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曹刿论战 教学设计 课后练习(表格式,含答案)2024--2025学年 九年级语文·下册(2024年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 曹刿论战 教学设计 课后练习(表格式,含答案)2024--2025学年 九年级语文·下册(2024年统编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7 10:00:17

文档简介

作业练习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曹刿论战》
作业练习
一、夯基达标 1.文言知识归纳。 【词类活用】 (1)福:神弗福也( ) (2)鼓:公将鼓之( ) 【一词多义】 (1)故:①公问其故( ) ②故逐之( ) (2)以:①何以战( ) ②必以信( ) ③必以分人( ) (3)之:①肉食者谋之( ) ②公与之乘( ) ③小大之狱( ) ④公将鼓之( ) 【古今异义】 (1)又何间焉(间:古义 今义 ) (2)肉食者鄙(鄙:古义 今义 ) (3)牺牲玉帛(牺牲:古义 今义 ) (4)必以情(情:古义 今义 ) (5)再而衰(再:古义 今义 ) 【特殊句式】 (1)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例如: (2)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翻译时要补出来。 例如: (3)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例如: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本文语言简练生动。“公将战”“公将鼓”“公将驰”中的“将”字传神地刻画了鲁庄公急躁冒进、驽钝鄙陋的形象。 B.本文记录了曹刿对战争的论述。他强调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把握战机详察敌情,是以弱胜强的关键。 C.本文剪裁详略得当。文章详尽地叙述了交战双方的对峙与交锋,而对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则写得比较简略。 D.作者善于用衬托手法刻画人物。如写乡人的劝阻,就衬托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成列②,楚人未既③济。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⑥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⑦伤,不禽二毛⑧。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⑨,不鼓不成列。” (节选自《子鱼论战》) 注①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名。②成列:排成战斗队列。③既:尽,完了,终了。④司马:官名,指子鱼。⑤陈:同“阵”,列阵。⑥门官:国君的卫士。⑦重(chónɡ):重复,再次。⑧二毛:头发斑白的人。⑨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 3.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小大之狱( ) (2) 不禽二毛( ) 4.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下视其辙 (2)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6.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 (1)甲文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 ”。 (2)乙文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 ”。 7.从选段文字看,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三、济世今用 8.像曹刿这样有勇有谋的人,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特殊的名字,他们叫“士”。 有气节者谓之士,有远见者谓之士,善学者谓之士,抱负远大者谓之士...... 请同学们模仿示例,回顾文本中学过的“士”的代表,并联系今人我辈学习的楷模,补充下面横线处的收束语。 忠贞之士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孟子。 爱国之士是 高洁之士是 勤勉之士是 ...... 今有: 从古到今,正是这些有志之士,心系家国,撑起民族脊梁。曾子也有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有宽广、坚韧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希望同学们也能沐士之光辉,承责有担当! 参考答案: 1. 【词类活用】 (1)福:神弗福也(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2)鼓:公将鼓之(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一词多义】 (1)故:(1)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2)故逐之(所以) (2)以:(1)何以战(凭借) (2)必以信(按照) (3)必以分人(把) (3)之:(1)肉食者谋之(代这件事) (2)公与之乘(代指曹刿) (3)小大之狱(的) (4)公将鼓之(助词,无实义) 【古今异义词】 (1)间(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2)鄙(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轻视,看不起) (3)牺牲 (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了正义事业而献身或放弃一方的利益) (4)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5)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又,又一次) 【特殊句式】 (1)判断句式—例如:忠之属也。 (2)省略句式—例如:可以一战。 (3)倒装句式—例如:“何以战?” 2. C 文章简略叙述交战双方的对峙与交锋,而对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则写得较详细。 3.(1)案件。(2)同“擒”,擒拿。 4. (1)下/视其辙 (2)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5.解析注意句中的关键词,如“谋”“间”“既”“济”“请”等。 (1)当权者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2)敌人多我方人少,趁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下令出击。 6.(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及其未既济 7.解析此题的实质是探究长勺之战鲁国取胜的原因和泓水之战宋国失败的原因。 长勺之战中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水之战中宋襄公没有听取子鱼的意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 8. 忠贞之士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孟子。 爱国之士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高洁之士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陆游。 勤勉之士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宋濂。 ...... 今有:钟南山、范可新、汪品先...... 从古到今,正是这些有志之士,心系家国,撑起民族脊梁。曾子也有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有宽广、坚韧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希望同学们也能沐士之光辉,承责有担当!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1.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掌握文言词语和句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本文以论战为中心,剪裁得当的写作手法,初步感受文章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善于思考,分析战争胜利原因,学会客观评价人物。 2.合作探究,初步感受文章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的精练笔法,掌握材料的详略安排。
2.感受《左传》文学价值,体会作品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哪些吗? 二、教学新课 (一)、创作背景及作品简介。 1.创作背景: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暴虐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鲁庄公十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齐国。 2.作品简介:《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二)、字词积累。 曹刿( ɡuì ) 又何间焉( jiàn ) 鄙 ( bǐ ) 辙乱( zhé ) 玉帛( bó ) 小信未孚( fú ) 登轼( shì ) 旗靡( mǐ ) (三)、疏通文章,精讲课文。 1.范读正音。教师范读,听读时注意文言文停顿、节奏。 2.疏通文意。结合课文注解,自行翻译。翻译有困难时,参考译文。 3.思考探究。请生结合“学习任务单”的问题,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合作完成;最后老师指导,归纳总结。 (1)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①“民”。取信于民,民心所向。——前提条件。 ②“勇”。军士临战时的激情和果敢拼杀的昂扬斗志。 ③“智”。掌握策略,不盲目与强齐应战。一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彼竭我盈”;二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即“辙乱旗靡”。 (2)你是如何看待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的? 曹刿: ①曹刿“请见”、“请从”——爱国、勇敢 ②曹刿问战,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深谋远虑 ③认为“取信于民” 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卓越的政治才能 ④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时机——卓越的军事才能 鲁庄公: ①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灵——目光短浅、政治无能 ②“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未察敌情,贸然进军——急躁冒进,军事无知 ③但鲁庄公亲自出战,勇敢有担当。另外,他还虚怀若谷,勇于纳谏,任人唯贤,虚心请教。 (3)课文仅用两百多字就叙述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课文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好在哪里? 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如第 1 段中与庄公论“何以 战”的两次对话,将其“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第3 段论述取胜原因,则把他作战必须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出来。这两段文字,完整 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无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事,如 战争起因、战斗状况、战后处理等一概不提。这样的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4)你觉得文章还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写作手法? 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曹刿在战前启发鲁庄公意识到“民心”的重要性,在战场上注重蓄养士气,冷静细心地判断战机,以及在战后论述取胜之道等是详写,旨在呈现曹刿的战争理论。而与此无关的部分,如长勺之战的规模、具体过程等是略写。这样的剪裁,对凸显曹刿的战争理论起到关键作用。 ②运用对比,突出人物 作者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抵御敌军的责任感和护卫家国的政治热忱。在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以鲁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通过对比,曹刿的聪明才智得到更突出的表现。 (5)后人曾以“齐鲁长勺之战”为本文题目,编者以“曹刿论战”为题,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好? “曹刿论战”更好。本文记叙的重心在“论”字上,战前曹刿主动请见,与鲁庄公论作战的先决条件,战后又论战时为何采取这样的战略,而长勺之战的经过写得很简单。 不仅如此,长勺之战的经过也是以曹刿为主要人物去写。所以,“曹刿论战”这个题目突出了曹刿在文中的主体地位,更贴切。 三、课堂小结 《古文观止》对本文有这样的评注: 未战考君德,方战养士气,既战察敌情,步步精详,著著奇妙。此乃所谓远谋也。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的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该文是《左传》中的名篇。 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中说,《左传》不但是史学的权威,也是文学的权威。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中也高度评价了《左传》的文学成就:其文典而美,其语博而奥,指意深浅,谅非经营草创,出自一时,琢磨润色、独成一手。 同学们,《左传》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研读这本经典。 四、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 《左传》 曹 刿 鲁庄公 (平凡却伟大) (平庸却不昏庸) 远谋 对比 鄙 五、分层训练 课后作业: 1、基本训练:完成“作业练习” 的相关任务。 2、发展训练:写作延伸,发挥想象,把《曹刿论战》改写成500字左右的小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