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初中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等三首)
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读、背诵三首诗词,了解课外资料,深入了解诗人,学会运用多种方法对诗歌进行赏析。 2. 学习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在多次诵读中,掌握多种鉴赏方法,理解诗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 结合生命细节,感受作者情怀,感悟人生规律,懂得得失与取舍,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1. 在多次诵读中,掌握多种鉴赏方法,理解诗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 结合生命细节,感受作者情怀,感悟人生规律,懂得得失与取舍,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一、导入新课 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这样描写过当晚的月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写是如此的空明澄澈,生动有韵致,于是成就了千古月色;清代评论家胡仔评价苏轼的中秋咏月词:“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如此高评,于是成就了千古中秋词!永远的苏轼,永远的月亮!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涵咏千百年前苏轼笔下那醉人的月光。 二、学习资料补充【学习方式: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先行自主探究,老师课堂上再做补充】 (一)苏轼人物名片 ·姓名/别称: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 ·籍贯:四川眉州眉山; ·生卒年:1036一1101 ·身份:北宋中、晚期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兴趣:一生才气纵横,诗(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文(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都有很高造诣,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人生经历:重要事件“乌台诗案” 《自题金山画像》一诗,可谓是对苏轼一生起落沉浮的高度概括:“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二)知识卡片:词 “词”又名诗余、乐府、填词、长短句。词的段落叫做“阕” ,也叫做“片” 。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三、初读感知,把握感情基调【学习方式:朗读涵咏】 注意把握朗读节奏,朗读诗歌,听读音频,把握感情基调。 《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四、掌握方法,鉴赏诗词【学习方式:学生自主、合作、讨论、探究】 【鉴赏方法一:关注“序”】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思考:你从词前小序读出了什么? 明确:写词的时间及缘由。怀念弟弟子由;从“兼”字又可知词的情感不只是怀念子由。 【鉴赏方法二:关注表情达意的词】 思考探究:词人思念亲人的情感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明确:1.把酒问月,引出思念。(化用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无眠”:因倍加思念而难以成眠。 3.“何事长向别时圆”,从月圆想到人圆,再想到分别。 4.“但愿人长久”,渴望团圆。 【鉴赏方法三:关注背景,知人论世】 思考探究:“兼怀子由”表明不只是借月表达对弟弟的思念,那么词人还表达出怎样的情感? 链接资料: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苏轼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明确:“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诗人在政治上失意,苏轼借助月亮表达了充满矛盾的心情:既渴望回到朝廷,却又害怕朝廷中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词人似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接着,词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化用《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 五、小结全词 《水调歌头》这首词,上阕把酒颂月,抒写了由幻想超尘到复归现实的思想过程;下阕对月怀人,阐发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人生哲理。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全词意境清远,笔调深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现出作者不为失意、离别所苦的豁达胸襟。 六、拓展学习【学习方式: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先行自主探究,老师课堂上再做补充】 (一)关于“咏月”题材 “咏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题材,从《诗经》中的“月出皎兮”,到谢庄《月赋》里的“素月流天”,咏月之作,代代有之。明月皎洁,月光如水,诗人对月亮多寄予美好的情思。“咏月”,实际上都是以月作为咏叹人事的背景或衬托。 (二)关于“月亮”文化意象的解读 搜集经典诗词名句,探究“月亮”这一文化意象的丰富内涵在诗歌中的体现—— 1.思乡 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杜甫《月夜忆答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孤寂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3.怀人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李白《玉阶怨》:“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4.安适 陶渊明《归园田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七、比较联读,发现相同之处【学习方式:学生自主、合作、讨论、探究】 比较联读《行路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三首诗词的相同之处有: 在内容和情感上:三位作者都在仕途上颇不得志,情感起伏变化,都可谓一波三折,虽然都有惆怅悲慨,但最终格调却都是积极昂扬向上的! 在手法上:运用典故是古代诗词常见的表现方法。典故,可分为事典和语典两类,有时.也两者兼而有之。《行路难》(其一)“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用姜尚伊尹的故事,是事典,表明理想仍在;“长风破浪会有时”一语,用宗的故事,语典和事典交融,表明壮志未减。《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一联,是事典,表达了感时叹逝之情、世异人非之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开头化用李白的诗句,结尾化用《月赋》中的词句,是对语典的改造运用。这些典故的运用,使诗词语言凝练含蓄,表意丰富,议论抒情形象化,并让读者借助典故的原始意象展开联想,扩大了诗词的意境,增强了表现力。 八、总结方法,举一反三 将这三首诗词的鉴赏方法加以梳理和归纳,将会对我们后续学习品鉴诗词产生重要的意义! 诗歌鉴赏方法: 一、抓矛盾处; 二、关注富有表现力的字词; 三、关注修辞; 四、关注背景,知人论世; 五、关注注释; 六、关注意象及其深刻内涵; 七、关注用典及其表达效果; 八、关注富含理趣的句子和所蕴含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