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7.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7-07 08:17: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教材)二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通过系统梳理1~6的表内除法知识,巩固平均分的含义、除法算式的意义及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熟练进行除法计算,准确率达90%以上。
通过对比分析“求每份数”与“求份数”的问题情境,能准确区分两类问题的数量关系,正确选择除法运算解决问题。
在知识梳理过程中,通过绘制“知识图”等方式感受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培养归纳总结与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掌握平均分的判断、除法算式的结构、口诀求商的方法及两类除法问题的解决策略。
难点:准确区分“总数÷份数=每份数”与“总数÷每份数=份数”的应用场景,避免问题结构混淆。
三、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提问: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与除法相关的知识?请用一句话举例说明。
预设1:学均分,比如把6块糖分成3份,每份2块就是平均分。
预设2:学会了用乘法口诀算除法,比如12÷3=4用“三四十二”。
过渡:下面是小丽整理的“知识图”,你有和她同样的发现吗?
向大家展示自己的“知识图”,一起交流吧!
(二)要点回顾
知识要点1:平均分
定义回顾:
提问:什么是平均分?判断平均分的关键是什么?
预设: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关键看每份数量是否相同。
直观判断:
PPT展示4组分物图:
① 3、3、3 ② 2、3、1 ③ 4、4 ④ 5、5、5、5
提问:哪些是平均分?为什么?
预设:①③④是平均分,因为每份数量相同;②不是,因为有2、3、1个。
操作练习:
任务:用学具将10个圆片分成平均分,你能有几种分法?
预设:分成2份每份5个,或5份每份2个,用除法表示为10÷2=5或10÷5=2。
知识要点2:除法的含义
两种平均分场景:
场景1:按每份数分,求份数
举例:12个苹果,每3个放一盘,能放几盘?
提问: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列式?
预设:已知总数12和每份3个,求份数,列式12÷3=4(盘)。
场景2:按份数分,求每份数
举例:12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几个?
提问:列式与场景1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预设:列式12÷4=3(个),因为已知总数和份数,求每份数。
对比训练:
PPT出示题目:
(1)20本书,每5本一摞,能摞几摞?
(2)20本书,平均摞4摞,每摞几本?
提问:两题的除数分别表示什么?
预设:(1)中除数5是每份数,(2)中除数4是份数。
知识要点3: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及读法
结构解析:
4. 圈一圈,填一填,并说说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板书算式:24÷6=4
提问:请分别指出被除数、除数、商,并说明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预设:24是被除数(总数),6是除数(份数或每份数),4是商(每份数或份数)。
读法规范:
示范:24÷6=4读作“24除以6等于4”,强调“除以”的正确表述。
练习:读出下列算式并说明意义:
18÷3=6 15÷5=3 20÷4=5
知识要点4: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求商方法:
提问:计算18÷3时,如何快速找到商?
预设:想3和几相乘得18,“三六十八”,所以商是6。
口诀与算式的对应:
PPT展示口诀表:
提问:“二四得八”可以解决哪些除法算式?
预设:8÷2=4和8÷4=2。
易错对比:
题目:12÷4=? 12÷3=?
提问:都用“三四十二”,为什么商不同?
预设:除数不同,12÷4想4×3=12,商3;12÷3想3×4=12,商4。
知识要点5:解决问题
解题步骤:
例题:18枝花,每个花瓶插6枝,需要几个花瓶?
步骤1:圈出关键词“每个花瓶插6枝”(每份数),“需要几个花瓶”(求份数)。
步骤2:列式18÷6=3(个),口诀“三六十八”。
步骤3:检验6×3=18,正确。
变式训练:
题目:18枝花,平均插在3个花瓶里,每瓶插几枝?
提问:与上题的区别是什么?如何列式?
预设:已知份数3,求每份数,列式18÷3=6(枝)。
(三)课堂练习
算一算(练一练第1题)
题目:6×2= 18÷6= 30÷6= 4×5=
出题意图:强化乘除法口算,巩固口诀应用,训练运算速度与准确性。
连一连(练一练第2题)
题目:将算式与对应图意连线(如8÷4、6÷2)。
出题意图:培养图文转化能力,理解除法算式在具体场景中的意义。
列式解答(练一练第3题)
题目:
(1)12个△,每2个一份,可分成几份?
(2)被除数30,除数5,商是几?
出题意图:区分“求份数”与“求商”的问题结构,训练列式规范性。
填运算符号(练一练第4题)
题目:在○中填“+” “-” “×” “÷”,如12○4=3。
出题意图:深化四则运算意义的理解,培养符号选择的逻辑思维。
解决问题(练一练第6题)
题目:30米滑行5次,平均每次滑行几米?
出题意图:应用“总数÷份数=每份数”解决实际问题,训练步骤完整性。
(四)拓展提升
任务:用“四六二十四”编一组乘除法故事,并写出算式。
预设1:
乘法:6排桌子,每排4张,共24张(6×4=24)。
除法1:24张桌子,每排4张,有6排(24÷4=6)。
除法2:24张桌子,平均排6排,每排4张(24÷6=4)。
(五)课堂小结
提问:
平均分的两种分法如何用除法表示?
用口诀求商的关键是什么?
预设:
分法1:总数÷每份数=份数;分法2:总数÷份数=每份数。
关键是找到除数对应的口诀,想除数×(商)=被除数。
四、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 整理和复习
■ 知识网络:
1. 平均分:每份同样多
- 判断:看每份数量是否相同
- 分法:每份数→份数;份数→每份数
2. 除法算式:
24 ÷ 6 = 4
被除数 除数 商
读作:24除以6等于4
3. 口诀求商:
例:18÷3=6(三六十八)
4. 解决问题:
- 总数÷每份数=份数
- 总数÷份数=每份数
五、教学反思
学生在梳理“平均分的两种分法”时,对“份数”与“每份数”的术语使用仍不熟练,约30%的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混淆除数的意义。后续需增加“关键词圈画”专项训练,如用△标注“每份” “每”等提示词,强化问题结构的识别能力。此外,可设计“口诀-算式-故事”三位一体的练习,提升知识迁移能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