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导入新课
第11课 古代日本
自主学习·问题引领
01 6世纪前的日本
问题1、6世纪前的日本
问题2、概况
02 大化改新
问题1、改革者、改革时间、学习对象
问题2、改革内容、意义
03幕府统治
问题1、武士和武士集团出现的背景
问题2、影响
日本概况
国名
国旗
国徽
国歌
国服
主体
民族
东瀛、东洋、扶桑
日章旗
习惯上为日本皇室家徽,“十六瓣八重表菊纹”
《君之代》
樱花
大和族
国花
和服
国名含义:日出之国
日本大和民族
大和民族,简称“和族”,又称日本民族。主要是由原日本的土著居民组成,源自公元3世纪的日本政权所在地的大和地区。是构成日本民族主体的民族,约占当前日本人口总数的99%。是以绳文人为祖族,吸收外来移民融合演变而成的独特民族。和族属于蒙古人种。
依据日本神话传说,日本天皇是天照大神(太阳神)后裔,因此天皇与其家族没有姓,日本宪法也未赋予其公民权,而是由专门制定的《皇室典范》来规范他们的日常生活。在日本神话中,天照 大神的后裔神武天皇于前660年建立日本国并即位为天皇。
日本皇室是现存最古老的皇室,据日本史书记载,天皇族系一脉相传,绵延至今,称为“万世一系”。
一、6世纪前的日本
1.日本的地理环境
日本位于亚洲东部,是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座大岛及附近数千个小岛组成的岛国。
地理位置
地理环境特点:
岛国,岛屿众多、山地众多,平原少、多火山地震,资源匮乏。
一、6世纪前的日本
2.发展过程
①出现小国: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
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汉书·地理志》
②3世纪时,在本州中部出现了一个较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叫“大和国”。
③5世纪初,大和政权统一日本
一、6世纪前的日本
大和政权是如何进行管理的?
(1)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2)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3)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
(4)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
二、大化改新
材料一: 圣德太子死后,苏我氏因功高而擅权,专横跋扈,政治腐败。7世纪前半叶,土地兼并盛行,租佃制广泛兴起。“7世纪的时候,日本处在奴隶社会,部民在当时是生活在最底层、地位最低下的人,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不断剥削奴隶和部民。地方贵族反抗中央皇室,政局十分混乱,势力最大的是苏我氏。”
1.背景
飞鸟寺
由苏我马子在564年主持修建,是日本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座佛寺
(1)皇权衰落;贵族实力强大,国内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政局动荡。
二、大化改新
1.背景
(2)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
材料二:“大业三年,其王多利思比孤遣使朝贡。使者曰:‘闻海西菩萨天子重兴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门数十人来学佛法。’其国书曰‘日出处天子致书曰没处天子无恙’云云。 ——《隋书.倭国传》
材料四:“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同时期中国的情况怎样?
遣唐使阿倍仲麻吕纪念碑
中国正处于初唐时期,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实行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和科举制……
遣唐使船
二、大化改新
2.过程
皇极天皇
中臣镰足
苏我入鹿
中大兄皇子
乙巳之变:大化改新前,苏我氏等大贵族控制政权。645年6月12日,由中大兄皇子、中臣镰足等人谋划实施了暗杀权臣苏我入鹿的宫廷政变。最终权倾朝野的苏我氏宗家灭亡。皇室夺回政权。中大兄皇子等拥立轻太子为孝德天皇(36代)。孝德天皇即位后,宣布模仿中国建立年号,定年号为大化。
中臣镰足
孝德天皇
孝德天皇
人物介绍
孝德天皇,日本第36代天皇,645年登基,同年定年号为大化,创日本年号之始。据《日本书纪》的记载,孝德天皇尊崇佛教,轻视神道教,喜欢柔仁的儒者,不论贵贱,经常降下恩勅。他博览中国典籍,对古代圣人的治国之道有很深的了解。646年(大化2年),孝德天皇颁布效仿中国隋唐制度的改新诏书,进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日出之处的国家)。
二、大化改新
时间
年号
改革者
646年
孝德天皇
大化
学习对象
中国
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
意为“日出之处的国家”。
天皇则被鼓吹为高天原(天界)的主神——天照大神的子孙。
日本国旗
政权
政治: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管理。
3.改革
内容
太政官
宫
内
省
神祇官
天皇
太藏省
刑部省
兵部省
民部省
治部省
式部省
中务省
二官八省制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二、大化改新
3.改革内容
经济:
(1)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
(2)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不能买卖;
(3)统一赋税
封建土地国有制
班田收授法/
班田制
作用:
削弱了旧贵族势力,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财政收入
二、大化改新
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吸收
奈良唐招提寺
奈良时代大型寺院的宏伟建筑,安置在其中的各种各样的佛像雕塑,画在墙壁和棚顶的佛画以及使用的各种工艺品……巧妙地吸收中国技术的能力是惊人的。他们把随时代而发生变化的中国形式一个个几乎原原本本地抄袭过来。 ——井上清
建筑:
二、大化改新
日本书法
文字
唐开元通宝与日本和同开珎
日本参照中国文字、货币创制了自己的文字与货币。
货币
服饰
二、大化改新
日本和服
中国汉服
茶文化
二、大化改新
4.影响
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
一场自上而下封建性质的改革
5.性质
6.启示
改革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应积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国家或民族应该善于学习他国的长处,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吸收其优秀的文明成果。
大化改新是以学习和模仿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凡新掘沟渠开垦的田地准许三代占有,利用旧沟渠开垦的田地准许终身占有。
——《三世一身法》
大化改新功臣中臣镰足被赐姓藤原氏,此后200余年,藤原氏一族世代为外戚,专擅国政。每当天皇幼少、病弱或是女帝当政,藤原氏就以摄政掌权。天皇亲政后,藤原氏又改任关白,成为变相的摄政,继续掌权。藤原氏被称为“摄关家”,取代天皇成为真正的统治者。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日本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呈现出了什么问题?
土地私有、土地兼并盛行,天皇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三、幕府统治
三、幕府统治
1.武士和武士集团出现的背景
(1)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土地兼并盛行,封建庄园形成;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
(2)直接原因:为保护庄园,出现武士和武士集团。
日本武士
骑马的武士
保卫寺院庄园田产的日本僧兵
武士最初是庄园主豢养的看家护院的专职打手,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打手不再种地,专职练武成为了职业军人,后来慢慢地就形成了日本武士。武士最初地位低下,被视作爪牙,后来伴随着政治动荡崛起壮大。
三、幕府统治
在日本历史上,幕府统治共历三朝。1192年-1333年为源赖朝的镰仓幕府时期;1336年-1573年,为足利尊氏开始的室町(tīng)幕府统治时代;1603年-1868年,为德川家康开始的江户幕府时代。
2.武士和武士团
地方豪强为保护自己的庄园,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
武士
武士团
武士集中在一地区,最强大豪强贵族旗下,组成武士集团。
幕府本指将领的军帐,但在日本的特殊状况下,演变成曾一度凌驾于天皇之上的权力机构。常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来进行对国家统治,其最高权力者为征夷大将军,亦称幕府将军。
三、幕府统治
3、幕府统治
地位
建立者
实质
影响
12世纪晚期
源赖朝(征夷大将军)
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
日本由此进入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源赖朝
源氏 镰仓幕府
(1192-1333)
足利 室町幕府
(1336-1573)
德川 江户幕府
(1603-1868)
从整个日本古代史看,天皇掌握实权仅局限于大化改新后的一段时间,国家实权先后由豪强、摄关、武士掌握,并未建立起真正的中央集权。
建立时间
封建军事独裁统治
三、幕府统治
足利尊氏(室町幕府)
德川家康(德川幕府)
(江户时代)
源赖朝(镰仓幕府)
幕府专权在日本延续了近700年
明治维新前幕府统治才结束
明
治
天
皇
幕府时代三大幕府
三、幕府统治
4.武士道
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
日本武士
实质
以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实奴仆。
“武士道”的概念在幕府时期逐渐发展完善,形成了诚、义、勇、忠、仁、礼、名誉、克己的武士信条。
在幕府时期,将军任命御家人担任各地的守护、地头,御家人则要无条件服从主君,为其作战,定期前往幕府或京都担任警备,自行承担费用。
日本封建等级
三、幕府统治
积极:为理想而不屈的精神,是武士道精神的扩展。
消极:经历了一次畸变,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成为日本右翼的文化土壤。
5.武士道影响
武士道精神,既培养了日本民族大无畏、勇敢坚毅,奋不顾身的精神,也成为日本右翼的文化土壤,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
为推行侵略扩张的政策,日本当权者需要用武士道去激励士气,巩固军队,也需要用武士道去禁锢和统一国民的思想,为此,他们开足宣传工具的马力,打着“拯救日本”的幌子,强行灌输“皇国论”、“大和魂”、“为天皇尽忠”等思想。
三、幕府统治
海贼王
死神
火影忍者
为了实现与因救他而断臂的香克斯的约定而出海的路飞
为了同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黑崎一护
充满阳光的漩涡鸣人
非武士外壳的武士道精神
思考: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日本国?
我们应当怎样处理中日两国关系?
理性对待,睦邻友好。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令人不寒而栗的武士刀和让人心情怡然的秋菊,毫无冲突地共同组成了一幅完美的画作。既生性好斗又性格温和;既穷兵黩武又恬淡宁静;既倨傲蛮横又彬彬有礼;既冥古不化又温和善变;既效忠服从又自尊独立;既忠贞又叛变;既勇敢又怯懦;既保守又喜新……他们的军队被灌输绝对忠诚的信念,但却时时有着兵变的野心。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
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
课堂小结
古代日本
5世纪,大和政权基本实现统一
6世纪前的日本
大化改新
时间、改革者
幕府统治
形成
特征
主要内容
影响
646年,孝德天皇
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
影响
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
源赖朝设幕府于镰仓,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
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将军把持着国家大权
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在那日出之国的远古时光
大和的魂灵绽放光芒
奈良的古寺钟声回荡
藤原的权势如繁花开放
从神话的迷雾 到圣德太子的章
文化的种子悄悄在土壤滋养
大化革新的风 吹过山川海洋
古老的传统 编织历史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