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第19讲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教学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年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第19讲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教学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8 13:53: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2026年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第18讲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课标解读:
1.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选修)
4.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对近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选修)
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通达时空观念。掌握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1915年护国战争;1917年“府院之争”;1915年新文化运动;
【唯物史观】立足唯物史观,认知新文化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经济对思想文化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史料实证】运用文献、图片等史料论证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历史解释】通过学习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历史,使学生能够解释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现象,理解其历史意义;
【家国情怀】通过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社会状况的了解,让学生体会到国家民族的危机,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考情考向:
年 份 试题 考点 考向分析
2024 甘肃卷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
湖北卷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文化 北京卷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文化 全国甲卷 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非选择题) 2023 新课标卷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全国甲卷 民族工业的发展 山东卷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山东卷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湖北卷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022 浙江卷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广东卷 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1.考查方向:
北洋军阀统治的特点、新文化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命题的重点;
注意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2.考查方式:
高考多以客观题形式从社会转型的视角审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复习备考:
1.北洋军阀统治的特点、新文化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命题的重点。
2.要重点关注民国初年经济发展与政治变动的关系、新文化运动下的思想碰撞等。
时空坐标及主要线索:
(一)历史解释:
1.北洋军阀:
是产生于清末的一个军事政治集团。1895年,袁世凯开始为清政府编练新式陆军。后来,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军事集团。由于袁世凯长期担任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这个军事集团通常被称为北洋军阀。
2.北洋政府:
北洋军阀执政时期的政府被称为北洋政府,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北洋军阀统治建立。袁世凯死后,各领导人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分裂割据。名义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府的实权相继由皖系、直系、奉系控制。 北洋军阀的统治始于1912年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终于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
考点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考点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二)袁世凯统治时期 (1912—1916)
梳理教材,完成下表
袁世凯复辟路(1912——1916) 孙中山革命路
专权 1912年3月
1913年11月
1914年5月
1914年底
卖国 1915年5月
复辟 1915年10月 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颁布《临时约法》限权
宋教仁案、解散国民党(政党政治)
1913年“二次革命”
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颁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十年, 可连选连任
与日本签订“中日民四条约"
参政院召开“国民代表大会”,袁世凯接受“劝 进”当上皇帝,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
护国运动:1915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发动护国战争。贵州、广西、广东等省相继宣告独立。
袁复辟失败
革命党人维护民主共和,但举步维艰
历史概念: 《中日民四条约》
是袁世凯政府与日方因二十一条谈判多次最终确定的修正案,有袁世凯政府签订的《关於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之条约》《关於山东之条约》等条约,因在中华民国四年(1915)签订,故被称为“民四条约”。
历史纵横: “宋教仁案”
1912年12月开始举行的中华民国首次国会选举,中国同盟会及其他政党组成的国民党,在参众两院的初选和复选中获得巨大胜利。接替孙中山代理国民党理事长的宋教仁,准备筹划组织第一届责任内阁。1913年3月20日夜晚,宋教仁由上海启程前往北京,被刺杀于上海沪宁火车站。“宋教仁案”是在临时政府即将向正式政府过度的背景下发生的,是以宋教仁为代表的主张建立责任内阁国民党,与以袁世凯为首的政治势力激烈斗争导致的结果,对后来的政局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宋教仁案”后,革命党人发动了“二次革命”。
重点探讨: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
材料一 任凭你像尧舜那样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样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样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论》
材料二: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正义所至,何坚不破?愿与爱国之豪俊共图之!
——孙中山《讨袁檄文》
材料三 经过辛亥革命的洗礼,民主共和国的观念终究深入人心,人们不再把自己看作“圣明天子”治下的“子民”,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在袁氏当国几年间……国家的境遇和民众的生活都没有改善,同清政府时期没有多少区别。现在这个并无尺寸功绩的袁世凯忽然要做起皇帝来,更引起人们的强烈不满。
——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提示:
(1)根本:袁世凯为复辟帝制,而不惜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
(2)思想: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人民群众的民主思想觉悟程度提高;
(3)其他:军阀内部矛盾和帝国主义对其失去了信心。
知识链接: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党政治 (选择性必修1:第3课)
(1)概念:
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包括各国政党为实现其政纲和主张而展开的一切政治活动和斗争。近代中国政党政治的尝试开始于辛亥革命后。
(2)形成原因:
①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临时约法》确立责任内阁制;
③中国经济结构与阶级关系复杂。
④近代西方政党政治的影响。
(3)特点:
①政治倾向分野明显:政治倾向基本可归位两大类:同盟会类政党和非同盟会类政党。
②多为寿命短的泡沫政党:政党数目虽多,但真正有影响力的少,且多半在二次革命后名存实亡。
③政党的政治纲领趋同明显:几乎所有的政党在其政治纲领中都公开宣称实行民主共和、实现民主统一,主张建立统一的有实力的政府。
④不具有政党政治的实质:在袁世凯实际掌控国家政权的情况下,政党政治不过是袁世凯的傀儡,仅有形式,没有实质。
问题思考:近代中国的政党政治为什么会走向失败?
提示:
①政治:长期封建专制统治的影响;
②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③文化: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④中国在民初还不充分具备培育民主政治的土壤。
高考真题
1.(2024·甘肃卷)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要求,国人视以为耻,各地掀起“纪念国耻”运动。国耻日的选择,一般以5月7日即日本提出最后通牒之日为国耻日。但自5月20日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以5月9日即北洋政府接受条约之日为国耻日。这一转变说明( )
A.北洋时期政治上分崩离析
B.国人认为救亡应以自强为本
C.北洋政府的外交彻底失败
D.国人思想受新文化运动影响
2.(2023·辽宁卷)1914年9月,北京政府颁布《商会法》,规定商会对各级地方官厅行文一律用“呈”“禀”,地方官厅对商会则用“令”“批”。该法一经颁布就遭到商界人士的强烈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
A.文言文与白话文使用的矛盾
B.愚昧观念与科学思想的斗争
C.改良思想与革命理念的碰撞
D.专制思想与民主观念的冲突
B
C
考点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1.1913年,“二次革命”结束,南北统一成为趋势,袁世凯在正式当选大总统后,仍希望从正规途径,“于法律上让步得满其政治上欲望”。可是当时袁氏几次欲增修约法,都被宪法起草委员会拒绝。这一现象可用来说明,民国初年( )
A.国人反袁运动蓬勃发展
B.总统权力受到国会限制
C.临时约法符合时代潮流
D.民主政治得到一定认同
2.1914年4月,北洋政府颁布《报纸条例》,来加强对报业的控制。其中第九条规定“每号报纸应于发行日递送该管警察官署存查”;第十条则规定了八种报纸不得登载的内容,包括“淆乱政体者”“妨害治安者”等。这反映出( )
A.媒体与政府的意见趋同
B.民主政治建设道路曲折
C.民意表达缺乏合法途径
D.袁世凯以舆论维护帝制
D
B
变式训练
考点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考点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一)割据的原因:
1.现实: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群龙无首;
2.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军阀割据具备经济上的可能;
3.外部:列强在各自势力范围内扶植代理人;
4.思想:封建血缘宗法观念、纲常伦理观念(地域、师生以及私人关系)等维系传统政治关系纽带;
5.军事:军阀掌握有一定数量的军队,是割据基础。
根本: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二)表现:
1.特点:
(1)军阀混战割据,政治分崩离析,列强分而治之;
(2)经济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苦。
派系 代表 支持国 占据区域
直系 冯国璋 英、美 直隶及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等省
皖系 段祺瑞 日本 皖、浙、闽、鲁、陕
奉系 张作霖 日本 东北三省
考点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二)表现:
2.概况:
(三)对外关系:参加一战
1.目的:
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2.概况:
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协约国一方参战。
3.影响:
①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
②中国劳工的巨大付出,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十几万中国劳工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他们在欧洲从事从事挖掘战壕,修筑工事,掘埋尸体,清扫地雷,修路架桥这些最繁重也最危险的工作。
能力拓展: 比较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项目 二次革命 护国运动 护法运动
不同点 时间
对象
主力
结果
相同点 背景 领导 指导思想 目标 方式 性质 结果 1913年
1915-1916年
1917-1918年
袁世凯
袁世凯
段祺瑞
国民党革命力量
人民群众、革命党和地方军队
西南军阀
失败
部分取得胜利
失败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北洋军阀统治黑暗,帝国主义侵略加剧
孙中山度参加领导或直接组织
三民主义
北洋军阀政府
举起独立的旗帜,进行武装斗争
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而进行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争
都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四)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选择性必修1)
1.文官考试制度:
(1)选拔方式:主要采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
(2)建立: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这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
(3)实施:文官高等考试和文官普通考试各举行过两届,司法官考试、知事试验、留学毕业生甄拔考试等也举行过数届。
(4)局限性: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
2.文官甄别制度:
(1)对象: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
(2)方式: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
(3)作用: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考点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材料 1913年1月,北洋政府公布了《文官任用法草案》,确定官员任用资格主要有两项,第一是考试,第二是经历,“考试者所以决其将来,经历者所以重其既往,二者皆不可偏废”。对司法官任用,更有特别规定。同时又公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典试委员会编制法草案》,对考试做具体规定。《文官考试法草案》规定,凡是年满21岁的中国男子,得应文官考试,女子不得参加考试。文官考试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
——摘编自马斗全《民国初的公务员考试制度》
问题思考:如何评价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文官制度的改革?
提示:
(1)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才选拔。
(2)推动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有利于中国官吏选拔的近代化;有利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3)受北洋政府性质的制约和影响,剥夺女子参加国家行政管理的权利以及甄别制度的实行都违背了文官制度公平竞争的基本原则。
(4)存在施行范围小和缺少文官晋升的法律法规等弊端。
(5)对当代公务员考试制度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重点探讨: 依据下图并结合所学,概括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政局主要特征、政治斗争的焦点、实质及启示?分析民国初年民主共和之路艰难曲折的原因。
提示:
(1)特征:
独裁统治、混战割据,分崩离析。
(2)焦点:
民主共和与封建专制的斗争
(3)实质:
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之间的斗争。
(4)启示(说明):
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5)原因:
①政治:长期封建专制统治的影响
②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③文化: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我国在民初还不充分具备培育民主政治的土壤。
高考真题
1.(2024·湖北卷)近代中国第一代外交官郭嵩焘等多是传统科举出身,不谙外语,了解西方有限;第二代外交官陆征祥等基本出身于同文馆、广方言馆等,外语能力尚可,相对了解西方;第三代外交官顾维钧等基本都有海外留学经历,外语娴熟,非常了解西方。这种演变( )
A.受益于民主革命思想的深化
B.促成近代中外关系的平等
C.体现中国外交的近代化趋向
D.适应晚清政治体制的变革
2.梁启超指出“(中国)女子二万万,全属分利,而无一生利者”“故男子以犬马奴隶畜之,于是,妇人极苦”,因此要“兴学校,课妇职”。秋瑾认为妇女“欲自立,非学艺不可”,否则即使是“安富尊荣,家资广有”“颐指气使”,也不过是“玉的锁”“金的枷”。由此可知,二者认为妇女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 )
A.兴办近代学校,促进思想解放
B.打破纲常名教,实现男女平等
C.参与社会工作,实现经济独立
D.开展社会革命,推动移风易俗
B
C
变式训练
考点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3.(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袁世凯去世后,总统府与国务院互相争斗,双方在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等问题上出现激烈交锋。日本鼓动北京政府对德宣战,并许诺缓交庚子赔款、提供参战经费,得到日本支持的国务总理段祺瑞为扩充自身派系的实力,立即接受了日本的条件。为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膨胀,美国改变了支持中国参战的态度,并向中国政府施压,强调在与美国协商之前“不要采取进一步的行动”。1917年3月,段祺瑞将对德绝交案及《加入协约国条件节略》,递交给受英美支持的总统黎元洪签字,遭拒。同月,一向反对参战的孙中山致电北京参众两院,认为参战“于国中有纷乱之虞,无改善之效”,得到不少国会议员的赞同。几经周折,国会最终还是通过了参战案。不久,孙中山策动海军总长程壁光率海军第一舰队南下广州,发动护法运动。
——摘编自桑兵主编《孙中山史事编年》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黎元洪反对参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参战之争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高考真题
考点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1)原因:
①北洋政府内部的权力争夺,派系纷争;
②美国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干涉;
③北洋政府自身的软弱无能;
④中国内忧外患,避免中国卷入战争泥潭。(任答三点)
(2)影响:
①府院之争,民主共和遭到破坏,引发护法运动的爆发;
②促使日本帝国主义在华侵略权益的扩大;
③日美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
④国内派系意见不一,斗争加剧(北洋军阀混战加剧,中国政局日益混乱);
⑤推动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为五四运动创造了条件;
⑥鼓舞了资产阶级实业救国的思潮。(任答三点)
考点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一)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短暂春天)
梳理教材,完成下表:
时间
原因
代表
特点
影响
①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为其发展扫除了障碍;
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③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提倡国货,抵制日货”)
④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⑤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主因)
1912—1919年(一战期间)
以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开办的面粉厂、纱厂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壮大,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急剧增加
①时间短暂,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
②以轻工业为主,未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③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薄弱,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①推动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促使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②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五四运动和党的成立奠定经济和阶级基础。
考点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二)社会新气象:移风易俗,文明开化 (结合先择性必修3)
1.原因:
(1)外部:列强侵略,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过来。
(2)政治:为适应变化,中国政府的各种改革;
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
(3)经济(动因):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人们的愿望与追求。
(4)教育:新式学堂增加,接受新式教育人员的扩大,加快了新式生活的推广。
(5)思想: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传播了近代思想,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提高了接受新生活的能力。
2.表现:
①摈弃等级观念,平等意识增强。
②摈弃了男尊女卑的思想,女权意识增强。
③人们的生活和习俗逐渐西方化,求奢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考点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二)社会新气象:移风易俗,文明开化 (结合先择性必修3)
3.特点:
从地域看
从过程看
从程度看
从动力看
从趋势看
从实质看
从西方引进,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大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城乡社会生活变化不均衡
这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上层人物的倡导和他们的社会示范作用也很重要
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
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二者逐渐融合,但始终保留民族特色。
由通商口岸、沿海城市推向内地
4.影响:
①政治上,有利于中国革命斗争的开展。
②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旧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使中国文化日趋科学合理。总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
高考真题
1.(2024·广西高考)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商业银行发展迅速。据统计,1912年设立银行14家,至1927年共设立银行185家,其中1917—1923年尤为繁荣,共设立131家。这反映了(  )
A.北洋政府大力发展近代金融业
B.列强加大对华资本输出
C.民族工商业对资本的需求增加
D.民众积极支持国货运动
2.(2023·全国新课标卷)如表是中国民族资本构成比重表(%),如表可以反映出( )
A.民族工业呈现发展趋势
B.商业贸易日益萎缩
C.近代金融体系臻于完善
D.经济结构逐渐失衡
C
A
1894年 1913年 1920年 1936年
(不包括东北)
产业资本 2.28 11.64 14.84 21.36
商业资本 74.89 67.30 58.87 50.55
金融业资本 22.83 21.06 26.29 28.09
考点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1.直系军阀首领曹锟是天津静海一带有名的大地主,同时还创办了恒源纱厂;民国总统黎元洪不仅是大地主,而且投资创办了一批企业,如中兴煤矿、中原煤矿等12家厂矿和中华汇业银行,成为工商地主。材料可以用于研究民国初年( )
A.社会结构的变化
B.官僚资本的膨胀
C.军阀派系的纷争
D.土地兼并的加剧
2.下图为张謇大事年表(节选),
最能直接证明
A.近代中国工业体系不健全
B.近代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
C.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工商业
D.资产阶级实践实业救国理念
A
D
变式训练
考点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1895年列名发起上海强学会,在通州筹办大生纱厂。1906年创建吴淞商船学校,任江苏省铁路公司协理,发起成立预备立宪公会。1913年出任民国政府农商部总长、全国水利局总裁。1915年辞去农商总长、全国水利局总裁职,回乡致力地方建设。1919年创办通遂火柴厂,任运河督办,创建更俗剧场、伶工学社。
考点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材料一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自经此次之实验,国中贤者,宝爱共和之心,因以勃发,厌弃专制之心,因以明确。吾人拜赐于执政,可谓没齿不忘矣。……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2月15日)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的巨大希望,彤民国初年中国社会黑暗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就产生了巨大的浪潮,于是就有了新文化运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孔子之道,自古常新,与天无极。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做夜思,恢复孔教,立国之根本。”
——1914年年《大总统祭圣告令》
材料四 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复辟帝制,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是装满了帝制时代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陈独秀
(一)原因:
1.根本原因:
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
2.政治:
(1)国外:一战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严重;
(2)国内: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
3.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4.思想:
(1)袁世凯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直接);
(2)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反思。
考点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兴起标志
主要代表
指导思想
主要阵地
活动基地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
《新青年》
北京大学(蔡元培办学方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二)概况:主要内容
民主和科学
(三)主要内容:
前期 后期
德先生 赛先生 穆姑娘 莱后生 马先生
民主制度 民主意识 民主精神 自然科学法则 科学精神 科学思想 资产阶级道德 追求自由平等 白话文 标点符号 无产阶级革命
问题思考:分析新文化运动前期、后期宣传内容的变化及其变化原因。
(2)原因:
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及民族危机加深;
②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④先进的中国人积极探索救国道路;
⑤十月革命的促进;
⑥一战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提倡民主
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
反对愚昧
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
宣传马克思主义
(1)变化:
由宣传民主、科学到传播马克思主义。
知识拓展: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意义。
1.传播:
思想传播
创立社团
传播人员
面向工人
1918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等文章,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
1920年3月,李大钊又发起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人,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和宣传。
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出版《劳动界》《劳动者》等刊物。
2.影响:
(1)思想:
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后期的思想主流,成为中国先进分子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2)政治: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为中共成立奠定思想基础。
材料一 以《新青年》的创办为开端,从“打倒孔家店”到文学革命,再从人性批判到社会改造,这场运动在以现代化为出发点反思西学,重申中国传统文化,建构新的价值体系等方面,无疑触及了中国现代化最艰难而又最根本的一环。
——陈勤等《中国现代化史纲》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使中国社会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在中国广泛传播的。
——《论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的关系》
重点探讨: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1)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2)积极:
①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性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动摇了专制思想的统治基础。
②民主与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③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使其内容比辛亥革命更广泛、深刻;
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⑤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3)消极(局限):
①由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对东西方文化的评价存在着绝对化倾向。
②其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全盘否定,使儒家思想受到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打击,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③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
核心素养: 近代前期的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与特点。 (家国情怀)
(1)历程:
①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处于“器物”层面。
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指导下洋务运动。
②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处于“制度”层面”。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
③资产阶级激进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处于“思想文化”层面。
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猛烈批判专制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
(2)特点:
①从学习背景看: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不断深入;
②从学习目的看:为救亡图存、民族崛起而学习;
③从学习内容看:由器物技术层面到政治制度层面再到思想文化层面;
④从学习主体看:从地主阶级到资产阶级。
初等教育 自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癸卯学制”以来,中国出现了大量小学堂和中学堂,这对普及初等教育起到重要作用 (选择性必修2·P28)
高等教育 ①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后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选择性必修3·P81)
②1911年创办的清华学堂,次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 (选择性必修3·P81)
留学教育 新文化运动时期,兴起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为中国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材 (选择性必修3·P10)
知识链接: 选择性必修的部分内容
1.教育:
2.火车与铁路交通: 选择性必修2 P70
(1)京张铁路:
1909年,詹天佑主持修建,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2)铁路里程:
到1911年,由外国人控制的中国铁路里程近9000千米,占总里程的90%以上。
3.中国的货币的演变: 选择性必修1 P87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货币政策延续了清朝的传统,以银元为法定货币。
高考真题
1.(2023·天津卷)20世纪初,有人提出“凡德道以修己为本,而修已之道,又以体育为本”“供给他一个运动场,发展他的品格”。由此可见,他们提倡在教育中( )
A.贯彻民主与科学的精神
B.重视发展学校体育运动
C.宣扬儒家道德伦理观念
D.注重体育与德育的融合
2.(2022·广东卷)1918年,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名作《娜拉》在中国出版,主人公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傀儡”而离家出走的行为被称赞为体现了“女性的自觉”,后来鲁迅发表《娜拉走后怎样》,则作如下比喻:“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A.“小鸟”代表尚未觉醒的女性
B.“笼子”是指落后的经济形态
C.“无路”源于君主专制的压迫
D.“鹰”等是指社会上的旧势力
D
D
考点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1.1917年,李大钊说:“孔子于其生存时代之社会,……其说亦确足以代表其社会其时代之道德。……而自然的势力之演进,断非吾人推崇孔子之诚心所能抗,使今日返而为孔子之时代之社会也。”李大钊旨在( )
A.猛烈批判君主专制制度
B.发动新文化运动
C.肯定儒家学说的进步性
D.启迪国民的思想
2.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说:“尽管新文化运动中对孔子的批判有简单化和绝对化的地方,但它显然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及维新派的‘托古改制’截然不同,毫不容情地触及儒家学说中名教、纲常等维护等级制度的旧文化的根本。”出现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对西学的学习程度
B.中国社会各阶段的任务
C.领导者的阶级属性
D.各阶段救亡图存的策略
D
D
变式训练
考点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思维导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