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1微专题12兴奋的传导与传递的相关实验探究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1微专题12兴奋的传导与传递的相关实验探究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87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7-07 15:19: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微专题十二 兴奋的传导与传递的相关实验探究
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
专|题|整|合
题型一 膜电位测量及曲线解读
1.膜电位的测量
测量装置 电位变化曲线
两电极分别位于细胞膜两侧相同位置
测量装置 电位变化曲线
两电极分别位于细胞膜同侧不同位置
两电极分别位于细胞膜两侧不同位置
2.膜电位变化曲线解读
3.K+、Na+与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关系
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的形成是离子浓度变化的直接结果,因此外界离子浓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电位峰值的变化,具体变化可表示如下:
题型二 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
1.指针偏转原理
2.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与次数的判断(已知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同)
(1)在神经纤维上
(2)在神经元之间
刺激点 图1 原因分析 图2 原因分析
a点 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两极处先后兴奋(b处先兴奋) 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兴奋可通过突触传递,两极处先后兴奋(b处先兴奋)
e点
c点 不偏转 两极同时兴奋 偏转一次 兴奋不能逆突触结构传递到左神经元(只有d处兴奋)
cd之间 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两极处先后兴奋(d处先兴奋)
用相同强度刺激同时处理a、c两点 若ab≥bc,c点产生的兴奋同时传到b、d,a、c产生的兴奋在ab段相遇后传导中断,电流表指针不偏转;若bc>ab,a点产生的兴奋先引起b点兴奋,在bc段与c点产生的兴奋相遇后传导中断,c点产生兴奋后引起d点兴奋,电流表指针偏转两次 若ab=cd,电流表指针偏转一次;若ab≠cd,电流表指针偏转三次
3.电流表指针偏转幅度的判断
测量膜电位时,电流表指针偏转的幅度取决于两极间电位差的大小,而细胞外液Na+浓度越低,膜兴奋时内流量越小,动作电位峰值越低,电流表指针偏转幅度也就越小。另外,在未达到阈值的刺激和Na+内流受阻这两种情况下,将不能产生动作电位,即有刺激但无兴奋产生。
题型三 反射弧中兴奋传导与传递特点的实验探究
1.“切断实验法”判断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
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2.“药物阻断”实验
探究某药物(如麻醉药)是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还是阻断在突触处的传递,可分别将药物置于神经纤维上或突触处,依据其能否产生“阻断”效果作出合理推断。
3.“电刺激法”探究反射弧中兴奋传导与传递的特点
(1)探究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①设计思路:刺激神经纤维上某一点,检测同一神经纤维上刺激点两侧的电位变化或效应器是否有反应。
②实验方法:
(2)探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①设计思路:分别刺激反射弧中突触两侧的某一部位,再分别在刺激点的另一侧检测有无电位变化。
对|点|落|实
1.(2025·吉林长春外国语中学月考)如甲图所示,在神经纤维上安装两个完全相同的灵敏电表,表1两电极分别在a、b处膜外,表2两电极分别在d处膜的内外侧。在bd中点c给予适宜刺激,相关的电位变化曲线如乙图、丙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表1记录得到乙图所示的双向电位变化曲线
B.乙图①点时Na+的内流速率比②点时更大
C.乙图曲线处于③点时,丙图曲线正处于⑤点
D.丙图曲线处于⑤点时,甲图a处正处于静息状态
答案:D
解析:由题图可知,表1记录得到丙图所示的双向电位变化曲线,A错误;由乙图可知,斜率越大,Na+内流速率越快,①点时Na+的内流速率比②点时小,B错误;乙图曲线处于③点时,说明d点处于兴奋状态,c点是bd中点,b、d两点同时兴奋,丙图曲线中④点表示兴奋,故应处于④点,C错误;丙图曲线处于⑤点时,兴奋传至ab之间,此时甲图a处正处于静息状态,D正确。
2.利用灵敏电表、神经纤维及神经纤维—肌肉标本可探究兴奋的产生与传导(图中的刺激强度均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产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1中电表的指针出现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不能证明兴奋的传导具有双向性
B.图2中电表的指针出现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能证明兴奋的传导具有双向性
C.利用图3装置无法判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还是双向传导
D.若图1中刺激点改为c点,电表的指针不偏转,说明兴奋的传导具有双向性
答案:C
解析:利用图3装置,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向左向右双向传导时,左侧电表的指针出现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右侧肌肉收缩,故能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C项错误。
3.如图是反射弧的一段结构,甲、乙电表的指针都接在膜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刺激A处,A处瞬间会发生Na+外流使膜外电位高于膜内电位
B.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经主动运输到达突触后膜
C.刺激A处后甲偏转一次,乙不偏转,说明兴奋在突触间不能逆向传递
D.刺激A处,乙不偏转,说明乙电流计测定的是该处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
答案:C
解析:动作电位主要是Na+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电位,若在A处刺激,A处瞬间会发生Na+内流,A项错误;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经扩散运输到突触后膜,B项错误;由于兴奋传导至胞体后不能传递到右侧神经元,在A处给予适宜刺激,兴奋能传导至电表甲的左侧电极,但不能传递到电表甲的右侧电极,所以电表甲指针向左偏转一次,电表乙指针不会发生偏转,说明兴奋在突触间不能逆向传递,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C项正确;在A处给予适宜刺激,乙不偏转,此时乙电表测定的是0电位,测定静息电位应是电表一个电极在膜外,一个电极在膜内,D项错误。
4.(2025·广东珠海模拟)突触后电位是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所产生的电位变化,具有时间总和与空间总和现象。时间总和是指连续阈下刺激突触前神经元同一位点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电位叠加的现象;空间总和是指同时阈下刺激不同神经元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电位叠加的现象。下图1为神经元A、B、C、D之间的联系,图2表示神经元A、B、C受刺激后突触后神经元D上膜电位的变化。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图1中,①②③共同组成了突触,②中的蛋白质含量低于血浆
B.图2实验一、二对比表明时间总和与刺激时突触后膜上的电位有关
C.图2实验二、三分别呈现的是时间总和与空间总和现象
D.图2实验三、四表明神经元A、B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神经元C释放的是兴奋性神经递质
答案:D
解析:据题图可知,A和D可以形成突触,则①突触前膜、②突触间隙和③突触后膜共同组成了突触,②的本质是组织液,其中的蛋白质含量低于血浆,A项正确;分析题意可知,时间总和是指连续阈下刺激突触前神经元同一位点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电位叠加的现象,结合图2可知,实验一和实验二神经元A连续受刺激的时间间隔不同,所引起的膜电位变化幅度也有差异,故实验结果表明时间总和与刺激时突触后膜上的电位有关,B项正确;空间总和是指同时阈下刺激不同神经元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电位叠加的现象,实验二中是神经元A连续受刺激,实验三
中是单次刺激神经元B及同时刺激神经元A和B,分别呈现的是时间总和与空间总和现象,C项正确;据实验三分析可知,单独刺激神经元B,能引起膜电位变化,同时刺激神经元A和神经元B时,膜电位变化更大,说明神经元A和神经元B释放的均为兴奋性神经递质,而实验四中同时刺激神经元A和神经元C,膜电位不变,说明神经元C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D项错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