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检测5 晚清至民国初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单元综合检测5 晚清至民国初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0.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7 14:43:04

文档简介

单元综合检测(五) 晚清至民国初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建议用时:40分钟,总分8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二模)“清朝将欧洲使节视为朝贡使节,欧洲政府寻求平等待遇的诉求也被一再驳回。而欧洲人则认为平等贸易是一项自然权利。最终,文化的冲突爆发了战争,中国人为此付出了代价。”这一表述掩盖了(  )
A.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发展
B.中外制度文化的差异
C.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D.英法联军的侵略罪行
2.(2024·福建漳州三模)1842年,魏源《圣武记》记录了清初军事上的强盛到乾隆末年后面临的困境,此书“索观者众,随作随刊”,先后两次增订刊行。但魏源另一著作《海国图志》却无人问津。这体现出(  )
A.中体西用的变革策略 B.天朝上国的思想惯性
C.封建政府的统治需求 D.学习西方的时代潮流
3.(2024·河北沧州二模)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湘淮军的军饷需由将帅“就地筹划”,而非由清廷户部调拨。至同治年间,地方大吏几尽为湘淮军人物所占据,出现“典兵为地方疆吏当然之事,且有随意编练军队之权”的局面。这反映出(  )
A.清军近代化变革的推进
B.近代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C.晚清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D.清王朝内部守旧势力强大
4.(2024·福建漳州一模)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湘军所用枪炮均购自西方。1865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创立,至1904年可生产多种火炮、后膛装弹的步枪、地雷、水雷,其下辖炼钢厂炼成好钢近千吨,还能自行轧钢。这表明洋务运动(  )
A.抵制了西方经济侵略 B.推动了军事近代化
C.促进了民族经济发展 D.引领了社会的转型
5.(2024·广西南宁一模)1866年2月20日,总理衙门上奏:“自各国换约以来,洋人往来中国,于各省一切情形日臻熟悉,而外国情形中国未能周知,于办理交涉事件终虞隔膜。臣等久拟奏请派员前往各国,探其利弊,以期稍识端倪,藉资筹计。”这表明,当时中国(  )
A.民族主义思想广泛传播
B.洋务运动取得显著成效
C.传统外交观念发生改变
D.国家主权意识不断加强
6.下表为部分洋务官员的简介。这反映出洋务运动(  )
人物 简介
朱其昂 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办者和初期主要的主持者,创办中国北方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郑观应 先后担任过上海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总办,其著作《盛世危言》,主张改良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地学习西方社会的纲领
A.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结构
B.注重培养资本主义人才
C.经济近代化进程的曲折性
D.孕育了革新社会的力量
7.(2024·山东青岛一模)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张之洞在“奏议”中提出九条自强措施(如图)。其主张(  )
一、宜练陆军;
二、宜亟练海军;
三、宜亟造铁路;
四、宜分设枪炮厂;
五、宜广开学堂;
六、宜速讲商务;
七、宜讲求工政(即发展物理、化学、机械制造等);
八、宜多派游历人员;
九、宜豫备巡幸之所。
A.是对洋务救国思想的延续
B.与维新派的救国方案一致
C.体现了浓厚的实业救国色彩
D.推动了西方近代科技的传入
8.(2024·广东江门调研)冯桂芬在1861年写了《校邠庐抗议》一书,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他认为中国当时在“人无弃才”“地无遗利”“君民不隔”“名实必符”和坚船利炮等很多方面,皆“不如夷”,而这些皆为“诸国富强之术”。由此可见,冯桂芬的思想(  )
A.基于洋务运动失败的反思
B.揭示西方列强富国强兵的本质
C.有利于近代化道路的探索
D.直接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9.(2024·河北保定三模)如图所示为1894—1920年中国国内市场商品平均年增长率。据图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这一时期中国(  )
A.贸易逆差局面得到扭转
B.外国商品输入日益减少
C.民族工业呈发展的趋势
D.商品出口量呈增长趋势
10.(2024·安徽百校大联考)1895年4月,清政府向英德等银行团借款时,赫德提议借款以“由总税务司管理常关税收”或“用盐税、厘金或田赋”作为担保条件。对此,多数地方督抚站在本省立场表示反对,张之洞就强调“不借为上,借而不失东南利权为次”。这说明当时(  )
A.中央政府权力式微 B.救亡图存成为共识
C.列强操控清朝税收 D.税制改革遭遇阻力
11.(2024·广东百校联考联考)19世纪末,梁启超曾说:“欧洲近世文明兴起,路得(路德)新教之起,全欧精神为之一变。”上海维新志士宋恕认为路德“译拉丁经文为日耳曼语,以开民愚蔽,百折不回,身死无悔,而教皇之权始渐衰”。两人的言论意在(  )
A.肯定宗教改革的意义 B.抵制西方文化侵略
C.为社会改良制造舆论 D.传播民主革命思想
12.(2024·河南名校联盟10月联考)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有人作漫画《舆论》。漫画左上角的葫芦分别装的是“专制”“立宪”,落款为“依样”,组成民间俗语“依样画葫芦”,画中老人口呼“立宪”,却胸藏“专制”。此漫画意在(  )
A.讽刺清政府缺乏变革诚意
B.抨击“皇族内阁”的欺骗性
C.为民主革命寻求舆论支持
D.支持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
13.(2024·山东济南一模)孙中山在回顾其革命历程时曾指出,在1895年广州起义时“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而1900年惠州起义败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出现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戊戌变法对民众的思想启蒙
B.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C.清廷在新政中立宪骗局败露
D.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
14.(原创题)胡适在1917年初评价某历史事件时说:“这整个事件带给全世界的,是一个最新的证据,证明了中国对民主的向往,证明了中国对建立一个诚实开明政府的努力,是绝对真心的。”该历史事件是(  )
A.中华民国成立 B.袁世凯复辟失败
C.五四运动爆发 D.新文化运动展开
15.(2024·湖南永州三模)
19世纪末我国部分商办纱厂创办情况表
厂名 创办时间和地点 纱厂创办人
通久源 1894年,浙江宁波 严信厚,曾督销长芦盐务
大生 1896年,江苏南通 张謇,曾授翰林院修撰
裕通 1898年,上海 朱幼鸿,曾任浙江铜元局总办
据表可推知,当时(  )
A.洋务运动破产诱发中国近代工业产生
B.官僚资本扩张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绅商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D.维新变法促使政府放弃传统抑商政策
16.(2024·湘豫名校模拟)《新青年》于1915年创刊后,其中多位作者对科学概念进行了不同的解说,他们将科学分为了广狭二义,人文科学的学者倾向于通过对科学的性质进行侧写来定义,而自然科学的学者在定义中兼顾了科学的研究对象、方法、成果等元素。这些做法(  )
A.反映了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
B.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C.表达了知识分子对民主的诉求
D.提高了人民大众的素质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8分,共32分。
17.(原创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清实录》有这样的记载:“ (道光二十二年四月六日, 1842年)谕军机大臣等:昨据(达洪阿)奏报:‘逆夷复犯台港,经该总兵等生捦白夷十八人、红夷一人 、黑夷三十人、汉奸五名。 ’该逆夷中必有洞悉夷情之人,究竟该国地方周围几许?所属国共有若干?其最为强大,不受该国统属者,共有若干?又英吉利至回疆各部,有无旱路可通?平素有无往来?俄罗斯是否接壤?有无贸易相通?此次遣来各伪官,除朴(璞)鼎查系该国王所授,此外各伪职,是否授自国王?”。(引文背景:台湾总兵达洪阿在台湾地区领导了鸦片战争期间对台湾岛的保卫战,获胜后俘虏了一干英军,道光皇帝在此提出了对俘虏问询的内容)
现代学者根据上述史料得出道光帝不通世界局势甚至都不知道英国位于何方的结论。而近年来很多学者对此做出了新的释读,提出了很多新观点,以下是一种典型观点及论据:观点:道光帝并非不通世界局势,只是担心英国与俄国相互勾结,南北夹击。论据:①早在明末的《坤舆万国全图》中就有了精确的世界地理资料,乾隆时,英国还给乾隆皇帝送过地球仪,鸦片战争之前林则徐编撰的《四洲志》中也有非常详细的英国地理资料,道光帝不可能不知道。②道光六年(1826年)原和卓木波罗尼都之孙张格尔(1790-1828年)在喀什噶尔起兵反清,后兵败被杀,史称“张格尔之乱” 。这位张格尔,早年曾在英国控制的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留过学,接受英国人的顾问、训练和武器,是英国的代理人。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评述。(明确态度,并针对其论据阐述理由)
18.(2024·湖南名校联盟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清廷政治不良,民军起义于武昌,以图改革。数月之间,各省响应。袁世凯为清廷内阁总理,虑全国扰乱,力持停战,遣使南北议和,定优待皇室条件。清帝逊位,让权于中华民国。是时各省军队纷扰,藩属离心,几成分崩之势。幸民国成立迅速,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从事整理,秩序渐复。已而正式大总统仍举袁世凯续任,友邦同时承认,民国基础乃固。
——1915年《新制单级国文教科书》
材料二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然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不断进行政治革新,从向西方学习到以俄为师,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力图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摘编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等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叙述的局限,并分析其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知识,围绕“政治革新与社会发展”自行拟定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8分)
7/7单元综合检测(五)
1.C [材料阐述的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将鸦片战争的爆发归咎于文化的差异,这种对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分析是错误的,根本原因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急需拓展海外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于是发动对中国的侵略,C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材料无关,排除A项;中外制度文化的差异不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排除B项;英法联军侵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2.B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由于长期的闭关自守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清朝形成了天朝上国的自大心理,因此,魏源介绍西方的《海国图志》不受欢迎,而记录本朝军事的《圣武记》却广受欢迎,这体现了天朝上国的思想惯性,故选B项;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乾隆末年后面临的困境”不是封建政府的统治需求,排除C项;“学习西方的时代潮流”与材料中《海国图志》无人问津的事实相悖,排除D项。]
3.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湘淮军成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力量,由于清政府的财政危机,湘淮系官僚集团只能自主建军筹饷,导致清朝军政权力下移,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项正确;题干只涉及湘淮军的筹饷方式和湘淮系官僚集团军政权力的膨胀,无法体现清军的近代化,排除A项;近代军阀割据局面出现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排除B项;清王朝内部守旧势力强大,但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4.B [根据材料“购自西方……可生产……自行轧钢”可知,洋务运动引进西方近代工业,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生产军工用品,推动了军事近代化,故选B项;根据材料“枪炮均购自西方……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创立”可知,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军事工业,其产品不进入市场,对西方经济侵略起到抵制作用的是民用企业,排除A项;洋务运动中的军事工业的产品不进入市场,不能体现出对民族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排除C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事工业的创办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封建式的生产方式无法引领社会的转型,排除D项。]
5.C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不熟悉外国的现状,进而主张派遣驻外使节,了解外国,表明清朝的传统外交观念有所改变,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外交方面,与民族主义无关,排除A项;“显著成效”说法夸张,1866年时洋务运动刚刚兴起,且材料仅仅提及外交,排除B项;材料强调派遣驻外使节,熟悉外国现状,与国家主权意识无关,排除D项。]
6.D [根据材料可知洋务运动的发展过程中,一些人物如朱其昂积累了创办近代企业的经验,直接成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家;一些人物如郑观应认识到洋务运动的不足,主张改良,向西方学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说明洋务运动孕育了革新社会的力量,故选D项;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结构说法太过绝对,排除A项;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统治,并非培养资本主义人才,排除B项;“经济近代化进程”是一个过程的概念,并且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仅能反映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的开始阶段,无法反映中国经济近代化整个进程的曲折性,排除C项。]
7.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措施依然是奉行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思想,没有跳出学习“器物”的范畴,体现了对洋务救国思想的延续,故选A项;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政治改良,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19世纪末以来,民族资产阶级创办工厂的做法体现了浓厚的实业救国色彩,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这有利于推动西方近代科技的传入,甲午中日战争后洋务运动以失败而告终,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8.C [根据材料“中国当时在‘人无弃才’……等很多方面,皆‘不如夷’”“这些皆为‘诸国富强之术’”可知,冯桂芬认为中国在当时很多方面都与外国有差距,而其认为缩小这些差距是实现富强的路径,其思想有利于近代化道路的探索,故选C项;1861年,洋务运动刚开始,排除A项;材料“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些皆为‘诸国富强之术’”描述的是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思想,并非揭示西方列强富国强兵的本质,排除B项;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而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且“直接推动”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9.C 10.A
11.C [根据材料“全欧精神为之一变”“译拉丁经文为日耳曼语……而教皇之权始渐衰”可知,梁启超和宋恕都高度肯定路德的作用,且重点强调其在宗教改革中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人都是维新志士,都主张变法,对路德的宣传有助于为社会改良制造舆论,故选C项;两人都肯定了宗教改革的意义,但这是表现,不是目的,排除A项;两人对宗教改革表示了肯定,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接受了西方文化,并非抵制,排除B项;梁启超和宋恕是维新志士,并非革命派,排除D项。]
12.A [根据材料时间“1906年”及材料内容“画中老人口呼‘立宪’,却胸藏‘专制’”可知,此时期清政府的预备立宪仅是表面的幌子而已,漫画在讽刺清政府的改革缺乏诚意,故选A项;“皇族内阁”的欺骗性指成员共有13人,其中一半以上为皇族,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漫画在客观上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到来,C项并非目的,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0年1月开始第一次请愿活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3.D [由材料“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恨其事之不成矣”可知,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革命形势的发展,民众对于革命志士的态度由诅咒谩骂到支持,故选D项;戊戌变法主张进行政治变革而非暴力革命,排除A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崛起壮大的根本原因而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皇族内阁的成立,标志着清廷在新政中立宪骗局败露,排除C项。]
14.B 15.C
16.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前期,人文科学学者和自然科学学者虽然对科学的定义各有侧重,但都传播了科学,这与当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的时代发展需要相适应,故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新文化运动阵营分化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C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7.示例一:支持该观点。(2分)理由:从道光帝的谕文中可以看出,其知道英国有许多属国(殖民地),还知道璞鼎查是由英王授予权力,说明对英国有一定的了解,且单独对英国及属国(殖民地)和俄国是否接壤感兴趣,对别国却未提及;而通过张格尔事件,道光帝认识到英国可能在西北与东南都对清朝造成威胁,清朝国防上有非常大的压力。道光帝察觉到,英国如果和俄国联手,从南北夹击清朝,将会难以抵挡。从上下文看,“英吉利至回疆各部有无旱路可通? ”不是问不列颠本岛的情况,而是问英国属国(殖民地)的情况。因为十几年没有进一步的接触,自然存在资料的时效性落后,所以道光帝询问这些问题。(10分)
由此可看出,道光帝并非不通世界局势,而是担心英国和俄国相互勾结,南北夹击。(2分)
示例二:不支持该观点。(2分)理由:道光帝的谕文中连英国多大和有多少属国(殖民地)都不知道;清朝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诩,闭关锁国,对世界大势漠不关心,即使从明代开始就有大量详细的英国地理资料传入,但统治者却可能是束之高阁,知之甚乏;至于张格尔事件,作为比较隐秘的代理人战争,道光帝也许根本不知道它与英国是否有关,且已经平定了十几年了,道光帝很难将其与鸦片战争联系起来。(10分)
由此可见,该观点说道光皇帝并非不通世界局势,而是担心英国和俄国相互勾结是不成立的。(2分)
18.(1)局限:忽视革命党、孙中山等的历史功绩;夸大袁世凯对辛亥革命的贡献。(4分)
原因:袁世凯独裁统治(北洋军阀统治)确立;为袁世凯称帝造势;二次革命后革命党人与袁世凯的分裂;教科书体现政府意志。(6分,任写三点即可)
(2)示例:论题:近代政治革新促进社会发展。(2分)
阐述:1898年,维新派联合光绪帝发动维新变法,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冲击封建制度。期间维新派提倡的新学与民权思想,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人民思想觉醒。戊戌政变后被保留下来的京师大学堂促进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2分)
1901年,清政府实行政治革新,采取了包括教育、军事、经济、政治在内的诸多领域的新政策。这一系列措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更深度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加速了革命的爆发和清政府的灭亡,促进了社会政治进步。(2分)
近代部分政治革新尽管未取得完全成功,但仍对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正面的影响。
由此可知,顺应时代潮流的政治革新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要谋求今日社会之发展,不可一味因循守旧,应当随着国情与时代的变化不断调整革新。(2分)
4/4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