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自学课】第02讲 声与听觉--浙教版科学八年级暑假预习讲义(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暑假自学课】第02讲 声与听觉--浙教版科学八年级暑假预习讲义(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7-07 16:45:1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预习部分
第02讲 声与听觉
内容导航

析教材 学知识:教材精讲精析、全方位预习
练习题 讲典例:教材习题学解题、快速掌握解题方法
练考点 强知识:核心考点精准练

串知识 识框架:思维导图助力掌握知识框架、学习目标复核内容掌握

过关测 稳提升:小试牛刀检测预习效果、查漏补缺快速提升
析教材 学知识
一、声音的产生
1.探索活动:
(1)一根橡皮筋,一个笔套,一根钢尺,试着使它们发出声音。
(2)将手指轻轻放在喉咙发声处,讲话时声带在振动吗?找一找,我们身体的哪些部位会振动而产生声音?
(3)总结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结论: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2. 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固体、液体、气体均可作为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
1.探索活动:探究声音能否在固体和气体中传播。
(1)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紧贴在另一张桌面上倾听,能听到敲击声吗?
(2)将两张桌子离开一个小缝,重复以上实验,这时也能听到敲击声吗? 。
(3)将两块铁块放在玻璃缸的水中互相撞击,你能听到撞击声吗?
结论:声音可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2.探究活动:探究声音能否在空气中传播。
(1)将一只小电铃放在密封的玻璃罩内,接通电源使电铃发声,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
听声音有什么变化。
(2)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有什么变化?
结论: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科学上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4.月球上无空气,航天员需无线电交流。
三、声波
1.探究活动:
(1)在水槽中加入水,放上一个软木塞。然后用铅笔不断轻触水面,水面上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向外传播。水槽中的软木塞会怎样运动?
(2)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观察烛焰的摇晃情况。
2.声波的传播形式:与水波相似,声音以波(声波)形式传播,传递能量。
3.声音的传播速度:固体中最快,气体中最慢。15℃空气声速 340m/s,气温每升 1℃,声速增 0.6m/s。
四、听觉的形成
1.耳的结构与功能:
(1)外耳:
①耳郭:收集声波
②外耳道:声波经过的通道
(2)中耳:
①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
②鼓室、咽鼓管:平衡鼓膜内外压力,鼓室内有听小骨,听小骨可以将振动放大
(3)内耳:
①半规管、前庭:平衡觉
②耳蜗:内有液体和听觉感受器,能将振动转化为神经信号
2.听觉形成过程:声波→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放大振动)→耳蜗(液体振动,听觉感受器受刺激)→听神经→大脑(形成听觉)。
3.耳的功能:
(1)听觉:感知声音;
(2)平衡:内耳感受器感受头部位置变动,如敏感者易晕车、晕船。
4.听力保护:避免外伤、过量噪声、耳毒性药物,巨大声响时捂耳或张嘴(防止鼓膜内外压力差损伤鼓膜)。
练习题 讲典例
1. 教材p8思考与讨论
蝉又名知了。自古以来,人们对蝉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它的鸣声。那么,蝉是怎样发声的呢? 蝉的腹部两侧有鼓膜,通过收缩肌肉,带动腹部的鼓膜快速振动,从而产生声音。
2. 教材p9思考与讨论
我们在观看科幻电影时,可能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太空中有飞行器发生了爆炸,附近飞行器里的人立即看到并听到了爆炸。这样的场景合理吗?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如空气、液体、固体),而太空是真空环境(无空气等介质)。爆炸产生的声音无法在真空中传播,所以附近飞行器内的人不能听到爆炸声,这部分不合理。
3. 教材p12思考与讨论
1.根据听觉的形成过程,谈谈引起听觉障碍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2.遇到巨大声响时,应迅速捂紧双耳或张嘴,这是为什么? 1.听觉障碍的原因: (1)外耳 / 中耳损伤:外耳道堵塞、鼓膜破裂、听小骨病变(如中耳炎、外伤),阻碍声波传递。 (2)内耳损伤:耳蜗感受器(如噪声、药物、衰老)或内耳液体异常(如积液),影响信号转换。 (3)神经 / 中枢损伤:听神经病变(神经炎)、大脑听觉中枢病变(肿瘤、中风),阻断信号传递或处理。 2.巨大声响时捂耳或张嘴的原因:巨大声响使鼓膜内外气压骤变。 (1)捂耳:减少声波直接冲击鼓膜,降低气压差。 (2)张嘴:通过咽鼓管开放,使鼓膜内外气压快速平衡,避免鼓膜因压力差过大破裂,保护听力。
练考点 强知识
考点1 声音的产生
1.(2025春 余姚市期中)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消失了,原因是手(  )
A.使鼓面停止了振动 B.吸收了声波
C.改变了鼓面的振动频率 D.把声音反射回去了
2.(2024春 嵊州市期末)如图所示,将悬挂的乒乓球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音叉多次弹开;声音消失,乒乓球也停止运动。此现象表明声音(  )
A.由物体振动产生 B.可以通过气体传播
C.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响度越大,声速越大
考点2 声音的传播条件
3.(2024 杭州模拟)如图所示,将正在响铃的手机悬挂于广口瓶内,封闭瓶口,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对比抽气前后从瓶中传出的响铃声音,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音调降低 B.音调不变 C.响度变小 D.音色不变
4.(2024春 鹿城区校级期中)2024年3月3日是第25个全国爱耳日,今年的活动主题为“科技助听,共享美好生活”。回答下面小题。 如图是一种骨传导耳机,配戴时将它紧贴颚骨,通过骨头将声音直接传至内耳就可听到耳机里的音乐,同时也能听到外界的声音,听到这两种声音对应的传播介质分别是(  )
A.气体 气体 B.液体 气体 C.固体 气体 D.固体 固体
考点3 声音传播的快慢
5.(2024秋 江北区校级期末)行军打仗途中,古人会在远处通过耳朵紧贴地面的方式,能更快更清晰地听出敌军行进的声音。这是由于:①声音传播相同的距离,在大地中比在空气中能量损失小;②声音在大地中的传播速度 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6.(2024春 宁海县期末)声音的传播速度和温度有关,如图是空气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回答:
(1)当温度为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 。
(2)当飞机在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的声速会有很大的阻力。上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超音速试验飞行。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条件下,在 环境试飞更容易成功。
考点4 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7.(2025春 余姚市期中)在学校举行的逃生演习中,同学们听到警报声需要迅速逃生。如图是人耳的结构,下列关于人耳结构在此过程中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②收集声波 B.③带动听小骨振动
C.⑤放大振动 D.⑥产生听觉
8.(2025春 鄞州区校级期中)如图是耳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关于耳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遇到巨响时,如果处理不当,最容易损伤耳的结构①
B.飞机起降前,乘客咀嚼口香糖可保持④两侧的气压平衡
C.生活中一些人晕车、晕船,这是由于②和③过于敏感造成的
D.鼻咽喉感染病菌后,病菌可通过⑤到达中耳,引发中耳炎
考点5 听觉的形成过程
9.(2025 绍兴模拟)2024年3月3日全国爱耳日的主题是“科技助听,共享美好生活”,形成听觉的部位是(  )
A.鼓膜 B.外耳道 C.耳郭 D.大脑皮层
10.(2024春 宁海县期末)“倒车,请注意!”路人听见提示音后,可以及时躲避车辆,避免事故的发生。听觉形成过程路径正确的是(  )
①听神经
②鼓膜
③耳蜗
④外耳道
⑤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⑥听小骨
A.①→②→⑥→③→④→⑤ B.④→③→①→②→⑥→⑤
C.④→①→②→⑥→③→⑤ D.④→②→⑥→③→①→⑤
考点6 耳的保健
11.(2024春 柯桥区期末)下列情形有利于保护听觉的是(  )
A.参加场地音乐会,站在音响旁边
B.使用耳机时把音量调高
C.在教室经常大声喧哗
D.在非常嘈杂的环境中佩戴保护耳罩
12.(2023春 苍南县期中)2023年3月3日“全国爱耳日”主题为“科学爱耳护耳,实现主动健康”。下列有关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感冒引起鼻、咽部炎症时,要及时就医,否则病菌有可能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B.经常用耳机听高分贝的音乐有可能损伤鼓膜,使听力减退
C.前庭和半规管能感受头部位置变动,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
D.声音传至内耳时,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听觉
串知识 识框架
过关测 稳提升
1.(2025春 余姚市期中)小刚扁桃体发炎没有及时治疗,几天后感觉耳朵疼,经检查是患了中耳炎。病菌从口腔侵入中耳的通道是(  )
A.听小骨 B.耳蜗 C.外耳道 D.咽鼓管
2.(2024春 拱墅区校级月考)每年的3月3日是“世界爱耳日”,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耳是人的听觉器官,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B.鼓膜内有听觉感受器,可以感受声波
C.坐在汽车上,闭上眼睛也能判断出汽车的速度大小和方向的改变,是靠半规管和前庭
D.飞机起降时可咀嚼口香糖,使咽鼓管张开从而使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3.(2024春 浙江期中)在《梦溪笔谈》里记载:行军宿营的士兵枕着牛皮制成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士兵们感知声音的途径是(  )
A.大地—头骨—听觉神经 B.空气—头骨—听觉神经
C.大地—耳膜—咽鼓管 D.空气—耳膜—咽鼓管
4.(2024春 鄞州区期中)如图所示为耳的结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耳郭属于外耳,负责收集声波
B.鼓膜可以将声波转化为振动
C.耳蜗内充满了液体和听觉感受器
D.鼓室内的听小骨是固定不动的
5.(2024春 余杭区期末)如图所示实验中,是为了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的是(  )
实验①: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
实验②:敲击鼓沿
实验③:将手指轻轻放在喉咙发声
实验④:用自制的土电话传声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6.(2024 西湖区校级二模)如图所示是小明为爷爷购买的一款助听器及部分结构名称,它能将声音放大,让听力衰减患者听见声音,其中患者听觉的形成与①听小骨②鼓膜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④外耳道⑤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有关,那么听觉形成的正确途径是(  )
A.声波→①→②→③→④→⑤ B.声波→④→③→①→②→⑤
C.声波→④→①→②→③→⑤ D.声波→④→②→①→③→⑤
7.(2024春 滨江区期末)每年3月3日,是我国“全国爱耳日”。引起听力下降或损伤的原因很多,某同学经医生诊断是由于细菌进入中耳而引起中耳炎,导致听力下降,其原因为(  )
A.一定是听神经受到损伤
B.一定是听觉感受器受到损伤
C.耳郭受到细菌感染而损伤
D.鼓膜、听小骨受到损伤
8.(2024春 玉环市期末)声音在干燥空气中的速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如图是声速与空气温度的关系图。从图中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
A.声音的传播必须有空气
B.声音在下雨天比晴天更容易传播
C.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成正比
D.当空气温度为30℃时,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50米/秒
9.(2025春 泰州月考)小兰用牙签在两个纸杯的底部各扎一个小孔,接着把棉线的两端分别穿过这两个小孔,并在细线的末端打上死结,确保中间的棉线绷直,就制成一个“纸杯电话”。她在卧室轻声说话时爷爷听不见,但她对着“纸杯电话”轻声说话时爷爷听见了。以下关于“纸杯电话”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纸杯电话”能通话,传声介质主要是空气
B.“纸杯电话”能通话,传声介质主要是棉线
C.若将中间的棉线松弛,传声效果会更好
D.若将中间的棉线换成铜线,传声效果会变差
10.(2025春 慈溪市期中)甲同学在一根很长钢管的一端敲击一下,乙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将耳朵贴近钢管可以听到两次敲打声,这是因为固体传声比气体 (填“快”或“慢”),所以首先听到的声音是通过 传播的。
11.(2025春 鄞州区期中)小科同学学习了声现象后,进行了一些探究:
(1)他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桌面上,用一根细线悬挂一个轻质小球贴近闹钟上方的铃铛,小球被弹开。此现象说明 。
(2)探究“空气能传声”时,他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声音逐渐变小,小科预测当玻璃罩内被抽成真空,将听不到铃声,说明 ,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填字母)。
A.转换法
B.理想实验法
C.控制变量法
D.类比法
12.(2024春 下城区校级期末)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不少场所的装修会考虑声学吸音效果。小明同学想比较几种常见装修材料的吸音性能,他找来厚度相同的四种小块材料(聚酯棉、软木、泡沫和海绵),进行了图示实验:桌面上放一个玻璃杯,在玻璃杯下分别放上待测试的小块材料,将悬挂在细线下的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释放去敲击玻璃杯,仔细比较玻璃杯发出的声音大小。
(1)为控制实验过程中敲击玻璃杯的力大小相同,小明的做法是 。
(2)小明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材料种类 聚酯棉 软木 泡沫 海绵
玻璃杯发声大小 最小 最大 较大 较小
最强 最弱 较弱 较强
你认为表中空格处应填入 。
(3)小明实验中的四种材料。仅从吸音性能的角度考虑,最适合隔音墙装修的是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预习部分
第02讲 声与听觉
内容导航

析教材 学知识:教材精讲精析、全方位预习
练习题 讲典例:教材习题学解题、快速掌握解题方法
练考点 强知识:核心考点精准练

串知识 识框架:思维导图助力掌握知识框架、学习目标复核内容掌握

过关测 稳提升:小试牛刀检测预习效果、查漏补缺快速提升
析教材 学知识
一、声音的产生
1.探索活动:
(1)一根橡皮筋,一个笔套,一根钢尺,试着使它们发出声音。
(2)将手指轻轻放在喉咙发声处,讲话时声带在振动吗?找一找,我们身体的哪些部位会振动而产生声音?
(3)总结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结论: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2. 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固体、液体、气体均可作为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
1.探索活动:探究声音能否在固体和气体中传播。
(1)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紧贴在另一张桌面上倾听,能听到敲击声吗?
(2)将两张桌子离开一个小缝,重复以上实验,这时也能听到敲击声吗? 。
(3)将两块铁块放在玻璃缸的水中互相撞击,你能听到撞击声吗?
结论:声音可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2.探究活动:探究声音能否在空气中传播。
(1)将一只小电铃放在密封的玻璃罩内,接通电源使电铃发声,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
听声音有什么变化。
(2)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有什么变化?
结论: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科学上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4.月球上无空气,航天员需无线电交流。
三、声波
1.探究活动:
(1)在水槽中加入水,放上一个软木塞。然后用铅笔不断轻触水面,水面上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向外传播。水槽中的软木塞会怎样运动?
(2)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观察烛焰的摇晃情况。
2.声波的传播形式:与水波相似,声音以波(声波)形式传播,传递能量。
3.声音的传播速度:固体中最快,气体中最慢。15℃空气声速 340m/s,气温每升 1℃,声速增 0.6m/s。
四、听觉的形成
1.耳的结构与功能:
(1)外耳:
①耳郭:收集声波
②外耳道:声波经过的通道
(2)中耳:
①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
②鼓室、咽鼓管:平衡鼓膜内外压力,鼓室内有听小骨,听小骨可以将振动放大
(3)内耳:
①半规管、前庭:平衡觉
②耳蜗:内有液体和听觉感受器,能将振动转化为神经信号
2.听觉形成过程:声波→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放大振动)→耳蜗(液体振动,听觉感受器受刺激)→听神经→大脑(形成听觉)。
3.耳的功能:
(1)听觉:感知声音;
(2)平衡:内耳感受器感受头部位置变动,如敏感者易晕车、晕船。
4.听力保护:避免外伤、过量噪声、耳毒性药物,巨大声响时捂耳或张嘴(防止鼓膜内外压力差损伤鼓膜)。
练习题 讲典例
1. 教材p8思考与讨论
蝉又名知了。自古以来,人们对蝉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它的鸣声。那么,蝉是怎样发声的呢? 蝉的腹部两侧有鼓膜,通过收缩肌肉,带动腹部的鼓膜快速振动,从而产生声音。
2. 教材p9思考与讨论
我们在观看科幻电影时,可能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太空中有飞行器发生了爆炸,附近飞行器里的人立即看到并听到了爆炸。这样的场景合理吗?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如空气、液体、固体),而太空是真空环境(无空气等介质)。爆炸产生的声音无法在真空中传播,所以附近飞行器内的人不能听到爆炸声,这部分不合理。
3. 教材p12思考与讨论
1.根据听觉的形成过程,谈谈引起听觉障碍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2.遇到巨大声响时,应迅速捂紧双耳或张嘴,这是为什么? 1.听觉障碍的原因: (1)外耳 / 中耳损伤:外耳道堵塞、鼓膜破裂、听小骨病变(如中耳炎、外伤),阻碍声波传递。 (2)内耳损伤:耳蜗感受器(如噪声、药物、衰老)或内耳液体异常(如积液),影响信号转换。 (3)神经 / 中枢损伤:听神经病变(神经炎)、大脑听觉中枢病变(肿瘤、中风),阻断信号传递或处理。 2.巨大声响时捂耳或张嘴的原因:巨大声响使鼓膜内外气压骤变。 (1)捂耳:减少声波直接冲击鼓膜,降低气压差。 (2)张嘴:通过咽鼓管开放,使鼓膜内外气压快速平衡,避免鼓膜因压力差过大破裂,保护听力。
练考点 强知识
考点1 声音的产生
1.(2025春 余姚市期中)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消失了,原因是手(  )
A.使鼓面停止了振动 B.吸收了声波
C.改变了鼓面的振动频率 D.把声音反射回去了
【答案】A
【解答】解:敲鼓时鼓面振动发出声音,手掌按住鼓面,鼓面停止振动,因此鼓发声停止,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2024春 嵊州市期末)如图所示,将悬挂的乒乓球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音叉多次弹开;声音消失,乒乓球也停止运动。此现象表明声音(  )
A.由物体振动产生 B.可以通过气体传播
C.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响度越大,声速越大
【答案】A
【解答】解: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所以乒乓球被弹开,音叉停止振动,声音也消失,说明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故选:A。
考点2 声音的传播条件
3.(2024 杭州模拟)如图所示,将正在响铃的手机悬挂于广口瓶内,封闭瓶口,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对比抽气前后从瓶中传出的响铃声音,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音调降低 B.音调不变 C.响度变小 D.音色不变
【答案】A
【解答】解:将正在响铃的手机悬挂于广口瓶内,封闭瓶口,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传递声音的介质越来越稀薄,响度越来越小,音调和音色都不会变化,故A错误,BCD正确。
故选:A。
4.(2024春 鹿城区校级期中)2024年3月3日是第25个全国爱耳日,今年的活动主题为“科技助听,共享美好生活”。回答下面小题。 如图是一种骨传导耳机,配戴时将它紧贴颚骨,通过骨头将声音直接传至内耳就可听到耳机里的音乐,同时也能听到外界的声音,听到这两种声音对应的传播介质分别是(  )
A.气体 气体 B.液体 气体 C.固体 气体 D.固体 固体
【答案】C
【解答】解:佩戴该耳机时,人听到的声音是通过头骨、颞骨等骨骼传播到听觉神经,然后由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此种听到声音的方式被称作骨传导,即声音是通过固体传播的;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人可以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是通过空气(即气体)传播的,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考点3 声音传播的快慢
5.(2024秋 江北区校级期末)行军打仗途中,古人会在远处通过耳朵紧贴地面的方式,能更快更清晰地听出敌军行进的声音。这是由于:①声音传播相同的距离,在大地中比在空气中能量损失小;②声音在大地中的传播速度 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答案】大于。
【解答】解:声音在大地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故答案为:大于。
6.(2024春 宁海县期末)声音的传播速度和温度有关,如图是空气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回答:
(1)当温度为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 。
(2)当飞机在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的声速会有很大的阻力。上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超音速试验飞行。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条件下,在 环境试飞更容易成功。
【答案】(1)339m/s;(2)低温。
【解答】解:(1)根据图象可知: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成正比;当温度为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39m/s。
(2)当飞机在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的声速会有很大的阻力。上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超音速试验飞行。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条件下,在低温环境下试飞更容易成功,因为此时的声速小。
故答案为:(1)339m/s;(2)低温。
考点4 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7.(2025春 余姚市期中)在学校举行的逃生演习中,同学们听到警报声需要迅速逃生。如图是人耳的结构,下列关于人耳结构在此过程中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②收集声波 B.③带动听小骨振动
C.⑤放大振动 D.⑥产生听觉
【答案】B
【解答】解:A、②是外耳道,将声波传至鼓膜,A错误。
B、③是鼓膜,把声波振动转为机械振动,带动听小骨振动,B正确。
C、⑤是耳蜗,里面有听觉感受器,接受震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C错误。
D、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产生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感觉细胞,再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产生听觉,D错误。
故选:B。
8.(2025春 鄞州区校级期中)如图是耳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关于耳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遇到巨响时,如果处理不当,最容易损伤耳的结构①
B.飞机起降前,乘客咀嚼口香糖可保持④两侧的气压平衡
C.生活中一些人晕车、晕船,这是由于②和③过于敏感造成的
D.鼻咽喉感染病菌后,病菌可通过⑤到达中耳,引发中耳炎
【答案】B
【解答】解:A、遇到巨大声响要迅速张嘴或捂耳闭嘴,这样做以保持①鼓膜两侧气压平衡,防止震破鼓膜,A正确。
B、飞机起降前,乘客咀嚼口香糖可保持①鼓膜两侧的气压平衡,B错误。
C、前庭和半规管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生活中一些人晕车,晕船,这是由于②半规管和③前庭过于敏感造成的,C正确。
D、病菌是沿着⑤咽鼓管侵入中耳,引起中耳炎,D正确。
故选:B。
考点5 听觉的形成过程
9.(2025 绍兴模拟)2024年3月3日全国爱耳日的主题是“科技助听,共享美好生活”,形成听觉的部位是(  )
A.鼓膜 B.外耳道 C.耳郭 D.大脑皮层
【答案】D
【解答】解:听觉的形成: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人就产生了听觉。可见听觉是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的。
故选:D。
10.(2024春 宁海县期末)“倒车,请注意!”路人听见提示音后,可以及时躲避车辆,避免事故的发生。听觉形成过程路径正确的是(  )
①听神经
②鼓膜
③耳蜗
④外耳道
⑤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⑥听小骨
A.①→②→⑥→③→④→⑤ B.④→③→①→②→⑥→⑤
C.④→①→②→⑥→③→⑤ D.④→②→⑥→③→①→⑤
【答案】D
【解答】解: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④外耳道传到②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⑥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①听神经传递到⑤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因此听觉形成过程的正确途径是:④外耳道→②鼓膜→⑥听小骨→③耳蜗→①听神经→⑤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故选:D。
考点6 耳的保健
11.(2024春 柯桥区期末)下列情形有利于保护听觉的是(  )
A.参加场地音乐会,站在音响旁边
B.使用耳机时把音量调高
C.在教室经常大声喧哗
D.在非常嘈杂的环境中佩戴保护耳罩
【答案】D
【解答】解:ABC、经常处于嘈杂环境容易造成听觉系统对中波声音接收能力下降,有时候听不清别人所说的话,周围有噪音的时候情况尤甚。所以“参加场地音乐会,站在音响旁边”、“使用耳机时把音量调高”和“在教室经常大声喧哗”都会造成听力的下降,ABC不正确。
D、在非常嘈杂的环境中佩戴保护耳罩,能够减少嘈杂环境对耳的伤害,有利于保护听力,D正确。
故选:D。
12.(2023春 苍南县期中)2023年3月3日“全国爱耳日”主题为“科学爱耳护耳,实现主动健康”。下列有关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感冒引起鼻、咽部炎症时,要及时就医,否则病菌有可能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B.经常用耳机听高分贝的音乐有可能损伤鼓膜,使听力减退
C.前庭和半规管能感受头部位置变动,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
D.声音传至内耳时,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听觉
【答案】D
【解答】解:A、咽鼓管是咽与中耳的通道。感冒引起鼻、咽部炎症时,要及时就医,否则病菌有可能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A正确。
B、长期戴耳机听高分贝的音乐,最有可能损伤鼓膜,使听力渐进式减退,B正确。
C、前庭和半规管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前庭和半规管过于敏感的人容易晕车、晕船,C正确。
D、听觉的形成过程: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所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因此,听觉感受器位于耳蜗内,能把声波的刺激转化成神经冲动,听觉是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的,D错误。
故选:D。
串知识 识框架
过关测 稳提升
1.(2025春 余姚市期中)小刚扁桃体发炎没有及时治疗,几天后感觉耳朵疼,经检查是患了中耳炎。病菌从口腔侵入中耳的通道是(  )
A.听小骨 B.耳蜗 C.外耳道 D.咽鼓管
【答案】D
【解答】解:下面是耳的结构模式图。
可见,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咽鼓管一端连通咽部,另一端连通鼓室。得了扁桃体、咽炎如不及时治疗,病菌就有可能沿着咽鼓管进入中耳的鼓室,会引发中耳炎,使听力下降。
故选:D。
2.(2024春 拱墅区校级月考)每年的3月3日是“世界爱耳日”,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耳是人的听觉器官,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B.鼓膜内有听觉感受器,可以感受声波
C.坐在汽车上,闭上眼睛也能判断出汽车的速度大小和方向的改变,是靠半规管和前庭
D.飞机起降时可咀嚼口香糖,使咽鼓管张开从而使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答案】B
【解答】解:A.耳是人的听觉器官,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A正确。
B.听觉感受器位于耳蜗内,B错误。
C.坐在汽车上,即使闭上眼睛也能判断出汽车的速度大小和方向的改变,接受这种刺激的感受器位于前庭和半规管,C正确。
D.鼓室内有咽鼓管能调节鼓室的压力,使鼓膜内外压力维持平衡。乘坐飞机时,乘务员往往要求乘客在飞机降落时咀嚼食物,咀嚼食物可以使咽鼓管张开,这样可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以免击穿鼓膜,D正确。
故选:B。
3.(2024春 浙江期中)在《梦溪笔谈》里记载:行军宿营的士兵枕着牛皮制成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士兵们感知声音的途径是(  )
A.大地—头骨—听觉神经 B.空气—头骨—听觉神经
C.大地—耳膜—咽鼓管 D.空气—耳膜—咽鼓管
【答案】A
【解答】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马蹄声通过地面传给箭筒,箭筒的振动引起头骨的振动,头骨的振动传给听觉神经,士兵利用声音在固体传播速度比在气体中快的特点,可以提前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做好准备,故士兵们感知声音的途径是大地—头骨—听觉神经—大脑,可见A正确。
故选:A。
4.(2024春 鄞州区期中)如图所示为耳的结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耳郭属于外耳,负责收集声波
B.鼓膜可以将声波转化为振动
C.耳蜗内充满了液体和听觉感受器
D.鼓室内的听小骨是固定不动的
【答案】D
【解答】解:A、耳郭属于外耳,主要功能是收集声波。A正确;
B、鼓膜是一个椭圆形的薄膜,当声波传来时它产生振动,B正确;
C、耳蜗里面充满了液体和听觉感受器,在振动的作用下产生神经冲动,C正确;
D、听小骨包括锤骨、砧骨、镫骨,它们在鼓室内形成一条“听骨链”,它能将振动放大,可以将声波的振动传导到内耳。可见听小骨不是固定不动的,D错误。
故选:D。
5.(2024春 余杭区期末)如图所示实验中,是为了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的是(  )
实验①: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
实验②:敲击鼓沿
实验③:将手指轻轻放在喉咙发声
实验④:用自制的土电话传声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D
【解答】解: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我们听到的声音会越来越小,这是在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敲击鼓沿和将手指轻轻放在喉咙发声是在探究声音的产生;用自制的土电话传声这是在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故符合条件的是①④。
故选:D。
6.(2024 西湖区校级二模)如图所示是小明为爷爷购买的一款助听器及部分结构名称,它能将声音放大,让听力衰减患者听见声音,其中患者听觉的形成与①听小骨②鼓膜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④外耳道⑤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有关,那么听觉形成的正确途径是(  )
A.声波→①→②→③→④→⑤ B.声波→④→③→①→②→⑤
C.声波→④→①→②→③→⑤ D.声波→④→②→①→③→⑤
【答案】D
【解答】解:听觉的形成过程为:外界声波→④外耳道(传递声波)→②鼓膜(产生振动)→①听小骨(传递振动)→③耳蜗(感受振动,产生兴奋,但不形成听觉)→听觉神经(传导兴奋)→⑤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听觉。
故选:D。
7.(2024春 滨江区期末)每年3月3日,是我国“全国爱耳日”。引起听力下降或损伤的原因很多,某同学经医生诊断是由于细菌进入中耳而引起中耳炎,导致听力下降,其原因为(  )
A.一定是听神经受到损伤
B.一定是听觉感受器受到损伤
C.耳郭受到细菌感染而损伤
D.鼓膜、听小骨受到损伤
【答案】D
【解答】解:听觉的形成过程为: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所以中耳出现异常,是鼓膜、听小骨受到损伤。
故选:D。
8.(2024春 玉环市期末)声音在干燥空气中的速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如图是声速与空气温度的关系图。从图中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
A.声音的传播必须有空气
B.声音在下雨天比晴天更容易传播
C.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成正比
D.当空气温度为30℃时,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50米/秒
【答案】C
【解答】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是介质,故A错误;
B、下雨天气温低,声音的传播速度较小,故B错误;
C、根据图像可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成正比,故C正确;
D、根据图像可知:当空气温度为30℃时,声音的传播速度略小于350米/秒,故D错误。
故选:C。
9.(2025春 泰州月考)小兰用牙签在两个纸杯的底部各扎一个小孔,接着把棉线的两端分别穿过这两个小孔,并在细线的末端打上死结,确保中间的棉线绷直,就制成一个“纸杯电话”。她在卧室轻声说话时爷爷听不见,但她对着“纸杯电话”轻声说话时爷爷听见了。以下关于“纸杯电话”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纸杯电话”能通话,传声介质主要是空气
B.“纸杯电话”能通话,传声介质主要是棉线
C.若将中间的棉线松弛,传声效果会更好
D.若将中间的棉线换成铜线,传声效果会变差
【答案】B
【解答】解:AB.“纸杯电话”能通话,传声介质主要是棉线,故A错误,B正确;
C.若将中间的棉线松弛,传声效果将降低,故C错误;
D.若将中间的棉线换成铜线,传声效果会变好,故D错误;
故选:B。
10.(2025春 慈溪市期中)甲同学在一根很长钢管的一端敲击一下,乙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将耳朵贴近钢管可以听到两次敲打声,这是因为固体传声比气体 (填“快”或“慢”),所以首先听到的声音是通过 传播的。
【答案】快;钢管。
【解答】解:在一根较长的钢管一端敲击一下,声音会在钢管和空气中同时传播,所以能够听到两次声音;因为声音在固体中最快,在气体中最慢,故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钢管传来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
故答案为:快;钢管。
11.(2025春 鄞州区期中)小科同学学习了声现象后,进行了一些探究:
(1)他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桌面上,用一根细线悬挂一个轻质小球贴近闹钟上方的铃铛,小球被弹开。此现象说明 。
(2)探究“空气能传声”时,他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声音逐渐变小,小科预测当玻璃罩内被抽成真空,将听不到铃声,说明 ,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填字母)。
A.转换法
B.理想实验法
C.控制变量法
D.类比法
【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真空不能传声;B。
【解答】解:(1)当轻质小球贴近闹钟上方的铃铛,小球被弹开,所以发声的闹钟正在振动,此现象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将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空气越来越少,传播声音的介质越来越少,声音逐渐变小;若将玻璃罩内被抽成真空,将听不到铃声,说明真空不能传声;此研究方法属于理想实验法,故选B。
故答案为:(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真空不能传声;B。
12.(2024春 下城区校级期末)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不少场所的装修会考虑声学吸音效果。小明同学想比较几种常见装修材料的吸音性能,他找来厚度相同的四种小块材料(聚酯棉、软木、泡沫和海绵),进行了图示实验:桌面上放一个玻璃杯,在玻璃杯下分别放上待测试的小块材料,将悬挂在细线下的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释放去敲击玻璃杯,仔细比较玻璃杯发出的声音大小。
(1)为控制实验过程中敲击玻璃杯的力大小相同,小明的做法是 。
(2)小明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材料种类 聚酯棉 软木 泡沫 海绵
玻璃杯发声大小 最小 最大 较大 较小
最强 最弱 较弱 较强
你认为表中空格处应填入 。
(3)小明实验中的四种材料。仅从吸音性能的角度考虑,最适合隔音墙装修的是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小球的位置越高,下落时敲击玻璃杯发出声音越大,实验中为控制敲击玻璃杯的力度,必须把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释放。
(2)本实验比较的是不同材料的吸音性能,因此表格中应该填入吸音性能。
(3)吸音效果的好坏通过玻璃杯被敲击发出的声音的大小反映出来,聚酯棉垫在杯子底下时发出声音最小,因此它的吸音性能最好,适合装修隔音墙用。
故答案为:(1)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释放;(2)吸音性能;(3)聚酯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