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13我要的是葫芦 教学设计(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4)13我要的是葫芦 教学设计(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8 13:37: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来源
《我要的是葫芦》是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中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一个人只想要葫芦,却不管叶子上的蚜虫,最终没有得到葫芦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只看结果而忽略过程的道理。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目标
(一)文化自信
通过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寓言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要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这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体现,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语言运用
1. 会认“葫、芦、藤”等生字,能正确书写“棵、谢”等字,理解“自言自语”“奇怪”等词语的意思。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不同角色的语气。
3. 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出叶子和葫芦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思维能力
1.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理解课文内容。
2.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想象那个人看到小葫芦一个个都落了之后的想法,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3. 引导学生思考事物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审美创造
1. 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用词的巧妙,如对葫芦生长过程的描写。
2. 通过朗读和表演,让学生体会故事中的情感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个性化的表达和创造,如续编故事、画思维导图等。
(五)立德树人
1. 让学生明白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不能只看结果,忽视过程,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态度。
2. 教育学生要热爱劳动,懂得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条件,珍惜劳动成果。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正确识字、写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叶子和葫芦之间的关系,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这个道理。
3. 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不同角色的语气。
(二)教学难点
1. 理解反问句的意思,并能将其改为陈述句。
2. 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将道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做到知行合一。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个性化导入新课——谜语激趣
1. 老师出示谜语:“身子弯弯像根绳,头戴一顶小绿帽,它的用处真不少,能做菜肴能治病。”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谜底:葫芦)
2. 预设学生回答情况:大部分学生能够猜出是葫芦,并且可能会有学生兴奋地说出自己见过的葫芦的样子或者吃过葫芦相关的食物。
3.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引出本节课的主人公——葫芦,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 老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或者请教同桌。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老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读书姿势和读音的准确性。
3. 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老师出示带有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认读,正音后全班跟读。
预设学生回答情况:对于一些简单的生字,学生能够准确认读;对于一些较难的生字,如“藤”(téng),可能会有部分学生读错,老师要及时纠正发音,强调“藤”是后鼻音。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中自主认识生字,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识字能力。通过检查认读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发音问题并进行纠正,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准确掌握生字的读音。
4. 交流识字方法。
老师提问:同学们在认读生字的过程中,有没有好的方法来记住这些生字呢?请大家和同桌讨论一下。
学生同桌讨论后汇报识字方法。
预设学生回答情况:
对于“葫”字,学生可能会说:“我是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的,‘草’字头加上‘胡’就是‘葫’。”
对于“芦”字,学生可能会说:“我用换一换的方法,把‘户’换成‘艹’就是‘芦’。”
对于“藤”字,学生可能会说:“我是用想象的方法记住的,‘藤’就像是很多丝线缠绕在一起,所以下面是‘纟’和‘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让学生在分享中互相学习,拓宽识字思路,提高识字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5. 指导书写生字。
老师出示本节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棵、谢”,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笔画特点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预设学生回答情况:学生能够观察到“棵”是左右结构,左边的“木”要写得瘦长一些,右边的“果”要注意最后一笔的捺要舒展;“谢”是左右结构,左边的“讠”要写得窄一些,右边的部分要注意笔画的穿插和避让。
老师示范书写生字,边写边强调书写要点,学生书空跟随。
学生在练习本上临摹生字,每个生字写两遍,老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书写姿势和笔画顺序。
设计意图: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笔画特点和位置,以及老师的示范书写,让学生掌握正确的书写方法,提高书写质量,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模仿能力。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 老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学生朗读课文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3. 指名回答,老师相机指导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预设学生回答情况:学生可能会说:“课文讲的是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他只想要有葫芦,不管叶子上的蚜虫,最后葫芦都落了。”
老师引导:“同学们说得很不错,我们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时候,要抓住主要人物、事件和结果。谁能再简洁地概括一下呢?”
学生再次回答:“课文讲的是种葫芦的人想要葫芦,却不治叶子上的蚜虫,最后葫芦都落了。”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为下一步深入学习课文做好准备。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 老师引导学生:“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人种的葫芦长得怎么样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出描写葫芦生长的句子。
2. 学生朗读课文并找出相关句子:“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3. 老师提问: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学生回答情况:学生可能会说:“我感受到了葫芦长得很漂亮,很可爱。”
老师追问:“你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呢?”
学生回答:“我从‘细长’‘长满’‘雪白’‘可爱’这些词语中感受到的。”
老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是呀,作者用了这么多优美的词语来描写葫芦,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那棵生机勃勃的葫芦秧和可爱的小葫芦。谁能把这些句子美美地读一读呢?”
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评价,老师相机指导朗读技巧,如重读“细长”“长满”“雪白”“可爱”等词语,读出对葫芦的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找出描写葫芦生长的句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感受葫芦的可爱,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朗读能力。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评价他人朗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
4. 理解“每天”一词。
老师提问:“同学们,那个人为什么要每天都去看几次小葫芦呢?”
预设学生回答情况:学生可能会说:“因为他很喜欢小葫芦。”
老师引导学生:“是呀,他非常喜欢小葫芦,所以每天都会去看几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他是多么渴望得到葫芦啊!”
设计意图:通过对“每天”一词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种葫芦人对葫芦的喜爱之情,为下文理解他的只关注葫芦不关注叶子的行为做铺垫。
(五)布置作业
1. 抄写本节课所学的生字新词,每个生字写三遍,组两个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 老师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 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预设学生回答情况:学生能够准确认读生字,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时能够读出对葫芦的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生字和课文内容,巩固上节课所学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二)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 老师创设情景:“同学们,那个种葫芦的人这么喜欢小葫芦,每天都去看它,可是后来小葫芦怎么样了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
2. 学生默读课文并找出句子:“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小葫芦,你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3. 老师提问:那个人看到叶子上有蚜虫时,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预设学生回答情况:学生可能会说:“他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老师引导学生体会那个人的心理:“是呀,他觉得有几个虫子不算什么,所以他就没有去管那些蚜虫。谁能读出他的这种想法呢?”
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评价,老师相机指导朗读技巧,如读“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时要读出满不在乎的语气。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找出关键句子,体会种葫芦人的心理活动,为理解下文小葫芦的掉落做铺垫。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朗读能力。
4. 理解反问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老师提问:“同学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预设学生回答情况:学生可能会说:“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老师引导学生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是的,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几个虫子不可怕。像这样的句子叫做反问句,它是用疑问的语气来表示肯定的意思。我们可以用‘不怕’来替换‘怕什么’,把句子改成陈述句。”(有几个虫子不怕。)
设计意图:反问句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之一,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反问句的意思并将其改为陈述句,让学生掌握反问句的特点和用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学习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1. 老师引导学生:“那个人不管叶子上的蚜虫,他满心期待的小葫芦最后怎么样了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 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后来啊,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下来。”
3. 老师提问: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预设学生回答情况: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小葫芦会落下来呢?”“那个人看到小葫芦落了会怎么想呢?”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下一步探究小葫芦掉落的原因做铺垫。
(四)探究小葫芦掉落的原因
1. 老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同学们,为什么那个人那么精心地照顾小葫芦,小葫芦还是都落了呢?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可以从课文中找答案。”
2. 学生小组讨论,老师巡视指导,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3.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预设学生回答情况:
小组1:“我们认为是因为叶子上有蚜虫,蚜虫吃掉了叶子,所以小葫芦得不到营养就落了。”
小组2:“我们从课文中知道,那个人只想要葫芦,不管叶子上的蚜虫,叶子是给葫芦输送营养的,叶子出了问题,葫芦就长不好了。”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叶子和葫芦之间是有联系的,叶子可以为葫芦输送营养,就像我们的妈妈给我们提供食物和爱一样。那个人只关注葫芦,不管叶子,最后小葫芦因为没有营养而都落了。这告诉我们什么呢?”
学生回答:“这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只看结果,忽视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小葫芦掉落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最后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道理,突破教学难点。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1. 老师创设情景:“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一下种葫芦人的心情变化。谁愿意来扮演种葫芦的人?谁愿意来当旁白?”
2. 指名学生分别扮演种葫芦的人和旁白,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3. 朗读结束后,老师引导学生评价:“同学们,他们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哪里还需要改进?”
预设学生回答情况:学生可能会说:“他们读得很有感情,把种葫芦人的心情变化表现出来了。”“我觉得种葫芦人看到小葫芦掉落的时候,语气可以更悲伤一些。”
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进行总结和指导:“是的,我们在分角色朗读的时候,要注意体会角色的心情,用恰当的语气来表现。比如种葫芦人一开始看到小葫芦时的高兴、对蚜虫的满不在乎以及最后看到小葫芦掉落时的惊讶和后悔,都要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设计意图:分角色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演能力。同时通过让学生评价他人的朗读,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和审美能力。
(六)拓展延伸
1. 老师提问:“同学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呢?请大家想一想,说一说。”
2. 学生思考后回答。
预设学生回答情况:学生可能会说:“人和环境是有联系的,我们要保护环境。”“学习和努力是有联系的,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植物和阳光、水分、土壤是有联系的。”
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补充:“是的,生活中有很多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我们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了其他方面。就像我们学习一样,不能只想着取得好成绩,而不努力学习;也不能只破坏环境,而不保护自己的家园。希望大家都能明白这个道理,做一个注重事物联系的人。”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将课文中的道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七)布置作业
1.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并和家长一起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2. 画一幅关于《我要的是葫芦》的思维导图,可以是故事内容、人物分析或者道理启示等方面的。
六、板书设计
我要的是葫芦
叶子(输送营养)→葫芦(可爱)
(有联系) (掉落)
事物之间有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