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中学历史教学能手微课)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近代社会的发展与终结》第19和20课之《第一次世界大战》(12张PPT)(微课课件+微课教学设计+微课视频)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东莞市中学历史教学能手微课)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近代社会的发展与终结》第19和20课之《第一次世界大战》(12张PPT)(微课课件+微课教学设计+微课视频)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7-05 15:36:36

文档简介

东莞市中学历史教学能手微课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姓名
微课名称
第一次世界大战
知识点来源
□学科:历史 □年级:九年级 上册 □教材版本: 北师大版
□所属章节:第三单元第19和20课
录制工具和方法
屏幕录像专家 共享版 V2011和PPT讲解、展示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微课教学以一战的概念教学为中心,主要围绕战争的背景、进程和影响展开。在战争的背景方面,分别围绕殖民地的争夺,战前军国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和军事结盟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在战争的进程方面,简介了战争的导火线和主要战线,并通过精选凡尔登战役的历史细节,体验战争的残酷性。在战争影响方面,简介一战对战后国际格局变化等影响。
最后通过两则故事,感悟战争,帮助学生树立热爱和平的观念并尝试学习历史事物的评价方法。
教学设计
内 容
教学目的
1 通过分析一战的背景、简单介绍一战的进程和影响,使学生比较客观和全面地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基本史实;
2 通过精选历史细节,感受战争的残酷性和体验战争中人性,进而感悟珍惜和平和爱好和平的重要性,并真正认识求和平、促发展关系到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3 通过学习对一战的评价,尝试学习历史事物的评价方法,并关注历史事物评价中的价值性评价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一战的背景;精选史料引导学生体会战争的残酷性和进一步引发学生对战争中人性和反战的思考。
教学的难点:如何通过精选史料引导学生对战争进行反思,客观和深入地评价一战,学习历史事物的评价方法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对于欧洲人来说,1918年的11月11日,是一个永远铭刻在纪念碑上的数字,96年前的那一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在硝烟中放下了刺刀,在谈判桌上停止了杀戮。 全世界的民族几乎都卷入到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每个家庭都把最优秀最健壮的孩子送上前线,没有归期,有的只是冰冷的死亡通知书,和女人无望的眼泪。
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我们来了解和认识第这场战争,兴许能加深人类对爱好和平与珍惜和平的理解。
设计意图: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日这个特殊日子把学生的思绪拉回当时的历史情景,并结合今年是一战爆发100周年的特殊意义,让学生明白本微课的内容围绕第一次世界大战展开教学,并由此起到凝神和激趣的作用。
二 新课的讲授:
(一)介绍一战的导火线:
1914年6月28日,在欧洲,发生了震惊世界的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访问萨拉热窝时,被塞尔维亚爱国青年抵抗者普林西普开枪打死。两颗愤怒的子弹引发了一场世界大战。事情发生后,短短十天内,欧洲列们先后宣战,世界大战爆发,“一战”的爆发是否仅仅源于偶然发生的萨拉热窝事件?渴望战争已久的列强们想通过战争得到什么呢,我们接下来探讨一下战争发生的根源。
设计意图:简介一战的导火线和大战爆发的情况,以萨拉热窝事件的偶然性和大战爆发的迅速性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为探讨大战爆发的根源做好准备。
(二)大战:根源篇
1 战争的根本原因:对殖民地的争夺。
请大家仔细阅读下面的材料(课件展示材料),我们可以看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后起的美国和德国经济实力赶超了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而在二十世纪初,英国占有了最大份额的殖民地,德国则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从材料中我们中我们得知 “一战”前列强们在殖民地方面展开了激烈竞争?在竞争的背后,形成了三对基本的矛盾:德法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英国和德国的矛盾是中心,他们都在争夺成为世界殖民地的霸主。
2 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影响加速了战争的到来。
再来看看欧洲民众对战争的反应,
丘吉尔曾这样描述民意——“空气中有股奇怪的味道。各国对物质繁荣还不满足,热衷于内部和外部争吵……我们几乎可以确定,世界想吃点苦头。显然各地的男人们都渴望冒险。”
当时的德国人对战争非常狂热,坐上西行列车的德国士兵写到:“去巴黎短途旅行”,“一刺刀挑死一个法国人”,而法国人则把这次战争当成是德国复仇的一次大好机会。
可见当时欧洲各国军国主义泛滥,民族主义猖獗,民众陷入了极端民族主义的战争狂热之中,这样的氛围加速了战争的到来。
3 缔约结盟的狂潮
为了在竞争中战胜对手,在19世纪末,列强们掀起了一股缔约结盟的狂潮,分别形成了:“三国同盟”和 “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的成员是: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三国协约的成员是英国、法国和俄国。此后,各国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局部地区的冲突不断,当时欧洲南部的巴尔干半岛成为帝国主义矛盾的焦点,战争一触即发的“火药桶”,而17岁的普林西普开了几枪就点燃了这只“火药桶”。
设计意图: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只是介绍了战前欧洲列强缔约结盟和对巴尔干的争夺情况作为大战爆发的背景,并没有比较深入得探讨大战发生的根源。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设计中本人作出了以下三个处理:第一:选择简单易读的史料让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结论:战争是因为列强们争夺殖民地引发的,只有充分认识这一点,才能进一步理解这场大战是非正义的掠夺战争这一性质;第二:增加历史细节了解战前欧洲民众对战争的态度,突出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加速了战争的到来,为最后反思战争,警惕今天这些思潮的危害作好铺垫;最后,简介战前结盟的情况,让学生明白列强们已经做好了战争的准备,战争一触即发。
(三)大战:进程篇
一战从1914年开始,1918年结束,历时四年,卷入的国家多达33个,主要战场在欧洲,有三条战线西线(在这里英法军队和德国对抗)、东线(在这里俄国与德国和奥匈帝国对抗)和南线(巴尔干战场: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开展),最后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设计意图:对于一战的进程,作了简单的处理,一是为后面体会战争的残酷和展开对战争的思考和感悟争取时间;二是战争的进程都是一些史实性的东西,学生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进一步进行自主学习。
(四) 大战:残酷篇
作为一场世界大战,一战的广度和深度大大增加,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空前增强。就拿凡尔登战役而言,这场号称为“绞肉机”的战役,使德法双方在战争中共伤亡70多万人。(课件展示图片和文字材料)请大家观察上面的一组图片,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极其残酷,而下面的文字描述揭露了狂热的战争背后,带来了极大的生灵涂炭,难怪当时人们要用“地狱、屠宰场和绞肉机”这样的字眼来描绘这个残酷的战场。
设计意图:精选历史细节开展史料教学,感受战争的残酷性。在历史细节的选择方面,一是选取了一组关于凡尔登战役的战场图片,让学生能直观形象地感受战场的异常残酷;二是选取一段描绘战场的文字史料,这段文字对人物情感描写细腻,对战场描绘生动,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以另一种方式让学生体验战场的残酷。最后,用一句话来进行总结,战场残酷的印象就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五) 大战:影响篇
历时四年的世界大战,不仅给世界各国带来深重的灾难,也给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简单了解一下:
第一:一 战后世界格局的巨大变化:欧洲的荣光不在,开始衰落,经济损失严重,几乎失去了一代最有才华的青年,影响了欧洲长远的发展;与之相比较的是美国,苏联的崛起和日本的发展;
第二:社会生活的变化:妇女地位的提高,战争导致男性劳动力的大量损耗,妇女从家庭进入社会和经济生活,地位得到不断的提高;
第三:战后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情绪高涨,如每年的11月11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停战日,这一天人们纷纷戴上小红花,凭吊在战争中伤亡的将士;
第四:战争与科技的进步:战争虽然催生了很多杀伤力强大的武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科技进步。
设计意图:从四个方面简单介绍一战的影响,让学生对一战的影响有个初步的认识,为了降低理解的难度和增加讲解的趣味性,讲解的过程中增加了一些数据史料和直观的图片。
(六)大战:思考篇
残酷的世界大战带给我们什么思考,我们先来听听两个故事:
1 请大家观察左边的照片,这个故事发生在德国的战俘营里,照片上一位法国战服被绑在一根立柱长,一位德国士兵身体微微前倾,正神情专注地给法国战俘喂水,从这张照片我们可以感受到,即使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下,心地善良的士兵留下了如此温馨的画面,也让人万分感叹。
2 第二个故事是“圣诞节停战事件”:战争爆发后的第一个圣诞节期间,一千多公里的西部战线突然神秘停火,而双方指挥都未曾下达过停火命令!英国和德国士兵先后走出阵地,双方直奔阵地间的“无人地带”,先是互祝“圣诞快乐”,然后拉手指头发誓在第二天绝不
相互开枪。真实地发生在一战之中的“圣诞节停战事件”说明了什么?战场上的士兵们是多么地不想打仗,从心底里渴望和平。
故事背后让我们明白了人性本善,面对异常残酷的战争,人们是多么渴望和平。
时过境迁,一战已经远离我们一个世纪了,借助对战争的了解和思考,我们比较客观地认识了这场战争,还原了历史真相,它是欧洲列强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结果,是一场非正义的掠夺战争。另一方面,从价值判断而言,战争是对人类生命的极大践踏,对人类的发展弊端远远大于利益,因此,我们说它是一场空前的灾难。在这里,我们可以关注一下历史事物的评价问题,对于历史事物的评价,我们一般可以从客观性评价和价值性评价两个层面进行。客观性评价的目的是对历史真相的追求,而价值评价的中心是对人类生存权的尊重,其次是对人类发展权的充分关注。
和平与发展是21世纪的主流,生活在今天我们,要想真正的享有和平,就要反对战争,要时刻警惕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思潮泛滥,以实际行动来维护和平。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要为突破教学难点服务。
对于战争的反思,要解决的问题是:一 对于战争,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些什么,往哪个角度思考;二 选择那些史料达成引导学生思考的目标;三 如何围绕史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本人认为,只有对战争认识越深,才能越渴望和平,我们在教学中如果仅仅让学生感受战场的残酷性是不足够的,因此在对战争的反思这一环节的设计中,加入了关于人性本善和战场中人们对和平渴望的历史细节,试图让学生能真正有所感触,树立热爱和平与珍惜和平的观念。
对于一战的评价问题,主要是围绕客观性评价和价值性评价两个角度进行,学生通过对大战根源的了解、大战残酷性的体会和对大战的反思,是比较容易从这两个角度得出一定深度的认识。为了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历史事物的评价方法,在课件中展示了评价的角度和中心,有利于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
教学反思
本次微课教学的主题是历史概念教学和细节教学,要求录制的时间不能超过十分钟,这三大要求对于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从开始设计、写作脚本到反复录制,经历了重重困惑和煎熬,回顾这段历程,虽有点痛苦,但是感觉自己在教学磨练中不断成长起来。
首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对历史学科的学科性质,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和核心目标有了新的理解,对如何围绕历史概念的基本要素展开概念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对怎样选择和运用历史细节有了新的进步;
其次,对于本课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有所突破,因为在战争的思考篇中恰当地选取和运用了历史细节,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共鸣,让学生自我产生爱好和平和珍惜和平的情感,比较过去只是把教师自己的情感灌注给学生来说是一个进步;
最后,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评价问题,结合评价的方法展开教学,既让学生弄懂评价的问题,又向学生展示了历史学习的方法
微课作为网络时代一种新颖的授课方式,具有一定的媒体性质,在可听和可视方面还要不断地追求进步,另外,还要不断加强教学语言艺术的修养。
课件12张PPT。第一次世界大战 对于欧洲人来说,1918年的11月11日,是一个永远铭刻在纪念碑上的数字,96年前的那一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在硝烟中放下了刺刀,在谈判桌上停止了杀戮。 全世界的民族几乎都卷入到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每个家庭都把最优秀最健壮的孩子送上前线,没有归期,有的只是冰冷的死亡通知书,和女人无望的眼泪。 1918年11月11日 斐迪南夫妇双双饮弹身亡 普林西普两颗愤怒的子弹引发了一场世界大战! “一战”的爆发是否仅仅源于偶然发生的萨拉热窝事件?各大国参战时间表(1914年)
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7月30日,俄国宣布支持塞尔维亚,下令总动员。
8月1日,法国实行总动员。
8月1日,德国对俄国宣战。
8月3日,德国对法国宣战。
8月4日,英国宣布英德处于战争状态。
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 从1870年到1913年,美国的工业生产由原来的第二位升至第一位,德国由原来的第三位升至第二位,英国则由原来的第一位降至第三位。……英国占有了最大份额的殖民地,德国则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帝国主义列强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寻找同盟者。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反映了“一战”前列强在什么方面展开了激烈竞争?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基本矛盾:
德法矛盾:源于普法战争
俄奥矛盾: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
英德矛盾:对世界殖民地霸主的争夺
殖民地大战:根源篇
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影响
丘吉尔曾这样描述民意:
“空气中有股奇怪的味道。
各国对物质繁荣还不满足,
热衷于内部和外部争吵……
我们几乎可以确定,世界想
吃点苦头。显然各地的男人
们都渴望冒险。”大战:根源篇
缔约结盟的狂潮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三国同盟:
德国、意大利和奥匈帝国
三国协约:
英国、法国和俄国一战:1914—1918年
主要战场:欧洲
主要战线:西线
主要战役:
马恩河会战
凡尔登战役
索姆河战役
日德兰海战
结果:同盟国败
协约国胜大战:进程篇大战:残酷篇“凡尔登绞肉机” 一名幸存的中士写道,“炮弹把道路炸得千疮百孔,把树枝削得大片横飞……倒在苹果树下的那一个,整个面孔已被削掉,头部血肉模糊。……鼓声咚咚,愈擂愈急。‘冲啊!’士兵们齐声呐喊着:‘冲啊!’这是个惊心动魄的时刻。我的头皮象触了电似的,头发根根直竖。……士兵们呼喊着——如痴似狂!”
——引自巴巴拉·W.塔奇曼《八月炮火》 “地狱、屠宰场、绞肉机”一 战后世界格局的巨大变化:欧洲的荣光不在,
美国、苏联的崛起和日本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妇女地位的提高;战后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情绪高涨;战争与科技的进步。欧洲开始衰落:
1经济损失超过3000亿美元,失去大量的
海外市场;
2西欧欠美国债务100亿美元;
3 西欧各国几乎失去了一代最有才华的
青年。一战之果大战:影响篇大战:思考篇 “圣诞节停战事件”
战争爆发后的第一个圣诞节期间,
一千多公里的西部战线突然神秘
停火,而双方指挥都未曾下达过
停火命令!英国和德国士兵先后
走出阵地,双方直奔阵地间的“无
人地带”,先是互祝“圣诞快乐”,
然后拉手指头发誓在第二天绝不
相互开枪。 ———《大战中的小和平》 德国士兵
给法国战俘喂水不想打仗,
心底渴望和平人性本善,对和平的渴望大战:思考篇客观真相:价值判断: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人类的灾难 谢谢您的收看,
欢迎您提出宝贵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