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单元 写作 议论要言之有据课件(共3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单元 写作 议论要言之有据课件(共3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7 10:32: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文化自信: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开阔视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
◎语言运用:学会在议论文写作中使用合理的、丰富多样的材料。(难点)
◎思维能力:判断材料是否与观点相对应,是否真实准确、经得起推敲。(重点)
◎审美创造:体会议论文言之有据的特点。
写 作
议论要言之有据
人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清代学者纪昀在其《阅微草堂笔记》里有言:“宋儒据理谈天,自谓穷造化阴阳之本;于日月五星,言之凿凿,如指诸掌。”他所谓的“言之凿凿”指的就是议论要言之有据。
1.明确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之分。(重点)
2.学会搜集和正确地使用材料,保证用来证明观点的材料与观点一致。(难点)
3.综合运用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使议论言之有据。(素养)
学习目标
《敬业与乐业》的道理论据:
【1】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2】孔子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3】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
【4】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整体感知
《敬业与乐业》的事实论据:
【1】唐朝的名僧百丈禅师每天都必须做事,否则他那一天就不肯吃饭。
【2】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
【3】当总统的和拉黄包车的同是神圣的职业。
《论教养》中的事实论据:
【1】5—10段集中列举了无教养的例子。
【2】17段集中列举了优雅风度的具体表现。
《论教养》中的道理论据:
【1】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
【2】个人是不是真正有教养,首先要看他在自己家里、在自己亲属之间的表现,看他和亲人们的关系究竟怎么样。
【3】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1.使用材料时,首先要确保材料准确,经得起推敲。2.使用材料还应保证材料与观点一致。
3.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还要注意材料的丰富性。
议论要言之有据要求:
言之有据就是用来证明观点的材料,就是论据。它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写作指导
什么是言之有据?
(1)事实论据指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事实,它包括举事例和列数据两个方面。
(2)道理论据包括经典性著作中的理论,名人名言,党在不同时期的方针、路线、政策,科学上的公理、原理、定义、法则、定律、格言、俗语、成语、谚语,以及众人皆知并为人所公认的最普遍的道理等。
什么是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
那么,如何积累材料呢?
课内积累。(灵活运用好课文中的事例及作家的事例。)
课外积累。(多读书、看报并做好摘抄、分析和总结。)
准确简洁概括事实论据的方法:
“ 人 + 事 + 果 ”
(某人做某事最终结果怎样)
做到“言之有据”,应注意什么?
选取材料,真实可靠。
议论文中的事实论据必须是最能反映客观现实的典型事例,道理论据应该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本质。无论使用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都要真实可靠,不能杜撰。如《敬业与乐业》一文中,引用庄子“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及孔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的话来论证应该如何敬业,引述准确。
1
注重选择,点石成金。
平时多积累名言警句和事例材料,写作时,要对掌握的材料进行筛选辨析,区分不同材料所蕴含要旨的细微差异。根据论证的需要,从不同角度对论据进行取舍,使论据与观点一致。
使用事实论据时,不需要详细叙述事件过程,而要根据论证观点的需要有重点、有意识地突
2
出所述事实论据和观点一致的地方,保证所述事实与观点相对应,也可以使用对比鲜明的材料,从正反两方面来进行阐述,注重文章内在的逻辑性。
旁征博引,论证有力。
要使文章言之有据,论证严密,还要注意所用材料数量、种类的丰富性。积累了大量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在使用时也要丰富一些。可以用历史故事、统计数据、生活事例作为事实论据,也可以用名人名言、俗语谚语、理论观点来作为道理论据,抑或可以两者兼用。比如
3
《敬业与乐业》中,既有百丈禅师不废劳作、总统与黄包车夫各可其职的事例,又引用孔子、庄子等的言论作为道理论据。
写作实践
一、议论类文章中的论据,需要平时多积累。平时要关注生活,关心时事,多读书看报,勤动笔,多积累。比如,在自己的练笔本中开辟一个“素材库”专栏,把平时生活或阅读中发现的典型事例、统计数据、名言警句、精辟见解等,及时摘录下来,并按内容进行分类。
提示:
1.确保素材准确,摘抄资料要注意其可靠性,不要道听途说;引用网络上的资料时要注意分辨真伪。如有可能,还可以根据素材的线索查找出处,看看原文是怎么说的。
2.分小组定期展开交流。同学之间分享各自积累的素材,看看谁积累得多,谁积累的素材比较新颖。如果发现不准确的素材,也要帮助指出。
优秀示例
诚信篇
事实论据:
1.周幽王失信亡国(烽火戏诸侯)。
2.晋文公退避三舍。
3.季子挂剑。
4.商鞅立木取信。
5.季布一诺千金。
道理论据: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
2.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礼记》
3.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荀子
4.小信成则大信立。 ——韩非子
5.伟大人格的素质,重要的是一个诚字。
——鲁迅
诈、造假等不讲诚信的现象历来为人们所深恶痛绝。请以《谈诚信》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600字。
二、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诚信,自古就是一种美德。欺
提示:
1.关于“诚信”,可说的角度很多,要深入思考,多方开掘,选定一个角度,形成一个明确的观点。
2.关于“诚信”的材料很多,注意围绕自己确定的观点,选取恰当的材料。
谈诚信
身不正,不足以服,言不诚,不足以动。 ——题记
诚信,最早起源于《礼记·祭统》:“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意思是有才能的人用祭祀来表达诚信,忠心和敬仰。说明从古至今,诚信是一种令人敬仰的品质。①
①开篇以诚信的起源引出本文的论点:诚信是一种令人敬仰的品质。
优秀示例
商鞅任秦公之相时,欲为新法,立三丈之木于南门,招有志之士搬此木于北门,且给予十金,百姓感到奇怪不敢理会,直到五十金,才有胆大者扛起木头,商鞅立刻给五十金表明诚信不欺,最后百姓开始信任朝廷,变法得以成
功。②
周幽王却用烽火戏诸侯,只为换褒姒一笑,再也无法令诸侯信任,最终国亡。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
②列举商鞅的事例,从正面论述讲诚信的重要性。运用典故,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一个帝王无情,戏玩“狼来了”的游戏,前者变法成功,国力日益强盛;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这证明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言而无信则自取灭亡。③
汉朝季布,以诚信称于世,有谚语云:“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即得季布一句话,比金子还贵重,季布跟随项羽战败,被刘邦通缉,因得多人保护,使之平安渡过难关,最后季布凭
③列举周幽王的事例,从反面论述讲诚信的重要性。运用典故,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诚信受到汉王朝的重用。只有诚信的人,才能被人诚信以待,多一份诚信,你有时候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有曾子杀猪,从小教导孩子诚信,说话算话。有韩信报恩,虽成为著名将领,封为楚王,但不忘报恩。画家李若婵烧画来完成对老友的承诺。华盛顿虽砍一棵父亲心爱的树,却用诚信换得父亲原谅……④
④以排比的形式列举了多个讲究诚信的实例,更具有说服力。
现实中有许许多多善良的人们严守诚信的原则,也有不少人违背良心违反诚信。严守诚信的人虽不是事事顺利,却最终因为他的诚信而获得幸福。违背诚信的人虽能有时投机取巧受益,却最终受到命运的报复。
可以说诚信是人的立身之本,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石。建立诚信的社会,从现在做起,从每个人做起,从我做起。请背好诚信行囊,抓牢诚信行囊,人生路上的步履才能更平稳,更坚实。⑤
⑤尾段得出结论,收束有力。告诫大家要讲诚信。
名师总评
本文以诚信的起源开篇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论证,最后得出“诚信是人的立身之本,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石”的结论。文章行文富有特色,列举的事例较多,都是典故,有较强的说服力。
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此你怎么看?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600字。
提示:
1.要表明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
2.选择与观点一致的材料,最好既有事实论据,也有道理论据。
3.根据你的观点和材料列一个提纲,与同学交流,互相补充论据,在此基础上完成作文。
我的“忧”“乐”观
人生是用忧与乐酿成的,虽然忧与乐有着千差万别。
忧是无声的悲泣,是不忍拭去的腮边的泪痕;乐是有色的笑意,是泛滥成春风十里的欢娱。忧与乐,浸润了古往今来不同滋味的人生,孕育了浩如烟海的不同重量的灵魂。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不都是在他们的忧与乐中迸发出生命的动力与魅力吗?
范仲淹大笔挥墨,道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佳句。于是中华民族的思想中又生长出一棵茁壮的信仰之树——忧应在乐之前,且忧应忧天下之忧,乐应乐天下之乐。
没错,人在世上应承担起应有的历史责任与社会责任,但,难道无法拥有“金戈铁马”的忧与“天下大同”的乐就没有多大意义,没有多大价值吗?答案是否定的。忧乐本是人类这“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存在的证明,任何的忧愁与欢乐,都是人类智慧的升华、情感的宣泄与生命的搏动。我们一味地强调思想的高尚,却忽略了对人、对自然、 对自我与对生命的尊重。太阳总是平等地照耀着好人与坏人,忧与乐也应有着平等的意义和价值。
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他是心系沙场,心系国家兴亡的,他的忧是天下的忧;连名字都不曾写入史册的思妇们,“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她们的忧是“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的个人的忧。难道前者比后者更高贵?登尽高楼,拍遍栏杆的人啊,虽然顾念的或许并不是军队的胜利与否,并不是“将军此去必封侯”,但那种牵肠挂肚的忧,是一曲哀婉的清歌,声声荡涤着人类的漫漫征程。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北定中原,是天下的乐,是诗人弥留之际所有的希望的沉淀;“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是个人的乐,是淳朴的乡人采撷了生活的乐趣。前者固然惊天动地,但后者在平凡的日子里寻得生命的韵味,“买菊穿苔种”不也比官场乘风破浪多一份简单的情趣吗?
人生本是忧与乐的融合,每一种忧和每种乐都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忧与乐,相依相存,没有人有权力去判定它的高贵与否。那么何不去享受这不同的感受,去大笔泼墨,抑或是工笔细描一个别致的人生。
总评:
本文用范仲淹的名句引出,提出自己的见解,又将陆游的忧乐与一般人的忧乐进行比较,层次清晰明确。而且本文作者引用了大量诗文名句,不仅增加了文章的文学底蕴,而且诗词信手拈来,作为议论的一部分,与文章融为一体,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语言文学功底。比喻、反问、引用,自然流畅。
本次写作,我们要明确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如果要使议论言之有据,那么使用材料时,首先要确保材料准确,经得起推敲;其次,使用材料还应保证材料与观点一致;最后,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还要注意材料的丰富性。
课堂小结
本课从学过的课文入手,区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言之有据”。写作实践部分的几个任务难度有梯度,搜集、摘录论据是基础,侧重低阶思维;结合材料,辨析“言之有据”,改写材料,实践“言之有据”,对思考与表达提出了更高要求,属于高阶思维;最后在品读评点后写命题作文则在前面的基础上又加大了一点难度。
本次写作课教学,不仅能提升学生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写作的能力,而且能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