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检测10 工业革命时期世界的发展变化(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单元综合检测10 工业革命时期世界的发展变化(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7 14:43:04

文档简介

单元综合检测(十)
1.B [根据材料“农村人口不但没有流失,反而有所增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圈地运动后,大农场和牧场需要大量劳动力,为失去土地的农民提供了机会,推动了英国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动,故选B项;根据材料“城市人口结构也比较稳定”可知,圈地运动后,城市人口结构没有明显变化,排除A项;根据材料“农村人口不但没有流失,反而有所增长”可知,圈地运动后农村人口不但没有流失反而增长,这说明圈地运动后农村没有大规模人口流动,排除C项;材料涉及农村、城市人口方面的问题,且城乡间人口流动不明显,工业革命前夕,城市经济与农村联系不大,排除D项。]
2.A 3.D 4.B
5.B [材料提到19世纪初,大量英国人来到欧洲大陆,并在工厂中担任各种职务,这有助于英国工业革命向其他国家扩展,故选B项;这一时期欧洲并未开启一体化进程,排除A项;材料与共和理念的传播无关,排除C项;这一时期贸易壁垒并未随人员流动而消除,排除D项。]
6.A [根据题图可知,1874—1900年美国和德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远远高于同一时期的英国和法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和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两个中心,科技创新能力较强,推动了美德两国工业的迅速发展,故选A项;虽然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德国工业发展迅速,但仅通过该信息不能证明德国成为欧洲头号强国,排除B项;虽然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低于美德法三国,但是依然有增长,“日益衰退”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根据题图可知,这一时期西方国家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不均衡,美国和德国增长较快,英国和法国相对较慢,排除D项。]
7.B [19世纪上半期德国出口的主要是原材料,进口的是工业品,1870年时,德国出口的主要是工业品,进口的为原材料,表明工业革命基本完成,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进出口贸易额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农业生产水平的比较,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工业产量的对比,排除D项。]
8.A [根据“1839年”和材料内容可知,此时英国正在开展工业革命,科学和工艺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但在年轻人的教育课程中却缺少这些内容,这会使英国的工业发展缺乏相应的后续人才,表明英国工业化的发展存在隐患,故选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科学和技术日益紧密结合,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该学者强调的是英国有关科学和工艺的教育课程缺失,“技术的积累决定制造业前途”并不是该学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排除C项;该学者认为英国教育课程存在缺陷,可能会对以后英国的工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D项因果颠倒,排除。]
9.B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斗争给时代提出的“新”要求是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这样,促进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科学社会主义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崭新理论,是理论的创新,故选B项;世界贸易网络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世界贸易不断扩大而形成的,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社会结构是指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多方面的结构状况,与材料“现象”无关,排除C项;巴黎公社是世界上无产阶级武装暴力直接夺取城市政权的第一次尝试,其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排除D项。]
10.A 11.A 12.D 13.C
14.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早期殖民活动中制糖业是非常重要的奴隶制经济行业,而18世纪后期英国西印度制糖业利润大减,奴隶制经济对于宗主国的重要性降低;这就使得英国政府不愿为保存奴隶制而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付出更多的代价;而种植园利润的下滑,也使得种植园奴隶主最终不得不接受以经济补偿的方式废除奴隶制度,这是英国废除黑奴贸易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故选B项;英国工业革命在18世纪60年代已经开始,且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英法对美国独立态度差异”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英法殖民地分布格局差异”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
15.B [拉美独立战争时期,深受启蒙运动思想影响的知识精英们设想的理想社会是由土生白人精英主导的威权体制,说明这些知识分子意图确立自己的特殊地位,表现出民族民主革命中的局限性,故选B项;拉美知识精英的主张强化了土生白人精英的特殊地位,不利于拉美人民的民主认同,排除A项;这些思想主张受到欧洲启蒙思想影响,不能表明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复兴,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了拉美知识精英的观点,并没有列强对拉美争夺的相关描述,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6.D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9世纪20年代,亚洲许多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往往是对外国侵略者的直接反应。到了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对亚洲各国的主权和独立构成了严重威胁。列强的侵略不仅破坏了当地的经济和社会结构,还引发了文化和宗教上的冲突,从而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故选D项;亚洲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促进了各国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不符合史实,在西方国家的侵略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可能迅速发展,排除B项;“维护了亚洲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符合史实,亚洲许多国家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排除C项。]
17.(1)特点:1771—1800年,立法偏向雇主的利益,防止劳动者联合争取权益,采取强硬措施镇压工人运动。1824—1850年,允许工人结社,立法在工资、工时等问题上关注工人的权益,儿童和女性受到一定保护。(2分一点,共4分)
原因:英国依靠工业革命,工业实力迅速增强;工会组织大量出现并与雇主进行斗争;工业无产阶级的力量逐步壮大,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如卢德运动、宪章运动,争取自身权益;劳资关系紧张,工人运动蓬勃发展;英国政府通过立法缓和阶级对立,稳定社会秩序;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推动英国代议制民主的完善。(2分一点,共6分)
(2)说明: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必然引起无产阶级的反抗,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材料三中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宣告了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工人运动的兴起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共产党宣言》的诞生为无产阶级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4分)
18.特点:儿童读物逐渐摆脱宗教思想控制,增趣益智,充实了娱乐艺术功能;类型日益多样化,极具想象力,在内容上关注贫苦儿童、传递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强调善良、诚实、勤俭等美德的塑造,体现了对儿童的人文关怀;所塑造的儿童形象由宗教和成人的附属品转化为富有各种美德又天真烂漫、顽皮淘气的独立个体。成因: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持续进行,推动了生产力发展,雇佣童工现象普遍,儿童文学能够调节童工情绪并提高劳动力文化水平;英国殖民扩张处于上升期,追求财富的欲望和冒险情绪高涨;自然科学和教育思想进步,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影响持续深入;印刷业和报刊图书业迅速发展,文学产业化实现;民主政治的推进促使文学得以职业化。(12分)
1/4单元综合检测(十) 工业革命时期世界的发展变化
(建议用时:40分钟,总分:74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4·山东泰安一模)从17—18世纪伦敦、利物浦等圈地运动盛行地区的档案来看,农村人口不但没有流失,反而有所增长;城市人口结构也比较稳定。这说明圈地运动(  )
A.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B.改变了农村的社会结构
C.引发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D.加强了城乡间经济联系
2.(2024·湖北荆州模拟)英国从1760年开始,棉纺织技术领域内出现诸多创造,各类新式机械装置的发明轮番登场。1771年至1780年十年内英国颁发有专利297项,1781年至1790年专利颁发数量增加至512项,1791年至1800年则达到655项。专利的大量出现源于英国(  )
A.经济转型需求技术创新
B.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C.棉毛纺织产品获利丰富
D.技术进步改变民众生活
3.(2024·江西鹰潭一模)19世纪初期是英国工业化的高潮阶段,这一时期劳资双方的对抗日益剧烈,面对劳工阶层的不满和反抗,政府曾采取镇压与安抚相结合的方式来稳定社会秩序。后来政府逐步抛弃家长制保护主义法规条令,既不做劳资冲突中弱势方的保护者,也不做劳资冲突的仲裁者。英国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劳资双方关系得到改善
B.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
C.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D.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变化
4.(2024·广西南宁一模)随着对职业病认识的不断加深和社会舆论的施压,英国于1891年出台了《工厂和作坊法》,将职业病频发的行业确定为“危险行业”,并制订专项法规对这些行业进行管理,开启了英国职业病防治的新路径。据此推知,当时的英国(  )
A.福利国家促进人文精神发展
B.经济发展推动法律体系完善
C.国家干预助推医疗技术革新
D.工业革命促使阶级关系变化
5.(2024·河北高三联考)19世纪初,成千上万的英国人,渡过海峡,来到大陆国家。“在法国见到鲁昂棉纺厂的主要领班是兰开夏人;你在比利时、荷兰附近也会碰到从那里来的人。”维也纳纺织厂的“经理人员和领班,主要是从格拉斯哥和曼彻斯特工厂来的英格兰人和苏格兰人”。这些人口流动(  )
A.加速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B.助推了工业革命的扩展
C.推动了共和理念的传播
D.消除了国际贸易的壁垒
6.(2024·河北邢台一模)下图为1874年到1900年英、美、法、德四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据图可得到的结论是,这一时期(  )
A.科技创新影响经济发展
B.德国成为欧洲头号强国
C.英国工业经济日益衰退
D.西方工业化发展较均衡
7.(2024·山东聊城二模)19世纪上半期,德国向外输出的主要是谷物、羊毛等农产品以及木材,只有极少部分的麻布、金属制品等工业品,进口的主要是棉纱、铁块、生铁等;到1870年时,德国输出的主要是机器、金属制品、煤炭、棉布、化学产品等工业品、进口商品主要是棉花、羊毛、矿石等工业原料以及谷物等农产品。材料可以用来说明,1870年的德国(  )
A.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B.工业革命已基本完成
C.农业生产水平逐渐下降
D.工业产量居欧洲首位
8.(2024·广东佛山二模)1839年,有学者写道:“在这个国家里,制造业已占据统治地位,科学和工艺家喻户晓,但在年轻一代的教育课程中,人们几乎不曾注意到缺少上述科目,这无法不令我们惊讶。”该学者认为(  )
A.英国工业化的发展存在隐患
B.科学和技术日益紧密结合
C.技术的积累决定制造业前途
D.工业发展导致教育的缺失
9.(2024·湖南怀化二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但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却日益尖锐,引发了工人阶级的不断斗争,斗争给时代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一现象(  )
A.促进了世界贸易网络的形成
B.推动了思想理论创新
C.加剧了社会结构的日益分裂
D.催生了巴黎公社革命
10.(2024·山西晋中三模)1811年在英国棉纺织重镇诺丁汉郡爆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因为机器代替人工劳动,而引起的一场剧烈而持久的工人破坏机器的运动,在接下来的两年里,蔓延至整个英格兰,史称“卢德运动”。这说明卢德运动(  )
A.缘于技术革新引发的社会问题
B.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C.标志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D.得到世界工人运动响应
11.(2024·广东深圳二模)1871年,巴黎公社一致决定拆毁拿破仑凯旋柱,这是鉴于“皇帝圆柱是野蛮行为的纪念物,是武力和虚荣的象征,是对穷兵黩武的崇扬和对国际权利的否定,是胜者对败者的长期侮辱”。这反映了巴黎公社(  )
A.高扬起国际主义精神
B.主张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争取临时政府的支持
D.旨在推翻法国封建专制
12.(2024·广东江门调研)恩格斯在1872年德文版《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宣言》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特别是巴黎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表明,巴黎公社的实践(  )
A.实现了工人阶级的解放
B.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
C.是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
D.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13.(2024·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模拟)19世纪后期,英国在印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停止废除土邦进程,继续保留印度境内500个土邦政权存在;印度军队原先从同一地区的高种姓人群中招募,此后则在各地区、各种姓中混合招募;不让印度人充任炮兵和其他技术兵种(包括后来的空军)。这些改革措施意在(  )
A.顺应印度本土风俗习惯
B.加快印度各地族群融合
C.强化殖民高压统治
D.缓和当地社会矛盾
14.(原创题)美国独立后,英国西印度食糖业的北美市场丢给了糖价更便宜的法国同行。以牙买加为例,它在 1774 年的食糖业利润为16%,到1788年下降为4%;同年法国殖民地圣多明各的利润率则高达 8%-12%。据估计,仅圣多明各一地的价值就超过了所有英属西印度群岛。以上材料可以用来解释(  )
A.英国工业革命爆发的原因
B.英国废除黑奴贸易的原因
C.英法对美国独立态度差异
D.英法殖民地分布格局差异
15.(2024·江苏南通三模)拉美独立战争时期,深受启蒙运动影响的知识精英们用启蒙思想诠释独立的合法性。他们普遍认为理想型社会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威权体制,土生白人精英就是这个理想型社会的“头部”,天然地代表人民与公共意志。拉美知识精英的思想主张(  )
A.强化了拉美人民的民主认同
B.表现出民族民主革命的局限
C.表明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复兴
D.反映列强争夺拉美日趋激烈
16.(2024·江西九江二模)19世纪20年代,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多半限于一些国家的局部地区,规模较小,带有很大的自发性。到19世纪中期,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包括伊朗巴布教徒起义、印度民族大起义等。这一变化(  )
A.推动了亚洲地区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B.促进了各国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C.维护了亚洲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D.缘于西方大规模的殖民侵略和扩张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共26分。
17.(2024·广东肇庆三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工业革命不同时期英国关于劳动关系的部分立法规定
历史时期 英国关于劳动关系的部分立法规定
1771— 1800年 1773年颁布的《斯皮塔菲尔德法案》规定,但凡织工联合起来要求增加工资,煽动他人停止工作以求增加工资,或10人以上聚集在一起要求雇主增加工资等,都属违法行为。 1799年的《反结社法》规定,造纸匠为了增加工资或者减少工时而进行的联合行动违法,通过这些行动与雇主缔结的合同无效,参与联合行动的劳工被罚做苦役两个月,阻止他人工作、诱使他人放弃工作或者阻止雇主雇佣他人的劳工均会被罚做两个月苦役等
1824— 1850年 1824—1825年英国政府已废除《反结社法》。 1844年的《工厂法》规定:雇主必须在机器上布置有效的保护措施,禁止使用女工和童工清洁机器;9—13岁的童工每天只能工作半天或者隔天工作(工作一天、休息一天),其余一半的时间用于接受义务教育。 1847年的《十小时工作制法》规定:纺织厂的女工和童工每天工作不超过10小时
——摘编自刘思源《技术革命推动的劳动关系演化研究》
材料二 在英国的棉纺织业中,19世纪40年代,操作机器织机的工人数量就超过了操作手工织机的工人数量。而到19世纪50年代,大部分手工织机已经消失了,棉纺织业的机械化基本完成。在1830—1850年,英国的棉纱产量从5.8亿磅增加到11亿磅,煤产量从1 600万吨增加到4 900万吨……1825年后,工会的会员人数日益增加、组织形式日益健全,全国性和跨行业的工会组织开始出现,日益壮大的工会长期坚持就工资、工时、学徒制、工作环境等问题同雇主展开集体谈判。
——摘编自刘思源《技术革命推动的劳动关系演化研究》
材料三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选自《共产党宣言》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两个时期英国关于劳动关系立法的特点,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解释变化的原因。(10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和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实之间的逻辑关系。(4分)
18.(2024·山东泰安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15、16世纪英国的儿童读物大多为礼节手册和训诫书,旨在用基督教教义教导孩子。18世纪后期,英国涌现了一批专为儿童创作的作家,他们往往将儿童文学作为教育儿童的手段,以期将儿童培养成符合成人理想的人,因而作品往往是寓含道德训诫的故事,说教性强。19世纪,在道德训诫故事的基础上,丰富多样、极具趣味性的儿童文学作品大量出现。
19世纪英国儿童文学代表作品
类别 主要作品 塑造的儿童形象
童话类 《金河王》《公主与妖魔》《北风的背后》《哈默林的花衣吹笛人》 勤劳、勇敢、善良、诚实
苦难类 《水孩子》《流浪儿》《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 贫困、孤苦无依
探险类 《捕鲸者彼得》《远在南美的大草原》《金银岛》 勇于冒险、追求财富
知识、 科幻类 《蜡烛的故事》《时间旅行机》《摩罗博士岛》《星际战争》 热衷科学、追求真理
幻想类 《爱丽丝漫游奇境》《荒诞诗集》《一个孩子的诗园》 富于想象、滑稽怪诞
——摘编自钟雅璇《论十九世纪英国儿童文学的人文关怀与游戏精神》
概括19世纪英国儿童文学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7/7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