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检测15 文化交流与传播(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单元综合检测15 文化交流与传播(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7 14:43:04

文档简介

单元综合检测(十五)
1.A [材料“仁者爱人”“仁民爱物”强调由爱亲人进而仁爱百姓,进而爱惜万物,“民胞物与”强调将所有人当成兄弟姐妹,体现了从孔子到张载,儒学家强调对民众、对外物的仁爱,且这种仁爱思想上升到民众对为政者的政德要求,体现了儒学蕴含着一定人文意识,故选A项。]
2.A [根据材料“部分儒生对苏轼就多有批评”“朱熹对苏轼的批判更加全面”“苏氏学术不正,其险谲慢易之习入人心深”可知,宋朝时期儒生对苏轼的批评,主要是因为苏轼的学术思想不符合儒学思想,说明儒学道德自觉意识强化,故选A项。]
3.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王夫之认为学历史的目的是从中吸取教训,顾炎武认为史学研究应该重视对社会实际的了解及应用,黄宗羲强调知古必先了解现在发生了什么,三位思想家的共同原则是经世致用,故选D项;以民为本强调重视百姓,与三人史学观点无关,排除A项;史论结合指历史和理论相结合,即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排除B项;重视考据指通过考核事实和归纳例证,提供可信材料,从而作出结论,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
4.A [根据材料信息“显现出希腊风格,但他们更加雄伟高大”“用法律和秩序取代了希腊化时代的混乱”“被俘的希腊,又反过来俘虏了野蛮的征服者”可知,希腊文化对罗马产生影响,文化交融推动了社会不断进步,故选A项。]
5.B [根据材料可知,叙利亚和亚历山大里亚的吹制玻璃技术传到了意大利地区,并且产生了新的技术,体现了不同地区的交往交流促进了技术的交融,故选B项;罗马部分继承了希腊文化,但材料不涉及罗马帝国政策,无法看出其重视希腊文化,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玻璃制品主要供给贵族,排除C项;罗马实行行省制度,但行省管理与玻璃技术传播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6.A [使用原始雅利安语的游牧民族迁徙到欧洲、印度等广大地区,猛烈冲击爱琴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和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文明,并最终形成了创建第二代文明的希腊人、罗马人、波斯人、印度人等,为创建第二代文明提供了条件,这说明民族迁徙有利于推动文明的发展,故选A项;题干中并未提到冲突,而是提到游牧民族对欧洲和印度原有文明的冲击,且题干并未体现其他推动文明发展的动力,所以不能得出冲突成为文明发展主要动力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游牧民族的文明比农耕文明先进,排除C项;题干所述并不是强调欧洲语言的源头,而是强调文明发展的原因,排除D项。]
7.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吸收世界各地技术人才促进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澳大利亚政府修改并最终废止了《移民限制法》,故选D项;澳大利亚移民政策的调整并非只针对宗主国(英国),故排除A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此时澳大利亚通过了《移民限制法》,移民政策调整在其形成之后,故排除B项;材料聚焦于澳大利亚移民条件的变化,并非国民的思想观念,故排除C项。]
8.D [根据材料“泉州扬客,为海贾十余年,致资二万万”和“数贩南海,往来十有余年,累赀千万”可知,宋代泉州和建康地区出现了依靠海外贸易发家的大商人,反映出宋代海上丝路贸易繁荣,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泉州和建康的海外贸易,并未涉及南方与北方之间的民间贸易,排除A项;材料仅显示宋代海外贸易状况,虽然提到泉州和建康两处不同地区,但是并未对不同地区的经济贸易状况进行对比,因此无从体现区域经济差异,排除B项;材料中的泉州和建康都在南方,并未涉及北方地区的贸易状况,没有比较,因而无法体现经济重心转移,排除C项。]
9.C [亚历山大帝国曾经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推广希腊文化,所以帝国逐渐分裂后的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马其顿王国,这些区域已经实现了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的交融,故选C项。]
10.D [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在19世纪末,法国通过移植本国的“观念、模式、文化、政治和经济”对印度支那进行殖民统治,但是却激起殖民地人民的反抗,即“‘犯罪曲线’和欧洲教育的曲线同时上升”,据此可知,题干所述现象表明文化殖民客观上推动殖民地民族觉醒,故选D项。]
11.A [根据材料“颁‘五经’‘四书’于北方学校”“迁南方学官……教之”“颁书籍于北方学校”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经济重心已经在南方,人才重心也在南方,北方的教育水平相对于南方低,为了加强北方教育,明朝调南方老师到北方任教、颁行四书五经等书籍,这些举措反映了南北方经济发展差异导致的教育水平的差异,故选A项;明初的这些举措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北方教育状况,提高教育水平,“普及了”材料体现不出,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了明初加强北方教育的部分举措,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北方教育水平,但材料没提及南北科举的比例等情况,无法得知南北科举选才能否均衡,并且“保证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协调南北教育水平的措施,没有提及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北方教育水平的提高与化解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并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
12.B [根据材料“20世纪70年代以来……参与某些商品的市场营销”可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博物馆在坚持公益性的同时兼顾经营性,主要目的是维持博物馆的经营,减轻财政负担,用于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故选B项。]
13示例
补充内容:在国际关系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崇“协和万邦”“亲仁善邻”。(2分)
说明:古代中国一向与周边国家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彼此文化交流不断。早在先秦时期,以中原为中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文明就存在广泛的文化交流。秦汉时期,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范围扩大。西汉时期,海陆丝绸之路开通,甘英奉命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东汉时期,倭奴国曾派使臣来朝,汉光武帝赐其金印。唐朝时,中原与西域陆上交通通畅,海路交流活跃。日本向唐朝多次派出遣唐使、大批留学生和学问僧来华,将唐文化带回日本。明朝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示了中华民族开放进取、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清朝前期,政府虽推行闭关自守政策,但是依然坚持传统的和平外交政策,因此对外贸易与对外交往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8分)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对外交往方面始终坚持和平外交,文化交流不断,具有永恒魅力和时代价值。(2分)
3/3单元综合检测(十五) 文化交流与传播
(建议用时:30分钟,总分: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4·重庆市渝中联考)从孔子“仁者爱人”的解释,到孟子“仁民爱物”的倡导,再到宋儒张载“民胞物与”命题的提出,始终贯彻着一种精神,影响广泛而深远,成为古代开明正直之士及民众对为政者的政德要求。据此可知,儒学(  )
A.蕴含着人文意识的价值诉求
B.吸纳了佛道思想的核心理念
C.彰显出君权至上的道德规范
D.受到了历代士绅的普遍推崇
2.(2024·广东佛山模拟)自北宋始,部分儒生对苏轼就多有批评,如王觌斥责苏轼“喜怒任情”以及“习为轻浮”。及至南宋,朱熹对苏轼的批判更加全面,“苏氏学术不正,其险谲慢易之习入人心深”“好放肆”“东坡则杂以佛老,到急处,便添以佛老相合”。这表明(  )
A.儒学道德自觉意识强化
B.儒佛道三教矛盾尖锐化
C.朋党之争影响人物评价
D.理学重视思辨认识全面
3.(2024·湖北武汉模拟)王夫之谈及史学功能时说:“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师者也。”顾炎武也谈到史学研究应“考百王之典”“综当代之务”,是“修己治人之实学”;黄宗羲更是明确地提出了“知古必先通今”的观点。三位思想家的言论所体现的共同治史原则是(  )
A.以民为本    B.史论结合
C.重视考据 D.经世致用
4.(2024·湖北黄冈二模)一位西方历史学家如此描述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的关系:“(罗马)广场上的建筑显现出希腊风格,但它们更加雄伟高大……罗马人用法律和秩序取代了希腊化时代的混乱。”古罗马诗人贺拉西说:“希腊被擒为俘虏;被俘的希腊,又反过来俘虏了野蛮的征服者。”据此可知(  )
A.文化交融推动了社会不断进步
B.罗马文化由希腊文化发展而来
C.希腊城邦后来反过来征服罗马
D.罗马法有利于罗马帝国的统治
5.(2024·广东广州模拟)罗马帝国前期,盛行于希腊化世界的叙利亚和亚历山大里亚的吹制玻璃技术传到了意大利坎帕尼亚地区,当地生产出上色和雕花的玻璃器皿,并逐渐发展为帝国工艺生产的中心。这表明(  )
A.罗马注重继承希腊文化
B.跨区交往促进文化交融
C.贵族需求刺激工艺创新
D.行省制度推动技术传播
6.(2024·安徽蚌埠模拟)公元前2000—前1000年左右,使用原始雅利安语的游牧民族迁徙到欧洲、印度等广大地区,猛烈冲击爱琴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和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文明,并最终形成了创建第二代文明的希腊人、罗马人、波斯人、印度人等。材料说明(  )
A.民族迁徙推动文明发展
B.冲突成为文明发展主要动力
C.游牧民族文明较为先进
D.雅利安语是欧洲语言的源头
7.(2024·江西“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联考)1901年,澳大利亚议会通过了《移民限制法》。1956年,自由党政府修改移民法,其中规定:凡有杰出技术者,或对澳大利亚有用人才,不论人种肤色,都可移民来此发展,还可有资格成为澳洲公民。1958年,《移民限制法》被正式废止。澳大利亚移民政策的调整(  )
A.意在摆脱对宗主国的技术依赖
B.源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C.旨在增强国民的自由平等意识
D.着眼于自身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8.(2024·江西景德镇模拟)宋代,“泉州扬客,为海贾十余年,致资二万万”,“度今有四十万缗”。经商航海的建康巨商杨二郎,“数贩南海,往来十有余年,累赀千万”。这反映出宋代(  )
A.南北民间贸易活跃 B.区域经济差异明显
C.经济重心移至南方 D.海上丝路贸易繁荣
9.(2024·广东肇庆二模)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其部下陷入混战,帝国逐渐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马其顿王国三个主要国家。这些区域(  )
A.与波斯帝国接触得到发展
B.首次实现了两河流域的统一
C.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交融
D.伊斯兰教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10.(2024·山东烟台二模)有学者指出,19世纪末的法国对印度支那的殖民统治“被谋以这样的政策来征服,就是它几乎仅仅是被法国的观念、模式、文化、政治和经济来指导”。然而这种政策也产生了“种瓜得豆”的效应——在殖民者看来,“犯罪曲线”和欧洲教育的曲线同时上升。这表明(  )
A.印度支那的社会进步受到殖民政策阻碍
B.资本主义制度与殖民地文化冲突加剧
C.法国殖民统治方式呈现出多样性
D.文化殖民客观上推动殖民地民族觉醒
11.(2024·福建泉州二模)下表为明初关于北方学校教育的部分举措
时间 主要内容
1381年 令“颁‘五经’‘四书’于北方学校”
1387年 命吏部迁南方学官之有学行者教之,增广生员,不拘额数,复其家
1391年 命礼部颁书籍于北方学校
据表推知,当时的举措(  )
A.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
B.普及了北方各地的儒学教育
C.保证了南北科举选才的均衡
D.化解了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
12.(2024·江西吉安模拟)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的博物馆学运动揭开大幕。这一时期,公共博物馆和民营博物馆都得到发展,博物馆也适度开展经营活动,参与某些商品的市场营销。当代博物馆经营方式转变的主要目的是(  )
A.弘扬新自由主义理念
B.可持续地传承文化遗产
C.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D.恢复博物馆的自身属性
二、非选择题:共12分。
13.(2024·广东百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要求。(12分)
材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特点如下表所示。
(一) 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讲的是人与自然相和合。在伦理道德、个体修养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义、礼、智、信”,即仁爱、正义、礼仪、智慧、诚信
(二) 在个人进取和担当方面:《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讲的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则彰显着担当精神。在国家治理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孔子提倡“为政以德”,《礼记·礼运》提倡“天下为公”
(三) 在国家形态结构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大一统”,成为中国人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的重要思想文化基础,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四)
——摘编自王震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
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主题,补充表格中空白部分内容并加以说明。(要求:补充内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42/4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