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五中高2024级高一下期期末考试
历史
本试卷分为第1卷(选择题)和第11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满分100分。
第1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大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
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2.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3.1952年12月以后,北京等一些城市陆续出现蔬菜供应困难。对此,陈云指出“蔬菜和其他副食品的供应问题,其意义绝不在建设工厂之下,应该放在与建设工厂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主要强调了()
A.调整城乡关系的艰巨性 B.优化产业结构的必要性
C.保障人民生活的重要性 D.缓解粮食短缺的紧迫性
4.北京在成功举办第11届亚运会后,正式提出申办2000年奥运会。经过多次商讨,北京奥申委于1992年6月确定并公布了申奥主题口号-“开放的中国盼奥运”。这一口号体现了中国()
A.积极地传播奥运精神 B.适应新的世界政治格局
C.改革开放的坚定姿态 D.巩固经济体制改革成果
5.下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现代化”内涵的阐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时间 对“现代化”内涵的阐释
1964 年 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1979 年 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日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2022年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A.上述的阐释体现了“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B.该理论推动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C.“四个现代化”的提出反映三线建设的成果
D.改革开放推动了“现代化”的内涵不断丰富
6.1986年至2016年的30年间,“863”计划从定位“瞄准前沿,积极跟踪”到强调“自主创新,重点加强前沿技术开发”,推动中国高技术研究跨越式发展,实现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有机衔接,说明了()
A.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变化 B.制度的优越性持续彰显
C.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D.科教兴国战略深入推进
7.尼罗河水退落后,古埃及人重新丈量土地、划定地界,计算出土地面积。他们用象形文字符号表示数字,以图形提供实际的解决办法。据此可知,古埃及人()
A.擅长推理证明 B.偏好简明符号 C.推崇理性思维 D.崇尚实用精神
8.笈多帝国时期,国王扩大了赠赐土地的规模。赐地文书规定,政府放弃所赠土地的行政司法权,以及包括森林、牧场和矿藏在内的地上地下的全部资源;土地上的耕作者和手工业者同样随土地转到封地占有者的控制之下。这促进了笈多帝国()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专制王权强化 C.行省制度的建立 D.封建化的进程
9.欧洲人向美洲输出工业品,及其用工业品从非洲换来的黑人奴隶,在美洲换成白银,再把这些白银运往亚洲,换取亚洲的香料、生丝、绸缎、棉布、瓷器、茶叶、胡椒,运回欧洲。材料说明()
A.新航路开辟后州际经济联系大大加强
B.美洲和亚洲已成为西方工业品市场
C.掠夺非洲是西欧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
D.亚洲主导了当时世界经济贸易活动
10.法国史学家索布尔认为,从某种角度而言,法国大革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历次革命,包括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可以用来说明这一观点的是,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法国大革命
A.创建了民主共和政体 B.以暴力为革命主要方式
C.根除了专制复辟危险 D.以社会平等为首要目标
11.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大工业打破了中世纪自然经济的地区分割、闭关自守状态,形成了统一的世界市场;资本主义生产已不是一国范围的生产,资本家剥削的也不只是本国工人;各国资产阶级基于共同利益,在反对无产阶级方面是彼此一致和相互支持的。这一论断()
A.丰富了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B.强调了各国支持法国巴黎公社的合理性
C.突出了阶级斗争的残酷性 D.揭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斗争的必要性
12.1500~1800年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杀
B.欧洲人对美洲不断的探险和征服
C.外来疾病导致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
D.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
13.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波谲云诡。“1898年以后迅速增长的德国海军计划,几年间就成为英国关切的根源。......英国人逐渐而谨慎地摆脱了他们过去外交上的孤立地位。1902年,他们跟日本结成军事同盟以反对其共同的敌人俄国。......(1904年)英法两国政府一致同意忘却......所积累的旧怨。......由于对德国的企图越发感到捉摸不透,英国人也同样有接受调解的愿望。1907年,英俄两国从过去的对手变成了盟友”。该材料反映出英国的外交取向是()
A.“结伴不结盟”B “集体安全”
C.“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 D.“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14.自1854年印度创办第一家棉纺织工厂始,到一战前,棉纺织工厂数增至271家,纱锭和织机数分别达677.9万枚和10.42万台。但20世纪20年代,圣雄甘地却发起了手纺土布运动,号召家家户户开展手工纺织、穿用土布,抵制英国纺织品。甘地此举旨在()
A.团结广大农民阶级 B.抵制外国资本控制
C.唤醒民众民族意识 D.振兴印度民族经济
15.据1984年世界银行统计显示,撒哈拉以南非洲部分出口商品的数量与价格的年均增长情况(%)如表所示。导致其中数据变化的关键因素是()
产品 数量 价格
1961-1970 1970-1982 1961-1970 1970-1982
铜 2.7 -0.3 9.5 -7.2
咖啡 4.3 1.0 0.3 1.8
花生油 5.4 -7.1 0.1 -4.0
棕榈油 -9.7 -6.7 -2.3 -3.2
A.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 B.交通条件改善推动了经济发展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确立 D.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16.20世纪60年代,日本推行积极的经济外交。1962年,首相池田勇人出访西欧六国,协商贸易问题,法国总统戴高乐称他是“半导体推销员”。这是战后日本领导人首次出访欧洲。同时,池田还表示“没有必要和美国采取完全相同的态度,现在可以和中国大力开展经济、文化的交流”。可见,当时的日本
A.实现了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 B.联合欧洲共同对抗美国
C.表现出摆脱美国控制的倾向 D.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第11卷(非选择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新华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喉舌”,作为党联系外部世界的一个“窗口”,抗日战争时期的宣传内容围绕着“向国人介绍世界,让世界知道中国”的国际视野,对国际局势、同盟国家互助合作、世界反侵略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和抗战战略、国民党反共摩擦行径等内容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宣传介绍工作。
-摘编自范海龙《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的国际视野》
材料二对任何新生政权而言,国家形象建构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穷二白、千疮百孔的中国,亟待励精图治,重塑崭新的国家形象。毛泽东不仅为中国人民勾画了新中国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理想形象,构筑了新中国团结统一、民主和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安定有序、风清气正的现实形象,还塑造了新中国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而又不畏强权的国际形象。
-摘编自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
材料三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我们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当前,中国的世界形象存在着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挨骂”现象还大量存在。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下,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地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
-摘编自中宣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突出“国际视野”的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建国初毛泽东“重塑崭新的国家形象”的举措。(8分)
(3)综合三则材料,谈谈你对“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认识。(9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英国文学家狄更斯曾这样描述工业革命发生后的世界。今天,我们也生活在一个矛盾的世界之中。一方面,物质财富不断积累,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文明发展到历史最高水平。另一方面,地区冲突频繁发生,恐主义、难民潮等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贫困、失业、收入差距拉大,世界面临的不确定性上升。对此,许多人感到困惑,世界到底怎么了?要解决这个国惑,首先要找准问题的根源。有一种观点把世界乱象归咎于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曾经被人们视为阿里巴巴的山洞,现在又被不少人看作潘多拉的盒子国际社会围绕经济全球化问题展开了广泛讨论。
-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
请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并结合经济全球化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表述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美本来是盟国,由于十月革命,美国对苏俄态度急剧恶化,双方走向敌对。美国国务卿兰辛说:“归根到底,布尔什维主义对于美国安全的威胁比德国更大,因为它既否定民族性又否定财产权,并以革命威胁美国。”
-摘编自李兴《论十月革命与世界体系问题》
材料二在20世纪30年代,社会主义不再被看作空想家的美梦,而被认为是发展中的事业。美国著名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从苏联回国后发表声明:“我看到了未来。
-摘编自孙力周《苏联曾是经济萧条中的大赢家》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30年代西方对苏联印象的转变与原因。(9分)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西方印象的认识。(6分)
泸县五中高2024级高一下期期末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与评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C C D C D D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B D C A C
17.(1)意义:有利于国人了解世界,开拓视野;(2分)有利于加强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合作;(2分)有利于世界了解中国抗战;(2分)有利于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加强国共合作与团结。(2分)
(2)评述:建国初期,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进行土地改革、恢复发展经济;(2分)实行银元之战、米棉之战、建立政协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分)进行抗美援朝,开展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积极融入国际舞台,实施过渡时期总路线,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2分)这些措施,有利于巩固新生人民政权,树立良好国际形象。(2分)
(3)认识:当前,中国真是形象在西方主观印象中仍有反差,我们应该积极宣传,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3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因势而谋,建构中国的新概念新范畴新理念;(2分)乘势而上,提炼和阐释中国的新观点新主张新方案;(2分)顺势而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2分)
18.示例:困扰世界的很多问题,并不是经济全球化造成的。(2分)源自中东、北非的难民潮牵动全球,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战乱、冲突、地区动荡。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是谋求和平、推动和解、恢复稳定。2(分)国际金融危机也不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产物,而是金融资本过度逐利、金融监管严重缺失的结果。2分)把困扰世界的问题简单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实,也无助于问题解决。(2分)历史地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及各国人民交往。(2分)当然,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当世界经济处于下行期的时候,增长和分配、资本和劳动、效率和公平的矛盾就会更加突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会感受到压力和冲击。反全球化的呼声,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足。(2分)
19.(1)转变:从敌视到肯定。(3分)
原因: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危机;(2分)法西斯的威胁日益扩大;(2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突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2分)
(2)认识:西方印象是基于国家利益与时代变化的产物;(2分)西方印象受西方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2分)西方印象带有鲜明的主观色彩,并非完全的理性与客观。(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