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民族中学高2026届高二下期
6月月考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选样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2、本堂考试75分钟,满分100分:
3、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颗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浙江良渚遗址群中良渚古城分为三重,为中国史前最早的宫殿区。遗址群中反山墓地的
一座“王墓”中,大量随葬的玉银和石钺反映了王权和军权的形成,陶器上出现被认为
与文字起源密切相关的复杂的刻画符号系统。据此可知,良渚遗址()
·A,具备了早期因家的特征
B,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城市
C,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文字
D.阶级阶层分化已日益明显
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经典中竹在大量政治隐喻现象。“宰夫”与“烹饪”隐喻统治者与
政治治理:“匠”隐喻国家治理者,如《孟子》中的“大匠”、《墨子》中的“匠人”:《礼
论》以“规矩”隐喻“礼”,《韩非子》以“规矩”隐喻“法”。这些隐喻反映了()
A.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B。隆礼重法的精神
C,社会大变革的现实
D.选贤任能的理念
3.唐代诗人杜荀鹤在《送人游吴》中写道:“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
思在渔歌。”另一位诗人(苏州人)陆龟蒙在《甫里集》中记载:“四邻多是老农家,百
树鸡桑半顷麻。尽趁清明修网架,每随寒食补耕车。”这些诗句从侧面反映了唐朝()
A,北方战乱导致人口大规模南迁
B。江南地区农业商品化趋势加强
C,唐诗题材局限于民生疾苦描写
D.南方经济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
4.董仲舒和孔颖达分别是汉唐两代宫方正统儒学的代表人物。董仲舒强调“天”至高无上,
是一切政治原则和制度原理的本源,“道”是“天”的派生物:孔颖达则以“道”取代
“天”,认为“道”是至高无上的政治范酵。这一变化反映出()
A.君主专制趋于衰洛
B.世俗文化日渐活跃
C,二教合流基本完成
D,正统思想获得发展
5.南北朝时期,一些少数民族出现了对自己祖先双重记忆的现象。如《魏书》记载“侯莫
陈氏”为“代北虏姓”,是鲜卑早期“九十九姓”之一。但《唐相州刺史侯莫陈肃碑》
却记载:“(侯莫陈肃)汉中山靖王胜之后…避难于代…改姓侯莫陈焉。”该现象折
射了()
A,原有民族布局被彻底打乱
B.胡汉文化在交流中走向融合
C,华夏认同的观念逐渐萌发
D,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形成
6.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农民归附政府户籍的数量激增。更多的小农在从事农业
生产的同时开始兼营手工业和商业,部分失去十地的农民弃农经商,或靠佣工维持生计。
这些现象反肤了()
A。传统的经济结构逐渐瓦解
B.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
C.以南代役促进农业商品化
D,赋税政策调整活跃了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