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检测(六)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建议用时:40分钟,总分:74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4·河北沧州联考)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以后,形势大变,只听得这处也谈新思潮,那处也谈新思潮;这处也看见新出版品,那处也看见新出版品,且新出版品骤然增至四百余种之多。这表明五四运动( )
A.开启了中国思想革命的先河
B.起到促进科学文化发展的作用
C.有利于推动近代国人思想解放
D.倡导文学作品平民化与世俗化
2.(2024·内蒙古包头一模)1922年,中共二大后,陈独秀提出以“国民革命”取代“民主革命”的主张。他认为“国民革命”这个口号“实际上适合于半殖民地各阶级联合革命的需要”。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推动了三民主义的发展
B.顺应了民主革命的新需要
C.确定了国共合作的方针
D.采纳了共产国际的新建议
3.(2024·江西景德镇三模)如图为中国某个历史时期的张贴画,从中可以得出( )
A.力量联合影响革命进程
B.巴黎和会激发民众爱国热情
C.实业救国思潮影响深远
D.民主革命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4.(2024·江苏淮安五校调研)下表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几次重要会议及其通过的主要决议。由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 )
召开时间 会议名称 主要决议
1921年 中共一大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1923年 中共三大 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1927年 八七会议 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
A.主张革命道路从城市转向农村
B.领导人民进行抗战
C.对中国国情认识渐趋科学理性
D.坚持建立和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5.(2024·广东清远模拟)1938年4月初,国民党制定了《抗战建国纲领》,规定战时经济以军事为中心,政府管理进出口货物,实施物品平价制度;通过《非常时期经济方案》,明确供应前方作战物资是当前生产事业的第一任务。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规定抗战时期实施“统制经济”。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
A.日本开始推行全面侵华战略
B.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
C.国民政府坚持持久防御作战
D.官僚资本主义日益膨胀
6.(2024·江西九江二模)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发言称,“农民要革命”;但他把对此前党中央忽视农民运动的意见“向中央也作了一个报告……(此报告)对中央则毫无影响……总之,过去群众对于党的领导的影响太少”。这表明毛泽东( )
A.完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反对同国民党开展合作
C.领导土地革命战争
D.主张发扬党的民主作风
7.(2024·安徽黄山一模)一·二八事变爆发后,十九路军奋起抵抗,给日军迎头痛击,毙伤日军一万余人。南京政府采取“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政策,照会欧美各国和国联,要求“履行其条约之责任”,迫使他们采取比对待九一八事变较为积极的态度。据此可知( )
A.国民政府放弃“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B.欧美列强改变了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
C.军队抗战有助于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
D.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被粉碎
8.(2024·湖南长沙模拟)某书中叙述:说起1936年的中国,也发生了很多重大的事情。在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处于生死攸关的历史时刻,中国的大西北就先后发生了两件几乎堪称“扭转时局”的政治事件。这两个政治事件的共同点是( )
A.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
B.结束了国共十年对峙局面
C.积聚了民族救亡力量
D.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9.(2024·江西鹰潭二模)1935年12月,某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决议指出:当前时局的基本特点是日本帝国主义正准备并吞全中国;中国人的唯一出路是向着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汉奸展开神圣的民族战争;党的策略路线是发动、团结与组织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该会议( )
A.促使革命重心转移
B.标志着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C.使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D.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10.(2024·山东济宁三模)194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各边区进一步深化精兵简政。在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系统的工作人员由548人减少到100人,八路军前方总部机关和第129师师部合并办公,该区党政军脱产人员被压缩到边区人口的3%以下。该举措有利于( )
A.减轻农民负担
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奠定国民革命的基础
D.稳定全国物价
11.(2024·湖南怀化二模)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明确提出:“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彰显执政党的民族责任感
B.主导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筹备着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D.全面客观把握了主要矛盾变化
12.(2024·山东淄博三模)1938年8月,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第四支队在胶济铁路西段进行大规模铁路破袭战。同时,第三支队七团与友军配合,一直打到济南历城,并一度攻入黄台、北关两车站。八路军的这一做法是为了( )
A.打破日军封锁囚笼政策
B.积极参与百团大战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配合正面战场抗战
13.(2024·山东潍坊一模)如图为创作于1944年的木刻版画《拥护咱们老百姓自己的军队》(局部)。该图反映了当时( )
A.统一战线得到巩固 B.民众生活富足稳定
C.军民团结坚定抗战信心 D.妇女阶层社会地位提高
14.(2024·安徽黄山一模)1946年5月刘少奇在中央会议上说:“土地问题今天实际上是群众在解决,中央只有一个1942年土地政策的决定,已经落在群众后面了。”会议指出:“如果我们能够在解放区解决了土地问题,就会大大巩固解放区,并大大推动全国人民走向国家民主化。”这次会议( )
A.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B.呼应了农民解决土地问题的需求
C.推动了土地革命战争的进程
D.总结了抗战时期土地政策的错误
15.(2024·河南郑州二模)1946年4月,哈尔滨解放区民主政权将可依靠的力量统称为“城市人民”,并指出:“城市政权的成分应包括工人、农民、独立劳动者、自由职业者、知识分子、自由资产阶级及一切爱国人士。”这表明该政权( )
A.逐步转变民主革命纲领
B.贯彻新民主主义革命原则
C.配合了辽沈战役的部署
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6.(2024·江西九江二模)1949年2月8日,中共中央军委向人民解放军发出一封电报,指出:军队干部应当全体学会接收城市和管理城市,懂得在城市中……善于管理工业和商业,善于管理学校、报纸、通讯社和广播电台,善于处理外交事务,善于处理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问题……善于处理金融和财政问题。这封电报的发出和实践( )
A.奠定了新中国成立的阶级基础
B.加速了三大战役的胜利进程
C.增强了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
D.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共26分。
17.(2024·广东汕头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国民政府已于四月十八日正式建都南京,南京为总理(指孙中山)指定的都城,在历史上亦为中国民族求独立自由而屡次建立的都城,邦国之基,自此永奠……
——蒋介石发布的告全体将士书(1927年4月)
材料二 《建都南京二周年纪念宣传大纲》:自近世海道打通以来,世变中心,不在内陆,而在海上。东西文化的交换,不由旱道,而恃水程。……上海居全国海岸线的中点,既便于指挥全海,以应付风云日紧之太平洋,亦为中外文化交换之枢纽。而控制利用上海的局面,唯南京恰为适宜。
《建都南京二周年纪念宣传要点》:南京是对外因应世变、交换文化,对内统驭全国、建设南北统一文化的最适当的全国政治中心。
——据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中央周报》(1929年4月)
材料三 1949年1月,毛泽东在西柏坡与王稼祥交谈时说:“我想听听你的意见,我们的政府定都在何处?”王稼祥建议:“北平扼守连结东北与关内的咽喉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可谓今日中国的命脉之所在。同时,它又邻近苏联和蒙古,无战争之忧。此外,北平是明清两代的帝都,从人民群众的心理上也乐于接受。”毛泽东连声赞同说:“蒋介石的国都在南京,他的基础是江浙资本家。我们要把国都建在北平,我们也要在北平找到我们的基础,这就是工人阶级和广大的劳动群众。”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蒋介石选择建都南京,其表面宣称的理由有哪些,并分析蒋介石的真实意图。(6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述毛泽东提出定都问题的历史背景,并说明选择定都于北京的战略意义。(8分)
18.(2024·河北保定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危机与机遇总是同生并存,克服了危即是机。回望历史,中国的民主革命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挑战—应战”中不断向前发展的。能否在历史关键节点上发现和利用战略机遇,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决定性影响。
——摘编自王峰《改革开放彰显伟大历史主动精神》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危’与‘机’”拟定一个论题,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1/3单元综合检测(六)
1.C [根据材料“新出版品骤然增至四百余种之多”和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后新思潮和新出版品盛行,新的思想和信息能够打破旧的观念和束缚,让民众以更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适应变化,说明五四运动有利于推动近代国人思想的解放,故选C项;1915年新文化运动已经开启中国思想革命的先河,排除A项;新出版品只是新思想的载体,其数量的增加并不能等同于科学文化的发展程度,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五四运动对文学作品的具体影响,排除D项。]
2.B [根据材料“陈独秀提出以‘国民革命’取代‘民主革命’的主张”可知,“国民革命”这个口号更适合中国国情,有利于调动各阶级联合起来进行革命活动,这表明中国共产党顺应了民主革命的新需要,故选B项;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所倡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1923年中共三大确定了国共合作的方针,排除C项;陈独秀提出以“国民革命”取代“民主革命”的主张属于中国共产党的独立行为,并不是采纳了共产国际的新建议,排除D项。]
3.A [根据材料“民众的力量”“联合”“帝国主义”可知,民众和国民革命军的力量联合可以影响革命进程,故选A项;虽然巴黎和会确实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但B项与张贴画的具体内容关联不大,排除;张贴画与实业救国思潮无关,排除C项;由材料可知,该事件发生在国民革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民主革命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排除D项。]
4.C 5.D 6.D
7.C [根据材料可知,十九路军奋起抵抗,“毙伤日军一万余人”,南京政府迫使国联“采取比对待九一八事变较为积极的态度”,据此可知,十九路军的抗战沉重打击了日军,提升了中国国际影响力,故选C项;“放弃”不符合史实,应为“实施”,排除A项;“改变了”不符合史实,此时欧美列强仍旧奉行绥靖政策,排除B项;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的是淞沪会战,排除D项。]
8.C [根据材料“1936年……中国的大西北……政治事件”可知,1936年中国西北发生的两个政治事件是指会宁会师和西安事变,会宁会师标志着红军战略转移的完成,西安事变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这两个政治事件的共同点是在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后,两者积聚了民族救亡力量,故选C项;1927年10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国革命新道路,排除A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国共十年对峙局面,但只能说明题干中的一个政治事件,排除B项;1924—1927年的国民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排除D项。]
9.D [针对1935年华北事变爆发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了瓦窑堡会议,提出“中国人的唯一出路是……民族战争;党的策略路线是发动、团结与组织全民族”,该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D项正确。]
10.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3年,边区根据地面临困难,中国共产党采取包括精兵简政等系统性措施来克服困难渡过难关,这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故选A项。]
11.D 12.D 13.C 14.B
15.B [根据材料“城市政权的成分应包括工人、农民、独立劳动者、自由职业者、知识分子、自由资产阶级及一切爱国人士”可知,哈尔滨解放区民主政权包括了城市中的各种力量,体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中联合各种力量的原则,故选B项;此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依然处于民主革命时期,“逐步转变民主革命纲领”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辽沈战役开始于194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1945年抗日战争已经结束,“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16.C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中央军委向人民解放军发出的电报强调了军队干部学习城市管理和处理各种城市事务的重要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管理层面的成熟与责任感,增强了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C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各阶级的情况,无法得出“奠定了新中国成立的阶级基础”的结论,排除A项;三大战役在1949年1月已经结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国民经济恢复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7.(1)理由:南京是孙中山指定的首都;辛亥革命后曾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便于控制、利用东南沿海富庶地区;海路交通便利,便于中外文化交流。(4分,任答2点即可)
真实意图:树立孙中山继承者形象,笼络国民党党内支持力量;以江浙资本家为基础,壮大自身势力;便于获取英美等列强支持,从而控制全国。(2分,任答1点即可)
(2)历史背景:三大战役取得完全胜利,国共力量发生根本性转变;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建立全国性人民民主政权提上议程;中共中央筹备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计划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等等。(4分,任答2点即可)
战略意义:北京是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中心,位于华北解放区内,有深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有利于彰显人民政权的性质;位于北方,连接关内外,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临近社会主义国家,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战略地位重要,交通发达,临近东北工业区,有利于发展经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有利于提升国民认同;等等。(4分,任答2点即可)
18.示例:
论题: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论证: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为了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决定用武装起义来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1927年,中国共产党相继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在“八七会议”上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被迫进行长征。1935年中共中央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国抗战。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坚持抗战,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抗战胜利后,为了实现中国人民“和平建国”的强烈愿望,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进行了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了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三年人民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总之,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历经艰难,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2分)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