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数智作业6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课时数智作业6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7 16:16:39

文档简介

课时数智作业(六)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建议用时:40分钟,总分:76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4·湖南长沙模拟)有学者认为,7世纪以来,中国政制的演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士人不断地进入政府,二是文化深深地融入政治。两者共存于国家权力之中,使国家权力逐渐成为一种与文化合一的权力。这一演进主要是基于(  )
A.君士共治天下局面的形成
B.科举制度的创立和不断发展
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D.崇文抑武治国思想得以落实
2.(2024·山东德州三模)下面为唐代吏部尚书出身阶层占比示意图。这反映出当时(  )
A.士族阶层影响仍在  B.地方势力有所膨胀
C.官员选拔方式改变 D.中枢权力机构异化
3.(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二模)唐代的科举考试分为“解试”与“省试”两级。解试由州郡政府主持,当地士子自由报考,凡考试通过的士子,便可取得“解额”,然后凭此参加尚书省举行的省试,省试若及第,即具备了授官的资质。这(  )
A.有利于激发社会的向学之风
B.继承了任人唯贤的政治传统
C.杜绝了科场舞弊现象的发生
D.体现了德才兼备的用人思想
4.(2024·广西南宁二模)如表所示是唐朝中期科举考试的有关史实。由此可见,当时的科举(  )
时期 史实
玄宗时期 要求考生将自己平日所作诗文呈交给主考官,以供评阅试卷时核实并知其短长
肃宗时期 允许考生将《五经》、历代史书等带入考场寻检
A.不看重应试者家世 B.主要考查诗赋文章
C.考试形式较为灵活 D.考试程序成熟严密
5.(2024·重庆三模)唐朝科举考生在“省试及第”后,须参加吏部的考核,合格后才能授官。考核的项目是“身(体貌丰伟)、言(言词辩正)、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这一举措(  )
A.实现了公正选拔人才 B.有利于提升员官素质
C.扩大了人才选拔范围 D.掀起了民众健身热潮
6.(2023·广东广州模拟)下表是唐代部分年份科举考试内容变化情况。这反映了(  )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 明经科考试加试《老子》策两条,进士加试帖三条
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 玄宗御注《老子》成;每年贡举人量减《尚书》《论语》两条策,加《老子》策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 “令习《老子》《庄子》”等,“每年准明经例考试”
唐大历十一年(776年) 将从明经派生出来的道举和进士、明经并列
A.道家思想影响扩大
B.科举考试形式不断完善
C.儒道文化融合明显
D.宗教与政治已紧密结合
7.(2024·安徽淮南二模)有学者认为:“中书门下成为超然于三省之上的最高决策兼行政机关,使职(即中央派遣的官员)和使职化的六部寺监成为政务执行的主体,唐代政务裁决的中心转移到了中书门下,国家最高权力的行使不再通过三省分工制衡的机制,而是以中书门下为核心形成了新的运作机制。”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出唐代(  )
A.国家政治体制发生嬗变
B.君主集权进一步加强
C.中书门下掌握了决策权
D.三权分立原则的完善
8.(2024·广东广州一模)唐代初期,政务事项原则上都要先向尚书省申报,再以尚书省的名义奏报皇帝。唐高宗和武则天之后,却逐渐形成了“事无大小,皆悉闻奏”的局面,比如有太学生直接向武则天告假回家,还得到了武则天应允。这一变化可以说明(  )
A.监察制度日趋完善
B.官僚机构对皇权的限制愈加艰难
C.行政效率不断降低
D.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逐步加强
9.(2024·安徽安庆二模)唐玄宗时,正谏大夫房融之子房琯以“素有宰相望”拜相,唐肃宗时以其“素有重名”,深得倚重。后来房琯经常称病,不肯上朝,常与人谈论佛道虚无之事,受到舆论的非议,终被贬为太子少师。材料表明唐朝(  )
A.科举成为主要选官途径
B.社会舆论影响宰相选任
C.恩荫制度依旧广泛盛行
D.佛道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10.(2023·重庆南开中学质检)唐玄宗时期“始选朝官有词艺学识者,入居翰林,供奉敕旨”,“将陆坚、张九龄等召入禁中,谓之翰林待诏。王者尊极,一日万机,四方进奏,中外表疏批答,或诏从中出”;唐德宗时期,陆贽任翰林学士,被时人称之为“内相”。这反映唐朝中后期(  )
A.中书省权力遭到削弱
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C.翰林学士已取代丞相
D.三省制度渐趋成熟
11.(2024·江苏高中共同体联考)下表史料最有可能围绕哪一主题进行选取(  )
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年),“西川税科,旧有青苗,如茄子、姜芋之类,每亩或至七八百文” [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488《邦计部·赋税第二》
“泸州所管五县……地接巴黔,作业多仰于茗茶,务本不同于秀麦” [唐]李商隐《为京兆公乞留泸州刺史洗宗礼状》
“少壮彼何人,种花荒苑外;不知力田苦,却笑耕耘辈。当春卖春色,来往经几代。长安甲第多,处处花堪爱。良金不惜费,竞取园中最。” [唐]司马扎(唐宣宗时期诗人)《卖花者》
A.“贞观之治”时人民生活富足
B.唐宋时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C.两税法实施活跃农村经济
D.唐朝时农业耕作技术提高
12.(2024·江西九江三模)按《唐律·户婚律》规定,买卖口分田、永业田,卖者最多杖一百,买者最多徒一年。唐玄宗屡次下诏不许买卖、典贴口分田、永业田,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的诏书中将受徒的刑罚加重为二年。对此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B.盛唐时期经济繁荣
C.唐律注重礼法结合 D.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13.(2024·江西九江二模)唐代两税法规定“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无定所的商人也要交税;还规定交纳两税后“其租庸杂徭悉省”,纳税项目减少,省去原来“旬输月送”的麻烦和税吏催缴的痛苦。这些规定(  )
A.兼顾了公平与效率
B.得到土地所有者的认同
C.增加赋税征收成本
D.加重了基层治理的负担
14.(2024·辽宁沈阳二模)两税法建立起“划分收支,分级管理”的国家财政管理体制,同时严行禁止税外“科配”。然而,中央在采用“以支定收”的方法确定两税地方留额时,未能涵盖地方政府的基本财政支出项目,导致直到唐末,地方官员在两税外的“科配”仍禁而不止。据此可知,导致两税外“科配”的主要原因是(  )
A.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匹配
B.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需要
C.唐朝末期政治腐败日益严重
D.两税法增加了民众的负担
15.(2024·江苏南通一模)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农民归附政府户籍的数量激增,户口总数比肃宗乾元三年(760年)增长近一倍。更多的小农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开始兼营手工业和商业,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弃农经商,或靠佣工维持生计。这些现象反映了(  )
A.社会成员的身份趋于平等
B.赋税征收不再以人丁为主
C.以庸代役促进农业商品化
D.户籍制度的作用大为削弱
16.(2024·吉林长春一模)下面为唐中后期主要纳税物品折钱数量变化表(单位:文)。据此可知(  )
贞元元年 (785年) 贞元八年 (792年) 贞元九年 (793年) 长庆四年 (824年)
米(1斗) 200 70—80 40—70 50
绢(1匹) 4 000 1 500—1 600 800—900 800
注:数据为当年各地多数地区大致数值
A.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B.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C.货币税已获得普及 D.土地兼并日趋严重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共28分。
17.(2024·江苏扬州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ù)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资治通鉴》卷226
材料二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陆贽《翰苑集》卷22
《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
——《白居易集》卷2《重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税法实行的背景和内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时人关于两税法施行的观点。(6分)
18.(2024·辽宁锦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隋唐是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时期,隋文帝继位后,在人才选举方面废除了九品中正制,设立分科拔举人才,进士这一名称,作为一个考试取士科目则始于隋炀帝,由于狭义的科举是指进士科举,因此,进士科的创设成为科举制起始的标志。唐太宗时,科举考试的内容日渐丰富,进士和明经作为主要的选士科目,在贞观年间得以确立。武则天时期,共取进士454人,人数明显增加,在702年还敕令“宜教武艺,每年准明经、进士贡举例送”,自此武举开始实行。唐玄宗在位期间,人们高度重视科名。因此,科举事务的重要性与考功员外郎职位较轻的矛盾日益突出,唐玄宗决定由礼部掌管科举,这是唐玄宗对科举制进行的影响最为深远的改革。
——摘编自刘海峰、李兵《中国科举史》
材料二 隋及唐前期继续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均田制下实行的赋役制度称为租庸调制,租庸调以丁为单位征税,每年租二石,调绢两丈及绵三两(或折纳布、麻),服正役20日,可按每日折三尺纳绢替代,是为庸,庸的作用是替代正役,纳庸即不服正役,服正役不纳庸,如在20日以外加派正役,加15日免调,30日租调俱免,算上加派,总计不能超过50日,这方面的规定保证了农民的基本生产时间,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发展。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科举制在隋唐时期形成和完善的过程。(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租庸调制的积极作用。(4分)
4/7课时数智作业(六)
1.B [根据材料“7世纪以来”可知为隋唐及其后的时期,材料表明中国政制演进体现在两个方面,士人进入政府和文化融入政治,两者共存于国家权力之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位的垄断,有利于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使士人不断进入政府,同时科举取士考查官员的文化素养,也使文化融入政治之中,故选B项。]
2.A [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唐代吏部尚书出身郡姓的占大多数,而中国历史上郡姓与当地郡望有密切关系,这反映了当时一些有名望的豪门士族对国家的选官依然存在较大影响,故选A项。]
3.A [材料主旨是科举分级考试使得学子为了考取更高功名而努力读书,有利于激发社会的向学之风,A项正确;根据材料“省试若及第,即具备了授官的资质”可知,唐朝的科举制度没有强调对考生“贤”“德”的考核,排除B、D两项;C项中“杜绝”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4.C 5.B 6.A
7.B [唐初,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衡,三省长官在设于门下省的政事堂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唐中宗即位后,移政事堂于中书省。唐玄宗时政事堂改称为中书门下。而使职因为有皇帝的特别授权,在处理具体事务的过程中可跨越尚书六部,直接向皇帝或宰相负责,这一变化体现了君主集权的加强,B项正确。]
8.B [根据材料可知,相比于唐代初期,唐高宗、武则天时期,“事无大小,皆悉闻奏”,即事无大小都向皇帝汇报,说明皇权受到尚书省等官僚机构限制越来越小,故选B项;“监察制度”概念混淆,监察制度是监察百官的,与题旨不符,排除A项;“行政效率不断降低”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D项。]
9.B 10.A 11.C
12.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比于《唐律·户婚律》对买卖口分田、永业田的惩处,唐玄宗多次下诏“不许买卖、典贴口分田、永业田”,将“受徒的刑罚加重为二年”,从侧面证明了唐玄宗时期,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故选A项;“经济繁荣”不符合题意,与材料提及政府打压土地兼并相悖,排除B项;“礼法结合”不符合题意,与材料仅提及“法”相悖,排除C项;“君主专制”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
13.A [依据材料可知,两税法规定包括商人在内所有人都要交税,体现了公平,纳税项目和征收成本减少体现了效率,A项正确;两税法以资产为标准征税,大地主不可能完全支持,排除B项;材料说明的是赋税征收成本减少,排除C项;材料认为两税法减轻了基层治理的负担,排除D项。]
14.A 15.B
16.B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唐中后期纳税物品的折钱数量越来越少,说明纳税人的赋税负担大大加重了,这会激起人民的不满情绪,促使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货币税的普及在明清时期,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土地兼并的具体情况,排除D项。]
17.(1)背景:玄宗后期起,租庸调制瓦解;苛捐杂税繁多,百姓负担沉重;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3分)
内容:量出制入(中央先预算开支,确定赋税总额,再向各地摊派征收);户无主客(主客户一律编入现居州县的户籍,缴纳赋税);人无丁中(收税时不看每家的人口数量,只是根据每家财产的多少确定征税的数目);行商三十税一;一年夏、秋两征。(5分)
(2)评价:陆贽、白居易都对两税法持批评态度,认为两税法存在不合理之处,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2分)看到了两税法在推行过程中的伤农问题,蕴含朴素的民本思想,其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2分)但二人的观点未能看到两税法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和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分)
18.(1)形成过程: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2分)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2分)完善过程: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2分)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2分)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2分)
(2)积极作用: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国家政权。(共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
1/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