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NT20名校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红楼梦》中“冷热世界”的对举与构建
除了在叙事时以冷言冷语点明事件真相、寓“冷笔”于谶言谶语中以外,《红楼梦》的伟大之处还在于其利用“冷笔”构建起了一个“冷热对举”的艺术世界,从“大处”着眼以“冷”故事映衬“热”情景。《红楼梦》中凡遇热闹之场景必有一“冷事”插入间断其进展,将“冷笔”穿插于“热事件”之中,构成了极具反讽意味的“冷热世界”。书中叙事,每逢欢场,必有惊恐。如贾政生辰忽报内监来,凤姐生辰忽有鲍二家之事,赏中秋贾赦失足之类,皆是否泰相循、吉凶倚伏之理。其用心之细,虽缕细不能尽写也。”《红楼梦》之中多描写如生日、节日等极热情景,作者巧用“冷笔”描绘了一个“喜中有悲、热中存冷”的情感世界。例如第十六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秦鲸卿天逝黄泉路”,回目名称即一喜一悲,脂砚斋评之曰:“极热闹极忙中,写秦钟夭逝,可知除‘情’字,俱非宝玉正文。”该回先叙贾政生辰的热闹之际忽有夏太监来宣贾政等人入朝,原是贾元春加封为贤德妃,贾母等人皆虚惊一场;再叙秦钟病重,宝玉“虽闻得元春晋封之事,亦未解得愁闷”。脂砚斋评曰:“眼前多少热闹文字不写,却从万人意外撰出一段悲伤。”俞平伯《红楼梦辨》就以“冷笔”叙事为依据来考证“秦氏死后种种光景,皆可取作她自缢而死底旁证”的说法,论道:“写贾珍之哀毁逾恒,如丧考妣,又写贾珍备办丧礼之隆重奢华,皆是冷笔峭笔侧笔,非同他小说喜铺排热闹比也。”可见,大多数情况下《红楼梦》对“热情景”的描写并非单纯地表达人物情绪,而是运用“冷热对出”的情景温差来突出另一个悲情而现实的“冷热世界”。“冷热世界”的对举与构建同时也在更加“宏观”的层面上与前文提及的“以冷言冷语点明事件真相”(如贾雨村与冷子兴之间“一冷一热”之对话)一事形成逻辑上的呼应。
再如,第十八回“庆元宵贾元春省亲”,作者大肆描绘大观园的精致与富贵气象,然而“如此繁华盛极花团锦簇之文,忽用石兄自语截住”,忽然“冷笔”一转描述顽石之感:“此时自己回想当初在大荒山,青埂峰下,那等凄凉寂寞;若不亏癞僧、跛道二人携来到此,又安能得见这般世面。”一句“冷语”提醒贾府此时之繁荣富贵不过一梦耳,同时也提醒读者注意顽石曾经身处之世界与眼前世界的差别。
鲁迅先生指出《红楼梦》与其他古典小说的写法相区隔:“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就“冷笔”艺术而言,《红楼梦》实现了对以《金瓶梅》为代表的古典小说之继承与超越。《金瓶梅》中的“冷热世界”特指人情冷暖与世态炎凉,《金瓶梅》首回就以“西门庆热结十兄弟,武二郎冷遇亲哥嫂”开篇,暗指西门庆与帮闲兄弟虽为“热结”但情却冷,实为趋炎附势、贪图财物;但武二郎虽为“冷遇”却是亲兄弟,以“冷热”开局来暗喻小说归旨。《红楼梦》继承了《金瓶梅》的“冷热”结构论,以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开篇,但却不局限于人情冷暖命题,而是通过构建“冷热世界”来演述小说中的真假与悲喜。与《金瓶梅》以“冷热”对举指代人情冷暖的单一向度不同,《红楼梦》“冷热世界”的指代内涵更加深广。陈其泰认为《红楼梦》第十四回与第一百十回就形成了一个温差强烈的冷热世界:“卑丧越礼,前细批已言其故。而此更有说焉。盖又为一百十回反跌也。此处愈写得整齐热闹,愈显得后文之冷落凄凉,眼光远矣,手法超矣。”虽然二书开头都有对冷热世界的描述,但《金瓶梅》更多是通过“冷热世界”的对举来揭示世俗社会的生存道理、寻求小说结构逻辑的合理性;但《红楼梦》中的冷热情景遍布故事各处,能够从更加具象的生活细节入手来表现真假悲喜,从而描摹出更加丰富且耐人寻味的情感世界。
《红楼梦》自始至终隐匿着一个“悲情世界”,明斋主人指出《红楼梦》之结构由“悲欢离合”构成:“小说家结构,大抵由悲而欢,由离而合。是书则由欢而悲,由合而离,遂觉壁垒一新。”王国维认为“《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作者巧妙地将“悲情世界”藏匿在“欢喜世界”之中,并不直接写出,而偏偏在欢喜和热闹之处以“冷笔”提醒《红楼梦》中“悲情世界”的存在,甚至警醒读者“欢喜世界”其实为假,而“悲情世界”才是真,所谓“好便是了,了便是好”,反衬出“欢喜世界”的幻灭与虚空。如第二十九回以戏曲《南柯梦》点出繁华落尽的幻灭感与悲剧感,该回叙述贾府众人到清虚观打醮听戏,三部戏的内容暗指贾家由盛而衰的“三部曲”:《白蛇记》写汉高祖斩蛇起义的故事映射贾府之兴起;《满床笏》“写唐代郭子仪一家数代富贵荣华的故事”映射贾府富贵繁荣之状;然而最后一部《南柯梦》便使“贾母听了便不言语”,《南柯梦》写“淳于棼梦入槐安国,始而极富极贵,权势煊赫,终而家破势败,一切皆空”。当《红楼梦》中人沉溺于团圆富贵的“欢喜世界”时,作者必以“冷笔”点出盛极而衰、乐极生悲的“悲情世界”。小说围绕着“冷笔”书写之处将《红楼梦》中的“悲情世界”展现出来,既包含了世态炎凉、弄权作势的社会现实,也包含了浮华幻灭、空虚别离的悲情结局,作者时刻以“冷笔”书写流露浓郁的悲剧意识,一正一反、一真一假映衬出大观园的“冷热世界”。
(摘编自张頔《明清通俗小说“冷笔”叙事探析——以〈红楼梦〉为中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脂砚斋认为《红楼梦》第十六回写秦钟夭折,是为写宝玉重情,其他的文字都不能表现宝玉个性。
B.俞平伯《红楼梦辨》以“冷笔”叙事为依据,首先提出秦可卿是自缢而死的说法,很有艺术见地。
C.《红楼梦》第十八回描述顽石的感慨,只为提醒读者注意顽石曾经身处之世界与眼前世界的差别。
D.陈其泰认为《红楼梦》以第十四回的整齐热闹衬第一百十回的冷落凄凉,眼光长远,手法高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的“冷热对举”,符合命运好坏相互因循、吉凶相互依存的道理,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
B.《红楼梦》的笔法丰富,除“冷笔”外,还有“峭笔”“侧笔”等综合使用,显示出曹雪芹高超的艺术才能。
C.《红楼梦》选择《南柯梦》《白蛇记》《满床笏》三部戏很有讲究,其内容恰好依次暗指贾家由盛而衰的过程。
D.《红楼梦》的释评者与著述众多,其中有不少对《红楼梦》使用“冷笔”的研究,但说法并不完全相同。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
A.第四十三回,凤姐过生日热闹非凡,宝玉偷偷到城郊焚香祭奠金钏儿。
B.第七十四回,凤姐带队抄捡大观园,王夫人把晴雯、司棋等人赶出贾府。
C.第八十五回,贾政升职,王府送戏,看戏时薛姨妈得到薛蟠命案的消息。
D.第一百五回,贾政回京正在大宴宾客,锦衣卫突然前来查抄宁国府。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红楼梦》中的“冷笔”下一个简要定义。
5.材料中说“就‘冷笔’艺术而言,《红楼梦》实现了对以《金瓶梅》为代表的古典小说之继承与超越”,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继承与超越”的具体表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五彩斑斓的马
[俄]克里斯蒂娜·斯特列尔尼科娃
阴沉的早晨,阴沉的天空下着阴沉的雨,雨幕中身披雨衣的人们顶着同样阴沉的脸。妈妈有些着急。她需要把女儿索尼娅送去那栋灰色的建筑——艺术学校。妈妈拉着女儿的手跨过几个水坑。她需要努力地赶上妈妈的步伐。小姑娘还牵着一匹马,一匹不知为何除了她以外谁都看不见的马。真是怪事,要知道,马的全身都是鲜艳的亮粉色。
一路上她们遇到了好几只睡眼惺忪的猫。它们从楼门出来,也行色匆匆,不知要赶去哪里。
只有马走得不紧不慢,用马蹄无声地踏过灰色的水坑。
索尼娅停住了。妈妈回过头,很不适应女儿的小手从她手中滑落的感觉。
“怎么了?”妈妈轻声问。
“等一下,我的马好像发现了什么。”女儿回答。
马时常会有新发现:一只漂亮的虫子、一个鲜艳的瓶盖、一件坏掉的玩具、一块形状独特的木头或是石头。
妈妈停下来,看着索尼娅从地上捡起什么,给她的马解释道:“你看,这只是一个坏了的玩具士兵。我们快走吧,可别迟到了。”
索尼娅又拉起妈妈的手,她们一同大步向前,迈过一个又一个水坑。索尼娅不时回头催促自己的马。
“您好!”索尼娅忽然打起了招呼。原来她回头的时候,看到了雕塑老师尼娜·伊万诺夫娜。在一年中的任何季节,她都戴着复杂的头饰,让人想起一只巨大的沉睡的蜗牛。
“你好呀,小姑娘!你刚刚在跟谁说话?”尼娜·伊万诺夫娜用动画片里狐狸那样的甜腻嗓音问道。
妈妈尽量不动声色地给女儿一些暗示,但索尼娅全然不理会。她看着老师的眼睛说:“跟我的马。”
“但是这里并没有马。”后者摊开双手,微笑着,换成机器人的语调一字一顿地说。
马用智慧善良的眼睛望着说话的人。
“有!”索尼娅抓住缰绳看着说话的人,并不生气。
索尼娅站在学校门口,久久地用目光搜寻,想为马找一个合适的安顿之所。妈妈看了看表,提醒她:“车库旁边很安全。”
索尼娅在空气中打了一个结,慢慢地把手在身前来回移动——她在抚摸马。
索尼娅往前走了几步,又反身走向车库:“等一下,应该先把马喂饱,它要等我很久呢。”
妈妈叹了一口气,说:“好吧。反正已经迟到了。”
索尼娅喂给马一把青草,轻声细语地跟它说不要想自己,很快就会下课的。妈妈在一旁耐心等待。
到了教室门口,索尼娅语气严肃地问妈妈:“要是马走丢了,或是被人偷走了怎么办 ”
妈妈环顾四周,然后低声说:“安心去上课,我帮你看着它。”
索尼娅终于放下心来,点点头。她很清楚:妈妈永远不会让她失望。
下课后,索尼娅步履匆匆,边走边穿衣服。见到妈妈,她先问:“马还在吗 ”
“当然,”妈妈俯下身,“马很乖,很有教养。”
这时,绘画老师伊戈尔·伊万诺维奇从学校走出来。他腋下夹着一卷纸,手里拿着一个苹果。颈上厚厚的绿色围巾随风飘扬。他停下来,愉快地问:”这里是有什么东西吗 ”
妈妈赶紧缩回手。
“一匹马。”索尼娅大声回答,毫无迟疑和遮掩。
伊戈尔·伊万诺维奇扫视了一番车库上的广告和涂鸦,然后站到索尼娅身旁,伸出拿着苹果的手,问:“你的马喜欢苹果吗 ”
“是的,但只喜欢绿苹果,红的不行。”小姑娘咯咯笑着。
“没错。”老师继续喂马。
妈妈惊讶地看着他。
“多聪明的马,不吃陌生人的食物。你拿着吧。”他把苹果递给索尼娅,对她妈妈笑了笑。
“可是尼娜·伊万诺夫娜说我没有马,还说我不该想着马。现在伊戈尔 伊万诺维奇看到了马,他可以为我做证。”索尼娅显得很兴奋。
老师蹲下来,差点儿弄掉一卷纸。他看着索尼娅的眼睛,认真地说:“你看,事情是这样的:很久以前有一匹马离开了她,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所以她可能有点儿嫉妒。”
索尼娅恍然大悟道:“啊!我知道为什么,马害怕她的发型!”
伊戈尔·伊万诺维奇忍不住大笑起来,甚至他脸上的雀斑也因此而欢快地跳动。他神秘地向索尼娅使了个眼色,拍拍马背,然后道别,往公交车站走去。
目送他火红的头发和宽大的围巾离开,妈妈眯起眼睛:“看,阳光多明媚!”
的确,雨过天晴,阳光无处不在:在窗户上,在水坑里,在树枝头,在伸懒腰的黄猫身上。人们已经脱掉雨衣,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中。
回家路上,马会偶尔停下来,喝水坑里的水,或者吃路边的青草,或者和认识的猫打招呼。妈妈和索尼娅就等着它,一起观察草丛里的小虫子。
“我也有一匹马吗?”妈妈突发奇想地问。
“当然有,只是你还没发现它。”
“真好!也就是说,它一直都在……现在我不会孤单了。它是什么颜色的?”
“你的是红色的,我的是粉色的。每个人的马都有自己的颜色。”
“等等,你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马?”
“那是自然!”索尼娅惊讶于母亲竟然连这都不知道。
妈妈驻足观察。街上人来人往,每个人的身后都跟着一匹马,马的颜色各不相同。那个淘气的男孩,他的马是紫色的;个子高挑、面色严肃的女士,她的马是蓝色的;大胡子男人的马是棕色的。要是那个粗声大气的老爷爷知道他有一匹白马,就不会跟那个有宝蓝色马的胖胖的老奶奶吵个不停了。
“伊戈尔·伊万诺维奇的马应该是橘色的。”妈妈想。
整座城市里,到处都是马,甩着各色的尾巴和鬃毛。数以百万计的五彩缤纷的马在各处行走,几乎无人察觉……
(摘自《青年博览》2025年04期)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连用三个“阴沉”,突出早晨的环境特点,烘托人们“阴沉”的心理,可谓情景交融。
B.小说通过“狐狸那样的甜腻嗓音”“机器人的语调”,刻画出一个天真、和蔼、严正的女教师形象。
C.小说中的物象如“雨”“水坑”“猫”等细节描写,特别注意前后呼应,体现出小说文笔的细腻。
D.小说想象新奇,情节新颖,充满童趣,在童言童语中传递深刻的思想,带给读者独特的阅读体验。
7.下列对绘画老师伊戈尔出场部分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伊戈尔的围巾、头发时突出其颜色,“绿色”象征老师的热情,“火红”象征老师的活力。
B.伊戈尔的马“应该是橘色的”,结合“愉快”“笑”等神情描写,“橘色”象征他温馨的教育态度。
C.伊戈尔“认真”地替尼娜解说,既维护了同事的尊严,也消除了索尼娅对尼娜老师的不解。
D.伊戈尔具有双重身份,他不但是索尼娅的“老师”,也是妈妈的“老师”,在小说中地位非常重要。
8.“粉色的马”在小说中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9.请简要分析文中妈妈的心理变化过程。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方楚汉之争天下,以势度之,汉不敌楚明矣。勇悍强仁,霸于一时,所当者破,所击者服,名闻诸侯,声动天地,孰能与项王抗战?汉三年,羽击绝汉甬道,汉王乏食,请割荥阳以西为汉。羽欲听之,范增不可,乃急围荥阳。汉王与陈平金四万斤以间楚君臣。当是时,羽以勇,范增以智,二人者同力协谋,相辅以图汉。汉力日屈,而楚军势张甚,孰不谓汉危亡可跂足待也?夫羽之为人,自恃其勇以盖一世,然其智实出增下。间有论说,虽强从之胸中固已不平一闻间言安得不疑乎?及其遣使至汉,汉复伪设太牢之具,以为待亚父。使归具报,而项王遂疑之,则以平之言先入故也。夫项王所以与汉战而数得利者,徒以有范增在耳。鸿门之会若从增言,岂复有汉哉?此高祖所以畏其人,不得不用间以图之也。增去而死,项羽相继以败。后世知羽之兵败于垓下,而不知增去之日败证以见;知高祖之得天下者,以杀项羽而灭之,而不知能去范增,羽当自灭。
(节选自张纲《华阳集》)
材料二:
汉高帝既定天下,置酒洛阳南宫,与群臣论刘、项之所以得失,曰:“吾能用三杰,吾所以取天下。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所以为我擒。”群臣咸服其言。虽扬子云亦有“汉屈群策,楚憝群策”之语,后世莫以为然,以愚观之,是亦所谓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者也。夫高祖之得天下也以仁,项羽之失天下也以不仁,岂但用人不用人之间而已哉?羽为人慓悍猾贼,所过无不夷灭,坑秦卒,屠咸阳,杀子婴,烧宫室,掠货财妇女,而又放弑义帝,大逆不道,天下之贼也。以若所为,虽用百范增谋之,其能有天下乎?帝也以宽仁大度为天下除残贼,其入关秋毫无犯,与民约法三章,而又举军缟素,为义帝发丧,是皆庶几乎王者之举,所以得天下者,其本实在于是。若夫知人善任使,虽足以为取天下之资,然亦帝之余事耳。孟子曰:“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斯言也,实刘、项兴废之辨,而古今之确论也。
(节选自章懋《枫山集》)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虽强A从之B胸中C固已D不平E一闻F间言G安得H不疑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度,估量,与《齐桓晋文之事》“度,然后知长短”中的“度”词义不同。
B.具,详细地,与《答司马谏议书》“故今具道所以”中的“具”词义相同。
C.去,使……离开,与《鸿门宴》“于是项伯复夜去”中的“去”用法不同。
D.举,全部,与《六国论》“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中的“举”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勇猛强悍,称霸一时,刘邦没有办法与项羽对抗,在楚汉战争初期,经常遭遇失败。
B.刘邦多次被项羽断绝粮道,无奈向对方请和罢战,范增不但拒绝,反而加紧围攻荥阳。
C.项羽得到出使汉营的使者的汇报,得知范增暗通刘邦的真相,毫不犹豫地赶走了范增。
D.刘邦夺取天下后,与群臣谈论自己与项羽的得失之处,体现出他善于反思和总结的品质。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力日屈,而楚军势张甚,孰谓汉危亡可跂足待也?
(2)以若所为,虽用百范增谋之,其能有天下乎?
14.从两则材料看,“刘、项兴废”的原因有哪些?请具体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奉诏讨范汝为,过宁德西陂①访阮大成
韩世忠
万顷琉璃到底清,寒光不动海门平。
鉴开波面一天净,虹吸潮头万里声。
吹断海风渔笛远,载归秋月落帆轻。
芍陂②曾上孤舟看,何似今朝双眼明?
【注】①西陂,位于宁德城东北,围海造田而成湖。②芍陂,位于安徽省寿县南,为我国著名的蓄水灌溉工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作为“奉诏讨伐”的将领,面对风平浪静的万顷湖面,将肃杀战意融于“寒光”之中。
B.海风送来远方渔夫的笛声,出海的船只乘着秋月轻盈地返航,触发了诗人意欲归隐的愿望。
C.诗人曾在芍陂乘舟独游,而现在将家国责任注入眼前美景,因此感觉心境开阔,眼界明亮。
D.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赏,也隐隐流露出征途中的豪情壮志。
16.这首诗的颔联在写景上有何特色?请作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志向是暮春时节,换上春天的衣服,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孩子“ , ”,然后唱着歌回家。
(2)杜牧《阿房宫赋》中用对偶写秦人对掠自六国的珍宝毫不珍惜、糟蹋浪费的两句是“ , ”。
(3)“舟”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在古诗文中经常出现,如“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庐山西海有着300多平方公里的水域,浮漾于澄波中的,有8000多座岛屿。最小的岛,如凫如鲵,几不能容足;而大的岛上则有着烟村寺塔,若寨若驿,依然演绎着千古风情。我们乘坐于舟上,首先看到的是一朵只能生长一棵树的孤丘,那棵树是乌桕树。( 甲 ),西海的画卷一下子展开了。晴烟氤氲,乍暖还寒, A 的岛屿遍布西海。桨声入浦,有多少晶莹伸手可掬;春风戏水,却恨四围山色渺不可狎。在岛间穿行,看不清风樯阵马;在屿中逍遥,期望着老龙跳波。“江似青罗带”,一条又一条的带,既是锦带,也是玉带,它会带着你踏上登仙之路;“山如碧玉簪”,既簪我的渴望,也簪我的乡愁,更簪着我中流击楫的觞咏之兴。及至登上西海之星那座高达百尺的玻璃塔凭栏四望,三百里湖山尽收眼底,我的游兴更是旺盛地勃发了。
西海的主要水源来自修河,在修河流域中,上游有北宋大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的故乡。下游有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故里。西海所在的柘林镇,还保留一代名臣魏源的墓地。当地的人文故事 B 。可以说,西海容纳的修水之波,( 乙 )。
我下了小舟,来到了云居岛。有一座七层方形塔,褐红色的塔体,在水蓝山青映衬下,倍极秀拔玲珑之态。在浓淡相宜的云气中,如果我在这云居塔下,有一枕烟霞,半榻青毡,我的余生便永远生活在童话中;如果我能一壶酒、一瓯茶,于一叶扁舟中,与一棵树量子纠缠,与一瓣浪灵魂私语,对一只鸟鼓盆而歌,对一朵云深度搜索,我的那一叶扁舟,就会化成一道虹,永远荡漾在波光深处。
18.请在文中画横线的A、B两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桨声入浦,有多少晶莹伸手可掬;春风戏水,四围山色渺不可狎让我震撼。穿行在岛屿间,看不清风樯阵马;在屿中逍遥,期望着老龙跳波。”从语意上看二者完全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21.请在文中甲、乙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文本的结尾“如果我能一壶酒……永远荡漾在波光深处”一句用了九个“一”字,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无法管好自己,不能把握当下,心中没有未来,应按时完成的任务能推迟则推迟,这是拖延症。心怀焦虑,生怕“万一”出现,担心落后于他人,强迫自己早早完成任务,这是提前症。无论是拖延症还是提前症,都需要调整和改正。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D 2.C 3.B 4.《红楼梦》中的“冷笔”是小说在写到欢喜和热闹的情节时,以冷言冷语点明事件真相、于谶言谶语中预示人事悲剧结局、以“冷”故事映衬“热”情景以展现悲情世界的叙事(述)手法。 5.①《红楼梦》继承了之前古典小说以“冷热情景”表达人物情绪的写法,又在更宏观的层面上运用“冷热对比”的情景温差来突出悲情而现实的“冷世界”。②《红楼梦》继承了《金瓶梅》中的“冷热世界”表现人情冷暖的命题,又通过构建“冷热世界”来演述小说中的真假与悲喜等,“冷热世界”的指代内涵更加深广。③《红楼梦》继承了《金瓶梅》开头描述冷热世界的写法,又在故事各处遍布冷热情景,能够从更加具象的生活细节入手来表现真假悲喜,从而描摹出更加丰富且耐人寻味的情感世界。④《红楼梦》继承了之前古典小说叙写悲欢离合的情节结构,布局结构又焕然一新,情节由欢而悲,由合而离,与之前的喜剧不同。
【导语】这篇论文聚焦《红楼梦》独特的“冷热对举”叙事艺术,揭示了曹雪芹如何通过“冷笔”构建虚实相生的悲剧世界。文章从微观场景(如元春省亲穿插顽石独白)到宏观结构(十四回与百十回的热冷呼应),系统分析了“热中写冷”的反讽手法,并对比《金瓶梅》指出《红楼梦》在“冷热”叙事上的突破——不仅表现世态炎凉,更深化为真假辩证与命运哲思。最后通过戏曲《南柯梦》等例证,阐明“冷笔”如何成为贯穿盛衰隐喻的核心艺术手段。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其他的文字都不能表现宝玉个性”错误。原文“可知除‘情’字,俱非宝玉正文”意为表现宝玉重情的文字才是正文,而并非“其他的文字都不能表现宝玉个性”。
B.“首先提出秦可卿是自缢而死的说法”错误,无中生有。原文“俞平伯《红楼梦辨》就以‘冷笔’叙事为依据来考证‘秦氏死后种种光景,皆可取作她自缢而死底旁证’的说法,论道……”,俞平伯《红楼梦辨》以“冷笔”为依据考证秦可卿自缢,但材料未提及他是“首先提出”这一说法的人,属于无中生有。
C.“只为提醒”缩小范围。原文“一句‘冷语’提醒贾府此时之繁荣富贵不过一梦耳,同时也提醒读者注意顽石曾经身处之世界与眼前世界的差别”,第十八回顽石的感慨,不仅是“提醒读者注意顽石曾经身处之世界与眼前世界的差别”,更重要的是“提醒贾府此时之繁荣富贵不过一梦耳”,选项忽略了其揭示“繁华如梦”的核心意图。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选择《南柯梦》《白蛇记》《满床笏》三部戏很有讲究,其内容恰好依次暗指贾家由盛而衰的过程”次序有误,原文“三部戏的内容暗指贾家由盛而衰的‘三部曲’:《白蛇记》写汉高祖斩蛇起义的故事映射贾府之兴起;《满床笏》‘写唐代郭子仪一家数代富贵荣华的故事’映射贾府富贵繁荣之状;……《南柯梦》写‘淳于棼梦入槐安国,始而极富极贵,权势煊赫,终而家破势败,一切皆空’”,应是《白蛇记》《满床笏》《南柯梦》三部戏的内容恰好依次暗指贾家由盛而衰的过程。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凤姐生日的“热”与宝玉祭奠金钏的“冷”形成对比,符合“冷热对举”。
B.“凤姐带队抄捡大观园”与“王夫人把晴雯、司棋等人赶出贾府”不是喜一悲关系。
C.贾政升职、王府送戏的“热”与薛蟠命案的“冷”形成对比,符合“冷热对举”。
D.大宴宾客的“热”与查抄宁国府的“冷”形成对比,符合“冷热对举”。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下定义,可以先找被定义对象的属概念,再找种差,最后按照单句形式表述。
找“属概念”:“除了在叙事时……利用‘冷笔’构建起了一个……艺术世界”,可见“冷笔”是一种“叙事(述)手法”。因此,属概念是“叙事(述)手法”。
找“种差”:种差是“冷笔”区别于其他叙事(述)手法的本质特征,具体体现在定义中对其的限定描述:
适用场景:“小说在写到欢喜和热闹的情节时”,明确“冷笔”使用的特定情境;
表现形式一,“以冷言冷语点明事件真相”;表现形式二,“于谶言谶语中预示人事悲剧结局”;表现形式三,“以‘冷’故事映衬‘热’情景以展现悲情世界”,通过对比强化悲情。
最后整理答案,按照“《红楼梦》中的‘冷笔’是……的叙事(述)手法”来表述。
5.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①原文“《红楼梦》继承了《金瓶梅》的‘冷热’结构论”“《红楼梦》之中多描写如生日、节日等极热情景,作者巧用‘冷笔’描绘了一个‘喜中有悲、热中存冷’的情感世界”,可见其继承了前代小说以“冷热情景”表达人物情绪的写法。原文“‘冷热世界’的对举与构建同时也在更加‘宏观’的层面上与前文提及的‘以冷言冷语点明事件真相’……形成逻辑上的呼应”,可见其在宏观层面通过“冷热对比”突出悲情现实。
②原文“《金瓶梅》中的‘冷热世界’特指人情冷暖与世态炎凉”“《红楼梦》继承了《金瓶梅》的‘冷热’结构论”,可见其继承了《金瓶梅》以 “冷热世界” 表现人情冷暖的命题;原文“《红楼梦》……通过构建‘冷热世界’来演述小说中的真假与悲喜”“与《金瓶梅》以‘冷热’对举指代人情冷暖的单一向度不同,《红楼梦》‘冷热世界’的指代内涵更加深广”,可见其将“冷热世界”拓展到真假、悲喜等主题。
③原文“《金瓶梅》首回就以‘西门庆热结十兄弟,武二郎冷遇亲哥嫂’开篇……《红楼梦》继承了《金瓶梅》的‘冷热’结构论,以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开篇”,可见其继承了《金瓶梅》以“冷热世界”开篇的写法。原文“《金瓶梅》更多是通过‘冷热世界’的对举来揭示世俗社会的生存道理;但《红楼梦》中的冷热情景遍布故事各处,能够从更加具象的生活细节入手来表现真假悲喜”,如第十四回秦可卿丧礼的“热”与第一百十回贾府的“冷”,通过细节对比展现丰富情感世界。
④原文“小说家结构,大抵由悲而欢,由离而合”,可见其继承了古典小说叙写悲欢离合的结构。 原文“是书则由欢而悲,由合而离,遂觉壁垒一新”“《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可见其情节由欢转悲、由合转离,突破传统喜剧模式,如全书从元妃省亲的“合欢”走向家族败落的“离悲”。
6.B 7.A 8.①“粉色的马”指索尼娅手上牵的那匹“除了她以外谁都看不见的”“全身都是鲜艳的亮粉色”的马。②象征索尼娅的独特个性:有好奇心、智慧善良、乖顺聪明、有教养、有独特的喜好。 9.①雨天送女儿去艺术学校,有些着急,对迟到感到不安。②路上面对尼娜老师的询问,有些难为情,暗示孩子不要显露个性。③来到学校后,对孩子的与众不同无奈叹气,但仍旧愿意呵护女儿的个性。④放学后遇到伊戈尔,对他教育孩子的理念和方式感到惊讶。⑤经过伊戈尔的启发和孩子的提醒,妈妈豁然醒悟,明白了每个人都是独特个体的道理。
【导语】这篇俄罗斯短篇小说通过小女孩索尼娅的幻想视角,展现了一个充满童趣与诗意的世界。作者巧妙运用象征手法,以“五彩斑斓的马”隐喻每个人内心独特的想象力和精神世界。阴沉的开场与明亮的结尾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从现实束缚到心灵自由的转变。文中教师形象的对比处理,揭示了不同教育理念的差异。作品在细腻的景物描写中融入哲思,探讨了成人世界与儿童想象力的冲突与和解,最终呈现出对纯真心灵的赞美与守护。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刻画出一个天真、和蔼、严正的女教师形象”错误,“在一年中的任何季节,她都戴着复杂的头饰,让人想起一只巨大的沉睡的蜗牛”,加上“狐狸那样的甜腻嗓音”,让人感觉这个老师很怪异;而“‘但是这里并没有马。’后者摊开双手,微笑着,换成机器人的语调一字一顿地说”,则通过“机器人的语调”,刻画出一个刻板的女教师形象。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A.“‘绿色’象征老师的热情,‘火红’象征老师的活力”错误,应该是“绿色”象征老师的活力,“火红”象征老师的热情。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形象及其多重意蕴的鉴赏能力。
①从表层来看,“粉色的马”是索尼娅专属的想象产物,它“除了她以外谁都看不见”“马的全身都是鲜艳的亮粉色”。
②从深层来看,这匹马只有索尼娅才能“看见”,其实是索尼娅想象中的东西,恰恰表明小姑娘有好奇心,她能发现“漂亮的虫子”“形状独特的石头”,体现孩子对细微美好的感知力,而这种想象力是成人世界(如尼娜老师)难以理解的。马是索尼娅情感的寄托,她会担心马“走丢”“被偷走”,会认真地喂马、安顿马,展现出孩童对精神伙伴的珍视,也展现了独属于孩子的善良和智慧。同时,文中描写索尼娅同老师打招呼“您好!”,即使尼娜老师并没有认同她有一匹马,“索尼娅抓住缰绳看着说话的人,并不生气”,写出了她的乖顺聪明、有教养。而索尼娅能够“看见”自己的马,也能“看到”别人的马,并且每个人的马的颜色是不同的,这体现了儿童独特的内心世界,而她与马的相处过程,如“一起观察草丛里的小虫子”等则体现了她独特的喜好。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人物心理的概括能力。
①原文“妈妈有些着急。她需要把女儿索尼娅送去那栋灰色的建筑——艺术学校”“妈妈看了看表,提醒她:‘车库旁边很安全。’”“妈妈叹了一口气,说:‘好吧。反正已经迟到了。’”,可见妈妈因担心上学迟到而焦急,对迟到的结果感到不安。
②原文“妈妈尽量不动声色地给女儿一些暗示,但索尼娅全然不理会”,面对尼娜老师对“马”的质疑,妈妈的“暗示”体现出她因女儿的“与众不同”而感到难为情,希望孩子不显露这种独特的想法。
③原文“索尼娅喂给马一把青草……妈妈在一旁耐心等待”“索尼娅语气严肃地问妈妈……妈妈环顾四周,然后低声说:‘安心去上课,我帮你看着它。’”,妈妈虽因女儿执着于“喂马”“担心马”而“叹气”(无奈),但最终选择配合并承诺“看着马”,体现对女儿个性的呵护。
④ 原文“伊戈尔 伊万诺维奇……伸出拿着苹果的手,问:‘你的马喜欢苹果吗?’”“妈妈惊讶地看着他”,伊戈尔主动与“马”互动、接纳女儿的想象,这种与尼娜老师截然不同的态度,让妈妈感到意外和惊讶。
⑤原文“老师蹲下来……认真地说:‘你看,事情是这样的……’”“‘我也有一匹马吗?’妈妈突发奇想地问”“妈妈驻足观察……整座城市里,到处都是马,甩着各色的尾巴和鬃毛”,伊戈尔的解释和女儿的话让妈妈最终“看见”每个人的“马”,领悟到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内心世界。
10.BEG 11.D 12.C 13.(1)汉军力量一天一天(日渐)耗尽(减损),而楚军的气势非常嚣张,谁不认为刘邦的覆灭可以踮起脚跟等待(短时间内便能见到结果)呢?
(2)凭这样的作为,即使用一百个范增为他谋划,又怎么能夺取(占有)天下呢? 14.①从本质上看,刘邦成功在于“仁”:消灭暴秦,不取百姓分毫,与百姓约法三章,全军穿孝为义帝发丧等。项羽失败在于“不仁”:坑杀降卒,血洗咸阳,杀害子婴,焚烧宫室,劫掠财货妇女,弑杀义帝等。②刘邦知人善任,重用三位人杰,善用众人智慧;项羽连一个范增都不能重用,暴弃贤才良策。
【导语】这两则材料围绕楚汉之争展开对比分析,从不同角度探讨刘项成败的原因。材料一以张纲的视角,突出范增对项羽的重要性,强调刘邦通过离间计瓦解楚军核心智囊的战略意义;材料二则借章懋之论,从仁政角度剖析项羽暴虐失民心与刘邦宽仁得天下的根本差异。两文互补,既肯定刘邦善用人才、善施计谋的战术智慧,又揭示其施行仁政、顺应民心的战略优势,形成对楚汉兴亡的多维思考。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虽然勉强听从了,心中本来已经不满,一听到离间之言,又怎能不起疑心呢?
“强”是状语,修饰“从”,“从之”是动宾结构,B处断开;
“胸中”是主语,“固”“已”是状语,修饰谓语“不平”,主谓结构,意思完整,E处断开;
“安得不……乎”是反问句,其前G处断开。
故选BEG。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能力。
A.正确。估量/衡量。句意:从形势来估计。/量一量,然后才知道是长是短。
B.正确。句意:使者回去详细地向项羽禀报。/所以如今详细地说出原因。
C.正确。使动用法,使……离开/动词,离开。句意:却不明白能让范增离开(除去范增)。/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开。
D.错误。词义不同。全部/拿来。句意:而又全军穿孝,为义帝发丧。/拿来把它送给别人,如同丢弃一棵小草一样。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得知范增暗通刘邦的真相”错误,原文有“及其遣使至汉,汉复伪设太牢之具,以为待亚父。使归具报,而项王遂疑之,则以平之言先入故也”,使者被刘邦的言行迷惑,回营禀报,项羽中了刘邦与陈平的离间计,赶走了范增。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日屈”,一天一天耗尽,日渐减损;“张甚”,非常嚣张;“跂足待”,踮起脚跟等待,指短时间内便能见到结果。
(2)“若”,这样;“虽”,即使;“其……乎”,怎么……呢?难道……吗。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刘邦因“仁”而兴:材料二指出,刘邦“以宽仁大度为天下除残贼”,入关后“秋毫无犯,与民约法三章”,还“举军缟素,为义帝发丧”,这些行为符合“王者之举”,赢得民心,是其得天下的根本,材料二中也有“高祖之得天下也以仁”的论断。
项羽因“不仁”而废:材料二批判项羽“慓悍猾贼”,“坑秦卒,屠咸阳,杀子婴,烧宫室,掠货财妇女”,甚至“放弑义帝”,大逆不道,丧失民心,材料二中说“项羽之失天下也以不仁”。即便有贤才辅佐,也无法挽回败局。正如孟子所言,“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这是刘、项兴废的本质区别。
②刘邦知人善任:材料二提到刘邦“能用三杰(萧何、韩信、张良)”,善纳群策,如材料一所述,他用陈平之计离间楚君臣,体现其对人才的信任与合理使用,为成功提供了重要助力。
项羽暴弃贤才:材料一强调,项羽虽有范增这样的智谋之士,却因“自恃其勇”“多疑”,被刘邦用间计离间,最终逼走范增。材料二也指出,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贤才失势导致决策失误,加速了其败亡。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在楚汉争夺天下时,从形势来估计,刘邦无法对抗项羽是明显的。项羽勇敢、悍猛、强大、仁厚,称霸一时,抵挡他的人都被击破,他攻击的人无不降服,威名传闻诸侯,声势震动天地,有谁能与项王对抗呢?汉三年,项羽多次截断汉军粮道,刘邦缺粮,请求划分荥阳(鸿沟)以西的土地属汉(割让荥阳以东的土地求和)。项羽想要听从,范增却反对,反而紧急围攻荥阳。刘邦便交给陈平四万斤黄金用以离间项羽君臣。当时,项羽凭借勇武,范增凭借智谋,二人同心协力谋划灭汉。汉军力量一天天(日渐)耗尽(减损),而楚军的气势非常嚣张,谁不认为刘邦的覆灭可以踮起脚跟等待(短时间内便能见到结果)呢?然而项羽为人,自负勇武超过一世之人,但是他的智谋实在远在范增之下。对范增不时的劝说,虽然勉强听从了,心中本来已经不满,一听到离间之言,又怎能不起疑心呢?当项羽派遣使者来到汉营,刘邦又故意摆出祭祀用的太牢礼器,谎称是准备款待范增的使者。使者回去详细地向项羽禀报,项羽果然怀疑范增,这正是陈平的离间计先入为主的缘故。项羽之所以在与刘邦作战时屡屡得胜,只是因为有范增辅佐。鸿门宴时若听从范增建议,哪还有后来的汉朝?这就是刘邦畏惧范增,不得不用离间计除去他的原因。范增离开项羽,而后死去,项羽随即走向败亡。后世只知项羽最终败亡于垓下,却不知从范增离开那日起项羽的败局已经显露出来;后世都认为刘邦得到天下,是因为杀了项羽消灭了楚军,却不明白能让范增离开(除去范增),项羽自当灭亡。
材料二:
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后,在洛阳南宫设宴,与群臣探讨楚、汉成败的原因,说:“我善于任用(张良、萧何、韩信)三位人杰,这是我能夺取天下的原因。项羽连一个范增都不能重用,这是他被我击败的原因。”群臣都信服他的说法。虽然扬子云也曾有“刘邦用尽众人的智慧,项羽讨厌集体的力量”的名言,后世对此也无不认为正确,但以我看来,这不过是所说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罢了。高祖能得天下是因为他仁,项羽失天下是因为他不仁,岂能仅以用人之道来论成败呢?项羽为人凶悍狡猾残忍,所过之处无不杀尽,坑杀秦军降卒,血洗咸阳,杀害子婴,焚烧宫室,劫掠财货妇女,更放逐弑杀自己拥立的义帝楚怀王,大逆不道,实为天下的大祸害。凭这样的作为,即使用一百个范增为他谋划,又怎么能夺取(占有)天下呢?高祖刘邦以宽厚仁德大度为天下人除去残暴的贼人,入关时不取百姓分毫,与百姓约法三章,而又全军穿孝,为义帝发丧,这些已接近上古圣王的举措,他夺取天下的原因,根本就在于此。至于知人善任,虽然足以作为夺取天下的资本,但也只是帝王治术的次要方面。孟子说:“不仁而能得天下者,自古未有。”这句话,实在是探讨刘、项兴亡的核心,也是从古至今的精辟正确的言论。
15.B 16.①比喻:“鉴开”以铜镜喻湖面,“虹吸”以虹喻卷起的潮头,生动形象。②夸张:“虹吸”句写潮声万里,运用夸张手法形容其声势震撼人心。③动静结合:上句通过“净”写静景,下句以“声”写动景,动静相衬。④视听结合:“波面”“潮头”为视觉形象,“万里声”为听觉形象。⑤由近及远:上句为近景,下句为远景,远近结合,层次分明。⑥善用动词:“开”“吸”写出了眼前的宏阔景象。
【导语】这首七律以雄浑笔触勾勒西陂湖光海色,首联“万顷琉璃”设喻精妙,颔联“鉴开波面”“虹吸潮头”动静相生,颈联渔笛秋月暗转闲适,尾联以芍陂旧游反衬当下心境。全诗将征伐豪情隐于澄明境界中,既见武将胸襟,又含文士雅致,在壮阔与宁静间形成独特张力。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触发了诗人意欲归隐的愿望”错误,颈联能体现出诗人征途中短暂的安宁轻松的心境,也能表现出他对社会安定的期盼。结合全诗背景“奉诏讨范汝为”及尾联“何似今朝双眼明”的豪情可知,诗人此时心怀家国责任,并无“意欲归隐” 的愿望。“渔笛远”“落帆轻” 更多是对自然美景的客观描写,而非归隐之情的流露。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比喻生动: 以“鉴(铜镜)”喻波面,写出湖面平静如镜、澄澈明净的静态美;以“虹吸”喻潮头,形象展现潮水如虹般奔腾卷起的动态之势,形象生动。
②夸张造势:“万里”运用夸张手法,渲染出潮水的声势浩大,场面宏阔,震撼人心。
③动静相衬:上句“一天净” 描写湖面的宁静澄澈,是静景;下句“万里声”刻画潮头的汹涌澎湃,是动景。静中显动,动中见势,形成动静的映衬,凸显西陂景色的壮阔。
④视听结合:“波面”“潮头”是视觉所见的画面,“万里声”是听觉所闻的潮鸣,两相结合,构建出立体的感官体验,让读者如临其境。
⑤由近及远:“鉴开波面一天净”是近景,能够看出波面像镜子一般明澈;“虹吸潮头万里声”则是远景,尤其是“万里”,拓展了范围,渲染出潮水奔腾的磅礴气势,强化了景象的震撼力。
⑥动词精当:“开”字写出湖面如镜展开的开阔感,“吸”字赋予潮头以生命力,仿佛潮水主动“虹吸”而来,动态十足,尽显自然伟力。
17. 浴乎沂 风乎舞雩 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彩舟云淡 星河鹭起)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沂、舞雩、鼎铛、砾、鉴、着、载。
18.A.星罗棋布 B.不胜枚举(数不胜数) 19.①“四围山色渺不可狎让我遗憾”更换主语为“四围山色”,不如原文以“我”为主语,和前句保持主语一致;使用文言词语“恨”来表示遗憾,更典雅。②“穿行在岛间”不如原文“在岛间穿行”先给出地点状语,强调了穿行的位置;且和后文“在屿中逍遥”,保持句式结构一致。 20.①承接上文“碧玉簪”,将“簪”字用为动词,由对山的描写,勾连(拈连)起自己的丰富情感(由实入虚)。②用“既”“也”“更”突出逻辑关系,清晰地表达出感情的层次。 21.甲:过了这小巧的乌桕岛(过了这长着乌桕的小岛)乙:都是一滴千金的文脉(是源远流长的文化之波、是价值千金的文化之波) 22.①作者巧妙地运用九个“一”字,突出了八个物象和一个喻象,想象了一个富有诗意的画面,渲染出宁静超然的意境,表现出作者对宁静自由、简单质朴生活的追求。②“一”字的反复,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处:此处形容西海的岛屿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与“8000多座岛屿”的语境契合,,可填“星罗棋布”。星罗棋布:意思是像天空中的星星和棋盘上的棋子一样罗列、分布着 。形容数量众多,散布的范围很广。
B处:强调修河流域的人文故事数量极多,难以一一列举,体现当地文化底蕴的深厚,可填“不胜枚举(数不胜数)”。不胜枚举:意思是指无法一一全举出来,形容数量很多。数不胜数:意思是数都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
1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原文“春风戏水,却恨四围山色渺不可狎”以“我”为主语,与前句“桨声入浦,有多少晶莹伸手可掬”保持一致,语气连贯;而“四围山色渺不可狎让我遗憾”的主语为“四围山色”,不是“我”,无法与前后文主语保持一致;“恨”字(文言中表“遗憾”)比“让我震撼”更含蓄典雅,暗含文人式的怅惘,与整体诗意氛围更协调。
②原文“在岛间穿行”先以地点状语起句,强化了穿行的位置,且与后文“在屿中逍遥”形成“在…… 中”的对称句式,节奏明快且结构统一;改写句“穿行在岛屿间”打破了这种对称,削弱了语言的韵律感,也弱化了对“岛间”这一具体环境的强调。
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承接“碧玉簪”的比喻,将“簪”由名词活用为动词,形成拈连修辞,从山的形态自然过渡到“我”的情感,由实入虚,勾连起景物与心境。
②“既……也……更……”的关联词展现情感层次——从游览的“渴望”,到思乡的“乡愁”,再到豪情壮志的“觞咏之兴”,情感由浅入深,富有张力。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处:前文聚焦“一朵只能生长一棵树的孤丘”,后文写“西海的画卷一下子展开了”,补写句起到过渡作用,既承接上文的具体景物,又自然引出湖面全景的铺展,可填:“过了这长着乌桕的小岛(过了这长着乌桕的小岛)”。
乙处:前文强调修河流域的人文底蕴,“在修河流域中,上游有北宋大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的故乡。下游有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故里”,还有魏源墓,补写句子要突出西海山水与文化的交融,并且照应“波”,可用“一滴”“文化之波”等词语,可填:“都是一滴千金的文脉”或“是源远流长的文化之波”“是价值千金的文化之波”。
2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一壶酒、一瓯茶、一叶扁舟、一棵树、一瓣浪、一只鸟、一朵云、一叶扁舟、一道虹,九个“一”字聚焦细微物象,“酒”“茶”“扁舟”“树”“浪”“鸟”“云”“扁舟”是八个具体物象,而“虹”是一个喻象,共同构建出简洁、宁静的画面,这些意象颇有隐者居处的宁静简单的环境氛围,渲染出超然物外的诗意氛围,体现作者对简单、自由生活的向往。
②“一”字的反复使用,形成回环往复的节奏,如同诗歌中的叠字,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读来朗朗上口,与西海的悠然意境相得益彰。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