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中学历史教学能手微课)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民战争的胜利》第22课《全面内战的爆发》之长征(17张PPT和1个视频)(微课课件+微课教学设计+微课视频)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东莞市中学历史教学能手微课)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民战争的胜利》第22课《全面内战的爆发》之长征(17张PPT和1个视频)(微课课件+微课教学设计+微课视频)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7-05 15:33:18

文档简介

课件17张PPT。长 征总体认识长征 它是指红军主力分多路出发,沿着不同的路线进行战略转移,最后到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等地会师的历史事件。
红军因犯“左倾”错误,特别是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为谋求生存与发展,被迫战略大转移:从江西瑞金出发,沿途抗敌,历尽艰险,途经11个省到达陕北吴起镇,行程达二万五千里。至1936年10月,随着红二、红四方面军的到来,在甘肃会宁实现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长征宣告胜利结束。 瑞金
1934年10月 吴起镇
1935年10月 会宁
1936年10月四渡赤水巧渡金沙飞夺泸定翻大雪山过草地会师血战湘江红二方面军中央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会 宁细节品味长征 长征意味着什么?慢慢品味,它可以给我们带来太多的思考,它不仅仅意味着革命路途的艰辛、革命代价的巨大、也意味着共产对理想的追求、共产党对敌卓越军事智慧的较量……1. 革命路途艰辛 中央红军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历时一年,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四方面军,历时长达18个月。
红军所过的草地,沼泽腐臭泥潭之地,稍一不慎,人就会被吞没,……路途没有粮食,有红军只能挖野菜、煮皮带充饥,在六天六夜饥寒交迫中,战士不断牺牲中才能走出草地。
红军中有女同志因裹过脚, “三寸金莲”过雪山。
所有这些艰辛,不是我们今天能够体会到的。2. 革命代价巨大 中央红军长征开始有8.6万多人,1935年10月进入陕北时原部队只剩6000余人。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时,经历过长征后而剩余的红军仅剩3万多人。
长征,有个“8块钱”的故事:实在走不动的伤员,按规定给8块大洋,寄养在当地老百姓家里,其后果往往是被杀被抓,或因伤病得不到治疗而死亡。
长征牺牲的代价是没办法统计的。 3. 共产党对真理的追求 遵义会议,为总结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中战略战术及军事指挥上的失误原因,发生过激烈争辩。乃至朱德说出“再这样下去,我们就不跟你们走了”这样的狠话,争论结果大多数同志否定左倾的领导,支持“少数派”毛泽东的正确意见。 遵义会议后,在是否攻打贵州的打鼓新场,发生严重分歧和争论。除毛泽东外,连同朱德、周恩来等参会首长都举手通过。事实上再次否定了毛泽东。为减少革命牺牲,会议当天深夜,毛泽东独自一人去说服周恩来,又同周恩来一起去说服朱德。最后大家一起说服军委委员。中央红军再一次避免全军覆没的危险。
坚持实事求是,在正确的事情面前,共产党人不计较个人得失,服从事实与真理。这些都成为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4. 充满军事智慧的较量 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为撇开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积极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其中“四渡赤水”出奇兵更是令人赞不绝口。红军北上受阻后,居然在同一条赤水河上选择不同的地点来回四次,以出其不意的方式,跳出敌人的包围,然后向南直逼贵阳,迫使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紧急调部队保驾护航。
毛泽东后来自豪的说:这是他军事指挥上最得意的手笔。 认知长征1. 历史事实告诉我们,长征的胜利让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 共产党用行动证明自己的革命理想和信念。
3. 任何时候,人及社会都会为犯错误和纠正错误付出成长的代价,但只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正确的真理,一定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4. 仍然需要以不同的方式解读传承长征的精神。电视剧:《长征》电影:《四渡赤水》电影:《巧渡金沙江》电影:《飞夺泸定桥》重走长征路小 结 我们的确有必要在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方式,解读与领会长征的精神。
谢谢!
附件2:
东莞市中学历史教学能手微课教学设计模板
授课教师姓名
微课名称
长征
知识点来源
□学科: 历史 □年级: 初二 □教材版本:北师大版
□所属章节:
录制工具和方法
录屏 Camtasia Studio
设计思路
1. 学生通过简要、“核心”的史概念初步总体感知相对完整的历史事件。
2.学生通从长征的概貌、细节、拓展认知三个层次构建长征的历史概念,领悟较为完整历史事件及长征的精神
教学设计
内 容
教学目的
1. 教师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
2. 学生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等长征的精神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老师重新构建教学内容,简述长征的细节史实
难点:学生通过细节史实,感悟长征的精神。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总体认识长征,构建简要的相对完整的历史概念。
它是指红军主力分多路出发,沿着不同的路线进行战略转移,最后到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等地会师的历史事件。
红军因犯“左倾”错误,特别是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为谋求生存与发展,被迫战略大转移:从江西瑞金出发,沿途抗敌,历尽艰险,途经11个省到达陕北吴起镇,行程达二万五千里。至1936年10月,随着红二、红四方面军的到来,在甘肃会宁实现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长征宣告胜利结束。该事件史称“长征”。
教学环节二:借助红军长征的路线图,直观了解红军长征的过程。
在近一年的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中央红军损失惨重,1934年10月被迫战略转移,从今天的江西瑞金出发向西,连续冲过蒋介石布置的四道封锁线,包括最后一道封锁线“血战湘江”,红军损失惨重。然后攻占遵义城,召开关系我党生死攸关的遵义会议,之后红军四度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穿过渺无人烟的草地,1935年10月,最终达到陕甘革命根据地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到达,三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还包括红二方面军从湖南出发到达甘肃会宁,红四方面军从川陕苏区,到达甘肃会宁;红二十五军,从河南罗山出发,到达陕北这几支部队的长征。
教学环节三:细节品味长征的精神
上述是长征的总体情况,那今天的我们不禁要问:长征意味着什么?慢慢品味,它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思考,它不仅仅意味着革命路途的艰辛、革命代价的巨大、也意味着共产对理想的追求、共产党对敌卓越军事智慧的较量……等等。下面,我们通过一些长征的片段、细节故事慢慢品味一下长征的滋味。
1. 革命路途艰辛
中央红军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历时一年,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四方面军,历时长达18个月。
红军所过的草地,沼泽腐臭泥潭之地,稍一不慎,人就会被吞没,……路途没有粮食,有红军只能挖野菜、煮皮带充饥,在六天六夜饥寒交迫中,战士不断牺牲中才能走出草地。
红军中有女同志因裹过脚, “三寸金莲”过雪山。
所有这些艰辛,不是我们今天能够体会到的。
2.革命代价巨大
中央红军长征开始有8.6万多人,血战湘江后遵义会议时,减少到3万多人。1935年10月进入陕北时部队只剩6000余人。(过草地,中央红军5000人编入红四方面军除外 ) 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时,经历过长征后而剩余的红军3万多(不算新扩编人数)
长征,有个“8块钱”的故事:实在走不动的伤员,按规定给8块大洋,寄养在当地老百姓家里,其后果往往是被杀被抓,或因伤病得不到治疗而死亡。
3. 共产党人对革命真理的追求
遵义会议,为总结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中战略战术及军事指挥上的失误原因,发生过激烈争辩。乃至朱德说出“再这样下去,我们就不跟你们走了”这样的狠话,争论结果大多数同志否定左倾的领导,支持“少数派”毛泽东的正确意见。
遵义会议后,在是否攻打贵州的打鼓新场,发生严重分歧和争论。除毛泽东外,连同朱德、周恩来等参会首长都举手通过。事实上再次否定了毛泽东。为减少革命牺牲,会议当天深夜,毛泽东独自一人去说服周恩来,又同周恩来一起去说服朱德。最后大家一起说服军委委员。中央红军再一次避免全军覆没的危险。
坚持实事求是,在正确的事情面前,共产党人不计较个人得失,服从事实与真理。这些都成为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4. 充满军事的智慧
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为撇开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积极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其中“四渡赤水”出奇兵更是令人赞不绝口。红军北上受阻后,居然在同一条赤水河上选择不同的地点来回四次,以出其不意的方式,跳出敌人的包围,然后向南直逼贵阳,迫使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紧急调部队保驾护航。
毛泽东后来自豪的说:这是他军事指挥上最得意的手笔。

教学环节四:拓展认知长征。学会认识思考长征的时代意义
长征中类似这样细节故事,非常多,每件小事都能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思考,作为今天的人们,我们回过头去,应该怎样认识长征,给它一个准确的定位?这是我们要学会思考的问题。
1. 历史事实告诉我们,长征的胜利的确让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 共产党用行动证明自己的革命理想和信念。
3.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晰认识到,任何时候,人及社会都会为犯错误和纠正错误付出成长的代价,但只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正确的真理,一定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4. 仍然需要以不同的方式解读传承长征的精神。
我们今天把长征拍成了电视剧,,也早就把长征当中惊天动魄的片段如《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拍成了电影,再现长征的艰难与革命精神。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多次发起重走长征路的系列活动,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角度解读和领会长征的精神,传承长征的灵魂。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