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单元概说
本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与诗歌教学相适应,主要是学习欣赏诗歌作品,并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诵活动、诗歌写作,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魅力,获得审美的熏陶。所以,本单元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重在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鉴赏诗歌,组织朗诵活动。
学习这个单元,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欣赏的方式进行自由朗诵,开展朗诵比赛。朗诵时,要注意重音、停连、节奏等,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感情,读出韵律。在此基础上,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选择一个对象,写一首小诗,抒发自己的情感。在写作过程中,注意句式和节奏的变化、意象的合理选择、语言的锤炼等。
4 乡愁
第1课时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体会其回环往复的节奏。
2.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和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余光中(1928—2017),生于江苏南京,后移居台湾,当代诗人、散文家和评论家。出版诗集、散文集、评论集、翻译集40余种,代表作品有诗集《舟子的悲歌》《钟乳石》《万圣节》《莲的联想》《白玉苦瓜》《与永恒拔河》等。
走近作者
必备知识
《乡愁》写于1972年。同所有漂泊在宝岛台湾的人一样,诗人虽然身居台湾岛,但内心深处时时涌动着浓浓的思乡之情,这种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
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多年的诗人,饱含深情地写下了这首浅显易懂又韵味无穷的《乡愁》。
创作背景
必备知识
字音字形
必记字词
邮票( yóu ) 窄窄( zhǎi )
矮矮( ǎi ) 坟墓( mù )
海峡( xiá )
海峡(xiá)
狭窄(xiá)
暮 日暮
幕 夜幕
挟持(xié)
mù
墓 坟墓
募 招募
慕 仰慕
枚 不胜枚举
玫 玫瑰
méi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要求:
1.读准重音,读出回环往复的节奏。
2.语调舒缓深沉,语速稍慢。
3.抑扬顿挫,饱含感情,层层递进,
第4小节达到顶峰。
初读课文
朗读指导
你来读:
余光中手书
你来读: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重读“小小”)
(重读“这”,以下类推)
(重读“那”,以下类推)
(重读“窄窄”)
乡愁
听读,学习朗读: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
(重读“矮矮”,语调稍微提高)
(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轻微颤音)
(语气转平和)
(重读“浅浅”)
(“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
请同学们初读诗歌,并在课本上做好批注。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理解作者的乡愁。
1.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
1.本诗共四节,用了哪几个表示时间推进的词语?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
现在
自主探究
初读课文
2.诗中用了哪几种意象来表现乡愁?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意 象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家国之思
丧母之哀
夫妻之爱
母子深情
3.这几个具体的意象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1.“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种意象前,表修饰、限制的数量词和形容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物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2.作者借助这四个意象所表现的乡愁一样吗?请具体分析。
不一样。
四节诗分别表现的是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家国之思。
前三节是家愁,最后一节是国愁。
邮 票
小时候离家读书,乡愁唯有通过那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它凝聚着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象征着作者少年时代乡愁的骨肉之情。母亲牵挂儿子,儿子想念母亲。
这是青年男女之间的思恋和向往,是两地奔走的爱情。它凝结着对新婚妻子的无尽相思,象征着作者青年时代乡愁的恋人之情。
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的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船 票
将母亲与作者生死隔绝,只有在墓前凭吊来寄托哀思。它象征着作者中年时代乡愁的生死之情。这是一种只能埋于心底、无法在两者之间传递的刻骨铭心的思念。墓里墓外虽然只有咫尺,然而却是那么遥远。
坟 墓
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不管是邮票还是船票,都无法叩开这一小小的坟墓,都无法连接这阻隔的阴阳。
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气氛更强,让人唏嘘感叹不已。
将台湾与大陆分隔多年,却割不断在台的游子对祖国的思念。它象征着作者晚年时期的思念故土之情。海峡虽然“浅浅”,但是故土之情却是深不可测。而且,作者的情感是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它绵远深长、回味不尽。
海 峡
作者“乡愁”的内涵和境界,随着自己的成熟和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提升,从个人和家庭的亲情,扩展到海峡两岸的爱国之情。这就使“乡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3.诗歌的第四节能去掉吗?为什么?对诗意的拓展有什么作用
不能。如果去掉第四节,这首诗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这一节体现了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的特殊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4 乡愁
第2课时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乡愁》这首诗歌,解决了文中的重点字词,梳理了诗歌的层次,分析了每节诗的内容:第一节——童年时代的母子分离;第二节——青年时期的夫妻分离;第三节——中年时期的母子生死之别;第四节——现在游子与大陆的隔离。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这首诗。
学情回顾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作者通过创设意象,把抽象的乡愁化作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这就是乡愁。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来感悟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是理解和赏析诗歌的重要途径。
2.诗歌中所选取的意象之间是什么关系?请简要说明。
递进关系。
这些意象是按照诗人的人生经历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的,并且从感情的抒发来看,是层层推进的关系,邮票、船票、坟墓三个意象,不过是铺垫而已。末节的“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所抒发的爱国主义深情,比起前面三节的乡关之思、爱人之情、亲人之情,具有一种崇高美,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3.这首诗具有多方面的“美”。请你从整体结构、构思立意、词句运用等角度进行分析。
整体结构
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
美在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
构思立意
美在从小到老的时间顺序
美在托物寄情的形象比喻
美在身处各地的空间变化
词句运用
美在数量词的运用
美在每节诗中长句和短句的运用
美在叠词的运用
4.作者为什么选取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来表达“乡愁”?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
因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形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小时候,诗人离家,与母亲用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余味无穷。
这是一首抒情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实物化,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
课文主旨
课堂小结
小时候
长大后
后 来
现 在
母子永诀
两岸阻隔
乡 愁
时间顺序
感情线索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夫妻离别
母子分离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统一之愿
思乡之情
1.借具体意象表达抽象的情感。
诗人从广泛的时空中选取四个意象,借物抒情。用“邮票”诉说对母亲的思念,用“船票”表达对爱人的思念,用“坟墓”表现与母亲的死别,用“海峡”抒发家国之思。全诗用具体可感的事物表达抽象的“乡愁”,极富感染力。
写作特色
课堂小结
2.构思精巧,富于音韵之美。
诗歌以时间为顺序,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亲升华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形式于整齐中蕴含参差之美。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诵读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准确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并通过寻找意象、理解乡愁等环节,使学生充分理解诗人的情感,最后通过了解诗人经历,感受其他诗歌,深化主旨,感受诗人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上课过程中,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既习得了朗读技巧,也充分理解、感知了诗人的情感,课堂师生互动性较好,教学内容具有语文味。
A.齐整 赋予 新颖 一湾海峡
B.浅浅 恣肆 蕴藏 一张船票
C.韵律 酣畅 和谐 回环往覆
D.纠缠 提炼 出版 一方坟墓
【点拨】“回环往覆”应为“回环往复”。
C
1.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课堂检测
A.《乡愁》以时间短语“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大陆的绵绵思念。
B.《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达的情感丰富、含蓄、有张力,能引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C.诗的前三节侧重于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结尾则把个人的悲观与强烈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寄寓了诗人所代表的千万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D.《乡愁》中运用了反复的艺术手法,使之具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韵律之美。
C
【点拨】诗歌中并没有悲观感情的流露。
2.下列对《乡愁》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点拨】“络绎不绝”指前后接连不断,形容车马行人来往频繁。这里属于对象误用。可用“接连不断”。
D
3.下列句子中标红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乡愁》这首诗情深意切,既将乡愁描写得淋漓尽致,又抒发了渴望祖国统一的感情。
B.主持人领诵余光中的代表作《乡愁》时,台下全体观众深情合诵,感人肺腑,成为晚会的“泪点”。
C.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中,16岁的上海姑娘武亦姝引经据典,力压群雄,最后摘得桂冠。
D.2017年冬天,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络绎不绝地下了几场大雪。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折杨柳①
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②,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注:①选自《全唐诗》,“折杨柳”,乐府歌曲名,杨巨源,唐代诗人,字景山。②曲尘丝指颜色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
写了“杨柳”“春风”等意象,表达了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
拓展阅读
思考:全诗写了哪些意象,主要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拓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