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检测4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单元综合检测4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7 14:43:04

文档简介

单元综合检测(四)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建议用时:40分钟,总分:74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4·河北邯郸二模)洪武九年(1376年),明朝宣布改革行省领导体制,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号称“三司”。“三司”各司其职,每遇“大事”,布政使须“会都、按议”,再申报中央有关部门批准。特别是遇到地方“民变”或动乱,布、按二司无权调动军队,须向朝廷申报,再由都司出兵。据此可知,明初“三司”体制(  )
A.提高了中央与地方机构的行政效率
B.颠覆了传统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C.形成纵横交错的地方治理网络体系
D.对地方行政运作带来双重影响
2.(2024·陕西宝鸡一模)据记载,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皇帝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这说明,明朝内阁(  )
A.有法定地位可以统率六部
B.是制约君权的宗室贵族议政会议
C.使宦官专权现象日益严重
D.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
3.(2024·重庆三模)明清时期,中国外销丝织品主要来自江南地区。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奏称: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其货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卖与各行商转售外夷。这一记载反映出当时(  )
A.政府外贸政策的调整
B.南北漕运蔚为兴盛
C.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
D.海上丝路开始兴起
4.(2024·江苏南通一模)明初服饰,“例有定制,官民士庶,不得僭用”,普通百姓穿着拘谨守诚、俭约朴素。明中叶以后,黎民百姓的服饰丰富多彩,追求奢华。甚至,一向被尊为人君象征的龙纹,已成江南一些地区百姓之常服纹饰。这一变化说明(  )
A.经济发展影响社会风气
B.主流思想影响审美观念
C.社会成员地位渐趋平等
D.奢靡之风动摇理学地位
5.(2024·安徽蚌埠三模)
明清时期农业技术传播渠道示意图
该图反映出当时(  )
A.选官制度引导技术的革新
B.官府垄断了农业技术传播
C.农业技术传播的速度加快
D.农业技术传承途径多元化
6.(2024·河南青桐鸣10月联考)明朝初年,统治者除了沿北部边疆建立重镇,派兵驻守,还在附近地区设立马政机构,专管马匹的孳牧,各卫所、监苑牧军因地制宜地逐水草放牧马匹,为军需战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补充,成为明代作战的有力后备资源。可见,明代马政机构的设立(  )
A.提高了军事动员的效率
B.保证了边疆地区的稳定
C.密切了民族之间的关系
D.适应了边防建设的需要
7.(2024·重庆缙云教育联盟检测)明朝在西藏建立僧官封授制度,命政教首领人物管理各自的地方。清朝赐封宗教首领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名号,规定辖区及权限,设立驻藏大臣处理西藏事务。乾隆皇帝时提高驻藏大臣地位,西藏僧俗事务直属中央管理。这表明中央政府(  )
A.坚持僧俗结合的行政方式
B.对西藏的管理趋于严密
C.实行边疆内地一体化治理
D.重视边疆地区经济开发
8.(2024·福建泉州三模)康熙年间开始实行雨泽粮价奏报制度,地方官员向皇帝呈送天气、雨水、收成、粮价等奏折。乾隆要求所有督抚必须按时呈报雨泽粮价奏折。这旨在(  )
A.规范基层治理  B.关注地方稳定
C.突出重农抑商 D.关心百姓疾苦
9.(2024·黑龙江大庆三模)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处在大中城市和农村墟集之间,许多是从村庄、集市发展而来,市镇居民少则几百户,多达千户。如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的一个荒村,到乾隆时“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这表明,明清江南市镇(  )
A.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冲击了传统的经济结构
C.发展了多种类经营模式
D.推动了城乡交流和繁荣
10.(2024·山西卓越联盟高三联考)在明清两京城的官员有出入宫廷的牙牌(象牙牌),这是出入宫禁的“门禁卡”。《枢垣记略》中记载军机处的凭证为金牌,“金牌以金为之,广约五分,厚约一分,修约两寸,上镌军机处三字,直(值班)军机配之”,而这面金牌也是军机处行使权力,打开印匣的“钥匙”。这可用于说明清代(  )
A.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 B.内阁议政功能丧失
C.军机处成为权力中枢 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
11.(2024·山东聊城一模)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开始出现“棉争粮田”和“桑争稻田”的现象,如松江府、太仓州的耕地在总体上已经形成了稻田和棉田各占一半的格局,部分县的棉田面积甚至超过了稻田面积。这可用于说明,当地(  )
A.人地矛盾的加剧 B.雇佣劳动的普及
C.纺织行业的发展 D.小农经济的衰退
12.(原创题)宋明理学尤其是阳明心学强调应酬即是格物,“应酬即礼”。明清时期,出于日用应酬的目的,编纂了大量“酬世文献”,其延伸并细化了宋代以来的庶人乡礼,是民间口头言说、文字往返、人神沟通的主要文本资源。由此可见,明清“酬世文献”(  )
A.促进了儒家伦理的强化
B.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推动了传统礼制的下移
D.提升了基层治理的效力
13.(2024·山东德州联考)顾炎武认为:“法之敝也,莫甚乎以东州之饷,而给西边之兵,以南郡之粮,而济北方之驿。今则一切归于其县,量其冲僻,衡其繁简,使一县之用,常宽然有余。”他意在强调(  )
A.激发地方发展的活力 B.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C.废除郡县制的必要性 D.促进民众思想的解放
14.(2024·安徽名校联盟联考)王夫之主张:“政之善者,期以利民;而其弊也,必至于厉民。”王夫之把“无利于国,无补于民”的执政称之为“稗政”,将“病国虐民”的残暴手段称为“苛政”。他还提出:“人也,即天也,天视自我民视者也。”王夫之的主张(  )
A.突显了经世致用观念 B.继承了传统民本思想
C.论证了勤政的重要性 D.展示了社会治理途径
15.(2024·百师联盟广东联考)明清时期以讲史、公案、灵怪故事为题材的话本和小说颇为流行,这里的讲史,严格地说,主要是民间传说。在版式形式上均有插图,插图上有题目,揭示图画内容,与正文交相呼应。这反映了(  )
A.文艺的大众化通俗化
B.市民阶层娱乐活动丰富
C.工商业资产阶级兴起
D.民众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16.(2024·湖南郴州诊断)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世界的本原是气,宇宙万物皆由气所化生,强调“医者贵在格物”。宋应星认为,《天工开物》中总结的各种生产技术,实际是原始材料“气”在“天工”作用之下形成的不同制造物。这可以用来说明,明清时期(  )
A.科学著作缺乏理论思维
B.格物精神促进技术探究
C.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D.宋明理学制约科学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共26分。
17.(2024·重庆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明清史研究明、清两个王朝统治时期的中国历史。把明、清两个王朝作为一个时代来研究,主要着眼点在于社会演变,不在王朝兴衰,因而明清史作为一个研究领域从根本上说,是关于一个特定时代中国人民、社会、国家各方面经验的综合史,不是王朝断代史。李洵先生主张把明清时代看作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立”的时代。他指出:“这是中国古代社会与近代社会的结合部。在这个时代发生了中国古代文明与近代文明接轨的尝试,中国与世界接轨的尝试,东西文明文化统合的尝试,以及新旧社会相递变的尝试。这个时代的历史不应该仅仅被理解为明清两个朝代的历史,也不是习惯上常说的那种‘断代史’,而是一个特殊的作为一个整体时代的历史。”
——摘编自赵轶峰《明清史的大时代特征与明清史研究基本问题》
材料反映了学者对明清历史研究的诸多视角。请选取材料中任意一个研究视角拟定观点,对明清时期的历史发展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8.(2024·河北唐山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顺治政府召集流民,开垦荒地,但急求成效,于开垦次年就起征新赋,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开荒效果不明显。康熙帝即位后,放宽了起科的年限,垦荒颇见成效;康熙极为重视常平仓谷,规定了仓谷的数额;雍正帝也一再谕令,让各地存足额定米谷。康雍乾时期,苞谷、番薯等高产粮食作物得到迅速发展,成为贫苦农民的主要口粮。康雍乾三帝通过粮价奏报制度,及时掌握各地粮价,采取了一系列调剂余缺、平抑粮价的措施,对安定民生发挥了一定作用。康熙帝还曾下谕令“蒸造烧酒,多费米谷,须严禁”,雍正曾试图将禁酒推向全国。
——摘编自叶依能《清代前期解决粮食问题的政策和措施》
材料二 至迟到十六世纪中期,玉米就已传入中国。玉米最初在山区栽种,到十九世纪以后,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玉米种植不仅继续向山区,而且也向平原地区扩展了。明清时期传入的新作物还有花生。花生在湖田沙土普遍种植,成为主要的油料作物。马铃薯传入我国后,分布之处多为贫瘠冷凉山区。明代中叶,烟草自菲律宾传入中国,它不仅损害了吸食者的健康,同时侵占了大量的良田。
——摘编自林立杰《明清时期福建农业发展与农业商品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解决粮食问题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的变化,并简析其影响。(8分)
6/6单元综合检测(四)
1.D [根据材料“明朝宣布改革行省领导体制,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布、按二司无权调动军队,须向朝廷申报,再由都司出兵”及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地方实行三司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不利于紧急事务的处理,反映了对地方行政运作带来双重影响,D项正确;三司制属于地方制度,不涉及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排除A项;三司制是在传统地方制度基础上的变革,没有彻底颠覆传统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三司在地方分掌其职,没有涉及地方与地方之间的联系,不能说明形成了地方治理“网络体系”,排除C项。]
2.D 3.A 4.A 5.D
6.D [根据材料可知,马政机构专管军需战马源源不断的补充,以利于明代作战,所以适应了当时边防建设的需要,故选D项;题干所述为战马的储备问题,而不是军事动员的效率问题,排除A项;马政机构的设置有利于保证边防军需的马匹储备,这只是促进边疆稳定的战备条件之一,据此并不能说就一定能保证边疆地区的稳定,排除B项;马政机构的设置与密切民族间的关系没有直接关联,排除C项。]
7.B 8.B 9.D
10.A [根据材料可知,军机处的凭证金牌“直(值班)军机配之”“是军机处行使权力,打开印匣的‘钥匙’”,由此可知,军机处的官员具有与皇帝直接接触,参与机要事务的机会,军机大臣由皇帝亲自选拔,负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这说明清代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故选A项;题干所述为军机处,与内阁不是同一机构,不能说明内阁议政功能如何,排除B项;军机处并不是权力中枢,皇帝才是权力中枢,排除C项;题干只提到了军机处的凭证及其权力,这与中央吏治是否混乱无关,排除D项。]
11.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棉花和桑树属于纺织行业(棉纺织业、丝织业)的重要来源,再结合题干“棉争粮田”和“桑争稻田”可知,在明末清初的江南地区,棉花和桑树的种植面积较大,甚至还出现了“超过”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现象,据此可知,题干所述史实说明江南地区的纺织业有较大的发展,故选C项;题干述及的是棉花和桑树与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比较,并没有述及“人地矛盾”,排除A项;题干述及的是棉花和桑树与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比较,并且,在明末清初的江南地区,并没有出现雇佣关系的“普及”,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明清时期,小农经济比较发达,并没有出现“衰退”现象,排除D项。]
12.C [根据材料信息“宋明理学尤其是阳明心学强调应酬即是格物”“其延伸并细化了宋代以来的庶人乡礼,是民间口头言说、文字往返、人神沟通的主要文本资源”可知,明清的“酬世文献”使理学中的礼制理念向民间渗透,推动了传统礼制的下移,故选C项;材料仅反映传统礼制的下移,看不出儒家伦理是否强化,也体现不出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B两项;传统礼制的下移有利于提升基层治理的效力,但至于效果如何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
13.A [根据材料“一切归于其县,量其冲僻……使一县之用,常宽然有余”可知,顾炎武强调加强县的统筹力度,地方的收支由地方自主安排,以此激发地方发展的活力,故选A项;根据材料“一切归于其县”可知,顾炎武主张加强县的权力而不是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顾炎武虽然指出了郡县制的一些弊端,但并不主张废除郡县制,排除C项;材料强调加强县的权力,并未体现促进民众思想解放的诉求,排除D项。]
14.B [根据材料“期以利民”“人也,即天也,天视自我民视者也”可知,王夫之反对苛政,主张利民,这说明他继承了传统的民本思想,故选B项;经世致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勤政是指恪尽职守,勤于政事,利民并不等同于勤政,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具体的社会治理途径,而仅限于思想主张,排除D项。]
15.A 16.B
17.示例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新旧交替的时代。(2分)
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内阁与军机处的建立使皇权空前强化。统治者大兴文字狱,实行八股取士,进行思想文化控制。程朱理学被奉为实施统治的指导思想而日益僵化,三纲五常束缚人们的思想行为。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自给自足的个体小农经济占据统治地位。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自守的政策,制约了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旧的传统封建专制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中国社会的转型。
但是,在经济领域,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对外贸易兴盛,长期居于出超地位,大量白银流入中国,白银货币化趋势强劲。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全国性的贸易网络与专业化的区域生产密切配合,刺激新的经济因素成长,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经济现象。在思想文化领域,明清时期出现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追求财富和个性自由的进步新思想,明确表达了希望进行社会改革的见解。
综上,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发展并非完全停滞不前,呈现出新旧交替的时代特征,不能忽视明清时期中国蕴含的内在活力,需要以辩证的思维研究看待明清时期的历史发展。(10分)
18.(1)措施:开荒垦辟,增加产量;广设仓储,积谷备荒;推广高产作物种植;掌握粮价,调剂余缺;控制粮食消费,保证百姓主食。(6分)
(2)变化:大量引进农作物新品种;经济类农作物大量种植。(2分)
影响: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加了政府收入,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广大山区和贫瘠土地的开发利用,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新的农作物,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经济作物的种植,加深了农作物的商品化程度;烟草种植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答出三点即可)(6分)
3/3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