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和反应机理--2023—2025年新课标全国卷高考化学分类汇编(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06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和反应机理--2023—2025年新课标全国卷高考化学分类汇编(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7-07 17:18:19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化学
专题06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和反应机理
考点1 焓变与反应热
1.(2024·广东·高考真题)对反应(I为中间产物),相同条件下:①加入催化剂,反应达到平衡所需时间大幅缩短;②提高反应温度,增大,减小。基于以上事实,可能的反应历程示意图(——为无催化剂,------为有催化剂)为
A. B.C. D.
【答案】A
【详解】提高反应温度,增大,说明反应的平衡逆向移动,即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减小,说明S生成中间产物I的反应平衡正向移动,属于吸热反应,由此可排除C、D选项,加入催化剂,反应达到平衡所需时间大幅缩短,即反应的决速步骤的活化能下降,使得反应速率大幅加快,活化能大的步骤为决速步骤,符合条件的反应历程示意图为A,故A正确,故选A。
2.(2023·广东·高考真题)催化剂Ⅰ和Ⅱ均能催化反应。反应历程(下图)中,M为中间产物。其它条件相同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使用Ⅰ和Ⅱ,反应历程都分4步进行
B.反应达平衡时,升高温度,R的浓度增大
C.使用Ⅱ时,反应体系更快达到平衡
D.使用Ⅰ时,反应过程中M所能达到的最高浓度更大
【答案】C
【详解】A.由图可知两种催化剂均出现四个波峰,所以使用Ⅰ和Ⅱ,反应历程都分4步进行,A正确;
B.由图可知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达平衡时,升高温度平衡向左移动,R的浓度增大,B正确;
C.由图可知Ⅰ的最高活化能小于Ⅱ的最高活化能,所以使用Ⅰ时反应速率更快,反应体系更快达到平衡,C错误;
D.由图可知在前两个历程中使用Ⅰ活化能较低反应速率较快,后两个历程中使用Ⅰ活化能较高反应速率较慢,所以使用Ⅰ时,反应过程中M所能达到的最高浓度更大,D正确;
故选C。
3.(2025·重庆·高考真题)是一种常见燃料,可以用于火箭助推器。已知:



则 为
A. B. C. D.
【答案】B
【详解】根据目标方程式与原方程式的特点可知,将原方程式进行(①-3×②+③)变换,可得目标方程式,所以ΔH应为,故选B。
4.(2025·北京·高考真题)为理解离子化合物溶解过程的能量变化,可设想固体溶于水的过程分两步实现,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固体溶解是吸热过程
B.根据盖斯定律可知:
C.根据各微粒的状态,可判断,
D.溶解过程的能量变化,与固体和溶液中微粒间作用力的强弱有关
【答案】C
【分析】由图可知,固体溶于水的过程分两步实现,第一步为NaCl固体变为Na+和Cl-,此过程离子键发生断裂,为吸热过程;第二步为Na+和Cl-与水结合形成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的过程,此过程为成键过程,为放热过程。
【详解】A.由图可知,固体溶解过程的焓变为,为吸热过程,A正确;
B.由图可知,固体溶于水的过程分两步实现,由盖斯定律可知,即,B正确;
C.由分析可知,第一步为NaCl固体变为Na+和Cl-,此过程离子键发生断裂,为吸热过程,a>0;第二步为Na+和Cl-与水结合形成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的过程,此过程为成键过程,为放热过程,b<0,C错误;
D.由分析可知,溶解过程的能量变化,却决于固体断键吸收的热量及Na+和Cl-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有关,即与固体和溶液中微粒间作用力的强弱有关,D正确;
故选C。
5.(2024·重庆·高考真题)二氧化碳甲烷重整是资源化利用的重要研究方向,涉及的主要热化学方程式有:



已知键能为,键能为,键能为,则中的碳氧键键能(单位:)为
A. B. C. D.
【答案】B
【详解】根据盖斯定律反应①+②-③可得反应:,该反应,根据反应物键能和-生成物键能和可得:4c+2b-3a-中的碳氧键键能=,中的碳氧键键能=(),故B正确。
6.(1) (2025·广东·高考真题)钛单质及其化合物在航空、航天、催化等领域应用广泛。以为原料可制备。将与10.0molTi放入容积为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反应体系存在下列过程。
编号 过程
(a)
(b)
(c)
(d)
① kJ/mol。
(2)(2025·湖北·高考真题)粉末可在较低温度下还原。回答下列问题:
已知一定温度下:
则的 (用m和n表示)。
(3)(2024·广西·高考真题)二氯亚砜()是重要的液态化工原料。回答下列问题:
合成前先制备。有关转化关系为:
则的 。
(4)(2025·山东·高考真题)利用循环再生可将燃煤尾气中的转化生产单质硫,涉及的主要反应如下:
Ⅰ.
Ⅱ.
Ⅲ.
反应的焓变 (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答案】(1)(2)(3)-50(4)ΔH1+ΔH2
【详解】(1)将反应c-2×反应b可得,则;
(2)①


×①+×②得到反应③,根据盖斯定律可知=×+×=;
(3)由盖斯定律可知,的焓变为,则的;
(4)依据盖斯定律Ⅰ+Ⅱ即得到反应的焓变为ΔH1+ΔH2。
考点二 反应机理
1.(2025·湖南·高考真题)环氧化合物是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以钛掺杂沸石为催化剂,由丙烯()为原料生产环氧丙烷()的反应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过程中Ⅱ是催化剂
B.过程中有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断裂和形成
C.过程中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D.丙烯与双氧水反应生成环氧丙烷的原子利用率为100%
B【详解】A.根据反应原理,Ⅰ先消耗再生成,是整个历程的催化剂,Ⅱ先生成,再消耗,是中间产物,A错误;
B.过程中存在中O-O非极性键的断裂,以及中非极性键的形成;还存在极性键的断裂,以及极性键的形成,B正确;
C.过程中Ti的化学键()始终是4个,配位键不会改变Ti的化合价,故元素的化合价不变,C错误;
D.反应生成了,且存在的分解反应,原子利用率小于100%,D错误;
故选B。
2.(2025·河北·高考真题)氮化镓(GaN)是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广泛应用于光电信息材料等领域,可利用反应制备。反应历程(TS代表过渡态)如下: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ⅰ是吸热过程
B.反应ⅱ中脱去步骤的活化能为2.69eV
C.反应ⅲ包含2个基元反应
D.总反应的速控步包含在反应ⅱ中
D【详解】A.观察历程图可知,反应ⅰ中的相对能量为0,经TS1、TS2、TS3完成反应,生成和,此时的相对能量为0.05eV,因此体系能量在反应中增加,则该反应为吸热过程,A正确;
B.反应ⅱ中因脱去步骤需要经过TS5,则活化能为0.70eV与TS5的相对能量差,即3.39eV-0.70eV=2.69eV,B正确;
C.反应ⅲ从生成经历过渡态TS6、TS7,说明该反应分两步进行,包含2个基元反应,C正确;
D.整反应历程中,活化能最高的步骤是反应ⅲ中的TS7对应得反应步骤(活化能为3.07eV),所以总反应的速控步包含在反应ⅲ中,D错误;
故选D。
3.(2025·黑吉辽蒙卷·高考真题)一定条件下,“”4种原料按固定流速不断注入连续流动反应器中,体系pH-t振荡图像及涉及反应如下。其中AB段发生反应①~④,①②为快速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原料中不影响振幅和周期
B.反应④:
C.反应①~④中,对的氧化起催化作用
D.利用pH响应变色材料,可将pH振荡可视化
A【详解】A.根据图像可知氢离子浓度影响振幅大小,A错误;
B.反应④中亚硫酸被氧化,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正确;
C.由于①②为快速反应,而溴酸根离子直接氧化的是亚硫酸,所以反应①~④中,对的氧化起催化作用,C正确;
D.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像可知利用pH响应变色材料,可将pH振荡可视化,D正确;
答案选A。
4.(2025·河南·高考真题)在负载的催化剂作用下,可在室温下高效转化为,其可能的反应机理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的原子利用率为
B.每消耗可生成
C.反应过程中,和的化合价均发生变化
D.若以为原料,用吸收产物可得到
B【分析】由反应历程可知,总反应为,据此解答。
【详解】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原子利用率为100%,A正确;
B.由分析可知,每消耗可生成,B错误;
C.由反应历程可知,催化剂有连接4个S原子和2个S原子的,这两种类型的原子成键数目均会发生改变,所以和的化合价均发生变化,C正确;
D.若以为原料,有反应历程可知,会生成,用吸收产物时,其存在电离平衡:,结合水电离出的可得到,D正确;
故选B。
5.(2025·河南·高考真题)在催化剂a或催化剂b作用下,丙烷发生脱氢反应制备丙烯,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反应进程中的相对能量变化如图所示(*表示吸附态,中部分进程已省略)。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总反应是放热反应
B.两种不同催化剂作用下总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不同
C.和催化剂b相比,丙烷被催化剂a吸附得到的吸附态更稳定
D.①转化为②的进程中,决速步骤为
C【详解】A.由图可知,生成物能量高,总反应为吸热反应,A错误;
B.平衡常数只和温度有关,与催化剂无关,B错误;
C.由图可知,丙烷被催化剂a吸附后能量更低,则被催化剂a吸附后得到的吸附态更稳定, C正确;
D.活化能高的反应速率慢,是反应的决速步骤,故决速步骤为*CH3CHCH3→*CH3CHCH2+*H或*CH3CHCH3+*H→*CH3CHCH2+2*H,D错误;
故选C。
6.(2025·广东·高考真题)某理论研究认为:燃料电池(图b)的电极Ⅰ和Ⅱ上所发生反应的催化机理示意图分别如图a和图c,其中获得第一个电子的过程最慢。由此可知,理论上
A.负极反应的催化剂是ⅰ
B.图a中,ⅰ到ⅱ过程的活化能一定最低
C.电池工作过程中,负极室的溶液质量保持不变
D.相同时间内,电极Ⅰ和电极Ⅱ上的催化循环完成次数相同
C【分析】该燃料电池为氢氧燃料电池,由图可知该原电池的电解质溶液为酸性,氢气发生氧化反应,做负极,电极方程式为:;氧气发生还原反应,做正极,电极方程式为:。
【详解】A.由分析可知,氧气发生还原反应,做正极,正极反应的催化剂是ⅰ,A错误;
B.图a中,ⅰ到ⅱ过程为获得第一个电子的过程,根据题中信息,获得第一个电子的过程最慢,则ⅰ到ⅱ过程的活化能一定最高,B错误;
C.氢气发生氧化反应,做负极,电极方程式为:,同时,反应负极每失去1个电子,就会有一个H+通过质子交换膜进入正极室,故电池工作过程中,负极室的溶液质量保持不变,C正确;
D.由图a、c可知,氧气催化循环一次需要转移4个电子,氢气催化循环一次需要转移2个电子,相同时间内,电极Ⅰ和电极Ⅱ上的催化循环完成次数不相同,D错误;
故选C。
7.(2025·浙江·高考真题)化合物A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变为酚E及少量副产物,该反应的主要途径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B.化合物A的一溴代物有7种
C.步骤Ⅲ,苯基迁移能力强于甲基 D.化合物E可发生氧化、加成和取代反应
B【详解】A.由图可知H+参与了反应,反应前后不变,因此H+是反应的催化剂,A正确;
B.化合物A的一溴代物有6种,分别是:、、、、、,B错误;
C.步骤III可知C转化到D,苯基发生了迁移,甲基没有迁移,说明苯基的迁移能力强于甲基,C正确;
D.化合物E中有酚羟基可以发生氧化反应,苯环可以发生加成反应和取代反应,D正确;
答案选B。
8.(2024·贵州·高考真题)AgCN与可发生取代反应,反应过程中的C原子和N原子均可进攻,分别生成腈和异腈两种产物。通过量子化学计算得到的反应历程及能量变化如图(TS为过渡态,Ⅰ、Ⅱ为后续物)。
由图示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生成和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B.过渡态TS1是由的C原子进攻的而形成的
C.Ⅰ中“”之间的作用力比Ⅱ中“”之间的作用力弱
D.生成放热更多,低温时是主要产物
D【详解】A.由反应历程及能量变化图可知,两种路径生成的产物的总能量均低于反应物,故从生成和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A项正确;
B.与Br原子相连的C原子为,由反应历程及能量变化图可知,过渡态TS1是由CN-的C原子进攻的,形成碳碳键,B项正确;
C.由反应历程及能量变化图可知,后续物Ⅰ、Ⅱ转化为产物,分别断开的是和,且后者吸收更多的能量,故Ⅰ中“”之间的作用力比Ⅱ中“”之间的作用力弱,C项正确;
D.由于生成所需要的活化能高,反应速率慢,故低温时更容易生成,为主要产物,D项错误;
故选D。
考点一 焓变与反应热
1.(2025·甘肃金昌·三模)乙酸制氢过程发生的反应为Ⅰ.CH3COOH(g)2CO(g)+2H2(g);Ⅱ.CH3COOH(g)CH4(g)+CO2(g),能量变化如图所示。某温度下,在管式反应器中发生上述反应,物料在一端连续加入,在管中反应后从另一端流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Ⅰ是吸热反应,反应Ⅱ是放热反应
B.反应Ⅱ的活化能小,反应速率大
C.使用催化剂不能提高H2的产率
D.适当升高温度可提高H2的产率
C【详解】A.由图可知,反应Ⅰ是吸热反应,反应Ⅱ是放热反应,A项正确;
B.反应Ⅱ的活化能小,因此其反应速率大,B项正确;
C.由题意可知,物质是在反应器中流动的,因此在所给条件下不一定能达到平衡,如果未达到平衡,则选择有利于反应Ⅰ的催化剂可增大反应Ⅰ的速率,提高H2的产率,C项错误;
D.反应Ⅰ的活化能大,反应速率受温度的影响更大,温度升高,反应Ⅰ的速率增大得更快,H2的产率越高,D项正确。
故选C。
2.(2025·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二模)氰酸()与异氰酸()互为同分异构体,可发生异构化反应,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异氰酸的稳定性弱于氰酸B.异构化过程中碳氮之间的化学键发生了变化
C.氰酸的总键能大于异氰酸的总键能 D.升高温度,有利于异构化反应的正向进行
B【分析】图像纵坐标是能量,物质能量越高,稳定性越差。横坐标是反应进程。由图可知反应物能量高于生成物,说明反应放热()。反应经过中间体M1→过渡态Ts→中间体M2,体现“分步反应”的能量变化。
【详解】A.能量越低越稳定。异氰酸能量更低更稳定,故A错;
B.结构:(碳氮为三键 ),结构:(碳氮为双键);异构化时碳氮之间的化学键由三键变为了双键,故B正确;
C.氰酸(HOCN)转化为异氰酸(HNCO)时,反应放热,所以氰酸的总键能小于异氰酸的总键能,故C错误;
D.正反应放热,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升温使平衡逆向移动,不利于正向进行,故D错误;
故选B。
3.(2025·浙江·三模)下列反应的的是
A.铁粉与硫粉反应 B.氯化铵的水解反应
C.软脂酸在人体内的反应 D.双氧水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分解
B【详解】A.铁粉与硫粉反应为放热反应,A错误;
B.氯化铵的水解反应为吸热反应,B正确;
C.软脂酸在人体内的反应为放热反应,C错误;
D.双氧水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分解为放热反应,D错误;
故选B。
4.(2025·安徽·三模)固体放入真空恒容密闭容器中,加热至一定温度后恒温,发生下列反应
反应①:
反应②:
已知:键和键的键能分别为、(a、b、c均大于零)。平衡时,测得总压为5.0kPa,其中的分压为0.5kPa.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②,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B.平衡时HI的分解率为
C.断开键所需能量约为
D.若开始放入固体的量增大一倍,达到新平衡时总压增大一倍
D【详解】A.反应②,为吸热反应,则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故A正确。
B.已知“平衡时,的分压为0.5kPa”,则I2的分压为0.5kPa,反应②分解的HI分压为1kPa.因此,设分解得到的分压为,则平衡时HI的分压为。则可得:平衡时总压,解得。所以,平衡时HI得分分解率为,故B正确;
C.反应②,则断开键所需能量约为,故C正确。
D.体系恒温,反应①的平衡常数不变,所以总压保持恒定,故D错误;
故选D。
5.(2025·福建莆田·二模)以丙烷与氯气在光照下的一氯取代反应探究自由基的稳定性,决速步的能量变化如下图所示:
根据丙烷中氢原子的两种化学环境,预测并实验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1-氯丙烷 2-氯丙烷
预期产物比例 75% 25%
实验产物比例 43% 57%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B.CH3CH2CH3中-CH3的碳氢键比-CH2-的碳氢键更容易断裂
C.从实验数据证明,丙基自由基更稳定的是
D.可能产生的副产物有
D【详解】A.由图可知,转化为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H=(-19kJ/mol)-(-8kJ/mol)=-11 kJ/mol,故A错误;
B.由2-氯丙烷的实验产物比例大于1-氯丙烷可知,丙烷中-CH3的碳氢键比-CH2-的碳氢键更难断裂,故B错误;
C.由图可知,的能量高于,能量越高越不稳定,则丙基自由基更稳定的是,故C错误;
D.由图可知,丙烷能转化为,相互结合生成,所以反应中产生的副产物有,故D正确;
故选D。
6.(1)(2025·广东深圳·一模)Ag+、Cu2+可形成配离子[Ag(NH3)2]+、[Cu(NH3)4]2+,在化学分析、分离提纯、冶金、电镀等领域有重要应用。配制银氨溶液的总反应为Ag+(aq)+2NH3·H2O (aq)[Ag(NH3)2]+(aq)+2H2O(1)△H。25℃时,向10mL0.1mol/LAgNO3溶液逐滴加入稀氨水,产生少量白色沉淀,继续滴加稀氨水至沉淀恰好完全溶解为止,制得银氨溶液。测得溶液中Ag+、Ag(NH3)+、[Ag(NH3)2]+的分布分数δ(δ(Ag)=)与lgc(NH3)关系如图所示,其中点P(-3.6,0.40)是曲线a与b的交点。
①已知:Ag+(aq)+NH3·H2O (aq)AgOH(s)+(aq) △H1
AgOH(s)+2NH3·H2O(aq)[Ag(NH3)2]+(aq)+OH-(aq)+2H2O(l)△H2
总反应的△H= (写出一个代数式即可)。
(2)(2025·广东广州·二模)水煤气变换是重要的化工过程,铁的氧化物可作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水煤气变换反应:
使用作为反应催化剂,该反应分两步完成:
则 (用和表示)。
(3)(2025·广东·二模)利用液—液萃取法从盐湖卤水(含高浓度Mg2+)中提取Li+引发关注热潮,其中使用最广泛的萃取剂是磷酸三丁酯(以L表示)。
②Fe3+溶于卤水后可发生反应a:Fe3+(aq)+4Cl (aq) (aq) ΔH
已知:
则反应a的ΔH= 。
(4)(2025·广东清远·二模)氮元素是重要的非金属元素,在工农业生产和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标准摩尔生成焓是指在25℃和101kPa时,由元素最稳定的单质生成1mol纯化合物时的焓变,符号为。已知在25℃和101kPa时,以下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如下表所示。
物质
a
由 ,则 。
【答案】(1)△H2-△H3(2)(3)(4)
【详解】(1)Ⅰ .AgOH(s)+2NH3·H2O(aq)[Ag(NH3)2]+(aq)+OH-(aq)+2H2O(l)△H2
Ⅱ. AgOH(s)=Ag+(aq)+OH-(aq) △H3;
据盖斯定律Ⅰ-Ⅱ得Ag+(aq)+2NH3·H2O (aq)[Ag(NH3)2]+(aq)+2H2O(1)△H=△H2-△H3。
(2)使用作为反应催化剂,该反应分两步完成:①②,根据盖斯定律,①+②得:=;故答案为:。
(3)根据图示可以得出:I、FeCl3(s)+HCl(g)=HFeCl4(s) ΔH1;II、FeCl3(s)=Fe3+(aq)+3Cl-(aq) ΔH2;III、HCl(g)=H+(aq)+Cl-(aq) ΔH3;IV、HFeCl4(s)= H+(aq)+ (aq) ΔH4;根据盖斯定律:I+IV-II-III得到反应Fe3+(aq)+4Cl (aq) (aq) 则ΔH=。
(4)根据标准摩尔生成焓的定义,反应热的计算公式为:。对于反应,(g)和(g)是最稳定单质,其标准摩尔生成焓为0。则,已知。代入可得:,解得 。
考点二 反应机理
1.(2025·北京海淀·三模)苯与液溴反应生成溴苯,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作该反应的催化剂
B.总反应的
C.过程②的活化能最大,决定总反应速率的大小
D.为证明该反应为取代反应,可将反应后的气体直接通入溶液
D【详解】A.苯与液溴反应时,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加快反应速率,可作该反应的催化剂,A正确;
B.由能量变化示意图可知,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反应为放热反应,总反应的,B正确;
C.在多步反应中,活化能最大的步骤决定总反应速率,过程②的活化能最大,所以决定总反应速率的大小,C正确;
D.液溴具有挥发性,反应后的气体中含有,也能与溶液反应生成浅黄色沉淀,干扰的检验,不能将反应后的气体直接通入溶液证明该反应为取代反应,D错误;
故答案选D。
2.(2025·天津河西·三模)为早日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科学家提出用钌(Ru)基催化剂催化CO2(g)和H2(g)反应生成HCOOH,反应机理如图所示,已知当生成46g液态HCOOH时放出31.2kJ的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Ⅰ为该反应的催化剂,物质Ⅱ、Ⅲ为中间产物
B.反应历程中存在极性键、非极性键的断裂与形成
C.通过CO2(g)和H2(g)反应制备液态HCOOH,每转移1mole-,放出31.2kJ的热量
D.催化剂能降低活化能,加快反应速率,改变反应热,从而提高转化率
A【详解】A.催化剂是参与反应,改变反应历程,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的物质;中间产物是反应过程中生成又消耗的物质,物质I参与反应,最后又生成,是催化剂;物质Ⅱ、Ⅲ是反应过程中生成又消耗的,为中间产物,A正确;
B.反应历程中H2、CO2、H2O参与反应,其中H2中存在非极性键的断裂;生成HCOOH、H2O等含有极性键,存在极性键的形成,但不存在非极性键的形成,B错误;
C.根据总反应H2+CO2=HCOOH可知,每生成1molHCOOH转移2mole-,故46g液态HCOOH的物质的量为=1mol,则生成1mol液态HCOOH时放出热量31.2kJ,故每转移1mol e-放出15.6kJ热量,C错误;
D.催化剂能降低活化能,加快反应速率,但不能改变反应热,平衡转化率与反应热、外界条件(温度、压强、浓度等 )有关,催化剂不能改变平衡转化率,D错误;
故答案为:A。
3.(2025·北京西城·一模)一定温度下,()在存在下与等物质的量的反应,主要产物为和。、和的物质的量分数随时间的变化如图1所示,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示意图如图2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图1可知,的活化能大于的活化能
B.的过程中,存在键的断裂与形成、键的旋转
C.此温度下,X生成Y的平衡常数小于X生成Z的平衡常数
D.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分数变化可以用来解释
D【详解】A.开始反应时,Y的含量迅速上升,说明生成Y的速率快,活化能越低,反应速率越快,则的活化能大于的活化能,A正确;
B.σ键的键能大于π键,的过程中,先通过π键的断裂,而σ键保持稳定,再通过单键旋转调整取代基排列,最后重新形成π键,B正确;
C.达到平衡时,Z的浓度大于Y,则X生成Y的平衡常数小于X生成Z的平衡常数,C正确;
D.时,Z的浓度很低,说明主要发生反应,而的速率很慢,即的活化能大,则可以用来解释,D错误;
故选D。
4.(2025·云南大理·二模)Ni可活化C2H6放出CH4,其反应历程如下图所示:
下列关于该活化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决速步是:中间体2→中间体3
B.只涉及极性键的断裂和生成
C.Ni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A【详解】A.由反应历程图可知,中间体 2→中间体 3 的活化能最大,速率最慢,所以该反应的决速步是中间体 2→中间体 3,A 正确;
B.反应中涉及C - C非极性键的断裂,并非只涉及极性键的断裂和生成,B错误;
C.由图可知,反应方程式为:Ni+C2H6=NiCH2+CH4,即Ni是反应物,而不是该反应的催化剂,C错误;
D.热化学方程式中应标注物质的状态,正确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i(s) + C2H6(g)=NiCH2(s) + CH4(g) H = - 6.57kJ/mol,原选项未标注物质状态,D错误;
故答案为:A。
5.(2025·山东淄博·三模)已知C2H5Br在NaOH醇溶液中发生的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互为竞争,二者反应历程中的相对能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升高温度对反应历程1更有利
B.NaOH醇溶液中OH-与乙醇分子间形成了氢键
C.C2H5Br发生取代反应或消去反应时,OH-进攻的原子不同
D.NaOH醇溶液中C2H5Br发生消去反应在热力学上更有利
D【详解】A.由图可知,反应历程1的活化能(88.7 kJ/mol)低于反应历程2的活化能(79.9 kJ/mol),根据化学反应速率理论,活化能越低,反应越容易进行,升高温度会使更多的反应物分子具有足够的能量来克服活化能垒,从而加快反应速率,所以升高温度对反应历程1更有利,A正确;
B.从反应历程图能看到,中的氧与乙醇分子中的氢存在相互作用,符合氢键形成特征,所以NaOH醇溶液中与乙醇分子间形成了氢键,B正确;
C.取代反应里,进攻与Br原子相连的碳原子;消去反应时,进攻与Br原子相连碳原子的邻位碳原子上的氢原子,进攻原子不同,C正确;
D.由图可知,取代反应产物能量比消去反应产物能量低,能量越低越稳定,说明在NaOH醇溶液中C2H5Br发生取代反应在热力学上更有利,并非消去反应,D错误;
故选D。
6.(2025·安徽·模拟预测)在作用下,可将转化为,转化历程如下(为固体)所示: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转化中有极性键的断裂和形成
B.转化过程中的成键数目未变化
C.总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D.转化过程中的一段时间内,可存在中间体2的浓度大于另外两种中间体的浓度
B【详解】A.由图可知,乙烷转化为甲烷过程中存在极性键的断裂和形成,故A正确;
B.由图可知,中间体和过渡态中镍原子的成键数目分别为2、3、4,说明转化过程中镍原子的成键数目发生变化,故B错误;
C.由图可知,总反应为,反应的ΔH= (—6.57kJ/mol) —0=—6.57kJ/mol,则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故C正确;
D.由图可知,中间体2→中间体3能量差值最大,该步反应的活化能最大,是该反应的决定速率的步骤,故转化过程中的一段时间内,可存在中间体2的浓度大于另外两种中间体的浓度,故D正确;
故选B。
7.(2025·广东深圳·一模)某离子液体的阴离子[CH(CN)2]可以吸收CO2,其可能的两种反应路径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两种路径的总反应不相同 B.路径Ⅱ是主要的反应途径
C.降温能提高平衡时CO2吸收率 D.生成物中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
A【详解】A.反应物相同,经过不同的反应路径,最终生成物相同,均为,总反应均为=,A错误;
B.路径Ⅱ活化能小,反应速率快,故路径Ⅱ是主要的反应途径,B正确;
C.由图可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平衡正向移动,的吸收率提高,C正确;
D.生成物为,其内部含有共价键,离子液体中呈电中性,故离子液体中还含有阳离子,与之间存在离子键,D正确;
故选A。
8.(2025·湖北·三模)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张袁健教授探究Fe—N—C和Co—N—C分别催化H2O2分解的反应机理,部分反应历程如图所示(MS表示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物种;TS表示过渡态):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催化效果:催化剂Co—N—C高于催化剂Fe—N—C
B.Fe—N—C催化:MS1(s)=MS2(s) ΔH=-0.22 eV
C.催化剂Fe—N—C比催化剂Co—N—C的产物更容易脱附
D.Co—N—C和Fe—N—C催化H2O2分解均为吸热反应
B【分析】反应起始于,此时的相对能量设为基准0;在催化剂(或)表面发生吸附,形成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物种;从图中可知,这一过程能量降低,形成时,相对能量在-2到-1之间(具体数值因催化剂不同有差异),说明该吸附过程是放热过程,降低了体系能量;进一步反应,需要克服一定能量障碍达到过渡态;这一过程中能量升高,对于和催化剂,升高的能量数值不同(对应不同的活化能);对应的活化能低于,意味着催化时此步反应更容易进行;从过渡态转化为,能量降低,说明这也是一个放热过程;继续反应转化为(产物、吸附在催化剂表面),此过程能量变化情况在图中体现为又一次能量变化,且最终的能量情况与催化剂相关 ,如催化时能量相对较高,更易脱附;总体而言,整个反应历程中,在催化剂表面通过吸附、克服活化能、逐步转化等过程,最终生成产物和,不同催化剂影响反应的活化能和中间态能量,进而影响反应速率和产物脱附等情况。
【详解】A.从图像中可以看到,使用催化剂时反应的活化能低于使用催化剂时的活化能;在化学反应里,活化能越低,反应越容易进行,催化效果也就越好;所以催化剂的催化效果高于催化剂,A正确;
B.催化,图中给出了到放出能量为1.86eV-1.64eV=0.22 eV ,则,B错误;
C.由图像可知,催化时(、)的能量比催化时的能量更高;在化学中,物质的能量越高越不稳定,不稳定的物质其产物就更容易脱附;所以催化剂比催化剂的产物更容易脱附,C正确;
D.因为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的活化能,不能改变反应的热效应,Co—N—C和Fe—N—C催化H2O2分解均为吸热反应,D正确;
综上,答案是B。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化学
专题06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和反应机理
考点1 焓变与反应热
1.(2024·广东·高考真题)对反应(I为中间产物),相同条件下:①加入催化剂,反应达到平衡所需时间大幅缩短;②提高反应温度,增大,减小。基于以上事实,可能的反应历程示意图(——为无催化剂,------为有催化剂)为
A. B.C. D.
2.(2023·广东·高考真题)催化剂Ⅰ和Ⅱ均能催化反应。反应历程(下图)中,M为中间产物。其它条件相同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使用Ⅰ和Ⅱ,反应历程都分4步进行
B.反应达平衡时,升高温度,R的浓度增大
C.使用Ⅱ时,反应体系更快达到平衡
D.使用Ⅰ时,反应过程中M所能达到的最高浓度更大
3.(2025·重庆·高考真题)是一种常见燃料,可以用于火箭助推器。已知:



则 为
A. B. C. D.
4.(2025·北京·高考真题)为理解离子化合物溶解过程的能量变化,可设想固体溶于水的过程分两步实现,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固体溶解是吸热过程
B.根据盖斯定律可知:
C.根据各微粒的状态,可判断,
D.溶解过程的能量变化,与固体和溶液中微粒间作用力的强弱有关
5.(2024·重庆·高考真题)二氧化碳甲烷重整是资源化利用的重要研究方向,涉及的主要热化学方程式有:



已知键能为,键能为,键能为,则中的碳氧键键能(单位:)为
A. B. C. D.
6.(1) (2025·广东·高考真题)钛单质及其化合物在航空、航天、催化等领域应用广泛。以为原料可制备。将与10.0molTi放入容积为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反应体系存在下列过程。
编号 过程
(a)
(b)
(c)
(d)
① kJ/mol。
(2)(2025·湖北·高考真题)粉末可在较低温度下还原。回答下列问题:
已知一定温度下:
则的 (用m和n表示)。
(3)(2024·广西·高考真题)二氯亚砜()是重要的液态化工原料。回答下列问题:
合成前先制备。有关转化关系为:
则的 。
(4)(2025·山东·高考真题)利用循环再生可将燃煤尾气中的转化生产单质硫,涉及的主要反应如下:
Ⅰ.
Ⅱ.
Ⅲ.
反应的焓变 (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考点二 反应机理
1.(2025·湖南·高考真题)环氧化合物是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以钛掺杂沸石为催化剂,由丙烯()为原料生产环氧丙烷()的反应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过程中Ⅱ是催化剂
B.过程中有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断裂和形成
C.过程中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D.丙烯与双氧水反应生成环氧丙烷的原子利用率为100%
2.(2025·河北·高考真题)氮化镓(GaN)是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广泛应用于光电信息材料等领域,可利用反应制备。反应历程(TS代表过渡态)如下: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ⅰ是吸热过程
B.反应ⅱ中脱去步骤的活化能为2.69eV
C.反应ⅲ包含2个基元反应
D.总反应的速控步包含在反应ⅱ中
3.(2025·黑吉辽蒙卷·高考真题)一定条件下,“”4种原料按固定流速不断注入连续流动反应器中,体系pH-t振荡图像及涉及反应如下。其中AB段发生反应①~④,①②为快速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原料中不影响振幅和周期
B.反应④:
C.反应①~④中,对的氧化起催化作用
D.利用pH响应变色材料,可将pH振荡可视化
4.(2025·河南·高考真题)在负载的催化剂作用下,可在室温下高效转化为,其可能的反应机理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的原子利用率为
B.每消耗可生成
C.反应过程中,和的化合价均发生变化
D.若以为原料,用吸收产物可得到
5.(2025·河南·高考真题)在催化剂a或催化剂b作用下,丙烷发生脱氢反应制备丙烯,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反应进程中的相对能量变化如图所示(*表示吸附态,中部分进程已省略)。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总反应是放热反应
B.两种不同催化剂作用下总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不同
C.和催化剂b相比,丙烷被催化剂a吸附得到的吸附态更稳定
D.①转化为②的进程中,决速步骤为
6.(2025·广东·高考真题)某理论研究认为:燃料电池(图b)的电极Ⅰ和Ⅱ上所发生反应的催化机理示意图分别如图a和图c,其中获得第一个电子的过程最慢。由此可知,理论上
A.负极反应的催化剂是ⅰ
B.图a中,ⅰ到ⅱ过程的活化能一定最低
C.电池工作过程中,负极室的溶液质量保持不变
D.相同时间内,电极Ⅰ和电极Ⅱ上的催化循环完成次数相同
7.(2025·浙江·高考真题)化合物A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变为酚E及少量副产物,该反应的主要途径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B.化合物A的一溴代物有7种
C.步骤Ⅲ,苯基迁移能力强于甲基 D.化合物E可发生氧化、加成和取代反应
8.(2024·贵州·高考真题)AgCN与可发生取代反应,反应过程中的C原子和N原子均可进攻,分别生成腈和异腈两种产物。通过量子化学计算得到的反应历程及能量变化如图(TS为过渡态,Ⅰ、Ⅱ为后续物)。
由图示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生成和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B.过渡态TS1是由的C原子进攻的而形成的
C.Ⅰ中“”之间的作用力比Ⅱ中“”之间的作用力弱
D.生成放热更多,低温时是主要产物
考点一 焓变与反应热
1.(2025·甘肃金昌·三模)乙酸制氢过程发生的反应为Ⅰ.CH3COOH(g)2CO(g)+2H2(g);Ⅱ.CH3COOH(g)CH4(g)+CO2(g),能量变化如图所示。某温度下,在管式反应器中发生上述反应,物料在一端连续加入,在管中反应后从另一端流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Ⅰ是吸热反应,反应Ⅱ是放热反应
B.反应Ⅱ的活化能小,反应速率大
C.使用催化剂不能提高H2的产率
D.适当升高温度可提高H2的产率
2.(2025·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二模)氰酸()与异氰酸()互为同分异构体,可发生异构化反应,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异氰酸的稳定性弱于氰酸B.异构化过程中碳氮之间的化学键发生了变化
C.氰酸的总键能大于异氰酸的总键能 D.升高温度,有利于异构化反应的正向进行
3.(2025·浙江·三模)下列反应的的是
A.铁粉与硫粉反应 B.氯化铵的水解反应
C.软脂酸在人体内的反应 D.双氧水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分解
4.(2025·安徽·三模)固体放入真空恒容密闭容器中,加热至一定温度后恒温,发生下列反应
反应①:
反应②:
已知:键和键的键能分别为、(a、b、c均大于零)。平衡时,测得总压为5.0kPa,其中的分压为0.5kPa.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②,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B.平衡时HI的分解率为
C.断开键所需能量约为
D.若开始放入固体的量增大一倍,达到新平衡时总压增大一倍
5.(2025·福建莆田·二模)以丙烷与氯气在光照下的一氯取代反应探究自由基的稳定性,决速步的能量变化如下图所示:
根据丙烷中氢原子的两种化学环境,预测并实验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1-氯丙烷 2-氯丙烷
预期产物比例 75% 25%
实验产物比例 43% 57%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B.CH3CH2CH3中-CH3的碳氢键比-CH2-的碳氢键更容易断裂
C.从实验数据证明,丙基自由基更稳定的是
D.可能产生的副产物有
6.(1)(2025·广东深圳·一模)Ag+、Cu2+可形成配离子[Ag(NH3)2]+、[Cu(NH3)4]2+,在化学分析、分离提纯、冶金、电镀等领域有重要应用。配制银氨溶液的总反应为Ag+(aq)+2NH3·H2O (aq)[Ag(NH3)2]+(aq)+2H2O(1)△H。25℃时,向10mL0.1mol/LAgNO3溶液逐滴加入稀氨水,产生少量白色沉淀,继续滴加稀氨水至沉淀恰好完全溶解为止,制得银氨溶液。测得溶液中Ag+、Ag(NH3)+、[Ag(NH3)2]+的分布分数δ(δ(Ag)=)与lgc(NH3)关系如图所示,其中点P(-3.6,0.40)是曲线a与b的交点。
①已知:Ag+(aq)+NH3·H2O (aq)AgOH(s)+(aq) △H1
AgOH(s)+2NH3·H2O(aq)[Ag(NH3)2]+(aq)+OH-(aq)+2H2O(l)△H2
总反应的△H= (写出一个代数式即可)。
(2)(2025·广东广州·二模)水煤气变换是重要的化工过程,铁的氧化物可作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水煤气变换反应:
使用作为反应催化剂,该反应分两步完成:
则 (用和表示)。
(3)(2025·广东·二模)利用液—液萃取法从盐湖卤水(含高浓度Mg2+)中提取Li+引发关注热潮,其中使用最广泛的萃取剂是磷酸三丁酯(以L表示)。
②Fe3+溶于卤水后可发生反应a:Fe3+(aq)+4Cl (aq) (aq) ΔH
已知:
则反应a的ΔH= 。
(4)(2025·广东清远·二模)氮元素是重要的非金属元素,在工农业生产和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标准摩尔生成焓是指在25℃和101kPa时,由元素最稳定的单质生成1mol纯化合物时的焓变,符号为。已知在25℃和101kPa时,以下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如下表所示。
物质
a
由 ,则 。
考点二 反应机理
1.(2025·北京海淀·三模)苯与液溴反应生成溴苯,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作该反应的催化剂
B.总反应的
C.过程②的活化能最大,决定总反应速率的大小
D.为证明该反应为取代反应,可将反应后的气体直接通入溶液
2.(2025·天津河西·三模)为早日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科学家提出用钌(Ru)基催化剂催化CO2(g)和H2(g)反应生成HCOOH,反应机理如图所示,已知当生成46g液态HCOOH时放出31.2kJ的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Ⅰ为该反应的催化剂,物质Ⅱ、Ⅲ为中间产物
B.反应历程中存在极性键、非极性键的断裂与形成
C.通过CO2(g)和H2(g)反应制备液态HCOOH,每转移1mole-,放出31.2kJ的热量
D.催化剂能降低活化能,加快反应速率,改变反应热,从而提高转化率
3.(2025·北京西城·一模)一定温度下,()在存在下与等物质的量的反应,主要产物为和。、和的物质的量分数随时间的变化如图1所示,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示意图如图2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图1可知,的活化能大于的活化能
B.的过程中,存在键的断裂与形成、键的旋转
C.此温度下,X生成Y的平衡常数小于X生成Z的平衡常数
D.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分数变化可以用来解释
4.(2025·云南大理·二模)Ni可活化C2H6放出CH4,其反应历程如下图所示:
下列关于该活化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决速步是:中间体2→中间体3
B.只涉及极性键的断裂和生成
C.Ni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5.(2025·山东淄博·三模)已知C2H5Br在NaOH醇溶液中发生的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互为竞争,二者反应历程中的相对能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升高温度对反应历程1更有利
B.NaOH醇溶液中OH-与乙醇分子间形成了氢键
C.C2H5Br发生取代反应或消去反应时,OH-进攻的原子不同
D.NaOH醇溶液中C2H5Br发生消去反应在热力学上更有利
6.(2025·安徽·模拟预测)在作用下,可将转化为,转化历程如下(为固体)所示: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转化中有极性键的断裂和形成
B.转化过程中的成键数目未变化
C.总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D.转化过程中的一段时间内,可存在中间体2的浓度大于另外两种中间体的浓度
7.(2025·广东深圳·一模)某离子液体的阴离子[CH(CN)2]可以吸收CO2,其可能的两种反应路径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两种路径的总反应不相同 B.路径Ⅱ是主要的反应途径
C.降温能提高平衡时CO2吸收率 D.生成物中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
8.(2025·湖北·三模)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张袁健教授探究Fe—N—C和Co—N—C分别催化H2O2分解的反应机理,部分反应历程如图所示(MS表示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物种;TS表示过渡态):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催化效果:催化剂Co—N—C高于催化剂Fe—N—C
B.Fe—N—C催化:MS1(s)=MS2(s) ΔH=-0.22 eV
C.催化剂Fe—N—C比催化剂Co—N—C的产物更容易脱附
D.Co—N—C和Fe—N—C催化H2O2分解均为吸热反应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