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5年高考真题衔接教材汇编 解析:第30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5年高考真题衔接教材汇编 解析:第30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9 08:53: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0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2022-2025年高考真题衔接教材汇编】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部分 选择题
1.(2024·江苏高考·10)1980年,攀枝花当地报纸发表《关心群众生活,为子孙后代造福》一文,表达了人民迫切希望喝到优质水的心声。南京大学地质系肖楠森教授闻讯后多次到当地勘查,利用他的“新构造控水理论”成功找到了地下水。难能可贵的是,他一生不畏艰难,为全国许多地方解决了饮用水问题。这反映出(  )
A.人民脱贫致富的愿望 B.科研成果助力三线建设
C.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D.科学家至诚报国的情怀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2.(2025·湖北高考·17)【工农业与中国式现代化】(15分)
材料一
19世纪末,全国工业生产仅有13个门类。1933年,增至23个大类。1952年起,中国工业迅猛发展。1978年,中国能够生产的工业产品已达34个门类。进入21世纪,中国已在所有的工业门类完成布局,拥有完整的工业生产体系。根据联合国制定的行业分类标准,中国是目前唯一拥有全部39个工业大类的国家。
据测算,1954至1978年间,我国通过对农业不等价交换的方式(工农产品“剪刀差”)从农业中取得的资金达5100亿元,其中为工业化提供的资金约为4500亿元。改革开放后,大量的资金仍从农村流向城市。随着市场化改革和市场主体的多元化,我国工业化积累的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企业基本建设资金由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国有企业税后利润全归企业支配;部分企业通过向社会公众发行股票债券筹集资金。此外,在财政政策方面,设立各类资金或基金支持工业的核心技术研发创新等;在税收政策方面,实施所得税、增值税等优惠。
——摘编自《农业投入》总课题组《农业保护:现状、依据和政策建议》等
材料二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该建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达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阶段,为了建立和谐社会和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在“十一五”规划期间,中央财政不仅免除了农业税,还从教育、基础设施、医疗卫生等方面加大对农村的投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资本积累方式。(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统筹工农业发展的实践及意义。(9分)
2、综合国力显著提升
第一部分 选择题
1.(2024·福建高考·10)表1为2017—2019年我国体育产业总产出及部分门类产出统计表。表1反映了我国(  )
表1 单位:亿元
类别 年份 体育产业总产出 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产出 体育教育培训产出
2017 21987.7 581.3 341.2
2018 26579.0 1028.0 1722.0
2019 29483.4 1796.6 1909.4
A.跻身世界体育强国之列 B.体育产业中心发生转移
C.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健全 D.人民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2.(202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4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建立起一些原来没有的工业制造部门,如汽车、重型机器、新式车床等。此后机械制造业获得长足发展,形成东北、西南、西北、中南等各具特色的制造基地。装备制造业作为中国最大的制造业部门,在改革开放中走在前列,重大装备研制开发能力大幅提高,国际竞争力快速提升。
——摘编自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等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装备制造业发展。机械工业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全力推进行业转型升级,十年间创新成果丰硕,机械产品自给率超过85%,国产“华龙一号”“国和一号”三代核电机组等成套装备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在国家产业政策引导下,机械工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中国装备制造业稳居世界第一。
——摘编自徐念沙《十年辉煌挺起装备制造的脊梁》等
(1)根据材料,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代推动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因素。(6分)
3.(2025·重庆高考·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3分)
材料一
宋代矿产资源分布较广,多位于荒僻地带,勘察矿藏仅靠检踏官是很难完成的。宋廷曾下诏:“应告发铜坑,除依条赏格酬奖外,炉户卖铜,每挺收克钱五文,与元告发人充赏。”政府规定,在私人土地上发现的矿藏,地主或发现者拥有优先开采冶炼的权利。如果地主缺乏劳动人员,可私下把开采权租赁给别人。如地主或发现者缺乏开采资金,政府还可提供贷款。矿产品的交易活动,除金、银、铁的一部分允许私人参与外,其余部分及铜、铝、锡等基本上由政府包揽,也就是私人矿治产品在交税外的绝大多数必须出售给政府。
——李晓《宋代工商业经济与政府干预研究》
材料二
1903年,清廷颁布《商会简明章程》,鼓励和支持国内商人设立商会组织,各地商会相继成立。1907年,上海商务总会、上海商公会和预备立宪公会联合倡议成立华商联合会“华国商人,涣散久矣。甲与乙不相谋,此业与彼业不相浃,此埠与彼埠不相闻,情势日益睽,能力日益弱,受压于官吏,受制于外人,循是不改,莽莽尘球,无复我华商立足地矣”。然而,华商联合会从1907年初始改制到1911年清灭亡,虽经上海商务总会与海内外各埠商会的不懈努力,终因未得到中央及地方各级官员支持而未获成功。1912年8月,刘揆一出任工商总长,召开全国工商会议,上海、汉口商会草拟《全国商会联合会章程》提交会议,得到与会海内外45个商会的赞同。11月12日,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宣告成立。
——朱英《曲折的抗争:近代上海商会的社会活动与生存策略》
材料三
据美国国民经济统计局统计,1876—1939年,美国共出现了17个经济周期,其中11个为美国独有。在另外6个世界性经济周期中,有4次衰退爆发的“震源”和“震中”都是美国。在这约64年中,美国17个经济周期的平均长度约为48个月,较第一次产业革命时缩短了3个月。历次重大的经济衰退几乎都是在周期性繁荣的后期,由于过度投机导致金融恐慌、行市暴跌和金融机构大量倒闭而诱发和深化的。金融业危机对整个国民经济衰退的这种诱发性和加剧性,在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中达到顶峰。
——摘编自彭斯达《美国经济周期研究——历史、趋势及中美经济周期的协动性》
材料四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宏观调控是成功和有效的。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每年都在增长,没有一年出现负增长,而且最低年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也达3.9%(1990年),虽然出现过2次(1988—1989年,1993—1995年)两位数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率,但较快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理,1995年以后的20多年一直没有再出现CPI两位数的上涨。1979—2017年,GDP以年均9.5%的速率快速增长,而CPI年均上涨率不到5%。这是一个绝佳的搭配。
——摘编自张桐策《新中国为什么成功》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代矿冶业政策的内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成立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时期美国经济周期的特点。(6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调控的成就并指出其意义。(5分)
4、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一部分 选择题
1.(2024·山东高考·9)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多次表示,世界总人口约四分之一分布在苏联、西欧、北美、日本等地。“很难说这十一二亿人口的继续发展能够建筑在三十多亿人口的继续贫困的基础上”。中国的外交主张中与这种认识相契合的是(  )
A.结伴而不结盟 B.改善南北关系
C.推进大国协调合作 D.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2.(2024·广东高考·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远东格局,美国在亚太地区扩张的头号对手日本已俯首称臣,英、法因战后重建有求于美国,它们在华势力大大削弱;而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在战争中空前发展,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与之匹敌,美国追求世界的“领导”地位,它要建立由自己主宰的世界秩序。
——摘编自陶文钊《中美关系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持续学习和反思中创新外交思维与外交实践,从周边和国际体系的融入者、参与者,转变为体系中的贡献者、塑造者与引领者。
——摘编自魏玲《中国周边外交70年:继承与创新》
(1)根据材料,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远东格局。(4分)
(2)就材料二所示的中国某一角色进行论述。(要求:说明所选角色,论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8分)
第30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2022—2025年各地新教材高考真题按各课子目分类汇编】
【答案与解析】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部分 选择题
题号 1
答案 D
1.【答案】D【解析】据材料“迫切希望喝到优质水的心声”“为全国许多地方解决了饮用水问题”可知肖楠森教授以人民群众的诉求为根本出发点,通过理论探索和亲身实践解决了全国许多地方的饮用水问题,体现了科学家利用自身价值至诚报国的情怀,故选D项;材料主要针对的是饮用水问题,主要用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属于脱贫致富的范畴,排除A项;三线建设主要与重工业和国防建设有关,目的是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国际形势,排除B项;解决饮用水问题主要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与生态环境的改善无关,排除C项。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2.【答案】
(1)方式:计划经济时期:工农业“剪刀差”;财政拨款;
改革开放后:银行贷款;企业自主积累与社会融资;财政与税收政策支持。
(2)实践:计划经济时期:优先发展工业,通过工农业“剪刀差”从农业积累资金支持工业建设,工业发展相对较快,但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农业利益,工农业发展不平衡;
2005年前:市场化改革推进,工业积累方式多元化,但大量资金仍从农村流向城市,工农业发展差距在一定阶段有所扩大,不过工业快速发展,为后续反哺农业奠定基础;2005 年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进入统筹发展阶段。
意义:从经济层面看:前期以农促工,推动了工业快速发展,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为国民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后期工业反哺农业,有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从社会层面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加大农村公共服务投入,有利于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解析】
(1)据材料一“1954至1978年间,我国通过对农业不等价交换的方式(工农产品“剪刀差”)……其中为工业化提供的资金约为4500亿元”可知,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工业资本积累方式有工农业“剪刀差”,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薄弱,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集中农业资源支持工业建设;据材料一“企业基本建设资金由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可知,计划经济时期工业资本积累方式还有财政拨款,企业基本建设资金由财政拨款,国家运用财政力量直接投入工业建设,体现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工业发展的主导;改革开放后工业资本积累方式有银行贷款,适应市场化改革需求,利用金融手段为工业发展筹集资金;据材料一“国有企业税后利润全归企业支配;部分企业通过向社会公众发行股票债券筹集资金”可知,企业自主积累与社会融资,国有企业税后利润全归企业支配,部分企业通过向社会公众发行股票债券筹集资金,这一方面增强了企业自主积累资金的能力,另一方面拓宽了工业资本积累的渠道,利用社会闲散资金推动工业发展;据材料一“在财政政策方面……在税收政策方面,实施所得税、增值税等优惠”可知,财政与税收政策支持,财政政策上设立各类资金或基金支持工业的核心技术研发创新,税收政策方面实施所得税、增值税等优惠,通过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为工业发展尤其是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
(2)第一小问实践,据材料一“1952年起,中国工业迅猛发展。1978年,中国能够生产的工业产品已达34个门类”“通过对农业不等价交换的方式(工农产品“剪刀差”)从农业中取得的资金达5100亿元”及所学可知,计划经济时期:优先发展工业,通过工农业“剪刀差”从农业积累资金支持工业建设,工业发展相对较快,但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农业利益,工农业发展不平衡。例如“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农业为工业提供资金、原料等;据材料一“随着市场化改革和市场主体的多元化,我国工业化积累的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可知,2005年前:市场化改革推进,工业积累方式多元化,但大量资金仍从农村流向城市,工农业发展差距在一定阶段有所扩大,不过工业快速发展,为后续反哺农业奠定基础;据材料二“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达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阶段……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可知,2005 年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进入统筹发展阶段,“十一五”规划期间,中央财政免除农业税,加大对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医疗卫生等方面投入,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一“1952年起,中国工业迅猛发展……中国已在所有的工业门类完成布局,拥有完整的工业生产体系”和材料二“为了建立和谐社会和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可知,从经济层面看:前期以农促工,推动了工业快速发展,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为国民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后期工业反哺农业,有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据材料二“为了建立和谐社会和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及所学,从社会层面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加大农村公共服务投入,有利于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2、综合国力显著提升
第一部分 选择题
题号 1
答案 D
1.【答案】D【官方解析】本题要求考生综合调动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等必备知识,对表格呈现的体育产业总产出及门类产出各项指标的变化进行探究,进而考查考生对新时代所取得的社会经济成就的认识,从而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价值导向明显。由数据的变化可以发现,体育产业总产出,特别是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产出、体育教育与培训产出的指标连续两年发展迅速,而这两项数据都反映了人民消费水平和观念的提高与转变,体现了新时代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以人民为中心发展观的贯彻与落实,反映了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目标正在逐步地实现。在这个阶段,党和国家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从而收获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故选项D正确。从表格所提供的信息并无法得出我国跻身世界体育强国和体育产业重心转移的结论,故不选A选项与B选项。题干中呈现的体育产业的发展指标,并无直接涉及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相关数据,故选项C不选。题干蕴含的信息反映出我国体育产业蓬勃发展,人民享受体育产业发展带来的美好生活,从而也在“润物细无声”中对考生进行了“五育”并 举中“体育”的教育。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2.【答案】(15分)
(1)“一五”计划开始建立装备制造业,之后形成各具特色的制造基地;改革开放后,重大装备研制开发能力大幅提高,国际竞争力快速提升;新时代装备制造业取得重大发展,自给率提高,成为世界装备制造大国。
(2)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党的坚强领导;国家产业政策引导;改革开放的深化;新发展理念;不断的科技创新。
【官方解析】
本题整体上以新中国装备制造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为切入点,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与英明决策之下中国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材料一主要阐述“一五”计划到改革开放这一时期,材料二则重点阐述新时代。第(1)问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回答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充分解读材料相关信息,准确划分历史时段,简明扼要归纳每一阶段的发展特点与成就。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分类归纳总结的能力。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国民党留下的“一穷二白”的烂摊子,中共中央制定并实施“一五”计划,奠定了国家的工业化基础。此后,通过大规模三线建设,不仅华东、东北、华北地区的装备制造业有很大发展,而且形成了西南、西北、中南等几个各具特色的制造基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经济全方位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推动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高速增长,在改革开放中走在了前列。党的十八大以来,机械工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第(2)问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代推动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回答这一问题的关键是,首先需要准确理解题意,看清楚考查的历史时期是十八大以来的新时代,依据的是材料二;其次,要透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发展的本质,探寻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能够深入分析新时代装备制造业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推动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装备制造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脊梁,要加大投入、加强研发、加快发展,努力占领世界制高点、掌控技术话语权,使我国成为现代装备制造业大国”。新时代的十年间,机械工业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取得重大成就。学生需要结合这一时代背景分析新时代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3.【答案】
(1)内容:鼓励民间勘察矿产资源/鼓励民间报告矿产资源(2分);扶持/鼓励民间开采冶炼(2分);严格控制矿产品交易(2分)。
(2)原因:商战的需要维度: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2分);抵制列强侵略/挽救民族危机/反对封建官吏的压迫(1分)。
商界的努力维度:各地商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2分);有识之士的推动(2分)。
政府的支持维度:刘揆一的推动(1分);民国政府的支持(2分)。
(3)特点:美国的经济周期产生有内源性(2分);经济周期缩短,经济波动频繁(2分);金融危机多为经济衰退诱因(2分)。
(4)成就:经济健康、持续增长(GDP快速增长);物价基本稳定(CPI总体稳定)。(4分)
意义: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运行,推进了全面深化改革。(1分)
【解析】
(1)由材料一“应告发铜坑”、“依条赏格酬奖”、“地主或发现者拥有优先开采冶炼的权利”可得,鼓励民间勘察矿产资源/鼓励民间报告矿产资源;由材料一“炉户卖铜,每挺收克钱五文”、“地主或发现者拥有优先开采冶炼的权利”、“可私下把开采权租赁给别人”、“缺乏开采资金,政府还可提供贷款”可得,扶持/鼓励民间开采冶炼;由材料一“矿产品的交易活动……必须出售给政府”可得,严格控制矿产品交易。
(2)商战的需要维度:结合所学近代中国的国情及商业发展的相关史实可得,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中国的商业发展始终受到制约,所以导致商界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强烈愿望,具体表现为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抵制列强侵略/挽救民族危机/反对封建官吏的压迫。
商界的努力维度:由材料二“各地商会相继成立”可得,各地商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由材料二“上海商务总会与海内外各埠商会的不懈努力”、“上海、汉口商会草拟《全国商会联合会章程》”、“得到与会海内外45个商会的赞同”可得,有识之士的推动。
政府的支持维度:由材料二“刘揆一出任工商总长,召开全国工商会议”可得,刘揆一的推动,民国政府的支持。
(3)由材料三“美国共出现了17个经济周期”“其中11个为美国独有”、“6个世界性经济周期”“有4次衰退爆发的‘震源’和‘震中’都是美国”可得,美国的经济周期产生有内源性;由材料三“经济周期的平均长度约为48个月”、“较第一次产业革命时缩短了3个月”可得,经济周期缩短,经济波动频繁;由材料三“由于过度投机导致金融恐慌……而诱发和深化的”、“金融业危机……世界性经济危机中达到顶峰”可得,金融危机多为经济衰退诱因。
(4)第一小问成就,由材料四“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每年都在增长”、“没有一年出现负增长”、“最低年份……增长率也达3.9%(1990年)”、“GDP以年均9.5%的速率快速增长”可得,经济健康、持续增长(GDP快速增长);由材料四“虽然出现过……但较快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理”、“1995年以后……没有再出现CPI两位数的上涨”、“CPI年均上涨率不到5%”可得,物价基本稳定(CPI总体稳定)。第二小问意义,结合所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和改革的结果看,我国对经济持续而有效的宏观调控,一方面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运行,另一方面也推进了全面深化改革。
4、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一部分 选择题
题号 1
答案 B
1.【答案】B【官方解析】20世纪80年代初,根据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
邓小平把当代世界的问题归结为两个: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本题以邓小平的谈话为切入点,考查了考生对当代国际关系和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够获取材料的核心信息,依据信息准确理解邓小平讲话的要旨。讲话中的“十一二亿人”和“三十多亿人”将世界划分为了两个部分:发达国家(北)和发展中国家(南);“很难说”这一信息反映了邓小平对世界这两个部分关系的态度和认识。据此可知,B选项正确。A、C选项所提到的外交主张主要是处理“大国”关系,D选项是处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主张,故都是错误选项。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2.【答案】(12分)
(1)概述:雅尔塔体系确立,美苏对峙局面形成;抗日战争胜利,确立了中国的世界上大国地位。(每点2分,任答两点4分)。
(2)(8分)(参考示例为深圳黄凌老师自拟)
示例一
角色:贡献者。(2分)
史实:中国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推动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中国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了《巴黎协定》生效。(4分)
结论:中国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2分)
示例二
角色:塑造者(2分)
史实:中国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对既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中国以共商、共建、共享倡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4分)
结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二大经济体, 是现行国际体系的重要参与者、建设者和塑造者。(2分)
示例三
角色:引领者(2分)
史实:中国积极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并一直在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4分)
结论:中国不只提供方案,也积极承担力所能及的国际责任,在全球治理变革中发挥着推动者和引领者角色。(2分)
【解析】
(1)第一问要求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远东格局。首先,阅读材料一,提炼出关键信息。材料一提到了二战后远东格局的几大变化,包括日本的战败和削弱、英法等国的依赖美国、美国实力的空前增长及其追求世界领导地位的目标。然后,将材料信息与所学的二战后历史背景相结合,特别是关于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的建立,如布雷顿森林体系、联合国的成立等。最后,概述二战后远东格局的变化,应包含美国的崛起、日本的削弱、英法在远东影响力的衰退,以及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新角色等内容。
(2)第二问是半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材料相对简短,信息指向比较明确,给学生留来了较多的发挥空间。解答本题,可以按照以下步骤:首先,题目要求指明所选角色,就要从贡献者、塑造者与引领者中任选一个角色;其次,结合中国现代外交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证,注意要对所选取的具体史实进行简要的叙述,注意史论结合,逻辑清晰。例如,中国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对既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最后,表述成文,对观点进行总结升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