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检测1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单元综合检测1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6.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7 14:43:04

文档简介

单元综合检测(一)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建议用时:40分钟,总分:76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4·河北张家口一模)在考古发现的北方很多原始社会文化区域,包括陕北、晋北、内蒙古中南部等地区,其遗址大多有石砌城墙保护,且分布在河谷断崖上,形成时间正好与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时期(距今约8 000—3 000年)相吻合。据此推知,这一时期该区域(  )
A.生活呈现居无定所特征
B.华夏认同观念已然形成
C.早期农耕文明得到发展
D.区域之间文化交流有限
2.(2024·山东聊城三模)尧舜活动的晋南地区,出土了面积约300万平方米的陶寺都邑遗址,并在其中发现了已知最早的测日影、确定节气的天文观测设施和着意展示来自不同地区仪式用品的大型“王墓”。《尚书·尧典》对其亦有“协和万邦”“光被四表”等记载。这体现了,当时(  )
A.部落战争的频现 B.早期国家的萌芽
C.官僚体制的确立 D.多元格局的出现
3.(原创题)据《左传》等史籍记载,商之祖源自少昊部落之玄鸟氏,其因少昊赐“玄鸟”官名而为氏族之名。而随着时间推移,商之族源渐被忽视,商人转而附会“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人遂成神鸟之后。这反映出(  )
A.商人轻视历史文化传承
B.商朝统治体现神权色彩
C.玄鸟生商纯属神话传说
D.祖先崇拜深植商族社会
4.(2024·江苏南通一模)在西周文献中,周公这样的朝廷大臣被说成“勤劳于王家”,而作为王室家族总管的宰却被要求主管“王家内外”。百官的任命都要在王室宗庙前进行,他们往往由宰引导至周王处接受任职。这反映出当时(  )
A.原始民主传统仍有影响
B.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C.政权呈现家国同构特点
D.传统统治秩序走向瓦解
5.(2024·山东济宁三模)下表为商代甲骨文中的部分文字及其释义。它反映出商代(  )
甲骨文 现代文字 释义
幸 手铐之类的刑具
刖 锯断人一只脚的刑罚
圉 拘留犯人的监狱
A.贵族垄断司法权力 B.国家机器臻于完备
C.文明程度显著提升 D.社会矛盾渐趋激化
6.(2024·河北邯郸三模)西周盟誓的种类,包括建周过程中的战争动员盟誓、西周早期的分封册命盟誓和西周中晚期的诉讼判决盟誓等。此外,西周盟誓还形成了一套严格而复杂的程序,逐渐系统化、制度化。由此可见,西周的盟誓(  )
A.促进了宗法分封的形成
B.利于巩固和扩大周王朝的统治基础
C.确保了政治秩序的稳定
D.一定程度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完善
7.(2024·江苏南通检测)春秋时期齐国的青铜器皿,在山东出土不少,大致可见的趋势,齐器中的礼器越到晚期越少,日用品相对地日益增多;青铜器的器形与纹饰,也越来越多姿多彩。这一趋势反映(  )
A.青铜铸造技术逐渐成熟
B.儒家思想遭到了挑战
C.贵族等级秩序遭受冲击
D.文化的地方色彩增强
8.(2024·山东聊城三模)西周时,统治者提倡“敬天”“敬事上帝”,强调“四时致祭以常保天命”。但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敬鬼神而远之”,法家强调“敬上奉法”而不言“敬天”,庄子主张“时祀尽敬而不祈喜”。这一变化反映出,先秦诸子(  )
A.注重关注人世现实 B.沿袭西周天命思想
C.提倡融合百家精华 D.着意迎合诸侯需求
9.(2024·江西南昌模拟)春秋战国时期,管仲推行“官(管)山海”之策;李悝实施“平籴法”;商鞅主张“农战”,奖励农业生产,抑制工商业发展等。这反映了当时(  )
A.重农抑商已成为各国的共识
B.国家重视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
C.变法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D.社会转型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
10.(2024·辽宁沈阳三模)如图是商代绳纹灰陶甗(yǎn)。甗是古代蒸煮用的炊具,内分上下两层,中间有箅(bì)子,用以控制火候。《周礼》中记载箅孔之数常设为七,称为“七穿”。阴阳五行观念中火为阳,七为奇数与之相合,亦为正,故取“用火极限”之意。这体现了(  )
A.商代礼器象征着统治者的权威
B.先秦礼制渗透到社会生活各方面
C.古器物承载着一定的文化意义
D.生产力水平决定了食物烹饪方式
11.(2023·重庆二模)《史记·本纪》共十二篇,迄至秦朝分设了五帝、夏、殷、周、秦本纪以及秦始皇本纪共六篇。对于《秦本纪》和《秦始皇本纪》之置,后世有学者批评司马迁“自乱其例”,更多的则认为它体现了史家的“卓越见识”。司马迁的这一历史书写,重在(  )
A.理清王朝更替的世系
B.凸显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C.阐述成王败寇的道理
D.探寻秦亡汉兴的历史缘由
12.(2024·河北唐山模拟)秦朝修建了连通全国的道路网,其中有一条“直道”从咸阳出发,纵深960千米,直抵内蒙古腹地;栈道长达800千米,这条路的很多地方需要架设石桥,或者采用加固措施,用以越过或穿过高山,还有用木柱支撑于危岩深壑之上的木构道路。这(  )
A.体现出秦朝高超的国家治理能力
B.有利于加强各地的政治经济联系
C.稳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统治格局
D.为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奠定了基础
13.(2024·福建龙岩一模)西汉初年,游侠势力渗透到各个领域,一些游侠世家,勾结地方官,横行乡里,“人皆避之”。而汉武帝时期,游侠温恭谨信,大有君子退让之风。导致游侠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B.政府加强对经济统治
C.国家治国理念的改变 D.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
14.(2024·山东烟台一模)西汉前期,士农工商大都以追求财富和权欲作为动机;西汉后期,弥漫整个社会的功利思想逐渐淡化。这一变化缘于(  )
A.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B.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对外经济文化联系加强
D.社会主流思想发生改变
15.(原创题)汉宣帝时期大力推广官员“长任”制度,即官员(主要是郡国官员)有功抑或优异应升迁者,不轻易提调,而改予物质、精神之褒奖。如胶东相王成,“治有异等”,宣帝明诏褒奖,并增其俸禄为“中二千石”,赐爵关内侯;颍川太守黄霸,任八年,郡中大治,宣帝下诏称扬,“赐爵关内侯,黄金百斤,秩中二千石”。“长任”制度的推广(  )
A.提高了基层社会的治理能力
B.导致了政治运行成本的激增
C.促进了地方政局的持续稳定
D.助力了豪强势力的不断坐大
16.(2024·河北张家口一模)东汉初年,儒生们普遍认为“汉无圣帝”,自刘邦以后的皇帝没有一个是圣人。于是他们一面鼓吹皇帝应该尊孔以行王道,一面“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自己充当现实中“王者”的替身。这反映出当时(  )
A.社会主流观念发生变化
B.儒学思想地位的衰微
C.儒家社会责任意识增强
D.皇权崇拜思想的加深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7题16分,第18题12分,共28分。
17.(2024·江西九江二模)周公形象的变迁(16分)
材料
周朝 禽簋(现存的青铜器)铭文载:(成)王伐盖(奄)侯(意指东征),周公谋(出谋划策)
战国 《孟子》:“禹恶旨酒而好善言。汤执中,立贤无方。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武王不泄迩,不忘远。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
汉朝 贾谊在《新书·礼容语下》:“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任意两则史料的史料价值。(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西周到西汉不同时期周公形象发生的变化,并分析西汉时期周公地位变化的影响。(8分)
18.(2024·北京顺义模拟)阿房宫(12分)
阿房宫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郊15公里处,咸阳市东南15公里处,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被誉为“天下第一宫”。
材料一 《史记》记载,秦始皇末年,“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项羽进入咸阳后,“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材料二 中晚唐诗人杜牧撰《阿房宫赋》中说:“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因此赋流传,秦修建阿房宫而速亡成为人们关于秦朝的一种历史记忆。
材料三 当代考古学者试图寻找阿房宫建筑群的遗迹,只在相当于《史记》所记阿房宫前殿的位置,发现了夯筑过的地基和东西北三侧的围墙,专家就此大胆地推测,阿房宫的所有工程只有前殿建成了台基,其他工程尚未动工,阿房宫没有建成。并且通过“地毯式”的全面勘探后,却根本找不到红烧土、木炭等表明此处曾被大火焚烧的痕迹。
辨析和考证上述材料,并以秦朝暴政而亡为视角描述阿房宫的兴废过程。
6/6单元综合检测(一)
1.C [根据材料“北方很多原始社会文化区域”“形成时间正好与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时期(距今约8 000—3 000年)相吻合”及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开始从事原始农业,气候温暖时期有利于农业发展,农业的发展为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奠定经济基础,推动了北方原始社会区域文明的发展,故选C项;根据材料“距今约8 000—3 000年”可知,此时期处于新石器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伴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人类进入定居时期,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期为周边民族所认同,逐渐形成华夏认同观念,排除B项;根据材料“陕北、晋北、内蒙古中南部等地区,其遗址大多有石砌城墙保护”可知,北方地区的原始社会文化具有相似性,体现了区域之间的文明交流,排除D项。]
2.B [由材料“最早的测日影、确定节气的天文观测设施”“大型‘王墓’”可知,天文观测设施体现出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大型王墓体现出阶级差别,说明当时出现了早期国家的萌芽,故选B项;材料没有关于战争的信息,无法得出战争频现的结论,排除A项;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了官僚政治,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只有一个遗址,不能体现出多元格局,排除D项。]
3.D [据史籍记载,商人之祖源自上古部落的氏族名,而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商人将自己的祖先与神秘的动物“玄鸟”附会在一起,用以体现祖先的伟大和不凡,这是祖先崇拜的表现,故选D项;“商人轻视历史文化传承”材料不能体现,排除A项;材料叙述的是商族的来源,而不是商朝的统治特色,排除B项;由材料可知,商人附会的“玄鸟”之名是有真实来源的,只是后来其原本之意被改变了,所以玄鸟生商并非纯属神话传说,排除C项。]
4.C [根据材料“‘勤劳于王家’……任命都要在王室宗庙”可知,西周官员任命需要在代表宗族的宗庙前进行,而且仪式由王室家族总管引领主持,这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征,故选C项;原始民主传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君主的权力受到制约,材料只提到官员任命的程序,无法说明原始民主传统的影响,排除A项;“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强调的是周王的权力并不是至高无上的,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传统统治秩序走向瓦解”不符合西周的时代特征,排除D项。]
5.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旧的氏族体制的生产关系已经不能应对,对此,奴隶制文明的生产关系加以调整,建立在这一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包括法律、监狱等国家统治工具出现,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商、西周的法律不成熟,没有成文法,刑罚与刑法相混淆,治理国家主要依靠礼而不是法,根据材料并不能得出贵族垄断司法权力这一结论,排除A项;夏、商、西周都处于早期国家,早期国家的国家机器不可能一蹴而就,政府组织应该是根据需要逐步形成的,商和西周的中央都没有明确的政府机构,B项史实错误,排除;社会矛盾是指社会各阶级或阶层基于不同的利益关系或财产分配关系所产生的种种冲突和不和谐现象,单凭甲骨文的部分文字,不能得出“激化”的结论,排除D项。]
6.B [根据题干“建周过程中的战争动员盟誓”“西周早期的分封册命盟誓”“西周中晚期的诉讼判决盟誓”“还形成了一套严格而复杂的程序,逐渐系统化、制度化”可知,西周的盟誓加强了周王室与各地诸侯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周王朝的统治基础,故选B项;据题干所述及的诸多盟誓内容(“战争动员”“分封册命”“诉讼判决”等)可知,其所述内容与“分封制”“宗法制”的“形成”没有关系,排除A项;根据题干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诸多盟誓有利于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但是并不能扩大为“确保”,排除C项;在西周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制”,排除D项。]
7.C [根据材料“礼器……多姿多彩”可知,山东出土的春秋青铜器,礼器减少,日用品增多,器形与纹饰越来越多姿多彩,反映出礼乐制度走向瓦解,贵族等级秩序遭受冲击,故选C项;“青铜器的器形……多彩”强调社会发展的世俗化倾向,与青铜铸造技术逐渐成熟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与儒家思想对立的观点和主张,得不出“遭到了挑战”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礼乐淡化,并非山东地区文化色彩增强,排除D项。]
8.A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统治者强调敬天,但是春秋战国时期淡化敬天,反映了在大动荡时期诸子主张回归现实,淡化神秘色彩,故选A项;先秦诸子淡化天命思想,而不是沿袭,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儒家、法家、道家的不同主张,未涉及思想的融合,排除C项;材料中只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的主张,没有诸侯需求的信息,排除D项。]
9.B [管仲“官(管)山海”之策,主张由国家垄断自然资源开采;李悝的“平籴法”,实行政府收售粮食以调节粮价;商鞅的“农战”,主张奖励农业生产,抑制工商业发展等,这些均反映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控制,故选B项;“官(管)山海”“平籴法”未涉及重农抑商,故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经济发展的情况,且管仲所在的春秋时期尚未建立封建经济模式,故排除C项;商鞅实行抑制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故排除D项。]
10.C [题干“箅孔之数常设为七……故取‘用火极限’之意”,表明古器物承载着一定的文化意义,故选C项;根据题干“甗是古代蒸煮用的炊具”可知,甗是生活用具而非礼器,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作为生活使用的器物蕴含着文化意义,未涉及礼制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生产力水平决定了食物烹饪方式”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D项。]
11.B [本纪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司马迁在《秦本纪》之外又撰写《秦始皇本纪》,以《秦本纪》详载秦由僻居西方的小国,由于历代有作为君主的苦心经营,奠定了建立帝业的基础,又以《秦始皇本纪》记载中国统一局面的出现,深刻地总结秦朝结束分立局面的巨大功绩,B项正确;材料论述的是对于《秦本纪》和《秦始皇本纪》之置,重点不是理清王朝更替的世系,排除A项;司马迁的《史记》改变了“成王败寇”的思维定式,不以成败论英雄,敢于为失败者树碑立传(如《项羽本纪》),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汉兴缘由,排除D项。]
12.B [秦朝这些道路的修建极大地便利了全国各地的交通,无论是政治信息的传递,还是商业贸易的往来,都得到了极大的便利,有利于加强各地的政治经济联系,B项正确;交通网的形成体现了秦朝雄厚的物质实力和修筑道路的能力,而国家治理更侧重的是政治方面,排除A项;秦朝二世而亡,并未因为交通网的形成而巩固统治,排除C项;这些道路是在设立郡、县之前还是之后修筑的,材料没有说明,排除D项。]
13.C [根据材料“游侠……勾结地方官,横行乡里”“游侠温恭谨信,大有君子退让之风”可知,西汉初年,游侠横行乡里,强势霸道,汉武帝时期的游侠温恭谨信,大有君子之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汉武帝时期由“无为”到“有为”,打击游侠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和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有关,是国家治国理念改变的结果,故选C项;西汉初年,社会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与汉武帝时期游侠的变化无关,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政府加强对经济统治主要表现为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与材料中游侠的变化不符,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材料中游侠变化涉及的是地方治理,排除D项。]
14.D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前期,由于经济恢复发展的需要,政府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士农工商大都追求财富和权力。但是西汉后期,儒学逐渐成为正统思想,道德伦理观念影响增多,社会的功利思想逐渐淡化,故选D项;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符合西汉前期的状况,但不符合后期的状况,排除A项;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是基本国策,对功利思想的变化影响不大,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引起功利思想变化的因素,与对外交往不相关,排除C项。]
15.C [由材料信息“官员(主要是郡国官员)有功抑或优异应升迁者,不轻易提调,而改予物质、精神之褒奖”可知,汉宣帝时期,对于治理成绩比较好的地方官员,并不轻易的提调,只是给予经济和精神方面的奖励,这有利于这些优秀官员在当地持续地实施良政,从而维护地方政局的稳定,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地方官员的治理,与基层社会的治理能力无关,排除A项;优秀官员毕竟是少数,给予其经济奖励并不会导致政治运行成本激增,排除B项;地方官员并不是豪强势力,排除D项。]
16.C [根据材料“‘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充当现实中‘王者’的替身”可知,汉代儒生积极追求政治理想,体现出强烈的担当精神,说明当时儒家的社会意识增强,故选C项;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社会主流观念就已经发生变化,与材料时间东汉初年不符,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汉时期,儒家思想的地位有所强化,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东汉初年儒家思想地位并没有衰微,排除B项;根据材料“儒生们普遍认为‘汉无圣帝’,自刘邦以后的皇帝没有一个是圣人”可知,儒生们并不崇拜皇权,强调自身是“现实中‘王者’的替身”,排除D项。]
17.(1)青铜器上的铭文提供了关于周公实际活动的第一手资料,记载了周公在成王东征时的出谋划策,这为我们了解周公在西周初期的政治和军事活动提供了直接证据。《孟子》作为文献史料成书于战国时期,与周公的时代相隔较远,它从儒家思想的角度对周公进行了评价,这则史料对于我们理解周公在后世儒家文化中的影响和地位具有重要意义。《新书·礼容语下》作为文献史料产生于汉朝,与周公的时代相隔较远,贾谊作为汉代的儒家学者,认为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这则史料可以为我们研究周公、贾谊以及汉代社会思想提供重要的参考。(任答其中两个即可)(8分)
(2)变化:从西周到西汉不同时期,周公形象发生了显著变化。在西周时期,周公主要以摄政辅佐成王、平定及经营东方的政治家、军事家形象出现。到了战国时期,儒家学者开始将周公视为儒家思想的典范,强调他的道德品质和政治智慧。到了汉朝,周公的形象进一步被神化,被视为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的圣人。影响:提高了周公在历史上的地位,使他成为后世儒家学者推崇的典范;周公地位的提升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政治哲学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8分)
18.史料考证:《史记》是二手史料,但因其所处年代与秦朝相近,且司马迁著书过程较为严谨,可信度较高,其认为阿房宫没有建成;杜牧的《阿房宫赋》是文学作品,且唐距秦时间久远,其作品能侧面反映出秦朝灭亡的原因,但不能完全证明阿房宫的存在与否;考古发现一般价值较高,但时间久远加上技术原因也会影响判断,一般需要与文字史料相互印证,当代考古学者依据《史记》记载进行勘探,得出结论,可信度较高。(6分)
秦朝暴政而亡: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刑法严酷,徭役沉重,人民生活困苦,秦始皇时期由于其威势影响,兴建大规模工程,民众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秦始皇去世之后,秦朝依然奉行严酷的治国理念,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最终灭亡,阿房宫也未建成。(6分)
5/5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