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第一中学北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月考(第三次大单元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第一中学北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月考(第三次大单元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7 11:54: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泰一中北校 第三次大单元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春节申遗成功不仅是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肯定,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的国际认可。
春节从历史深处走来,其起源与年的概念形成相关。在不同年代,年有不同的称谓,据《尔雅·释天》记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年本意味着庄稼丰收,甲骨文中,年的写法为上“禾”下“人”,禾是成熟的谷子,人背谷子,意味着好的收成。人们将谷物成熟一次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一年。“履端于始,序则不愆。”夏、商、周三代分别以建寅之月(夏历一月)、建丑之月(夏历十二月)和建子之月(夏历十一月)作为自己的“年始”,为过年习俗的形成奠定了时间基础。由于缺乏文献,夏商以前人们过年的情形难以确知。可以确定的是,周代已形成丰富的过年习俗,并以夏历十一月为年始。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颁行《太初历》,重新以建寅之月(夏历一月)为正月,由此夏历一月一日成为岁首之日,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更新是春节的独特内涵。“随时之义大矣哉。”中国人讲求顺天应时,在旧年过去、新年来临时,人也要进行相应的更新,春节就处在年度时间循环的更新点上。祈福也是春节内涵的一部分,古人在正月元日吃鸡子、五辛盘等,其意在于此。“春,蠢也,蠢动而生也。”迎春是春节的内涵之一。正月初一是“三元之日”,既是一年的第一天,又是春季和孟春之月的第一天,虽然“春节”的专名历史不久,但过年很早就与春联系起来,至今不断。过年的团圆也是如此。这不仅指生者之间的团圆,也指生者与逝者的团圆。许多地方有接家堂、摆供祭祖的习俗,这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感恩之心的体现,反映了中国人的伦理情感和人文关怀。另外,“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和谐是天地、四时、万物各守其正而又彼此和睦共处的理想状态。在“一元复始”之时,力争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及自我身心的和谐,是人们的美好诉求。春节期间的祭神、祭祖仪式,拜年守岁仪式,走亲戚看朋友的社会交往,以及对各种娱乐活动的参与,都包含着对“和”的追求,也都是达致和谐的方法和手段。
海外华侨华人既了解春节的文化内涵,又熟悉当地民众的接受方式,在春节文化对外传播推广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他们在海外因地制宜传播春节符号,推动了春节文化的不断更新。这种更新正如春节的自身价值:在新的周期里,带着新的希望前行。
(摘编自张勃《为何说春节申遗成功是中国年走向世界重要标志?》)
材料二:
相对于其他濒临灭绝、后继无人的非遗而言,春节的生命力显得尤为旺盛。这并非偶然,而是集体记忆在社会框架中的不断重构与传承的结果。
从腊月底的精心筹备,扫尘除旧以迎新春,到贴上寓意吉祥的春联,阖家团圆围坐共享年夜饭;从守岁时对新岁的殷切期盼,到初一清晨走亲访友的拜年之礼,再到街头巷尾热闹非凡的舞龙舞狮表演,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年俗活动不仅是个体回忆,更是社会群体的共同记忆,体现了集体记忆的社会性、客观性和建构性。集体记忆在社会框架内形成,如家庭、仪式等,每个框架都有其特定的记忆内容和形式。春节的习俗和活动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框架内得以再现和传承,饱含着中国人对家庭、亲情和故乡深深的眷恋与热爱,凝聚着中华民族数千年传承不息的文化基因与情感密码。可见,春节是历史跨度最长、民俗涵盖面最广、非遗涉及地域最多的集体记忆。
春节集体记忆在拜年走亲访友、春运城乡流动的氛围中广为传播。只要到这一年终岁首的时刻,春节的氛围感就以各种方式弥漫开来,浸润着不同的人群。过新年的集体记忆的信息以人际传播的方式被群体成员共享,群体成员通过亲身参与了解信息,并获知其他成员也获得了相同的信息,从而产生共同感,不断地强化社会群体的集体记忆。
春节集体记忆在阖家团圆、祭祀祈福的节日仪式中实现代际传承。一方面,春节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家庭团圆节日,而家庭是发生代际传承的有利场域。除夕夜守岁,是春节最具代表性的仪式之一。在“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这样的场景中,长辈们将家族的故事、传统习俗以及对新年的美好祈愿传递给晚辈,晚辈们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着家族文化的魅力与力量,从而使得春节的集体记忆在代际之间得以延续和传承。另一方面,亲情在这个节日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无论人们身在何处,每逢春节都会让他们“倍思亲”。这种对亲情的温暖回忆和牵挂之情,是春节集体记忆中最为动人的情感纽带。此外,在春节祭祀先祖、悼念亡者也是一种典型的获取“对集体起到促成作用”的记忆。这些祭祀活动不仅是对先祖的缅怀,更是对家族和文化传统的传承。正如“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体现了人们在思念中寄托着对先祖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盼;而“香烟缭绕处,祈福报平安”,则体现了人们在祭祀活动中,祈求先祖的庇佑,希望新的一年平安吉祥。
(摘编自许诺《春节集体记忆里的家国情》)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夏、商、周三代分别确立的“年始”,奠定了年俗形成的时间基础,但当时人们过年的情形还难以确知。
B. 春节期间的祭祖仪式,是对逝者的尊重,体现感恩之心;也是达致和谐的方法,包含着对“和”的追求。
C. 春节的习俗和活动并非个体的回忆,而是历史跨度最长、民俗涵盖面最广、非遗涉及地域最多的集体记忆。
D. 在春节最具代表性仪式的除夕夜守岁场景中,晚辈们会在长辈的教导下感受着家族文化的魅力与力量。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年的概念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变化过程,“年始”之日直到汉武帝时才最终确定下来。
B. “春节”这一名称由来时间不长,但过年与春关联的时间很早,迎春习俗至今不断。
C. 正是集体记忆在社会框架中不断地重构与传承,才使得春节的生命力显得尤为旺盛。
D. 春节祭祀祈福是对先祖的缅怀,是独有的典型的获取“对集体起到促成作用”的记忆。
3. 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一中“春节内涵特点”的一项是( )
A. 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B. 腊月二十九开始,贾府上下,里外洒扫,换门神,挂灯笼,贴对联。
C. 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中的好运气。
D. 篝火燃起,鞭炮声响彻年夜天空,乡亲们围着火堆跳着,叫着,跑着。
4. 如何理解材料一中画线处引用句的含意和作用?请简要分析。
联合国旅游组织专家曾说“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节的集体记忆在传承过程中有属于自己的演述方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北上[注]·1900年—1934年,沉默者说
徐则臣
你永远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事。我从城里回来,半道上遇到蕙嫂的孙子二蛋。十五岁的二蛋跑得上气不接下气,哑巴爷爷哑巴爷爷,每一个字都噎得伸长脖子,出——出事了!我问什么事。二蛋说,如——如——如玉奶奶被日本人的狗咬——咬——咬死了!我头脑嗡地响起来,右腿被坏掉的左腿绊了一跤,摔到地上。二蛋把我扶起来,终于理顺了舌头,哑巴爷爷,咱们先回家再说。我把毛驴和褡裢扔给二蛋,撒开腿就往家里跑。
院子里站满了街坊邻居。如玉的尸体停在院子里的一领草席上,盖着我们家最白的一块白布。儿子、儿媳妇、两个孙子跪在尸体旁边,小孙女被儿媳妇揽在怀里,她不知道哥哥和大人们在干什么,只是惊恐地看着白布呈现出的奶奶的身形。血渗透白布,变成紫黑色,触目惊心。邻居们给我闪开一条路,我两腿一软,跌倒在地上。如玉。我沙哑的嗓子里这辈子都没喊出过如此结实粗壮的声音,我把嗓子都喊破了。如玉。
白布,我只掀开了一个角,惨不忍睹。如玉脸上和身上已经没有一块好皮肉,全被那条狼狗撕烂了。狼狗被放开来去抓小孙女的,如玉拦在中间,狼狗一个跃起扑上来,如玉抓住狼狗两只前腿,同时被撞倒在地上,无论狗怎么咬怎么抓,她始终都没松手。如玉的两手像两把钳子死死地固定在狗腿上,直到她被狗撕烂并抓破内脏,直到死。因为如玉拖住了狼狗,小孙女才得以逃脱,被八岁的小孙子背着跑回了家。
三个日本兵从东岳庙回来,还要渡河到对岸。翻译问村民河工家住哪儿,直接找到我家门上。如玉正带小孙女玩沙包。隔壁儿子家的门开着半扇,儿媳妇当时在堂屋做刺绣。防止节外生枝的最好办法,就是尽快把日本人打发走,如玉决定去给他们摆渡。水不凶猛的时候,如玉经常帮我摆渡,她的两只手因此骨节粗大,东西抓得牢靠。她把小孙女抱进儿子家的院门,然后关上门,跟着日本人和翻译去了渡口。快到码头,小孙女追过来了,身后跟着小孙子,他被他娘派出来看着妹妹。儿媳妇根本不知道日本人找上门要摆渡。
日本人走得快,已经上了船。仁丹小胡子拍起了手,说我小孙女长得像西洋娃娃。后边的日本兵就开始叫唤,翻译官把他们的要求翻译给如玉听,他们想看看生娃娃的女人,肯定是个漂亮的西洋女人。如玉让小孙子赶快带妹妹回家,她要往船上走;船动了,事就没了。小孙子背上妹妹往回走,这时候牵狗的日本兵松开了狗绳,狼狗迅速跳上岸要去追小孙女。如玉一闪身堵住狼狗的路,狼狗受了刺激,一跃而起向如玉扑来。
蛮子营最靠边的住家离河边还有一段距离,邻居们听见有人叫了几声又没了声息,就没当回事。等两个孩子回到家词不达意地叫来我儿子,如玉已经仰面朝天死在荒草里,衣不蔽体,整个人被狼狗撕得稀烂。为了从狗腿上掰下她的手,如玉的十指的骨节被日本人生生折断。日本人自己把船渡到对岸,缆绳都没系,跳上岸就跑。船顺水漂流,搁浅在一个弧形的拐弯处。
我守了如玉两天,白天黑夜地坐在她身边。天热了,不能再不入土。我让儿子、孙子和二蛋把河滩上所有的野花都采回来,放进如玉的墓穴里。她的身底下铺满了花,她的身上盖满了花。我要让她像我第一次闻见她时那样香,让她带着一身的香味离开这个世界。我和儿子在她的墓穴旁边又挖了一个坑。儿子问,挖这个干吗?我说,死了埋我。坟墓在河滩上,儿子和蕙嫂他们都不赞同,发大水了容易被冲掉。我说冲掉了正好顺水漂流,回到风起淀。
葬完如玉,我这一生也可以结束了。马可·波罗说,中国是世界的尽头。我去日本兵小分队驻扎的营地附近仔细转了一圈,回来把如玉埋的坛子从院子里的银杏树下挖出来。左轮手枪还在,三十三年不用还跟新的一样;子弹也一颗颗精神饱满,一点锈迹都没生。吃过晚饭,我把小孙女抱在怀里,跟儿子、儿媳妇和两个孙子说,我去看看你们的娘和你们奶奶。我让儿子、儿媳看好三个孩子,让两个孙子看好妹妹。天太黑,他们以为我去如玉的坟边坐坐。
我的确去了如玉的坟边。我坐在她身旁抽了一袋烟,跟她说了几句话。到头来我竟不知道该跟她说什么了。站起身时我说,如玉,等等我,到那边我还要对你好。我摸摸腰后和裤兜,枪硬邦邦的,子弹哗哗地响。
(有删改)
文本二:
北上·2014年,在门外等你
徐则臣
马思艺三岁那年,日本鬼子越过山海关进犯通州,放狼狗咬死了马思艺的奶奶,她爷爷不干了。马福德对老婆之好,成了传奇和佳话,现在还在蛮子营流传。他要为老婆报仇。孤身一人夜闯日本鬼子小分队的驻地,一口气灭了十几个小日本,那条狼狗更是被他活活撕成两半。那天夜里,如果不是有个小日本好东西吃得太多,消化不了拉肚子,一个活口都不会留下。那小日本在背后给了马福德两枪。蛮子营的老少爷们儿去收尸时,马福德的两只眼还大睁着。那真是个纯爷们儿。蛮子营的男丁从那时候起,就被家人教育,做男人要向马福德学,一定要对老婆好,不惜拿出命来对她好。二蛋就牢记了这个教导,后来二蛋娶了马福德的孙女。
(有删改)
[注]2019年,徐则臣的《北上》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小说叙写了1901年—2014年这个时间段关于京杭大运河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展现了近现代中国史。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开头写二蛋前来给“我”报信,文本二中写二蛋娶了马福德的孙女,前后呼应,可以看出小说结构上的巧妙布局
B. 文本一用较大篇幅描绘如玉被狗撕烂并抓破内脏惨状,突出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本性,也反衬出如玉铁一般的意志。
C. 文本一中“我”“又挖了一个坑”、“葬完如玉,我这一生也可以结束了”以及挖出手枪等情节,都表明了“我”要去报仇。
D. 文本一对“我”报仇之前的心理和准备的叙写较简略;文本二对报仇进行了详写,清楚地交代了故事的最终结局。
7. 关于文中如玉遇害的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日本兵的狼狗跳上岸要去追小孙女,如玉为了保护小孙女而堵住狼狗的路,日本兵使唤着狼狗向如玉扑来。
B. 无论狗怎么咬怎么抓,如玉抓住狼狗两只前腿的手始终都没松。因为如玉拖住了狼狗,小孙女才得以逃脱。
C. 二蛋告知如玉的死讯,“我”不相信;但“我”回家时,如玉的尸体停在院子里,她脸上和身上已没有一块好皮肉。
D. “我”让儿子、孙子和二蛋把河滩上的野花都采回来,放进如玉的墓穴里,“我”去了如玉的坟边和她畅叙往事。
8. 有评论认为徐则臣的《北上》突出表现了一个“情”字,小说《北上》蕴含了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两则文本简要分析。
9. 同样叙述马福德报仇之事,文本一和文本二叙述人称不同,作者为什么要运用不同人称来叙述呢?请结合两则文本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晏子朝,乘弊车,驾驽马。景公见之曰:“嘻!夫子之禄寡耶 何乘不任之甚也 ”晏子对曰:“赖君之赐,得以寿三族,及国游士,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
晏子出,公使梁丘据遗之辂车乘马,三返不受。公不说,趣召晏子。晏子至,公曰:“夫子不受,寡人亦不乘。”晏子对曰:“君使臣临百官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国之民;然犹恐其侈靡而不顾其行也。今辂车乘马,君乘之上,而臣亦乘之下,民之无义,侈其衣服饮食而不顾其行者,臣无以禁之。”遂让不受。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二十五》)
材料二: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粟、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数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节选自司马光《训俭示康》)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把答案标号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君子寡A欲则不役于物B可以直道C而行D小人寡E欲则能谨身F节用G远罪H丰家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 临,文中意思为“管理”,与《观沧海》中“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中的“临”意思不同。
B. 服,与《答司马谏议书》“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的前一个“事”用法相同。
C. 乃,与《齐桓晋文之事》“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意思相同。
D. 先公,作者称呼去世的父亲。先,与《六国论》中“厥先祖父”中的“先”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景公送给晏子四匹马拉的豪华大车,送了好多次晏子都不肯接受。景公很不高兴,于是自己也不再享用奢华的车辆。
B. 材料二一开始,作者先交代了勤俭持家是一贯的家风,接着列举自己的生平事迹说明自己不喜欢奢靡的性格,现身说法,亲切动人。
C. 材料二第二段慨叹近年风俗侈靡,并列举风俗奢靡的具体表现加以佐证,最后对居高位者随波逐流的做法、给予了委婉的批评。
D. 材料二末段引用御孙的话,从理论上说明“俭”和“侈”所导致的必然结果,两者鲜明的对比使文章深入一层,说服力进一步增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
(2)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
14. 两则材料对于奢侈的危害各持怎样的观点 请加以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题方寺丞西重山瀑布亭
刘克庄
与客穷源上尽山,林霏初卷岭泥干。
似嫌甲第施朱戟,别筑茅亭俯碧湍。
龙怒岂容缘磴汲,雹寒不敢近崖看。
平生粗有登临胆,今日凭高立未安。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是作者为西重山瀑布亭所作,该瀑布亭是由其好友方寺丞建造,可以用来观赏瀑布。
B. 诗歌开头交代友人一同探寻瀑布源头,描绘了山林之中小雨淅沥的景象,暗示了探寻之旅的艰辛。
C. 尾联“平生粗有登临胆”与“今日凭高立未安”形成反差,通过写诗人登临高处时的感受,侧面烘托瀑布的特点。
D. 与苏轼《题西林壁》注重景、理结合的写法不同,本诗更侧重写景,当然景物中也透露着作者的情感、态度。
16. 古代诗文中,形容瀑布多用“素练”而本诗用“龙怒”,形容飞溅的水珠常用“飞雪”而本诗用“雹寒”,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生事”的指责,王安石指出新法的理论依据是“__________”,根本目的是“__________”,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
(2)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将岳阳楼置于过去与现在的时间纵深中,奠定了全诗阔大的境界。
(3)以流水喻时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之一,古人常借流水表达对于历史兴亡的感慨,如“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20分)
不知何时起,长江以南地区多了一种树,它们长在河边湖里,甚至在半人多深的水里泡着也无所畏惧。泡水部分的树干还会被“泡肿”,像一个个啤酒瓶栽在湖里。(甲)。它的叶子呈扁平条形,在小枝上二列排开。两列小叶正好排成整齐的羽毛状,平时低眉顺目地半垂着,冷天枝叶脱落,到地上就成了浪漫的“落羽”。
别看“落羽杉”名字形象又颇有古韵,个中却有一段曲折。其实“杉”字古书里不常用,而是写作“煔”,用来指杉科植物。只有民间用“杉”。到了21世纪,植物系统分类有了新发展,杉科植物都划归柏科统一管理,原来的杉科“户口本”被销毁,遭到“灭门”。那么要改叫“落羽柏”?不合适。嗨,名字嘛,身外之物,科学家明白就够了。方才尘埃落定,就叫“落羽杉”。
落羽杉是高大的伴水生树木,在原产地可高达50米以上,树龄甚至可以达两千六百多岁。这其实挺矛盾的——树高又泡着水,(乙)?落羽杉也发愁啊,为了长得结实,它们在根基上煞费苦心。①长在岸边的落羽杉会在离主干不远的地方长出一些根,②突出地面,③还经常拐个弯,④科学家叫它们“膝状根”。⑤关于膝状根的用途,⑥科学家有两个猜测——支持和呼吸。⑦近水的土壤不易透气,⑧还经常被淹,⑨落羽杉伸出些根来喘气也是无奈之举。这些根支持着不只一棵树,它们密密麻麻连接成网,彼此牵绊。在美洲遭遇飓风时,这些高大的树木能逃过灾害,膝状根 A 。
除了膝状根和“啤酒肚”,落羽杉的叶子也是一大景观。落羽杉叶密而枝疏,柔软有序,既不像柳树杂乱,也不像松柏密不透风,真得说浓淡相宜。春天的落羽杉枝叶新繁,色泽黄绿,清晨看去尤其可爱。到夏天变成浓绿,透着清净。秋天满树铜黄,映在水上,一望过去秋意簌簌。秋末,金黄会变成火红。不是修辞,真的是火红,很多红叶品种在落羽杉面前也都 B 。
18.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19.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21.有评论认为文中画横线处夸大事实,影响读者理解,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22.某植物园计划为园内的落羽杉制作植物信息卡片,帮助游客了解落羽杉的特点。请根据以上材料,替落羽杉写一段自我介绍,要求信息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70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完成写作。
当下,很多人倡导简约的理念,也有不少人肯定繁复的价值。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试题答案
1. B 2. D
3. A 4. ①此句描述了春天万物复苏之时,春虫开始蠕动、慢慢爬行的景象,象征着生机和希望。
②此处的引用,生动形象地揭示了“迎春”的内涵与意义,也兼有引出下文的作用。
5. ①在拜年走亲访友、春运城乡流动等氛围中,春节的集体记忆被群体成员分享。
②在阖家团圆、祭祀祈福等节日仪式中,家族文化和亲情在家庭场域中实现代际传递。
③海外华侨华人在海外因地制宜传播春节符号,助推春节文化不断更新。
6. D 7. B
8. ①如玉对孙女的守护之情。为了打发日本人,她去给他们摆渡。当日本兵放狗去追小孙女时,她用血肉之躯拖住了狼狗,保护了后代。②马福德和如玉的生死不渝之情。马福德在如玉墓穴旁挖了一个坑,生死相依;他为如玉报仇,一口气杀死了十几个日本兵。③马福德对侵华日军的愤恨之情。马福德夜闯日本鬼子小分队的驻地,一口气灭了十几个小日本,将那条狼狗撕成两半,死后两只眼还大睁着。
9. ①文本一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马福德是故事的讲述者,同时又是事件的亲历者、主人公,给人以真实感,便于展示人物内心活动,直接表达马福德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和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②文本二采用第三人称,以马福德的后代马思艺为叙述者,这样一种全知全能的视角,便于客观描述,也便于表达马福德报仇所产生的影响。③这样叙述人称和视角的转化,让文本一与文本二所在的章节紧密联结,构成一个独立的小故事,便于读者了解马福德的后人在当下的生活。
10. BDG 11. C 12. A
13. (1)我能够穿得暖吃得饱,还有破旧的车子和劣马供给自己(供自己享用),我已经很满足了。(2)认为他浅陋和吝啬(舍不得花钱),因此不跟着习俗顺风倒的人大概就少了。
14. ①材料一认为,国君和臣子都追求奢侈,就没有理由去禁止百姓铺张浪费乃至不讲礼义的行为了,不利于国家管理;②材料二认为,奢侈就会多贪欲,无论什么地位的人,贪欲多了就会招致祸患,因而奢侈是各种罪恶中的大罪。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晏子入朝的时候,乘坐破旧的车子,用劣马拉车。齐景公发现了这种情况,说:“哎呀!先生的俸禄太少了吗?为什么乘坐这么破旧不堪的车子呢?”晏子回答说:“倚仗国君的恩赐,我得以保全父、母及妻三族的衣食,还能周济国内的游士,使他们得以生存。我能够穿得暖吃得饱,还有破旧的车子和劣马供给自己(供自己享用),我已经很满足了”。
晏子出宫后,景公派大夫梁丘据给晏子送去四匹马拉的豪华大车,结果来回送了好多次,晏子都不肯接受。景公很不高兴,立即召见晏子。晏子到后,景公说:“先生不接受我的馈赠,那我也不乘车了。”晏子回答说:“国君派我管理百官,我应该节省衣食,朴素勤俭,给百官和百姓作个榜样。然而还恐怕他们奢侈浪费而不顾自己的品行。现在,国君在上乘豪华大车,我在下也乘豪华大车,这样,我就没有理由去禁止百姓不讲礼义、追求套华、铺张浪费的行为了。”最后,晏子还是辞谢了景公的好意,没有接受豪华的车马。
材料二:
我本来(出身在)贫寒的家庭,世代都凭借清白(的家风)相继承。我生性不喜欢豪华奢侈, 从做婴儿(时起), 长辈把饰有金银的华美的衣服加(在我身上),(我)总是因害羞而脸红并扔掉它。二十(岁那年)忝列在(进士的)科名(之中),(参加)闻喜宴(时),只有(我)不戴花,同年说:“(花是)君王赐戴的,不能违反(不戴)。”(我)才(在帽檐上)插上一枝花。(我)一向衣服(只)求抵御寒冷, 食物(只)求饱肚子,也不敢故意穿肮脏破烂的衣服以表示与一般人不同,以此取得人们的赞扬,只是顺着我的本性(行事)罢了。许多人都把奢侈浪费看作光荣,我心里独自把节俭朴素看作美德。别人都讥笑我固执, 不大方,我不把这作为缺陷,回答他们说:孔子说,“与其骄纵,毋宁固陋。”又说,“因为俭约而犯过失很少”,又说“有志于探求真理但却以吃得不好,穿得不好,为羞耻的读书人,是不值得跟他谈论的”,古人把节俭作为美德,现在的人却因节俭而相讥议,(认为是)缺陷,嘻,(真)奇怪呀!
近年风气尤其奢侈浪费,当差的大都(穿)士人的衣服,农夫穿丝织品做的鞋。我记得天圣年间,我的已经去世的父亲作群牧司判官时,客人来了未尝不摆设酒席,(但)有时斟(酒)三次,(有时)斟五次,最多不超过七次(就不斟了)。酒(是)向市上买的,水果只限于梨、栗子、枣、柿子之类,下酒菜限于干肉、肉酱、菜汤,食器只用瓷器和漆器:当时士大夫人家都这样,人家(并)不讥笑非议。(那时)聚会次数多而礼意殷勤,食物少而感情深厚。近来士大夫家庭,酒(如果)不是(照)宫内酿酒的方法(酿造的),水果、下酒菜(如果)不是远方的珍贵奇异之品,食物(如果)不是(很)多品种,食具(如果)不是(摆)满桌子,(就)不敢约会招待客人朋友。(为了约会招待)往往(先要用)几个月(的时间)准备,然后(才)敢发请柬。如果有人不这样做,人们(都)争着非议他,认为他浅陋和吝啬(舍不得花钱),因此不跟着习俗顺风倒的人大概就少了。唉!风气败坏得像这样,即使是居高位有权势的人不能禁止,(难道)忍心助长这种恶劣风气吗?
御孙说:“节俭(是各种好)品德的共(有特点);奢侈(是各种)罪恶中的大(罪)。”“共”(就是)“同”,(是)说有(好)品德的人都是由节俭而来的。(因为如果)节俭就少贪欲。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不为外物所役使,不受外物的牵制,可以走正直的道路。没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能约束自己,节约费用,避免犯罪,丰裕家室。所以说:“节俭(是各种好)品德的共(有特点)。”(如果)奢侈就会多贪欲。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贪欲,就会贪图富贵,不走正路,(最后)招致祸患;没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贪欲,就会多方营求,随意浪费,(最后)败家丧身:因此,做官的(如果奢侈,就)必然贪赃受贿,在乡间(当老百姓的,如果奢侈就)必然盗窃他人财物。所以说:“奢侈(是各种)罪恶(中)的大(罪)”。
15. B 16.
①“素练”从视觉上写出瀑布如白色绢绸般的特点,“龙怒”则运用比喻,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写出瀑布奔腾而下、气势磅礴的特点,给人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
②“飞雪”运用比喻写出水珠飞溅如雪花飘落的轻盈之态,“雹寒”则运用比喻写出水珠飞溅时如冰雹般打在人身上的寒冷,更突出了瀑布的力量之大、气势之猛。
17(1)举先王之政 兴利除弊 (2)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3)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18.甲:这种树就是落羽杉。乙:能长得结实吗 (4分)
19.②,修改为“这些根突出地面”⑥,修改为“科学家有两个猜测——呼吸和支持” (4分)
20.A.功不可没 B.自愧不如/甘拜下风/自叹不如 (2分)
21.①“户口本”“灭门”使用了双引号,表示这个词有特殊含义,形象生动,诙谐幽默;
②“户口本”被销毁、“灭门”两处采用比喻手法,指杉科这一植物门类被取消(不再有杉科这植物分类),形象生动,便于理解;
③本句与前文的“杉科植物都划归柏科统一管理”句意一致,并未夸大事实,采用修辞手法更有利于读者理解。 (4分)
22.示例:我叫落羽杉,是一种柏科植物。我有会被水“泡肿”的“啤酒肚”和突出地面的膝状根,还有排列似羽毛的叶子,随季节变换颜色,冷天掉落犹如“落羽”。(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