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 5月份学情监测
八年级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共 6 页,满分 120 分,考试用时 120 分钟。答案请写在答题卡上。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本人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在相 应的位置。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学校将举办“ 传承中华文明,笑对人生风雨” 主题文化节,活动包含“ 华夏文明” 主题 演讲、“ 诗意人生” 诗歌鉴赏会、“ 逆境中的光芒” 故事分享等环节。请你参与筹备,完成以 下任务。
一、基础积累:共 24分
【任务一 “ 华夏文明” 主题演讲】
以下文段是小语撰写的演讲稿片段,其中有需要帮助理解、完善和推敲的地方,请你 完成。
中华民族络绎不绝的历史和博大精· ·深的文明,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华夏文明,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延续力和融合力。站在中国历史文脉(mài )的开端,
●
回顾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我们可以看到蹈海踏浪而来的文明记忆。为了寻找民族发展的那 片绿洲,曾有人在黑夜里,擎起天地间的第一簇火种;曾有人在漫天星· ·斗下,隔着山川湖海
遥望;曾有人在寂静的黎明前,拨开混(hùn)沌朦胧的迷雾。
人聚成邑,邑聚为国。悠悠古国在大江大河之间初铸(chóu)辉煌,自九州之中,酿就
●
四方众望、人心所向的风潮。经夏商周而立秦汉,生长在世界东方的古代中国文明,跋(bá)
●
涉数千年岁月而来,穿梭在生死枯荣的古文明之林间,历风尘霜雪而初心未改。中华民族最 终开辟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道路,制造出伟大辉煌的中华文明。
“ 千年文明传华夏, 。” 承先人志,问初始心。让我们在这片祖先们曾守护过的
天下,齐心协· ·力,去往那光明绚丽的前方。
1 .文段中有些字词拿不准,请你帮小语判断,以下文字中读音或书写有错的一项是( ) ( 2 分)
A .脉( mài ) 凝聚 B .混( hùn ) 朦胧
C .铸( chóu ) 穿梭 D .跋( bá ) 绚丽
2 .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2 分)
A .络绎不绝 B .博大精深 C .漫天星斗 D .齐心协力
3 .语段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修改意见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中华民族最终开辟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道路,制造出伟大辉煌的中华文明。
A .此句语序不当,要将 “ 最终” 移至句首处。
B .此句有歧义,需把 “ 世界” 放在 “ 其他” 后。
C .此句搭配不当,应将 “ 制造” 改为 “ 创造”。
D .此句用词不当,“ 辉煌” 一词应换成 “ 雄壮”。
4 .请你根据文段横线处前面的上联,选择词语对出下联,使演讲稿内容连贯。( 3 分) 初心 流水 志不改 万古 映乾坤 历经 铸辉煌
上联:千年文明传华夏
下联: 【任务二 “ 诗意人生” 诗歌鉴赏会】
5 .中华诗词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与美学思想。请根据提示,默写出相应的 诗句,感受古典文学中的意境与情感。( 6 分)
( 1 )中华文化常常讲究曲折美,层次美。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中,能表现这种 美学思想的两句诗是:曲径通幽处, 。
( 2 )《送友人》中的“ ,落日故人情 ” ,用缓缓而下的一轮红日隐喻对 朋友的惜别之情,写得别有情味。
( 3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诗人将自己比作一只孤单的大雁,来表现孤寂、凄 清之感的句子是:谁见幽人独往来, 。
( 4 )《卜算子 咏梅》词人借写梅花凋落的情景来表达自己至死不变的爱国之心的词句 是: , 。
( 5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 【任务三 “ 逆境中的光芒” 故事分享】
6 .诗人普希金曾说:“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告诉我们,只有积极乐观地面对 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才能迎来生活的柳暗花明。学校将举办以 “ 笑对生活” 为题的演 讲比赛,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9 分)
( 1 )【拟写标语】为营造活动气氛,请你拟一条简洁优美、富有感染力的标语。( 2 分)
( 2 )【赛前准备】请说一说你是如何准备此次演讲比赛?(至少说出 4 点)( 4 分)
( 3 )【撰写演讲】如果你的演讲中要举出 “ 名人笑对挫折” 的事例,请你仿照示例简述 一个事例。( 3 分)
示例:司马迁遭受宫刑之后,发奋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 “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骚》” 的名著《史记》。
二、阅读与鉴赏:共 46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7—8 题。(6 分)
岳州晚景 [唐]张籍
晚景寒鸦集,秋声旅雁归。水光浮日去,霞彩映江飞。 洲白芦花吐,园红柿叶稀。长沙卑湿地,九月未成衣①。
【注释】①九月未成衣:反用《诗经》“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之意,意思是天冷却没 有加衣服。
7 .下列对这首古诗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2 分)
A .首联中对 “ 晚景”“ 秋声” 的描写,体现了诗人的心境,为全诗抒情奠定基调。”
B .颔联的景物均为虚写,作者想象了 “ 夕阳映照在水面上,霞光在江面上闪耀” 的画 面。
C .颈联中 “ 洲白芦花吐” 写芦花开放,使小洲看上去是白的。这种倒着写的手法古诗 中常见。
D .尾联写天冷未加衣,而古时裁衣授衣多是家妇所为,此句委婉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 思念。
8 .请根据下列诗句,结合两组诗· ·句探究 “ 鸦” 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寄托的情感。(4分)
晚景寒鸦集,秋声旅雁归。——张籍《岳州晚景》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3 题。(12 分)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 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 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
●
泉,用心一也。蟹六跪② 而二螯③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①镂: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②跪:蟹脚。③螯:蟹钳。
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2 分)
A .“ 故木受绳则直” 的 “ 直” 是形容词用作动词,解释为 “ 变直” 的意思。
B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的 “ 博学” 是广泛的学习的意思。
C .“ 蚓无爪牙之利” 和 “ 马之千里者” 两个句子中,“ 之” 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D .“ 輮以为轮” 这个句子是倒装句。
10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2 分)
A .《虽有佳肴》和本文都是有关 “ 学习” 的论述,《虽有佳肴》侧重 “ 教” 与 “ 学” 的 辩证关系,本文侧重学习的意义及学习应持的态度。
B .荀子用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是想说明学习可以提升人的品格。
C .本文句式整齐,读时琅琅上口,在对偶中适当加进散句,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
D .“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 化。
1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将需要断句处相应的字母依次填写到答题纸上。 每答对一处给 1 分,作答超过两处不给分。( 2 分)
积善 A 成德 B 而神明 C 自得 D 圣心备焉
1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 分)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13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学习的民族。古往今来,很多历史名人、文学大家都曾留下过关于 学习的故事或论述。请从下面这则材料中,概括出有关学习的启示。( 3 分)
材料: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6 题。(10 分) 材料一
①12 月 4 日,“ 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寄托了中国人的人伦情感、家国情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 生、人与人和睦相处的价值理念的春节文化将更好走向世界。
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
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我国申遗工作
捷报频传。截至目前,我国有 44 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总数位居世界第一。
(摘编自 2024 年 12 月 6 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①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并加入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行列,陈映婕格外感动。“ 年轻 人潜藏着巨大的能量,他们内心深处很愿意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做出一些推动和改 变。”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与分析,她发现,在自己开设的众多课程中,对学生们最具吸引力 的一门其实是“ 非遗田野调查”。她记得,一名学生在提交的田野调查报告中提到,非遗传 承人老龄化问题突出,年轻人对非遗的了解和兴趣不足,导致传承出现断层。同时,非遗商 业化现象泛滥,商家过度将非遗作为营销噱头,导致大众对非遗的认知出现偏差,甚至产生 了审美疲劳。
② “ 对年轻人来说,这是另一种别具意义的传承方式。他们不仅关注技艺本身,更关注 背后的人和生活,使其能够完美地契合现代社会的多元需求,从而让非遗生生不息地传承下 去。”陈映婕说。
(摘编自 2025 年 1 月 23 日《中国青年报》) 材料三
①非遗小剧场是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为促进梅州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客家文化、
非遗艺术、历史人文资源等融入旅游产业,大力发展“ 演艺+旅游”的探索性项目之一。该 剧场抢抓梅龙高铁开通机遇,于今年国庆长假期间在市山歌剧场连演三场,场场爆满,好评 如潮。
②市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主任王焱介绍说,非遗小剧场最大的亮点在于从注重舞台表
演转向注重观众体验,让观众能够更近距离地体验客家文化,极大提高了互动性和传播。 (摘编自 2024 年 11 月 14 日《梅州日报》)
材料四
①从乡村走出去的非遗文化瑰宝,也反哺着乡村。以非遗工坊为例,全国共建设 9100 余家非遗工坊,直接吸纳 27 万余名脱贫群众就业,人均年收入超过 3 .6 万元。
②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遗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让非遗之光更好点亮乡村, 要完善保护传承体系。加强多方协作,搭建非遗资源整合平台,促进非遗项目、传承人、研
究机构、企业等相关各方对接与合作,提高保护传承水平。例如,河南省打造“ 非遗一张图”, 为全省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提供了一个更加权威、具象、统一、全面的展示平台,有力促 进非遗资源保护和利用、学习和传承、弘扬和传播。要加力培养和支持非遗传承人,鼓励其 收徒传艺,将非遗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大传播普及力度,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又如, 陕西省绥德县邀请绥德泥塑非遗传承人走进学校、社区,授课传艺,打造非遗人才“ 成长链” ,传承队伍不断壮大。
③让非遗之光更好点亮乡村,要找到非遗更多“ 打开方式”。挖掘非遗文化的现代内涵, 将其与乡风文明建设紧密结合,与乡村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让乡亲们更好鼓口袋、富脑袋。 开发更多“ 非遗+国潮”“ 非遗+动画”等“ 非遗+” 产品,实现非遗在新时代的创新性传承 与发展。创新非遗与年轻人的链接方式,借助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高科技手段,通过时装、 家居、文创产品等形式,让非遗以更时尚、更实用的方式走进更多年轻人的生活。
(摘编自 2025 年 1 月 24 日《人民日报》)
14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 .春节文化寄托了中国人的人伦情感和家国情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
和睦相处的价值理念。
B .年轻人关注并加入非遗保护与传承行列,不仅关注技艺本身,更关注背后的人和生 活,这有利于非遗的传承。
C .非遗小剧场注重观众体验,让观众近距离体验客家文化,从而促进了梅州文化和旅 游深度融合发展。
D .全国建设的 9100 余家非遗工坊,直接吸纳 27 万余名脱贫群众就业,人均年收入 3.6 万元,说明非遗反哺乡村,完成了乡村文化振兴。
15 .班级拟举办辩论赛,辩题为“ 非遗商业化利大于弊/弊大于利”。请选择一方立场,并结 合材料二和材料四的内容,阐述你的理由。( 4 分)
16 .如何让非遗之光更好点亮乡村?请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提出合理化建议。( 4 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21 题。(18 分) 濠河光影
①城市是不能离开水的。波光潋滟,水天一色,巨大的肺活量让城市有了动感,有了活 力。水,滋养了城市一代代人,让他们有了灵气,有了梦想,有了敢立潮头、实现梦想的冲 浪精神。
②在城市与水的妙喻中,家乡南通的濠河有个最美妙的比喻:少女颈脖上的项链,这大 概是许多拥有水的城市无法比拟的。十公里长的濠河环绕南通城,千余亩的水面成为城市大 舞台上流动的灯光,鱼翔可见纤鳞,鸟飞能听翮声,濠河之美着实让南通人自豪。坐直升机 从空中俯瞰,这一方好水日夜拍打着城市,该给城市多大的肺活量啊!
③观濠水之大气象,最佳处当去北濠河。站在濠东绿苑瀑布前向西眺望,北濠水驰波跳 沫,北濠桥如长虹卧波,两岸的民居青砖红墙、错落有致,投影在清波中煞是好看。
④赏濠水的清丽还是去西濠河。从新建的体育公园解缆放舟北行,这一路经青年园、回 归园、少年宫、文化广场、盆景园、濠西书苑 …… 鸥鸟展翅,喷泉吐珠,霓虹闪烁,充满诗 意的“ 人在水中游,水在画中流”,会让你顿生曲水流觞之意。
⑤不过,你若是想寻梦,还是去南濠河吧!
⑥在濠南西片波光粼粼的水面上,站着年轻的荷兰水利工程师特来克。英年早逝,他把 保坍治水的梦丢在濠河——他有权利亲近这片水域。
⑦对面是沈寿艺术馆,天资聪慧的天香阁主受聘来南通执教“ 仿真绣”,惜乎天不假年, 她把那枚神针也丢在濠河——当年的女红传习所欢迎她临水而居。
⑧舟楫由西而东,碧波如天开之镜,开阔而明丽,但见怡桥南北,树木葱茏,楼阁秀美。 此时宜弃舟登岸,或小憩于怡园,或沿濠南路漫步。我喜欢沿怡桥向西逶迤而行,走过公园、 濠南别业、博物苑、图书馆 …… 走着走着,突然发现脚下凝重了,于是再返身踅回,走到中 国第一博物苑门口。我知道我为什么踅回,因为张謇和梅兰芳就伫立在这里。铜像不语,铜 像仿佛在追忆。你想和他们说说话吗?
⑨是的,我想问。想问 1894 年的恩科一甲一名状元,为什么金榜题名的大喜之日却不 喜,再三谦恭称“ 德薄能浅,据非所任”,竟将好端端一个皇家翰林院修撰辞去,南归而下 海去办实业办教育?我还想问。问 1903 年东渡回国的立宪运动领袖,创立皇家博览馆建议 遇阻,是否促使你下决心在南通创建中国人自己的第一个博物馆?
⑩铜像不语。我转身踏阶而下,面对《强国梦痕》的巨幅浮雕,我在亲水平台上凝思。 濠水汩汩,仿佛正将浮雕上的故事殷勤解说。
于是我看见,以“ 模范县”为磁场,在一块巨大磁石的吸引下,沈寿举家从天津而来, 贝龙德、海德里、葛雷夫、特来克从海外而至;王国维、陈师曾、吕思勉 …… 来师范执教鞭; 梁启超、马相伯、竺可桢莅通召开中国科学社七届年会;梅兰芳、欧阳予倩来南通同台献艺。 …… ·
@啊!中国近代第一城的上空,一时间星光灿烂。
⑥濠水潺潺,濠风拂面。
⑩浮雕上的大生纱厂,隐隐传出机杼声。
⑥浮雕上的师范学校,传来朗朗读书声。
⑩浮雕上的张謇,拽袍阔步而下。他稳稳地站在亲水平台上,和我并肩。良久,我忽地 听见他说话,声音沉稳而铿锵:“ 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 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 …… ”
⑦1926 年 8月,七十四岁高龄的张謇在视察沿江保坍工程时被酷暑击倒,来濠南别业 辗转病榻二十余日终撒手人世,留下了诸多遗愿和遗憾。他把最美的梦留在濠南清澈的水里。
⑩月色如水。濠上一片梦境。
⑩当我重新踏上濠南路的时候,濠南路上早已华灯灿灿了。我不知道我的濠水寻梦,有 否寻到中国近代第一城的源头,但我愿意,向近悦远来的朋友先掬一捧濠河水,让它照见先 贤的伟业与梦想。这样,当朋友们泛舟濠河的时候,一定会走向南濠河,也一定会去濠南路 上走一走,朋友们会底气十足地说: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当之无愧。
(摘自人民网,有删改) 南通文旅局想结合这篇文章,以“ 中国近代第一城的光影密码” 为主题,拍一部南通形象宣传片,请你协助完成。
【镜头一 :自然画卷】
17 .摄制组准备拍摄三组濠河景象,请你完成下面的拍摄脚本。( 4 分)
濠河组影
拍摄地点 拍摄视角 拍摄内容
北濠河 濠东绿苑瀑布前向西眺望 观大气象:河水、桥梁、民居 ……
西濠河 ( 1 ) 赏清丽景:鸥鸟、喷泉、霓虹 ……
南濠河 从怡桥漫步到博物苑 寻梦中境:铜像下追忆、( 2 )
【镜头二:人文印记】
18 .摄制组要为“ 寻梦中境” 部分追加一个特写镜头 ,在“ 特来克的水利图纸” “ 沈寿刺 绣的银针”“《强国梦痕》浮雕” 这三个元素中,你准备推荐哪一个?结合文本阐述理由。 ( 4分)
19 .录制组需要为《强国梦痕》浮雕解说词设计朗读配音。请你从语气、重音两个角度就画 线句提出朗读建议。( 3 分)
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 ……
【镜头三:精神传承】
20 .有人认为南通形象宣传片就是展示风土人情、城市变迁、南通精神,第⑦段内容不要放 入宣传片中,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 3 分)
21 .作者说要 “ 掬一捧濠河水,让它照见先贤的伟业与梦想” ,结合文章内容,联系实际, 说说该怎样做才能延续先贤的伟业和梦想。( 4 分)
三、写作:共 5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董宇辉在中国传媒大学“ 青春大课”上说 :“ 成长都有阵痛,痛苦是对的,焦虑也是对 的,痛苦的本质来源于你对现状的不满,焦虑的本质来源于你认为自己成长速度太慢,因此, 你会不断进取。”成长都有阵痛,回首过去,那些阵痛或许已变成温柔的回忆和前行的动力。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围绕自己的经历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②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③文中不出现真 实人名、地名;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⑤书写工整,不少于 600 字。
八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1. C 2. A 3. C
4.万古初心映乾坤(上联中 “ 传华夏” 是动词+名词,下联可用同样结构的 “ 映乾坤” 来对。 “ 志不 改” 是主谓结构,“ 铸辉煌” 是名词+形容词,都不恰当。)
5.(1) 禅房花木深 (2)浮云游子意 (3) 缥缈孤鸿影 (4)零落成 泥辗作尘 只有香如故 (5)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6. (1)示例:微笑面对生活,真诚抒发感情
(2)①确定好演讲主题;②搜集、整理资料;③列出演讲稿的提纲;④根据写作提纲合理运用资料撰写 演讲稿;⑤注意练习演讲时的表情、动作;⑥根据需要搭配合适的音乐和背景;⑦准备好演讲时需要 的服装和道具(说出3点即可)。
(3)示例:左丘明双眼失明,笔耕不辍,写出了国别体著作《国语》。 爱迪生经历了数千次失败,永不放弃,最终发明了经久耐用的灯丝。 7. B
8.在《岳州晚景》中,“ 晚景寒鸦集” 描绘了鸦在寒风中聚集的景象,暗示了诗人的孤独和忧愁;在 《天净沙 · 秋思》中,“ 枯藤老树昏鸦” 借黄昏时归巢的乌鸦落在枯萎的藤蔓缠绕的老树上这一凄凉 萧条之秋景,抒发了羁旅行人孤苦惆怅之情。总之,“ 鸦” 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通常寄托着忧愁、孤 独的情感。
9. D 10. B 11. BD
12. (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
13. 学习重在积累,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14.D
15.示例一 :我认为,非遗商业化利大于弊。理由:一是带来经济收益,促进当地发展。材料四指出, 全国非遗工坊吸纳 27万余名脱贫群众就业,人均年收入超过3.6万元,证明商业化能转化非遗资源 为经济收益,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实现“ 鼓口袋” 的民生价值;二是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体,尤其是年 轻人。开发更多 “ 非遗+” 产品,借助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高科技手段,通过时装、家居、文创产 品等形式,让非遗以更时尚、更实用的方式走进更多年轻人的生活,扩大文化影响力。
示例二:我认为,非遗商业化弊大于利。理由:破坏非遗的文化内涵。材料二明确指出,商家过度将 非遗作为营销噱头,导致大众对非遗的认知偏差甚至审美疲劳,背离了非遗传承“ 关注技艺背后的人 和生活” 的核心,使其沦为商业工具。
16 . ①完善保护传承体系,加强多方协作,搭建非遗资源整合平台,促进相关各方对接与合作,提高 保护传承水平;②加力培养和支持非遗传承人,鼓励其收徒传艺,将非遗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 大传播普及力度,拓宽人才培养渠道;③找到非遗更多“ 打开方式” ,挖掘非遗文化的现代内涵,与 乡风文明建设紧密结合,与乡村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开发更多 “ 非遗+” 产品,创新非遗与年轻人 的链接方式。
17.从体育公园解缆放舟北行 浮雕上的故事
18.示例:推荐选择“ 《强国有梦》浮雕” 。浮雕展现的是张謇实业救国和教育兴国理想,体现了在
张謇的努力下南通近代第一城的辉煌成就,也表达了对张謇精神的敬仰和赞美之情;其中 “ 机杼声” “ 读书声” 与浮雕内容相结合,视听结合,更能展现张謇的贡献之大;与拍摄主题“ 中国近代第一城 的光影密码” 相符合。
(结合文章内容和拍摄主题分析,言之有理即可。如推荐选择“ 特来克的水利图纸” “ 沈寿刺绣的银 针” ,言之有理亦可。)
19.语气:庄重、坚定、沉稳、有力等。重音:可重读 “ 无异” “ 有用事业” “ 同生” “ 不 ……同腐” 等。(指出任意两个且根据句意确需重读即可)
20.不赞同,第 段写张謇病逝于濠南别业,体现其 “ 鞠躬尽瘁” 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是 “ 敢 立潮头、实现梦想的冲浪精神” 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诸多遗愿与遗憾” 表明事业未竟,激励 后人接续奋斗。
21.示例:文章中叙写了张謇邀请各方人士来通、创办纱厂等实业救国、教育兴邦的举措,这些都 是先贤的伟业。然而,他还有诸多遗愿与遗憾等待我们接续。我们要传承张謇精神内核,比如延续沿 江保坍工程,推进南通生态建设;作为学生我们要勤学笃行,将知识用于城市建设(如环保、科技) ; 保护博物苑、濠南别业等文化遗产,挖掘沈寿刺绣、特来克水利工程等故事,打造城市文化符号,展 现南通魅力;以“ 近代第一城” 精神为纽带,以举办文化节、组成志愿者宣讲小组等形式,向大家讲 述南通故事、南通精神;用新媒体传播张謇精神(如制作“ 铜像追忆” 短视频),让历史“ 活” 在当 下;推出张謇精神研学课程,组织青少年通过实践感悟先贤理想等。(结合文章内容和实际阐述,言 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