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考点集训】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课件(共18张PPT)--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考点集训】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课件(共18张PPT)--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7-07 10:02: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人教版 数学 四年级 下册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知识归纳
模块一:知识点复习
知识点一: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1.条形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条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的统计图。
2.画条形统计图时,可以用1格表示1个单位量,根据数据的多少画出相应的格数。
3.条形统计图有横向条形统计图和纵向条形统计图,画图时,要明确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4.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多少,直观、形象、生动,便于理解和比较数据。
知识梳理
知识点二:认识复杂的条形统计图
1.在绘制条形统计图时,要写清标题,明确横轴和纵轴所表示的对象,确定1格所表示的单位量,并注意直条间的间隔要相等。
2.当统计的数据较大时,用1格表示1个单位,绘制出的条形统计图比较大,既不方便,又不美观。可以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这样绘图、读图都比较简便。
3.象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都可以表示一组数据,只是表示的形式不同。运用横向、纵向对比观察的方法可以读懂条形统计图,并从中获取更多的信息。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三:认识折线统计图
1.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折线统计图不仅能反映出数量的多少,还能反映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2.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首先画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作为横轴和纵轴,并标明相关数据,然后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再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最后标明数据。
知识梳理
知识点四:平均数
1.平均数的意义: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平均数。它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相比较的一个标准。
2.求平均数的方法:
(1)移多补少法:从多的数量中拿出一部分给少的数量,使它们的数量相等。
(2)根据平均数的意义计算,即平均数=总数量÷总个数。
3.借助平均数可以对事物进行比较、判断和预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梳理
模块二:例题讲解
【典例1】根据要求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并绘制统计图
某工厂2023年上半年棉纱生产情况统计表如下所示。
(1)若要制作一幅统计图反映上半年每个月的生产情况,应先用( )统计图。
(2)若要反映出上半年中每月生产变化的情况,应选用( )统计图。
折线
分析: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不仅能反映出数量的多少,还能反映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条形
【典例2】折线统计图变化趋势
分析:
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是著名的“春城”。下面是昆明某日气温变化的统计图。
(1)图中数据显示每隔( )小时测量一次气温。
(2)这一天从8:00到16:00的气温从总体上说是如何变化的
①明确该图的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温度。
②找到折线上每个点对应的横轴上的时间,发现每隔1小时测量一次。
③观察折线的整体走势,折线上升表示温度升高,折线下降表示温度降低。
1
8:00到13:00气温上升,13:00到14:00气温持平,14:00到16:00气温下降。
【典例3】用平均数分析数据并解决问题
分析:观察统计表发现,两个小组的人数不同,需要根据求平均数的公式,先分别求出两个小组1分跳绳的平均成绩,再作比较。
1.下面是四(1)班女生两个小组1分跳绳成绩统计表。
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如果你是裁判员,你会判定哪个小组获胜
解答:第一小组:(120+101+142)÷3=121(个)
第二小组:(122+120+100+130)÷4=118(个)
121>118
答:如果我是裁判员,会判定第一小组获胜。
【典例3】用平均数分析数据并解决问题
解答:6位奶奶总年龄和:75×6=450(岁)
4位爷爷总年龄和:70×4=280(岁)
450+280=730(岁)
730÷(6+4)=73(岁)
分析:根据“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先分别求出老奶奶和老爷爷的年龄之和,再求出所有老人的年龄和
用总的年龄和除以老人的总人数即可求出这些老人的平均年龄。
2.6位老奶奶的平均年龄是75岁,4位老爷爷的平均年龄是70岁。这些老人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岁
【典例3】用平均数分析数据并解决问题
分析:根据第五次比这五次跳绳的平均数还多32下找出等量关系,然后列方程解答即可。
3.小明测试每分钟跳绳的次数,前四次跳绳的次数分别是180下、180下、175下和185下,第五次比这五次跳绳的平均数还多32下,那么这五次跳绳的平均数是多少下 第五次跳了多少下
解:设第五次跳了x下。
(180+180+175+185+x)÷5=x-32
180+180+175+185+x=(x-32)×5
720+x=5x-160
4x=880
x=220
五次跳绳的平均数是:(180+180+175+185+220)÷5=188(下)
模块三:完成变式训练
1.要统计学校篮球队12名队员的身高情况可选用( )统计图,要统计小明一至五年级的身高变化情况应选用( )统计图。
2.洋洋努力练习立定跳远,他每隔两天进行一次测试,以下是他最近六次测试成绩的统计图。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条形
折线
(1)洋洋第( )次立定跳远测试成绩最好,是( )米,比第1次提高了( )米。
(2)从第( )次到第( )次,洋洋的成绩提高得最快。
(3)洋洋的成绩呈( )趋势。
6
1.72
1.72-1.65=0.07(m)
0.07
3
4
上升
3.中心小学四年级举行数学竞赛,四(3)班准备在小蕊和小兵中选数学成绩较好的参加数学竞赛。下面是小蕊和小兵最近几次的考试成绩统计表,选谁参加数学竞赛比较合适
解答:(100+93+89+91+82)÷5=91(分)
(92+88+92+96)÷4=92(分)
91<92选小兵参加数学竞赛比较合适。
4.在一次消防安全知识测验中,甲、乙两名同学的平均成绩是84分,丙、丁两名同学的平均成绩是86分。甲、乙、丙、丁四名同学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分
84×2=168(分)
86×2=172(分)
(168+172)÷4=85(分)
分析:这一次的97分比现在的平均分91分多6分,多的这6分可以补2次之前的平均分88分,所以这一次是第3次考试。
5.小雨前几次仰卧起坐的平均分是88分,经过努力锻炼,这一次考了97分,把平均分提高到了91分。这一次是第几次考试
97-91=6(分)
91-88=3(分)
6÷3+1=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