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提升5
线索一 晚清时期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及社会各阶层的应对
1.大变局之原因
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工业文明传入中国,传统农耕文明受到严重冲击。
2.大变局之表现
3.社会各阶层之应对
[针对训练]
1.观察历史可以有不同角度,下列材料再现了观察历史的一个视角。
材料 近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历史实际是什么?那就是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国内封建统治的压迫相结合,把一个独立的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这两个强大的反动势力,一方面残酷地压迫和剥削中国人民,另一方面又严重地阻碍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华民族各族人民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取得社会进步,进行了一百多年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
——李侃等《中国近代史(1840—1919)》
结合所学知识,另拟一个观察中国近代史的角度,并加以阐释。(要求:角度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逻辑清晰)
[解析] 首先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另拟一个观察中国近代史的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可得一个角度: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不断走向近代化的历史。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释,可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进行阐释,经济方面可以结合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经济进行分析;政治方面可以结合维新运动、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分析;文化方面可以结合洋务思想、维新思想、民主共和思想、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进行分析。如:西方国家通过坚船利炮和廉价商品等方式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被动走上了近代化道路,在经济上,晚清政府推动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引进工业管理方法;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并曲折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艰难起步,不断壮大;在政治上,维新运动探求君主立宪制度失败,清末新政实行预备立宪推动了政治转型,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在文化上,历经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时期的思想解放,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国人的思想观念不断地从愚昧迷信向科学理性转变。最后进行总结升华,中国近代史就是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国人努力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并逐渐走向近代化的历史。
[答案] 示例一
角度: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不断走向近代化的历史。
阐释:西方国家通过坚船利炮和廉价商品等方式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被动走上了近代化道路。在经济上,晚清政府推动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引进工业管理方法;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并曲折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艰难起步不断壮大。在政治上,维新运动探求君主立宪制度失败,清末新政实行预备立宪推动了政治转型,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在文化上,历经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时期的思想解放,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国人的思想观念不断地从愚昧迷信向科学理性转变。
综上,中国近代史就是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国人努力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并逐渐走向近代化的历史。
示例二
角度:中国近代史是仁人志士不断探索救国道路的历史。
阐释:两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开启了洋务运动,希望通过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实现富国强兵,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甲午中日战争后,资产阶级改良派推行维新变法运动,希望通过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实现和平的政治转型,但由于改良派与保守派力量的悬殊以及改良派改革的策略等原因导致改革失败;辛亥革命使得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了中华民国,但由于革命不彻底,帝国主义势力和旧官僚势力仍然存在;通过五四新文化运动宣传各种救国方案,马列主义逐渐被先进知识分子接受,无产阶级不断探索将马列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道路,最终走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由此可知,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仁人志士不断探索各种救国道路的历史,最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成为救亡图存的正确方案。
线索二 近代史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列强主要侵略方式
主要方式 表现举例
军事侵略 近代西方列强主要发动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即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政治侵略 割占 土地 《南京条约》:英国割占香港岛;《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马关条约》:日本割占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等
获取 特权 《南京条约》附件的“领事裁判权”的规定;《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辛丑条约》规定的驻兵权等
以华 制华 从瓜分中国到扶植代理人:慈禧太后、袁世凯等
经济侵略 开埠 通商 《南京条约》: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天津条约》:南京、汉口等十处;《北京条约》:天津;《马关条约》: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处
获取 特权 《南京条约》:中英两国议定关税;《天津条约》: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列强攫取海关权、筑路权等
战争 赔款 《南京条约》:向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北京条约》赔款英法各800万两白银;《马关条约》赔款2亿两白银;《辛丑条约》赔款白银4.5亿两
镇压革命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破坏辛亥革命
思想渗透 利用传教士的传教特权,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日本全面侵华时推行奴化教育
(2)对近代列强侵华的基本认识
从发动者上看 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反映出近代国际格局的变化
从列强侵华 目的上看 欧美列强的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日本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殖民地化
从结果上看 除抗日战争中国取得完全胜利外,其他战争均以中国失败告终,这说明只有全民族团结起来,才能取得反击外来侵略的胜利
从列强侵华 的影响上看 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造成了中国的贫穷落后,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冲击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针对训练]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路径或者方向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历史可能循着某种路径发展,历史条件改变了,发展的路径也可能改变,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转折。近代中国历史在多数情况下是暴风骤雨式的,是急剧变化着的,我们可以从中观察到多次历史转折。研究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转折,对于我们认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曲折性、艰巨性、历史发展道路的可选择性以及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是有帮助的。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第一卷》
根据材料中的观点(整体或一点),围绕“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路径与方向”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解析] 根据材料“历史条件改变了,发展的路径也可能改变,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转折”可知,材料认为历史条件的改变可以影响历史发展路径的改变,甚至使历史发展的方向出现转折,这样的历史事件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很多,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的传统经济结构开始面临解体,传统的华夷观念开始面临巨大的冲击,学习西方成为一股思潮,此外洋务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具有一定的转折性意义;根据材料“近代中国历史在多数情况下是暴风骤雨式的,是急剧变化着的”可知,材料认为近代中国发展方向的选择大多是急剧变化的,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革命派很快发起了辛亥革命,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了封建帝制,使中国建立起共和政体,同样五四运动的爆发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思想,资产阶级的民主与科学思想骤然被马克思主义所取代,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实现了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型。总之,“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路径与方向”的选择深受客观环境变化的影响,急剧变革是中国近代发展路径和方向选择的突出特点。
[答案] 示例
论题:鸦片战争形成了晚清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
阐述:鸦片战争前夕,英国和其他殖民主义国家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了中国,但清政府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浑然不觉。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组织了抵抗。这场反击英国侵略的战争,以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而结束。鸦片战争后的数十年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的入侵,使封建传统观念受到冲击,部分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也认识到国家的危难;一些爱国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关注世界,学习西方,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显示了“向西方学习”思想观念的变化和“西学东渐”的趋势。
综上所述,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近代史,是晚清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严重影响了此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方向。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