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检测(三)
1.A [根据材料“统治者限制宗室权势……没有酿成大乱”可知,宋统治者采取种种措施限制宗室的权势,是为了防止宗室权势过大造成内乱,威胁皇权,确保皇帝独尊地位,故选A项;材料强调统治者限制宗室权势防止内乱,与稳定文人士大夫阶层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宋朝通过派文官出任知州,设诸路转运司管理财政等方式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防止出现分裂割据,与限制宗室无关,排除C项;限制宗室权势属于政治措施,“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2.A 3.C 4.D 5.C 6.D
7.D [根据题干“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及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建立后,采取多种措施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这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选D项;题干述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中枢机构权力”无关,排除A项;题干“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能够体现北宋政府的“崇文”方针,但是题干并没有体现出“抑武”方针,排除B项;题干所述措施增加了地方财政开支,如“定期更换驻地”,而不是“节约”,排除C项。]
8.A [范仲淹和王安石都是北宋时期的改革家,他们对于商业的言论都是希望通过理财实现国家富强。根据“大国之善为术者,不惜其利而诱大商。此与商贾共利、取少而致多之术也”可知,欧阳修认为商业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也是为了国家富强着想。所以他们的相似主张都是重商富国,A项正确;他们的主张是重商以富国,而不是为了与商争利和以商富民,排除B、C两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农业的内容,不能说明农商并重,排除D项。]
9.B [由材料信息“以本国音自度曲。盖言临御久,春秋高,渺然思国家基绪之重,万世无穷之托”可以看出,金代“本曲”是女真本民族的乐曲,有维系民族意识的作用,B项正确;材料并未说明只有外交场合才能使用“本曲”,故不能说明其是外交场合专用礼乐,排除A项;“本曲”是女真本民族乐曲,体现不出文化交融,排除C项;由“不仅包括‘本朝乐曲’,也包括女真人的狩猎舞、萨满舞、鹧鸪曲以及宫廷乐舞等多种形式”可知,本曲并非主要是宗室宫廷所创,排除D项。]
10.C 11.D 12.D 13.A
14.B [由“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可知,王阳明认为“良知”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具有世界本体意义,故选B项;孟子认为良知是人所具有的“不虑而知”的先验性道德直觉,而王阳明在此基础上将之上升为世界万物的本原,这不是回归先秦儒学传统,而是对其创新与发展,排除A项;阳明心学的“良知”强调人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所以是对儒家伦理道德的提倡和发扬,而不是摒除其伦理性,排除C项;阳明心学的“良知”强调人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人内心所具有的“良知”是世界万物的本原,这具有唯心主义色彩,而不是唯物主义色彩,排除D项。]
15.D [根据材料“半路听说太祖(赵匡胤)登基,笑着说:‘天下于是定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文献和笔记小说在记述历史事件时,往往会受作者主观意识、时代背景或传闻的影响,而对历史事件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或改编。材料中的记述带有对宋太祖的吹捧之嫌,传达出宋朝建立顺应天道民心之意,一定程度上有意遮蔽真实历史,故选D项;原文中的记述虽然可能有一定的夸张,但并未表现出明显的神话色彩,它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而不是神话,排除A项;陈抟听说赵匡胤登基后选择隐退,更多表现的是他对时局的洞察和对个人命运的抉择(特别是表达出对赵匡胤的信服和认同),且这一记述并不是为了讥讽五代十国的社会乱局,排除B项;材料中的故事并不是为了增强文学作品的可读性而编写的,排除C项。]
16.A [表格中元杂剧的女性形象体现了反对封建思想束缚、争取婚姻自由、维护女性权益等,这反映了市井娱乐的需求,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社会矛盾的激化,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舞台艺术,排除C项;材料中的女性形象无法直接体现现实中女性地位的改变,排除D项。]
17.(1)政权:契丹族建立的辽。
依据:辽与北宋长期对峙;雄州、霸州、安肃军位于宋辽边界附近;宋辽和议发生在宋真宗景德年间。(6分)
(2)变化:从没有正式场所和管理机构、边境贸易时开时闭,到设置管理机构和固定场所。
因素:边地稳定与当地人民的生活需要;维护双方友好关系(澶渊之盟的缔结、宋辽停战议和);弥补双方物资不足。(6分)
18.(1)赦书传递频次较高;传递制度系统严密;传递速度快;传递范围广泛;传递有严格的礼仪程序。(8分)
(2)文书运行是古代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如秦朝通过统一文字规范了行政文书,提高了中央政令传达的准确性,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同类型文书传递方式和要求体现治理的层级性与权威性,如:古代皇帝发出的命令根据不同的对象,可分为诏书、敕令、制书等。总之,文书运行反映着当时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政策与措施,是研究古代国家治理的重要依据。(6分)
3/3单元综合检测(三)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建议用时:40分钟,总分:74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4·山东济宁检测)宋朝建立后,统治者限制宗室权势,“有宋一代宗室在朝者少,与唐代名臣多出宗室明显不同”。宋代皇位继承虽生波折,但始终没有酿成大乱。宋代理学家程颐将“无内乱”列为“本朝有超越古今者五事”之首。宋统治者限制宗室旨在( )
A.确保皇帝独尊地位 B.稳定文人士大夫阶层
C.防止出现分裂割据 D.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2.(2024·安徽黄山一模)宋代《方舆胜览》载:“成都古蚕丛之国,其民重蚕事。”而同时代的《茅亭客话》则记载了成都新繁县李氏“家养蚕甚多,将成,值桑大贵,遂不终饲而埋之,鬻其桑叶,大获其利……”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
A.商业经营的灵活性 B.人地矛盾较为突出
C.丝织业已走向衰落 D.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3.(2024·福建厦门二模)两宋时期实行宰相“当笔”制度,由宰相们每日轮值“当笔”,处理政务并负主要责任;当笔宰相批示后,正式文书须待所有宰执共同审议、签署方能生效。该制度( )
A.孕育了票拟制度 B.降低了行政效率
C.增强了分工协作 D.制约了专制皇权
4.(2024·山东淄博三模)“趋时贵书”为北宋前期书坛上普遍存在的现象。学书者直接取法今人,效仿考官或朝廷权臣的书法,形成了诸如“院体”之类的书法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缘于( )
A.书法艺术成熟 B.贵族政治发展
C.商品经济繁荣 D.崇文抑武国策
5.(2024·天一大联考阶段测试)蹴鞠运动在我国由来已久,白居易在《洛桥寒食日作十韵》中就描写了洛阳市区“上苑”“中桥”一带市民蹴鞠的情形;宋代《东京梦华录》中亦有“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击丸蹴鞠,踏索上竿”的记载。据此可知( )
A.蹴鞠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欢迎
B.唐宋时期社会风气相对开放
C.体育活动丰富文学创作题材
D.经济发展助推市民文学进步
6.(2024·江西鹰潭一模)如图为河北宣化下八里1号张世卿(辽)墓的《备茶图》,壁画细致描绘了所用到的茶具,并展示了备茶的情景,一个老者左手托着黑色的茶盏,右手持茶匙拨动盏中的茶沫,另外一个人手里拿着黄色汤瓶为老者点茶,具备了宋代点茶法中的基本特征。该图说明( )
A.宋朝农耕文明的优越性
B.辽宋友好往来交融互鉴
C.文化交流利于人们生活
D.辽地茶文化深受宋影响
7.(2024·江西新八校联考)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随后由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并且定期更换驻地。这些举措意在( )
A.分散中枢机构权力 B.实施崇文抑武方针
C.节约地方财政开支 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8.(2024·山东日照二模)如表为北宋政治家有关商业的部分言论。据此判断,他们的相似主张是( )
范仲淹 “有逐处富实之家,不为商旅者,必须以利劝之……一万贯者与上佐官,三万者京官致仕”
欧阳修 “夺商之谋益深,则为国之利益损。”“大国之善为术者,不惜其利而诱大商。此与商贾共利、取少而致多之术也”
王安石 “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夫聚天下之众者,莫如财”
A.重商富国 B.与商争利
C.以商富民 D.农商并重
9.(原创题)金代“本曲”泛指女真音乐,不仅包括“本朝乐曲”,也包括女真人的狩猎舞、萨满舞、鹧鸪曲以及宫廷乐舞等多种形式。《金史·乐志》载:“(世宗二十八年)三月丁酉朔,万春节,宋、高丽、夏遣使来贺……上欢甚,以本国音自度曲。盖言临御久,春秋高,渺然思国家基绪之重,万世无穷之托。”由此可见,“本曲”( )
A.是外交场合专用礼乐 B.有维系民族意识作用
C.体现了文化交融成果 D.主要为宗室宫廷所创
10.(2024·河南青桐鸣联考)宋代,李唐《采薇图》表彰士人气节,无名氏《折槛图》讴歌直言极谏,园林艺术则通过构筑“孔颜乐处”,意图实现“不以轩冕肆其欲,不以山林丧其节”。这些现象( )
A.丰富了传统儒学的基本内涵
B.推动社会核心价值观发生嬗变
C.体现了对理想化人格的追求
D.表明意境和笔墨情趣受到关注
11.(2024·湖南三湘名校教育联盟联考)据下表能够推断出,宋代( )
宋代史料中关于宋代租佃关系的部分记述
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 苏轼《苏轼文集》
主户常若(苦)无客,今岁流移至者,争欲得之,借贷种子,与夫室庐牛具之属,其费动百千计,例不取息 薛季宣《艮斋先生薛常州浪语集》
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获间,借贷赒(周)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 徐松《宋会要辑稿》
A.社会的阶层流动性较大
B.佃农租赋负担显著减轻
C.土地兼并问题日益严重
D.租佃制优化了资源配置
12.(2024·福建南平三模)如表是元朝科场政治议题及考生对策情况统计(部分)。据表可知,元朝( )
科次 议题 考生 对策
延祐元年(1314年)江浙乡试 冗官 方希愿 严吏部之选法,重宪臣之事权
吏治 黄溍 推广教化
延祐二年(1315年)会试 冗官 杨宗瑞 严其赏罚
延祐四年(1317年)江浙乡试 吏治 沈云超 加强监察
后至元元年(1335年)江西乡试 用人 李廉 考试任命吏员
吏治 涂溍生 提高俸禄,以养其廉也
A.科考专注热门政治话题
B.官府有效推动人事改革
C.着力拓宽官员选拔路径
D.士人借助科举平台议政
13.(2024·湖南娄底三模)宋初先后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司分既异、各自为政;元朝的行省实行一署多员(一署指行省督政区的官署只有一个,多员指一个行省官署由丞相、平章等六七位官员组成)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这一变化( )
A.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B.保障了国家政令畅通
C.客观上加强了中央集权
D.埋下社会危机的隐患
14.(2024·重庆三模)学界普遍认为,阳明心学的“良知”出于《孟子》。孟子将良知定义为人所具有的“不虑而知”的先验性道德直觉。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是造化的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由此可知,心学体系之“良知”( )
A.回归到先秦儒学传统
B.具有世界本体意义
C.摒除了儒学的伦理性
D.具有唯物主义色彩
15.(2024·江西重点中学联考)北宋的笔记小说《邵氏闻见录》中记载,五代时陈抟有大志,曾经纠集数百人打算趁着天下大乱攻占汴州,半路听说太祖(赵匡胤)登基,笑着说:“天下于是定矣。”便隐入华山为道士。小说中的这一记述( )
A.夸大其词并明显具有神话色彩
B.讥讽五代十国时期的社会乱局
C.有利于增强文学作品的可读性
D.一定程度上有意遮蔽真实历史
16.(2024·河北高三大数据调研)如表为元杂剧中部分女性形象。这些形象的塑造反映了( )
剧名 女性形象
《墙头马上》 李家千金身为大家闺秀,却与在墙头一见倾心的裴少俊月夜私会
《西厢记》 崔莺莺本与表兄郑恒有婚约,但在寺中遇到情投意合的张生时,她没有顾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弃郑嫁张
《赵盼儿风月救风尘》 赵盼儿为解救失足落入火坑的好姐妹宋引章,勇敢地智斗贪财好色的周舍
A.市井娱乐的需求 B.社会矛盾的激化
C.舞台艺术的成熟 D.女性地位的提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共26分。
17.(2024·河北保定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违者论罪……在太祖时,虽听缘边市易,而未有官署。太平兴国二年,始令镇、易、雄、霸、沧州各置榷务,辇香药、犀象及茶与交易。……雍熙三年,禁河北商民与之贸易。时累年兴师,千里馈粮,居民疲乏,太宗亦颇有厌兵之意。端拱元年,诏曰:“朕受命上穹,居尊中土,惟思禁暴,岂欲穷兵?至于幽蓟之民,皆吾赤子,宜许边疆互相市易。自今缘边戍兵,不得辄恣侵略。”未几复禁,违者抵死,北界商旅辄入内地贩易,所在捕斩之。……景德初,复通好,请商贾即新城贸易。诏北商赍物货至境上则许之。二年,令雄、霸州、安肃军置三榷场,北商趋他路者,勿与为市。遣都官员外郎孔揆等乘传诣三榷场,与转运使刘综并所在长吏平互市物价,稍优其直予之。
——摘自《宋史》
(1)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中“互相市易”发生在北宋与哪个民族政权之间,并给出判断依据。(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与上述民族政权贸易交往发生的变化。指出北宋“令雄、霸州、安肃军置三榷场”的考量因素。(6分)
18.(2025·陕晋青宁适应性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赦宥原本是中国古代皇帝对犯罪者予以赦免、减刑的政治行为。皇帝以赦书推行赦宥。中国历代都建立有系统而严密的信息传递制度,可以确保将赦书传递到地方。相较前朝而言,宋代颁行赦书的频次较高。在皇帝南郊祭祀以及设明堂、立储、立后、报祥瑞之际,朝廷都会大赦天下。赦宥的内容并不限于对犯罪者刑罚的减免,还包括免除百姓未纳的税钱,缓和劳役负担,将赤贫百姓编入军籍,取缔胥吏对庶民的剥削等。
赦书属于最高级别的行政文书。在宋代,普通公文采用步递传达,赦书则通过马递传送。赦书必须限期送达地方所有路府州县。地方最高长官须集会官吏军民,出迎赦书,当众宣读。这种礼仪旨在使地方民众意识到中央政府的存在。
——摘编自邓小南等主编《文书·政令·信息沟通:以唐宋时期为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概括宋代赦书的主要特征。(8分)
(2)结合所学知识,从文书运行的角度,简述对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6分)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