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 单元提升3 讲义(教师版)-《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12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 单元提升3 讲义(教师版)-《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8.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7 14:42: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提升3
线索一 唐宋之际社会的重大变化
政治方面 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得到解决,从此,地方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秦汉魏晋以来的豪强世家势力衰落,科举制下出现了大批平民出身的官僚
经济方面 国家土地政策调整,国家土地所有制占优势转变为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优势;租佃经济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经济的经营方式;两税法取代了租庸调制;由实物经济开始向货币经济转型;纸币交子出现,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海上丝绸之路更加发达;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军事方面 募兵制取代了府兵制
城市发展 打破市坊的界限,草市更加普遍;不再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削弱
文化方面 在儒学的基础上产生了理学;普通百姓得到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市民文化兴起,词的创作繁荣,话本小说兴起,文人画更加强调意境,风俗画发展
社会 习俗 科举制度使各阶层流动加快;婚姻、社交打破了严格的士庶界限,国家放松对社会的控制,人们的活动更加自由
[针对训练] 
1.(2024·江苏苏州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宋之际,部曲制解体,部曲奴婢转化成农民,靠租佃为生。部曲奴婢等贱民身份的大量改变,使得中古良贱身份制度也无以为继。唐代及其以前,天子只能和世家大族分享权力,君权势弱,世家大族甚至可以罢黜天子。而宋代时,世家大族衰落,尽管天子与士大夫分享权力,但君权却不断强大。唐代乐于接受外来文化,其文化精神及动态是复杂而进取的。宋以后,佛、道、儒等诸家思想趋于融合,渐成一统之局,遂有民族本位文化——理学的产生,宋以后的文化精神及动态趋向单纯与收敛,渐显保守。
——摘编自李华瑞《“唐宋变革”论与唐宋之际的变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之际社会变革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唐宋社会变革的原因。
[答案] (1)由部曲制变为租佃制;部曲身份由贱民变为良民;由君权势弱变为君权强大;由贵族分享权力到文官分享权力;由复杂进取变为单纯收敛;由开放变为保守。
(2)封建经济的繁荣;赋税制度的改革;君主专制的加强;科举制度的发展;理学的产生;市民阶层的兴起;士族的衰弱;庶族的崛起。
线索二 宋朝社会平民阶层的崛起
魏晋以来的士族势力逐渐衰落,隋唐时期,士族势力进一步退出历史舞台,两宋时期,平民阶层崛起,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
1.官僚集团的平民化趋势:两宋时期,科举制的进一步发展和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使科举成为入仕的主要途径,大量平民阶层通过科举进入官僚集团,凭借家世入仕的官僚越来越少。
2.地方乡绅的平民化趋势:两宋时期,乡绅的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魏晋时期拥有庞大资产和政治特权的士族衰落,地方乡绅大部分是由拥有科举功名或者退休的官员组成,他们的地位更多是因为其科举功名或者德高望重,并无政治特权。
3.经济关系的非特权化趋势:两汉时期的豪强地主和魏晋时期的士族都控制着大量依附人口。到两宋时期,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特权地主被庶族地主取代,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减弱,非特权地主成为地主阶层的主体。
4.儒学思想的世俗化趋势:两汉时期的儒学是士人的特权,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儒学士人投身儒学的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儒学对平民的影响越来越大。
5.文化艺术的平民化趋势:随着市民阶层的崛起,两宋时期文化艺术平民化、世俗化的趋势更加明显,深刻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形式和风格,世俗文化逐渐成为文化艺术的主流。
[针对训练]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朝百姓的“出路”与“活路”
自秦迄清,主要王朝之中,秦、西汉、东汉、隋、唐、元、明、清之覆灭,都是亡于内乱。唯独宋朝,二度倾覆,皆缘外患。宋朝立国的近320年间,不是没有昏君奸臣,也不是没有民众造反。那么,历代王朝,为何唯独宋朝没有亡于内乱?语其大者,盖在于宋朝比较好地为内部臣民解决好了两条“路”——“出路”与“活路”是也。王朝的属下臣民,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能力有追求的精英分子,再一类是养家糊口的普通百姓。对于精英,应该给他们“出路”;对于百姓,应该给他们“活路”。
●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盖累圣留心,讲求曲尽,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才)是择。又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
——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
●仁宗天圣五年下诏:“自今后,客户(佃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毕日,商量去住,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宋会要辑稿·食货》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以“宋朝百姓的‘出路’与‘活路’”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解析] 根据“为何唯独宋朝没有亡于内乱”,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宋朝比较好地为内部臣民解决好了两条“路”——“出路”与“活路”角度回答。“出路”指宋朝完善了科举制,为社会底层的精英人士打开了向社会上层晋升的通道;“活路”表现为宋朝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水平极高的时期;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人身束缚减轻;宋朝政府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等,说明宋朝较好地处理了百姓的“出路”与“活路”,因此宋朝国内社会稳定,没有亡于内乱。
[答案] 题目:宋朝百姓的“出路”与“活路”
论述:自秦迄清,主要王朝之中,秦、西汉、东汉、隋、唐、元、明、清之覆灭,都是亡于内乱。唯独宋朝,二度倾覆,皆缘外患。为何唯独宋朝没有亡于内乱?原因是宋朝比较好地为内部臣民解决好了两条“路”——“出路”与“活路”。“出路”是精英分子的上升通道,宋朝完善了科举制,保证了官员选拔的公平性,为社会底层的精英人士打开了向社会上层晋升的通道,形成向学的社会风气,有利于社会稳定。“活路”表现为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有所改善。宋朝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水平极高的时期。经济、文化发展,使百姓生活得到改善。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人身束缚减轻。宋朝政府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社会阶层流动加快。宋朝较好地处理了百姓的“出路”与“活路”,因此宋朝国内社会稳定,没有亡于内乱。
1/4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