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大战中的插曲》任务式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2《大战中的插曲》任务式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6 23:28: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大战中的插曲
聂荣臻
聂荣臻(1899年12月29日~1992年5月14日),男,汉族,字福骈,曾用名聂云臻,重庆市江津区(原四川省江津县)吴滩乡石院子人。192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到苏联学习。建国后,历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国防科委主任,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发明协会名誉会长。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92年5月14日22时43分,聂荣臻逝世。
背景
1940年,八路军发动了有105个团参战的大规模对日作战,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百团大战”。当晋察冀军区正向井陉矿区进攻时,部队救起了两位日本小姑娘。后来聂荣臻又写了封信,跟两个女孩一起交给了一位可靠的农民,并把两个孩子送到城里,交给日本人。元帅战火救孤,已成历史佳话。1980年,正是中日两国关系在各个领域都开始升温的阶段。那个大一点儿的小女孩美穗子竟然被《读卖新闻》找到了,而且还联系到了聂荣臻元帅。此后聂荣臻元帅在1980年秋天,邀请那个日本女孩美穗子来华访问,并在人民大会堂进行了接见。
本篇文章就是聂荣臻在百团大战40年后写的一篇回忆录。
任务一:赏析一个“插曲”
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1、《大战中的插曲》中的“插曲”指什么?请根据课文具体说明。
2、作者是如何叙述这一“插曲”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聂荣臻正在指挥部队向日军发起全面进攻,为什么还要救两个日本小女孩?结合文本分析。
4、细读文本,简要分析聂荣臻元帅救助日本孤儿这件事的重要意义。
5、“百团大战”作为历史上的著名战役,值得人们记录的内容有很多。《大战中的插曲》为什么着重讲述这个战役中的“小小的插曲”呢?请具体分析。
6、《大战中的插曲》一文中,体现出聂荣臻元帅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分析与分享
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该学习任务,做好笔记
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同学之间相互补充、完善,形成最合理的答案
第1题提示:
“插曲”是指聂荣臻将军在战火中救助两个日本小姑娘这住事。
第2题提示:
以“救助两个日本小姑娘”为线索,采用倒叙手法。
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绍故事背景,点题并引出“插曲”。再用倒叙的方式,叙述大战中聂荣臻拯救两个日本女孩并将她们送回日本的故事,体现了中国军人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文章以小见大,通过叙述大战中的一个小小的“插曲”,写出中国军人在处理战争中各种问题时的方式和态度,体现出中国军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个故事也成为中日友谊的象征。
文章用质朴、自然、亲切的语言回忆过去,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流露出作者理性又真诚的感情。
第3题提示:
因为他想“孩子是无罪的”。这一举动让所有人明白,日军虽然残忍地杀害了我们无数的同胞,但我们决不伤害日本无辜群众。这充分体现了聂荣臻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
第4题提示:
①影响了美穗子的为人,美穗子成为了一个淳朴善良的人。
②赢得了当时日本士兵的心。救助日本小姑娘这件事,体现了八路军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由于八路军的人道主义精神,很多被俘的日本士兵都愿意留在八路军一方,帮助八路军,为“反战”作贡献。战后,他们回到日本,成了宣传和平友好的重要力量。
③让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旧军人认识到了自己的罪行,并真诚地忏悔。八路军救助日本小姑娘的故事通过媒体的报道,在中日两国引起了很大反响,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旧军人因为这件事认识到了侵华战争的罪恶,纷纷以各种方式表示歉意。
④树立了中国军人的良好形象,加深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日本旧军人的一个组织称赞聂荣臻是“活菩萨”,日本人民写信、送礼物,赞扬八路军的人道主义精神,表达了他们对中国人民的美好祝愿。
第5题提示:
①这个“小小的插曲”,虽不像激烈的战斗那样惊心动魄,却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②在战火中抢救日本孩子,这一举动以小见大,折射出无产阶级革命家宽广的胸怀,反映了中国军民在残酷的战争中依然坚守的人道主义精神,意义深远,影响深刻。
③它既见证了中日友谊,也见证了军国主义给中日两国带来的巨大灾难。回忆这件特殊的战争往事,是呼吁和号召中日两国人民爱好和平、珍视和平。
第6题提示:
①重情义、有情怀。对战争中发生的一些小事儿,能够记忆犹新、如数家珍,并且用善意和理智来看待战争中的人和事。
②心思细腻、缜密。在考虑到两个孩子究竟怎么办的时候,把是由自己抚养还是送回去的每一种情况的利弊都加以权衡,体现了办事的细心和周全。
③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热心。当前线部队请示如何处理两个小姑娘的时候,聂荣臻答复“立刻把孩子送到指挥所来”,体现了对部队、对孩子、对工作、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
④平易近人,慈爱亲切。例如:“那个稍大些的孩子,很讨人喜欢,我牵着她的手,拿来梨子给她吃。”
⑤运筹帷幄、精明干练,有真知灼见。例如:“我是这样考虑的:我们进行抗日战争,这中间不只是打仗的问题,还要注意不失时机地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能够看到长远的发展。
⑥胸怀宽广,有人道主义精神。在中日对战的特殊时期,能够不计嫌隙地救助日本小姑娘。
任务二:比较两篇回忆录
《长征胜利万岁》和《大战中的插曲》都是回忆录,且都是革命家对战争岁月的回忆,请阅读这两篇文章,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1、这两篇课文虽然都从个人的视角讲述了波澜壮阔的大历史中的具体事件,但是两位革命前辈在文中讲述的内容和表达的革命情怀明显不同,请对比两篇课文,完成下面表格的填写。
课文 革命家 革命事件(内容) 革命情怀
长征胜利万岁
大战中的插曲
提示:
课文 革命家 内容 革命情怀
长征胜利万岁 杨成武等 长征胜利三件具体事件 乐观主义、大无畏精神,团结一致
大战中的插曲 聂荣臻 百团大战中救助两个日本孤儿 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广阔胸襟、高尚品质
2、这两篇课文都是回忆录,通过比较阅读,分析两篇回忆录在写法上的异同。(各选择一点进行重点分析)
提示:写法包括叙述方式、艺术手法、行文构思、材料选择、语言表达等。
提示:
相同点示例:都使用了典型的细节描写。《长征胜利万岁》对人物的对话、心理等使用了细节描写,如“听着毛主席的讲话,只觉得周身的热血直往上涌”,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了“我”备受鼓舞的激动心情。《大战中的插曲》对人物的动作、心理等进行了细节描写,如“我”“把那个稍大些的孩子拉在怀里,用小勺喂她”“担心孩子在路上哭,在筐里堆了许多梨子”等细节,体现了聂荣臻元帅对日本小姑娘无微不至的关心,更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宽广胸襟和“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人道主义精神。
不同点示例:叙述顺序不同。《长征胜利万岁》按时间顺序叙述,先后描述了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伏击并歼灭敌军、聆听毛主席讲话等场景,脉络清晰。《大战中的插曲》则采用了倒叙的方式,开篇回忆战争中拯救日本小姑娘这一事件;主体部分以顺序为主,插叙了美穗子的名字和被俘虏的日本兵中西的经历。
3、回忆录是一种追记本人或者他人过去的生活经历或社会活动的文体,有其明显地文体特征,请结合《长征胜利万岁》和《大战中的插曲》两篇回忆录,简要总结其特征。
示例:
往往用第一人称写作。以叙述、描写主要手法通过回忆史实,真实形象地再现历史的本来面貌,表达作者的观点和倾向。
回忆录具有历史的真实性,必须写真人真事,要求亲闻、亲见、亲历。作者应把所回忆的内容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真实地反映历史过程。
回忆录文学性强,往往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细节描写,语言的感彩也较浓。
语言上面:一方面追求质朴自然、平实而亲切;同时又具有文学色彩,生动有趣。
课堂练习
1、下列对《大战中的插曲》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点题,接着叙述救助、送还日本小姑娘的过程,然后写该事件在中国、日本引起的反响,美穗子到中国探访,最后点明事件成为中日友好佳话,脉络清晰,线索分明。
B .与《长征胜利万岁》一文重在展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不同,本文重在反映中国人民在残酷战争中对“宽待俘虜”政策的坚守。
C .本文开篇采用倒叙的方式,回忆战争中拯救日本小姑娘这一事件。主体部分以顺序为主,叙述安置日本小姑娘的过程,以及80年代与长大后的日本姑娘再次相见的故事。
D .在事件的叙述中,典型的细节描写往往最能体现人物的精神风貌,也最能打动人心。例如“用水把梨冲洗了”等展示了聂荣臻对日本小姑娘无微不至的关心。
2、文章第二段交代两个日本小女孩的父亲抢救无效殒命、母亲死亡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3、《大战中的插曲》中聂荣臻写给日本官兵的那封信与回忆录的整体语言风格的明显不同,请具体分析这封信的语言风格,并说说用不同的语言风格写信有何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