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检测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单元综合检测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7 14:43:04

文档简介

单元综合检测(二)
1.B [由材料“带去了当时最先进的农耕技术”“任用当地土著治理地方”可知,诸葛亮设立云南郡,改进了云南地区的农业技术,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故选B项;北方的战争与动荡加速北方少数民族南迁,材料并未提及,排除A项;开创先河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时期,排除D项。]
2.D [根据材料“南朝时期扬州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取得进步”“迅速发展”“得到发展……日渐繁荣”可知,南朝时期扬州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发展,说明当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故选D项。]
3.B [根据材料“对大臣朝见有明确礼制规定……‘亏法违典’行为”可知,东晋时期大臣朝见皇帝有明确的礼制规定,借故不朝有违典制,会被弹劾,体现了东晋时期礼制在执行中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故选B项;材料信息仅反映尚书令对丞相的弹劾,不能体现相互制约,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弹劾,未说明弹劾的结果,体现不出相权严重削弱,排除C项;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是最重要的变化,但材料体现的是礼制在执行中出现了一定的强制力,礼制并非法律,说明不了法律的特点,排除D项。]
4.C 5.A 6.B 7.B 8.C 9.C
10.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地方行政官中选拔监察御史,且选拔具有地方工作经验、工作能力突出的人才,体现了政府注重监察官的工作能力,故选C项;唐朝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主要与节度使的设置有关,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监察官员的选拔,而非控制地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监察权被行政干预的信息,排除D项。]
11.C [中晚唐时,南方籍贯的进士人数与北方籍贯的进士人数相差不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晚唐时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南方经济得到发展,南北经济逐渐均衡发展,为文化发展奠定基础,C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南北各自的进士人数,没有体现不同民族间的交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科举制度的完善,排除B项;进士籍贯与经商环境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
12.C [根据材料信息“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玉帐牙旗得上游,安危须共主君忧”可知,这些文人虽然服务于藩镇,但却时刻想着“恢复大唐荣光”,体现出他们“曲线兴唐”的理想,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这些文人是否为生活所迫,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这些文人“忧心激愤朝廷腐暗”,排除B项;“才志难抒叹息平生”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
13.D [根据材料可知,王戎认为妻子称其为卿不合礼教,但妻子却认为夫妻相亲相爱,应免去礼法的客套;王广之妻在丈夫对其揶揄时,也主动予以反击,这反映出当时部分女性打破封建纲常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现象,D项正确。]
14.C 15.C
16.C [根据材料可知,唐代的音乐中有很多是改编自少数民族的音乐,这体现了唐代文化的兼容并包,C项正确;“外来文化是当时主流”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三教合一,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唐代音乐的来源,而非形式多样,排除D项。]
17.示例
观点:隋唐时期,中国成为东亚文化经济与政治秩序的中心。(2分)
阐释:隋唐是封建大一统王朝进一步发展时期。尽管隋短暂而亡,但在经济、政治等方面为唐的繁荣奠定基础。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唐代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国力达到顶峰。
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解除突厥威胁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文成公主入藏加强了唐朝和吐蕃的联系,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等,有利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唐朝实行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通过海陆丝绸之路,对外交往的国家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与欧洲、非洲也有往来,范围之广,历史少见。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在制度建设、佛教、文字、建筑等方面,唐对周边国家产生巨大影响;唐朝后期,不少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阿拉伯人传播文化。(8分)
综上,唐朝强大的国力和特有的文化对周边国家具有强大吸引力,隋唐时期,中国成为东亚文化经济与政治秩序的中心,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2分)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其他观点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8.(1)价值:史料一是曹操撰写的文本,属于一手史料,可用于研究曹操的治国思想和文学造诣。史料二是史书中的内容,属于二手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可用于研究曹操的用人思想(知人善用)。史料三属于二手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可用于研究曹操的宗教思想。(6分)
(2)变化:由帝王形象转变为臣子形象;由褒奖为主转变为褒贬结合。原因:巩固统治秩序和维护专制皇权的现实需要;儒家封建伦理纲常的复兴;藩镇势力崛起,士子入仕选择的扩大。(8分)
3/3单元综合检测(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建议用时:40分钟,总分:74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3·江苏南通模拟)诸葛亮平定南中后设立云南郡,派官员进行管理,他们带去了当时最先进的农耕技术。蜀汉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任用当地土著治理地方。这些措施(  )
A.加速北方少数民族南迁
B.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C.开创了中央管理云南的先河
D.稳固了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
2.(2024·广东肇庆一模)
南朝时期扬州地区经济发展情况
产业 经济发展情况
农业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取得进步,劳动力数量增加,大量兴修水利和围垦湖田
手工业 造纸业、炼钢业迅速发展;“三吴”地区成为青瓷主要产地
商业 内河和海外贸易得到发展,城市商品经济日渐繁荣
上表可用于说明当时(  )
A.劳作方式发生变化  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3.(2024·江苏盐城模拟)东晋朝廷对大臣朝见有明确礼制规定,借故不朝是一种“亏法违典”行为。成帝时,丞相王导“称疾不朝,而私送车骑将军郗鉴”。尚书令卞壸弹劾其“亏法从私,无大臣之节”,要求将其免官。这一事件说明,当时(  )
A.三省形成制约机制 B.礼制具有强制性
C.相权受到严重削弱 D.法律偏向于儒学
4.(2024·安徽皖东名校检测)下表反映了两汉时期南方三个区域的郡数、户数等信息。由此推论正确的是(  )
区域 面积(平 方公里) 郡数 西汉户数 东汉户数 户数 增长率
太湖流域 28万 3 330 849 423 763 28.08%
赣江流域 16万 1 67 462 406 496 502.56%
湘江流域 21万 4 126 858 649 833 412.25%
A.太湖流域长期是汉代南方人口中心
B.中央政权未实现对赣江流域的管控
C.汉代长江中游经济发展要快于下游
D.湘江流域户数多体现经济重心南移
5.(2024·重庆缙云教育联盟检测)南朝梁武帝即位之初便组建治礼机构,该机构历时11年制定出涵盖国家、社会和人民生活的礼仪体系。梁武帝还修建了很多寺庙,其中有两座以其父母命名,他每月都亲自去祭拜。这说明(  )
A.梁武帝倡导儒家思想 B.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C.南朝时三教合归于儒 D.五代时期社会动荡
6.(2024·安徽淮北一模)北魏孝文帝时形成了结合本民族传统和汉制的新官方礼制体系,孝文帝还颁布诏书,要求“结合本民族传统和汉制……党里之内,推贤而长者,教其里人,父慈、子孝、兄友、弟顺、夫和、妻柔”。这说明,孝文帝礼制改革旨在(  )
A.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 B.确保统治秩序的稳定
C.实现汉晋体制的回归 D.借礼教加强民族交融
7.(2024·安徽蚌埠三模)隋唐以前,端午节习俗南北有异,南方赛龙舟吃粽子,北方禁火佩戴百索绶带(辟邪彩带)。至唐则立法规定端午放假一天,食粽和佩戴百索绶带渐为全国固定习俗。这种变化说明唐代(  )
A.端午节习俗源于官方
B.国家统一助推文化认同
C.南北文化习俗趋向固定
D.传统习俗迎合市民生活
8.(2024·安徽芜湖二模)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唐睿宗时始设节度使,到玄宗天宝年间,从西北到东北共设八个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将原本只存在于边地的军镇又扩展到内地。这一变化(  )
A.说明边疆与内地联系的加强
B.促进了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
C.是迫于当时国内形势的需要
D.保证了唐朝的长治久安
9.(2024·山东潍坊三模)下表是史书中关于唐朝与少数民族绢马贸易的记载。据此可认定,当时(  )
出处 记载
《全唐文》 国家旧与突厥和好之时,蕃汉非常快活,甲兵休息,互市交通,国家买突厥马羊,突厥将国家彩帛,彼此丰足,皆有便宜
《新唐书》 时回纥有助收西京功,代宗厚遇之,与中国(唐朝)婚姻,岁送马十万匹,酬以缣帛百余万匹,而中国财力屈竭,岁负马价
A.丝路通畅便利商品交流
B.国家强化对官员的控制
C.政府主导开展绢马贸易
D.民间贸易受到严格限制
10.(2024·河北保定一模)唐代从县级的丞、尉及主簿中选任为监察御史的有几十人之多,有时县令、丞、主簿一类的官员因政绩优异而被越级提拔,直接担任殿中侍御史职务。据此可知,唐朝(  )
A.出现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
B.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
C.政府注重监察官的工作能力
D.监察权受到行政干预
11.(2024·湖北宜昌二模)据记载,中晚唐时籍贯可考的进士共470人,其中籍贯在北方五道的共245人,在南方五道的有225人。这一分布情况缘于(  )
A.南北民族交融加强 B.科举制度的完善
C.南北经济趋向均衡 D.经商环境的变迁
12.(原创题)晚唐藩镇有权自行征辟幕府,不少文人名士都曾委身其中。如杜牧曾在江西、淮南等节度使幕府中做了十年幕僚,其在《郡斋独酌》诗中自抒理想曰:“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李商隐亦在多处节度使幕府中任职,其有诗曰:“玉帐牙旗得上游,安危须共主君忧。”此现象体现出这些文人(  )
A.迫于生计从戎立功 B.忧心激愤朝廷腐暗
C.入幕以图曲线兴唐 D.才志难抒叹息平生
13.(2024·安徽合肥三模)如表为南朝时期文学作品《世说新语》中两则关于女性的故事。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
故事 内容
一 王戎之妻常称王戎为“卿”。王戎曰:“妇人卿婿,于礼为不敬,后勿复尔。”妇曰:“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遂恒听之
二 王广娶诸葛诞女,进入新房后,对妻子说:“新妇神色卑下,殊不似公休(诸葛诞)。”妇曰:“大丈夫不能仿佛彦云(广父王凌,魏晋时代的重臣),而令妇人比踪英杰!”
A.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B.社会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
C.社会主流思想出现异变
D.部分女性崇尚率真注重自我
14.(2024·辽宁辽阳二模)中唐时期的官员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古文运动,他们提出“载道”“明道”的口号,提倡学古文,习古道;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特别重视作家的品德修养。韩愈说,“学古道而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可见,这场古文运动(  )
A.推动了唐诗的繁荣 B.存在薄古非今弊病
C.意图复兴传统儒学 D.赋予文学教化功能
15.(2024·广东深圳模拟)如表记述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记载 出处
顷年,在广州番坊(外国客商居住地),献食,多用糖蜜、脑麝,有鱼俎,虽甘香而腥臭自若也 (唐)《投荒杂录》
波斯枣,广州郭内见其树……(刘)恂曾于藩(通“番”)酋家,食本国将来者,色类沙糖,皮肉软烂。饵之,及火烁水蒸之味也 (唐)《岭表录异》
A.外国的饮食文化影响深远
B.广东具有开放包容的特点
C.中外交流丰富了食品文化
D.岭南对域外饮食利用性强
16.(2024·广东肇庆二模)据统计,《教坊记》中唐代325首曲名中,天宝末年改名的“胡乐”占到了近1/3,如沙陀调“龟兹佛曲改为金华洞真”等。这一现象凸显了(  )
A.外来文化是当时主流
B.三教合一影响文化选择
C.唐代文化的兼容并包
D.唐代音乐形式丰富多彩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共26分。
17.(2024·贵州贵阳模拟)阅读材料,完成要求。(12分)
材料 隋唐的中国是一个庞大国际网络的核心部分,中国以其文化与经济的优势支持了军事活动,一度将北边游牧民族压服,形成一个无可匹敌的大帝国。经由羁縻州府结合……经由册封制度吸纳邻近国家依附于帝国体制。然而,更外一层则是吐蕃及回纥一类独立的势力,时友时敌,和战不定。以中国为首的东亚世界,与先后由波斯、大食为核心的中亚及西亚,在中亚颇多接触,国际上也以远交近攻的策略,发展为多角的关系……中古时期前半段,中国是内敛的,于积累足够的文化与经济能量后,在中古后半段,中国是开张的,遂成为东亚文化经济与政治秩序的中心。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并予以阐释。(要求:观点合理,逻辑清晰,史实准确)
18.(2024·辽宁大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内容 出处
史料一 丧乱已来,十有五年,后生者不见仁义礼让之风,吾甚伤之。其令郡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庶几先王之道不废,而有以益于天下 曹操《建学令》
史料二 太祖遣都护曹洪平下辩,使(辛)毗与曹休参之,令曰:“昔高祖贪财好色,而良、平匡其过失。今佐治(辛毗)、文烈(曹休)忧不轻矣” 西晋陈寿《三国志》
史料三 神仙之书,道家之言,乃云传说上为辰尾宿,岁星降为东方朔……其为虚妄,甚矣哉……世有方士,吾王悉所招致……岂复欲观神仙于瀛洲,求安期于边海,释金辂而履云舆,弃文骥而求飞龙哉 曹植 《辩道论》
材料二 唐太宗时,魏征在《理狱听谏疏》中称:“臣闻尧有敢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上下无私,君臣合德者也。魏武帝云:‘有德之君,乐闻逆耳之言,犯颜之诤。’”唐太宗在《祭魏太祖文》中写道:“帝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于往代。”盛唐时期关于曹操的诗歌中,也多为文人对魏武帝的凭吊,如张说的“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自中唐起,许多作家开始将藩镇权贵比为曹操或用臣子与曹操对比,如:刘长卿“西征开幕府,早晚用陈琳”(《送崔载华、张起之闽中》),将闽中的长官比为曹操,将友人比作陈琳;元稹的“刘虞不敢作天子,曹瞒篡乱从此始”(《董逃行》),则将同属东汉末年的名臣刘虞与曹操做了对比。
——摘编自高子倩《中唐曹操形象“臣僚化”新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三则史料对研究曹操的价值。(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唐以来曹操形象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8分)
6/6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