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选择性必修3 第十五单元 第56讲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课件-《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72 选择性必修3 第十五单元 第56讲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课件-《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7 14:42: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11张PPT)
选择性必修3
第十五单元 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56讲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1.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2.通过万里长城、故宫、京剧等,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
学什么 必备知识 教材融会 落实基础性
知识点一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1.学校教育的发展
(1)中国学校教育发展的历程
古代 官学 汉朝的太学、西晋的______是古代中国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汉朝始设地方官学
私学 始于春秋;唐朝以后学塾、村学和____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宋代____盛行
国子监
蒙学
书院
近代 1898年,创设京师大学堂;1911年,创办清华学堂
现代 “文革”前 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____________
“文革”后 恢复高考制度;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
向”;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国民教育体系
(2)古代希腊和近代西方大学教育发展
古代希腊 学校奠定了________的基础
近代 大学 法国 拿破仑建立“大学区”制度
德国 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精神创办________
美国 倾向于______与商业化
分科教育
柏林大学
世俗化
2.印刷书的诞生
约公元前30世纪 埃及的纸草书卷是书籍的雏形
春秋战国至秦汉 ____和帛书
105年 蔡伦制成“蔡侯纸”
北宋时期 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
约15世纪中叶 德国人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
简策
3.图书馆的成长
(1)西方
古代 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图书馆;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私人图书馆
近代 19世纪下半叶,有近代意义的__________出现
公共图书馆
(2)中国
古代 朝廷设史官专掌典籍;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私家藏书得到发展
近代 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__________;1916年起,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
现代 “北京图书馆” “国家图书馆”
京师图书馆
4.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1)西方
古代 “亚历山大博物馆”
近代 牛津大学建立的阿什莫林博物馆;18世纪,英国的不列颠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建立
(2)中国
晚清 自然历史博物院;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__________
民国 国立历史博物馆;国立中央博物院;故宫博物院
新中国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各地的综合性博物馆
南通博物苑
知识点二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1.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古代:收藏艺术珍品。
(2)近现代:通过国家____保护文物。
立法
世界 1834年,希腊制定了保护古迹的法律;1964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以历史的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中国 1906年颁布《________________》;1930年公布《_______
____》;1982年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
保存古物推广办法
古物保
存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2.《世界遗产公约》
(1)《世界遗产公约》
制定 1972年
宗旨 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
内容 ①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国际社会负有保护责任
②将部分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加以重点保护
③确定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种类型
发展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2)中国与《世界遗产公约》
①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
②2004年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③2011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3.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1)世界:(古代的)________、古罗马城、阿布辛拜勒神庙、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等;(近代的)佛罗伦萨。
(2)中国:长城、莫高窟、明清皇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____________和______,被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1年
5月,昆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的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雅典卫城
北京人遗址
泰山
书院
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多为著名学者创建或主持。书院有官办和私立之分,官办书院由地方官礼聘山长,私办书院自聘山长,须呈报官署备案。生员名额无定。书院以自由研习为主,集众讲授为辅。清代,因改革教育制度,书院或停废或改为学堂。
提示:影响:强化儒家思想的地位,凸显儒学的教化功能,有利于儒家文化的传承;同时,对科举制的发展也起到支撑的作用;有利于巩固统治。
1.阅读教材P80插图“《白鹿洞书院揭示》”及文字说明,思考:该“揭示”作为书院的学规,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
2.阅读教材P83“历史纵横”,思考:耶稣会士的做法有何作用?
提示:对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扩大文化的影响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图书馆的功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提示:为了解古罗马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提供了重要资料。
3.阅读教材P87插图“庞贝古城遗址”,思考:其发掘有何价值?
4.阅读教材P88“史料阅读”,思考:《保存古迹推广办法章程》的拟定有何意义?
提示:它是在西方近代文明的影响下制定的,说明人们对文物价值逐渐有了正确认识,意识到了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5.阅读教材P92插图“昆曲剧照”及文字说明。思考: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什么意义?
提示: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有着重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是一个民族、国家的底蕴所在,更是推动其发展的精神动力。所以,对本国和本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学校、书籍、图书馆、博物馆等是文化传承和保护的主要载体,不同的载体都有其发展历程,并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通过形式多样的载体,我们得以了解文明的成长与发展,增强本民族文化自信,同时也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
研什么 关键能力 教考探究 提升综合性
学校教育的发展及作用
材料 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延续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从来没有中断过。中国古代的学校……在储才和育才的过程中始终肩负着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的重任。每个朝代的太学或国子监等选拔的博士官……一边讲学,一边研究学术而创作……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尤其是中央官学教育对儒家经学的重视,最终使其进化为理论化和系统化的学科体系,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文化。
——摘编自栗洪武、陈磊《中国古代
学校教育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的历史规律》
导读:材料主要阐述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概况及作用。
迁移知识 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官学与私学。无论官学还是私学,在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上,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古代教育。
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积极作用: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保存与传播;促进社会主流文化逐步形成与发展;推动儒学成为理论化、系统化的学科体系;为社会发展培养大量人才;客观上推动社会进步。局限性:传统封建教育本质上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汉代以后中央官学教育对儒家经学的重视,不利于文化多元化发展。
史论形成 学校教育的特点
(1)职能的专门性。学校教育职能是专门培养人,学校是专门教育人的场所。
(2)组织的严密性。教育的特点在于对人的影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学校教育具有严密的组织结构和制度。
(3)作用的全面性。培养塑造全面完整的社会人,是学校教育的特有职责。
(4)内容的系统性。学校教育既注意知识体系,又要符合认识规律,所以教育是系统的、完整的。
(5)手段的有效性。学校具有从事教育完备的教育设施和专门的教学设备,这些都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
(6)形式的稳定性。学校有稳定的教育场所、稳定的教育者、稳定的教育对象和稳定的教育内容,以及稳定的教育秩序。
文化遗产具有连接古今、传承文化、融会历史的意义。文化遗产是全世界的遗产、全人类的瑰宝。文化遗产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创造的具有文化价值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遗存。文化遗产的保护既需要历史、艺术、科技等方面的知识支撑,也需要政策、法律、队伍、资金的保障,以及政府的重视、主导和社会的关注、参与。
明代长城文化遗产的价值
材料 明代长城是历代长城中体系最严密、留存最完整的长城军事防御系统。长城防御体系包括长城本体和沿线的军事聚落,军事聚落包括驻防合一的卫所、堡寨,驿传(烽传)运输系统中的驿站、烽燧、墩台。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包括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完整构成要素。明长城防御体系内在价值的评估,是对其文物价值的具体解释,是长城保护与修复工作的前提与基础,也为其今后修
复设计与展示利用的工作提供了研究和发展方向。对于明长城防御体系的内在价值,也可以分为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以及社会价值进行具体的分析与评估。
——摘编自徐凌玉、张玉坤、李严
《明长城防御体系文化遗产价值评估研究》
导读:材料是对明代长城的介绍,包括长城军事防御体系、军事防御体系的构成要素及防御体系的内在价值。
迁移知识 文化遗产代表着人类文明所留下的辉煌,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中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构成要素。
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物质:本体建筑、军事聚落、公共建筑、遗迹遗存。非物质:防御编制、屯田贸易、民俗文化、历史人物事件。
史论形成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大意义
(1)世界文化遗产是保存社会记忆的工具,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创造的具有文化价值的财富遗存,它包括了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对于促进人类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产物,是联系人类过去和未来的桥梁,它反映了历史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见证。通过对世界文化遗产的研究探索,我们可以窥见人类自诞生以来的生活面貌。
(3)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民族性,保护本民族文化遗产,具有守护民族之魂的重要意义,对于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也有重要作用。
练什么 真题研析 教考互映 强化应用性
考情 微观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2025·陕晋青宁适应性考试·T15)文化多样性保护
(2024·6月浙江卷·T8)博物馆的国民教育职能
(2024·甘肃卷·T12)巴黎大学成立之初教师行会的地位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2024·河北卷·T19)涉县石堰梯田农业文化遗产

[示例] (2024·甘肃卷·T12)13世纪,巴黎大学成立之初,主座教堂主事(高级神职人员)掌握授予教师执教资格的专有权。之后,教皇颁布谕令,规定主事只能根据教师行会多数人的意见,决定是否向申请者授予执教资格。执教资格授予权的变化表明,巴黎大学中(  )
A.教师摆脱教会管控  B.教师行会地位上升
C.主事权力彻底废除 D.世俗自由风气盛行
价值引领:本题以巴黎大学为学习情境,考查中世纪欧洲教师的地位。通过此题,学生能够了解欧洲教育的发展,进一步认识教育对文化传承的作用。
逻辑思维:

命题点:文化多样性保护
(2025·陕晋青宁适应性考试·T15)194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以国际合作的方式编写区域新历史。随后,多卷本的《非洲通史》《中亚文明史》《拉丁美洲通史》等陆续出版,书中给予非西方古代文明更高评价。这些著作的编写(  )
A.表明国际文化合作渐成趋势
B.得益于亚非拉新兴国家的发展
C.有助于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
D.体现了联合国遗产保护的职能
一、依据教材主干知识创设情境
教材情境 教材P80“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官学与私学”“书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1.云南姚安有“一座姚州城,半部云南史”之美誉,但在明之前,儒家文化对其影响有限。明朝时以流官治理姚安,并建立官学、社学、书院等儒学教育机构;清朝时修葺各级官学,兴办义学等启蒙机构,大办书院,最终儒学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明清时期对姚安的治理反映出(  )
A.这一时期书院制度的盛行 B.官学为当地主要教育机构
C.社学和义学具有启蒙作用 D.文化传承有利于巩固统治
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总体来看,经过由明至清几百年教育政策的施行,儒学教育在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取得了丰硕成果,增强了边疆各族民众对中原内地文化的心理认同感,对云南边疆的稳定和封建政权的巩固具有深远的意义,D项正确。]

二、迁移教材边角知识创设情境
教材情境 教材P83学习聚焦“图书馆的作用不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
2.近代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通过考察和比较,发现“方今欧、美、日本各邦,图书馆之增设与文明之进步相追逐”;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代表的维新派在兴学会、办报刊的同时,积极创设“强学书藏”并向社会民众开放。这体现出“书藏”的重要作用是(  )
A.保存文化遗产 B.传递科学情报
C.开展社会教育 D.开发智力资源
C [根据材料“方今欧、美、日本各邦,图书馆之增设与文明之进步相追逐”可知,这些有识之士认为社会的进步与图书馆数量的增多有很大关系;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也“积极创设‘强学书藏’”,并且“向社会民众开放”,说明其目的在于通过开发图书馆的社会教育作用,来启迪人们的思想,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图书馆的社会教育作用与服务公众的职能,排除A项;传递科学情报只是图书馆的部分作用,排除B项;图书馆确实有开发智力资源的作用,但这只是“文明之进步”的部分内容,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课时数智作业(五十六)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建议用时:30分钟,总分:51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4·江西九江模拟)公元前141年,汉景帝末年,时任蜀郡太守文翁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便“欲诱进化之”,自此便有了成都城南的“石室精舍”,即中国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随即蜀地好学之风兴起。汉武帝将文翁办学经验向全国推广,“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汉武帝此举旨在
(  )
A.探索更高效的选拔人才机制 B.打造政令统一的中央集权制
C.加速儒学向基层传播的速度 D.逐渐消解地方郡国并行制度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C [根据材料“汉武帝将文翁办学经验向全国推广”“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推广文翁办学经验,旨在让更多地方设立学校,学习儒家思想。这样可以加速儒学向基层的传播速度,使更多人接受儒家教育,统一思想,维护君主专制,故选C项;材料中并未提及选拔人才机制的内容,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虽然推广文翁办学经验有助于统一全国的思想文化,但要想“打造政令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简单依靠办学即强化儒学是很难办到的,或者说很难迅速取得实效,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关于地方郡国并行制度的内容,且这一问题主要是靠“推恩令”解决而不是思想统一,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2.(原创题)唐代重视发展官府藏书,最重要的举措就是进行大规模图书整理校对工作。集贤院是当时主要负责校对工作的藏书处所;秘书省的后堂作为藏书处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大臣们抄书和撰书的地方。由此可见,唐代官府藏书(  )
A.使得图书质量得到保证
B.藏书处所体现多功能性
C.印刷技术并未得到应用
D.主要进行前代图书整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B [由材料信息“集贤院是当时主要负责校对工作的藏书处所;秘书省的后堂作为藏书处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大臣们抄书和撰书的地方”可知,唐代官府藏书的场所不只是藏书,还进行校对、抄书等工作,体现出唐代藏书处所的多功能性,B项正确;“得到保证”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仅凭“抄书”并不能表明当时印刷技术并未得到应用,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体现主要进行前代图书整理,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3.(2024·福建漳州一模)宋代实行学田制,由朝廷赐予州县置办、民间捐献等方式购置一定数量的土地,作为学校的固定资产,学校这些土地租佃给附近的农民耕种。学田制的推行(  )
A.缓解政府财政困难  B.减轻农民赋税负担
C.促进了教育平民化 D.推动租佃制的普及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C [根据材料“朝廷赐予……租佃给附近的农民耕种”可知,学田制的收益主要用于民间教育使用,有利于减少百姓的教育负担,促进教育平民化,故选C项;学田只是用于教育,并不会对政府财政产生影响,排除A项;学田只是可以租给农民耕种,并不会减轻农民赋税负担,排除B项;推动租佃制的普及夸大了学田的作用,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4.(2024·河北石家庄模拟)《奏定学堂章程》颁行后,朝廷无力应付社会对教科书需求数量、种类的激增。因此政府鼓励私家编纂,许以经济利益以应学堂之需。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官修与私纂并存、以私纂为主的教科书流通的局面。这表明(  )
A.私学地位得到提升 B.新式教育蓬勃发展
C.学堂选官获得认可 D.清廷政治权力式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B [根据材料“呈现官修与私纂并存、以私纂为主的教科书流通的局面”可知,清政府放开私家编纂的限制,促进了教科书编写的多样化发展,有利于迎合新式教育对教科书的客观需求,推动新式教育的发展,故选B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5.(2024·山西吕梁二模)1958年3月8日,教育部公布《关于1958—1959学年度中学教学计划的通知》,首先提出“加强劳动教育,规定参加体力劳动的时间,并开设生产劳动课”,规定了生产劳动课的课程目标、课时、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形成了较为规范的生产劳动课程标准。该通知的颁布和实施(  )
A.适应了国家的发展战略
B.加速了社会主义改造进程
C.构建起完善的教育体系
D.培养了“一五”计划建设人才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A [根据材料“加强劳动教育,规定参加体力劳动的时间,并开设生产劳动课”“形成了较为规范的生产劳动课程标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时期,国家加强了中学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构建了较为规范的生产劳动课程标准,体现了教育适应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故选A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已经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中学劳动课程的相关内容,无法得出教育体系完善的结论,排除C项;“一五”计划实施于1953—1957年,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6.(2024·江苏南通三模)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受到士人的欢迎,在当时十分畅销,因此常被一些从事刻书出售的书坊盗印。这令朱熹很气愤,只好写信给县官和挚友,希望他们能帮忙追讨书版。这反映出(  )
A.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
B.活字印刷书籍不受官府保护
C.南宋印本图书商业传播
D.朱熹著作成为科举考试依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在当时很畅销,经常被盗印,所以向县官和挚友求助帮忙追讨书版,这说明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市场需求大,购买的人多,这反映了当时印本图书在商业上有广泛的传播和市场需求,故选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7.(2024·广东清远模拟)15—16世纪,欧洲印刷厂实行车间工作制度,不同工种的工人分别进行印刷、复读和装订工作。威尼斯和(西班牙)塞维利亚的印刷厂厂主必须关注每年春天在(德意志)莱比锡举行的书会,尽管两地距离有半个欧洲之遥。这则材料反映了(  )
A.意大利是欧洲文化中心
B.图书业生产资本主义化
C.文艺复兴促进书籍传播
D.工厂制度应用于图书业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B [由“实行车间工作制度”“不同工种的工人分别进行印刷、复读和装订工作”可得,当时欧洲印刷厂存在雇佣关系和存在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协作,由“印刷厂厂主必须关注每年春天在(德意志)莱比锡举行的书会”说明当时欧洲的印刷厂面向市场,所以上述材料反映了欧洲图书业生产资本主义化,故选B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8.(2024·广东揭阳模拟)下表是西方一些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这些措施(  )
国家 措施
意大利 将部分博物馆、古迹、遗址等逐步租让给私人资本管理,国家掌握所有权、开发权和监督权等
法国 通过文化协定的契约形式对卢浮宫等文化遗产进行重点保护,其中绝大部分保护项目下放到市区级和民间
西班牙 颁布了关于私人捐助的相关法律,国家允许企业和个人上交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财产抵消欠税,对保护和宣传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动减免所得税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A.旨在维护资产阶级经济利益
B.突出了国家的主导作用
C.凸显了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
D.积极利用民间力量保护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D [根据材料“租让给私人资本管理”“绝大部分保护项目下放到市区级和民间”“颁布了关于私人捐助的相关法律”可知,意大利等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中都借助了私人的力量,体现了它们积极利用民间力量保护文化遗产,故选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9.(2024·安徽“江南十校”联考)被誉为“通向埃及世界的钥匙”的罗塞塔石碑,是古埃及文明遗产,由拿破仑军队1799年入侵埃及时发现。1801年,英国占领埃及,此碑被英王乔治三世夺取并捐赠给英国的不列颠博物馆,至今仍为英国占有。该石碑的命运(  )
A.呈现出古代文明的辉煌
B.得益于考古界的国际合作
C.反映了殖民主义的强权
D.体现了东西方的文化交锋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C [根据材料“1801年,英国占领埃及……至今仍为英国占有”可知,罗塞塔石碑是古埃及文明遗产,是古埃及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但其至今仍为英国占有,反映了殖民主义的强权,故选C项;罗塞塔石碑是古埃及文明遗产,但仅通过该石碑并不能呈现出古代文明的辉煌,排除A项;该石碑是拿破仑军队1799年入侵埃及时发现的,并不是考古界国际合作的结果,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罗塞塔石碑被发现并流传到英国的过程,“东西方的文化交锋”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0.(2024·山东临沂二模)1115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明确授予以教授罗马法而名震四方的博洛尼亚大学师生特权,并保护其人身安全与迁徙自由。后来各国国王纷纷效仿,大学在13、14世纪迅速壮大。这说明中世纪大学是(  )
A.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B.培养法律人才的主要基地
C.王权教权争取的重要对象
D.保存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中世纪的西欧,大学是王权和教权争夺影响力的重要场所,他们都认识到大学的重要性,纷纷授予特权以吸引这些学术机构,为自己服务,故选C项;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城市和大学的兴起,但是题干并没有述及“商品经济”对“大学”的影响,排除A项;题干没有述及中世纪大学是“培养法律人才的主要基地”,排除B项;题干述及的是教权和王权都积极争取大学,并没有述及大学的任务,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1.(2024·山东济宁三模)1517年,马丁·路德将反对教会的论文钉在威登堡教堂的大门上,论文被用德文印刷并在“15天内传遍全国”。从1520年至1540年,德文书出版的数量是这之前20年出版的3倍之多。这表明印刷术的发展(  )
A.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
B.改变了人们的宗教意识
C.助推了民族意识的发展
D.削弱了教会的统治地位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马丁·路德反对教会的论文被用德文印刷后迅速传播,而德文书籍也随着印刷的进步而大量出版,这有利于增强德意志的民族意识,即印刷术助推民族意识的发展,故选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2.书籍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在一些中世纪图书馆或修道院里,很多手稿用铁链拴在书架上,大多扉页上写有“护书警言”,诅咒窃书、不归还或刮除警言者。若有违反,会遭受开除教籍、身患恶疾、不得救赎等惩罚。这表明当时(  )
A.书籍珍贵且专属少数群体
B.拥有规范的图书借阅制度
C.这些书籍都属于神学图书
D.窃书或不还会受法律严惩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A [根据题意可知,当时社会书籍主要是在图书馆和修道院里,并且用铁链拴在书架上,可知人们非常看重书籍,说明书籍珍贵且专属少数群体,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书籍的重视,没有图书借阅制度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说明书籍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并未反映窃书、不归还者会受法律严惩,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二、非选择题:共15分。
13.(2024·江苏苏州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自8世纪以来,阿拉伯帝国武力征服西班牙后,就非常重视当地教育,“几乎每一个人都会写字”。其治下的西班牙有70座公共图书馆,藏有从各地搜集来的珍贵书籍。哈干姆二世时科尔多瓦的图书馆最大,藏书达60多万册。除公共图书馆外,这里还有数目众多的私人藏书。中国的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到西班牙,更加促进了书籍的传播和文化的普及,照亮了西欧中世纪的思想科学文化的黑暗世界。
——摘编自吴长春《阿拉伯文化传播到西欧的途径》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材料二 在产业革命席卷欧洲大陆之时,1850年,欧洲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案在英国诞生。该法规定,经地方纳税人投票同意可以使用地方税设立公共图书馆。1871年德国统一之后,其公共图书馆运动得到发展。在社会和政治相对稳定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1882年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欧仁·莫雷尔发起公共图书馆运动,1906年在他的倡议下成立了法国图书管理员协会,公共图书馆在法国顺利发展。总体来说,到20世纪初,欧洲已经普遍建立起公共图书馆体系,这与政府的公共属性和社会职能是分不开的。
——摘编自梁跃天《近代欧洲公共图书馆的兴起》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阿拉伯帝国统治下西班牙文化事业发展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欧洲公共图书馆兴起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意义。(8分)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对我国当代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启示。(3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其治下的西班牙有70座公共图书馆,藏有从各地搜集来的珍贵书籍”可得,促进了文化传承(书籍传播和文化普及);根据材料一“中国的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到西班牙,更加促进了书籍的传播和文化的普及”可得,推动了文明交融;巩固了统治秩序;根据材料一“照亮了西欧中世纪的思想科学文化的黑暗世界”可得,为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提供了有利条件。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在产业革命席卷欧洲大陆之时”可得,工业革命的影响;根据材料二“欧洲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案在英国诞生”可得,国家立法的保障;根据材料二“1871年德国统一之后,其公共图书馆运动得到发展。在社会和政治相对稳定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可得,政局的稳定;根据材料二“1882年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欧仁·莫雷尔发起公共图书馆运动……管理员协会”可得,有识之士的倡导;根据材料二“欧洲已经普遍建立起公共图书馆体系,这与政府的公共属性和社会职能是分不开的”可得,政府公共属性和社会职能的主导。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其公共图书馆运动得到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提升了民众的知识文化水平;根据材料二“欧洲已经普遍建立起公共图书馆体系,这与政府的公共属性和社会职能是分不开的”可得,提升了政府的社会治理水平;引导了社会风气(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为世界各地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政府、法律、文化保护和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分析,可得重视发挥政府作用;重视立法保障;重视文化传承;重视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重视服务公众。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答案] (1)影响:促进了文化传承(书籍传播和文化普及);推动了文明交融;巩固了统治秩序;为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提供了有利条件。(4分)
(2)原因:工业革命的影响;国家立法的保障;政局的稳定;有识之士的倡导;政府公共属性和社会职能的主导。(5分)
意义:提升了民众的知识文化水平;提升了政府的社会治理水平;引导了社会风气(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有利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为世界各地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任写3点3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3)启示:重视发挥政府作用;重视立法保障;重视文化传承;重视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重视服务公众。(任写3点3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单元综合检测(十五) 文化交流与传播

(建议用时:30分钟,总分: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4·重庆市渝中联考)从孔子“仁者爱人”的解释,到孟子“仁民爱物”的倡导,再到宋儒张载“民胞物与”命题的提出,始终贯彻着一种精神,影响广泛而深远,成为古代开明正直之士及民众对为政者的政德要求。据此可知,儒学(  )
A.蕴含着人文意识的价值诉求 B.吸纳了佛道思想的核心理念
C.彰显出君权至上的道德规范 D.受到了历代士绅的普遍推崇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A [材料“仁者爱人”“仁民爱物”强调由爱亲人进而仁爱百姓,进而爱惜万物,“民胞物与”强调将所有人当成兄弟姐妹,体现了从孔子到张载,儒学家强调对民众、对外物的仁爱,且这种仁爱思想上升到民众对为政者的政德要求,体现了儒学蕴含着一定人文意识,故选A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2.(2024·广东佛山模拟)自北宋始,部分儒生对苏轼就多有批评,如王觌斥责苏轼“喜怒任情”以及“习为轻浮”。及至南宋,朱熹对苏轼的批判更加全面,“苏氏学术不正,其险谲慢易之习入人心深”“好放肆”“东坡则杂以佛老,到急处,便添以佛老相合”。这表明(  )
A.儒学道德自觉意识强化 B.儒佛道三教矛盾尖锐化
C.朋党之争影响人物评价 D.理学重视思辨认识全面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A [根据材料“部分儒生对苏轼就多有批评”“朱熹对苏轼的批判更加全面”“苏氏学术不正,其险谲慢易之习入人心深”可知,宋朝时期儒生对苏轼的批评,主要是因为苏轼的学术思想不符合儒学思想,说明儒学道德自觉意识强化,故选A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3.(2024·湖北武汉模拟)王夫之谈及史学功能时说:“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师者也。”顾炎武也谈到史学研究应“考百王之典”“综当代之务”,是“修己治人之实学”;黄宗羲更是明确地提出了“知古必先通今”的观点。三位思想家的言论所体现的共同治史原则是(  )
A.以民为本    B.史论结合
C.重视考据 D.经世致用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王夫之认为学历史的目的是从中吸取教训,顾炎武认为史学研究应该重视对社会实际的了解及应用,黄宗羲强调知古必先了解现在发生了什么,三位思想家的共同原则是经世致用,故选D项;以民为本强调重视百姓,与三人史学观点无关,排除A项;史论结合指历史和理论相结合,即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排除B项;重视考据指通过考核事实和归纳例证,提供可信材料,从而作出结论,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4.(2024·湖北黄冈二模)一位西方历史学家如此描述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的关系:“(罗马)广场上的建筑显现出希腊风格,但它们更加雄伟高大……罗马人用法律和秩序取代了希腊化时代的混乱。”古罗马诗人贺拉西说:“希腊被擒为俘虏;被俘的希腊,又反过来俘虏了野蛮的征服者。”据此可知(  )
A.文化交融推动了社会不断进步
B.罗马文化由希腊文化发展而来
C.希腊城邦后来反过来征服罗马
D.罗马法有利于罗马帝国的统治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A [根据材料信息“显现出希腊风格,但他们更加雄伟高大”“用法律和秩序取代了希腊化时代的混乱”“被俘的希腊,又反过来俘虏了野蛮的征服者”可知,希腊文化对罗马产生影响,文化交融推动了社会不断进步,故选A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5.(2024·广东广州模拟)罗马帝国前期,盛行于希腊化世界的叙利亚和亚历山大里亚的吹制玻璃技术传到了意大利坎帕尼亚地区,当地生产出上色和雕花的玻璃器皿,并逐渐发展为帝国工艺生产的中心。这表明(  )
A.罗马注重继承希腊文化
B.跨区交往促进文化交融
C.贵族需求刺激工艺创新
D.行省制度推动技术传播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B [根据材料可知,叙利亚和亚历山大里亚的吹制玻璃技术传到了意大利地区,并且产生了新的技术,体现了不同地区的交往交流促进了技术的交融,故选B项;罗马部分继承了希腊文化,但材料不涉及罗马帝国政策,无法看出其重视希腊文化,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玻璃制品主要供给贵族,排除C项;罗马实行行省制度,但行省管理与玻璃技术传播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6.(2024·安徽蚌埠模拟)公元前2000—前1000年左右,使用原始雅利安语的游牧民族迁徙到欧洲、印度等广大地区,猛烈冲击爱琴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和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文明,并最终形成了创建第二代文明的希腊人、罗马人、波斯人、印度人等。材料说明(  )
A.民族迁徙推动文明发展
B.冲突成为文明发展主要动力
C.游牧民族文明较为先进
D.雅利安语是欧洲语言的源头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A [使用原始雅利安语的游牧民族迁徙到欧洲、印度等广大地区,猛烈冲击爱琴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和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文明,并最终形成了创建第二代文明的希腊人、罗马人、波斯人、印度人等,为创建第二代文明提供了条件,这说明民族迁徙有利于推动文明的发展,故选A项;题干中并未提到冲突,而是提到游牧民族对欧洲和印度原有文明的冲击,且题干并未体现其他推动文明发展的动力,所以不能得出冲突成为文明发展主要动力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游牧民族的文明比农耕文明先进,排除C项;题干所述并不是强调欧洲语言的源头,而是强调文明发展的原因,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7.(2024·江西“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联考)1901年,澳大利亚议会通过了《移民限制法》。1956年,自由党政府修改移民法,其中规定:凡有杰出技术者,或对澳大利亚有用人才,不论人种肤色,都可移民来此发展,还可有资格成为澳洲公民。1958年,《移民限制法》被正式废止。澳大利亚移民政策的调整(  )
A.意在摆脱对宗主国的技术依赖
B.源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C.旨在增强国民的自由平等意识
D.着眼于自身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吸收世界各地技术人才促进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澳大利亚政府修改并最终废止了《移民限制法》,故选D项;澳大利亚移民政策的调整并非只针对宗主国(英国),故排除A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此时澳大利亚通过了《移民限制法》,移民政策调整在其形成之后,故排除B项;材料聚焦于澳大利亚移民条件的变化,并非国民的思想观念,故排除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8.(2024·江西景德镇模拟)宋代,“泉州扬客,为海贾十余年,致资二万万”,“度今有四十万缗”。经商航海的建康巨商杨二郎,“数贩南海,往来十有余年,累赀千万”。这反映出宋代(  )
A.南北民间贸易活跃 B.区域经济差异明显
C.经济重心移至南方 D.海上丝路贸易繁荣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D [根据材料“泉州扬客,为海贾十余年,致资二万万”和“数贩南海,往来十有余年,累赀千万”可知,宋代泉州和建康地区出现了依靠海外贸易发家的大商人,反映出宋代海上丝路贸易繁荣,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泉州和建康的海外贸易,并未涉及南方与北方之间的民间贸易,排除A项;材料仅显示宋代海外贸易状况,虽然提到泉州和建康两处不同地区,但是并未对不同地区的经济贸易状况进行对比,因此无从体现区域经济差异,排除B项;材料中的泉州和建康都在南方,并未涉及北方地区的贸易状况,没有比较,因而无法体现经济重心转移,排除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9.(2024·广东肇庆二模)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其部下陷入混战,帝国逐渐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马其顿王国三个主要国家。这些区域(  )
A.与波斯帝国接触得到发展
B.首次实现了两河流域的统一
C.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交融
D.伊斯兰教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C [亚历山大帝国曾经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推广希腊文化,所以帝国逐渐分裂后的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马其顿王国,这些区域已经实现了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的交融,故选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0.(2024·山东烟台二模)有学者指出,19世纪末的法国对印度支那的殖民统治“被谋以这样的政策来征服,就是它几乎仅仅是被法国的观念、模式、文化、政治和经济来指导”。然而这种政策也产生了“种瓜得豆”的效应——在殖民者看来,“犯罪曲线”和欧洲教育的曲线同时上升。这表明(  )
A.印度支那的社会进步受到殖民政策阻碍
B.资本主义制度与殖民地文化冲突加剧
C.法国殖民统治方式呈现出多样性
D.文化殖民客观上推动殖民地民族觉醒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D [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在19世纪末,法国通过移植本国的“观念、模式、文化、政治和经济”对印度支那进行殖民统治,但是却激起殖民地人民的反抗,即“‘犯罪曲线’和欧洲教育的曲线同时上升”,据此可知,题干所述现象表明文化殖民客观上推动殖民地民族觉醒,故选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1.(2024·福建泉州二模)下表为明初关于北方学校教育的部分举措

时间 主要内容
1381年 令“颁‘五经’‘四书’于北方学校”
1387年 命吏部迁南方学官之有学行者教之,增广生员,不拘额数,复其家
1391年 命礼部颁书籍于北方学校
据表推知,当时的举措(  )
A.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 B.普及了北方各地的儒学教育
C.保证了南北科举选才的均衡 D.化解了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A [根据材料“颁‘五经’‘四书’于北方学校”“迁南方学官……教之”“颁书籍于北方学校”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经济重心已经在南方,人才重心也在南方,北方的教育水平相对于南方低,为了加强北方教育,明朝调南方老师到北方任教、颁行四书五经等书籍,这些举措反映了南北方经济发展差异导致的教育水平的差异,故选A项;明初的这些举措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北方教育状况,提高教育水平,“普及了”材料体现不出,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了明初加强北方教育的部分举措,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北方教育水平,但材料没提及南北科举的比例等情况,无法得知南北科举选才能否均衡,并且“保证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协调南北教育水平的措施,没有提及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北方教育水平的提高与化解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并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2.(2024·江西吉安模拟)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的博物馆学运动揭开大幕。这一时期,公共博物馆和民营博物馆都得到发展,博物馆也适度开展经营活动,参与某些商品的市场营销。当代博物馆经营方式转变的主要目的是(  )
A.弘扬新自由主义理念
B.可持续地传承文化遗产
C.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D.恢复博物馆的自身属性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B [根据材料“20世纪70年代以来……参与某些商品的市场营销”可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博物馆在坚持公益性的同时兼顾经营性,主要目的是维持博物馆的经营,减轻财政负担,用于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故选B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二、非选择题:共12分。
13.(2024·广东百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要求。(12分)
材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特点如下表所示。
(一) 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讲的是人与自然相和合。在伦理道德、个体修养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义、礼、智、信”,即仁爱、正义、礼仪、智慧、诚信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二) 在个人进取和担当方面:《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讲的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则彰显着担当精神。在国家治理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孔子提倡“为政以德”,《礼记·礼运》提倡“天下为公”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摘编自王震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
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主题,补充表格中空白部分内容并加以说明。(要求:补充内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三) 在国家形态结构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大一统”,成为中国人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的重要思想文化基础,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四)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解析] 首先,补充空白部分内容,根据材料“中华传统文化……在个人进取和担当方面”可知,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儒家提倡“为政以德”与法家“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等思想密切结合到一起,从而形成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治理有重要意义,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还可从对外的影响力进行补充,得出在国际关系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崇“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其次,对补充的内容分析说明,结合史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外传阐述;从先秦时期看,以中原为中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文明就存在广泛的文化交流;从汉朝至明清时期的对外交往分析,如西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汉时期,海陆丝绸之路开通,甘英奉命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东汉时期,倭奴国曾派使臣来朝,汉光武帝赐其金印;唐朝时,中原与西域陆上交通通畅,海路交流活跃。日本向唐朝多次派出遣唐使,大批留学生和学问僧来华,将唐文化带回日本;明朝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示了中华民族开放进取、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清朝前期,政府虽推行闭关自守政策,但是依然坚持传统的和平外交政策,因此对外贸易与对外交往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最后,总结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对外交往方面始终坚持和平外交,文化交流不断,具有永恒魅力和时代价值。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答案] 示例
补充内容:在国际关系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崇“协和万邦”“亲仁善邻”。(2分)
说明:古代中国一向与周边国家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彼此文化交流不断。早在先秦时期,以中原为中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文明就存在广泛的文化交流。秦汉时期,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范围扩大。西汉时期,海陆丝绸之路开通,甘英奉命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东汉时期,倭奴国曾派使臣来朝,汉光武帝赐其金印。唐朝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时,中原与西域陆上交通通畅,海路交流活跃。日本向唐朝多次派出遣唐使、大批留学生和学问僧来华,将唐文化带回日本。明朝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示了中华民族开放进取、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清朝前期,政府虽推行闭关自守政策,但是依然坚持传统的和平外交政策,因此对外贸易与对外交往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8分)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对外交往方面始终坚持和平外交,文化交流不断,具有永恒魅力和时代价值。(2分)
谢 谢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