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7 10:50: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经典唐诗,以精炼的语言描绘长江羁旅之景,蕴含时序更替、新旧交替的哲理。
诗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气象恢宏,兼具画面美与思辨性,适合培养七年级学生的语言敏感力、辩证思维及文化传承意识。
教学目标
1.文化自信
(1)了解唐代羁旅诗的特点及“鸿雁传书”的文化符号意义。
(2)联系当代“思乡”主题(如春运、乡愁文学),理解传统文化的情感延续。
2. 语言运用
(1)掌握“次”“阔”“悬”等关键字词的含义,理解“客路”“归雁”等意象的文学内涵。
(2)通过平仄划分和重音设计,诵读体会五言律诗的韵律美(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3. 思维能力
(1)分析“生”“入”二字的动态表达,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景物变化传递哲理(新旧交替的辩证关系)。
(2)结合盛唐历史背景,探讨“乡书何处达”中的家国情怀与个人羁旅的关联性。
4. 审美创造
(1)感受“青山—绿水—海日—归雁”的意境组合,领悟诗歌“以小见大”的审美特质。
(2)尝试用“景物+哲理”句式(如“落叶铺深径,岁寒知松心”)仿写哲理短诗。
教学重难点
了解唐代羁旅诗的特点及“鸿雁传书”的文化符号意义 ,结合盛唐历史背景,探讨“乡书何处达”中的家国情怀与个人羁旅的关联性。
教学流程
环节一:诗意入画,情境引题
活动设计:
1.视觉联想:
展示长江冬春之交的航拍视频,提问:“如果给这段画面配一句诗,你会选什么?”(引出“潮平两岸阔”)
2.解题识字:
篆书解析“次”(象人倚树歇息)、“固”(城墙包围),理解“次北固山”即“停宿北固山下”。
环节二:诵读品韵,解词析境
活动设计:
1.格律诵读:
教师击节范读,学生标平仄(“仄仄平平仄”),用“手势高低”表现音调起伏(如“海日↗生残夜”手臂上扬)。
2.关键词品析:
“阔”:对比“潮平两岸宽”“潮平两岸广”,体会“阔”字的空旷感。
“悬”:用风筝线悬吊小船模型,理解“风正一帆悬”的平衡意境。
“生”“入”:动画演示残夜中朝阳跃出、枯枝绽新芽,感受动词的哲理张力。
3.意象归类游戏:
分发“青山”“归雁”等意象卡片,学生分组匹配诗句并说明理由(如“归雁—乡书何处达”)。
环节三:哲思探微,时空对话
活动设计:
1.矛盾点挖掘:
讨论:“‘残夜’与‘海日’、‘旧年’与‘江春’能否共存?诗人想表达什么?”
2.历史链接:
结合盛唐科举制度,分析“客路青山外”中唐代文人“宦游”现象的社会背景。
3.角色共情:
学生分饰“诗人王湾”与“船夫”,即兴对话:“船家,你看这朝阳——”“官人,新旧交替,日子总有盼头啊!”
环节四:诗意创写,审美迁移
活动设计:
1.微诗创作:
提供模板:“______(景物)______(动词)______(时间),______(感悟)。”
范例:“积雪融溪涧,暗夜透晨光,万物终有时。”
2. 明信片设计:
为“乡书何处达”设计一张唐代风格的家书明信片,配一句原创诗句(如“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环节五:文化浸润,情感升华
活动设计:
1.群诗对比:
补充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对比两首羁旅诗的情感异同。
2.诵读升华:
师生手持“归雁”剪纸齐诵尾联,配乐《渔舟唱晚》,结尾模拟“传书”动作。
3.课后实践(二选一):
搜集唐代其他羁旅诗(如王维《使至塞上》),制作“唐诗里的中国地图”。
以《写给千年后的漂泊者》为题,用现代诗回应王湾的乡愁。
四、教学评价
过程性评价:意象分析的精准度、角色对话的代入感、微诗创作的哲理性。
总结性评价:通过默写关键联句和课后实践成果,检测对诗歌情感与文化的理解。
附板书设计: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行舟绿水(空间之阔)
海日残夜→江春旧年(时间之变)
雁传乡书→心寄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