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除法的含义 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3 除法的含义 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6.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7-07 08:14: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3 除法的含义 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教材)二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通过分竹笋的具体操作,经历“连减分物—抽象算式—理解含义”的过程,深入理解除法作为“平均分”的数学表达,认识除号“÷”,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及各部分意义。
能准确将“每几个一份”的平均分问题转化为除法算式,通过圈画、摆学具等活动,建立除法与平均分的直观联系。
感受除法的简洁性与实用性,体会数学符号的抽象价值,培养数学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能用除法算式表示“按每几个一份”的平均分。
难点:区分除法算式中“总数” “每份数” “份数”的对应关系,避免概念混淆。
三、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分花复习
出示题目:
(1)15朵花,平均分成5份,每份( )朵。
(2)15朵花,每5朵一份,可以分( )份。
提问:两道题的分法有什么相同点?结果分别表示什么?
预设:
都是平均分,每份同样多。
第一题是求每份数量,第二题是求份数。
(二)新知探究
情境引入(例3)
PPT呈现:12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
提问:
“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
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能想到哪些分法?
预设:
每盘必须放4个,不能多也不能少。
可以用学具分,或者用减法算。
动手操作与分法展示
学具操作:
发放12个圆片代替竹笋,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视收集不同分法。
方法汇报:
提问:谁来演示分的过程?
预设:
方法1:每次拿4个放一盘,拿3次刚好用完,能放3盘。
方法2:3个盘子同时放,每次每盘放1个,放4次后每盘4个。
连减表征:
提问:用连减算式怎么记录分的过程?
预设:
12-4=8(第1盘)→8-4=4(第2盘)→4-4=0(第3盘),减3次分完。
除法算式抽象
符号引入:
讲解:数学中用“÷”表示平均分,12个竹笋每4个分一份,能分3份,写成:
提问:这个符号叫什么?算式怎么读?
预设:
是除号,读作“除以”,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意义对应:
提问:12、4、3在分竹笋中各表示什么?
预设:
12是总数,4是每盘的个数(每份数),3是盘数(份数)。
对比总结:
提问:除法算式和连减算式有什么联系?
预设:
除法是连减的简便写法,都表示按4个分,分了3次。
除号文化拓展
除号“÷”由17世纪数学家发明,横线表示平均分,圆点表示分开的两份。
提问:除号的样子和平均分有什么关联?
预设:像把物品从中间平均分开,很形象。
(三)课堂练习
基础练习(做一做第1题)
题目:12个△,每份2/3/6个,圈一圈填算式。
出题意图:通过不同每份数,强化“总数÷每份数=份数”的对应关系。
读法训练(做一做第2题)
题目:读算式8÷4=2、15÷5=3等。
出题意图:规范除法算式的读法,区分“除以”与“除”的表述。
操作巩固(做一做第3题)
题目:10个○,每份2个或5个,摆学具写算式。
出题意图:通过动手操作,避免算式与操作脱节,深化概念理解。
(四)拓展提升
填数游戏
题目:12÷□=3,14÷□=□
提问:怎么快速找到□里的数?
预设:
12÷3=4,所以□填4;14可以分成每2个一份,14÷2=7。
生活应用
题目:10条小鱼,每5条放一缸,需几个鱼缸?
出题意图:联系生活场景,体会除法的实用性。
(五)课堂小结
提问:
今天学的除法可以表示什么样的分法?
除号怎么写?除法算式怎么读?
预设:
表示“每几个一份”的平均分,除号写“÷”,按从左往右读。
四、板书设计
3.3 除法的含义
■ 分竹笋情境:12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
连减:12-4-4-4=0(分3次)
除法:12 ÷ 4 = 3
↓ ↓ ↓
总数 每份数 份数
■ 读法:12除以4等于3
■ 意义:把12按每4个分一份,能分3份
五、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操作能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但在表述“每份数”与“份数”时易混淆(如将4误认为份数)。后续需增加“圈画每份”的专项训练,用不同颜色标注总数、每份数、份数,强化视觉对应。此外,可设计“对比分法”练习(如“平均分成3份”与“每3个一份”),帮助区分除法的两种应用场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