人们树立起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共同参与到保护行动中来,D正确。]
2.B [北京动物园所有朱鹮属于一定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构成的集合,是一个种群,A正确;我国朱鹮的数量不断增加,说明朱鹮数量还没有达到原栖息地的环境容纳量,B错误;“平平”及其后代离开原来的栖息地来到动物园,属于易地保护,C正确;对朱鹮的保护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进而提高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
3.B [在国家公园中引入外来物种,可能造成物种入侵,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A正确;建立动物园和植物园属于易地保护,就地保护的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等,B错误;规范人类活动,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修复受损生境,有利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发育和稳定,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C正确;生态廊道指适宜生物迁移或栖息的通道,可将保护区之间或与之隔离的其他生境相连,在破碎化生境之间建立生态廊道,是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措施,D正确。]
考点三
核心要点·再研
1.(1)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2)生物组分 迁移与转化 转化率 生物 环境 协调 平衡 改善系统功能 经济和社会
2.提示 ①—a—Ⅲ ②—c—Ⅱ ③—b—Ⅰ
典型例题·深研
1.B [结合题干,弗兰克氏菌能够与沙棘等非豆科木本植物形成根瘤,促进植物根系生长,增强其对旱、寒等逆境的适应性,故沙棘可作为西北干旱地区的修复树种,A正确;在矿区废弃地选择种植沙棘,因地制宜,种植适合该地区生长的物种,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B错误;弗兰克氏菌能够与沙棘等非豆科木本植物形成根瘤,进行高效的共生固氮,二者共生改良土壤条件,可为其他树种的生长创造良好环境,C正确;弗兰克氏菌能够与沙棘等非豆科木本植物形成根瘤,利于固氮和增强植物的抗逆性,研究弗兰克氏菌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沙棘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D正确。]
2.C [采用“草方格”技术进行流沙固定,创造了有益于生物组分生长、发育、繁殖的条件,使植被逐渐恢复,该过程遵循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A正确;在“草方格”内种植沙拐枣、梭梭等沙生植物时考虑了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B正确;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草方格”内保留有原有沙生植物种子,故该群落形成过程属于次生演替,C错误;“草方格”固沙技术能防止沙子流动,有利于植被恢复,促进了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功能的实现,D正确。]
3.D [该模式的农田生态系统中薯糠喂牛、粪尿肥田,可以为农作物提供无机盐,实现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A正确;使用粪尿肥田,培育了土壤微生物,微生物分解粪便可提供无机盐给作物,可保持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B正确;粪尿肥田可减少化肥使用,从而不容易导致过多的氮、磷排入水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C正确;题述生态农业模式没有体现对社会因素的考虑,D错误。]
4.B [分析题图可知,该复合系统上层种水稻,下层养鱼,降低了水稻病虫草害,减少农药成本投入,减轻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鱼的粪便、水稻的枯枝败叶被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盐,溶解于水体又供水稻吸收利用,减少了肥料成本的投入;同时收获的鱼还能有经济效益,所以“稻鱼共生”复合耕作体系利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A正确;“稻鱼共生”复合耕作体系可通过水体中微生物等分解者、水稻等生产者、鱼类等消费者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但能量无法循环利用,B错误;“稻鱼共生”复合耕作体系,利用稻、鱼之间良性共生的关系,实现物质分层、分级利用,促进物质循环,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C正确;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这体现了协调原理,D正确。]
关键·真题必刷
1.C [通过采取禁止捕猎、恢复栖息地植被、减少栖息地人类活动等保护措施,可以提高白头叶猴K值(环境容纳量),使得种群数量增加,其中对于恢复白头叶猴数量最有效的是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白头叶猴栖息地,C正确。]
2.A [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结构与功能,一方面是缘于其中的“生物”,生物能够进行新陈代谢、再生更新等;另一方面是这些生物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特别是种间关系)进行自组织,实现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形成有序的整体。这一有序的整体可以自我维持。防护林可以通过自组织、自我调节实现自身结构与功能的协调,A正确;防护林建设应选择本地种,这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B错误;防护林建成后,若失去人类的维护将会发生次生演替,C错误;防护林的防风、固沙及保护农田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
3.D [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食物链、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所以一体化保护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A正确;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调控,或对已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或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技术或综合工艺过程,且几乎每个复杂的生态工程建设都以整体观为指导,所以一体化保护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B正确;生态足迹又称生态占用,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生态承载力代表了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有助于协调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关系,C正确;综合运用自生、整体、协调、循环等生态学基本原理可以从根本上达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仅运用自生原理很难达到,D错误。]
4.(1)物种组成 垂直分层多且复杂(或树冠不齐,分层不明显) (2)大于 (3)①C ②优势树种降低其周围幼苗种群密度,为其他物种提供了生存空间和资源 (4)直接和间接
解析 (1)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热带雨林降雨比较丰富,所以独特的群落结构特征有垂直分层多且复杂(或树冠不齐,分层不明显)。(2)相对于北方针叶林,热带雨林物种丰富度较高,所以为体现出群落中所有植物的种类,最小取样面积应该大于北方针叶林。(3)①从图中看出,后代与母树的距离越远,种子数量越少,后代存活的概率越高,这是“同种负密度制约”现象。a.“同种负密度制约”现象,可以维持较高的生物多样性,说明母树周围也存在光照且能够满足其他物种的生存,说明该现象不是由于光照不足造成的,a错误;b.母树附近土壤中专一性致病菌更丰富,可以使同种的生物不能存活,导致幼苗死亡率上升,引起“同种负密度制约”现象,b正确;c.母树附近其幼苗密度过高时,可能会释放化学信息影响幼苗的存活率,使周围的本物种数目减少,符合题意,c正确;d.母树附近可能存在捕食者对种子的选择性取食强度加大,使母树周围本物种种子数目减少,符合题意,d正确;e.如果母树附近凋落叶阻止了幼苗对土壤中水分和养分的吸收,降低了幼苗的存活率,则其他物种也不能生存,不符合题意,e错误,故选C。②“同种负密度制约”使母树周围的同种生物减少,即优势树种降低其周围幼苗种群密度,为其他物种提供了生存空间和资源。(4)热带雨林是“水库、粮库、钱库”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而“碳库”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情境·探究·长句
(1)直接和间接 (2)①可以动态监控种群数量的变化,有利于对特殊地形取样调查,减少人为干扰使数据更准确 ②引进物种植株的高度、在当地有无敌害及对其他物种是否形成敌害等因素 ③适当控制引进树种的规模,扩大种植本地物种
(3)食物网复杂(或营养结构复杂或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多),自我调节能力强(共66张PPT)
人与环境
第 48 讲
课标要求 1.探讨人口增长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2.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污染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威胁,同时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
3.概述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尝试提出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合理化建议。
4.举例说明根据生态学基本原理,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和技术,达到资源多层次和循环利用的目的,使特定区域中的人和自然环境均受益。
5.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考情 分析 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024·黑吉辽卷,4;2024·湖北卷,3;2024·北京卷,15;2023·海南卷,13;2023·浙江6月选考,2;2023·辽宁卷,6;2023·江苏卷,4;2023·湖北卷,7;2022·辽宁卷,2
2.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2024·重庆卷,16;2024·新课标卷,33;2024·山东卷,24;2024·河北卷,17;2024·湖北卷,2;2024·浙江1月选考,5;2024·北京卷,10;2024·江西卷,18;2024·浙江6月选考,1;2023·河北卷,17;2023·辽宁卷,23;2023·重庆卷,4;2022·河北卷,22;2022·广东卷,1;2022·湖北卷,2;2022·辽宁卷,13;2022·海南卷,19
3.生态工程的原理及实例 2024·黑吉辽卷,5;2024·甘肃卷,14;2023·辽宁卷,5;2023·湖南卷,13;2023·海南卷,13;2023·北京卷,11、18;2022·江苏卷,12
1
目 录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
4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关键 · 真题必刷
3
生态工程的原理及实例
5
情境 · 探究 · 长句
考点一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核心要点·再研
典型例题·深研
1.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1)生态足迹
生态占用
生产
资源
吸纳废物
大
多
(2)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的影响
①人口增长必定会加大对生存空间、食物及衣物等日常用品的需求,排放的垃圾增多。因此生态足迹总量______。
②人口增长过快会压缩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使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生态承载力总量)降低,最终使生态足迹总量的增速大于生态承载力总量的增速,出现__________,引发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3)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环境压力
①减少生态足迹总量。如节约用水用电、低碳出行、提倡素食、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等。
②提高生态承载力总量。如加大农、林、牧、渔等产业的科技投入,提高生产力,提高产量。
增大
生态赤字
2.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化石燃
料的燃烧
紫外线
下降
富
营养化
考向1 结合生态足迹,考查生命观念
1.(2024·湖北卷,3)据报道,2015年到2019年长江经济带人均生态足迹由0.321 2 hm2下降至0.295 8 hm2,5年的下降率为7.91%。人均生态承载力从0.460 7 hm2下降到0.449 8 hm2,5年的下降率为2.37%。结合上述数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长江经济带这5年处于生态盈余的状态
B.长江经济带这5年的环境容纳量维持不变
C.长江经济带居民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有利于生态足迹的降低
D.农业科技化和耕地质量的提升可提高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承载力
B
解析 长江经济带这5年人均生态承载力从0.460 7 hm2下降到0.449 8 hm2,人均生态足迹由0.321 2 hm2下降至0.295 8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一直大于人均生态足迹,处于生态盈余的状态,A正确;
生态承载力代表了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生态承载力下降,所以这5年的环境容纳量改变了,B错误;
长江经济带居民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降低了吸纳废物所需的土地及水域面积,有利于生态足迹的降低,C正确;
农业科技化和耕地质量的提升可提高生产资源的能力,可提高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承载力,D正确。
2.(2024·北京卷,15)1961年到2007年间全球人类的生态足迹如右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C
A.1961年到2007年间人类的生态足迹从未明显下降过
B.2005年人类的生态足迹约为地球生态容量的1.4倍
C.绿色出行、节水节能等生活方式会增加生态足迹
D.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引导人类利用科技缩小生态足迹的重要基础
解析 由图可知,1961年到2007年间人类的生态足迹一直在上升,从未明显下降过,A正确;
由图可知,2005年人类的生态足迹为1.4个地球,B正确;
绿色出行、节水节能等生活方式会降低生态足迹,C错误;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引导人类利用科技缩小生态足迹的重要基础,这种意识让人们在面对全球性的挑战,如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时,共同应对,携手合作,D正确。
A.1961年到2007年间人类的生态足迹从未明显下降过
B.2005年人类的生态足迹约为地球生态容量的1.4倍
C.绿色出行、节水节能等生活方式会增加生态足迹
D.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引导人类利用科技缩小生态足迹的重要基础
[题后反思]
生态足迹可以被形象地理解为一只负载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耕地、铁路等的巨“足”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足印。试探讨:
(1)与步行相比,开车出行为什么会增大生态足迹?
提示 与步行相比,开车出行增加的生态足迹部分既包括汽车对道路、停车场的直接占用面积,也包括吸收尾气所需要的林地面积等。
(2)为什么食用牛肉会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大?
提示 牛所处的营养级比蔬菜高,牛生存所需的资源占有一定的草地面积,吸收牛生命活动产生的CO2也占有一定的森林、草地或农田面积,所以食用牛肉会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要大。
(3)绿色出行、“光盘行动”、节水节能等,都可以缩小生态足迹。试举例说出还有哪些可以缩小生态足迹、减少环境污染的生活方式?
提示 住房面积适宜,不住过大的房子;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不浪费食物;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不必要的消费等。
考向2 围绕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考查社会责任
3.(2024·黑吉辽卷,4)关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清洁能源的使用能够降低碳足迹
B.在近海中网箱养鱼不会影响海洋生态系统
C.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往往与人类活动有关
D.水泥生产不是导致温室效应加剧的唯一原因
B
解析 碳足迹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所需的森林面积,清洁能源的使用能够降低碳足迹,A正确;
在近海中网箱养鱼,养殖过程中投放的大量饵料及产生的排泄物等有机物长时间的累积,对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环境会产生各种影响,B错误;
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往往与人类活动有关,如过度砍伐森林等,C正确;
水泥生产不是导致温室效应加剧的唯一原因,除此之外还有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的大量燃烧,D正确。
4.(2023·湖北卷,7)2020年9月,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向国际社会作出了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某湖泊早年受周边农业和城镇稠密人口的影响,常年处于CO2过饱和状态。经治理后,该湖泊生态系统每年的有机碳分解量低于生产者有机碳的合成量,实现了碳的零排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低碳生活和绿色农业可以减小生态足迹
B.水生消费者对有机碳的利用,缓解了碳排放
C.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分解会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而加剧
D.在湖泊生态修复过程中,适度提高水生植物的多样性有助于碳的固定
B
解析 低碳生活和绿色农业可以促进CO2的吸收以及减少CO2的排放,从而减小生态足迹,A正确;
水生消费者对有机碳的利用,其遗体、粪便还会被分解者利用,不会缓解碳排放,B错误;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酶的活性升高,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分解会加剧,C正确;
在湖泊生态修复过程中,适度提高水生植物的多样性能够充分利用光能,有助于碳的固定,D正确。
考点二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核心要点·再研
典型例题·深研
1.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
(1)生物多样性的层次
提醒 同种生物(无生殖隔离)不同个体(或种群)间存在遗传多样性;不同生物(具有生殖隔离)即不同物种间存在物种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提醒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其直接价值。
实用
非实用
生态系统
2.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1)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和掠夺式利用等:
①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②过度采伐、滥捕乱猎。
(2)__________ 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3)农业和林业品种的单一化会导致______多样性的丧失,以及与之相应的经长期协同进化的物种消失。
(4)__________ 的盲目引入导致物种的灭绝。
环境污染
遗传
外来物种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易地保护
基因
合理
利用
(1)在城市动物园饲养濒危动物属于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2024·浙江6月选考,1A)( )
提示 属于易地保护。
(2)防护林的防风、固沙及保护农田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2023·辽宁卷,5D)( )
提示 间接价值。
(3)赤潮和水华的发生与人类活动造成海水富营养化有关。(2022·海南卷,9B)( )
提示 赤潮的发生与人类活动造成海水富营养化有关,而水华属于淡水富营养化。
×
×
×
(4)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行为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2022·浙江6月选考,1)( )
提示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5)红树林的海岸防护作用和观赏性体现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2021·海南卷,3C)( )
提示 其防护作用体现了间接价值,而观赏性体现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
(6)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是保护绿孔雀的有效措施。(2020·山东卷,10D)( )
提示 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
×
×
×
考向 结合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考查生命观念
1.(2024·浙江6月选考,1)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城市动物园饲养濒危动物属于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
B.在培育转基因生物时需考虑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C.酸雨、全球变暖等生态环境问题会威胁生物多样性
D.通过立法、宣传教育,让人们树立起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A
解析 在城市动物园饲养濒危动物属于生物多样性的易地保护,而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等,A错误;
在培育转基因生物时,如果转基因生物释放到环境中,可能会对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造成影响,从而影响生物多样性,所以需考虑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B正确;
酸雨会导致水体酸化,危害水生生物的生存;全球变暖会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破坏生物的栖息地,这些生态环境问题都会威胁生物多样性,C正确;
通过立法可以从法律层面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宣传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让人们树立起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共同参与到保护行动中来,D正确。
2.(2024·北京卷,10)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东亚,一度濒临灭绝。我国朱鹮的数量从1981年在陕西发现时的7只增加到如今的万只以上,其中北京动物园38岁的朱鹮“平平”及其27个子女对此有很大贡献。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北京动物园所有朱鹮构成的集合是一个种群
B.朱鹮数量已达到原栖息地的环境容纳量
C.“平平”及其后代的成功繁育属于易地保护
D.对朱鹮的保护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
B
解析 北京动物园所有朱鹮属于一定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构成的集合,是一个种群,A正确;
我国朱鹮的数量不断增加,说明朱鹮数量还没有达到原栖息地的环境容纳量,B错误;
“平平”及其后代离开原来的栖息地来到动物园,属于易地保护,C正确;
对朱鹮的保护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进而提高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
3.(2024·湖北卷,2)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武夷山国家公园时指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目的就是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根据以上精神,结合生物学知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国家公园中引入外来物种,有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
B.建立动物园和植物园,能够更好地对濒危动植物进行就地保护
C.规范人类活动、修复受损生境,有利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发育和稳定
D.在破碎化生境之间建立生态廊道,是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措施
B
解析 在国家公园中引入外来物种,可能造成物种入侵,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A正确;
建立动物园和植物园属于易地保护,就地保护的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等,B错误;
规范人类活动,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修复受损生境,有利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发育和稳定,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C正确;
生态廊道指适宜生物迁移或栖息的通道,可将保护区之间或与之隔离的其他生境相连,在破碎化生境之间建立生态廊道,是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措施,D正确。
考点三
生态工程的原理及实例
核心要点·再研
典型例题·深研
1.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关注生态工程建设
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2)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
生物组分
迁移与转化
转化率
生
物
环境
协调
平衡
改善系统功能
经济
和社会
生态工程基本原理的判断方法
①强调物质循环、废物利用、减轻环境污染→循环原理。
②体现物种多,营养关系复杂;涉及结构、功能、系统组分的比例关系→自生原理。
③强调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涉及环境承载力→协调原理。
④涉及自然、经济和社会,如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整体原理。
2.生态工程的实例
提示 ①—a—Ⅲ ②—c—Ⅱ ③—b—Ⅰ
考向1 结合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判断,考查生命观念
1.(2024·黑吉辽卷,5)弗兰克氏菌能够与沙棘等非豆科木本植物形成根瘤,进行高效的共生固氮,促进植物根系生长,增强其对旱、寒等逆境的适应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沙棘可作为西北干旱地区的修复树种
B.在矿区废弃地选择种植沙棘,未遵循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C.二者共生改良土壤条件,可为其他树种的生长创造良好环境
D.研究弗兰克氏菌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沙棘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B
解析 结合题干,弗兰克氏菌能够与沙棘等非豆科木本植物形成根瘤,促进植物根系生长,增强其对旱、寒等逆境的适应性,故沙棘可作为西北干旱地区的修复树种,A正确;
在矿区废弃地选择种植沙棘,因地制宜,种植适合该地区生长的物种,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B错误;
弗兰克氏菌能够与沙棘等非豆科木本植物形成根瘤,进行高效的共生固氮,二者共生改良土壤条件,可为其他树种的生长创造良好环境,C正确;
弗兰克氏菌能够与沙棘等非豆科木本植物形成根瘤,利于固氮和增强植物的抗逆性,研究弗兰克氏菌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沙棘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D正确。
2.(2024·甘肃卷,14)沙漠化防治一直是困扰人类的难题。为了固定流沙、保障包兰铁路的运行,我国人民探索出将麦草插入沙丘防止沙流动的“草方格”固沙技术。流沙固定后,“草方格”内原有沙生植物种子萌发、生长,群落逐渐形成,沙漠化得到治理。在“草方格”内种植沙生植物,可加速治沙进程。甘肃古浪八步沙林场等地利用该技术,成功阻挡了沙漠的侵袭,生态效益显著,成为沙漠化治理的典范。关于“草方格”技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采用“草方格”技术进行流沙固定、植被恢复遵循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
B.在“草方格”内种植沙拐枣、梭梭等沙生植物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C.在未经人工种植的“草方格”内,植物定植、群落形成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D.实施“草方格”生态工程促进了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功能的实现
C
解析 采用“草方格”技术进行流沙固定,创造了有益于生物组分生长、发育、繁殖的条件,使植被逐渐恢复,该过程遵循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A正确;
在“草方格”内种植沙拐枣、梭梭等沙生植物时考虑了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B正确;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草方格”内保留有原有沙生植物种子,故该群落形成过程属于次生演替,C错误;
“草方格”固沙技术能防止沙子流动,有利于植被恢复,促进了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功能的实现,D正确。
熟记常见生态工程实例快速准确判断所遵循的原理
①“无废弃物农业”——遵循循环原理。
②在人工林中增加植被层次——遵循自生原理。
③水体富营养化引起大面积水华——违背自生原理和协调原理。
④前面造林,后面砍树——违背整体原理。
⑤草原确定合理载畜量,不能过度放牧——遵循协调原理。
⑥单一人工林比天然混合林稳定性低,易暴发虫害——违背自生原理。
⑦湿地的破坏,水体的污染——违背自生原理。
⑧引种时考虑是否适应环境——遵循协调原理。
⑨在进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时,既号召农民种树又要考虑农民生活问题——遵循整体原理。
考向2 结合生态工程实例分析,考查社会责任
3.(2024·海南卷,6)发展生态农业有助于乡村振兴。某乡村因地制宜实施了“春夏种稻、冬闲种薯、薯糠喂牛、粪尿肥田”的生态农业模式,提高了当地的经济收入,减少了环境污染。下列有关该生态农业模式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模式的农田生态系统能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
B.可保持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
C.可减少化肥使用和水体富营养化
D.既遵循了自然规律,又考虑了经济和社会因素
D
解析 该模式的农田生态系统中薯糠喂牛、粪尿肥田,可以为农作物提供无机盐,实现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A正确;
使用粪尿肥田,培育了土壤微生物,微生物分解粪便可提供无机盐给作物,可保持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B正确;
粪尿肥田可减少化肥使用,从而不容易导致过多的氮、磷排入水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C正确;
题述生态农业模式没有体现对社会因素的考虑,D错误。
4.(2025·江苏南京调研)如图是一种新型的“稻鱼共生”复合耕作体系,它通过水稻栽培技术、水产养殖技术的对接与集成创新,大大降低了水稻病虫草害和污染,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养鱼无水质忧患,种稻不施肥而正常生长的生态共生效应。下列有关复合耕作体系的描述错误的是( )
B
A.利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可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
B.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C.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因是物质分层、分级利用
D.构建时考虑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关系,体
现了协调原理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该复合系统上层种水稻,下层养鱼,降低了水稻病虫草害,减少农药成本投入,减轻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鱼的粪便、水稻的枯枝败叶被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盐,溶解于水体又供水稻吸收利用,减少了肥料成本的投入;同时收获的鱼还能有经济效益,所以“稻鱼共生”复合耕作体系利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A正确;
A.利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可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
B.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C.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因是物质分层、分级利用
D.构建时考虑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关系,体现了协调原理
“稻鱼共生”复合耕作体系可通过水体中微生物等分解者、水稻等生产者、鱼类等消费者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但能量无法循环利用,B错误;
“稻鱼共生”复合耕作体系,利用稻、鱼之间良性共生的关系,实现物质分层、分级利用,促进物质循环,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C正确;
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这体现了协调原理,D正确。
A.利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可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
B.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C.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因是物质分层、分级利用
D.构建时考虑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关系,体现了协调原理
生态工程设计的常用方法——食物链(网)的“相接”与“加环”
(1)生态工程设计的常用方法之一是食物链(网)的“相接”。例如,鱼与水稻属于不同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网),但在稻田养鱼的农业生态工程中,人为地将一些草食性鱼、滤食性鱼和杂食性鱼的鱼苗放养在稻田中,使稻田生态系统的结构有所改变,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更为合理。
(2)生态工程设计的常用方法之二是食物链(网)的“加环”。“加环”可为部分未被利用的能量找到出路。例如,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等,其残余物用来培养食用菌,栽培食用菌后的残余物再用来养殖蛆蛹,蛆蛹粪再作为优良有机肥还田等。
关键 · 真题必刷
1.(2024·浙江1月选考,5)白头叶猴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通过多年努力,其数量明显增加。下列措施对于恢复白头叶猴数量最有效的是( )
A.分析种间关系,迁出白头叶猴竞争者
B.通过监控技术,加强白头叶猴数量监测
C.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白头叶猴栖息地
D.对当地民众加强宣传教育,树立保护意识
解析 通过采取禁止捕猎、恢复栖息地植被、减少栖息地人类活动等保护措施,可以提高白头叶猴K值(环境容纳量),使得种群数量增加,其中对于恢复白头叶猴数量最有效的是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白头叶猴栖息地,C正确。
C
2.(2023·辽宁卷,5)人工防护林具有防风、固沙及保护农田等作用,对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防护林通过自组织、自我调节可实现自身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B.防护林建设应选择本地种,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
C.防护林建成后,若失去人类的维护将会发生初生演替
D.防护林的防风、固沙及保护农田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A
解析 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结构与功能,一方面是缘于其中的“生物”,生物能够进行新陈代谢、再生更新等;另一方面是这些生物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特别是种间关系)进行自组织,实现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形成有序的整体。这一有序的整体可以自我维持。防护林可以通过自组织、自我调节实现自身结构与功能的协调,A正确;
防护林建设应选择本地种,这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B错误;
防护林建成后,若失去人类的维护将会发生次生演替,C错误;
防护林的防风、固沙及保护农田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
3.(2023·湖南卷,1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一体化保护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B.一体化保护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C.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有助于协调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关系
D.运用自生原理可以从根本上达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D
解析 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食物链、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所以一体化保护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A正确;
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调控,或对已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或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技术或综合工艺过程,且几乎每个复杂的生态工程建设都以整体观为指导,所以一体化保护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B正确;
生态足迹又称生态占用,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生态承载力代表了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有助于协调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关系,C正确;
综合运用自生、整体、协调、循环等生态学基本原理可以从根本上达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仅运用自生原理很难达到,D错误。
4.(2024·重庆卷,16)热带雨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森林类型之一。
(1)用于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_________。热带雨林独特的群落结构特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一点)。
(2)群落的丰富度可用样方法进行测定,取样面积要基本能够体现出群落中所有植物的种类(即最小取样面积)。热带雨林的最小取样面积应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北方针叶林。
物种组成
垂直分层多且复杂(或树冠不齐,分层不明显)
大于
(3)研究发现,热带雨林优势树种通过“同种负密度
制约”促进物种共存,维持极高的生物多样性。
①题图所示为优势树种的“同种负密度制约”现象,
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合理解释是____________(填选项)。
a.母树附近光照不足,影响了幼苗存活
b.母树附近土壤中专一性致病菌更丰富,导致幼苗死亡率上升
c.母树附近其幼苗密度过高时,释放化学信息影响幼苗的存活率
d.母树附近捕食者对种子的选择性取食强度加大,降低了种子成为幼苗的概率
e.母树附近凋落叶阻止了幼苗对土壤中水分和养分的吸收,降低了幼苗的存活率
A.abd B.ace C.bcd D.cde
C
②“同种负密度制约”维持热带雨林极高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热带雨林是“水库、粮库、钱库、碳库”,这一观点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价值。
优势树种降低其周围幼苗种群密度,为其他物种提供了生存空间和资源
直接和间接
解析 (1)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热带雨林降雨比较丰富,所以独特的群落结构特征有垂直分层多且复杂(或树冠不齐,分层不明显)。
(2)相对于北方针叶林,热带雨林物种丰富度较高,所以为体现出群落中所有植物的种类,最小取样面积应该大于北方针叶林。
(3)①从图中看出,后代与母树的距离越远,种子数量越少,后代存活的概率越高,这是“同种负密度制约”现象。a.“同种负密度制约”现象,可以维持较高的生物多样性,说明母树周围也存在光照且能够满足其他物种的生存,说明该现象不是由于光照不足造成的,a错误;b.母树附近土壤中专一性致病菌更丰富,可以使同种的生物不能存活,导致幼苗死亡率上升,引起“同种负密度制
约”现象,b正确;c.母树附近其幼苗密度过高时,可能会释放化学信息影响幼苗的存活率,使周围的本物种数目减少,符合题意,c正确;d.母树附近可能存在捕食者对种子的选择性取食强度加大,使母树周围本物种种子数目减少,符合题意,d正确;e.如果母树附近凋落叶阻止了幼苗对土壤中水分和养分的吸收,降低了幼苗的存活率,则其他物种也不能生存,不符合题意,e错误,故选C。②“同种负密度制约”使母树周围的同种生物减少,即优势树种降低其周围幼苗种群密度,为其他物种提供了生存空间和资源。
(4)热带雨林是“水库、粮库、钱库”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而“碳库”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情境 · 探究 · 长句
红树林是地球上独一无二的热带、亚热带海岸的常绿热带雨林,是一类特殊的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天然海岸卫士”的称号。广东省台山镇海湾红树林湿地位于珠三角的重要滨海区域,是目前珠三角地区保存最完整、连片面积最大的红树林,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的绿色生态屏障。
(1)湿地公园是生态观光、科普教育的理想场所,在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价值。
直接和间接
(2)如表为用遥感技术测得的保护区内的部分植物类型及其所占面积比例,以及相应树种的生长速度、树种类型。
植物种群 无瓣海桑 秋茄 卤蕨 老鼠簕 其他
所占面积比例/% 82.01 5.01 3.82 3.31 5.85
生长速度 快 慢 慢 慢 -
树种类型 引进物种 本土物种 本土物种 本土物种 -
①相比于传统的样方法,用遥感技术不间断拍摄进行调查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不同植物的生态位差异,引种时要注意考虑的因素有哪些?请写出两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为提高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结合上述表格,请你为今后红树林的扩大种植工程提出合理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动态监控种群数量的变化,有利于对特殊地形取样调查,减少人为干扰使数据更准确
引进物种植株的高度、在当地有无敌害及对其他物种是否形成敌害等因素
适当控制引进树种的规模,扩大种植本地物种
(3)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抵抗力稳定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食物网复杂(或营养结构复杂或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多),自我调节能力强限时练48 人与环境
(时间:30分钟 分值:50分)
选择题1~7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对点强化】
考点一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2024·九省联考甘肃卷,14)碳中和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人们采用生态足迹定量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状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初级消费者的生态足迹比次级消费者生态足迹大
B.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一定程度上受限于人口基数
C.一个地区的生态足迹越大,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弱
D.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了碳排放,降低了生态足迹
2.(2025·安徽A10联盟联考)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中共二十大”对地球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水泥的生产,可以缓解温室效应
B.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治理达标后排放,可以防止其污染水域
C.利用生物防治代替农药防治,可以减少环境污染且见效比较快
D.开展重金属污染的防控和防治,可以减轻人体内重金属的富集
考点二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3.(2025·浙江台州期末)由于受到人为活动的干扰,大熊猫栖息地被分割成多个不连续的区域,个别区域种群数量极少。为此,我国将碎片化的大熊猫保护区重新连接起来,设立了大熊猫国家公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举措是对大熊猫最为有效的保护措施
B.该举措既保护了大熊猫,又丰富了生物多样性
C.建立基因资源库有利于保护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
D.部分大熊猫被送往人工繁育基地属于就地保护措施
4.(2025·湖北新高考联考协作体)研究人员对苏门答腊岛森林中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调查时发现,近年来该岛的野生鸟类和哺乳动物的数量锐减,很多种类的生物濒临灭绝,研究者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并绘制图形如图所示,以下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INCLUDEPICTURE"SW653.tif" INCLUDEPICTURE "../../SW653.tif" \* MERGEFORMAT
A.人类的活动将栖息地碎片化,不利于种群的繁衍
B.禁止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能有效保护野生生物
C.猎杀有害的野生动物对整个生态系统是有利的
D.外来物种的到来降低了所有野生动植物的K值
5.(2025·重庆万州二中联考)2023年4月22日是第54个“世界地球日”,宣传主题是“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环境污染会造成生物多样性下降,可大量引进外来物种进行恢复
B.人类向大气中排放过多的硫和碳的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C.温室效应会改变全球降雨格局,提倡“绿色出行”等低碳生活方式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
D.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实施垃圾分类有利于加快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考点三 生态工程的原理及实例
6.(2025·江苏南京金陵中学段测)下列关于桑(蔗)基鱼塘所遵循的生态工程原理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桑基鱼塘中各生物组分通过合理地布设,互利共存,遵循了自生原理
B.陆地种桑、桑叶饲蚕、蚕沙喂鱼、塘泥培桑,遵循了循环原理
C.桑树和甘蔗适应我国南方温暖湿润的气候,遵循了协调原理
D.鱼塘中四大家鱼混养充分利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遵循了整体原理
7.(2025·江苏常州调研)2022年北京冬奥会通过建立动植物监测系统、动物救助中心、低碳交通保障体系、垃圾回收利用体系等多项举措,兑现了“绿色办奥”的庄严承诺,成为历史上首个实现“碳中和”的冬奥会。下列关于北京冬奥会生态设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以生态系统自组织、自我调节的功能为设计基础
B.对动植物的系列保护措施只保护了物种的多样性
C.垃圾回收再利用项目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
D.采取的系列举措可以有效降低参会者的生态足迹
【综合提升】
8.(8分)(2024·新课标卷,33)厦门筼筜湖经生态治理后环境宜人,成为城市会客厅,是我国生态修复的典型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1)(2分)湖泊水体的氮浓度是评价水质的指标之一,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分)湖区的红树林可提高固碳效率、净化水体。在湖区生态系统中,红树植物参与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还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3)(2分)湖区水质改善后鸟类的种类和数目增加。鸟类属于消费者,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4)(2分)生态修复后湖区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增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11分)(2023·辽宁卷,23)迁徙鸟类与地球上不同生态系统、当地生物多样性和人类文化的时空关联,诠释了“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辽东半岛滨海湿地资源丰富,是东亚—澳大利西亚水鸟迁徙通道中鸟类的重要停歇、觅食地。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全球性的重要意义。回答下列问题:
(1)(3分)迁徙鸟类对迁徙途中停歇、觅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2分)每年春季,数量巨大的迁徙水鸟在辽宁滨海湿地停歇、觅食,形成“鸟浪”奇观。此时,该地生物群落体现出明显的________变化。决定该地生物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是________。
(3)(2分)该地区迁徙水鸟还停歇、觅食于由自然滩涂改造形成的水田和养殖塘等人工环境,这说明保护迁徙的候鸟,并不意味禁止________自然滩涂,适度的人类生产活动会________(填“提高”或“降低”)湿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4)(2分)在鸟类迁徙通道的觅食地,影响各种鸟类种群数量变化的关键生物因素是湿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分)为稳定发挥辽宁滨海湿地在鸟类迁徙过程中重要节点的作用,应采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等措施,对该区域湿地进行全面的保护。
10.(17分)(2023·海南卷,19)海洋牧场是一种海洋人工生态系统,通过在特定海域投放人工鱼礁等措施,构建或修复海洋生物生长、繁殖、索饵或避敌所需的场所,以实现海洋生态保护和渔业资源持续高效产出,是海洋低碳经济的典型代表。回答下列问题。
(1)(2分)海洋牧场改善了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可使某些经济鱼类种群的环境容纳量________;海洋牧场实现了渔业资源持续高效产出,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2)(4分)人工鱼礁投放海底一段时间后,礁体表面会附着大量的藻类等生物。藻类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属于________,能有效降低大气中CO2含量,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分)在同一片海域中,投放人工鱼礁的区域和未投放人工鱼礁的区域出现环境差异,从而引起海洋生物呈现镶嵌分布,这体现出海洋生物群落的________结构。
(4)(4分)三亚蜈支洲岛海洋牧场是海南省首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该牧场某年度重要经济鱼类(A鱼和B鱼)资源量的三次调查结果如图。据图分析,12月没有调查到A鱼的原因可能与其________的生活习性有关,4月、8月和12月B鱼的平均资源量密度呈____________趋势。
INCLUDEPICTURE"13kts85.TIF" INCLUDEPICTURE "../../13kts85.TIF" \* MERGEFORMAT
(5)(5分)三亚蜈支洲岛海洋牧场与邻近海域主要消费者的群落结构指标见表。与邻近海域相比,该牧场的生态系统稳定性较高,据表分析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群落结构指标不同区域 营养级长度(NR) 摄食来源多样性水平(CR) 平均营养级多样性(CD)
三亚蜈支洲岛 7.60 6.36 1.92
南海中西部 4.91 3.49 1.20
陵水湾 4.66 4.45 1.49
南沙群岛西南部 4.30 3.40 1.00
限时练48 人与环境
1.A [由于能量在食物链(网)传递过程中逐级递减,故初级消费者的生态足迹比次级消费者生态足迹小,A错误;“碳中和”是指某区域一定时间内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与消耗总量相平衡,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一定程度上受限于人口基数,B正确;一个地区的生态足迹越大,说明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越大,对于资源的利用越多,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弱,C正确;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了碳排放,减少了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降低了生态足迹,D正确。]
2.C [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水泥的生产都会产生大量CO2等温室气体,故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水泥的生产,可以缓解温室效应,A正确;利用生物防治代替农药防治,可以减少环境污染,防治时间更持久,但见效比较慢,C错误;重金属进入土壤后可通过食物链(网)流入人体,并在人体内富集,故开展重金属污染的防控和防治,可以减轻人体内重金属的富集,D正确。]
3.D [将碎片化的大熊猫保护区重新连接起来,设立了大熊猫国家公园,该举措属于典型的就地保护措施,该举措不仅有利于保护大熊猫,而且可以保护生态环境,丰富生物多样性,是对大熊猫最为有效的保护措施,A、B正确;建立基因资源库,利用生物技术对大熊猫的基因进行保护,有利于保护其遗传多样性,C正确;部分大熊猫被迁出原地,送往人工繁育基地属于易地保护措施,D错误。]
4.A [栖息地的碎片化使得野生动物种群被分成若干小种群,这样对种群的繁衍是不利的,A正确;对苏门答腊岛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来说,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最为有效的措施,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并不等于禁止利用,而是提倡合理利用,B错误;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都有一定的位置,猎杀有害的野生动物会使物种丰富度降低,营养结构变得简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变弱,对整个生态系统是不利的,C错误;外来物种的到来不一定对所有野生动植物都不利,它们也可能成为某些野生动物的食物,进而可以提高这些野生动物的K值,D错误。]
5.C [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可能会破坏当地生态平衡,造成生物多样性进一步下降,A错误;酸雨是指燃烧煤、石油等化学燃料时产生的硫和氮的氧化物在大气中与水分结合而形成的雨,B错误;提倡“绿色出行”等低碳生活方式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C正确;能量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
6.D [遵循自生原理需要在生态工程中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故桑基鱼塘中各生物组分通过合理地布设,互利共存,遵循了自生原理,A正确;陆地种桑、桑叶饲蚕、蚕沙喂鱼、塘泥培桑,都使前一环节产生的废物尽可能地被后一环节利用,尽量减少整个生产环节“废物”的产生,遵循了循环原理,B正确;鱼塘中四大家鱼混养充分利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没有体现整体原理,D错误。]
7.B [生态设计应遵循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以生态系统自组织、自我调节的功能为设计基础,A正确;对动植物的系列保护措施不仅保护了物种多样性,也保护了遗传多样性,B错误;垃圾回收再利用项目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使前一环节产生的废物尽可能地被后一环节利用,以减少整个生产环节“废物”的产生,C正确;采取的系列举措可以降低参会者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从而降低了参会者的生态足迹,D正确。]
8.(1)氮元素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含量过多会使藻类等水生植物的生长过快,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从而引发水华等环境问题 (2)动物采食、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碳酸盐 (3)加快物质循环,促进植物繁殖 (4)维持生态系统稳定,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解析 (1)氮元素是评价水质的重要指标之一,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含量过高会导致水生植物的生长过快从而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过高,导致水中氧气含量降低,厌氧生物的大量繁殖和需氧生物的死亡,从而引发水华等环境问题。(2)植物参与碳循环的过程是: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碳酸盐,在体内转变成有机碳;通过光合作用将CO2变成有机碳;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形式,将制造的有机碳传入其他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碳分解成CO2。(3)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的意义:加快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
9.(1)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2)季节性 物种组成 (3)开发和利用 提高 (4)食物的种类和数量 (5)禁止滥捕乱猎、防止环境污染(防止生态环境破坏、建立自然保护区等)
解析 (1)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2)群落的季节性是指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春季的“鸟浪”奇观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变化。决定生物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是群落的物种组成。(3)由自然滩涂改造形成的水田和养殖塘等人工环境成了迁徙水鸟的停歇地、觅食地,说明保护迁徙的候鸟并非是一味地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滩涂,适度的人类生产活动会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4)鸟类迁徙通道的觅食地可以为鸟类提供充足的食物,补充其在迁徙途中消耗的能量,因此在鸟类迁徙通道的觅食地,影响各种鸟类种群数量变化的关键生物因素是湿地中的食物的种类和数量。(5)在辽宁滨海湿地建立自然保护区,禁止滥捕乱猎,同时对改造的自然滩涂给予相应物质和能量的投入,防止生态环境被破坏,可以保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协调,对该区域湿地进行全面的保护。
10.(1)增大 直接 (2)生产者 大量藻类可以吸收CO2进行光合作用,降低大气中CO2含量 (3)水平 (4)洄游 上升 (5)与邻近海域相比,该牧场的NR、CR和CD均较高,说明其营养结构复杂,生态系统稳定性较高
解析 (1)海洋人工生态系统,通过投放人工鱼礁等使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有利于提高其环境容纳量。输出的海洋资源,可以食用、观赏,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2)藻类属于生产者,其可以利用CO2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降低大气中CO2的含量。(3)海洋生物呈现镶嵌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4)通过题图分析,A鱼4月、8月能调查到,12月没调查到可能与其洄游的生活习性有关。B鱼4月、8月、12月平均资源量密度呈上升趋势。(5)具体原因参见答案。(共27张PPT)
人与环境
限时练48
(时间:30分钟 分值:50分)
考点一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2024·九省联考甘肃卷,14)碳中和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人们采用生态足迹定量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状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初级消费者的生态足迹比次级消费者生态足迹大
B.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一定程度上受限于人口基数
C.一个地区的生态足迹越大,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弱
D.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了碳排放,降低了生态足迹
A
解析 由于能量在食物链(网)传递过程中逐级递减,故初级消费者的生态足迹比次级消费者生态足迹小,A错误;
“碳中和”是指某区域一定时间内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与消耗总量相平衡,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一定程度上受限于人口基数,B正确;
一个地区的生态足迹越大,说明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越大,对于资源的利用越多,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弱,C正确;
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了碳排放,减少了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降低了生态足迹,D正确。
2.(2025·安徽A10联盟联考)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中共二十大”对地球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水泥的生产,可以缓解温室效应
B.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治理达标后排放,可以防止其污染水域
C.利用生物防治代替农药防治,可以减少环境污染且见效比较快
D.开展重金属污染的防控和防治,可以减轻人体内重金属的富集
C
解析 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水泥的生产都会产生大量CO2等温室气体,故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水泥的生产,可以缓解温室效应,A正确;
利用生物防治代替农药防治,可以减少环境污染,防治时间更持久,但见效比较慢,C错误;
重金属进入土壤后可通过食物链(网)流入人体,并在人体内富集,故开展重金属污染的防控和防治,可以减轻人体内重金属的富集,D正确。
考点二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3.(2025·浙江台州期末)由于受到人为活动的干扰,大熊猫栖息地被分割成多个不连续的区域,个别区域种群数量极少。为此,我国将碎片化的大熊猫保护区重新连接起来,设立了大熊猫国家公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举措是对大熊猫最为有效的保护措施
B.该举措既保护了大熊猫,又丰富了生物多样性
C.建立基因资源库有利于保护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
D.部分大熊猫被送往人工繁育基地属于就地保护措施
D
解析 将碎片化的大熊猫保护区重新连接起来,设立了大熊猫国家公园,该举措属于典型的就地保护措施,该举措不仅有利于保护大熊猫,而且可以保护生态环境,丰富生物多样性,是对大熊猫最为有效的保护措施,A、B正确;
建立基因资源库,利用生物技术对大熊猫的基因进行保护,有利于保护其遗传多样性,C正确;
部分大熊猫被迁出原地,送往人工繁育基地属于易地保护措施,D错误。
4.(2025·湖北新高考联考协作体)研究人员对苏门答腊岛森林中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调查时发现,近年来该岛的野生鸟类和哺乳动物的数量锐减,很多种类的生物濒临灭绝,研究者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并绘制图形如图所示,以下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A.人类的活动将栖息地碎片化,不利于种群的繁衍
B.禁止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能有效保护野生生物
C.猎杀有害的野生动物对整个生态系统是有利的
D.外来物种的到来降低了所有野生动植物的K值
解析 栖息地的碎片化使得野生动物种群被分成若干小种群,这样对种群的繁衍是不利的,A正确;
对苏门答腊岛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来说,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最为有效的措施,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并不等于禁止利用,而是提倡合理利用,B错误;
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都有一定的位置,猎杀有害的野生动物会使物种丰富度降低,营养结构变得简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变弱,对整个生态系统是不利的,C错误;
外来物种的到来不一定对所有野生动植物都不利,它们也可能成为某些野生动物的食物,进而可以提高这些野生动物的K值,D错误。
A.人类的活动将栖息地碎片化,不利于种群的繁衍
B.禁止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能有效保护野生生物
C.猎杀有害的野生动物对整个生态系统是有利的
D.外来物种的到来降低了所有野生动植物的K值
5.(2025·重庆万州二中联考)2023年4月22日是第54个“世界地球日”,宣传主题是“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环境污染会造成生物多样性下降,可大量引进外来物种进行恢复
B.人类向大气中排放过多的硫和碳的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C.温室效应会改变全球降雨格局,提倡“绿色出行”等低碳生活方式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
D.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实施垃圾分类有利于加快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C
解析 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可能会破坏当地生态平衡,造成生物多样性进一步下降,A错误;
酸雨是指燃烧煤、石油等化学燃料时产生的硫和氮的氧化物在大气中与水分结合而形成的雨,B错误;
提倡“绿色出行”等低碳生活方式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C正确;
能量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
考点三 生态工程的原理及实例
6.(2025·江苏南京金陵中学段测)下列关于桑(蔗)基鱼塘所遵循的生态工程原理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桑基鱼塘中各生物组分通过合理地布设,互利共存,遵循了自生原理
B.陆地种桑、桑叶饲蚕、蚕沙喂鱼、塘泥培桑,遵循了循环原理
C.桑树和甘蔗适应我国南方温暖湿润的气候,遵循了协调原理
D.鱼塘中四大家鱼混养充分利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遵循了整体原理
D
解析 遵循自生原理需要在生态工程中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故桑基鱼塘中各生物组分通过合理地布设,互利共存,遵循了自生原理,A正确;
陆地种桑、桑叶饲蚕、蚕沙喂鱼、塘泥培桑,都使前一环节产生的废物尽可能地被后一环节利用,尽量减少整个生产环节“废物”的产生,遵循了循环原理,B正确;
鱼塘中四大家鱼混养充分利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没有体现整体原理,D错误。
7.(2025·江苏常州调研)2022年北京冬奥会通过建立动植物监测系统、动物救助中心、低碳交通保障体系、垃圾回收利用体系等多项举措,兑现了“绿色办奥”的庄严承诺,成为历史上首个实现“碳中和”的冬奥会。下列关于北京冬奥会生态设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以生态系统自组织、自我调节的功能为设计基础
B.对动植物的系列保护措施只保护了物种的多样性
C.垃圾回收再利用项目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
D.采取的系列举措可以有效降低参会者的生态足迹
B
解析 生态设计应遵循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以生态系统自组织、自我调节的功能为设计基础,A正确;
对动植物的系列保护措施不仅保护了物种多样性,也保护了遗传多样性,B错误;
垃圾回收再利用项目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使前一环节产生的废物尽可能地被后一环节利用,以减少整个生产环节“废物”的产生,C正确;
采取的系列举措可以降低参会者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从而降低了参会者的生态足迹,D正确。
8.(2024·新课标卷,33)厦门筼筜湖经生态治理后环境宜人,成为城市会客厅,是我国生态修复的典型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1)湖泊水体的氮浓度是评价水质的指标之一,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湖区的红树林可提高固碳效率、净化水体。在湖区生态系统中,红树植物参与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出2点即可)。
氮元素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含量过多会使藻类等水生植物的生长过快,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从而引发水华等环境问题
动物采食、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碳酸盐
(3)湖区水质改善后鸟类的种类和数目增加。鸟类属于消费者,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4)生态修复后湖区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增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加快物质循环,促进植物繁殖
维持生态系统稳定,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解析 (1)氮元素是评价水质的重要指标之一,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含量过高会导致水生植物的生长过快从而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过高,导致水中氧气含量降低,厌氧生物的大量繁殖和需氧生物的死亡,从而引发水华等环境问题。
(2)植物参与碳循环的过程是: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碳酸盐,在体内转变成有机碳;通过光合作用将CO2变成有机碳;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形式,将制造的有机碳传入其他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碳分解成CO2。
(3)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的意义:加快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
9.(2023·辽宁卷,23)迁徙鸟类与地球上不同生态系统、当地生物多样性和人类文化的时空关联,诠释了“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辽东半岛滨海湿地资源丰富,是东亚—澳大利西亚水鸟迁徙通道中鸟类的重要停歇、觅食地。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全球性的重要意义。回答下列问题:
(1)迁徙鸟类对迁徙途中停歇、觅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每年春季,数量巨大的迁徙水鸟在辽宁滨海湿地停歇、觅食,形成“鸟浪”奇观。此时,该地生物群落体现出明显的________变化。决定该地生物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是________。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季节性
物种组成
(3)该地区迁徙水鸟还停歇、觅食于由自然滩涂改造形成的水田和养殖塘等人工环境,这说明保护迁徙的候鸟,并不意味禁止____________自然滩涂,适度的人类生产活动会________(填“提高”或“降低”)湿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4)在鸟类迁徙通道的觅食地,影响各种鸟类种群数量变化的关键生物因素是湿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稳定发挥辽宁滨海湿地在鸟类迁徙过程中重要节点的作用,应采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出两点即可)等措施,对该区域湿地进行全面的保护。
开发和利用
提高
食物的种类和数量
禁止滥捕乱猎、防止环境污染(防止生态环境破坏、建立自然保护区等)
解析 (1)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2)群落的季节性是指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春季的“鸟浪”奇观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变化。决定生物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是群落的物种组成。
(3)由自然滩涂改造形成的水田和养殖塘等人工环境成了迁徙水鸟的停歇地、觅食地,说明保护迁徙的候鸟并非是一味地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滩涂,适度的人类生产活动会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4)鸟类迁徙通道的觅食地可以为鸟类提供充足的食物,补充其在迁徙途中消耗的能量,因此在鸟类迁徙通道的觅食地,影响各种鸟类种群数量变化的关键生物因素是湿地中的食物的种类和数量。
(5)在辽宁滨海湿地建立自然保护区,禁止滥捕乱猎,同时对改造的自然滩涂给予相应物质和能量的投入,防止生态环境被破坏,可以保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协调,对该区域湿地进行全面的保护。
10.(2023·海南卷,19)海洋牧场是一种海洋人工生态系统,通过在特定海域投放人工鱼礁等措施,构建或修复海洋生物生长、繁殖、索饵或避敌所需的场所,以实现海洋生态保护和渔业资源持续高效产出,是海洋低碳经济的典型代表。回答下列问题。
(1)海洋牧场改善了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可使某些经济鱼类种群的环境容纳量________;海洋牧场实现了渔业资源持续高效产出,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增大
直接
(2)人工鱼礁投放海底一段时间后,礁体表面会附着大量的藻类等生物。藻类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属于________,能有效降低大气中CO2含量,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同一片海域中,投放人工鱼礁的区域和未投放人工鱼礁的区域出现环境差异,从而引起海洋生物呈现镶嵌分布,这体现出海洋生物群落的________结构。
生产者
大量藻类可以吸收CO2进行光合作用,降低大气中CO2含量
水平
(4)三亚蜈支洲岛海洋牧场是海南省首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该牧场某年度重要经济鱼类(A鱼和B鱼)资源量的三次调查结果如图。据图分析,12月没有调查到A鱼的原因可能与其________的生活习性有关,4月、8月和12月B鱼的平均资源量密度呈________趋势。
洄游
上升
(5)三亚蜈支洲岛海洋牧场与邻近海域主要消费者的群落结构指标见表。与邻近海域相比,该牧场的生态系统稳定性较高,据表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邻近海域相比,该牧场的NR、CR和CD均较高,说明其营养结构复杂,生态系统稳定性较高
群落结构指标 不同区域 营养级长度(NR) 摄食来源多样性水平(CR) 平均营养级多样性(CD)
三亚蜈支洲岛 7.60 6.36 1.92
南海中西部 4.91 3.49 1.20
陵水湾 4.66 4.45 1.49
南沙群岛西南部 4.30 3.40 1.00
解析 (1)海洋人工生态系统,通过投放人工鱼礁等使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有利于提高其环境容纳量。输出的海洋资源,可以食用、观赏,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2)藻类属于生产者,其可以利用CO2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降低大气中CO2的含量。
(3)海洋生物呈现镶嵌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4)通过题图分析,A鱼4月、8月能调查到,12月没调查到可能与其洄游的生活习性有关。B鱼4月、8月、12月平均资源量密度呈上升趋势。
(5)具体原因参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