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科学第4章 我们生活的大地 单元测试卷
(解析版)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
1.防止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湿地萎缩、森林锐减的共同措施是( )
A.植树造林 B.退田还湖
C.修建水库 D.改善能源结构
【答案】A
【解析】植树造林是防止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湿地萎缩、森林锐减的共同措施 ;
故答案为:A.
2.在以下地表形态中,其形成的主要作用力不同于其他三者的是( )
A.岩层弯曲 B.岩层断裂
C.河口三角洲 D.火山
【答案】C
【解析】ABD都是地球内力的作用,C是地球外力流水的作用;
故答案为:C
3. 图中的甲位于( )
A.东半球北半球 B.东半球、南半球
C.西半球、北半球 D.西半球、南半球
【答案】C
【解析】 甲 为东经170°,位于西半球。北纬20°,位于北半球。
故答案为:C。
4.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特性。保水、保肥能力强,但通气、透水性差的土壤为( )
A.砂土类土壤 B.黏土类土壤 C.壤土类土壤 D.不一定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保水、保肥能力强,但通气、透水性差的土壤为黏土类土壤,
故B符合题意,而A、C、D不合题意。
故选B。
5.在研究土壤成分的实验中,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 ( )
A.在测量“土壤空气的体积分数”时,需用同样体积的铁块和土壤进行对照实验
B.在验证“土壤中是否有有机物”时必须采用新鲜湿润的土壤样品
C.在验证“土壤中是否有无机盐”时,用于溶解矿物质的水必须是蒸馏水
D.在验证“土壤中是否有水”时,固定试管时试管口必须要略向下倾斜
【答案】B
【解析】A.在测量“土壤空气的体积分数”时,除了土壤空气的体积分数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所以实验中的铁块和土壤体积相同,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土壤中含有水分,加热水分会蒸发,因此在验证“土壤中是否有有机物”时,所采用的土壤必须是新鲜干燥的土壤,故B错误符号题意;
C.在验证“土壤中是否有无机盐”时,用于溶解矿物质的水必须是蒸馏水,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在验证“土壤中是否有水”时,固定试管时试管口必须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6.“六月荷花香满湖,红衣绿扇映清波”。如图是荷花植株的构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荷花是水生植物,因此荷花最适宜种在渗水能力很高的砂土类土壤中
B.根的生长依靠根尖根毛区细胞的分裂和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C.藕中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它是通过根从淤泥中吸收而来的
D.茎中有发达的孔道,能将气体送到根部
【答案】D
【解析】A.砂土类土壤空隙较大,疏松,不易黏结,通气(透气)、透水性(渗水性)强,易干旱。黏土类土壤质地黏重,湿时黏,干时硬,空隙很小,保水、保肥能力强,渗水(透水)透气性能差,荷花是水生植物,因此荷花不适宜种在渗水能力很高的砂土类土壤中,故A错误;
B. 根的生长依靠根尖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和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故B错误;
C.藕中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它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根从淤泥中吸收而来的是水分和无机盐,故C错误;
D. 荷花的叶柄和茎中都有孔道,有利于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输送,能将空气送到根部, 故D正确。
故选D。
7.橡胶树内的乳胶是一种有机物。工人通常通过割开橡胶树的树干来采集乳胶,乳胶会从割口处持续流出。则割口至少需要深入到茎的( )
A.木质部 B.韧皮部 C.形成层 D.髓
【答案】B
【解析】乳胶是有机物,由韧皮部中的筛选自上而下运输,可知要让乳胶从割口处流出,割口应深入到茎的韧皮部。
故答案为:B。
8.取充分干燥的土壤,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到土壤变黑有焦味,且质量减小。则说明土壤中含有( )
A.空气 B.水 C.无机盐 D.有机物
【答案】D
【解析】如果取充分干燥的土壤,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到土壤变黑有焦味,且质量减小,就可以推断出土壤中含有机物,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9.我国科学家发明了一款新型植物茎流传感器(如图),可直接贴附在茎秆、叶片等表面,监测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及分配情况。由此推测,该传感器可监测的植物组织是()。
A.保护组织 B.输导组织 C.分生组织 D.机械组织
【答案】B
【解析】 A.保护组织一般由植物根、茎、叶表面的表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内部柔嫩部分的功能,故A不符合题意;
B.输导组织有运输物质的作用,植物体内的导管能运送水和无机盐,筛管能运送有机物,即传感器可监测的植物组织是输导组织,故B符合题意;
C.分生组织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形成其它组织,故C不符合题意;
D.薄壁组织有制造和储存营养的功能,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生物体内有很多“桥梁”结构承担着运输的功能,如图所示,甲乙分别为人体和植物体内的有关物质运输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中的物质主要通过血管运输
B.脐带是胎儿和母体物质交换的场所
C.③主要是有机物,依靠导管运输
D.④主要是水和无机盐,依靠筛管运输
【答案】A
【解析】A、人体的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通过血管运输,故A正确;
B、胎盘是胎儿和母体物质交换的场所,故B错误;
C、③主要是水分和无机盐,依靠导管运输,故C错误;
D、④主要是有机物,依靠筛管运输,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1. 被子植物要经历生长、发育、繁殖、衰老和死亡的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种子萌发,需要满足自身条件和适宜的外界条件
B.种子是由胚珠发育来的
C.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成熟区
D.一朵花中最重要的结构是雌蕊和雄蕊
【答案】C
【解析】种子萌发必需的环境条件是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阳光不是种子萌发必需的环境条件。自身条件是胚是活的、完整的,且度过了休眠期。 植物经过传粉受精后,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珠被发育成种皮,受精卵发育成种子的胚,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根尖的结构从顶端依次是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其中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一朵花最重要的部分是雄蕊和雌蕊,即花蕊,有的植物的花只有雌蕊或雄蕊,叫单性花。
12.花生俗称“落花生”,是因为它开花受精后子房柄会迅速伸长并钻入土中,然后子房在土中发育成荚果。因此,适于花生栽种并能提高产量的土壤类型应该是 ( )
A.黏土 B.砂土 C.壤土 D.都可以
【答案】B
【解析】砂土类土壤稍微带点砂质土,有利于花生根部的生长和呼吸,不容易烂根,砂土类土壤适于花生载种并能提高产量,所以砂土类土壤内花生生长情况最好;
故答案为:B.
13.小明刚学完地球的结构,记录下了如下的见解,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地球内部根据密度由大到小大致可分为地核、地幔、地壳三层
B.生物圈不但包含了生物,还包含生物所处的环境,如空气,水等
C.土壤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四个圈层的共有部分
D.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是软流层,地壳漂浮在软流层上
【答案】B
【解析】 A.地球内部根据密度由大到小大致可分为地核、地幔、地壳三层,故A错误符合题意;
B.生物圈不但包含了生物,还包含生物所处的环境,如空气,水等,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土壤不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四个圈层的共有部分,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是软流层,地壳漂浮在软流层上,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4.一位同学猜想:绿色植物需要沙子才能更健康地生长。为了证明她的猜想,她准备了两盆植物,其中一盆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如图所示,则另一盆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应该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为了探究绿色植物需要沙子才能更健康地生长。需要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即其它的体积一定时,两盆植物一盆中有沙子,另一盆没有沙子。
由图可知选B。
15.育才中学201班的刘燕同学,利用下列操作测土壤空气的体积分数。
①用金属容器在土壤中挖取一块土壤,刚好盛满容器。②用量筒向金属容器内加水,直至水面与容器口相平为止,记录体积,加水前量筒内水的体积为V1,加水后剩余水的体积为V2。③将容器中的土壤倒出,洗涤金属容器。④用量筒向容器内注水到液面与容器口相平,把容器中的水倒入量筒,测得水的体积为V3。⑤计算土壤空气的体积分数。刘燕同学计算的土壤空气的体积分数的式子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土壤中加水的体积即为土壤中空气的体积,故为V1-V2,土壤的体积为V3;所以土壤空气体积分数为:(V1-V2)/V3×100%。
故答案为:C。
二、填空题(共7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16.农民在生产活动中,在了解土壤的性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手捏后松开成“一盘散沙”的土壤属于 ;湿时黏,干时硬,如“铁板一块”的土壤属于 ;屋前房后的菜园土,蚯蚓多、养分足,形成“团粒状结构”的土壤属于 。
【答案】砂土;黏土;壤土
【解析】手捏后松开成“一盘散沙”的土壤属于 砂土类土壤; 湿时黏,干时硬,如“铁板一块”的土壤属于黏土类土壤; 屋前房后的菜园土,蚯蚓多、养分足,形成“团粒状结构”的土壤属于壤土类土壤;
故答案为:砂土、黏土、壤土
17.如图是我省某丘陵的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A,B两地高度,较高的是 地。
(2)某同学欲攀登B高地,有CB、DB两条登山路线,其中坡度较缓的是 路线,理由是 。
【答案】(1)B
(2)DB;CB的等高线明显比DB更加密集,即CB处坡度更加陡峭,DB坡度比较缓
【解析】(1)由地形图可知,B处海拔明显高于A处;
(2)由图可知,CB的等高线明显比DB更加密集,即CB处坡度更加陡峭,DB坡度比较缓;
18.谷雨时节,万物复苏,我市某校新建的“耕读园”劳动实践基地正式揭牌,师生们共同种下了第一茬蔬菜和水果,包括玉米、辣椒、梨树等。请回答下面小题:
玉米适宜在较干燥的旱地上生长,如果种植在水分比例过大的土壤中,会使植物的根不能正常呼吸而腐烂,从而导致“霉根”。
(1)在下列三种类型的土壤中种植玉米,最有可能导致“霉根”的是 。
(2)为使玉米茎秆健壮,不易倒伏,应多施加含有 元素的肥料。
【答案】(1)C
(2)钾
【解析】(1)在下列三种类型的土壤中种植玉米,最有可能导致“霉根”的是C,土壤中含水量过多,根的透气性能差;
(2) 为使玉米茎秆健壮,不易倒伏,应多施加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磷肥会促进开花结果,氮肥会促进叶子的生长。
故答案为:(1)C(2)钾
19.根据提供的资料回答问题: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所以保护和合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防止水土流失等都是正在研究并且可行的方法。
(1)除草可以除去和庄稼争夺生存条件的杂草以保证粮食产量。除草的方法有多种,“锄禾日当午”中的“锄禾”和喷洒除草剂都能除草,但是“锄禾”的方式更有利于庄稼的生长,因为“锄禾”不只是能除草,还能 。
(2)农民不光除草,有时还种草,例如在冬季农田闲置的时候,种上学名是“紫云英”、俗称“红花草籽”的草,到来年春天犁田毁草,把紫云英翻压在土里,这样可以增加土壤肥力,这是因为 。
(3)水土流失已经严重威胁我国的土地资源,请写出防治水土流失提出两个合理建议: 。
【答案】(1)使土壤疏松,增加土壤的透气性
(2)紫云英分解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
(3)植树造林、退耕还林
【解析】(1)由于植物生长过程中需要土壤保持充足的空气,因此“锄禾”不只是能除草,还能使土壤疏松,增加土壤的透气性。
(2)紫云英能为土壤提供丰富的养分。紫云英能固定空气中的氮,茎叶在土壤中腐解后能大量地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和氮、磷、钾、钙、镁和各种微量元素。
(3)退耕还林就是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是防治水土流失的方法。
故答案为:(1)使土壤疏松,增加土壤的透气性(2)紫云英分解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3)植树造林、退耕还林
20.植物的水分代谢是指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和蒸腾的过程,如图甲所示。
(1)请根据已学知识和图甲中的信息,在图乙叶片中找出水分的运输路径是 (填序号)。
(2)植物的根尖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的原因: 。
(3)植物的根在吸收水分的同时,也吸收了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如果植物出现生长不良,叶色泛黄,可以施用下列化肥中的 。
AK2CO3 B.CO(NH2)2 C.NH4HCO3 D.KH2PO4
【答案】(1)③→②
(2)根尖表皮细胞内细胞液的浓度高于土壤溶液溶度,所以能渗透吸水
(3)BC
【解析】(1)根据图甲可知,在图乙中水分运输的路径是:③→②;
(2)由于根尖表皮细胞内细胞液的浓度高于土壤溶液溶度,所以能渗透吸水;
(3)植物叶色泛黄可能是由于缺氮引起的,因此植物出现生长不良、叶色泛黄,可以施氮肥;
A.碳酸钾属于钾肥,不符合题意;
B.尿素属于氮肥,符合题意;
C.碳酸把铵属于氮肥,符合题意;
D.磷酸二氢钾属于复合肥,其营养元素为钾元素与磷元素,不符合题意;
故选BC。
故答案为:(1)③→②;(2)根尖表皮细胞内细胞液的浓度高于土壤溶液溶度,所以能渗透吸水;(3)BC。
21.洋葱营养成分丰富,对癌症、心血管疾病等有预防作用,被称为“蔬菜皇后”。如图所示为洋葱根尖的结构及部分生理过程的示意图,a、b、c表示某些区域,①~③表示某些生理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洋葱根的生长主要依赖 (填字母)区。
(2)③表示 过程,它使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变化,各自具有了不同功能,从而形成组织。
(3)a区内有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结构,该结构属于 组织。
【答案】(1)c和b
(2)细胞分化
(3)输导
【解析】(1)洋葱根生长依赖 c(分生区,细胞分裂增数量)和 b(伸长区,细胞伸长增体积)区 。
(2)③是细胞分化过程,使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特化形成组织 。
(3)a 区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结构是导管,属于输导组织 。
22.同学们学习了“植物的茎与物质的运输”一节内容后,进行如下实验活动。
(1)将一根杨树的枝条插入稀释的红墨水中(图一),放在阳光下。观察到叶脉发红时,将枝条的茎进行横切和纵切,能看到被染红的是图二中的 (填数字序号),此部位中的 属于输导组织,具有向上运输水和无机盐的功能。
(2)将杨树的枝条环割去一圈树皮(图三),一段时间后,会在环割处的 形成枝瘤(选填“上方”或“下方”)。
【答案】(1)⑤;导管
(2)上方
【解析】(1)木本植物茎的木质部内有木纤维和导管,导管向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因此,将枝条的茎进行横切和纵切,能看到被染红的是图二中的⑤木质部,此部位中的导管属于输导组织,具有向上运输水和无机盐的功能。
(2)树皮由周皮和韧皮部组成,韧皮部内有筛管和韧皮纤维组成,筛管是植物体中由上而下输导有机物的管道;环剥树皮后,有机物的运输通道筛管被割断,叶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到切口处不能在向下运输,能够在环割处的上方形成枝瘤。
(1)木本植物茎的木质部内有木纤维和导管,导管向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因此,将枝条的茎进行横切和纵切,能看到被染红的是图二中的⑤木质部,此部位中的导管属于输导组织,具有向上运输水和无机盐的功能。
(2)树皮由周皮和韧皮部组成,韧皮部内有筛管和韧皮纤维组成,筛管是植物体中由上而下输导有机物的管道;环剥树皮后,有机物的运输通道筛管被割断,叶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到切口处不能在向下运输,能够在环割处的上方形成枝瘤。
三、实验探究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23.为了测定长、宽、厚分别是4 cm的某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小乐和小欢分别展开了以下实验:
小乐:另取一块相同规格的铁块,将土块和铁块分别放入2只相同的烧杯中,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先沿烧杯壁缓慢地向烧杯内注水,如图甲所示。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 ,直到水把土块和铁块刚好浸没。记录用水的体积分别为V1、V2。
小欢:将该土块捣碎装入量筒内,使土壤表面保持平整,再取一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先沿量筒内壁缓慢地向量筒内注水,快要浸没土壤时,再换用滴管向量筒内滴水至土壤刚好浸没,如图乙所示。记录用水的体积为V3。
(1)根据实验目的,小乐实验方案的空缺处实验步骤应填写: 。
根据小乐的实验,该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为 。小乐在向放有铁块的烧杯中注水时,不慎有少量水溅出,会导致测得的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 (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2)小欢认为自己的实验方案更加简便,请你结合实验目的评价小欢的方案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
【答案】(1)换用滴管向烧杯中滴水; ×100%;偏小
(2)不合理,将土块捣碎改变了土块的疏松程度,从而改变了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合理即可)
【解析】【分析】(1)土壤中含有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土壤生物以及空气、水、有机物和无机盐等非生物。
(2)对照实验。
【解答】(1)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为了控制一下误差,使水把土块和铁块刚好浸没,此时不可直接倒,可以通过用胶头滴管滴加。 因此实验步骤应填写:换用滴管向烧杯中滴水 ;根据小乐的实验,该土块中空气的体积为V1-V2 ,土块的边长为 4 cm 。因此体积分数为 ×100% ,在向放有铁块的烧杯中注水时,不慎有少量水溅出,V2变大,则V1-V2 变小,因此体积分数 ×100%会偏小。
(2)土块捣碎后,土块的疏松程度发生了改变,土块中的体积分数也不一样了,所以小欢的方案不合理。故答案为:不合理,将土块捣碎改变了土块的疏松程度,从而改变了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合理即可) 。
故答案为:(1) 换用滴管向烧杯中滴水 ; ×100% ; 偏小 (2) 不合理,将土块捣碎改变了土块的疏松程度,从而改变了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合理即可) 。
24.华北某地区经常出现苹果小叶病,有人认为是土壤中缺锌引起的,有人认为是土壤中缺镁引起的,科研人员为弄清到底是缺少哪种元素诱发了苹果小叶病,进行如下实验。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①将洗净根部的苹果幼苗分成三组;②配制适量的完全培养液放入培养缸 A,在培养缸 B、C中分别加入相应的培养液;③将三组苹果幼苗分别栽培在上述培养缸中;④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记录分析苹果幼苗的生长发育情况。
(1)实验中对苹果幼苗选择上的要求是 。
(2)步骤②中培养缸 B、C的培养液应如何配制: 。
(3)将苹果幼苗根部洗净的目的: 。
(4)如出现实验现象 ,则说明苹果小叶病既与缺镁有关,又与缺锌有关。
【答案】(1)品种相同且长势相近,健康且苗龄相同
(2)全营养液缺锌或缺镁的等量培养液各一份
(3)防止土壤中含有的镁、锌元素对实验产生干扰
(4)B、C两缸内苹果幼苗都表现出小叶病,A缸内苹果幼苗生长正常
【解析】(1)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实验选择的苹果幼苗应该是品种相同且长势相近,健康且苗龄相同;
(2)①由实验目的分析出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液中否含有锌元素和是否含有镁元素,实验还应遵循对照原则,因此实验分为三组,一组是全营养液作为对照,一组是缺锌的营养液,一组是缺镁的营养液;
②对于无关变量的控制应相同条件,所以将三株长势相同的苹果幼苗分别栽培在上述三个缸中;
③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记录分析苹果幼苗的生长发育情况;
(3)若C缸内苹果幼苗表现出小叶病,而B缸没有小叶病,则苹果小叶病是由缺镁引起的;
若B缸内苹果幼苗表现出小叶病,而C缸没有小叶病,则苹果小叶病是由缺锌引起的;
若A缸内苹果幼苗正常生长,B、C两缸内的幼苗都表现为小叶病,则苹果小叶病与缺锌和缺镁都有关;
(3)洗净苹果幼苗根部的目的是避免苹果幼苗根部带有锌、镁等元素,这样做保证实验变量的唯一,增加了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4)若C缸内苹果幼苗表现出小叶病,而B缸没有小叶病,则苹果小叶病是由缺镁引起的;
若B缸内苹果幼苗表现出小叶病,而C缸没有小叶病,则苹果小叶病是由缺锌引起的;
若A缸内苹果幼苗正常生长,B、C两缸内的幼苗都表现为小叶病,则苹果小叶病与缺锌和缺镁都有关。
故答案为:(1)品种相同且长势相近,健康且苗龄相同;(2)全营养液缺锌或缺镁的等量培养液各一份;(3)防止土壤中含有的镁、锌元素对实验产生干扰;(4)B、C两缸内苹果幼苗都表现出小叶病,A缸内苹果幼苗生长正常。
25.为了探究月季生长的环境条件,小塘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①取三个同样大小的花盆,装满同样的土壤后,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②将健壮、无虫害的同种月季,修剪相同数量的叶片,相同长度的枝条,分别种在三个花盆中。③三组花盆按照下表的要求分别培养,每隔两天观察、记录月季枝条的长度。分析实验,请回答:
花盆组别 培养条件 枝条长度
甲 20℃,光照充足,适量浇水
乙 5℃,光照充足,适量浇水
丙 20℃,光照充足,不浇水
(1)在观察记录过程中,除放大镜外,还需要用到的仪器有: 。
(2)该实验甲、乙两组探究的问题是 。
(3)实验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
(4)两周后,如果甲组的月季长高2cm,而乙组月季几乎没有生长,丙组的发黄枯萎,由此可得出实验的结论为: 。
【答案】(1)刻度尺
(2)温度对月季生长的影响
(3) 每组实验只选用了一株月季
(4) 月季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光照和水分条件
【解析】(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实验中需要测量月季枝条的长度和周围环境的温度,因此需用到刻度尺和温度计。
(2)根据表格数据可知,该实验甲、乙两组中其他条件相同,只有温度高低不同,因此可以探究温度这一环境因素对月季生长的作用。
(3) 每组实验只选用了一株月季 ,这样的设计可能导致实验结果受偶然因素影响较大,缺乏代表性。
(4)甲组和乙对照可知,低温环境对月季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甲组和丙组对照可知,缺乏水分会导致月季生长不良甚至死亡。由此可得出实验的结论为:月季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光照和水分条件 。
(1)实验中需要测量月季枝条的长度,因此需要用到刻度尺(尺子或卷尺)来进行精确的长度测量;在观察记录月季生长的过程中,需要测量环境的温度,因此需用到温度计记录温度变化。
(2)该实验甲、乙两组探究的问题是温度对月季生长的影响 。通过对比甲组(20℃,适宜温度)和乙组(5℃,低温)的月季生长情况,可以探究温度这一环境因素对月季生长的作用。
(3) 每组实验只选用了一株月季 ,这样的设计可能导致实验结果受偶然因素影响较大,缺乏代表性。为了增加实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应该每组选用多株月季进行实验,并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4)甲组的月季长高2cm,说明在适宜的温度、光照和水分条件下,月季能够正常生长;乙组月季几乎没有生长,表明低温环境对月季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丙组的月季发黄枯萎,说明缺乏水分会导致月季生长不良甚至死亡。由此可得出实验的结论为:月季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光照和水分条件 。
26.某科学兴趣小组为了了解土壤性状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开展了以下实验活动:
①取足量的砂粒、粉砂粒和黏粒,分别按一定比例配制成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和壤土类土壤。
②将上述三种土壤分装在三个同样大小的花盆内,三个花盆中分别栽培一株大小相近、生长旺盛的同一种植物,相同时间间隔浇等量的水。将花盆放在窗台上,使其照到阳光,但不被雨水淋到,每天观察植物的情况并做好观察记录。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为什么要分别栽培同一种植物?目的是 。
(2)实验中设置“生长旺盛,并能照到阳光”的条件的目的是 。
(3)实验结果是种植在壤土类土壤中的植物生长情况最好,这是因为该土壤 。
(4)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1)控制植物种类相同,避免因植物种类不同引起生长的差异性
(2)避免植物因得不到阳光而生长缓慢(或使植物能正常生长)
(3)黏性适度,通气透水、保水和保肥能力强
(4)壤类土壤适合所选植物的生长
【解析】(1)选用三株大小相近的同一种植物的目的是控制植物种类相同,避免因植物种类不同引起生长的差异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2)实验中设置“生长旺盛,并能照到阳光”的目的是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避免植物因得不到阳光而生长缓慢,其好处在于使植物能正常生长。
(3)黏性较差的土壤,土壤中的空隙较大,比较疏松,水易渗入或流出,通气性能较好,但保水和保肥性能较差;黏性较强的土壤,土壤的空隙较小,保水性能好,但通气性能较差;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应当是黏性适度,通气,透水.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土壤。壤土类土壤粘性适度,通气、透水、保水和保肥能力强,所以种植在壤土类土壤中的植物生长情况最好。
(4)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壤土类适合植物的生长。
27.为验证“镁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小科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土壤中含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各种无机盐,镁参与绿色植物叶绿素的形成,植物缺镁会出现叶片失绿变黄、植物生长不良等症状。
【实验器材】完全营养液(含有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种矿物质元素)、缺镁的完全培养液、长势相同的青菜幼苗、普通蒸馏水、含镁蒸馏水、玻璃器皿若干。
【实验步骤】
①选20株长势旺盛、大小相似的青菜幼苗,用蒸馏水洗净根上的泥土,备用;
②取2只玻璃器皿,编号甲、乙。甲组加入适量完全营养液,乙组加入等量的另一种液体、将幼苗随机均分栽入其中;
③将装置放在温暖有光通风的环境,并适时给根部通入空气;
④每隔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幼苗的高度、叶片颜色等生长指标;
⑤对所得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请回答:
(1)步骤①中,“用蒸馏水洗净根上的泥土”的目的是 ;
(2)步骤②中,乙瓶中应该加入的液体是
(3)小红认为,实验所用的营养液浓度不宜太高,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其理由是: ;
(4)小明认为,步骤②中,如果在甲、乙两瓶中分别加入等量的含镁蒸馏水和普通蒸馏水,其它步骤和条件与小科相同,也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论。请对小明的观点进行评价并说明理由: 。
【答案】(1)防止根上泥土原有元素干扰实验
(2)等量不含镁元素的完全营养液
(3)营养液浓度过高会导致根部细胞脱水死亡
(4)小明观点不正确,控制变量法除了控制需要探究的因素为变量外,其他因素要保证适合其生长,本实验中就不能用虽然相同而不适合其生长的蒸馏水,而要用完全营养液
【解析】(1)为验证“镁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步骤①中,“用蒸馏水洗净根上的泥土”的目的是 防止根上泥土原有元素干扰实验 ;
(2) 步骤②中,乙瓶中应该加入的液体是 等量不含镁元素的完全营养液,其对照的作用;
(3) 小红认为,实验所用的营养液浓度不宜太高,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其理由是: 营养液浓度过高会导致根部细胞脱水死亡 ,因为水分会跑向浓度高的地方;
(4) 小明观点不正确,控制变量法除了控制需要探究的因素为变量外,其他因素要保证适合其生长,本实验中就不能用虽然相同而不适合其生长的蒸馏水,而要用完全营养液
故答案为:(1) 防止根上泥土原有元素干扰实验 (2) 等量不含镁元素的完全营养液 (3) 营养液浓度过高会导致根部细胞脱水死亡 (4) 小明观点不正确,控制变量法除了控制需要探究的因素为变量外,其他因素要保证适合其生长,本实验中就不能用虽然相同而不适合其生长的蒸馏水,而要用完全营养液
四、解答题(共5小题,共35分)
28.小强想利用萝卜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来验证植物根毛的吸水和失水原理。实验操作如下:
a.将体积大小相同的两个萝卜条分别放入甲、乙两个烧杯中;
b.甲烧杯中放入50毫升清水,乙烧杯中放入50升20%的盐水。
请根据实验现象和图A、B回答问题:
(1)实验一段时间后,甲烧杯中的萝卜细胞处于 (填“吸水”或“失水”)状态,就如图 中的细胞。
(2)乙烧杯中的萝卜经过一段时间后软缩。这是由于萝卜细胞的细胞液浓度 (填“大于”或“小于”)烧杯中溶液的浓度,使细胞不断失水的缘故。
(3)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植物根毛的细胞液浓度 土壤溶液浓度,则根毛吸水;植物根毛的细胞液浓度 土壤溶液浓度,则根毛失水。
【答案】(1)吸水;A
(2)小于
(3)大于;小于
【解析】(1)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植物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吸水,反之,植物细胞失水;所以实验一段时间后,甲烧杯中的萝卜细胞处于吸水状态,就如图A中的细胞。
(2)乙烧杯中的萝卜经过一段时间后软缩。这是由于萝卜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小于烧杯中溶液的浓度,使细胞不断失水的缘故。
(3) 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植物根毛的细胞液浓度大于土壤溶液浓度,则根毛吸水;植物根毛的细胞液浓度小于土壤溶液浓度,则根毛失水。
故答案为:(1)吸水;A(2)小于(3)大于;小于
29.如图是某地等高线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村所处的地形类型是 ;A处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称是 ;B处的海拔大约在 米之间.
(2)下表是十年间该地区人口数量、耕地面积、森林面积、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
年份 人口数量(人) 耕地面积(亩) 森林面积(公顷) 产业构成
2004年 5000 3500 3000 种植业
2014年 12000 6450 1200 种植业、造纸业、木材加工业
表中提供的信息,反映了该地十年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张伯在乙村生活了三十多年,最近他感叹:村旁的这条河流变得越来越陌生再也找不到10年前的影子了.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十年来当地的发展有可能对河流产生怎样的影响?
(4)请你结合实际,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至少两点)
【答案】(1)盆地;山脊;200﹣250
(2)人口数量增加,耕地面积增加,森林面积减少,产业结构由种植业变为种植业、造纸业和木材加工业
(3)河流含沙量增大,河水被污染,河流水量减少
(4)退耕还林,治理水污染,发展旅游业,控制人口增长,植树造林.
【解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
30.易阳同学从网上获知,“蚁巢土”(蚂蚁巢穴中的土壤)很肥沃,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他设计了下面的实验来探究“蚁巢土”对植物的生长是否有影响。
(一)实验步骤
(①)土壤采集:①“蚁巢土”:以蚂蚁窝为中心,挖取直径为 10 厘米、深10厘米范围的土壤;②蚂蚁窝附近的土壤:在蚂蚁窝附近找到土质和含水量等相同的土壤,以上述方法取土。
(②)土壤分装:将 20 个大小相同的花盆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个)。将处理好的①②号土壤分别装入第一和第二组花盆。
(③)种植植物:在20个花盆中各栽种1株生长状况良好的、大小相同的大豆芽,将花盆置于温度适宜且有光照的地方进行培养,定期用蒸馏水喷洒。每日测量并记录不同土壤中植株的高度(平均值),连续18天。
(二)实验结果
不同土壤中大豆幼苗的生长曲线对照(如图),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在蚂蚁窝附近取土是为了设置 。
(2)上述实验的实验结论:蚁巢土 。
(3)为了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还应该怎样做 。
(4)就上述实验,提出你想进 步探究的问题:
【答案】(1)对照实验(2)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3)用不同的植物进行重复实验(看是否有相同的结果)
(4)蚂蚁筑巢前后土壤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或蚁巢土中什么成分促进了植物的生长(合理即可)
【解析】(1)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在蚂蚁窝附近取土是为了设置对照实验;
(2)根据题意蚁巢土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3)为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还应该用不同的植物进行重复实验(看是否有相同的结果);
(4)根据上述实验可提出下面的问题如:蚂蚁筑巢前后土壤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或蚁巢土中什么成分促进了植物的生长?
故答案为:(1)对照实验;(2)有利于植物的生长;(3)用不同的植物进行重复实验(看是否有相同的结果);(4)蚂蚁筑巢前后土壤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或蚁巢土中什么成分促进了植物的生长?
31.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茎来运输的,小科同学设计了实验来探究茎运输水和无机盐的部位。
步骤一:他选取如图甲所示的粗细相似、叶片数量相同的同种木本植物枝条3根,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形状相似、面积相近的斜面。
步骤二:将枝条按要求处理好后,再将它们插入一瓶盛有一定量红墨水的烧杯中固定(如图乙),置于 ▲ 环境中,一段时间后取出枝条,用刀片横切枝条中上部,用放大镜观察横切面的染色部位,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表格中。
枝条组别 实验现象
A.自然状态的带叶枝条(不作处理)
B.剥去下半部分树皮的带叶枝条
C.除去下半部分木质部和髓的带叶枝条,只留下树皮
(1)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斜面,其目的是 。
(2)为了缩短实验时间,步骤二中“?”处可填 。
(3)得出结论后,小科认为切剥法处理枝条过程中容易受伤,可采用石蜡密封切面法处理枝条,应如何处理B、C组的枝条? 。
【答案】(1)增大其吸收水和无机盐的面积
(2)阳光充足,温度较高,通风
(3)用石蜡分别密封韧皮部和木质部
【解析】(1) 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斜面,其目的是增大其吸收水和无机盐的面积;
(2)为了缩短实验时间,就要加快植物的蒸腾作用,步骤二中“?”处可填阳光充足,温度较高,通风;
(3) 得出结论后,小科认为切剥法处理枝条过程中容易受伤,可采用石蜡密封切面法处理枝条,应如何处理B、C组的枝条? 用石蜡分别密封韧皮部和木质部
故答案为:(1) 增大其吸收水和无机盐的面积 (2) 阳光充足,温度较高,通风 (3) 用石蜡分别密封韧皮部和木质部
32.发生我国汶川地震的发震动时间为5月12是14时27分57秒,这次地震的发生根据我们现在的知识来看,它与板块间的碰撞、挤压有关系。
(1)喜马拉雅山脉是 和 两大板块的碰撞地带,所以出于该地震带区附近的 的汶川成为其能量释放的地区。
(2)地震是地球的 (内力或外力) 引起的,地球的内部结构有点像煮熟的鸡蛋,请 你根据鸡蛋的内部结构,写出相对应的内部结构:蛋壳相当于 ,蛋黄相当于 。
(3)在地震中,不少无辜者并不因房屋的倒塌被砸伤或挤压伤致死,而是种种不当的行为 “扼杀”了自己。若不幸被困倒塌的建筑物中,下列措施不宜采取的是( )
A.用可以挪动的物品支撑起身体上方的重物,扩大活动空间,保持足够的空气
B.用湿毛巾或其他布料捂住口、鼻和头部,保持呼吸道畅通,防止灰尘呛闷发生窒息
C.不停的大声呼救并迅速用手挖掘砖块,希望尽快逃生
D.一时无法脱险时应尽量节省体力,寻找代用品和水,延长生存时间。
(4)因为此次地震照成汶川山坡沟谷中地表岩石松动,有大量松散碎屑物,如果此时由于 将会照成另一种自然灾害------泥石流。
【答案】(1)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2)内力;地壳;地核
(3)C
(4)暴雨、冰雪融化等
【解析】(1)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两大板块的碰撞地带,所以出于该地震带区附近的 的汶川成为其能量释放的地区。
(2)地震是地球的内力引起的,地球的内部结构有点像煮熟的鸡蛋.
根据鸡蛋的内部结构:蛋壳相当于地壳,蛋黄相当于地核。
(3)A:用可以挪动的物品支撑起身体上方的重物,扩大活动空间,保持足够的空气,正确。
B:用湿毛巾或其他布料捂住口、鼻和头部,保持呼吸道畅通,防止灰尘呛闷发生窒息,正确。
C:不停的大声呼救并迅速用手挖掘砖块,会消耗体力,不利于等待救援,错误。
D:一时无法脱险时应尽量节省体力,寻找代用品和水,延长生存时间,正确。
故选C。
(4)因为此次地震照成汶川山坡沟谷中地表岩石松动,有大量松散碎屑物,如果此时由于暴雨、冰雪融化等将会照成另一种自然灾害------泥石流。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 / 1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科学第4章 我们生活的大地 单元测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60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
1.防止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湿地萎缩、森林锐减的共同措施是( )
A.植树造林 B.退田还湖
C.修建水库 D.改善能源结构
2.在以下地表形态中,其形成的主要作用力不同于其他三者的是( )
A.岩层弯曲 B.岩层断裂 C.河口三角洲 D.火山
3. 图中的甲位于( )
A.东半球北半球
B.东半球、南半球
C.西半球、北半球
D.西半球、南半球
4.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特性。保水、保肥能力强,但通气、透水性差的土壤为( )
A.砂土类土壤 B.黏土类土壤 C.壤土类土壤 D.不一定
5.在研究土壤成分的实验中,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 ( )
A.在测量“土壤空气的体积分数”时,需用同样体积的铁块和土壤进行对照实验
B.在验证“土壤中是否有有机物”时必须采用新鲜湿润的土壤样品
C.在验证“土壤中是否有无机盐”时,用于溶解矿物质的水必须是蒸馏水
D.在验证“土壤中是否有水”时,固定试管时试管口必须要略向下倾斜
6.“六月荷花香满湖,红衣绿扇映清波”。如图是荷花植株的构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荷花是水生植物,因此荷花最适宜种在渗水能力很高的砂土类土壤中
B.根的生长依靠根尖根毛区细胞的分裂和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C.藕中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它是通过根从淤泥中吸收而来的
D.茎中有发达的孔道,能将气体送到根部
7.橡胶树内的乳胶是一种有机物。工人通常通过割开橡胶树的树干来采集乳胶,乳胶会从割口处持续流出。则割口至少需要深入到茎的( )
A.木质部 B.韧皮部 C.形成层 D.髓
8.取充分干燥的土壤,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到土壤变黑有焦味,且质量减小。则说明土壤中含有( )
A.空气
B.水
C.无机盐
D.有机物
9.我国科学家发明了一款新型植物茎流传感器(如图),可直接贴附在茎秆、叶片等表面,监测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及分配情况。由此推测,该传感器可监测的植物组织是()。
A.保护组织 B.输导组织 C.分生组织 D.机械组织
10.生物体内有很多“桥梁”结构承担着运输的功能,如图所示,甲乙分别为人体和植物体内的有关物质运输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中的物质主要通过血管运输
B.脐带是胎儿和母体物质交换的场所
C.③主要是有机物,依靠导管运输
D.④主要是水和无机盐,依靠筛管运输
11. 被子植物要经历生长、发育、繁殖、衰老和死亡的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种子萌发,需要满足自身条件和适宜的外界条件
B.种子是由胚珠发育来的
C.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成熟区
D.一朵花中最重要的结构是雌蕊和雄蕊
12.花生俗称“落花生”,是因为它开花受精后子房柄会迅速伸长并钻入土中,然后子房在土中发育成荚果。因此,适于花生栽种并能提高产量的土壤类型应该是 ( )
A.黏土 B.砂土 C.壤土 D.都可以
13.小明刚学完地球的结构,记录下了如下的见解,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地球内部根据密度由大到小大致可分为地核、地幔、地壳三层
B.生物圈不但包含了生物,还包含生物所处的环境,如空气,水等
C.土壤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四个圈层的共有部分
D.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是软流层,地壳漂浮在软流层上
14.一位同学猜想:绿色植物需要沙子才能更健康地生长。为了证明她的猜想,她准备了两盆植物,其中一盆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如图所示,则另一盆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应该是( )
A. B. C. D.
15.育才中学201班的刘燕同学,利用下列操作测土壤空气的体积分数。
①用金属容器在土壤中挖取一块土壤,刚好盛满容器。②用量筒向金属容器内加水,直至水面与容器口相平为止,记录体积,加水前量筒内水的体积为V1,加水后剩余水的体积为V2。③将容器中的土壤倒出,洗涤金属容器。④用量筒向容器内注水到液面与容器口相平,把容器中的水倒入量筒,测得水的体积为V3。⑤计算土壤空气的体积分数。刘燕同学计算的土壤空气的体积分数的式子正确的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共7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16.农民在生产活动中,在了解土壤的性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手捏后松开成“一盘散沙”的土壤属于 ;湿时黏,干时硬,如“铁板一块”的土壤属于 ;屋前房后的菜园土,蚯蚓多、养分足,形成“团粒状结构”的土壤属于 。
17.如图是我省某丘陵的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A,B两地高度,较高的是 地。
(2)某同学欲攀登B高地,有CB、DB两条登山路线,其中坡度较缓的是 路线,理由是 。
18.谷雨时节,万物复苏,我市某校新建的“耕读园”劳动实践基地正式揭牌,师生们共同种下了第一茬蔬菜和水果,包括玉米、辣椒、梨树等。请回答下面小题:
玉米适宜在较干燥的旱地上生长,如果种植在水分比例过大的土壤中,会使植物的根不能正常呼吸而腐烂,从而导致“霉根”。
(1)在下列三种类型的土壤中种植玉米,最有可能导致“霉根”的是 。
(2)为使玉米茎秆健壮,不易倒伏,应多施加含有 元素的肥料。
19.根据提供的资料回答问题: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所以保护和合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防止水土流失等都是正在研究并且可行的方法。
(1)除草可以除去和庄稼争夺生存条件的杂草以保证粮食产量。除草的方法有多种,“锄禾日当午”中的“锄禾”和喷洒除草剂都能除草,但是“锄禾”的方式更有利于庄稼的生长,因为“锄禾”不只是能除草,还能 。
(2)农民不光除草,有时还种草,例如在冬季农田闲置的时候,种上学名是“紫云英”、俗称“红花草籽”的草,到来年春天犁田毁草,把紫云英翻压在土里,这样可以增加土壤肥力,这是因为 。
(3)水土流失已经严重威胁我国的土地资源,请写出防治水土流失提出两个合理建议: 。
20.植物的水分代谢是指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和蒸腾的过程,如图甲所示。
(1)请根据已学知识和图甲中的信息,在图乙叶片中找出水分的运输路径是 (填序号)。
(2)植物的根尖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的原因: 。
(3)植物的根在吸收水分的同时,也吸收了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如果植物出现生长不良,叶色泛黄,可以施用下列化肥中的 。
AK2CO3 B.CO(NH2)2 C.NH4HCO3 D.KH2PO4
21.洋葱营养成分丰富,对癌症、心血管疾病等有预防作用,被称为“蔬菜皇后”。如图所示为洋葱根尖的结构及部分生理过程的示意图,a、b、c表示某些区域,①~③表示某些生理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洋葱根的生长主要依赖 (填字母)区。
(2)③表示 过程,它使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变化,各自具有了不同功能,从而形成组织。
(3)a区内有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结构,该结构属于 组织。
22.同学们学习了“植物的茎与物质的运输”一节内容后,进行如下实验活动。
(1)将一根杨树的枝条插入稀释的红墨水中(图一),放在阳光下。观察到叶脉发红时,将枝条的茎进行横切和纵切,能看到被染红的是图二中的 (填数字序号),此部位中的 属于输导组织,具有向上运输水和无机盐的功能。
(2)将杨树的枝条环割去一圈树皮(图三),一段时间后,会在环割处的 形成枝瘤(选填“上方”或“下方”)。
三、实验探究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23.为了测定长、宽、厚分别是4 cm的某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小乐和小欢分别展开了以下实验:
小乐:另取一块相同规格的铁块,将土块和铁块分别放入2只相同的烧杯中,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先沿烧杯壁缓慢地向烧杯内注水,如图甲所示。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 ,直到水把土块和铁块刚好浸没。记录用水的体积分别为V1、V2。
小欢:将该土块捣碎装入量筒内,使土壤表面保持平整,再取一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先沿量筒内壁缓慢地向量筒内注水,快要浸没土壤时,再换用滴管向量筒内滴水至土壤刚好浸没,如图乙所示。记录用水的体积为V3。
(1)根据实验目的,小乐实验方案的空缺处实验步骤应填写: 。
根据小乐的实验,该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为 。小乐在向放有铁块的烧杯中注水时,不慎有少量水溅出,会导致测得的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 (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2)小欢认为自己的实验方案更加简便,请你结合实验目的评价小欢的方案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
24.华北某地区经常出现苹果小叶病,有人认为是土壤中缺锌引起的,有人认为是土壤中缺镁引起的,科研人员为弄清到底是缺少哪种元素诱发了苹果小叶病,进行如下实验。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①将洗净根部的苹果幼苗分成三组;②配制适量的完全培养液放入培养缸 A,在培养缸 B、C中分别加入相应的培养液;③将三组苹果幼苗分别栽培在上述培养缸中;④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记录分析苹果幼苗的生长发育情况。
(1)实验中对苹果幼苗选择上的要求是 。
(2)步骤②中培养缸 B、C的培养液应如何配制: 。
(3)将苹果幼苗根部洗净的目的: 。
(4)如出现实验现象 ,则说明苹果小叶病既与缺镁有关,又与缺锌有关。
25.为了探究月季生长的环境条件,小塘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①取三个同样大小的花盆,装满同样的土壤后,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②将健壮、无虫害的同种月季,修剪相同数量的叶片,相同长度的枝条,分别种在三个花盆中。③三组花盆按照下表的要求分别培养,每隔两天观察、记录月季枝条的长度。分析实验,请回答:
花盆组别 培养条件 枝条长度
甲 20℃,光照充足,适量浇水
乙 5℃,光照充足,适量浇水
丙 20℃,光照充足,不浇水
(1)在观察记录过程中,除放大镜外,还需要用到的仪器有: 。
(2)该实验甲、乙两组探究的问题是 。
(3)实验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
(4)两周后,如果甲组的月季长高2cm,而乙组月季几乎没有生长,丙组的发黄枯萎,由此可得出实验的结论为: 。
26.某科学兴趣小组为了了解土壤性状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开展了以下实验活动:
①取足量的砂粒、粉砂粒和黏粒,分别按一定比例配制成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和壤土类土壤。
②将上述三种土壤分装在三个同样大小的花盆内,三个花盆中分别栽培一株大小相近、生长旺盛的同一种植物,相同时间间隔浇等量的水。将花盆放在窗台上,使其照到阳光,但不被雨水淋到,每天观察植物的情况并做好观察记录。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为什么要分别栽培同一种植物?目的是 。
(2)实验中设置“生长旺盛,并能照到阳光”的条件的目的是 。
(3)实验结果是种植在壤土类土壤中的植物生长情况最好,这是因为该土壤 。
(4)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27.为验证“镁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小科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土壤中含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各种无机盐,镁参与绿色植物叶绿素的形成,植物缺镁会出现叶片失绿变黄、植物生长不良等症状。
【实验器材】完全营养液(含有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种矿物质元素)、缺镁的完全培养液、长势相同的青菜幼苗、普通蒸馏水、含镁蒸馏水、玻璃器皿若干。
【实验步骤】
①选20株长势旺盛、大小相似的青菜幼苗,用蒸馏水洗净根上的泥土,备用;
②取2只玻璃器皿,编号甲、乙。甲组加入适量完全营养液,乙组加入等量的另一种液体、将幼苗随机均分栽入其中;
③将装置放在温暖有光通风的环境,并适时给根部通入空气;
④每隔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幼苗的高度、叶片颜色等生长指标;
⑤对所得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请回答:
(1)步骤①中,“用蒸馏水洗净根上的泥土”的目的是 ;
(2)步骤②中,乙瓶中应该加入的液体是
(3)小红认为,实验所用的营养液浓度不宜太高,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其理由是: ;
(4)小明认为,步骤②中,如果在甲、乙两瓶中分别加入等量的含镁蒸馏水和普通蒸馏水,其它步骤和条件与小科相同,也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论。请对小明的观点进行评价并说明理由: 。
四、解答题(共5小题,共35分)
28.小强想利用萝卜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来验证植物根毛的吸水和失水原理。实验操作如下:
a.将体积大小相同的两个萝卜条分别放入甲、乙两个烧杯中;
b.甲烧杯中放入50毫升清水,乙烧杯中放入50升20%的盐水。
请根据实验现象和图A、B回答问题:
(1)实验一段时间后,甲烧杯中的萝卜细胞处于 (填“吸水”或“失水”)状态,就如图 中的细胞。
(2)乙烧杯中的萝卜经过一段时间后软缩。这是由于萝卜细胞的细胞液浓度 (填“大于”或“小于”)烧杯中溶液的浓度,使细胞不断失水的缘故。
(3)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植物根毛的细胞液浓度 土壤溶液浓度,则根毛吸水;植物根毛的细胞液浓度 土壤溶液浓度,则根毛失水。
29.如图是某地等高线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村所处的地形类型是 ;A处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称是 ;B处的海拔大约在 米之间.
(2)下表是十年间该地区人口数量、耕地面积、森林面积、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
年份 人口数量(人) 耕地面积(亩) 森林面积(公顷) 产业构成
2004年 5000 3500 3000 种植业
2014年 12000 6450 1200 种植业、造纸业、木材加工业
表中提供的信息,反映了该地十年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张伯在乙村生活了三十多年,最近他感叹:村旁的这条河流变得越来越陌生再也找不到10年前的影子了.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十年来当地的发展有可能对河流产生怎样的影响?
(4)请你结合实际,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至少两点)
30.易阳同学从网上获知,“蚁巢土”(蚂蚁巢穴中的土壤)很肥沃,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他设计了下面的实验来探究“蚁巢土”对植物的生长是否有影响。
(一)实验步骤
(①)土壤采集:①“蚁巢土”:以蚂蚁窝为中心,挖取直径为 10 厘米、深10厘米范围的土壤;②蚂蚁窝附近的土壤:在蚂蚁窝附近找到土质和含水量等相同的土壤,以上述方法取土。
(②)土壤分装:将 20 个大小相同的花盆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个)。将处理好的①②号土壤分别装入第一和第二组花盆。
(③)种植植物:在20个花盆中各栽种1株生长状况良好的、大小相同的大豆芽,将花盆置于温度适宜且有光照的地方进行培养,定期用蒸馏水喷洒。每日测量并记录不同土壤中植株的高度(平均值),连续18天。
(二)实验结果
不同土壤中大豆幼苗的生长曲线对照(如图),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在蚂蚁窝附近取土是为了设置 。
(2)上述实验的实验结论:蚁巢土 。
(3)为了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还应该怎样做 。
(4)就上述实验,提出你想进 步探究的问题:
31.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茎来运输的,小科同学设计了实验来探究茎运输水和无机盐的部位。
步骤一:他选取如图甲所示的粗细相似、叶片数量相同的同种木本植物枝条3根,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形状相似、面积相近的斜面。
步骤二:将枝条按要求处理好后,再将它们插入一瓶盛有一定量红墨水的烧杯中固定(如图乙),置于 ▲ 环境中,一段时间后取出枝条,用刀片横切枝条中上部,用放大镜观察横切面的染色部位,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表格中。
枝条组别 实验现象
A.自然状态的带叶枝条(不作处理)
B.剥去下半部分树皮的带叶枝条
C.除去下半部分木质部和髓的带叶枝条,只留下树皮
(1)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斜面,其目的是 。
(2)为了缩短实验时间,步骤二中“?”处可填 。
(3)得出结论后,小科认为切剥法处理枝条过程中容易受伤,可采用石蜡密封切面法处理枝条,应如何处理B、C组的枝条? 。
32.发生我国汶川地震的发震动时间为5月12是14时27分57秒,这次地震的发生根据我们现在的知识来看,它与板块间的碰撞、挤压有关系。
(1)喜马拉雅山脉是 和 两大板块的碰撞地带,所以出于该地震带区附近的 的汶川成为其能量释放的地区。
(2)地震是地球的 (内力或外力) 引起的,地球的内部结构有点像煮熟的鸡蛋,请 你根据鸡蛋的内部结构,写出相对应的内部结构:蛋壳相当于 ,蛋黄相当于 。
(3)在地震中,不少无辜者并不因房屋的倒塌被砸伤或挤压伤致死,而是种种不当的行为 “扼杀”了自己。若不幸被困倒塌的建筑物中,下列措施不宜采取的是( )
A.用可以挪动的物品支撑起身体上方的重物,扩大活动空间,保持足够的空气
B.用湿毛巾或其他布料捂住口、鼻和头部,保持呼吸道畅通,防止灰尘呛闷发生窒息
C.不停的大声呼救并迅速用手挖掘砖块,希望尽快逃生
D.一时无法脱险时应尽量节省体力,寻找代用品和水,延长生存时间。
(4)因为此次地震照成汶川山坡沟谷中地表岩石松动,有大量松散碎屑物,如果此时由于 将会照成另一种自然灾害------泥石流。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