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7 11:51: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7届高一期末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富贵闲人”这一概念出自《红楼梦》第三十七回海棠诗社草创时,姐妹们为贾宝玉起别号,最后选用宝钗起的“富贵闲人”,宝玉也乐于接受。曹雪芹把王熙凤界定为第一忙人,宝玉界定为第一闲人。前者为“事多任重”的富贵大忙人,后者为“最闲暇”的富贵大闲人。
贾宝玉出身的贾家,是典型的大富大贵的权贵豪门之家,而他又是家族宠孙,更是个显赫的富贵人。然而,贾宝玉最幸运之处,还不在于富贵,而在于兼得闲散。
宝玉的奇异之处,也是可爱之处,是生于大富大贵之家,却不把财富、贵爵、权势看在眼里。虽有天生的玉质,却没有富人相与贵族相,更不争那些功名利禄,因此赢得了最深刻意义上的心闲,即内心赢得大自由、大自在。贾宝玉在潜意识层里明白,到地球上来走一回,是来过他想过的生活、诗意状态的生活,因此,他天生就拒绝被物所役。既不被功名、财富所役,也不被皇统、道统、八股文章和各种概念所役。闲,对于他来说,就是逃避身外之物和身外理念的奴役。不过,他在闲中也有忙,这种忙,是“无事忙”,是享受生活的忙。他珍惜每一天,珍惜每一刻与姊妹、朋友相逢相处的时光,他说他爱说的话,写他爱写的诗文,不说他不情愿说的话。他宽待各种人,心里没有仇恨与积怨,脑子里没有算计与机谋。
宝玉的闲人状态,用宝钗的话说,是闲散状态。从表面上看,像是“散仙”,旷达不羁,自由自在。宝玉表面上是散仙状态,骨子里却是持守生命的本真状态,即不把富贵当作人生目的,不把自己羁绊于世俗角色的种种目标。贾宝玉通过闲散把自己和众人、常人区别开来了。众人殚思竭虑、尔虞我诈、巧取豪夺,汲汲于功名、权力、财富,追求“金满箱、银满箱”和“衣锦还乡”,锱铢必较,机关算尽,一生忙得很,累得很,而宝玉则完全拒绝这种人生状态,他放下世俗负累,让存在的意义在闲散中充分展开。
(摘编自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材料二:
同中国的和世界的许多著名的典型一样,宝玉这个名字一直流行在生活中,成为了一个共名。但人们是怎样用这个共名的呢?人们叫那种为许多女孩子所喜欢,而且他也多情地喜欢许多女孩子的人为贾宝玉。这种理解虽然是简单的,不完全的。或者说比较表面的,但并不是没有根据。这正是贾宝玉这个典型的最突出的特点在发挥作用。《红楼梦》用许多笔墨渲染出来的贾宝玉的这种特点是如此重要:去掉了它也就没有了贾宝玉。这就是这个叛逆者得以鲜明地与其他历史上的和文学中的男性叛逆者区别开来的缘故,这就是曹雪芹的独特的创造。在贾宝玉没有出场的时候,冷子兴就介绍了他七八岁时说的孩子话:“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贾宝玉的性格的这种特点也是打上了他的时代和阶级的烙印的。然而少年男女和青年男女的互相吸引,互相爱悦,这却不是一个时代一个阶级的现象。因此,虽然他的时代和阶级都已经过去了,贾宝玉这个共名却仍然在生活中存在着。但是,如果今天有人有意地去仿效贾宝玉,而且欣赏他身上的那些落后的因素,那么就只能说是他自己犯了时代的错误。
(摘编自何其芳《论〈红楼梦〉》)
材料三:
贾宝玉似傻如狂的语言和行为,从表面来看,只是一个淘气放纵的贵族公子的任性而行,所以在世人眼里,他只是一个乖张任性的贵族公子,两首《西江月》词,就是世人眼里的贾宝玉,也是旧时代一般读者眼里的贾宝玉,更是贾政等人眼里的贾宝玉。不过贾政比一般人看得还更坏。他认为贾宝玉不仅仅是“似傻如狂”,更是一个可怕人物,将来要闯大祸,要弄到“弑君杀父”的地步的,所以狠心要把他打死。不过,这毕竟只是贾政一个人的想法,对于贾母、王夫人来说,贾宝玉则是贾家的命根子,是真宝玉。但从社会上一般人的普遍认识来说,贾宝玉只是一个“行为偏僻性乖张”“于国于家无望”的人而已。
然而,贾宝玉的种种“怪僻”的言行,实际上作者是寓有深意的,作者如此写,是一种曲笔,他不好明写,就绕着弯子写。例如贾宝玉反对“仕途经济”,反对八股科举,骂那些官员是“国贼禄鬼”,“除四书外,竞将别的书焚了”等,从表面上看,只是说宝玉顽劣成性,不愿读书,不愿做官而已。然而,如果结合当时的历史和社会现实,则可知当时的思想界一直在坚持着反程朱理学的斗争,同时也在反对八股科举制度,第七十三回里明确说贾宝玉“更有时文八股一道,因平素深恶此道,原非圣贤之制撰,焉能阐发圣贤之微奥,不过作后人饵名钓禄之阶”,贾宝玉“除四书外,竟将别的书焚了”,实际上就是绕着弯子反对程朱理学,反对科举八股制度,唯恐别人看不出来,还特地在七十三回里点上一句。为了隐蔽这种思想,曹雪芹特意把贾宝玉写成“小人大思想”,即从形象来看贾宝玉是一个孩子,但从他讲的话来说,又是大人的思想。这样使人觉得这些话只是一个孩子“似傻如狂”的胡言乱语而已。那么,这样的“小人大思想”是否太违背实际呢?其实也并非太违背实际,因为在封建时代,从童蒙起就开始读《四书》《五经》。与曹雪芹同时的戴震读私塾时,读到《大学章句》就曾质问过塾师,两千年后的朱熹如何能知道两千年前孔子的意思?意思是朱熹的注释不可信,是杜撰。这就是实际上的“小人大思想”。
所以,我们如从表面上来看贾宝玉的言行,不过是一个“似傻如狂”的孩子,但如果进一步深思,就会发现,在他的言行里却隐藏着一种反传统、反程朱理学、反八股科举的叛逆思想。
(摘编自冯其庸《解读〈红楼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贾宝玉天生就拒绝被世俗之物所役,所以他在潜意识里一直想过一种诗意状态的生活。
B.贾宝玉在闲中也有忙,但是这种“忙”是他享受生活、珍惜时光、宽待朋友家人的表现。
C.贾宝玉作为男性叛逆者形象,与历史上的和文学中的其他男性叛逆者形象相比有明显差异。
D.曹雪芹写宝玉种种“怪癖”言行,作者认为他实际上是绕着弯反对程朱理学和科举八股制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曹雪芹把贾宝玉界定为第一闲人,并在《红楼梦》中借用薛宝钗之口给他取了“富贵闲人”这一别号。
B.贾宝玉作为一个共名仍然存在于生活中,但他的时代和阶级已经过去,不值得今天的人去效仿和欣赏。
C.贾宝玉似傻如狂的言行,以当时观点来看,是荒唐怪诞的,不合时宜的,与他父亲对他的希望背道而驰。
D.与曹雪芹同时的戴震读私塾时,曾就朱熹的注释不可信质问过塾师,这说明戴震也具有“小人大思想”。
3.下列选项与材料三中贾宝玉“小人大思想”,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 )
A.湘云借机劝宝玉要常与“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宝玉说:“林妹妹不说这样的混账话,若说这些,我也和她生分了。”
B.晴雯失手摔坏扇子,宝玉道:“那扇子原是扇的,你要撕着玩也可以。”便递与晴雯扇子,晴雯嗤的一声撕了两半,宝玉在旁边笑道:“撕的好!再撕响些!”
C.宝玉说:“那些个须眉浊物只知道文死谏,武死战,这二死是大丈夫的名节。竟何如不死的好!必定有昏君他方谏,他只顾邀名,猛拚一死,将来弃君于何地?”
D.贾府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贾宝玉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并作一副七言对联,得到贾政的认可。
4.材料一评价贾宝玉“让存在的意义在闲散中充分展开”,请结合材料理解这句话的含义。(4分)
5.《红楼梦》塑造贾宝玉这一形象有何社会意义?请根据三则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脸 谱
蒋冬梅
乐师傅一生登过多少次舞台,他早已记不清了,有时在灯光璀璨的舞台,有时在乡间简陋的戏台,有时在田间,有时在屋头,甚至是一方窄窄的讲台。台下的孩子们都戴着脸谱面具,那是乐师傅缝制的缩小版的面具,他们是来跟乐师傅学变脸的。之前乐师傅没见过他们,眼前的这些孩子们唯一的区别,只是图案各异的脸谱。孩子们正眼巴巴等着,看乐师傅的变脸表演。他们乐至这地方,会演变脸的人不少,可变来变去,人们还是觉得,自己一张干干净净的脸最好。
讲台不过三尺宽,乐师傅尽展两臂,摆动长袖,衣底的风来回兜转,踹步抖衣,摇扇摆肩,舞得潇洒自由,通身成竹在胸的气派。恍然间只一瞬,他就从现世人间的乐师傅,转换为远古时代的猎手。彼时莽林茂盛,野兽凶猛,猎手脸绘七彩,身披红衣,头戴金冠,手持利弓,伴着虎啸狮吼,风吹林动,眨眼间,猎手脸孔变换出种种魅魑模样,热辣的色彩和骇人的图案,显得格外狰狞威慑。乐师傅常对人说,这脸谱绘得狰狞,原本是猎人为恫吓野兽的,细细看那彩绘花纹,也是绝美的,但那终究是张假脸而已。
台下的孩子们看得入了神,台上的乐师傅也入了神,在他眼中,已幻化出另一番情境。他是神的首领,带领一众小神,个个红衣花脸,彩帽蝶衣,御风飞驰。音乐渐止,台上乐师傅舞步手势随之渐缓,如一场风止花落,台下孩子们意犹未尽,掌声随之猛烈响起。
不等乐师傅下台,孩子们一拥而上,把乐师傅团团围住,叽叽喳喳问起变脸的事。乐师傅看着他们脸上一张张缩小版的脸谱,仿佛能看见脸谱下稚嫩的盼望。他心里高兴,一下子多了这么多小徒弟,以后,他再也不用寂寞一人,孤独地在茶馆小戏台上,扯下一张张脸谱,露出情绪多变的内心,每次最后露出自己那张本脸,总是忧心忡忡的表情。
乐师傅多么用心啊,为了教这些孩子,他用心制作了几十张小版脸谱。裁剪描画贴合,他觉得描画的不是脸谱,而是一幅能传世的画卷,一张张脸谱,在他眼前仿佛旋转起来,汇成七彩的河,流过百世华年。他想起当年师傅教他的话:艺术不是秘方,传下去才会活着。师傅年轻时,是乐至最好的变脸师傅,不仅技艺好,艺品人品皆佳。
孩子们学得很用心,他们小手柔软灵巧,机关秘密掌握得很快,孩子们模仿着乐师傅的样子,端着姿势,迈着脚步,抖衣摆袖,有几分架势了。乐至的变脸技艺盛行,孩子们多少会些皮毛,学得快的孩子,已能扯下脸谱,变换表情了,虽然手法比乐师傅要慢得多,要拙得多,可已经让人非常惊喜了。其中一个孩子学得最快,他能变换三张脸谱了。乐师傅只给他们做了四张脸谱,如果他扯下最后那张脸谱,就能看见他的本脸了,可那孩子迟迟不肯扯掉最后那张脸谱。
脸谱之下,在眼睛的孔洞处,露出那孩子一双水汪汪的眼睛,眼神怯生生的,似有什么话欲言又止。乐师傅鼓励他说:“你行的,变回本脸啊。”没等那孩子说话,旁边的孩子早插话说:“他啊,肯定是豁嘴子,怕丑喽。”一句话说得那孩子更羞了,隔着脸谱,乐师傅都能感到那脸上的窘态。乐师傅略一沉吟说:"没关系,你不想扯,就戴着吧。”
可是随着别的孩子练习进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孩子都能变化脸谱了,有的孩子已能扯下第四张脸谱,最后露出一张本脸,做出滑稽的猴子表情,引大家哄堂大笑。乐师傅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的脸,可只剩那个羞涩的孩子,迟迟不肯摘下最后一张脸谱,他一个人坐在角落里,戴了脸谱的脸上,透着无限落寞。
等孩子们哄闹着散了,乐师傅走过去,轻轻对他说:"不怕的,只演给师傅一个人看吧。”那孩子抬起脸,乐师傅突然发现,脸谱上有一块小小水渍,那双黑亮亮的眼里,闪着涔涔泪光。乐师傅明白,孩子一定有难言之隐,他伸手擦去将要滑下的泪滴,想把孩子揽入怀里。可就在那一瞬间,孩子以极快的速度,扯去了第四张脸谱。
一张沟壑纵横的脸,赫然暴露在乐师傅眼前,那分明是受过伤的脸,皮肤扭曲着隆起褶皱,嘴巴那里有一个豁口,牙齿裸露着。乐师傅明白了,他不肯扯下最后一张脸谱,是想遮住自己的脸。
乐师傅觉得心如刀割,他沉吟片刻,慢慢贴近孩子耳边,声音颤抖着说了句话。片刻间,孩子布满褶皱的脸,正慢慢舒展,继而有一朵花开了。那一刻,乐师傅心里,有了一张新的脸谱图样,他想,那一定是他画过的,最美的一张脸。
(选自《小小说月刊》)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提到脸谱原本是猎人为恫吓野兽而制作的,意在强调变脸技艺源于实用而非艺术,是原始巫术的延续。
B.乐师傅在茶馆表演变脸时,露出自己本脸后总是忧心忡忡的样子,是因为他担心变脸时技艺的秘密被观众识破。
C.文中写到豁口男孩“迟迟不肯扯掉最后那张脸谱”,既暗示其有着难以言说的苦楚,也为后文揭示其面部缺陷埋下伏笔。
D.文章最后写到豁口男孩终于扯下脸谱并露出了笑容,这一情节说明艺术训练能够彻底消除个体对自身缺陷的心理羞耻。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二段描写了乐师傅“抖衣摆袖”的动作,通过传统戏曲程式化表演来展现人物的自信与艺术功底。
B.小说善用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特征,如乐师傅“想把孩子揽入怀里”这处描写便展现了乐师傅富有爱心的特点。
C.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通过乐师傅的视角直接展现豁口男孩的心理活动,增强了故事的代入感和真实性。
D.小说结尾将“沟壑纵横的脸”与“绽放的花朵”作对比,以视觉冲击体现了艺术具有疗愈个体心理创伤的力量。
8.豁口男孩在学习变脸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4分)
9.小说以“脸谱”为题目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疏曰:“理天下者,以人为本。欲令百姓安乐,在刺史、县令。县令既众不能皆贤若每州得良刺史则合境苏息。天下刺史悉称圣意,则陛下可端拱岩廊之上,百姓不虑不安。自古郡守、县令皆妙选贤德,欲有迁擢为将相者,必先试以临民,或以二千石①入为丞相及司徒、太尉者。朝廷必不可独重内臣,外刺史、县令,遂轻其选。所以百姓未安,殆由于此。”太宗因谓侍臣曰:“刺史,朕当自简择;县令,诏京官五品以上,各举一人。”
(节选自《贞观政要·择官》)
贞观元年,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尝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门。出阁门后,监门校尉始觉。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议,以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误带刀入,徒二年,罚铜二十斤。太宗从之。大理少卿戴胄驳曰:“校尉不觉,无忌带刀入内,同为误耳。准律云:‘供御汤药、饮食、舟船,误不如法者,皆死。’陛下当据法,罚铜未为得中。”太宗曰:“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挠法耶?”更令定议。德彝执议如初,太宗将从其议,胄又驳奏曰:“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若论其过误,则为情一也,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太宗乃免校尉之死。
(节选自《贞观政要·公平》)
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往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悔过》)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泉,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
【注】①二千石:汉代郡守的俸禄为二千石,故称。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县令A既众B不能C皆贤D若每州E得良F刺史G则合H境苏息。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端拱,指君王无为而治,与《谏太宗十思疏》“鸣琴垂拱”中的“垂拱”含义相近。
B. 缘,文中指因为,与《齐桓晋文之事》“缘木求鱼”中的“缘”含义相同。
C. 敢,文中指谦辞,冒昧地,与《鸿门宴》“秋毫不敢有所近”中的“敢”含义不同。
D. 比,文中指最近,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比及三年”中的“比”含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马周认为,自古以来,郡守和县令都要精心选拔,打算提升做大将或宰相的人必定先让他们试做地方官,或者从郡守中选拔。
B. 长孙无忌带刀进入东上阁门,监门校尉后知后觉。封德彝认为监门校尉罪该处死,长孙无忌应判处徒刑加罚款;戴冑引用相关律法进行反驳。
C. 太宗命令重新拟定对长孙无忌和监门校尉的处理意见,封德彝坚持最初的意见,太宗没有理会,听从戴冑犯罪情节相同、量刑不应差别太大的建议。
D. 太宗以鸟筑高巢、鱼藏深穴却仍然无法摆脱被人捕获的命运为喻,生动形象地告诫臣子应当忠诚正直、清廉无私,以避免灾难,保持富贵。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4分)
(2)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4分)
14.文中画双横线的句子反映出唐太宗怎样的理念?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小题。
菩萨蛮·商妇怨
江开
春时江上廉纤雨,张帆打鼓开船去。秋晚恰归来,看看船又开。嫁郎如未嫁,
长是凄凉夜。情少利心多,郎如年少何!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点出商人离开的季节、地点和环境,“廉纤”二字写出细雨纷飞的迷蒙之感,更添凄清哀凉。
B.“张帆打鼓开船去”运用白描写出了商人离去时的决绝,“秋晚”才归,可见商妇的婚后处境。
C.下片写商人“情少利心多”,《琵琶行》也提到“商人重利轻别离”,可见当时商人都薄情重利。
D.全词照应严密,商人春去秋归,眼下“船又开”,正是“嫁郎如未嫁,长是凄凉夜”的生动写照。
16.唐代诗人李益的《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与本词在情感和抒情手法上都有相同之处,请结合两首作品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战国时的六国,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却亡于秦国。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理由是:“ ” ;杜牧则认为“ ”,就能抵御秦国。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冉有表示,治理一个小国,他用三年时间,“ ”;至于礼乐教化则“ ”。
(3)“管弦”是中国传统乐器中管乐器和弦乐器的统称,古诗文中常用“管弦”代指音乐,例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民族承载着历史文化遗产 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子孙万代,也属于我们这一代人。我们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 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坚决防止急功近利的破坏性开发。五千多年来, 中华民族之所以巍然屹立,就源于守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条根脉。如果不珍惜自己 的历史文化,就等于忘记了根本,丢掉了根基,割断了精神命脉。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翻开中国历史长卷,从甲骨竹简到秦砖汉瓦, 从诗文辞赋到水墨丹青……中华文明在历史的跌荡起伏中推成出新、赓续发展,成为人 类历史上唯一绵廷至今、从未中断湮没的文明形态,成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 的历史积淀和精神命脉,成为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坚实根基和基因密码,成为中 国共产党蔽路蓝缕奠基立业的历史镜鉴。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 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文中第二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2分)
20.下列句子中的“和”与文中加点的“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对于和日本关于钓鱼岛问题的纷争,中国政府重申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B. 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C. 别里科夫和我同住在一所房子里。他的卧室很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
D. 他那许多和他原来的身躯相比细得可怜的腿脚,无可奈何地在眼前舞动着。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无数颗星星在茫无涯际的宇宙中运动着。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 ① ,但实际上每个恒星都是一个火热的太阳。汹涌的热浪不断地从这些大火球 吐出来,射向广漠的宇宙空间,它们的热度非常高,表面温度至少有三千摄氏度。即使 是最坚硬的金属,一接触它们的表面 ② _,甚至化为气体。可是,当你看到静静 的夜空中闪烁着寒光的小星星的时候,说不定还会把它们当作萤火虫呢。
许多红色的星星很大很大,有的可以装得下八十万万个太阳。 ③ ,有的比地球还小。可是这种星星的物质,密度特别大,火柴头那么大的一点点就抵得上十多个 成年人的重量。还有数量众多的中等的恒星,这些恒星像太阳一样,体积不太大,密度 不太小,表面温度也不十分高,只有几千摄氏度。
恒星有各种各样的,但是全都是灼热的庞大的气体球,全都是发光发热的。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美国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大卫·查普曼开讲座,解读中国神话故事,引起轰动和热议:“我们的神话里,火是上帝赐予的;希腊神话里,火是普罗米修斯偷来的;而在中国的神话里,火是他们钻木取火坚韧不拔摩擦出来的!——钻木取火。”
“面对末日洪水,我们在诺亚方舟里躲避,但中国人的神话里,他们的祖先战胜了洪水。看吧,仍然是斗争,与灾难做斗争!——大禹治水。”
“假如有一座山挡在你的门前,你是选择搬家还是挖隧道?显而易见,搬家是最好的选择。然而在中国的故事里,他们却把山搬开了!——愚公移山。”
材料二:
故事是人类文化的基本元素和重要标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这充分说明,讲好中国故事,让人民从中受到鼓舞,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意义重大,也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职责使命。
本校拟举办一次主题为“走进中国故事,了解真实中国”的中外青少年交流活动,你将作为中国的青少年代表进行发言,发言稿要求结合至少两个中国神话故事,向外国青少年介绍中国的发展,使他们感受中华民族的精神。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
1.A
2.B
3.D
4.(4分)
①贾宝玉天生拒绝被物所役,不把财富、贵爵、权势看在眼里,在闲散中赢得了大自由、大自在。②贾宝玉不把自己羁绊于世俗的各种角色之中,通过闲散把自己和众人、常人区别开来,放下世俗负累,持守着生命的本真状态。
(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5.(6分)
①贾宝玉持守生命的本真。他不为名利所累,其自由、旷达的生命状态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②宝玉成为生活中一个共名。其真纯的个性与对女性的欣赏与尊重,把自己与男权社会的其他男性区别开来。③贾宝玉是批判社会的一面镜子。贾宝玉“似傻如狂”的言行,隐藏着反传统、反程朱理学、反八股科举的叛逆思想。
(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6.C
7.C
8.(4分)
①好奇、期待: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对变脸充满好奇,并盼望能很快学会变脸。
②担心、犹豫:当学到扯最后一张脸时,因为害怕自己的面部缺陷被人嘲笑,而不肯扯下最后一张脸谱。
③窘迫、伤心:当被同伴嘲笑他“肯定是豁嘴子,怕丑”时,他感到窘迫、伤心,独自一人在角落里落寞地流泪。
④释然(自信)、开心:在乐师傅的鼓励和肯定下,他终于卸下了心理负担,扯下了最后一张脸谱,并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每点1分,如将②③笼统概括为“自卑”,可给1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9.(6分)
①情节层面:从乐师傅传授变脸技艺,到豁口男孩因面部缺陷以脸谱隐藏自我,再到豁口男孩最终撕下脸谱,脸谱贯穿全文,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线索。
②人物层面:脸谱是塑造人物的物象,小说通过乐师傅制作脸谱、教孩子们变脸等情节表现了他坚守传统技艺的热忱以及富有爱心的形象特征。
③主题层面:小说通过乐师傅鼓励豁口男孩扯下最后一张脸谱面对真实自我的情节揭示了小说的双重主题:生命的美不在外表而在内心的勇敢、自信,艺术的美不在形式而在为生命提供美学力量,而这也是艺术传承的关键所在。(主题若答为“艺术可以给人带来积极的改变,艺术传承中真情的美好”等亦可给分)
④效果层面:脸谱能在视觉上激发读者的想象,吸引读者兴趣。
(每点2分,任意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大意相同即可给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10.BDG 【解析】句意:县令那么多,不可能都是贤才,如果每个州都能有一个好的刺史,那么整个州就可以安定繁荣了。
“县令既众”中,“县令”是主语,“既众”是谓语,主谓结构,表意完整,故B处断开。
“不能皆贤”省略主语“县令”,“不能皆贤”作谓语,应单独成句,故D处断开。
“若每州得良刺史”中,“若”表示假设,“每州”作主语,“得”作谓语,“良刺史”作宾语,主谓宾齐全,故G处断开。
11.B 【解析】A.正确。指君王无为而治/垂衣拱手。句意:那么陛下就可以高枕无忧/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
B.不正确。因为/向上爬,攀援。句意:校尉因为无忌的缘故以招致罪害/爬上树去找鱼。
C.正确。文中指谦辞,冒昧地/有胆量做某事。句意:(所以)我才敢于顽固地请求/财物丝毫都不敢据为己有。
D.正确。最近/与“及”连用,等到。句意:近来,天下安定/等到三年以后。
12. C 【解析】C.“太宗没有理会”错误,由“德彝执议如初,太宗将从其议”可知,唐太宗将要听从封德彝的建议,并非没有理会。
13. (1)回想年轻时的处事行为,很是觉得不对。
(2)但使自己陷入灾祸之中的,都是因为贪图财物和好处,(在这个问题上,)人和那些鱼、鸟有什么区别呢?
【解析】(1)“思”,回想;“大”,很;“非”,错误,不对。
(2)“陷”,使动用法,使自己陷入灾祸;“贪冒”,贪图;“何以”,以何,有什么。
14. ①力求坚持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和底线。②力求公正严明,不因长孙无忌是皇亲国戚而徇私。
(答对1点得1分,答对2点得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说明太宗深知法律关乎天下,强调任何人都要遵守法律,坚持以法律为准绳。
“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挠法耶”说明太宗在处理政务时力求坚持做到依法行事,力求公正严明,不因长孙无忌是皇亲国戚而徇私。
【参考译文】:
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疏说:“治理天下,人才是根本。要想让百姓安居乐业,关键是选好刺史和县令。县令那么多,不可能都是贤才,如果每个州都能有一个好的刺史,那么整个州就可以安定繁荣了。如果全州的刺史都符合皇上的心意,那么陛下就可以高枕无忧,百姓就不用忧虑不能安居乐业了。自古以来,郡守、县令都是精心挑选德才兼备的人(担任),打算提拔为将军或宰相的,一定先让他们做一段时间的地方官进行考察,有的从郡州官员升为宰相、司徒或太尉。朝廷千万不要只注重皇帝身边大臣的选拔,而忽视州县两级主要官员的选拔。百姓不能安居乐业,恐怕与此有关。”太宗于是对侍臣说:“刺史由我亲自挑选,县令就由在京五品以上的官员每人推荐一人。”
(节选自《贞观政要·择官》)
贞观元年,吏部尚书长孙无忌曾经被皇帝召见,不解下腰间的佩刀,向东走上阁门。走出阁门之后,监门校尉才发觉。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认为,由于监门校尉没有觉察,其罪行该判处死刑,无忌失误地带刀进入,判刑两年,罚二十斤铜。太宗听从了他的建议。大理少卿戴胄反驳道:“校尉没有察觉,无忌带刀进入,同样是失误。按照律法上说的:‘供给皇上汤药,饮食,舟船,失误不按照法规的人,都应当死。’皇上应当按照律法,罚款铜不符合法理。”太宗说:“法律,不是我一人的法律,是天下的法律,怎么能够因为无忌是皇亲国戚,便想要扰乱法律呢?”让臣子们更改命令订立议案。德彝坚持他原来的想法,太宗即将听从他的建议,胄又驳斥道:“校尉因为无忌的缘故以招致罪害,按照法律当从轻处理。如果讨论他的过失和错误,则是为了感情的缘故,然而生死差距巨大,(所以)我才敢于顽固地请求。”太宗于是免了校尉的死罪。
(节选自《贞观政要·公平》)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房玄龄说:“做人非常需要学习与求问。我过去因为许多敌人没有平定,东征西讨,亲自参与军事,没有空暇读书。近来,天下安定,人在殿堂,不能亲自拿着书卷,(就)命令别人读给我听。做国君,做臣子及做父,做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书里。回想年轻时的处事行为,很是觉得不对。”
(节选自《贞观政要·悔过》)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古人说:鸟在树林里栖息,仍然担心不够高,又把巢筑到树顶上;鱼在水中潜藏仍然担心水不够深,又在洞窟之下建穴。然而最终被人捕获,都是因为贪婪食饵的缘故。今日人臣接受任命,身居高位,享受着丰厚的俸禄,应当做到忠诚正直,办事公平清廉,那么就会无灾无害,长久保持富贵。古人又说:‘祸福是不分门第的,全是人为招引的结果。’但使自己陷入灾祸之中的,都是因为贪图财物和好处,(在这个问题上,)人和那些鱼、鸟有什么区别呢?
(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
15.C 【解析】“当时商人都薄情重利”以偏概全,仅从所给诗词的内容来看,得不出“当时商人都薄情重义” 的结论。
16 . (6分)
情感:都抒发了商妇独守空闺的孤寂和年华虚度的苦闷。(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抒情手法:①叙事抒情。(1分)李诗以白描的手法叙述商人妇独守空闺,悔嫁商人的心声。江词叙 述商人两次外出,凸显商人春去秋归,商妇青春虚度的感叹。(1分)②直抒胸臆。(1分)李诗“早知 潮有信,嫁与弄潮儿”直接抒发所嫁非人的悔恨,江词“情少利心多”“郎如年少何”直接抒发商妇对青春虚度的感慨以及对商人情薄的指责。(1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和抒情手法的把握。江词“嫁郎如未嫁,长是凄凉夜”倾诉守空房的孤独;“郎如年少何”感慨青春虚度。李诗“朝朝误妾期”写出商妇的孤独和青春虚度。抒情手法包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叙事抒情、托物言志和用典抒情,要避免同其他手法混淆。
17.(1)弊在赂秦 使六国各爱其人
(2)可使足民 以俟君子
(3)管弦呕哑 多于市人之言语(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9分)
18 . (4分)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
(每处2分,第一处,“中华民族承载着历史文化遗产……"”改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 第二处,“不仅属于子孙万代,也属于我们这一代人”改为“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
【解析】 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中华民族承载着历史文化遗产”属于“主客颠倒”,应该修改成“历 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第二处,“不仅属于子孙万代,也属于我们这一代人”表示递进关系,应 该修改成“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
19 . (2分)
跌荡起伏一跌宕起伏;推成出新一推陈出新;绵廷一绵延;蔽路蓝缕—筚(荜)路蓝缕
(每处1分,任意答出两处即可)
20.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判断字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 项“和”做连词使用,其余三项均 做介词使用。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本题共2小题,9分)
21 . (6分)
①它们好像是冷的 ②也会熔化③也有一些恒星非常小
(每处2分,其他答案盲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第一空根据后面的内容“但实际上每个恒星都是一个火热的太阳”可以推出前面所填内容要与“火热 的太阳”相反的内容,所以可以填“它们好像是冷的”;第二空根据后面内容“甚至化为气体”可知它们 会被融化,所以可以填“也会熔化”;第三空根据后面内容“有的比地球还小”可知恒星是很小的,所以 可以填“也有一些恒星非常小”。
22 . (5分)
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热浪从恒星中喷薄而出的汹涌场景,(2分)表现出恒 星的热度之高、喷射范围之广。(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