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选择性必修3
第十五单元 文化交流与传播
单元提升15
线索一 中华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影响 阐释
积极影响 增强民族自信心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而存在,它同时也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尊严,是中华民族的形象与精神标志。(2)只有科学有效地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推动民族发展
构建良好的民族心理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理想以及国家政治有着紧密的联系。(2)能够将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启示人们的生活,对良好民族心理构建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影响 阐释
积极影响 提升国家综合实力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及创造力的关键。(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础与血脉,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基础与首要资源,是当前提升综合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精神财富
建设现代文明社会 (1)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形成了一整套的准则,影响了世世代代中华儿女的生活与行为,它的现实意义依然不可忽视。(2)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充分挖掘,在不断推陈出新的基础上使国家持续昌盛,为现代文明社会建设提供基本条件
影响 阐释
消极影响 从重农抑商角度看 重农抑商在漫长的农业社会演进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该观念不利于发展商品经济
从因循守旧传统角度看 (1)几千年封闭的小农经济形成了一种因循守旧的习惯,这与当前不断创造与革新的时代精神相对立,与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形势与要求相冲突。
(2)应当批判地接受传统文化,摒弃局限、合理改造,实现民族文化的新发展
[针对训练]
1.(2024·广东湛江调研)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2023年9月《求是》杂志刊发的《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全面系统深刻揭示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该重要论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战略高度,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对中华文明内在特质的深刻揭示,不仅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更具有强烈的时代价值,需要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深刻把握中华
文明突出特性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并运用中国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且能解读所选中华文明特性的内涵,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结论须体现时代价值)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中华文明的特征指:“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结合问题要求,运用中国史知识论述其中一个特征,特别要注意论题需要解读所选取的中华文明特征的内涵。
选取“突出的包容性”解读内涵:多元汇聚、兼收并蓄、开放交流,论题确定为:中华文明是多元汇聚、兼收并蓄、开放交流的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结合所学佛教传入中国、法显从长安出发去天竺学习收集梵文经典、玄奘西行取经、佛道儒思想的交融等内容论述多元汇聚、兼收并蓄;结合所学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传播科学知识,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中学西传,四大发明、科举制、儒学等西传,影响了欧洲发展的内容论述开放交流的特征。
最后的总结,要注意首尾呼应,点明主题,适当拓展,须体现时代价
值,对中华文明对内外的影响进行点评,升华知识。
除了这个论题之外还可以确定如下论题进行论述: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自强不息的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
中华文明是多元一体、向内凝聚、团结集中的大一统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
中华文明主张群己合一,倡导交通成和、共生并进,具有突出的和平性。
[答案] 示例
论题:中华文明是多元汇聚、兼收并蓄、开放交流的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
阐述:中华文明是在多民族共生共存的历史环境中生长起来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一部各民族多元文化汇聚的历史。两汉之际,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为了求得佛教真解,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取经,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佛教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吸收佛教精神,为理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随着新航路开辟,一些传教士来华,部分开明的中国士大夫与其合
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如徐光启和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促进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同时,中学西传,科举制、儒学等也传至西方,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
总之,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不仅丰富、发展了本民族文化,同时也促进了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的发展。我们应当以包容的广阔胸怀加强对外交往交流,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兼收并蓄的开放精神。
线索二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对文化的影响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如气候的变迁(如寒冷期的到来、游牧民族的定期迁徙)、淡水的多少(如水源的污染)、土壤的肥瘠(如土壤沙化)、矿产的贫富(如新矿产的开采、制造业的发展)、自然灾害的发生(如水旱灾害、地震、火山喷发)等。
(2)经济因素: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如先进经济和文化地区的吸引、摆脱经济生活的压力)、交通和通信事业的发展(如交通条件的改善)等。
(3)政治因素:国家的政策(如屯垦戍边)、政治的变革(如王朝更替)、战争的影响(如统治阶级的内乱、殖民战争)等。
(4)社会文化因素:家庭和婚姻、宗教信仰、种族和民族的差异等。
总之,人口、生活资料在地区、数量上的不平衡,以及生存环境的差别是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
2.人口迁移对文化的影响
(1)人口迁移对文化互化与文化融合的影响
①一个地区的人口迁移到另一个地区,拥有不同文化的两个人口集团之间必然发生接触,就会出现文化的涵化、互化与融合的过程。
②人口迁移,导致两种或多种文化相互接触,形成吸纳、整合、兼容、创新的文化变迁过程,这一过程会导致不同文化彼此都发生改变,在互化的基础上混合形成一个新文化系统。如美国,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长期充分的交流和融合,最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美利坚民族,一个新的多元的美利坚文化也因此产生。
(2)人口迁移对文化冲突与文化整合的影响
①人口迁移对文化冲突的影响
人口迁移使两种或多种不同文化系统发生接触,文化冲突就成为必然。一个人口集团迁移到另一个人口集团所在的地区,必须面对两个拥有不同文化系统的文化考验,或是拒绝,或是接受,或是在双方的冲突中消除隔阂,取长补短,达到新的融合。
②人口迁移对文化整合的影响
人口迁移使拥有不同文化的人口群体相互接触和交流,各种文化之间,包括各种新文化之间,各种新文化与原有文化之间会出现一个相互适应、相互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这就产生了文化的整合。
[针对训练]
2.(2024·河北石家庄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十年,川湖总督蔡毓荣提出将原定的招民700名升官改为300名即升,又将起科年限由三年延长到五年,并宣布各省贫民携妻子入蜀开垦者,准其入籍。大规模的移民入川由此而展开,后又准许移民入籍子弟参加科举。湖广移民捷足先登,首先占据距离长江最近的地点进行垦殖,后来的其他省移民遂逐渐向长江腹地进发。雍正五年,川陕总督以湖广、江西等省逃荒者携家入川者多,奏请安插,却受到申斥。朝廷认为这些流民“良奸莫辨”,规定
“四川州县将入川人户逐一稽查姓名、籍贯”。乾隆中期以后,大批汉族流民进入四川的边缘山区。嘉庆二十五年,四川人口达到了2 000万,已是明代末年人口峰值的4倍,很多州县已“无荒可垦”。至道光初年,迁入陕南的四川移民及其后裔已经达到了60万人之多,同时迁入云南、贵州的川人也不在少数。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移民史》
材料二 根据长江水利委员会1991年底全面调查统计,水库淹没涉及湖北省、重庆市共20个县(市、区),116个集镇、人口113万、工矿企业1 599家、1 000余处文物古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库区实际可供移民使用的可垦荒地仅有七万亩。安置移民必须从库区实际情况出发,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在二、三产业中寻求移民安置的出路。对淹没的企业进行搬迁补偿并考虑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的要求,同时国家批准三峡库区为“三峡经济开放区”,享受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某些特殊政策。移民安置中,应充分考虑为移民生产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提供必要保障,并且明确地将致富
奔小康作为移民安置的目标。城镇迁建的难度大、周期长,因而城镇搬迁先行,特别是基础设施先搞,有助于及早发挥新城的经济功能。
——摘编自《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三峡工程四川库区移民安置
与经济社会发展意见的通知》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四川移民潮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清代四川移民相比三峡移民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移民问题的认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300名即升……延长到五年……准其入籍”“奏请安插,却受到申斥”得出政府政策由支持鼓励逐渐转变为规范和限制;根据材料一“湖广移民捷足先登……江西等省逃荒者携家入川者多”得出移民来源由湖广地区逐渐扩展到更多省份;根据材料一“向长江腹地进发……边缘山区”得出迁入地由长江沿岸逐渐发展到边缘山区;根据材料一“大规模的移民入川……迁入云南、贵州的川人也不在少数”得出四川由移民流入逐渐转变为移民流出。
第(2)问,根据材料二“湖北省、重庆市共20个县(市、区)……可垦荒地仅有七万亩”得出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根据材料二“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得出因地制宜,移民安置形式多样;根据材料二“二、三产业……享受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某些特殊政策”得出开发性和开放性相结合;根据材料二“为移民生产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提供必要保障”得出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根据材料二“城镇搬迁先行……发挥新城的经济功能”得出提前统一规划,城镇先行搬迁,基础设施建设先行。
第(3)问,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移民的主导力量、与移民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移民与原住民的关系、移民对迁入地人口分布的影响等角度分析,得出促进迁入地开发和经济发展;推动不同地域文明的交融;政府在移民中起重要作用;推动人口合理分布。
[答案] (1)发展趋势:政府政策由支持鼓励逐渐转变为规范和限制;移民来源由湖广地区逐渐扩展到更多省份;迁入地由长江沿岸逐渐发展到边缘山区;四川由移民流入逐渐转变为移民流出。
(2)特点: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因地制宜,移民安置形式多样;开发性和开放性相结合;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前统一规划,城镇先行搬迁,基础设施建设先行。
(3)认识:促进迁入地开发和经济发展;推动不同地域文明的交融;政府在移民中起重要作用;推动人口合理分布。
谢 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