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第6讲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07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第6讲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7 14:42: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07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6讲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学什么 必备知识 教材融会 落实基础性
知识点一 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 创立 ____时期
特点 ①中央委任______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朝廷按等级高低授以相应的官职
②选官标准从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主要看重____
影响 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但逐渐成为维护____特权的工具
曹魏
中正官
家世
士族
科举制 背景 ①____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②庶族地主壮大,他们要求相应的政治地位
发展 ①隋朝建立后,开始采用________的方式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始建______,科举制度形成 ③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____和明经两科为主 ④武则天首创____和殿试 ⑤______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影响 积极 科举制使出身__________的读书人通过相对____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________,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内容和方式日益僵化,消极作用日益明显
士族
分科考试
进士科
进士
武举
唐玄宗
社会中下层
公平
文化素质
知识点二 三省六部制
魏晋南北朝 尚书台改称______,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____,行使权力
隋唐 确立 ______时期
职责 ①______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______负责审核诏令;______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②唐太宗设宰相议事的地方——政事堂,后改称________。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______的趋势
影响 ①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②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尚书省
决策
隋文帝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中书门下
一体化
知识点三 赋税制度
魏晋时期的 租调制 按__征收粮和绢帛;北魏孝文帝颁布______,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__为租,纳__或布为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唐初的租庸调制 内容 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__
影响 以__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________也有了保障

均田令




赋税收入
唐朝后期 的两税法 背景 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概况 为了解决____困难,780年,宰相杨炎建议
内容 每户按____缴纳____,按____缴纳地税,取消______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____和秋季两次纳税
评价 简化税收名目,扩大____对象,保证国家的________;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____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____的人身控制
财政
户等
户税
田亩
租庸调
夏季
收税
财政收入
人丁
农民
庶族
又称“寒门”“寒族”。魏晋南北朝时不属于士族的家族,大多为普通中小地主。
1.阅读教材P40“历史纵横”,思考:相比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有何历史进步性?
提示: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科举制
科举制度,又称科举,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废除于清朝末年。
三省六部制
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始于隋朝五省六曹制,确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2.观察教材P42“唐朝三省位置图”,思考:三省官署的位置分布有何特点?
提示:因三省的职能分工不同,其官署位置也不同。中书省和门下省作为中央的决策和审议机构,负责草拟和审核皇帝诏令,位置设在宫城,便于随时备皇帝诏问。尚书省及其下设六部,作为执行诏令的机构,位于政府机构所在地皇城的中心。
三省六部的运行
租庸调制
唐朝前期实行的赋税制度。它承袭了北魏以来对赋役制的改进,租调负担比前代略有减轻;在服役与纳绢之间有一定的灵活性。
3.阅读教材P43“史料阅读”:根据史料概括两税法实行的背景。
提示:土地兼并严重,租庸调制无法实行,政府财政收入减少。
两税法
曹魏在察举制基础上创建了九品中正制,为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奠定了基础,科举制改变了传统选官制度中自下而上、权力下移的性质,是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三省六部制使决策、审议、行政各自独立,决策权与行政权相分离,形成部门协同机制,提高了决策的正确性和行政效率。
研什么 关键能力 教考探究 提升综合性
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材料一 在九品中正制创立初期,中正评定人物时还能注意清议,做到德才并举,秉公办理……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不断深入,在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下,独占政治、经济等不同领域大权的门阀世族地主阶层,为了自身的地位和利益,逐渐封闭选官制度,操纵中正的评议和任免,并日益扩大中正的权力。
——摘编自周升华《试论九品中正制创立之由及其蜕变》
材料二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编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迁移知识 曹魏创立的九品中正制在两晋时期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隋朝废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
导读:材料一中的省略号把材料分为两个层次,从九品中正制“创立初期”和“实行不断深入”两个方面,阐述九品中正制下选官制度的变化。材料二从出处上可知是浅谈科举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思考] (1)根据材料一,说明九品中正制下选官标准的变化及原因。
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变化:从以重视德才为主到以家世为主。
原因:士族门阀势力的崛起;社会秩序的动荡。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的内涵。
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打破了宗法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促进了社会阶层之间的良性流动;有利于庶族地主的参政。
史论形成 隋唐科举制的历史意义
(1)社会整合功能:打破了历史上世袭的传统模式,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
(2)推动儒学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繁衍。
(3)巩固国家统一: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交融,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4)推动世界文明:早在唐朝时,科举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被西方国家吸收,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
三省六部制是专制的产物还是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
材料 我国古代历史上出现过四百多位皇帝,但并不是个个都能做汉武帝、唐太宗。宰相和皇帝一样,也有好坏之分。像王莽,他就要乘机弄权,由宰相晋升做假皇帝,然后篡位做真皇帝了。像姬旦(周公)、萧何、曹参、魏征、王安石,那就是如钱穆所说的副皇帝。钱氏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基本卫道之士,他认为传统中国的相权,是制衡君权的法宝,比现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制还要完美……中
国相权哪能制衡君权?它只是君权的直线延伸和代理。皇帝如是秦皇汉武,宰相就是皇帝的爪牙;皇帝如是阿斗,那么以重典治国的诸葛丞相,就是代理皇帝,他们之间没什么制衡关系。国外的汉学家之中,有人说中国帝王专制是东方的极权暴政或显过分,而中国古代帝王其权力之大远非西方任何帝王所可比拟,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事实。
——摘编自唐德刚《袁氏当国》
导读:唐德刚认为中国古代君权至上,相权无法制衡君权,只是君权的辅助。这一观点较为中肯地指出了中国古代君主制度的实质。
迁移知识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思考] 材料中钱穆先生认为,“传统中国的相权,是制衡君权的法宝,比现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制还要完美”,你是否同意?依据所学知识,阐述你的观点。
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示例一:同意。以三省六部制为例,唐代的政事堂,凡遇军国大事,均由政事堂会议商议决定,经皇帝批准后以诏令形式颁布执行。唐代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保证了行政的有效运行、有效制衡。三省六部制度若能严格执行,皇权会受到一定限制,因而隋唐时代的皇帝尚无绝对的专制独裁之权。
示例二:不同意。中国古代的宰相是君主专制的产物,宰相地位再尊崇,权限再大,也从属于君权。例如,秦设丞相,虽为百官之长,但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纵观相权与君权的发展演变,相权不断被分割、限制,虽然不排除个别时期相权较大,但从本质上讲,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从制度上无法制约君权。而西方的三权分立通过分散国家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达到权力的平衡与制约,与相权和君权的关系有着本质区别。
拓展深化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北魏创立的租调制为隋唐所继承,但唐中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租庸调制难以为继,逐渐为两税法所取代。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使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向“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唐代赋税制度的变革,反映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客观上促进了经济发展。
以均田制推行为基础的租庸调制
材料 唐代租庸调制,务使大家有田地,自可向国家完粮;抽出余暇,为国家义务服役;农业社会里的家庭工业,最主要的是织丝织麻,国家征收一部分的盈余。租庸调项目分明,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家始有调。此制的最高用意,在为民制产,这就使有身者同时必有田有家,于是对政府征收此轻微的税额,将会觉得易于负担,不感痛苦。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导读:材料关键信息“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家始有调”反映了租庸调制的主要内容。
迁移知识 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唐初以庸代役,实行租庸调制。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租”“调”的内容,并评价“以庸代役”。
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内容:“租”即缴纳粮食,“调”即纳帛或布。
评价: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史论形成 租庸调制与两税法的比较
项目 租庸调制 两税法
背景 均田制 均田制瓦解
税额 税额固定 量出制入
征税标准 人丁 财产
征税项目 田租、户调、力役、杂税等 户税、地税
征税对象 授田农民 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
征税次数 旬输月送 夏、秋两季
征收形式 以实物为主 以钱币为主
两税法的实施及影响
材料 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中、丁(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将贵族也纳入征税范围。
——摘编自黄永年《大家讲史:唐史十二讲》
迁移知识 两税法实行,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化为财产。
[思考] 根据材料,指出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的原因。分析两税法在征收标准和纳税对象上的新变化及其影响。
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读:材料讲述了租庸调制无法实行以及两税法的实行,反映了唐代赋税制度的变化。
提示:原因:土地兼并严重,按丁、户征税无法延续。
变化: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到以资产、土地为主;增加纳税对象(贵族也要交税)。
影响: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史论拓展 两税法的作用与局限性
(1)作用
①统一了税收制度,既简化了税收名目,又可使赋税相对确定,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从制度上避免官吏乱摊派的可能。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有利于国家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③扩大了征税对象,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④两税法按照各户的贫富程度确定征税标准,较为公平。
⑤两税法是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为主,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和进步。
(2)局限性
①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越来越严重,激化了阶级矛盾。
②大地主隐瞒财产,转嫁赋税,地方政府私自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市面上钱币的流通量不足,产生了钱重物轻的现象。
练什么 真题研析 教考互映 强化应用性
考情微观 唐朝的科举制:2024·黑吉辽卷·T3
唐朝的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
2024·江西卷·T4
隋唐的赋税制度
2024·重庆卷·T2  2024·广东卷·T3
2023·天津卷·T3
[示例] (2024·广东卷·T3)两税法依据田地、杂产等资产评定户等,但对杂产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唐文宗时,湖州刺史庾威在所属五县,“自立条制,应田地、奴婢,下及竹、树、鹅、鸭等并估计出税,差军人一千一百五十人散入乡村,检责剩征税钱四千九百余贯”,结果被朝廷以“扰人”罪名贬官。由此可见,两税法(  )
A.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 B.强化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赋予地方官员加征权 D.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

价值引领:本题以两税法为学习情境,考查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通过本题,学生可以认识到古代的赋税制度是不断演变的。
逻辑思维:
1.命题点:唐朝赋税制度的创新
(2023·天津卷·T3)唐朝租庸调制和两税法情况

租庸调制 两税法
授田数 税 授田数 税
40 2.0 40 2.0
30 2.0 30 1.5
20 2.0 20 1.0
10 2.0 10 0.5
右表反映了两税法(  )
A.减轻部分农民的负担
B.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
C.强化农民的人身依附
D.增加政府的算赋收入
A [由表格数据可知,与租庸调制相比,两税法规定每户按田亩缴纳地税,授田数少的农民赋税较轻,这有利于减轻部分农民的负担,故选A项。结合所学唐朝的租庸调制可知,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缴纳绢或布替代摇役,即以庸代役,这有利于增加农民的生产时间,但表格信息并未涉及以庸代役的情况,且“保证”说法绝对,排除B项;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并非“强化”,C项错误;算赋是汉朝政府对成年人征收的一种人头税,材料反映的是唐朝赋税情况,D项时空错位。]
2.命题点:唐朝的科举考试
(2024·黑吉辽卷·T3)唐代宗大历初年,国子司业归崇敬上疏提出,明经科考试“不求其文义,及第先取于帖经”,士子为了应试,多死记硬背儒家经典,不从师不问道,遂使“专门业废”“传受义绝”。其所强调的是(  )
A.明经科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B.复兴儒学的紧迫性
C.进士科考试内容的合理性 D.官学教育的重要性

A [根据材料“明经科考试‘不求其文义,及第先取于帖经’,士子为了应试,多死记硬背儒家经典,不从师不问道,遂使‘专门业废’‘传受义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经科考试,侧重考查识记背默的内容,这不利于对学问的深入研究和思考,机械默写使得学问逐渐走向僵化,故材料强调的是明经科考试改革的必要性,A项正确;明经科考试内容依然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不能体现复兴儒学的紧迫性,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提到进士科考试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官学教育的重要性,排除D项。]
3.命题点:唐朝的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
(2024·江西卷·T4)唐代诏令用纸书写,颁下州县的诏令需长时间传递,白麻纸招虫,不能耐久,故用黄麻;重大诏命或当朝宣命,无须久存,故用白麻。黄轻白重,遂为故事。大约到德宗时,中书只有黄麻可用,白麻已皆在翰林院。这折射出(  )
A.行政效率提高  B.中央集权加强
C.决策事权转移 D.科举影响扩大

C [从“大约到德宗时,中书只有黄麻可用,白麻已皆在翰林院”可以看出,原本中书负责的白麻诏命相关权力转移到了翰林院,这体现了决策事权的转移,故选C项;诏命之权从中书转移到翰林院并不会提高行政效率,排除A项;中央集权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调整,材料中涉及的是中央内部权力的分配,排除B项;翰林院最初是为了安置具有文学、经术、卜、医、僧道、书画、弈棋等特殊才能人才的机构,并不是科举影响扩大的结果,并且在宋朝后,翰林才成为正式官职,并与科举接轨,形成了“非进士不得入翰林,非翰林不得入内阁”的说法,排除D项。]
一、依据教材主干知识创设情境
教材情境1 教材P40“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1.下表为唐代关于科举进士科的部分言论。这些言论反映出(  )
言论 出处
及炀帝,又变前法,置进士等科,故后生复相仿效,皆以浮虚为贵 《通典》
至高宗朝……进士加杂文,明经填帖,从此积弊,浸转成俗 《旧唐书》
进士者……主司褒贬,实在诗赋,务求巧丽,以此为贤。不唯无益于用,实亦妨其正习;不唯挠其淳和,实又长其佻薄 《通典》
A.进士科影响人才选拔的质量
B.科举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C.士族阶层反对选官制度变革
D.制度变革与非议相伴而行

D [根据材料“后生复相仿效,皆以浮虚为贵”可知,有人批评进士等科使读书人追求浮华空虚;根据材料“从此积弊,浸转成俗”可知,有人认为进士加试杂文、明经填帖以后,积弊成俗;根据材料“不唯无益于用,实亦妨其正习;不唯挠其淳和,实又长其佻薄”可知,有人批评考查诗赋对实际工作无益,妨碍进士研修经义的正途,还使其增加了轻薄骄傲之气。综合以上材料可知,制度的变革伴随着非议,故选D项。]
教材情境2 教材P41“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
2.唐中宗神龙三年(707年),门下省给事中卢粲根据贞观旧制,反对将驸马武崇训的墓地称为陵,两次封驳皇帝的制书,直至获准。这表明当时(  )
A.给事中执掌决策权  B.皇帝独尊地位削弱
C.礼仪严格承袭惯例 D.中枢机制运行正常

D [在唐朝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材料反映的是卢粲正常履行门下省的职责,故选D项;门下省给事中并不执掌决策权,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三省六部制的正常运行,并没有削弱皇帝独尊的地位,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驸马武崇训的墓地称为陵”违反旧制被驳回的例子,没有涉及其他礼仪制度的内容,不能得知当时礼仪严格承袭惯例,且皇帝两次制书要求“将驸马武崇训的墓地称为陵”也体现了礼仪并未严格承袭惯例,排除C项。]
二、运用教材边角知识创设情境
教材情境 教材P42插图“《大唐六典》书影”“《大唐六典》,简称《唐六典》,是唐玄宗开元年间官修的行政法典。它记载了唐朝前期的官制,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
3.《大唐六典》是唐玄宗开元年间官修的行政法典,其广泛借鉴了《周礼》中的道德崇尚、治国理政实践,并以审慎的态度,将《周礼》中的治国理念创造性地运用在唐代治理中,形成了唐代职官制度的运行规范。这体现了唐代(  )
A.行政体系蕴含儒家思想
B.推崇礼法并重的理念
C.重视社会道德修养规范
D.开启律令儒家化进程

A [由“广泛借鉴了《周礼》中的……治国理政实践……审慎的态度,将《周礼》中的治国理念创造性地运用在唐代治理中”可知,《大唐六典》创造性地借鉴儒家经典,且唐朝职官制度依《大唐六典》行事,这体现了唐代行政体系蕴含儒家思想,A项正确。]
三、依托教材重要概念创设情境
教材情境 教材P42对“租庸调”的叙述:“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唐初……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 。
4.如图为“唐朝怀集庸调银饼”,其铭文为“怀集县,开十(‘开十’是开元十年的省称)庸调银,十两,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匠高童”。这是岭南道广州怀集百姓所纳庸调在上缴朝廷时由地方官府折纳的银饼。据此可知,唐代(  )
A.岭南地区已经实现赋役的征银
B.没有严格地实行纳绢布代替徭役
C.开元时岭南地区出现以银代赋
D.国家财赋的供应须仰仗东南地区

C [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怀集庸调银饼”是岭南道广州怀集百姓所纳庸调在上缴朝廷时由地方官府折纳的银饼,据此可以判定,在开元时期,岭南地区出现以银代赋的现象,C项正确;由材料无法确定“已经实现”,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岭南地区,无法判定整个唐代赋税制度的实行情况,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关于各地财赋的对比,无法确定是否仰仗东南地区,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课时数智作业(六)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15
16
17
18
14
(建议用时:40分钟,总分:76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4·湖南长沙模拟)有学者认为,7世纪以来,中国政制的演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士人不断地进入政府,二是文化深深地融入政治。两者共存于国家权力之中,使国家权力逐渐成为一种与文化合一的权力。这一演进主要是基于(  )
A.君士共治天下局面的形成 B.科举制度的创立和不断发展
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D.崇文抑武治国思想得以落实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B [根据材料“7世纪以来”可知为隋唐及其后的时期,材料表明中国政制演进体现在两个方面,士人进入政府和文化融入政治,两者共存于国家权力之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位的垄断,有利于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使士人不断进入政府,同时科举取士考查官员的文化素养,也使文化融入政治之中,故选B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2.(2024·山东德州三模)下面为唐代吏部尚书出身阶层占比示意图。这反映出当时(  )
A.士族阶层影响仍在 
B.地方势力有所膨胀
C.官员选拔方式改变
D.中枢权力机构异化

A [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唐代吏部尚书出身郡姓的占大多数,而中国历史上郡姓与当地郡望有密切关系,这反映了当时一些有名望的豪门士族对国家的选官依然存在较大影响,故选A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3.(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二模)唐代的科举考试分为“解试”与“省试”两级。解试由州郡政府主持,当地士子自由报考,凡考试通过的士子,便可取得“解额”,然后凭此参加尚书省举行的省试,省试若及第,即具备了授官的资质。这(  )
A.有利于激发社会的向学之风
B.继承了任人唯贤的政治传统
C.杜绝了科场舞弊现象的发生
D.体现了德才兼备的用人思想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A [材料主旨是科举分级考试使得学子为了考取更高功名而努力读书,有利于激发社会的向学之风,A项正确;根据材料“省试若及第,即具备了授官的资质”可知,唐朝的科举制度没有强调对考生“贤”“德”的考核,排除B、D两项;C项中“杜绝”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4.(2024·广西南宁二模)如表所示是唐朝中期科举考试的有关史实。由此可见,当时的科举(  )
A.不看重应试者家世 B.主要考查诗赋文章
C.考试形式较为灵活 D.考试程序成熟严密

时期 史实
玄宗时期 要求考生将自己平日所作诗文呈交给主考官,以供评阅试卷时核实并知其短长
肃宗时期 允许考生将《五经》、历代史书等带入考场寻检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C [唐朝中期科举考试允许考生将自己平日所作诗赋交给主考官,且允许考生将《五经》和历代史书带入考场寻检,这表明唐朝科举考试形式较为灵活,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应试者的家世信息,故得不出唐代科举“不看重应试者家世”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具体的考查内容,无法说明当时科举主要考查诗赋文章,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考试形式灵活,不能说明当时科举考试程序成熟严密,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5.(2024·重庆三模)唐朝科举考生在“省试及第”后,须参加吏部的考核,合格后才能授官。考核的项目是“身(体貌丰伟)、言(言词辩正)、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这一举措(  )
A.实现了公正选拔人才 B.有利于提升员官素质
C.扩大了人才选拔范围 D.掀起了民众健身热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B [根据材料可知,唐朝科举考生在“省试及第”后,还需要接受吏部在身、言、书、判方面的考核,考核合格才能被授予官职,这客观上有利于官员素质的提升,故选B项;“实现了公正选拔人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中的“考核”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选拔的范围,排除C项;D项夸大了吏部考核的作用,且材料中的考核项目除了“身”之外,还有“言”“书”“判”,排除。]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6.(2023·广东广州模拟)下表是唐代部分年份科举考试内容变化情况。这反映了(  )
A.道家思想影响扩大 B.科举考试形式不断完善
C.儒道文化融合明显 D.宗教与政治已紧密结合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 明经科考试加试《老子》策两条,进士加试帖三条
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 玄宗御注《老子》成;每年贡举人量减《尚书》《论语》两条策,加《老子》策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 “令习《老子》《庄子》”等,“每年准明经例考试”
唐大历十一年(776年) 将从明经派生出来的道举和进士、明经并列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A [根据材料可知,唐朝从高宗到代宗时期,道家典籍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且将道举与进士、明经并列,体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日益扩大,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并非形式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道家典籍在科举考试内容中增加,儒学一定程度上减少,并未体现这两者的融合,排除C项;《老子》等典籍在科举考试内容中增加,体现的是道家思想影响的扩大,并非道教,且“宗教与政治已紧密结合”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7.(2024·安徽淮南二模)有学者认为:“中书门下成为超然于三省之上的最高决策兼行政机关,使职(即中央派遣的官员)和使职化的六部寺监成为政务执行的主体,唐代政务裁决的中心转移到了中书门下,国家最高权力的行使不再通过三省分工制衡的机制,而是以中书门下为核心形成了新的运作机制。”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出唐代(  )
A.国家政治体制发生嬗变 B.君主集权进一步加强
C.中书门下掌握了决策权 D.三权分立原则的完善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B [唐初,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衡,三省长官在设于门下省的政事堂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唐中宗即位后,移政事堂于中书省。唐玄宗时政事堂改称为中书门下。而使职因为有皇帝的特别授权,在处理具体事务的过程中可跨越尚书六部,直接向皇帝或宰相负责,这一变化体现了君主集权的加强,B项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8.(2024·广东广州一模)唐代初期,政务事项原则上都要先向尚书省申报,再以尚书省的名义奏报皇帝。唐高宗和武则天之后,却逐渐形成了“事无大小,皆悉闻奏”的局面,比如有太学生直接向武则天告假回家,还得到了武则天应允。这一变化可以说明(  )
A.监察制度日趋完善
B.官僚机构对皇权的限制愈加艰难
C.行政效率不断降低
D.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逐步加强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B [根据材料可知,相比于唐代初期,唐高宗、武则天时期,“事无大小,皆悉闻奏”,即事无大小都向皇帝汇报,说明皇权受到尚书省等官僚机构限制越来越小,故选B项;“监察制度”概念混淆,监察制度是监察百官的,与题旨不符,排除A项;“行政效率不断降低”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9.(2024·安徽安庆二模)唐玄宗时,正谏大夫房融之子房琯以“素有宰相望”拜相,唐肃宗时以其“素有重名”,深得倚重。后来房琯经常称病,不肯上朝,常与人谈论佛道虚无之事,受到舆论的非议,终被贬为太子少师。材料表明唐朝(  )
A.科举成为主要选官途径
B.社会舆论影响宰相选任
C.恩荫制度依旧广泛盛行
D.佛道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B [房琯因为“素有宰相望”和“素有重名”,先后受到唐玄宗和唐肃宗的器重,担任宰相,但最终因受到舆论的非议,被贬为太子少师,这说明唐朝时期社会舆论影响宰相的选任,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提及科举选官的情况,只是提到了房琯因为“素有宰相望”和“素有重名”而被器重,这与科举选官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房琯因“素有宰相望”和“素有重名”而拜相,而非因恩荫制度而拜相,排除C项;佛道思想并没有成为主流思想,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0.(2023·重庆南开中学质检)唐玄宗时期“始选朝官有词艺学识者,入居翰林,供奉敕旨”,“将陆坚、张九龄等召入禁中,谓之翰林待诏。王者尊极,一日万机,四方进奏,中外表疏批答,或诏从中出”;唐德宗时期,陆贽任翰林学士,被时人称之为“内相”。这反映唐朝中后期(  )
A.中书省权力遭到削弱 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C.翰林学士已取代丞相 D.三省制度渐趋成熟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A [根据材料“始选朝官有词艺学识者,入居翰林,供奉敕旨”“王者尊极,一日万机,四方进奏,中外表疏批答,或诏从中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翰林学士负责替皇帝草拟各种敕令,使得中书省的职权遭到削弱,故选A项;翰林学士多以皇帝亲信充任,其个例不能说明文官地位日益提高,排除B项;陆贽被称为“内相”,带有内朝官性质,并非真正的宰相,排除C项;D项与材料表明的中书省权力被削弱不符,排除。]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1.(2024·江苏高中共同体联考)下表史料最有可能围绕哪一主题进行选取(  )
A.“贞观之治”时人民生活富足 B.唐宋时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C.两税法实施活跃农村经济 D.唐朝时农业耕作技术提高

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年),“西川税科,旧有青苗,如茄子、姜芋之类,每亩或至七八百文” [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488《邦计部·赋税第二》
“泸州所管五县……地接巴黔,作业多仰于茗茶,务本不同于秀麦” [唐]李商隐《为京兆公乞留泸州刺史洗宗礼状》
“少壮彼何人,种花荒苑外;不知力田苦,却笑耕耘辈。当春卖春色,来往经几代。长安甲第多,处处花堪爱。良金不惜费,竞取园中最。” [唐]司马扎(唐宣宗时期诗人)《卖花者》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C [根据材料“830年”“每亩或至七八百文”“作业多仰于茗茶,务本不同于秀麦”“少壮彼何人,种花荒苑外”“不知力田苦”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两税法由征收谷物、布匹等实物为主的租庸调法,改为征收金钱为主,其实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体现了农村经济作物的种植,表明两税法的实施活跃了农村的经济,故选C项;“贞观之治”出现于唐太宗统治时期,材料反映的不是唐太宗时期人民的生活,因此“贞观之治”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唐朝经济发展的信息,不涉及宋朝,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耕作技术,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2.(2024·江西九江三模)按《唐律·户婚律》规定,买卖口分田、永业田,卖者最多杖一百,买者最多徒一年。唐玄宗屡次下诏不许买卖、典贴口分田、永业田,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的诏书中将受徒的刑罚加重为二年。对此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B.盛唐时期经济繁荣
C.唐律注重礼法结合 D.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比于《唐律·户婚律》对买卖口分田、永业田的惩处,唐玄宗多次下诏“不许买卖、典贴口分田、永业田”,将“受徒的刑罚加重为二年”,从侧面证明了唐玄宗时期,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故选A项;“经济繁荣”不符合题意,与材料提及政府打压土地兼并相悖,排除B项;“礼法结合”不符合题意,与材料仅提及“法”相悖,排除C项;“君主专制”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3.(2024·江西九江二模)唐代两税法规定“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无定所的商人也要交税;还规定交纳两税后“其租庸杂徭悉省”,纳税项目减少,省去原来“旬输月送”的麻烦和税吏催缴的痛苦。这些规定(  )
A.兼顾了公平与效率
B.得到土地所有者的认同
C.增加赋税征收成本
D.加重了基层治理的负担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A [依据材料可知,两税法规定包括商人在内所有人都要交税,体现了公平,纳税项目和征收成本减少体现了效率,A项正确;两税法以资产为标准征税,大地主不可能完全支持,排除B项;材料说明的是赋税征收成本减少,排除C项;材料认为两税法减轻了基层治理的负担,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4.(2024·辽宁沈阳二模)两税法建立起“划分收支,分级管理”的国家财政管理体制,同时严行禁止税外“科配”。然而,中央在采用“以支定收”的方法确定两税地方留额时,未能涵盖地方政府的基本财政支出项目,导致直到唐末,地方官员在两税外的“科配”仍禁而不止。据此可知,导致两税外“科配”的主要原因是(  )
A.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匹配
B.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需要
C.唐朝末期政治腐败日益严重
D.两税法增加了民众的负担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A [唐朝实行两税法,中央在采用“以支定收”的方法确定两税地方留额时,未能涵盖地方政府的基本财政支出项目,也即某些由地方政府承担的事务,却没有相应的财政资金配套,也即有事权无财权,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导致地方政府为了满足财政支出需要,不得不在两税外增加“科配”,A项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5.(2024·江苏南通一模)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农民归附政府户籍的数量激增,户口总数比肃宗乾元三年(760年)增长近一倍。更多的小农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开始兼营手工业和商业,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弃农经商,或靠佣工维持生计。这些现象反映了(  )
A.社会成员的身份趋于平等
B.赋税征收不再以人丁为主
C.以庸代役促进农业商品化
D.户籍制度的作用大为削弱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B [根据材料“户籍的数量激增,户口总数……增长近一倍”“兼营手工业和商业……靠佣工维持生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它“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中的现象正是受两税法影响而出现的,故选B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6.(2024·吉林长春一模)下面为唐中后期主要纳税物品折钱数量变化表(单位:文)。据此可知(  )

贞元元年 (785年) 贞元八年 (792年) 贞元九年 (793年) 长庆四年
(824年)
米(1斗) 200 70—80 40—70 50
绢(1匹) 4 000 1 500—1 600 800—900 800
注:数据为当年各地多数地区大致数值
A.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B.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C.货币税已获得普及 D.土地兼并日趋严重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B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唐中后期纳税物品的折钱数量越来越少,说明纳税人的赋税负担大大加重了,这会激起人民的不满情绪,促使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货币税的普及在明清时期,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土地兼并的具体情况,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共28分。
17.(2024·江苏扬州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ù)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资治通鉴》卷226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材料二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陆贽《翰苑集》卷22
《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
——《白居易集》卷2《重赋》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税法实行的背景和内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时人关于两税法施行的观点。(6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得出玄宗后期起,租庸调制瓦解;根据材料一“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得出苛捐杂税繁多,百姓负担沉重;根据材料一“所在赋敛,迫趣(cù)取办,无复常准”和所学知识得出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得出量出制入(中央先预算开支,确定赋税总额,再向各地摊派征收),户无主客(主客户一律编入现居州县的户籍,缴纳赋税),人无丁中(收税时不看每家的人口数量,只是根据每家财产的多少确定征税的数目);根据材料一“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得出行商三十税一;根据材料一“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得出一年夏、秋两征。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第(2)问,根据材料二“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得出陆贽、白居易都对两税法持批评态度,认为两税法存在不合理之处,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根据材料二“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可知,看到了两税法在推行过程中的伤农问题,蕴含朴素的民本思想,其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结合所学两税法的相关知识得出二人的观点未能看到两税法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和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答案] (1)背景:玄宗后期起,租庸调制瓦解;苛捐杂税繁多,百姓负担沉重;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3分)
内容:量出制入(中央先预算开支,确定赋税总额,再向各地摊派征收);户无主客(主客户一律编入现居州县的户籍,缴纳赋税);人无丁中(收税时不看每家的人口数量,只是根据每家财产的多少确定征税的数目);行商三十税一;一年夏、秋两征。(5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2)评价:陆贽、白居易都对两税法持批评态度,认为两税法存在不合理之处,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2分)看到了两税法在推行过程中的伤农问题,蕴含朴素的民本思想,其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2分)但二人的观点未能看到两税法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和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8.(2024·辽宁锦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隋唐是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时期,隋文帝继位后,在人才选举方面废除了九品中正制,设立分科拔举人才,进士这一名称,作为一个考试取士科目则始于隋炀帝,由于狭义的科举是指进士科举,因此,进士科的创设成为科举制起始的标志。唐太宗时,科举考试的内容日渐丰富,进士和明经作为主要的选士科目,在贞观年间得以确立。武则天时期,共取进士454人,人数明显增加,在702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年还敕令“宜教武艺,每年准明经、进士贡举例送”,自此武举开始实行。唐玄宗在位期间,人们高度重视科名。因此,科举事务的重要性与考功员外郎职位较轻的矛盾日益突出,唐玄宗决定由礼部掌管科举,这是唐玄宗对科举制进行的影响最为深远的改革。
——摘编自刘海峰、李兵《中国科举史》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材料二 隋及唐前期继续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均田制下实行的赋役制度称为租庸调制,租庸调以丁为单位征税,每年租二石,调绢两丈及绵三两(或折纳布、麻),服正役20日,可按每日折三尺纳绢替代,是为庸,庸的作用是替代正役,纳庸即不服正役,服正役不纳庸,如在20日以外加派正役,加15日免调,30日租调俱免,算上加派,总计不能超过50日,这方面的规定保证了农民的基本生产时间,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发展。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科举制在隋唐时期形成和完善的过程。(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租庸调制的积极作用。(4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隋文帝继位后,在人才选举方面废除了九品中正制,设立分科拔举人才”可得出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根据材料一“进士这一名称,作为一个考试取士科目则始于隋炀帝……进士科的创设成为科举制起始的标志”可得出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唐太宗时,科举考试的内容日渐丰富,进士和明经作为主要的选士科目”可得出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根据材料一“武则天时期,共取进士454人,人数明显增加”“武举开始实行”和所学知识可得出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根据材料一“唐玄宗决定由礼部掌管科举”可得出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第(2)问,根据材料二“这方面的规定保证了农民的基本生产时间,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发展”可得出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以及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生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建社会赋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业,故农业生产时间的保障和农业的发展使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是立国之基,农业发展有利于稳定国家政权。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4
[答案] (1)形成过程: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2分)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2分)完善过程: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2分)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2分)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2分)
(2)积极作用: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国家政权。(共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
谢 谢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