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检测11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单元综合检测11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5.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7 14:43:04

文档简介

单元综合检测(十一)
1.B [根据材料可知,修昔底德认为战争爆发的原因是雅典的崛起引起斯巴达的恐慌,而学者弗格森认为,1914年战争爆发是因为德国无力赢得一场与周边大国的军备竞赛,二者的观点均是认为战争爆发是国家间实力发展不平衡导致的,故选B项。]
2.A 3.A
4.B [根据材料“《凡尔赛条约》……奴隶条约”“英国和美国放宽对德国赔款要求……加入国际联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协约国认定德国应负元凶之责,因而对德和约的条款是苛刻的。但从1924年开始,英国和美国放宽对德国的赔款要求,以及德国加入国际联盟并成为行政院常任理事国,则反映了国际关系中的复杂、变化和调整,这是英、法、美等世界大国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的结果,故选B项;1933年纳粹党上台后逐渐摆脱凡尔赛体系的束缚,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1933年,纳粹党掌握国家政权后,在欧洲中部形成了一个战争策源地,排除C项;美国并没有加入国际联盟,美国的放宽政策不能反映国际联盟大力推行绥靖政策,排除D项。]
5.B [根据材料“英国赴巴黎和会代表团”及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经济遭受重创,许多国家欠下美国巨额债务,而美国则借此机会在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凯恩斯指出了欧洲对美国的依赖性,包括食品供应和金融方面,同时强调了欧洲无力偿还债务的现状。这些观点揭示了战后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特别是美国的崛起对欧洲传统强国地位的挑战,当时欧洲主导的国际秩序受到冲击,故选B项;美国确立资本主义霸主地位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与材料“巴黎和会”不符,排除A项;巴黎和会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召开的,而马歇尔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提出的,排除C项;材料强调一战后欧洲对美国的依赖性,“把欧洲从饥饿和破产中拯救出来”,而不是美国援助欧洲的影响,排除D项。]
6.D [根据材料“巴黎是一个梦魇,那里的每一个人都是病态的”“决议的混杂和虚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协约国)和战败国(同盟国)在法国巴黎签订条约,该条约指《凡尔赛条约》,而《凡尔赛条约》蕴含了很多矛盾隐患,故选D项;华盛顿会议加剧了美日在远东地区的矛盾,排除A项;维也纳会议后建立起欧洲均势的国际关系体系,排除B项;二战后期,雅尔塔体系确定美国对日本实行单独占领,排除C项。]
7.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得它成为“世界历史的引领者”,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故选D项;巴黎公社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排除A项;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属于对帝国主义的影响,排除B项;十月革命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属于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影响,排除C项。]
8.D 9.C
10.B [根据材料“在英帝国内……都是彼此互不隶属、地位平等的自治团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英国的经济和政治实力,同时也增强了自治领的独立意识。《贝尔福报告》标志着英国从帝国向英联邦的转变,体现了英国对其全球地位和影响力的调整,以及对日益增长的民族自决和自治趋势的适应,英国殖民统治走向衰落,故选B项。]
11.A [根据材料“1920年9月,甘地提出”“用一切合法的手段,以争取实现自治”“党员很快发展到1 000万人”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实力,推动了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深入开展,在南亚,印度人民在甘地和国大党的领导下,多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故选A项;亚洲觉醒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亚洲各国民族危机加深,亚洲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高潮,排除B项;国大党就是资产阶级政党,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利用一切“合法”的手段(比如示威、游行、罢工等)争取民族独立,限制在非暴力的范畴,排除D项。]
12.B [根据题干可知,墨西哥独立后,石油工业仍然受国外势力操控,通过石油国有化运动推动经济的发展,可见拉美的民族民主运动向纵深方向发展,体现出深入性特点,故选B项;材料只涉及墨西哥一个国家,无法体现出广泛性特点,排除A项;题干内容虽涉及国有化,但是并不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组成部分,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民族民主运动的影响,排除D项。]
13.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30年代德、意等法西斯国家在拉丁美洲的扩张,同时也反映出美国通过“金元外交”和“大棒政策”对独立后的拉丁美洲进行政治、经济势力渗透,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智利成立民族阵线联合政府,防止法西斯势力上台,排除B项;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取得胜利,已经摆脱了宗主国的殖民统治,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美、德、意等帝国主义国家对拉美国家进行干涉,为此拉美各国进行民族民主革命,而非因为政治经济的落后,排除D项。]
14.A 15.A 16.D
17.(1)原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为美国、英国和日本建立联合防御战线提供了可能性;施加于日本的限制并未全面触及日本既定的特殊利益;国际联盟缺乏执行任何制裁规定的能力;日本以能够轻易地退出为要挟。(6分,答出三点即可)
(2)相似之处:国内经济政治危机严重;垄断资产阶级希望借助对外战争转嫁危机;极端民族主义思潮蔓延;英、美等国忙于摆脱经济大危机而无力维护国际秩序。(6分,答出三点即可)
18.(1)原因:工业革命为殖民扩张提供了动力,工业革命后对市场、投资场所、原料和劳动力的需求强烈,工业革命也为殖民扩张提供了有利条件;民族国家形成,建立海外军事基地来加强国家安全;为传播宗教;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7分)
(2)特点:运动范围广泛,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阶层多元化,包括政界人士、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反对战争形式多样,从建立反战组织到直接参与反对侵略战争。(5分)
评析:反战和平运动在提高公众对战争危害的认识、促进国际学术以及支持被压迫民族的斗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它有助于构建国际反战舆论,对侵略国家形成道义压力,并为战后国际和平组织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当时国际政治环境的复杂性,该运动在实际效果上存在局限性。(3分)
3/3单元综合检测(十一)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建议用时:40分钟,总分:7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4·江西景德镇三模)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指出:“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和因而引起斯巴达的恐惧。”学者弗格森认为:“1914年的战争决定是因为德国军政领导人都认为德国无力赢得一场与周围大国的军备竞赛。”材料说明战争起源于(  )
A.后起国家的挑战 B.国家间的发展不平衡
C.决策者错误认知 D.发起国维护既得霸权
2.(2024·江苏扬州调研)1916年底,德国弗莱堡市的一位官员写道:“肉几乎吃不到,鸡蛋更难得到,这两种东西都非常昂贵,即使有足够的供应,穷人甚至中产家庭都负担不起。”这说明(  )
A.战争造成经济生产破坏严重
B.德国不同层次家庭实力相当
C.当时家禽家畜供给区域失衡
D.官员面对危机缺乏乐观情绪
3.(2024·河北承德模拟)加入一战后,美国成立了公共信息委员会,用于帮助对德作战和宣传威尔逊总统的理想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成立了战争信息办公室,负责管理战争新闻的发布和流通,并在战争期间大力弘扬爱国精神。这表明(  )
A.美国政府重视战争舆论宣传
B.信息化战争成为主要作战形式
C.美国借助战争确立霸主地位
D.美国的战争动员遭到严重挑战
4.(2024·广东广州一模)《凡尔赛条约》曾被德国人称为一种专制独裁或一项奴隶条约。1924年开始,英国和美国放宽对德国赔款要求。1926年,德国加入国际联盟,并成为国联行政院常任理事国。这反映了(  )
A.德国摆脱了凡尔赛体系束缚
B.世界大国之间矛盾错综复杂
C.德国成为二战爆发的策源地
D.国际联盟大力推行绥靖政策
5.(2024·云南昆明二模)英国赴巴黎和会代表团成员凯恩斯说:“欧洲完全依赖美国的食品供应,金融领域美国更处于绝对支配地位,欧洲欠美国的债务已经超出其支付能力,只有给欧洲进一步的大规模援助才能把欧洲从饥饿和破产中拯救出来。”该言论反映出当时(  )
A.美国确立了资本主义霸主地位
B.欧洲主导的国际秩序受到冲击
C.马歇尔计划有助于欧洲的复兴
D.美国援助保障了欧洲和平稳定
6.关于某一条约的签订,凯恩斯回忆道:“巴黎是一个梦魇,那里的每一个人都是病态的。无聊的场景弥漫着一种即将发生大灾难的感觉:人类自身在所遭遇的大事件面前的无用和渺小,决议的混杂和虚假。”这一条约(  )
A.加剧了美日在远东地区的矛盾
B.建立起欧洲均势的国际关系体系
C.确定美国对日本实行单独占领
D.并非公正合理埋下诸多矛盾隐患
7.(2024·辽宁锦州一模)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十月革命产生了一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新的思想意识,还深刻影响了战后数十年世界历史模式。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对“世界历史的引领者”最合理的解释是,十月革命(  )
A.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B.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
C.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D.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8.(2024·江西赣州二模)1927年9月,苏联一位富农在与同村人谈话时说道:“我还有3 000普特去年的粮食,但我不会卖掉它,我会等到春天价格上涨,也许还会有饥荒,那时我就可以买一台拖拉机了。我将卖掉三头猪和一些羊来交税,但我不会卖任何粮食。”这反映了当时苏联(  )
A.工农业双轨并行发展将继续
B.新经济政策摆脱了经济困境
C.富农屯粮是苏联饥饿的根源
D.农业集体化实施具有迫切性
9.(2024·辽宁大连二模)1924—1928年,私人企业在苏联大工业中所占比例不超过5%,但在小工业中达到75%;私人企业在苏联部分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为:缝纫工业70%,制鞋工业70%,食品加工业34%,皮革工业27%。私人企业的发展(  )
A.降低了工业劳动生产率
B.延续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有助于改善人民的生活
D.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
10.(2024·河北邢台模拟)1926年英国政府所公布的《贝尔福报告》称:英国(本土居民)与自治领(居民)虽然同为国王的臣民并作为英联邦成员自由连结为一体,但在英帝国内无论内政、外交等任何方面,都是彼此互不隶属、地位平等的自治团体。这反映出,一战后的英国(  )
A.接受了民族自决原则 B.殖民统治走向衰落
C.积极推进经济一体化 D.努力维护世界和平
11.(2024·江苏决胜新高考联考)1920年9月,甘地提出了“非暴力不合作计划”,在他起草的国大党新党章中,提出“国大党的目标是印度人民用一切合法的手段,以争取实现自治”。随后,国大党改组,吸收工人、农民和手工业者入党,党员很快发展到1 000万人。这表明(  )
A.一战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
B.列强重新瓜分刺激了民族意识觉醒
C.资产阶级抵制非暴力不合作的主张
D.国大党利用一切手段争取民族独立
12.(2024·湖北宜昌模拟)1921—1925年,墨西哥石油平均年产量达2 710万吨,居世界第二位。但墨西哥自己需要石油,要向外国公司购买,其价格要比国际市场高二倍。于是,卡德纳斯总统推行了石油国有化运动。不久,经济增长率高达83%。之后他引领墨西哥在其他领域继续发展现代化。由此可见,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拉美民族民主运动(  )
A.呈现出广泛性特点  B.呈现出深入性特点
C.与国际共运相结合 D.对国际秩序影响大
13.(2024·安徽皖江名校联考)从1933年起,德、意等法西斯国家采取各种手段,向拉美各国发动了一系列攻势。德国、意大利媒体声称“拉丁美洲的7个国家在法西斯主义保护下日趋稳定”,“拉丁美洲人民已经感觉到,要想摆脱美国的统治,必须得到意大利与德国的支持”。这折射出拉美各国继续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原因是(  )
A.帝国主义的干涉 B.法西斯势力上台
C.宗主国殖民统治 D.政治经济的落后
14.(2024·山东聊城三模)如图是1941—1942年在苏联流行的一幅宣传画。与该宣传画的政治寓意吻合的是(  )
A.号召妇女保卫生产战线
B.动员农民参加集体农庄
C.倡议妇女提高生产技能
D.呼吁农业应为工业服务
15.(2024·安徽皖北五校联考)二战时期,美国重视对女性的动员工作,不仅提出“家庭前线英雄”的概念,还在电影海报中宣传健康、强壮的女工人,呼吁女性独立,以构建新女性形象。这一现象(  )
A.契合了当时形势的需要
B.促成男女地位平等
C.引发了女权运动的出现
D.旨在动员女性参战
16.(2024·山东泰安二模)有学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主张民族自决和人权自由的一方取得的胜利,这场胜利迅速将那个依靠霸权来实现资本无限积累,依靠战争和掠夺来稳固资本扩张基础的‘帝国主义时代’,连同此前在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起过重要作用的殖民政治和殖民统治都淘汰出局了。”这一观点(  )
A.强调交战各国战后的社会变化
B.否定了欧洲列强殖民扩张的本质
C.表达了对欧洲国际地位的担忧
D.表明二战冲击了旧有的国际秩序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5分,共27分。
17.(2024·湖北随州模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德日法西斯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日本人没有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看作日本利益的彻底失败。在华盛顿签署的条约,是当时国际形势的一种意识形态的产物。这些条约为美国、英国和日本建立联合防御战线提供了可能性,共同遏制苏联国际共产主义与中国民族主义。关于三个强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原则上可以理解为,施加于日本的种种限制将在未来执行,这些限制并未触及日本既定的特殊利益,尤其是被日本人视为对自己的生存至关重要的在中国东北和蒙古享有的利益。再次,由于国际联盟缺乏执行任何制裁规定的能力,日本显然能够轻易地从该体系退出,只要它发现有好处就会这样做。只要日本仍然能够通过自由竞争来进行扩张,只要日本在中国东北和蒙古享有的特殊利益没有遭到中国或苏联的威胁,那么,日本对中国作出的让步,例如归还山东半岛,就不会被认为是以不合理的价格来支付结束国际孤立的费用。
——摘编自[日]三谷太一郎《日本为什么脱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材料二 一战后,德国被套上《凡尔赛条约》的枷锁,在希特勒上台后,实行为纳粹夺取“生存空间”的政策。1935年,德国宣布不接受《凡尔赛条约》里各项对德国的限制,公然撕毁条约,使德国扩军备战公开化和合法化,摆脱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束缚。随着德国军事实力不断增强,希特勒开始实施具体的侵略计划。日本虽是一战战胜国,但在战后安排中并没有实现预期的设想。因此两国国内的民族复仇主义和民族扩张主义情绪恶性发展,更容易产生法西斯。当然,德国法西斯上台的因素中民族复仇情绪更浓。
——摘编自郑寅达《极端民族主义是法西斯产生的土壤》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本人没有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看作日本利益的彻底失败”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日法西斯上台的相似之处。(6分)
18.(2024·重庆三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1870年以后出现的(欧洲)营建殖民帝国的巨大浪潮被称为“新帝国主义”,因为就其对殖民地和附属地的影响而言,19世纪后期的扩张和古代罗马帝国的扩张完全不同。……新帝国主义的起源并不完全是经济性的:一个因素是,希望得到像在马耳他和新加坡那样的海军战略基地以加强国家安全;另一因素是,需要获得另外的人力来源,就如法国人在北非所做的那样。再一个因素是传教士的影响,他们在19世纪中特别活跃。这些传教士一直试图使土著皈依,他们有时受到土著的虐待,甚至被杀。最后,社会达尔文主义及其生存斗争和适者生存的学说的流行,自然会导致种族优势的观念和白人有“责任”统治世界上诸“劣等的”有色民族的观念。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反战和平运动兴起于19世纪,在美国、英国、法国相继成立了反战组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反战和平运动进一步发展,20世纪二三十年代掀起高潮。参加反战和平运动的有共产党人在内的政界人士、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如“国际妇女争取和平与自由联盟”的成员,遍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1927年,反帝大同盟成立,致力于领导反对帝国主义统治的斗争,支持民族自决和人民独立,爱因斯坦、宋庆龄等被选为名誉主席团成员。1936年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呼吁反对日、意、德法西斯的侵略,支援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人民的抗战。
——摘编自熊伟民《和平之声——20世纪反战反核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后期以来推动“新帝国主义”扩张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反战和平运动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这一运动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民族解放的作用。(8分)
7/7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