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六单元 第17讲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课件-《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22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六单元 第17讲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课件-《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7 14:42: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41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六单元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17讲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
2.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3.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14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学什么 必备知识 教材融会 落实基础性
知识点一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1.日本大举侵华
(1)历史背景
既定国策 1927年,日本召开东方会议,意图把满洲从中国本土分裂出去
转嫁危机 1929年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性________严重影响日本,日本要缓和国内矛盾,摆脱困境
经济危机
有利时机 国民政府正“围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
国际环境 欧美列强的纵容
提前部署 1931年上半年
(2)日本侵华与中国军民抗战
日本侵华
九一八 事变 概况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突袭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
影响 标志着中国________的开始
发展 占据整个东北
扶植政权 1932年3月,扶植清废帝____做傀儡,建立伪满洲国
局部抗战
溥仪
日本侵华
一·二 八事变 1932年1月28日,日军在上海挑起侵略战争
华北 事变 日本逼迫国民政府签署一系列协定,控制了热河、河北、察哈尔三省,进而策动所谓“____________”
卢沟桥 事变 概况 1937年7月7日,日本进攻(北平)宛平城、卢沟桥
影响 日本全面侵华,全国抗战由此开始
华北自治运动
中国军民抗战
①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希望英美等国和国联出面调停
②爱国军民与中国共产党:民众抗日救亡运动兴起;东北人民革命军坚持抗战;1933年长城抗战;东北抗日联军牵制大量日军
③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得到全国民众的积极支援
④一二·九运动:1935年12月9日发生,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救国主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⑤爱国将领: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3)日军的侵华暴行
__________ 自1937年12月13日起,日军六周内杀害人数超过30万
细菌战 细菌部队、731部队
重庆大轰炸 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军对重庆进行战略轰炸和无差别轰炸
南京大屠杀
“慰安妇” 制度 这是日本侵略者违反人道主义、违反国际法则的政府犯罪行为
殖民统治 (占领区) 政治上:“________”,在占领区扶植傀儡政权;经济上:“________”
“三光”政策 (敌后抗日根 据地) 烧光、杀光、抢光(如1941至1942年,日军在华北连续五次推行“治安强化运动”)
以华制华
以战养战
2.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1937—1945年)
“八一宣言” 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瓦窑堡会议 1935年底召开,确定了建立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
西安 事变 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从此,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共呼应 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呼吁实行全民族抗战。7月17日,蒋介石发表了准备抗战的讲话
中国共产 党垂范 洛川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____________的形成;周恩来向蒋介石递交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部队改编 红军主力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________,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实现合作 1937年9月23日,________________正式形成,抗日战争发展为全国抗战
全面抗战路线
第八路军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知识点二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1.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
(1)正面战场的抗战
战略
平型关
相持阶段
(2)后方支援
①《论持久战》
内容 中国必须通过________赢得对日作战最后胜利
意义 驳斥了“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两种错误观点,为抗战指明了正确的战略方向
持久作战
②大后方迁移
工业内迁 东部沿海工业大规模向__________迁移
高校 内迁 a.概况:华北、华东各著名高校师生带着大量书籍和实验设备迁到西南、西北大后方
b.意义: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和精神基础
西南大后方
(3)敌后战场的抗战
①抗战初期
日占区 八路军、新四军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采取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战法打击日军
沦陷区 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工人斗争,破坏日军“以战养战”的部署;利用日伪矛盾发动群众进行斗争
②相持阶段
百团 大战 a.时间:1940年8月至次年1月
b.意义:打破了日军的“囚笼”;________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
坚持 团结 抗战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一面从政治上坚决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另一面坚持艰苦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敌后战场
加强根 据地 建设 a.政治上:(陕甘宁边区)精兵简政;以“______”为原则,开始实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选举制度
b.经济上:实行________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
三三制
减租减息
2.东方主战场
(1)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
背景 ①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爆发
②中国战场协助和配合了盟军作战,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__________
标志 1942年初,26国签署《____________》
表现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埃及开罗举行会议,通过《________》,决定了对日作战以及战后处置日本的基本策略
东方主战场
联合国家宣言
开罗宣言
(2)中国的贡献和影响
贡献 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救援英军
影响 与美、英达成协议,废除不平等条约,取消在华特权,订立新的条约;又与10余个西方国家废除旧约,签订新约
3.抗日战争的胜利
(1)中共七大(1945年4至6月)
毛泽东思想
论联合政府
(2)抗日战争胜利
(3)历史意义
中流 砥柱 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____________
_____,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国际 地位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______________,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________
革命 前景 开辟了中华民族________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
第一次完全胜利
大国地位
伟大复兴
14年抗战
14年抗战指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抗战。这一概念完整地介绍了中国抗日战争从局部抗战、全国抗战到最终胜利的史实,强调了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巨大贡献,符合中国抗日战争的实际情况。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指包括农民、工人、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以及除了汉奸、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投降派以外的一切抗日政治力量。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华北事变
1935年,日本特务机关幕后策划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制造了河北事件、张北事件、华北五省自治运动等一系列事件。华北事变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到主导地位,并促使中国抗日救亡运动进一步高涨,成为国共两党由对立到联合的重要契机。
1.阅读教材P135前言,据此说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目的是什么?这次会议的召开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目的:侵占满洲,进而侵占全中国。说明: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2.阅读教材P139“史料阅读”,思考:《拉贝日记》的记载有什么史料价值?
提示:是重要的第一手史料,对揭露日军的侵华暴行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日本侵华原因
“三三制”原则
在民主政权组成人员的分配上,共产党员、非党员的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1/3。共产党员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左派进步分子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实行“三三制”原则有利于团结各阶层人民参加抗战。
3.阅读教材P144“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图”,思考: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什么特点?
提示: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大都分布在省与省交界的农村地区。
4.阅读教材P147“历史纵横”“中国远征军著名将领戴安澜”,史料说明了什么?
提示:一方面,中国军队开辟国外战场,入缅作战进一步把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紧密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说明中国军人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用鲜血和生命捍卫国家的尊严。
5.阅读教材P148“史料阅读”,思考:这则史料有何意义?
提示:史料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大国领导人的角度,说明中国的抗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
抗战时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激起了中国民众的救亡怒潮,中国局部抗战由此开始。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合作抗日的全国抗战局面形成。从此之后,在爱国主义旗帜的引导下,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国共两党互相配合,各族人民浴血奋战,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研什么 关键能力 教考探究 提升综合性
局部抗战
材料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军侵略,东北地区的爱国军民组织抗日义勇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的主要力量;《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等文艺作品鼓舞着仁人志士走向抗日前线。一·二八事变和华北事变后,上海军民、长城一线和察哈尔、绥远等地的爱国军民展开了英勇抗战,北平学生发动了一二·九运动,极大地激发了全民族救亡图存的意识。中共中央主张“联蒋抗日”,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国共两党合作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摘编自张从田《确立“十四年抗战”的重大意义》
迁移知识 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时期中国抗战的特点。
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读:材料主要阐述了局部抗战的开始与中国共产党推动全国抗战局面初步形成。
提示: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和组织抗日运动;形式多样,包括武装斗争、文艺创作、学生运动、兵谏等多种形式的爱国运动;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及上海等局部地区;带有自发性质。
史论形成 局部抗战的地位和意义
(1)地位:局部抗战为全国抗战作了政治上、思想上、经济上、军事上的准备。
①政治上:促使国共两党调整政策,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
②思想上: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③经济上:国共双方对自身的经济做了有利抗战的调整,为全国抗战作了物质准备。
④军事上:积累了宝贵的军事经验和教训,国共双方还进行了大规模的抗战军事准备。
(2)意义:局部抗战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为全国抗战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日军侵华罪行
材料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加快向中国东北移民的步伐,在伪满初即制订了所谓“屯田兵”移民和一般“农业移民”的侵略方针。为实现移民侵略,日本政府对本国人民进行欺诈性宣传。日本移民主要配置在沿苏边境一带,山林边缘地区,重要政治、经济、军事和交通的中心地区,日本侵略者认为“选定和取得农耕地,与满洲日农移民成败的关系极大”。1936年,日本政府正式通过了庞
大的移民计划,并列为“七大国策”之一。为此,日本和伪满洲国都强化了有关移民机构。截至1944年底,日本移民侵占土地相当于当时东北耕地总面积的1/10,到1945年战败投降为止,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移民达10.6万户31.8万人。
——摘编自孔经纬《一九三一至一九四五年间
日本帝国主义移民我国东北的侵略活动》等
迁移知识 日本侵略者实行“以战养战”,对占领区大肆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
导读:材料前半部分论述了日本制定向中国东北移民的侵略方针和移民的方式,后半部分讲述了日本侵占土地面积和移民人数,反映了日本侵略者移民中国东北的后果。
[思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向中国东北移民的主要方式。
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移民中国东北的后果。
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1)制订侵略方针;进行欺诈性宣传;有目的地向重点地区移民;由政府主导出台庞大的移民计划;强化移民机构;提高移民的战略地位。
(2)侵占掠夺中国东北的耕地资源和财富;使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殖民地化;严重破坏了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使东北成为日本扩大侵华战争的经济后方。
史论拓展 日军对华殖民统治的特点及危害
(1)特点
政治 日军扶植傀儡政权,对沦陷区进行殖民统治,实行所谓“以华制华”政策。对沦陷区人民实行疯狂迫害,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在华中发动“清乡运动”;对重庆进行了长达5年半的战略轰炸和无差别轰炸
经济 日本侵略者在农业、工矿运输业、金融业等方面,对占领区大肆掠夺
思想 文化 日本侵略者在思想、文化、教育等领域,蒙蔽、麻醉和腐蚀中国人民的抵抗意识,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
践踏国际公法 实行违反人性的细菌战和推行“慰安妇”制度
(2)危害
①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攫取了沦陷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特权。
②残忍杀害了许多中国无辜百姓,使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材料
南京国民党党员大会(1931年9月22日) “我国民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痛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决……如至国际信义条约一律无效,和平绝望,到忍耐无可忍耐,且不应该忍之最后地步,则中央已有最后的决心与最后之准备,届时必领导全国人民,宁为玉碎,以四万万人之力量,保卫我民族生存和国家人格。”
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1935年11月19日) “以不侵犯主权为限度,谋各友邦之政治协调,以互惠平等为原则,谋各友邦之经济合作……质言之,和平未到完全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亦决不轻言牺牲。”
庐山谈话(1937年7月17日) “我们不能不应战……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为中国共产党宣言发表谈话(1937年9月23日) “在存亡危急之秋,更不应计较过去之一切,而当使全国国民彻底更始,力谋团结,以共保国家之生命与生存……中国民族既已一致觉醒,绝对团结,自必坚守不偏不倚之国策,集中整个民族之力量,自卫自助,以抗暴敌,挽救危亡。”
导读:材料从四个时间段,论述了蒋介石对日政策由妥协到坚决抗日的转变。
迁移知识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邀请各党各派及无党派人士分批在庐山开谈话会。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思考] 结合时代背景,评述1931—1937年蒋介石对日政策的变化。
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从九一八事变起,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民族矛盾空前激化,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
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蒋介石先是对日本抱有幻想,希望能够通过妥协换取和平,最后终于认识到日本灭亡中国的侵略企图;对如何抗日,蒋介石先是寄希望于国际社会(西方列强)主持公道,制止日本侵略,遭到失败后转而倡导中华民族的抗战,强调全国人民以大局为重,团结御侮。
蒋介石对日态度由妥协转向坚决抗日,这既是民族矛盾不断加深的结果,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救亡运动推动的结果。这一转变符合民族的根本利益,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
拓展深化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
(1)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既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又包括以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2)有政权、军队的合作。国共两党的合作实际上是两党分别领导的两种政权、两种军队在全民族抗战总目标下的合作,但没有形成统一的国防政府和联合统帅部。
(3)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的、具体的政治纲领。
(4)处于既有利又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紧密联系,使中国抗日战争在国际上获得广泛的援助。但美英对日实行绥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蒋介石的妥协倾向,不利于全国的抗日斗争。
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战役,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会战和战役,给日军以重创。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了广大敌后战场和建立了抗日民主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逐步成为整个抗战的有生力量、中坚力量和主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抗日战争中的两个战场
材料一 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认为抗战作战形式应该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条件下的运动战”。毛泽东多次强调,“兵民乃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放手发动群众,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不断地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
材料二 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逐渐形成了持久消耗战略的思想,其基本内容是“以空间换时间”和“积小胜为大胜”。国民党制定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但在实战中又设想用顽强的阵地防守充分杀伤敌人……1938年国民党提出“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但……李宗仁说国民党把抗战“前途建立在欧战和世界大战之上”。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孙玉玲《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持久战略之比较》
迁移知识 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展开了抵抗日军进攻的作战。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战争,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誓死不屈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和决心。
导读: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战场持久战的特点。材料二反映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持久消耗战的特点。
[思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国共两党抗战的主要不同。
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国内两个战场的联系与作用。
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1)作战方针实施上,中国共产党开展游击战,不断地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而国民党在实践中更注重阵地防御战;抗战路线上,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革命力量,而国民党更多地依靠政府军队实行片面抗战路线,且有严重依赖英美(外援)的心理。
(2)两个战场携手合作、互相配合,都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
史论形成 抗日战争的特点
(1)渐进性。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局部抗战开始;七七事变之后,中国全国抗战开始。
(2)民族性。抗日战争是第一次全民族有组织的自卫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团结了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
(3)双重性。从斗争性质上看,抗日战争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
(4)两个战场并存。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
(5)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共产党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方针,坚持敌后抗战,决定性地消耗了日军的力量,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6)以弱胜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7)持久性。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始最早(1931年9月)、结束最晚(1945年9月)的战场。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
材料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部队从抗战开始就深入敌人后方,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开展运动战和游击战,建立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在华北、华中、华南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在抗战开始时只有几万人,到了1945年初发展到91万人,还有农村中不脱离生产的民兵220万人。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敌后战场的八路军、新四军共作战9.2万多次,收复国土83.7万平方千米,占沦陷区总面积的66%。
——摘编自郭德宏《论抗日战争史研究中的若干重大问题》
迁移知识 八路军、新四军按照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建立了多个巩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敌后战场的开辟,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牵制了在华日军一半以上的兵力。
导读:材料从根据地建设、军队发展和收复国土面积等方面,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贡献。
[思考]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战路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在抗战中的作用。
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抗战路线: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的全面抗战路线。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在战略相持阶段起主导作用,有效地牵制、打击了敌人,多次粉碎日军的“扫荡”。
史论拓展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奋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最早宣传者、动员者和最坚决的抗击者。
(2)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团结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鼓舞者和坚强的政治领导核心。
(3)中国共产党制定、实施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正确的战略总方针,是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正确战略的提出者、指导者和引领者。
(4)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建立了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逐步成为整个抗战的有生力量、中坚力量和主力。
(5)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弘扬和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
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
材料 由于有了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先进力量,从而使抗日战争自始至终包含了改造旧中国民主革命的内容,所以从革命角度解读抗日战争史是正确说明抗日战争历史过程的前提。然而,抗日战争还与中国的现代化历程紧密联系,一方面,日本的侵略打断了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中国在反侵略的战争过程中积累了新的现代化因素。
——摘编自《另一种视角:从抗日战争看中国现代化历程的顿挫与嬗变》
导读:材料反映了抗日战争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
迁移知识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思考] 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抗日战争史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示例
赞成。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积累了新的现代化因素。
理由:现代化的核心是工业化,为抵御日军侵略,中国调整工业结构,重工业获得发展,沿海工业的内迁又推动了内地的工业化。中国通过抗日战争获得了一个主权国家应有的尊严和国际地位,近代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也得以废除,这是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条件。中国共产党推动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障,通过抗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得以增强,这又成为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支柱。
以上诸多方面汇集在一起,最后使抗日战争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新起点。
拓展深化 抗日战争积累了新的现代化因素
(1)政治民主: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进步力量不断壮大,在抗日民主政权中推行“三三制”原则,在客观上为中国民主制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2)国家统一:各民族、各阶层团结抗日成为国内统一的基础。人民在战争中自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的领导者,为随后统一全国积攒了力量。
(3)经济发展:国民党政府在战时建立起了战时体制,在工业结构的调整等方面都表现出了现代化因素。尤其是沿海工业的内迁,改变了中国西部工业落后的状况。
(4)民族精神:进一步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在爱国主义旗帜的召唤下,中华民族焕发出强大民族精神,支撑抗战取得最终胜利。
(5)国家主权:为中国赢得国际地位和大国声望,收回并明确了台湾的领土主权。
练什么 真题研析 教考互映 强化应用性
考情微观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024·北京卷·T9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2024·6月浙江卷·T7
抗战时期的文化宣传:2024·重庆卷·T7
敌后战场的抗战
2024·甘肃卷·T18 2024·广西卷·T10 2024·天津卷·T6
中共中流砥柱作用:2024·湖北卷·T8
[示例] (2024·湖北卷·T8)大学生杨静远曾坚持“我一个学文学的,对政治根本不发生兴趣”。1944年豫湘桂战役后,她开始意识到“国家真是每个人的”,决意“要把自己献给我的国家”,主动了解中共政纲,进而走上革命道路。杨静远的转变折射出(  )
A.全民族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B.中共中流砥柱作用得到认可
C.国民党政权深陷统治危机
D.和平建国成为人民共同愿望

价值引领:本题以抗战期间大学生杨静远政治观念的转变为学习情境,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成就。通过豫湘桂战役,她认识到在民族危难面前,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
逻辑思维:
1.命题点:抗战时期的新闻宣传
(2024·重庆卷·T7)1938年,中共地下党组织和进步新闻工作者在上海租界合办《每日译报》,聘请英国人担任发行人,以英商大学图书公司(香港注册)名义出版发行。受《每日译报》悬挂“洋旗”成功的启发,爱国人士纷纷以英美旗帜为掩护办报。此举旨在(  )
A.寻求英美帮助  B.进行抗战新闻宣传
C.促进报业繁荣 D.掩护中共敌后活动

B [由材料可知,通过悬挂“洋旗”办报,主要是考虑到日本对于英美等西方列强有一定忌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被敌人轻易打压和破坏,从而能够更顺利地进行抗战新闻的宣传,故B项正确;“寻求英美帮助”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1938年处于全国抗战时期,促进报业繁荣明显并非此举的主要目的,排除C项;题干中说到“爱国人士纷纷以英美旗帜为掩护办报”,并非仅仅掩护中共敌后活动,排除D项。]
2.命题点:大生产运动
(2024·甘肃卷·T8)大生产运动中,陕甘宁边区政府动员妇女参加纺织生产。当时有报道称:白三老婆参加纺织组解决了全家穿衣的困难,丈夫更尊敬她了。参加纺织组的妇女身上都有几十块钱,有了财产使用权,不像以前完全依赖公婆丈夫。根据以上材料可知,妇女在大生产运动中(  )
A.家庭经济地位得到提高 B.实现性别平等同工同酬
C.成为边区劳动生产主力 D.物质需求达到高度自足

A [根据材料“参加纺织组的妇女身上都有几十块钱,有了财产使用权,不像以前完全依赖公婆丈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战时期,由于长期的战争消耗和国民党的经济封锁,边区物资供应出现困难,陕甘宁边区政府动员妇女参加纺织生产,实行奖励机制,为妇女的自身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其家庭经济地位得到提高,A项正确。]
一、依托教材主干知识创设情境
教材情境 教材P146:“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建设成效显著。”
1.下面为1944年太岳革命根据地颁布的农民不负担的若干具体办法。这些办法(  )
◎由于勤劳耕作,多锄地多上粪,使产量超过应产量,超过的部分不出负担
◎开渠、打井、造水车,使旱地变成水田,增产粮食不加负担,五年内按旱地负担
◎新种棉田,一年不出负担
◎养羊不负担
A.推动了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
B.显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用
C.旨在推动根据地的民主建设
D.缓和了抗日根据地阶级矛盾

A [根据材料可知,抗日战争时期,敌后革命根据地采取多种办法减轻农民的负担,从而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其他阶层,不能体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革命根据地经济方面的建设,与民主建设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办法有利于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没有体现缓和抗日根据地的阶级矛盾,且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故D项错误。]
二、运用教材边角知识创设情境
教材情境 教材P136历史纵横:“毛泽东根据会议精神……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统一了党内思想。”
2.中国共产党的某次会议指出,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它具有两重性,在亡国灭种关头有参加抗日的可能。目前政治形势已经起了一个基本上的变化,“左”的关门主义是党内主要危险。这次会议(  )
A.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
B.解决了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
C.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D.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形成

C [根据材料可得出,这次会议召开的背景是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应团结可能团结的力量一致抗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在1935年底召开的瓦窑堡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统一了党内思想,C项正确。]
三、活用教材课后问题创设情境
教材情境 教材P140—141“问题探究”:“我们既是一个弱国,如果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生存。”
3.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7月10日,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呼吁:各方政治意见能彻底融洽,以树立政府之坚实抗战基础。7月17日,蒋介石呼吁:如果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生存。这反映了当时(  )
A.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兴起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全民族抗战已成大势所趋
D.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迫在眉睫

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中国国民党等多方政治力量通过各种方式呼吁全民族团结抗日,反映出当时全民族抗战已成大势所趋,C项正确;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已兴起,排除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是在1937年9月,排除B项;当时中国最迫切的任务是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并非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课时数智作业(十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5
16
17
18
14
(建议用时:40分钟,总分:74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4·天一大联考)1931年9月27日,北平学生发表《告全国民众书》,指出:“向国联报告请求公判”,是“软弱无效,坐以待毙的政策”,主张工农兵学商“组织起来”“联合起来”。《告全国民众书》发表的背景是(  )
A.日本制造“济南惨案” B.日本占领东北三省
C.“华北自治运动”进行 D.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D [根据材料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中国局部抗战开始,面对日本侵略,国民政府幻想依赖国联调停,北平学生发表《告全国民众书》,认为求助国联会是“坐以待毙”,要求全国民众联合起来,故选D项;1928年,日本制造“济南惨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1935年,日本策划“华北自治运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2.(2024·广东汕头一模)读右图
该侨批加盖上述印章旨在(  )
A.在经济上支援国内抗日战争
B.在海内外广泛宣传抗日主张
C.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鼓励支持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B [根据材料“民国贰拾年(1931年)十一月拾四日”“请勿用仇货,抵制到底”可知,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民族矛盾上升,该华侨要求家人抵制日货,体现了民众的爱国热情,表达了华侨对日本侵略的愤慨和声讨,有利于在海内外广泛宣传抗日主张,故选B项;材料未说明汇款是否用于国内抗日战争,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由中国共产党倡导推动形成的,且材料强调民众要抵制日货,排除C项;根据材料“民国贰拾年(1931年)十一月拾四日”可知,华侨针对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东北三省,号召家人抵制日货,反抗日本的侵略,而不是鼓励支持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3.(2024·广东茂名二模)下表为中国共产党的部分抗战文件。这主要说明(  )
时间 文件 主要内容
1931年 9月20日 《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 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和国民政府
“不抵抗”政策的严重危害
1935年 8月1日 《八一宣言》 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红军愿意与之携手抗日救国,呼吁全体同胞总动员共同抗日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A.国共两党根本矛盾已经消弭
B.国民党对日本侵略实行消极政策
C.中国共产党坚定抗战的决心
D.日本帝国主义企图迅速灭亡中国

时间 文件 主要内容
1936年 12月19日 《中央关于西安事变及我们的任务的指示》 积极斡旋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争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C [根据材料“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和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的严重危害”“红军愿意与之携手抗日救国,呼吁全体同胞总动员共同抗日”“积极斡旋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争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自1931年以来就通过各种方式呼吁抵抗日本侵略,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坚定抗战的决心,C项正确;国共两党的根本矛盾没有“消弭”,排除A项;材料主要说明的是中国共产党对抵抗日本侵略的态度,而非国民党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中国共产党面对日本侵略,坚定抗战的决心,没有涉及日本帝国主义的企图,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4.(2024·山东潍坊三模)如图为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漫画《旗开得胜》。该漫画(  )
A.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的斗志
B.讽刺了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C.揭露了日军灭亡中国的阴谋
D.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A [根据题干“20世纪30年代”及漫画中的“十九路军”可知,1932年1月28日,日军在上海挑起侵略战争,中国守军十九路军英勇抗战,迫使日军转移主攻方向,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并促进了中华民族各阶层的大团结,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排除B项;漫画未直接体现日军的阴谋,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5.(2024·湖南怀化二模)1936年1月,中共中央给各级党部的指示信中指出:“好些口号在今天是不能适用的了,如‘打发财人’‘进攻富农、反对富农’‘没收富农土地及剩余农具’等等。有些错误的口号是要根本纠正的,如‘杀尽地主富农’(有些同志是这样说的)‘杀尽反革命,杀尽保甲团’等等。”中共中央作出上述指示意在(  )
A.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贯彻“三三制”原则
C.转变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
D.走和平建国的道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A [1936年1月,民族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由此,中国共产党调整政策,改变土地革命时期的政策和口号及对富农、保甲团的态度,这些做法意在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A项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6.(2024·江西上饶二模)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中日之间的较量,也不仅是现代化程度的较量,而且还是意志与人心的较量。他认为“必须使每个士兵每个人民都明白为什么要打仗,打仗和他们有什么关系”。据此可知,毛泽东(  )
A.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
B.强调政治动员的重要性
C.注重农民群众的力量
D.阐述了对日作战的方针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B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中日战争也是意志与人心的较量,要加强对士兵和民众的教育和动员,让他们明白抗日救国的大义和责任,强调政治动员的重要性,B项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7.(2024·河北石家庄三模)1940年12月3日,中共中央下发《各抗日根据地劳动政策的初步指示》。该指示要求从全局出发科学制定工资标准,凡农业、手工业、店员工资,“不宜过高和过苛”,“不高于公营工厂工资待遇”,工人伤亡抚恤“不能超过抗日阵亡将士之抚恤,否则将影响部队”。该要求(  )
A.落实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
B.促进了百团大战的发动
C.凸显了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
D.契合了形势发展的需要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D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要求从全局出发,科学制定工资标准,农业、手工业、店员工资要适当,工人伤亡的抚恤金不能超过抗日阵亡将士的抚恤金,这有利于团结各个阶层进行抗日,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契合了抗日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故选D项;“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百团大战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抗日民主政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8.(2024·江苏南通三模)1944年4月27日,中国共产党机关报《新华日报》发文《论国际货币基金》,在注意到中国将在国际秩序中获得大国地位以后,仍然强调“固有赖于盟国的长期资金、技术和物资的援助,更重要的还是以救火一般的速度,来挽救当前工业生产与出口的农业生产之衰落”。据此可知,中国共产党重在强调(  )
A.立足自身发展的紧迫性
B.建立国际贸易体系的必要
C.加强多领域的国际协调
D.发挥联合国创始国的影响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A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章提到中国需要依赖盟国的长期资金、技术和物资援助。但文章更强调,尽管外部援助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以救火一般的速度来挽救当前的工业生产和出口农业生产,这表明中国共产党认为,在国家发展中,自身的努力和快速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不能仅仅依赖外部援助。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更加重视的是国家自身的努力和发展,特别是在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方面,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独立和自力更生的追求,以及在战争和困难时期对国家经济恢复和发展的认识,故选A项;材料中未涉及国际贸易体系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建立国际贸易体系的必要”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经济领域,无法体现“多领域”,排除C项;1944年时联合国尚未成立,D项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9.(2024·重庆三模)1944年,乡选运动在苏中抗日根据地全面展开。根据地民众积极参选,组织乡政府,代替保甲制。在淮北地区选举产生的198名正副乡长中,中农有100人,贫雇农88人,富农只有10人;在苏中区台北县的祥丰等5个乡45名乡政府委员中,共产党员27名,中间进步人士9名,国民党员9名。乡选运动的开展(  )
A.巩固了工农民主政权 B.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
C.加强了党的群众基础 D.扩大了农村基层自治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C [中国共产党在1944年通过乡选运动让不同的人群、阶层参与到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之中,有利于进一步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党的群众基础,故选C项;此时是抗战时期,抗日根据地政权是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排除A项;此时没有废除封建剥削制度,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乡村选举制度,不是基层自治,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0.(2024·安徽“江南十校”联考)1937年11月,八路军总部在山西省和顺县石拐镇召开军事会议,刘伯承在会上传达了毛泽东和八路军总部的指示:“129师化整为零,分散到各地活动。”据此可知,这一会议有利于(  )
A.巩固敌后根据地抗战成果
B.推动八路军战略新局面的展开
C.加速全面战略反攻的到来
D.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B [根据材料“1937年11月”“化整为零,分散到各地活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召开的军事会议要求八路军在敌后化整为零,展开游击战争,这有助于推动八路军战略新局面的展开,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作战战略的改变,与“巩固敌后根据地抗战成果”无关,排除A项;1937年11月,抗日战争还处于防御阶段,排除C项;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正式形成,且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1.(2024·广东韶关二模)抗战时期,面对日本的文化侵略,中国图书馆界践行“文化救国”思想,通过搜集并向后方转移宝贵文献、出版典籍,以及向国际社会征文、征集书籍等形式有力地协作了全国抗战,体现了文化自觉和使命担当。此举(  )
A.是国共二次合作的重要举措
B.得到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
C.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D.扩大了中国抗战的世界影响力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D [根据材料可知,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图书馆界举行文化救国活动,向国际社会征文、征集书籍等形式有力地协作了全国抗战,扩大了中国抗战的世界影响力,D项正确;中国图书馆界的文化救国活动属于自发的,不属于国共二次合作的重要举措,排除A项;中国图书馆界的文化救国活动体现了文化自觉和使命担当,但未体现得到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排除B项;中国图书馆界的文化救国活动扩大了中国抗战的世界影响力,不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排除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2.(2024·福建南平三模)1939年9月,毛泽东提出“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巩固团结,反对分裂”“力求进步,反对倒退”等口号。这些口号(  )
A.扭转了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B.打击了国民党顽固势力
C.推动了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D.消除了国共合作的隐患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B [根据材料“1939年9月”“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巩固团结,反对分裂”“力求进步,反对倒退”可知,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日军对中国军队的态度发生变化,对国民党以政治诱降为主,对中国共产党加大军事打击,国民党不断制造反共摩擦,毛泽东的口号将国民党的反动阴谋曝光,打击了国民党顽固势力,故选B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3.(2024·广东深圳模拟)1942年8月《解放日报》发表社论,强调在国家的性质上,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独立、统一、和平、民主、民生幸福、各党合作的新中国”。这一主张(  )
A.适应了全民族抗战形势的需要
B.为敌后抗战提供了政治理论基础
C.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D.实现了民主党派政治立场的统一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A [由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共产党在1942年8月发表的社论中,主张建立的新中国既有和平独立、民主,也有各党合作,这有利于联合当时全国各个群体,适应了全民族抗战形势的需要,故选A项;《论持久战》等著作为敌后抗战提供了政治理论基础,排除B项;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发表讲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中国共产党的主张,而不是民主党派的政治主张,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4.(原创题)1940年10月,八路军115师由罗荣桓和陈光主持在临沂平邑桃峪村召开了高干会议。按照这次会议的精神,山东115师部队新编为6个“教导旅”,所谓“教导旅”,就是用来训练部队的“速成学校”,名义上不是主力部队。此举的意图是(  )
A.扩充部队规模进行反攻
B.抓住有利时机开展整军
C.化整为零发动游击斗争
D.培养干部适应抗战形势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B [由材料信息“山东115师部队新编为6个‘教导旅’,所谓‘教导旅’,就是用来训练部队的‘速成学校’,名义上不是主力部队”可知,这一时期,山东115师部队的主要任务是训练部队,而不是作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0年10月,八路军正开展百团大战,正太线战场吸引了大量的日军作战部队,于是山东115师部队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开展了整军活动,B项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5.(2024·江西重点中学联考)下表是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对敌作战的数据。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防御阶段 八路军、新四军对敌人作战千余次,歼敌5万多人,牵制了40万侵华日军
相持阶段 八路军、新四军抗击着侵华日军的64%和伪军的95%以上
反攻阶段 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抗击着侵华日军的69%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A.敌后战场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B.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C.国民政府抗战的态度较为消极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主导作用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共产党无论在抗战的哪一个阶段都承担了重要的对敌作战任务,尤其是在抗战的相持阶段和反攻阶段,吸引了绝大多数的敌人,说明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故选B项;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主战场是在相持阶段到来以后,在防御阶段,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是抗战的主战场,排除A项;仅凭中国共产党的对敌作战数据不能看出国民政府的抗战态度如何,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其他抗日力量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6.(2024·湖南名校大联考)下表是抗战时期华北、华中和华南地区国共不同部队所抗击的日军占这些地区全部日军的比例。由此可知(  )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八路军、新四军 58.8% 62% 58% 75% 63% 58%
国民党 军队 41.2% 38% 42% 25% 37% 42%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A.中国共产党指导全民族团结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B.抗战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
C.抗战时期八路军和新四军付出了巨大牺牲
D.相持阶段的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主战场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38年到1943年,八路军和新四军抗击日军比例较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持阶段的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主战场,故选D项;材料未强调中国共产党的“指导”作用,排除A项;材料未强调中国的国际地位,排除B项;材料强调抗战时期八路军、新四军与国民党军队抗击日军的比重,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共26分。
17.(2024·广东江门一模)恰当地使用史料是学习历史的必备素养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侵华日军中尉尾岛芳美在其手写的作战日记中,记载了在百团大战的某场战斗中八路军与侵华日军交战的情况:
“(1940年8月21日凌晨0时)传来了左侧消息:敌军向石太线(即正太铁路)发动了大规模袭击……井陉附近铁道被敌人爆破,石门到榆次间的铁道运输被中断。”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凌晨0时30分)阳泉前方的铁路被敌人爆破,列车不能正常前行,只能在原地等待。”
“(凌晨1时30分)听到了运输途中发生了事故……枪声从近处传来。敌人突然从阳泉车站四周袭来。”
——摘编自《史料解读:一个日军中尉日记中的百团大战》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材料二 百团大战是抗战时期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向日军发起的大规模战役,其特点主要有:1、突袭作战;2、以破坏华北日军占领的交通线为主要目的;3、战斗取得了较大战果。
——整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材料三 《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创办的机关大报,报中刊发了大量抗战宣传版画,以下为其中的一部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材料一能否为材料二的观点提供佐证?请说明理由。(要求:引用材料一的信息进行具体的分析说明)(4分)
(2)某同学以“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请分析材料三对论证这一主题的史料价值。(8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史料解读:一个日军中尉日记中的百团大战》”可知,可以,材料一的日记属于第一手文献史料,可以从侵华日军的角度反映百团大战的战况,对佐证百团大战的特点有一定的史料价值。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敌军向石太线(即正太铁路)发动了大规模袭击”“井陉附近铁道被敌人爆破”“石门到榆次间的铁道运输被中断”和材料二“以破坏华北日军占领的交通线为主要目的”可知材料一所记载的八路军向石太线、井陉附近铁道等交通线发动袭击的信息,有助于佐证材料二中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百团大战以破坏日军占领的交通运输线为主要目的的特点;根据材料一“1940年8月21日凌晨0时”“凌晨0时30分”“凌晨1时30分”和材料二“突袭作战”可知材料一所记载的八路军发动袭击的时间是凌晨和“突然……袭来”的信息,有助于佐证材料二中八路军突袭作战的特点;根据材料一“列车不能正常前行”“听到了运输途中发生了事故”和材料二“战斗取得了较大战果”可知材料一所记载的铁路运输中断、列车不能正常前行等信息,可用于佐证材料二中百团大战取得较大战果的特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第(2)问,根据材料三“《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创办的机关大报”可知材料三的宣传画来自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新华日报》,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战立场及其为抗战所做的工作,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根据材料三“巩固团结抗战到底”可知,图1可用于佐证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支持与维护;根据材料三“游击”可知,图2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开展游击作战,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根据材料三“边区政府民主普选”可知,图3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在敌后根据地进行民主政权的建设,团结妇女以及社会各阶层,共同为抗战作出贡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答案] (1)可以。理由:材料一的日记属于一手文献史料,可以从侵华日军的角度反映百团大战的战况,对佐证百团大战的特点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能准确指出材料的性质和作用,2分;仅回答“可以”,但不能从史料的性质和来源的角度进行准确分析,给1分)
其中,材料一所记载的八路军向石太线、井陉附近铁道等交通线发动袭击的信息,有助于佐证材料二中百团大战以进攻交通运输线为主要目标的特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材料一所记载的八路军发动袭击的时间是凌晨和“突然……袭来”的信息,有助于佐证材料二中八路军突袭作战的特点;
材料一所记载的铁路运输中断、列车不能正常前行等信息,可用于佐证材料二中百团大战取得较大战果的特点。(任意答对一个方面得2分。其中能正确提炼材料一的信息给1分,能正确指出可佐证的特点给1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2)分析:材料三的宣传画来自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新华日报》,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战立场及其为抗战所做的工作,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能通过版画的出处指出其所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抗战立场,2分)
图1可用于佐证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支持与维护;图2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开展游击作战,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图3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在敌后根据地进行民主政权的建设,团结妇女以及社会各阶层,共同为抗战作出贡献。(能准确指出图片所对应的史实并进行适当叙述,2分,答对三个方面给6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8.(2024·河北保定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改编之初,新四军主要立足江南寻求东向发展。在发展华中过程中,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东南局对新四军发展方向问题发生分歧,在实际斗争中形成以苏北为重点的发展格局。1941年2月,中共中央和华中局准备让新四军西向河南发展,但因敌情变化被迫终止。8月,华中局再次提出西向发展,中共中央考虑到国共关系而没有批准。1942年基于抗战胜利的预期和掌握山东的需要,刘少奇要求新四军向山东发展,但因华中形势困难未能实现。1944年为配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合美军登陆杭州湾计划以及争取战后政局先机,中共中央布置新四军向西、南两个方向发展,由于兵力不足又改为以东南为主。
——摘编自黄志高《抗战时期新四军发展方向的选择与调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四军华中抗战的特点,并分析新四军华中发展方向多次调整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抗战时期新四军华中抗战的意义。(6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但因敌情变化被迫终止”可得出敌情复杂;根据材料“在发展华中过程中……在实际斗争中形成以苏北为重点的发展格局”可得出发展任务艰巨;以苏北为重点,作战方式灵活;根据材料“1942年基于抗战胜利的预期和掌握山东的需要……由于兵力不足又改为以东南为主”可得出作战方向多次调整。第二小问,根据材料“改编之初,新四军主要立足江南寻求东向发展……发生分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新四军是在日、伪、顽三股反动势力夹击的险恶环境中生存、发展和壮大的;根据材料“华中局再次提出西向发展,中共中央考虑到国共关系而没有批准”可得出配合正面战场国民党军的作战行动的需要;党的发展战略的需要;根据材料“1944年为配合美军登陆杭州湾计划以及争取战后政局先机”可得出与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合作的需要。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第(2)问,根据材料“1944年为配合美军登陆杭州湾计划以及争取战后政局先机……由于兵力不足又改为以东南为主”可得出配合了其他战场的抗战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沉重打击了日伪政权的统治;根据材料“中共中央和华中局准备让新四军西向河南发展”可得出在华中敌后坚持抗战,大大振奋了民族精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提高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答案] (1)特点:敌情复杂;发展任务艰巨;以苏北为重点,作战方式灵活;作战方向多次调整。(2分,答出两点即可)
原因:新四军是在日、伪、顽三股反动势力夹击的险恶环境中生存、发展和壮大的;配合正面战场国民党军的作战行动的需要;党的发展战略的需要;与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合作的需要。(6分,答出三点即可)
(2)意义:配合了其他战场的抗战活动;沉重打击了日伪政权的统治;在华中敌后坚持抗战,大大振奋了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6分,答出三点即可)
谢 谢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