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检测(八)
1.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洪水会破坏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农业生产,但是洪水定期的泛滥和退潮却是埃及农业发展的重要保证,这说明自然环境对不同地区文明发展的影响具有差异性,故选C项。]
2.C 3.A 4.A
5.C [根据题干可知,麦吉多出土了经埃及从非洲引入的象牙制品,且象牙制品的雕刻技艺和艺术风格具有赫梯特征,这说明非洲和赫梯(亚洲)之间存在文明的交流,故选C项。]
6.C [根据材料可知,古埃及的神灵雕像在罗马文化的氛围中被糅合塑造成了新的形象,这表明罗马帝国汲取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故排除A项;材料未表明罗马帝国对其他地区的文明一视同仁,且与史实不符,故排除B项;材料未表明罗马帝国的宗教神话发展蕴含理性因素,故排除D项。]
7.A [材料中意大利国王吸收罗马法中有关财产的内容,表明此时意大利关于财产转让与债务等经济问题较突出,反映了此时意大利地区商品经济恢复与发展,故选A项;中世纪欧洲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没有形成新兴帝国,排除B项;欧洲大规模复兴古典文化的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于14世纪,排除C项;中世纪时期天主教会利用宗教神权统治百姓,并未致力于推广法治理念,排除D项]
8.B [根据题干“封臣一年款待封君的次数……都有协议规定”可知,在封君封臣制度下,契约关系是维系政治秩序的基础,故选B项;题干述及的是封君与封臣之间的“协议”,即契约,而不是“封建集权统治”,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封君与封臣之间的契约关系,与“道德规范”无关,排除C项;题干没有述及“不同领地”之间的“商业贸易交流”问题,排除D项。]
9.C 10.D
11.C [从本杰明在1165—1173年的游记中记载的内容来看,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的首都)是一个汇集了来自不同地域商人的重要中心。这些商人来自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埃及、巴勒斯坦、俄罗斯、匈牙利、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地,这说明拜占庭帝国是沟通东西方的桥梁,故选C项。]
12.D [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统治时期,国家建设驿道驿站系统,保证道路畅通,方便了境内外大规模商业活动的开展,故选D项;题干仅提到商路的畅通问题,与商人社会地位是否提高无关,排除A项;阿拉伯帝国本身是对外扩张的结果,题干所述是扩张后的发展,而不是扩张的背景,排除B项;道路畅通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政令信息传递,但是行政效率的高低不仅与道路相关,更与官员的执行力相关,所以驿道驿站系统的发展并不能保证行政效率提高,排除C项。]
13.C [根据材料“臣属的封地称采邑”“最初的封地以禄田的形式存在,以后转为世袭领地”可知,戒日王朝实行分封制和采邑制,表明印度进入封建社会形态,故选C项。]
14.D 15.C
16.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秘鲁出土了来自秘鲁南方、智利北部、厄瓜多尔沿海等地的物品,说明古代南美文明存在长途迁徙或交流,故选C项;多元一体指不同文化有自己的个性,同时也存在共性,材料并没有相关信息,排除A项;古代南美并未形成统一市场,排除B项;D项材料体现不出,排除。]
17.(1)条件:城市经济的发展;拥有一定自治权;优越的地理位置;对外交流频繁;人才聚集。(6分)
特点:专业性,自治性(独立性),民主性,开放性。(2分)
(2)雅克·韦尔热认为中世纪后期大学自治性、独立性削弱,国家控制性增强。(2分)
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形成的推动,导致大学失去了学术自由和自治,成为专制统治的一个机构。(2分)
18.示例
黑格尔认为地形是社会形态的决定性因素。这种观点较为片面。(2分)
阐述:地形条件能影响历史的发展。地形条件影响经济形态,进而影响政治形态。古代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土地肥沃,农业发达,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集权国家,孕育了古埃及文明与古巴比伦文明。古希腊地区临海、港多,工商业发达,对外贸易繁荣,建立了众多城邦。
地形条件并不完全决定历史发展。首先,地形只是众多历史因素之一,不能单独决定历史发展。同样在希腊地区,雅典是民主政治,斯巴达却是寡头政治。其次,地形的影响是相对的,同一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响会有所不同。古罗马最初是一个共和制城邦,后来却建立起君主专制,发展为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
综合来看,地形条件在历史发展中的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不应过分夸大其影响。在研究历史时,我们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历史进程。(10分)
3/3单元综合检测(八)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及中古时期的世界
(建议用时:40分钟,总分:72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虽然美索不达米亚人将他们的洪水之神视为冷酷无情的恶神,但埃及人却把他们的洪水之神看作是“它的到来会给每个人带来欢乐”的喜神。这一差异表明( )
A.大河文明比海洋文明先进
B.世界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点
C.自然环境影响文明多样性
D.农业经济是文明发展的基础
2.有学者认为:不同地区各自“发明”了农业;考古证据也显示,东非的大湖区和乍得湖之间的地区,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期间存在过早期的炼铁活动,这时西亚技术尚未传播到埃及。该学者意在说明( )
A.非洲湖区孕育了最初文明
B.世界文明呈多元一体的特征
C.人类早期文明具有独立性
D.早期技术传播存在地理障碍
3.(2024·安徽马鞍山三模)埃及中王国时期,神庙集团控制国家,阶级矛盾激化。此时社会中出现了一种预言文学,讲述了自然与社会秩序的崩溃,作为救世主的国王最终出现,并“驱除罪恶,使秩序回到它的王位上去”。据此推知,该文学( )
A.迎合民众对王权强化的期望
B.折射出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
C.提升了祭司阶层的统治地位
D.反映了埃及人文精神的萌发
4.(2024·安徽合肥一模)埃及托勒密王朝统治时期的罗塞塔石碑是用古埃及象形文字、世俗体文字和希腊语三种文字书写的;孔雀帝国的阿育王在发布诏令时,也用到希腊语等多种语言。对此分析合理的是( )
A.亚历山大远征促进了文明交流
B.希腊语是古代世界通用语言
C.奴隶制国家治理手段趋向一致
D.区域冲突根植于文化的差异
5.(2024·江苏南通二模)据考古学家研究,位于埃及和赫梯贸易线上的城市麦吉多出土了许多象牙制品,象牙是经埃及从非洲引入;其中一块象牙制品上雕刻了赫梯神灵和符号,而且雕刻技艺和艺术风格具有赫梯特征;这块象牙制品原来归驻扎在麦吉多的埃及官吏所有。这一研究可以用来说明( )
A.希腊文化的中心东移 B.波斯帝国的区域扩张
C.古代区域文明的交流 D.欧非贸易与文化传播
6.(2024·山西忻州联考)罗马帝国初期出现了大量关于尼罗河、埃及神灵的雕像作品,如埃及的阿努比斯神像,但神像在这里却被披上了罗马式服装,右手持摇鼓,左手拿着希腊神赫尔墨斯的权杖。这反映出罗马帝国( )
A.施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B.对其他地区的文明一视同仁
C.汲取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
D.宗教神话发展蕴含理性因素
7.(2024·江苏南京调研)公元8世纪,意大利地区的伦巴第国王在法律制定过程中大量吸收罗马法的内容,如规定在转让财产和成立债务时必须依据正式的书面文件。这是由于( )
A.意大利地区商品经济恢复与发展
B.罗马法推动了新兴帝国的出现
C.中古欧洲大规模地复兴古典文化
D.天主教会致力于推广法治理念
8.(2024·T8联盟高三压轴卷)中世纪诸多日耳曼法典规定,封君巡游封臣的辖地,封臣有义务款待,但封臣一年款待封君的次数、封君一次停留的时间长度、封君随从人员和马匹的数量以及伙食的标准,都有协议规定。这表明在封君封臣制度下( )
A.欧洲封建集权统治有所加强
B.契约关系是维系政治秩序的基础
C.贵族阶层重视行为道德规范
D.不同领地间商业贸易交流较频繁
9.(2024·江苏盐城模拟)11世纪以来,欧洲很多城市是原发性的。12世纪后尤其是13世纪建成或者发展起来的城市,多是领主特别是国王主动推动甚至规划、设计和筹建的,从城市平整的街区和街道也可以看出其中人为设计的痕迹。对上述变化理解合理的是( )
A.市民自治传统渐趋消亡
B.城市军事功能日益凸显
C.政治需求助推城市发展
D.教会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10.(2024·辽宁大连二模)987年,拜占庭皇帝以将自己妹妹安娜嫁与罗斯君主弗拉基米尔为附加条件换取了军事援助,后又提出履行婚约的前提是弗拉基米尔必须与其臣民一同接受洗礼。随后罗斯成为东正教国家。这说明( )
A.东欧国家之间战争日益频繁
B.基督教控制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C.世界宗教格局发生根本变化
D.拜占庭文明影响罗斯国家发展
11.(2024·北京海淀区二模)西班牙人本杰明在1165—1173年的游记中记载,君士坦丁堡方圆18英里,形形色色的商人聚集在这里,他们来自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埃及、巴勒斯坦、俄罗斯、匈牙利、意大利和西班牙。据此能得出的结论是( )
A.罗马帝国境内商业贸易空前繁荣
B.经济发展导致西欧的城市兴起
C.拜占庭帝国是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D.征收重税影响东西方之间贸易
12.(2024·河南青桐鸣联考)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统治时期,国家负责把驿道路线绘成地图,设置里程碑、标志、路程、距离。驿站上还配有驿马、骡马和骆驼,以保证道路的畅通。材料所述状况( )
A.提升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B.加速了阿拉伯对外扩张的步伐
C.确保了行政效率的提高
D.便利了大规模商业活动的开展
13.(2024·江西新余一模)笈多王朝灭亡后,印度在7世纪建立戒日王朝。戒日王朝宣布土地国有,分配给臣属和封国。臣属的封地称采邑。各封国也把土地分给下级贵族作为采邑。最初的封地以禄田的形式存在,以后转为世袭领地。这表明当时的印度( )
A.雅利安人进入北部地区
B.奴隶制王朝开始兴起
C.进入封建社会形态
D.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14.(2024·福建龙岩一模)有学者认为,非洲和美洲古代文明虽然独立发展,但他们都经历了农业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分工引起的社会分化和统治阶级的产生,以及国家制度的建立等过程。这意在( )
A.强调文明发展的独立性
B.表达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C.突出区域文明同源特征
D.说明文明发展具有规律性
15.(2024·山西忻州名校高三联考)据考古发现,撒哈拉以南非洲最早使用铁器的地区是西非,典型代表是今尼日利亚中部高原,该地区正好接近班图人的起源地,而铁器的传播路线大致与班图人的迁徙路线相吻合。由此可知( )
A.非洲文明地域差异性明显
B.铁器起源于非洲西部地区
C.班图人迁徙推动铁器传播
D.铁器在非洲自西向北传播
16.(2024·河北保定联考)位于秘鲁境内的“查文德万塔尔”遗迹,是一处发端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祭祀中心,当地出土了产自秘鲁南方的朱砂、智利北部的青金石、厄瓜多尔沿海的大凤螺等物品。对此理解最合理的是,古代南美文明( )
A.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B.形成了统一的市场
C.存在长途迁徙或交流
D.率先进入文明时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2分,共24分。
17.(2024·山东潍坊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博洛尼亚大学是中世纪欧洲法学研究中心,也是世界最古老的大学,并以学生主导大学的特色别具一格。大学所处的博洛尼亚地处意大利北端,是欧、非、亚三大洲的交通要道和贸易中心,作为一个自由城市,博洛尼亚在11世纪繁荣起来,各路商旅络绎不绝,商业纠纷比比皆是。1088年,被后人誉为“法律之灯”的欧内乌斯在博洛尼亚创办了法律学校(博洛尼亚大学的前身之一),他杰出的声望招来了大批老师和学生。在博洛尼亚大学,老师成立自己的行会,学生也有自己的社团,慕名而来的学生数量众多,并且大多出身尊贵,地位显赫,反而获得了大学的掌控权,教师仅保留对学生进行考试、发放教学资格证书或制定公共试用期的权力。
——摘编自《大学的前世今生》
材料二 15世纪末,欧洲大学与13世纪的大学已有较大差异。从经常因暴力冲突而分裂,但富于活力和独特生活的独立行会、研究和教学的发源地,退居为服务于国家的职业培训中心,并由国家严密控制。
——摘编自[法]雅克·韦尔热《中世纪大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博洛尼亚大学创立的条件及其办学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雅克·韦尔热所述现象的认识。(4分)
18.(2024·江西赣抚吉监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黑格尔认为,地形条件的不同,影响人民的生产和性格的类型,从而影响各个民族在历史上发生、发展及其所处的地位。他认为,人类历史的地理条件有三种特殊的差别:一是“干燥的高地,广阔的草地和平原”,二是“平原流域——巨川大江流过的地方”,三是“和海相连的海岸区域”。处在第一种地理条件下的居民主要从事畜牧业,他们的特性是“好客和掠夺”。有第二种地理条件的居民主要经营农业,“在这些区域里产生了伟大的王国,并且开始筑起了大国的基础”。至于第三种地理条件,他这样写道: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是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大海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他们有超过营利和职业而成了勇敢的、高尚的事情。这种超越土地限制、渡过大海的活动,是亚细亚洲各国所没有的。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评论黑格尔的相关观点,阐述你的历史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语言精练)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