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京剧《捉放曹》是根据小说《三国演义》创作的剧目,讲述了曹操在逃亡中杀死无辜老汉吕伯奢一家的故事。剧中的曹操是一个疑心极重、冷酷无情的白脸奸臣。然而,这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形象。
史书中记载的曹操是什么样子?
他和三国鼎立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课程目标
2024版新教材
素养目标
立足时空观念,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的背景。
立足唯物史观,知道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对比分析两次战争中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立足家国情怀,知道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了解三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024版新课标
知道三国鼎立,理解政权分立下孕育统一的趋势
重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难点:两次战争中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6.三国鼎立
一、荡平天下壮心起——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
二、官渡一役高歌进——官渡之战
三、赤壁折戟梦沉沙——赤壁之战
四、三分天下趋统一——三国鼎立
一、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节选自曹操《蒿里行》
人口锐减,经济凋敝,百姓生活困苦
思考: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
历 史 回 顾
东汉末年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政治腐败、天灾频繁
汉室衰微
公元184年,爆发黄巾起义
动摇东汉统治
州郡混乱,改刺史为州牧,
地方拥兵自重,出现军阀割据
群雄并起
天下分崩离析,军阀割据混战。
一、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
东汉末期,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把汉献帝从洛阳接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主动权;招揽各种人才;收编投降的青州黄巾军精锐,壮大了队伍;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和军粮问题,他成为北方一个强大的政治军事集团首领。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主动权;
结合教材(P92页)说说曹操为了实现抱负,进行了哪些努力?
军事上:收编精锐,壮大队伍
经济上:实行屯田,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和军粮问题
用人上:招揽各种人才
二、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示意图
结合地图与教材,完善官渡之战相关信息。
战役 官渡之战 时间 作战双方
兵力对比 2万 10万
战术 结果 特点 影响 声东击西、避实就虚、打击敌人要害
公元200年
曹操胜利
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曹操
以少胜多
袁绍
三、赤壁之战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思考:时年五十三岁的曹操的“壮心”是什么?
统一全国!
联合抗曹吧!
行!
官渡之战后形势图
1.背景: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
刘备与孙权联合迎战曹军
三、赤壁之战
结合视频与教材,完善赤壁之战相关信息。
战役 赤壁之战 时间 作战双方
兵力对比 20余万 约5万
战术
结果 特点 影响 公元208年
曹操
孙刘联军
诈降计策、火攻战术
孙刘联军胜利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不习水战,连接船舰
赤壁之战示意图
合作讨论:官渡之战曹操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而时隔8年,又为什么曹操以20万大军败在孙刘联军之手 你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吸取了什么经验教训呢?
材料一:当时的汉献帝,虽有名无权,却是封建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于是曹操借机发兵洛阳,迎献帝到许,借皇帝名义向其他军阀发号施令,从而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
材料二:提倡“唯才是举”,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不论其出身地位如何,都提拔重用。他曾三次发出《求贤令》,因而曹操周围“猛将如云,谋臣如雨”。
材料三: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乌巢,烧掉粮草。
材料四: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分析出曹操的劣势:劳师远征,士卒疲惫;北人不习水战……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
材料五:瑜部将黄盖曰:“……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 ——《资治通鉴》
材料六:张作耀《曹操传》说:“曹操其人极易激动,易被胜利冲昏头脑”。
论从史出
“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
广纳贤才,用人得当
灵活的战略战术
客观因素:兵力、士气、地理环境等
主观因素:骄傲轻敌,被胜利冲昏头脑。
经验教训:在战争中,兵力的多少并不是决定胜负的唯一因素,领导者的才能,战略战术的运用、军队的士气以及各方的团结协作等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赤壁之战后曹操、刘备、孙权三方的情况怎样?
三分天下鼎足之势已形成……公元220年,带着未完成一统天下的遗憾,
曹操在洛阳病逝,终年六十六岁。
曹操: 经营关中,扫平关中割据,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刘备:占领荆州南部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益州。(西南)
孙权:将统治范围从扬州延伸到交州,又把刘备势力排挤出荆州地区。(东南)
三国鼎立
四、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
曹丕
刘备
孙权
政权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曹魏
蜀汉
孙吴
220年
曹丕
洛阳
221年
刘备
成都
229年
孙权
建业
(南京)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国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各自做了哪些努力?
四、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曹魏:重视 ,大力兴修水利。
农业生产
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并发展。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 ,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夷洲
蜀汉:在丞相 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诸葛亮
曹魏马钧 翻车
蜀锦
造船
七擒孟获
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思考: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产生了什么影响?
四、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三国鼎立形势图
东汉末年形势图
材料八:(曹魏后期从皖北到洛阳)“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
——《晋书 食货志》
(东汉末年景象)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王璨《七哀诗节选》
(曹魏后期从皖北到洛阳)
自寿春到京师,农官兵田,
鸡犬之声相闻,阡陌相属。
——《晋书 食货志》
政权:由“多”到“少”
经济:由“衰”到“兴”
三国鼎立的影响:
①三国鼎立形成,改变了天下分崩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
②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此后西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人物评价
如何评价曹操
在戏剧舞台上、《三国演义》以及民间传说中都称曹操为“奸雄”,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应如何看待或评价曹操呢?
判断标准:一分为二、客观公正,看其是否对推动社会进步。
如今出了个奸曹操,上欺天子下压群僚。
——京剧《击鼓骂曹》
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罗贯中《三国演义》
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西晋·陈寿《三国志》
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
——毛泽东
课堂小结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
官渡之战(200年)
曹操
袁绍
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孙刘联军
赤壁之战(208年)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国
鼎立
魏蜀吴
1.辛弃疾所作(南乡子》中有一名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里“曹”的主要贡献是( )
A.完成了北方统一 B.结束了州郡割据的局面
C.改善了民族关系 D.加强了大陆与台湾联系
2.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历史文学作品来了解史实。《三国演义》中“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的故事有助于我们了解( )
A.桂陵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A
C
小试牛刀
3.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国时期台湾被称为( )
A.台湾 B.流求 C.夷洲 D.楼兰
4.刘备入川后,恢复盐铁官营,发展水利事业,实行屯田制;孙权立足江东后,推广两牛一犁的“耦耕法”,广行屯田,与“海外交往范围辽阔”。这些举措( )
A.加剧了南方地区的人地矛盾
B.推动了区域经济恢复和进步
C.抵御了游牧民族的南下袭扰
D.促进了政权并立局面的形成
C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