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选择性必修1
第十三单元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单元提升13
线索一 古代中西方法律的比较
项目 古代中国法律 古代西方法律
法的 观念 以“刑”为核心,习惯把刑、律、法等同,以为法即刑 以权利为轴心,这是因为古希腊、罗马的法肇始于平民与贵族的冲突。这种法带有国家强制力和镇压的职能,但它也是确定和保护社会不同阶层权利的手段
项目 古代中国法律 古代西方法律
施行 对象 将法律施行于被统治者,有“刑不上大夫”之说 对国家公职人员也适用,如陶片放逐法
法律 文化 传统法律文化是一种公法文化,法律条文以维护国家统治为主 法律文化传统上是私法文化,民法和商法发达
项目 古代中国法律 古代西方法律
伦理 宗教 法律在西汉后逐渐为儒家伦理所控制,至隋唐终使法律完全伦理化,一直至清代。法律成为一种道德化的法律,使法律丧失了独立性,也从根本上阻碍了它向现代化的转变 西方法律文化从古罗马开始就受基督教的影响,中世纪时,基督教逐渐控制了世俗的法律。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使政教分离,法律在整体上摆脱了基督教的束缚,但基督教对西方法律影响至今,并深入西方法律文化的思想和制度深处
[针对训练]
1.(2024·江西新八校联考)在历史进程中,法制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成文法传统源远流长,从《法经》到《唐律疏议》,
再至《大清律例》,一脉相承,沿革清晰。除律外,令、格、式、
典、敕等也是国家制定法律的重要形式,这些法律形式虽名称不一,
但在法的效力训练上基本相同。都是由皇帝和中央最高权力机构发
布的,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为了维护至上的皇权和统治阶级的整体
利益,统治者采用各种手段强化政治控制,侵犯皇权和国家利益的
行为是重点打击对象。因而以惩恶为目的的刑法被特别强调,刑法体系既发达又严密。对维护封建统治作用不大的民事行为,统治者则不够重视,因此国家制定的法律中涉及民事关系的法律规范较少。
——摘编自王谋寅《论中国古代法律秩序的特征》
材料二 在西方社会,“法”这个东西是个很庄严神圣的东西,甚至经常会与上帝制定的某些神圣的法则密切相关。这种法则对人的约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西方法律制度下,不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传统上都是注重审判轻视调解,这和他们“追求精确、不怕对抗”的思维习惯是一致的。凡是纠纷就一定要弄出个准准确确的“对”和“错”来!只是到了最近30年,诉前调解也开始逐渐增多。西方文明作为微观文明,首先把人从自然界分离出来,建立了一套独立于自然界、完全约束人类的规则,这就是法律。另一方面,西方文明注重精确,因此设计了大量精细的法律条文,并且作
为自己行为的依据,这就形成所谓的“契约精神”,可以说,西方人是按照法律条文的规定,非常精确地生活在世界上的。
——摘编自《文明的差异之道德与法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和近代西方法律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法律和近代西方法律不同特点的形成原因。
[解析] 第(1)问,中国法律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忽视个体,家国一体;由材料一“由皇帝和中央最高权力机构发布的,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可得,突出国家意志;由材料一“侵犯皇权和国家利益的行为是重点打击对象”“维护至上的皇权和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可得,君权至上;结合所学古代礼法结合的相关史实可得,德主刑辅;由材料一“侵犯皇权和国家利益的行为是重点打击对象”“国家制定的法律中涉及民事关系的法律规范较少”可得,以公法为主;等等。西方法律特点,由所学古代西方政治的相关史实可得,强调个人本位;由材料二“首先把人从自然界分离出来”可得,强调自由开放和人文主义;结合所学西方法律的来源与发展的相关史实可得,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结合古代罗马法的相关史实可得,以私法为主。
第(2)问,结合所学古代东西方政治、经济和历史发展的史实可得,因为地理位置、经济和历史发展的差异,导致东西方形成不同的文明,深刻地影响着各自的法律习惯;由材料一“以惩恶为目的的刑法被特别强调”、材料二“对人的约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西方文明注重精确”、“契约精神”可得,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的思维习惯的影响。
[答案] (1)中国法律特点:忽视个体,家国一体;突出国家意志;君权至上;德主刑辅;以公法为主;等等。
西方法律特点:强调个人本位;强调自由开放和人文主义;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以私法为主。
(2)原因:因为地理位置、经济和历史发展的差异,导致东西方形成不同的文明,深刻地影响着各自的法律习惯;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的思维习惯的影响。
线索二 中西方基层治理的比较
项目 中国 西方
基础 构建起户籍制度与基层组织相结合的治理体制,基层民众被纳入政府机构在基层社会的延伸组织中 承认基层社会拥有自我管理权,从村社到庄园、城市,再到自治市、镇以及社区,都拥有处理本地区事务的较大权力
项目 中国 西方
过程 封建社会前期,政府围绕征发赋役和社会稳定两大目的建立起严密的户籍制度和乡里制;封建社会后期,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盛行,户籍管理有随赋役变革相对松弛的趋势,与此同时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趋于合一 古希腊时期,村社普遍实行自治;中古时期,庄园、城市、教会在基层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近代以来,地方自治的传统逐渐发展为从法律上确定地方自治体制,地方政府享有的自治权越来越大,社区成为当代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项目 中国 西方
特点 政府对基层组织的渗透力较强,直接发挥指导、监督作用,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在封建社会前期基层社会拥有一定的自治权,但始终未能走向真正的基层自治,宋代以后基本丧失自治色彩 地方自治从传统走向法律规范,政府对地方事务干涉较少,分权体制也为地方自治逐渐深入提供了重要条件,从而形成注重调动基层民众积极参与和多方力量协调配合的基层社会自治状态
[针对训练]
2.(2024·辽宁丹东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区成为城市基层治理的基本单元。2000年,《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颁布,标志着社区建设成为城市基层管理的新方向。社区治理中,社区居民委员会是社区治理的唯一合法主体。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出现的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以及社会非营利性公益组织积极参与治理。政府对下辖社区拥有直接权力,权力的下沉实际使得社区居委会成为准一级政府,居委会由居民直接选举产生,承担着大量行政事务和公共服务职能。
美国联邦政府自1960年以来相继制定了几部关于城市社区发展的法律和法规,如《住宅和社区发展法》《国家和社区服务条例》等。美国社区治理主体主要包括政府、社区组织、非营利组织(如社区发展公司、公共服务机构)等。其中政府作用主要在资金、宏观政策方面的协助,社区公共事务执行主体是非营利组织,社区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决策具有很大的自主权。
——摘编自白婷《公共卫生危机下中美基层社区治理的比较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美两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两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共同意义。
[解析] 第(1)问,同:根据材料“《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颁布”“制定了几部关于城市社区发展的法律和法规”得出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依法管理;根据材料“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出现的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以及社会非营利性公益组织积极参与治理”“社区公共事务执行主体是非营利组织”得出受市场经济影响;根据材料“物业管理公司以及社会非营利性公益组织积极参与治理”“非营利组织”可知,有非营利组织参与;根据材料“居委会由居民直接选举产生”“社区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决策具有很大的自主权”可知,体现民主自治色彩。异:根据材料“政府对下辖社区拥有直接权力”“其中政府作用主要在
资金、宏观政策方面的协助”可知,中国社区治理政府具有鲜明的行政主导性(或强调党对社区的领导),美国社会治理政府起到协助治理的作用;根据材料“社区居民委员会是社区治理的唯一合法主体”“美国社区治理主体主要包括政府、社区组织、非营利组织(如社区发展公司、公共服务机构)等”可知,中国社区治理的主体是社区居委会,美国社区治理的主体多元。
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社会治理、居民生活和社会稳定等角度分析可知,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增强居民幸福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材料“承担着大量行政事务和公共服务职能”“社区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决策具有很大的自主权”可知,提升公民意识,促进基层民主自治。
[答案] (1)同: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依法管理;受市场经济影响;有非营利组织参与;体现民主自治色彩。
异:中国社区治理政府具有鲜明的行政主导性(或强调党对社区的领导),美国社区治理政府起到协助治理的作用;中国社区治理的主体是社区居委会,美国社区治理的主体多元。
(2)共同意义: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增强居民幸福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升公民意识,促进基层民主自治。
谢 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