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九上语文第一单元综合测评卷(原卷版+解答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秋九上语文第一单元综合测评卷(原卷版+解答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6.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7 09:00:10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2025秋九上语文第一单元综合测评卷
(本试卷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班级开展“走近诗歌·寻觅诗意”主题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下面是主持人晓雯的一段开场白,请阅读后帮助她完善。(6分)
诗歌是文学大观园里一道最妖ráo的风景。读《沁园春·雪》,我们可以感受毛主席激荡的豪情;读《周总理,你在哪里》,我们可以体会诗人那深沉的敬意;读《我爱这土地》,我们可以谛听诗人嘶哑的絮语;读《乡愁》,我们可以触摸诗人渴望统一的初心;读《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们可以分享诗人那“四月天”的娉婷;读《我看》,我们可以畅想那摇曳的自由。与诗为伴,每一天都会深受震撼;与诗同行,每一天都会明媚鲜yán。只有亲近诗歌,就一定能遇见不一样的自我!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
妖ráo(娆)     鲜yán(妍)
(2)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娉婷(pīng) 摇曳(yè)
(3)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正确的句子。(2分)
只要亲近诗歌,就一定能遇见不一样的自我!
2.乐乐找到了一则资料用于指导朗诵现代诗歌,但是在编辑时不小心打乱了顺序,请你帮他选出排序最恰当的一项(C)(2分)
读现代诗歌要注意诗歌的表现形式。诗歌与散文不同,一般是分行书写的,有些押韵,有些不押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诗句在形式上和谐呼应,抑扬顿挫,便于诵读和记忆
②分行造成了诗句的独立和诗意的空白
③押韵使诗歌具有音韵美
④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表现力
⑤如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A.⑤①②③④  B.②④⑤③①  C.②④③①⑤   D.③①②④⑤
3.在诗歌朗诵比赛前,小组成员们纷纷给参赛选手提出朗诵建议,下列建议不恰当的一项是(C)(2分)
A.朗诵前要了解诗歌创作背景,确定感情基调。如《周总理,你在哪里》创作于周总理逝世一周年,所以诗歌感情基调是低沉、悲痛的。
B.不同的感情,语速和语调也会发生变化。如朗诵《我爱这土地》的最后两句时,感情变得深沉、真挚,因此,语速要变缓,语调要下抑。
C.朗诵时要根据诗行特点把握重音和节奏。如《乡愁》每一小节句式整齐、均衡,所以朗诵每一诗节时,重音、节奏等都应该是一致的。
D.朗诵时要注意表情、站姿、动作等。如朗诵《沁园春·雪》时,应保持端庄稳健、积极向上的姿态。
4.乐乐朗诵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后,晓明要接着朗诵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请你结合诗歌内容,为主持人晓雯设计一段串词。(3分)
示例:乐乐同学朗诵的《沁园春·雪》,让我们感受到革命领袖在眺望北国冰天雪地时舍我其谁的壮志豪情,而诗人艾青想化作一只鸟,对土地唱出另一种沉痛之情。下面请欣赏晓明同学朗诵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5.晓明的朗诵深深感染了晓宇,晓宇找来下面一首诗,请你根据诗意完成鉴赏对话。(5分)

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立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伸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一九四〇年春
晓宇:初读诗歌《树》,觉得这是一首写景状物诗,描写了根须在一起,树干彼此独立的两棵树。再读诗歌发现,虽然从表面看,树与树之间没有联系,但“在泥土的覆盖下”,根须是纠缠在一起的,这就给我们启示:
①认识事物有时不能只看表面,还要看根本。(2分)
晓明:读诗歌要先了解诗歌的背景。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的②相持(1分)阶段,尽管过去有外国人侮辱中华民族是“一盘散沙”,但作者意识到民族的觉醒已经到来。所以,我觉得这首诗歌的深刻主题应该是:③赞美中华民族紧密团结、英勇顽强的精神。(2分)
6.活动后,晓宇分享了以“诗歌之美”为主题的诗文名句积累卡,请你把其中空缺处的诗文名句写在横线上。(8分)
诗歌之美 诗文名句
景色美 (1)毛泽东笔下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大气磅礴,描绘了北国山河冰天雪地的壮阔之美。(《沁园春·雪》) (2)欧阳修笔下的“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形象逼真,描绘了琅琊山春夏花草树木的繁茂之美。(《醉翁亭记》)
情感美 (3)艾青用热血书写对苦难祖国的深情: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爱这土地》) (4)苏轼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对天下离别之人的美好祝愿。
意境美 (5)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借月表达对故乡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 (6)温庭筠在《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让我们在霜月中体悟游子羁旅的艰辛。
二、阅读与鉴赏(44分)
(一)古诗词鉴赏(5分)
寻南溪常道士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①。
白云依静渚②,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注释】①屐痕:古人游山多穿屐,此处指足迹。②渚:水中的小洲。
7.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2分)
A.首联写山路静谧,路上莓苔遍布,可见常道士隐居之处是个少有人来的地方。
B.颈联诗人并没写出雨后松林的具体颜色,反而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C.尾联有陶渊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痕迹,诗人陶醉于美景物我两忘。
D.从全诗看,诗人寻找常道士未能如愿,只得借欣赏美景慰藉失落惆怅的心情。
【解析】诗人虽寻隐者不遇,却领悟到“禅意”,并没有“失落惆怅”。
8.诗人在“望自然”的同时也在“望自我”。请结合“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一联,谈谈你的理解。(3分)
白云依傍着水中幽静的小洲,芳草掩映着清闲的柴门。这是诗人眼中清幽、宁静的自然景色,也反映了诗人自在、悠闲的内心状态,流露出诗人超脱世俗、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因此,诗人在“望自然”的同时也在“望自我”。
(二)文言文阅读(14分)
【甲】岳阳楼记①(节选)
范仲淹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邠州建学记(节选)
范仲淹
庆历甲申岁,予参贰国政②,亲奉圣谟③,诏天下建郡县之学,俾④岁贡群士,一由此出。
明年春,予得请为邠城守。署事⑤之三日,谒夫子庙,通守太常王博士稷告予曰:“奉诏建学其材出于诸生备矣今夫子庙隘甚群士无所安。”因议改卜⑥于府之东南隅。地为高明,遂以建学,并其庙迁焉。明年夏,厥功⑦告毕。
增其庙度,重师礼也;广其学宫,优生员也。谈经于堂,藏书于库,长廊四回,室从而周,总一百四十楹⑧,广厦高轩,处之显明,士人洋洋,其来如归。且曰:“吾党居后稷、公刘之区,被二帝三王之风,其吾君之大赐,吾道之盛节欤!敢不拳拳服膺⑨,以树其德业哉?”
(选自《范文正公文集》,有删改)
【注释】①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以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身份,提出了十项政治改革方案,为守旧派所不容,遂外放,先后任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等地知州。《岳阳楼记》作于他任邓州知州时。②贰国政:指范仲淹任枢密副使和参知政事二职。③圣谟(mó):指圣上的旨意。④俾:使。⑤署事:到衙门上任。⑥改卜:另行选择。⑦厥功:指建学堂工程。⑧楹:计算房屋间数的量词。一间为一楹。⑨服膺:牢记在心中。
9.参照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选择正确的选项。(4分)
文言词句 方法借鉴 字词释义
吾谁与归 查阅词典法:①返回;②归还;③归附,归属;④结局,归宿。 (1)归:③(填序号)
通守太常王博士稷告予 课内迁移法: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博士:专掌经学讲授的学官
优生员也 参考成语法:拥军优属 (3)优:优待
广厦高轩,处之显明 结合语境法:前文有“地为高明,遂以建学” (4)显明:光线明亮
10.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奉诏建学其材出于诸生备矣今夫子庙隘甚群士无所安
奉诏建学/其材出于诸生备矣/今夫子庙隘甚/群士无所安
11.古人常用虚词来表情达意,请分别探究下列句中加点词蕴含的感情。(4分)
(1)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表达了作者对古仁人远大抱负(或高尚情怀)的由衷赞叹。
(2)其吾君之大赐,吾道之盛节欤!
表达了众士子对范仲淹等兴建学堂、扩大学宫、重视人才培养的感激与赞美之情。
12.宋代沈作喆评价范仲淹“文正公真一世英杰”。结合甲、乙两篇文章内容,概括范仲淹被誉为“一世英杰”的原因。(3分)
①被贬地方,身处逆境,不忘与友人共勉,表明自己“先忧后乐”的远大抱负;②深谙朝廷对人才的需要,修建学堂,培养人才。
【乙参考译文】庆历甲申年,我任枢密副使和参知政事二职,亲自遵照圣上的旨意,诏令天下州县兴建学校,使每年推举的士人全部出自这里。
第二年春天,我请求担任邠州知州。到衙门上任的第三天,拜谒了孔夫子庙,通守太常博士王稷告诉我说:“奉旨兴建学堂,材料已由诸生准备就绪。如今夫子庙太狭小,读书的学生没有安身之处。”于是商议另行选择建在州府的东南角。(那里)地势高、光线好,于是(在那里)建学堂,连同夫子庙一块迁移到那儿。第二年夏天,建学堂工程宣告完毕。
扩大庙宇的规模,这是尊重师礼;扩大学宫,这是优待生员。在大堂中谈论经书,在书库中珍藏书籍,长廊四面环绕,房屋沿着四周排列,共计一百四十间。宽广的房屋,高高的窗户,置身其中感觉光线明亮,学子们非常高兴,来到这里如同回到家中。并且说:“我们这些人居住在后稷、公刘发祥的地方,沐浴着尧舜二帝、夏商周三王的风范,这是君王的恩赐,我文道的盛大节日!怎么敢不牢记在心中,来树立君主的德行和功业呢?”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10分)
【文本一】
新时代诗歌要讲担当
诗歌要“讲品位、讲格调、讲担当”。一些诗人对“讲品位、讲格调”没有异议,但提到“讲担当”就未必赞同。有人认为“诗就是诗,不必承担社会历史责任” “诗以外的任何附加,都会使诗不‘纯’”,于是只封闭在个人空间里,逃避公共空间与大众议题。其实,诗人只有跳出“纯诗”的观念窠臼,摆脱“小我”束缚,增强公共意识、使命意识,才能写出富有风骨的“大诗”。
诗歌要有时代担当。诗歌是心灵颤动和诗意传递,但不可能离开特定社会历史语境,如果面对时代和人民“失语”,就只能是阁楼里的低吟浅唱和孤芳自赏。诗歌当面对时代,理解时代,呼应时代,拥抱时代,而不是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成为无病呻吟和矫揉造作。诗人的心上附着诗的灵魂,诗人要站在人类精神高地,关注人间疾苦、人民福祉、人类命运。
诗有诗的劲道,即便是承载历史文化,也须是诗意的承载。在当下诗歌写作中,特别是宏大社会题材诗歌写作中,少数诗歌给人以大而无当、空泛无物的感受,留下的既不是史,也不是诗,只是一个声嘶力竭的空洞姿态。真正有艺术风骨的“大诗”应发自一个诗人的心灵深处。因此,诗歌要有艺术担当。
新时代诗歌应有大格局,关注的不仅是私人空间,还有公共空间,不仅是个人命运,还有人类命运,这才是有大境界、大胸怀,有大爱、大能的诗歌。具体来说,“大”既指书写对象的事件、主题的“大”,也指诗歌语言的大气,当然它不一定使用 “大词儿” ,而是经过诗性组合之后呈现出高端飞拔的气质,营造一种气场。此外,还应有大结构,开阖有度,兼具创新性,充盈着昂扬的气势和气魄。
诗歌要有社会历史担当。这不是要求每个诗人在大事件诗歌写作中复述新闻、图解政策,也不是希望诗人在书写大事件时被叙事、细节所裹挟,而是要表达诗性体验,传递人生经验,在烟火中求真味,于坦率中求蕴藉。这意味着诗歌要经得起批评。诗歌只有经过时间和历史的“批评”,才可能成为经典并世代流传。诗歌还要引导趣味,不是建“奇花异石”的“盆景”,而是耕耘肥沃的广阔大地。
(选自央广网,有删改)
【文本二】
“风骨”在不同的时期拥有不同的含义。它既含有道德修养、人格气质方面的内涵,亦成为诗歌辞章的一种审美标准。在历史的变迁衍化中,“风骨”早已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构成中华传统精神的基座和主脉,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与发扬“中国风骨”应是题中应有之义,这也是新时代语境下每位诗人需要思考的新课题。
继承与发扬风骨的关键在于诗人要有风骨,具体而言则是指诗人应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但当下很多诗人都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缺少大情怀大境界,更有甚者为出版、发表、出名或赚取眼球、点击量、关注度,批量生产媚俗之作,究其原因就在于缺乏作为诗人的使命感与责任心。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华诗魂”的艾青一生心系大堰河那样的劳苦大众,曾发出“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感叹,写出《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忧国忧民的诗作,正是使命感与责任心的体现,是中国风骨在现代诗人身上的延续。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3.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3分)
A.文本一开篇引用“有人”的观点,意在强调创作诗歌要保持纯正就不能有任何附加。
B.新时代诗歌应在书写对象的事件、主题,诗歌语言,结构等方面体现大格局。
C.文本二列举艾青的事例意在阐明要继承和发扬风骨,关键在于诗人要有使命感和责任心。
D.在论述观点时,与文本二相比,文本一的语言更生动形象,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论证。
14.下面的材料能否作为文本一的论据?请说明理由。(3分)
材料:艾青的作品紧紧地把握住时代,一如艾青的心为中国和中国人民跳动。我们从艾青的诗歌履痕,能听到艾青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发出的强劲声音。艾青诗歌选择了时代,实现了和时代同悲欢,因此就有《我爱这土地》《黎明的通知》《北方》《煤的对话》等经得起岁月检验和时光漂洗的诗行,造就了艾青诗歌的恒久魅力。
能,可以放在第2段。因为材料以艾青作品的特点及其中蕴含的情感,强调了艾青诗歌紧跟时代,和时代同悲欢是造就其恒久魅力的原因,这与文本一第2段的观点“诗歌要有时代担当”相吻合,具体而生动地论证了此观点。
15.两个文本都以现代诗歌为论述对象,都阐明了对“小我”的态度,但二者论述“小我”的目的不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4分)
文本一强调诗歌要有担当,在引用“诗就是诗,不必承担社会历史责任”等错误观点的基础上,指出了诗人要摆脱“小我”束缚,增强公共意识、使命意识,这样才能写出富有风骨的“大诗”,其重在论述诗歌要有担当,及如何讲求担当。文本二写当下很多诗人沉溺于写“小我”,而缺乏使命感、责任心,与艾青诗歌体现使命感、责任心进行对比,论述了继承与发扬风骨的关键在于诗人要有风骨。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为着新中国
温燕霞
①天暗沉,云紫赤,暮色像烧红的铁环,紧紧地箍住了湘江边上这座无名孤山。孤山上,那面少共国际师【注】的军旗被炸得稀烂,但旗杆依然屹立,仿佛战士们挺直的脊梁。
②昨天下午,作为后卫的少共国际师N团一营二连,奉命火速赶往湘江边上的这座无名高地,阻击南进之敌,以确保红军右翼的安全。
③二连是尖刀连,杜鸿运为副连长,刚满十八岁。
④经过昨天下午的三轮战斗和今天早上的消耗,粮米、水和弹药已所剩无几。这时,通信员坨坨带回了新命令:必须坚守到今天夜晚,为渡江部队争取更多的时间!
⑤十五岁的通信员坨坨是二连最小的战士,虽然参加红军的时间不长,但经过战火的洗礼,他身上已有了跟年龄不相称的机智和沉稳。
⑥“明白,坚决完成任务!”杜鸿运向满身硝烟的坨坨行了个标准的军礼,转身召开班排长会议。他掏出个小本子和一根木炭做成的土笔,在纸笺上写下了一句话:吾等愿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众人纷纷签名。
⑦杜鸿运刚把便笺本塞进坨坨绑在腰间的布包,敌人就向无名高地发起了进攻。
⑧黄昏时,敌人后撤了。天下起了小雨,北风劲吹,破衣烂衫的战士们在冰冷潮湿的岩石上趴了一整天,此时已快冻成冰棍。粮食已经吃完,炊事班的大胖用他从林子里捡来的蘑菇和从石壁上刮下来的地皮菜做了锅热汤。战士们喜出望外,杜鸿运见蘑菇汤透着奇怪的奶白色,俯身嗅了嗅,拦住了大家:“这菌菇味道不对。倒掉!”
⑨“喂喂,不能倒!这是我昨天好不容易捡到的草菇和地皮菜,我先尝尝有没有毒,没有毒你们再吃!”大胖拍着肚子说。有几个按捺不住馋虫的战士拿出搪瓷缸去锅中舀汤,杜鸿运生怕蘑菇汤坏事,想端走铁锅,谁知不小心将锅打翻在地。
⑩这时,耳边传来炮弹撕裂空气的巨响,两枚炮弹爆炸了。呛人的硝烟中,杜鸿运的双目被糊住,他喊着大胖等人的名字,无人应答。他伸手在地上摸索着,终于摸到了昏迷的坨坨。杜鸿运扒开他身上的泥土,又拍了他几下,坨坨这才哼出声来。杜鸿运浑身火辣辣地疼,但不知道伤口在哪儿,还是咬牙把坨坨拖到崖背的凹槽里。他清理干净眼部的泥土,费了好大力气才睁开眼睛,只见绑军旗的那棵松树树冠已被炸弹削掉,而军旗仍顽强地从歪斜的旗杆上飘出几片红絮,犹如怒放的红梅。
杜鸿运爬过滚烫的石堆,固定住旗杆,然后,他转身来到了旗杆下方。风在吹,只剩下几块布条的红旗仍在飘动,发出啪啪的声音。杜鸿运紧贴旗杆站着,双目直视前方。
当火光将敌人的黑影投到杜鸿运脚下时,杜鸿运奋力将手榴弹扔进敌群。随着轰的一声巨响,那团骤然亮起的烈焰射向天空。
孤山山顶的夜空绚烂得恐怖。受伤的杜鸿运拼尽全力,爬向湘江北岸的方向,向前伸去的手仿佛在指路。越来越轻盈的身体羽毛般飞入广袤的空中,周围云雾缭绕,可转瞬间云朵化为了白雾。
突然,一面鲜红的军旗缓缓地从那片纯白中浮现、升起,接着一个又一个年轻战士从地上站起……他们的躯体越来越高大,牢牢地撑住了乌云滚滚、正向大地坍塌下来的天空,直到在虚空中形成一片壮观的红色岩雕。
这时,微风送来了战士们嘹亮的歌声,那正是《少共国际师出征歌》:
“……最后的一滴血,为着新中国。”
(节选自《虎犊》,有删改)
【注释】少共国际师: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1933年8月成立于江西,由万余名模范青少年组成。1934年改为红十五师,后编入红军第一、二师。
16.为着新中国,杜鸿运做了哪些事情?请按提示简要概括。(4分)
(1)杜鸿运接受任务,并召开班排长会议。
杜鸿运阻止大家喝蘑菇汤,不小心将锅打翻在地。
(2)杜鸿运固定住旗杆,奋力将手榴弹扔进敌群。
杜鸿运及战士们从地上站起,唱起《少共国际师出征歌》。
17.第①段在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2分)
运用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突出战争的惨烈,渲染悲壮的氛围,同时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18.自选角度,结合语境,赏析文中画线句子。(3分)
只见绑军旗的那棵松树树冠已被炸弹削掉,而军旗仍顽强地从歪斜的旗杆上飘出几片红絮,犹如怒放的红梅。
示例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军旗飘出的红絮比作怒放的红梅,象征了红军战士顽强的革命意志和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同时形象地写出了战斗的惨烈。 示例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顽强”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军旗在战火纷飞中的姿态,象征红军战士顽强的革命意志和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19.第 段是怎样刻画杜鸿运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3分)
①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爬”“固定”“转身”“紧贴”“直视”等一系列动词,细腻地写出了杜鸿运从石堆中艰难站起来的情形,表现了杜鸿运的坚强不屈、顽强坚定、视死如归。②运用侧面烘托,“风在吹,只剩下几块布条的红旗仍在飘动,发出啪啪的声音”的环境描写,渲染悲壮氛围,侧面烘托杜鸿运的坚强不屈与顽强的革命意志。
20.读完本文,也许你会联想到下面这些词语:青春与奋斗、热血与牺牲、理想与信仰、爱国与奉献……请你结合选文内容,围绕其中的一组词语谈谈感受。(3分)
示例一:我选择“青春与奋斗”。文中18岁的杜鸿运、15岁的坨坨,以及其他战士,他们的青春为祖国而战,为民族利益而战。他们浴血奋斗,不怕牺牲,将宝贵的青春与生命献给了革命事业,献给了新中国。他们可歌可泣的故事及高尚的精神将鼓舞无数后人。 示例二:我选择“理想与信仰”。文中的红军战士有一个共同的理想与信仰“最后的一滴血,为着新中国”,因此,他们顽强奋斗、不屈不挠,用生命谱写历史的华章。他们光辉的形象及无私无畏的精神,永远生辉。
三、写作(50分)
2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50分)
人间没有永恒的夜晚,世界没有永恒的冬天。——艾青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表达要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2025秋九上语文第一单元综合测评卷
(本试卷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班级开展“走近诗歌·寻觅诗意”主题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下面是主持人晓雯的一段开场白,请阅读后帮助她完善。(6分)
诗歌是文学大观园里一道最妖ráo的风景。读《沁园春·雪》,我们可以感受毛主席激荡的豪情;读《周总理,你在哪里》,我们可以体会诗人那深沉的敬意;读《我爱这土地》,我们可以谛听诗人嘶哑的絮语;读《乡愁》,我们可以触摸诗人渴望统一的初心;读《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们可以分享诗人那“四月天”的娉婷;读《我看》,我们可以畅想那摇曳的自由。与诗为伴,每一天都会深受震撼;与诗同行,每一天都会明媚鲜yán。只有亲近诗歌,就一定能遇见不一样的自我!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
妖ráo(娆)     鲜yán(妍)
(2)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娉婷(pīng) 摇曳(yè)
(3)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正确的句子。(2分)
只要亲近诗歌,就一定能遇见不一样的自我!
2.乐乐找到了一则资料用于指导朗诵现代诗歌,但是在编辑时不小心打乱了顺序,请你帮他选出排序最恰当的一项(C)(2分)
读现代诗歌要注意诗歌的表现形式。诗歌与散文不同,一般是分行书写的,有些押韵,有些不押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诗句在形式上和谐呼应,抑扬顿挫,便于诵读和记忆
②分行造成了诗句的独立和诗意的空白
③押韵使诗歌具有音韵美
④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表现力
⑤如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A.⑤①②③④  B.②④⑤③①  C.②④③①⑤   D.③①②④⑤
3.在诗歌朗诵比赛前,小组成员们纷纷给参赛选手提出朗诵建议,下列建议不恰当的一项是(C)(2分)
A.朗诵前要了解诗歌创作背景,确定感情基调。如《周总理,你在哪里》创作于周总理逝世一周年,所以诗歌感情基调是低沉、悲痛的。
B.不同的感情,语速和语调也会发生变化。如朗诵《我爱这土地》的最后两句时,感情变得深沉、真挚,因此,语速要变缓,语调要下抑。
C.朗诵时要根据诗行特点把握重音和节奏。如《乡愁》每一小节句式整齐、均衡,所以朗诵每一诗节时,重音、节奏等都应该是一致的。
D.朗诵时要注意表情、站姿、动作等。如朗诵《沁园春·雪》时,应保持端庄稳健、积极向上的姿态。
4.乐乐朗诵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后,晓明要接着朗诵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请你结合诗歌内容,为主持人晓雯设计一段串词。(3分)
示例:乐乐同学朗诵的《沁园春·雪》,让我们感受到革命领袖在眺望北国冰天雪地时舍我其谁的壮志豪情,而诗人艾青想化作一只鸟,对土地唱出另一种沉痛之情。下面请欣赏晓明同学朗诵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5.晓明的朗诵深深感染了晓宇,晓宇找来下面一首诗,请你根据诗意完成鉴赏对话。(5分)

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立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伸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一九四〇年春
晓宇:初读诗歌《树》,觉得这是一首写景状物诗,描写了根须在一起,树干彼此独立的两棵树。再读诗歌发现,虽然从表面看,树与树之间没有联系,但“在泥土的覆盖下”,根须是纠缠在一起的,这就给我们启示:
①认识事物有时不能只看表面,还要看根本。(2分)
晓明:读诗歌要先了解诗歌的背景。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的②相持(1分)阶段,尽管过去有外国人侮辱中华民族是“一盘散沙”,但作者意识到民族的觉醒已经到来。所以,我觉得这首诗歌的深刻主题应该是:③赞美中华民族紧密团结、英勇顽强的精神。(2分)
6.活动后,晓宇分享了以“诗歌之美”为主题的诗文名句积累卡,请你把其中空缺处的诗文名句写在横线上。(8分)
诗歌之美 诗文名句
景色美 (1)毛泽东笔下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大气磅礴,描绘了北国山河冰天雪地的壮阔之美。(《沁园春·雪》) (2)欧阳修笔下的“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形象逼真,描绘了琅琊山春夏花草树木的繁茂之美。(《醉翁亭记》)
情感美 (3)艾青用热血书写对苦难祖国的深情: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爱这土地》) (4)苏轼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对天下离别之人的美好祝愿。
意境美 (5)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借月表达对故乡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 (6)温庭筠在《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让我们在霜月中体悟游子羁旅的艰辛。
二、阅读与鉴赏(44分)
(一)古诗词鉴赏(5分)
寻南溪常道士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①。
白云依静渚②,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注释】①屐痕:古人游山多穿屐,此处指足迹。②渚:水中的小洲。
7.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2分)
A.首联写山路静谧,路上莓苔遍布,可见常道士隐居之处是个少有人来的地方。
B.颈联诗人并没写出雨后松林的具体颜色,反而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C.尾联有陶渊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痕迹,诗人陶醉于美景物我两忘。
D.从全诗看,诗人寻找常道士未能如愿,只得借欣赏美景慰藉失落惆怅的心情。
【解析】诗人虽寻隐者不遇,却领悟到“禅意”,并没有“失落惆怅”。
8.诗人在“望自然”的同时也在“望自我”。请结合“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一联,谈谈你的理解。(3分)
白云依傍着水中幽静的小洲,芳草掩映着清闲的柴门。这是诗人眼中清幽、宁静的自然景色,也反映了诗人自在、悠闲的内心状态,流露出诗人超脱世俗、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因此,诗人在“望自然”的同时也在“望自我”。
(二)文言文阅读(14分)
【甲】岳阳楼记①(节选)
范仲淹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邠州建学记(节选)
范仲淹
庆历甲申岁,予参贰国政②,亲奉圣谟③,诏天下建郡县之学,俾④岁贡群士,一由此出。
明年春,予得请为邠城守。署事⑤之三日,谒夫子庙,通守太常王博士稷告予曰:“奉诏建学其材出于诸生备矣今夫子庙隘甚群士无所安。”因议改卜⑥于府之东南隅。地为高明,遂以建学,并其庙迁焉。明年夏,厥功⑦告毕。
增其庙度,重师礼也;广其学宫,优生员也。谈经于堂,藏书于库,长廊四回,室从而周,总一百四十楹⑧,广厦高轩,处之显明,士人洋洋,其来如归。且曰:“吾党居后稷、公刘之区,被二帝三王之风,其吾君之大赐,吾道之盛节欤!敢不拳拳服膺⑨,以树其德业哉?”
(选自《范文正公文集》,有删改)
【注释】①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以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身份,提出了十项政治改革方案,为守旧派所不容,遂外放,先后任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等地知州。《岳阳楼记》作于他任邓州知州时。②贰国政:指范仲淹任枢密副使和参知政事二职。③圣谟(mó):指圣上的旨意。④俾:使。⑤署事:到衙门上任。⑥改卜:另行选择。⑦厥功:指建学堂工程。⑧楹:计算房屋间数的量词。一间为一楹。⑨服膺:牢记在心中。
9.参照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选择正确的选项。(4分)
文言词句 方法借鉴 字词释义
吾谁与归 查阅词典法:①返回;②归还;③归附,归属;④结局,归宿。 (1)归:③(填序号)
通守太常王博士稷告予 课内迁移法: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博士:专掌经学讲授的学官
优生员也 参考成语法:拥军优属 (3)优:优待
广厦高轩,处之显明 结合语境法:前文有“地为高明,遂以建学” (4)显明:光线明亮
10.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奉诏建学其材出于诸生备矣今夫子庙隘甚群士无所安
奉诏建学/其材出于诸生备矣/今夫子庙隘甚/群士无所安
11.古人常用虚词来表情达意,请分别探究下列句中加点词蕴含的感情。(4分)
(1)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表达了作者对古仁人远大抱负(或高尚情怀)的由衷赞叹。
(2)其吾君之大赐,吾道之盛节欤!
表达了众士子对范仲淹等兴建学堂、扩大学宫、重视人才培养的感激与赞美之情。
12.宋代沈作喆评价范仲淹“文正公真一世英杰”。结合甲、乙两篇文章内容,概括范仲淹被誉为“一世英杰”的原因。(3分)
①被贬地方,身处逆境,不忘与友人共勉,表明自己“先忧后乐”的远大抱负;②深谙朝廷对人才的需要,修建学堂,培养人才。
【乙参考译文】庆历甲申年,我任枢密副使和参知政事二职,亲自遵照圣上的旨意,诏令天下州县兴建学校,使每年推举的士人全部出自这里。
第二年春天,我请求担任邠州知州。到衙门上任的第三天,拜谒了孔夫子庙,通守太常博士王稷告诉我说:“奉旨兴建学堂,材料已由诸生准备就绪。如今夫子庙太狭小,读书的学生没有安身之处。”于是商议另行选择建在州府的东南角。(那里)地势高、光线好,于是(在那里)建学堂,连同夫子庙一块迁移到那儿。第二年夏天,建学堂工程宣告完毕。
扩大庙宇的规模,这是尊重师礼;扩大学宫,这是优待生员。在大堂中谈论经书,在书库中珍藏书籍,长廊四面环绕,房屋沿着四周排列,共计一百四十间。宽广的房屋,高高的窗户,置身其中感觉光线明亮,学子们非常高兴,来到这里如同回到家中。并且说:“我们这些人居住在后稷、公刘发祥的地方,沐浴着尧舜二帝、夏商周三王的风范,这是君王的恩赐,我文道的盛大节日!怎么敢不牢记在心中,来树立君主的德行和功业呢?”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10分)
【文本一】
新时代诗歌要讲担当
诗歌要“讲品位、讲格调、讲担当”。一些诗人对“讲品位、讲格调”没有异议,但提到“讲担当”就未必赞同。有人认为“诗就是诗,不必承担社会历史责任” “诗以外的任何附加,都会使诗不‘纯’”,于是只封闭在个人空间里,逃避公共空间与大众议题。其实,诗人只有跳出“纯诗”的观念窠臼,摆脱“小我”束缚,增强公共意识、使命意识,才能写出富有风骨的“大诗”。
诗歌要有时代担当。诗歌是心灵颤动和诗意传递,但不可能离开特定社会历史语境,如果面对时代和人民“失语”,就只能是阁楼里的低吟浅唱和孤芳自赏。诗歌当面对时代,理解时代,呼应时代,拥抱时代,而不是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成为无病呻吟和矫揉造作。诗人的心上附着诗的灵魂,诗人要站在人类精神高地,关注人间疾苦、人民福祉、人类命运。
诗有诗的劲道,即便是承载历史文化,也须是诗意的承载。在当下诗歌写作中,特别是宏大社会题材诗歌写作中,少数诗歌给人以大而无当、空泛无物的感受,留下的既不是史,也不是诗,只是一个声嘶力竭的空洞姿态。真正有艺术风骨的“大诗”应发自一个诗人的心灵深处。因此,诗歌要有艺术担当。
新时代诗歌应有大格局,关注的不仅是私人空间,还有公共空间,不仅是个人命运,还有人类命运,这才是有大境界、大胸怀,有大爱、大能的诗歌。具体来说,“大”既指书写对象的事件、主题的“大”,也指诗歌语言的大气,当然它不一定使用 “大词儿” ,而是经过诗性组合之后呈现出高端飞拔的气质,营造一种气场。此外,还应有大结构,开阖有度,兼具创新性,充盈着昂扬的气势和气魄。
诗歌要有社会历史担当。这不是要求每个诗人在大事件诗歌写作中复述新闻、图解政策,也不是希望诗人在书写大事件时被叙事、细节所裹挟,而是要表达诗性体验,传递人生经验,在烟火中求真味,于坦率中求蕴藉。这意味着诗歌要经得起批评。诗歌只有经过时间和历史的“批评”,才可能成为经典并世代流传。诗歌还要引导趣味,不是建“奇花异石”的“盆景”,而是耕耘肥沃的广阔大地。
(选自央广网,有删改)
【文本二】
“风骨”在不同的时期拥有不同的含义。它既含有道德修养、人格气质方面的内涵,亦成为诗歌辞章的一种审美标准。在历史的变迁衍化中,“风骨”早已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构成中华传统精神的基座和主脉,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与发扬“中国风骨”应是题中应有之义,这也是新时代语境下每位诗人需要思考的新课题。
继承与发扬风骨的关键在于诗人要有风骨,具体而言则是指诗人应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但当下很多诗人都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缺少大情怀大境界,更有甚者为出版、发表、出名或赚取眼球、点击量、关注度,批量生产媚俗之作,究其原因就在于缺乏作为诗人的使命感与责任心。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华诗魂”的艾青一生心系大堰河那样的劳苦大众,曾发出“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感叹,写出《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忧国忧民的诗作,正是使命感与责任心的体现,是中国风骨在现代诗人身上的延续。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3.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3分)
A.文本一开篇引用“有人”的观点,意在强调创作诗歌要保持纯正就不能有任何附加。
B.新时代诗歌应在书写对象的事件、主题,诗歌语言,结构等方面体现大格局。
C.文本二列举艾青的事例意在阐明要继承和发扬风骨,关键在于诗人要有使命感和责任心。
D.在论述观点时,与文本二相比,文本一的语言更生动形象,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论证。
14.下面的材料能否作为文本一的论据?请说明理由。(3分)
材料:艾青的作品紧紧地把握住时代,一如艾青的心为中国和中国人民跳动。我们从艾青的诗歌履痕,能听到艾青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发出的强劲声音。艾青诗歌选择了时代,实现了和时代同悲欢,因此就有《我爱这土地》《黎明的通知》《北方》《煤的对话》等经得起岁月检验和时光漂洗的诗行,造就了艾青诗歌的恒久魅力。
能,可以放在第2段。因为材料以艾青作品的特点及其中蕴含的情感,强调了艾青诗歌紧跟时代,和时代同悲欢是造就其恒久魅力的原因,这与文本一第2段的观点“诗歌要有时代担当”相吻合,具体而生动地论证了此观点。
15.两个文本都以现代诗歌为论述对象,都阐明了对“小我”的态度,但二者论述“小我”的目的不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4分)
文本一强调诗歌要有担当,在引用“诗就是诗,不必承担社会历史责任”等错误观点的基础上,指出了诗人要摆脱“小我”束缚,增强公共意识、使命意识,这样才能写出富有风骨的“大诗”,其重在论述诗歌要有担当,及如何讲求担当。文本二写当下很多诗人沉溺于写“小我”,而缺乏使命感、责任心,与艾青诗歌体现使命感、责任心进行对比,论述了继承与发扬风骨的关键在于诗人要有风骨。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为着新中国
温燕霞
①天暗沉,云紫赤,暮色像烧红的铁环,紧紧地箍住了湘江边上这座无名孤山。孤山上,那面少共国际师【注】的军旗被炸得稀烂,但旗杆依然屹立,仿佛战士们挺直的脊梁。
②昨天下午,作为后卫的少共国际师N团一营二连,奉命火速赶往湘江边上的这座无名高地,阻击南进之敌,以确保红军右翼的安全。
③二连是尖刀连,杜鸿运为副连长,刚满十八岁。
④经过昨天下午的三轮战斗和今天早上的消耗,粮米、水和弹药已所剩无几。这时,通信员坨坨带回了新命令:必须坚守到今天夜晚,为渡江部队争取更多的时间!
⑤十五岁的通信员坨坨是二连最小的战士,虽然参加红军的时间不长,但经过战火的洗礼,他身上已有了跟年龄不相称的机智和沉稳。
⑥“明白,坚决完成任务!”杜鸿运向满身硝烟的坨坨行了个标准的军礼,转身召开班排长会议。他掏出个小本子和一根木炭做成的土笔,在纸笺上写下了一句话:吾等愿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众人纷纷签名。
⑦杜鸿运刚把便笺本塞进坨坨绑在腰间的布包,敌人就向无名高地发起了进攻。
⑧黄昏时,敌人后撤了。天下起了小雨,北风劲吹,破衣烂衫的战士们在冰冷潮湿的岩石上趴了一整天,此时已快冻成冰棍。粮食已经吃完,炊事班的大胖用他从林子里捡来的蘑菇和从石壁上刮下来的地皮菜做了锅热汤。战士们喜出望外,杜鸿运见蘑菇汤透着奇怪的奶白色,俯身嗅了嗅,拦住了大家:“这菌菇味道不对。倒掉!”
⑨“喂喂,不能倒!这是我昨天好不容易捡到的草菇和地皮菜,我先尝尝有没有毒,没有毒你们再吃!”大胖拍着肚子说。有几个按捺不住馋虫的战士拿出搪瓷缸去锅中舀汤,杜鸿运生怕蘑菇汤坏事,想端走铁锅,谁知不小心将锅打翻在地。
⑩这时,耳边传来炮弹撕裂空气的巨响,两枚炮弹爆炸了。呛人的硝烟中,杜鸿运的双目被糊住,他喊着大胖等人的名字,无人应答。他伸手在地上摸索着,终于摸到了昏迷的坨坨。杜鸿运扒开他身上的泥土,又拍了他几下,坨坨这才哼出声来。杜鸿运浑身火辣辣地疼,但不知道伤口在哪儿,还是咬牙把坨坨拖到崖背的凹槽里。他清理干净眼部的泥土,费了好大力气才睁开眼睛,只见绑军旗的那棵松树树冠已被炸弹削掉,而军旗仍顽强地从歪斜的旗杆上飘出几片红絮,犹如怒放的红梅。
杜鸿运爬过滚烫的石堆,固定住旗杆,然后,他转身来到了旗杆下方。风在吹,只剩下几块布条的红旗仍在飘动,发出啪啪的声音。杜鸿运紧贴旗杆站着,双目直视前方。
当火光将敌人的黑影投到杜鸿运脚下时,杜鸿运奋力将手榴弹扔进敌群。随着轰的一声巨响,那团骤然亮起的烈焰射向天空。
孤山山顶的夜空绚烂得恐怖。受伤的杜鸿运拼尽全力,爬向湘江北岸的方向,向前伸去的手仿佛在指路。越来越轻盈的身体羽毛般飞入广袤的空中,周围云雾缭绕,可转瞬间云朵化为了白雾。
突然,一面鲜红的军旗缓缓地从那片纯白中浮现、升起,接着一个又一个年轻战士从地上站起……他们的躯体越来越高大,牢牢地撑住了乌云滚滚、正向大地坍塌下来的天空,直到在虚空中形成一片壮观的红色岩雕。
这时,微风送来了战士们嘹亮的歌声,那正是《少共国际师出征歌》:
“……最后的一滴血,为着新中国。”
(节选自《虎犊》,有删改)
【注释】少共国际师: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1933年8月成立于江西,由万余名模范青少年组成。1934年改为红十五师,后编入红军第一、二师。
16.为着新中国,杜鸿运做了哪些事情?请按提示简要概括。(4分)
(1)杜鸿运接受任务,并召开班排长会议。
杜鸿运阻止大家喝蘑菇汤,不小心将锅打翻在地。
(2)杜鸿运固定住旗杆,奋力将手榴弹扔进敌群。
杜鸿运及战士们从地上站起,唱起《少共国际师出征歌》。
17.第①段在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2分)
运用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突出战争的惨烈,渲染悲壮的氛围,同时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18.自选角度,结合语境,赏析文中画线句子。(3分)
只见绑军旗的那棵松树树冠已被炸弹削掉,而军旗仍顽强地从歪斜的旗杆上飘出几片红絮,犹如怒放的红梅。
示例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军旗飘出的红絮比作怒放的红梅,象征了红军战士顽强的革命意志和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同时形象地写出了战斗的惨烈。 示例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顽强”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军旗在战火纷飞中的姿态,象征红军战士顽强的革命意志和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19.第 段是怎样刻画杜鸿运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3分)
①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爬”“固定”“转身”“紧贴”“直视”等一系列动词,细腻地写出了杜鸿运从石堆中艰难站起来的情形,表现了杜鸿运的坚强不屈、顽强坚定、视死如归。②运用侧面烘托,“风在吹,只剩下几块布条的红旗仍在飘动,发出啪啪的声音”的环境描写,渲染悲壮氛围,侧面烘托杜鸿运的坚强不屈与顽强的革命意志。
20.读完本文,也许你会联想到下面这些词语:青春与奋斗、热血与牺牲、理想与信仰、爱国与奉献……请你结合选文内容,围绕其中的一组词语谈谈感受。(3分)
示例一:我选择“青春与奋斗”。文中18岁的杜鸿运、15岁的坨坨,以及其他战士,他们的青春为祖国而战,为民族利益而战。他们浴血奋斗,不怕牺牲,将宝贵的青春与生命献给了革命事业,献给了新中国。他们可歌可泣的故事及高尚的精神将鼓舞无数后人。 示例二:我选择“理想与信仰”。文中的红军战士有一个共同的理想与信仰“最后的一滴血,为着新中国”,因此,他们顽强奋斗、不屈不挠,用生命谱写历史的华章。他们光辉的形象及无私无畏的精神,永远生辉。
三、写作(50分)
2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50分)
人间没有永恒的夜晚,世界没有永恒的冬天。——艾青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表达要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