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早期殖民掠夺 课件(26张PPT 内嵌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早期殖民掠夺 课件(26张PPT 内嵌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7 11:01: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16课 早期殖民掠夺
第一幕 走进殖民掠夺
第二幕 审视殖民掠夺
第三幕 感悟殖民掠夺
第一幕 走进殖民掠夺
殖民国家
殖民范围
殖民方式
葡萄牙
西班牙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以美洲为主(除巴西)
建立殖民据点和商站
劫掠式贸易
建立殖民帝国
开采金银矿
开发种植园
巴西
印度果阿
马六甲
中国澳门
线以西属
西班牙
线以东属
葡萄牙
教皇子午线
1. 殖民先锋,葡西双雄
  材料:像潮水一样涌入的财富,(西、葡)不去投资本国的工业,而转身购买国外昂贵的商品,久而久之,国内的工业极度萎缩,而货币又急剧贬值。
——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依据材料分析葡、西霸权短暂的原因?
材料: 据统计,仅1500-1650年的150年间,西班牙就从美洲搜刮了180吨黄金和1.6万吨白银。葡萄牙仅从巴西就掠夺了至少价值6亿美元的黄金和3亿美元的钻石。
葡萄牙与西班牙的衰落
亚洲:在印度建立沿海殖民据点,夺取马六甲和锡兰,侵入印度尼西亚,一度占领中国台湾
美洲:建立新尼 德兰殖民地
非洲:建立好望角殖民地,作为侵略亚洲的中继站
2. 小国大业,荷兰崛起
荷兰一度控制着波罗的海、印度及美洲的全部贸易,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17世纪下半叶,法国也加入殖民争霸的行列,先后在北美洲、非洲和亚洲建立了法属殖民地。
法国
3. 傲视全球,英国称霸



“海上马车夫”
16世纪末
英西战争
“无敌舰队”
17世纪上
三次“英荷战争”
18世纪中
“七年英法战争”
18世纪中后期
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西
英国崛起的原因
④政治: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关键因素)
③地理位置:濒临大西洋,位于海上贸易航道的要冲
②经济:手工业迅速发展需要开拓海外市场
①军事:注重发展海军
第二幕 审视殖民掠夺
1. 殖民之国
2. 殖民之时
3. 殖民之罪
4. 殖民之果
1. 殖民之国
葡、西、荷、法、英
2. 殖民之时
早期:16世纪到18世纪末
资本原始积累时期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出现了大批有人身自由但没有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他们必须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二、积累大量的货币财富。
简单地说:资本原始积累就是劳动力和财富。
3. 殖民之罪
(1)抢劫和掠夺财富
15—17世纪,西班牙从美洲殖民地掠取了255万千克黄金和1亿千克白银,葡萄牙仅从巴西就掠夺了至少值六亿美元的钻石。
3. 殖民之罪
(2)奴役和屠杀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被强征挖矿
将印第安人烧死
1492年在伊斯帕尼奥拉岛上居住的印第安人有25万,到1538年仅剩1500人。墨西哥印第安人在1个世纪内减少了约90%。
3. 殖民之罪
(3)罪恶的“三角贸易”


黑奴
中程
蔗糖、烟草
归程
欧 洲
火器、机械制品、酒
3. 殖民之罪
(3)罪恶的“三角贸易”
非洲
美洲
火器、机械制品、酒
中程
归程
出程
黑奴
蔗糖、烟草
大西洋
工业制成品
工业原料
欧洲
“三角贸易”以黑奴贸易为中心,把欧、非、美各洲的商业及英国的工业同国外市场都联系了起来。
黑人在运奴船上
运奴船结构图
奴隶姿势以及刑具
奴隶被抛向大海
野蛮
残酷
血腥
暴力
长达4个世纪
有人说欧洲殖民者对殖民地侵略是一种罪恶,也有人说这种侵略客观上有利于历史的发展。你如何看待上述观点呢?
课堂讨论,合作探究
材料解读
材料一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征服和掠夺,非洲变为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材料二
材料三:非洲到处在流血……人们到哪里去了呢?他们被捉去当奴隶,或者在捕捉奴隶者到来时逃走了。那些侥幸逃走的人们不得不从生机盎然的农业区,迁居人迹罕至,野兽出没的深山老林,重过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
——艾周昌等《早期殖民主义侵略史》
造成非洲的贫穷和落后
4. 殖民之果
早期殖民掠夺的影响
积 极
1、对欧洲:有助于欧洲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2、对世界:有助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3、对殖民地:欧洲文化传到殖民地,对殖民地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消 极
第三幕 感悟殖民掠夺
每一个生命都应该被
尊重和珍惜!
每一个种族都不应该被歧视!
黑人的命也是命!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 在中共二十大开幕式上的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