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数智作业7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课时数智作业7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8.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7 16:16:39

文档简介

课时数智作业(七)
1.D [根据材料“儒道兼综”“具有思辨性质的概念范畴”可知,玄学体现了儒道融合的趋势,玄学还将道家的思辨思维引入儒学伦理中,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世间万物的深刻思考,推动了社会哲学的思辨化发展,故选D项;玄学以道家义理解释儒家经典,强调“虚无”“清谈”,不利于实学的发展,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未提及门阀政治,排除C项。]
2.D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思想文化多元发展。在这种背景下,“画以载道”向“画以寄兴”转变,体现了人们不再仅仅将绘画作为宣扬政教和伦理道德的工具,而是通过绘画来表达个人的情感、志趣和对生命的思考,反映出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D项正确;材料强调绘画功能的转变,而非市民审美风尚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主要说明绘画功能转变而非绘画理论的突破创新,排除B项;当时士人依旧受道德束缚,“摆脱了”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
3.B [根据材料可知,魏晋以来,佛道盛行冲击了儒学,儒学地位受到冲击,韩愈主张复兴儒学以维护封建秩序,材料即是这种思想的体现,B项正确;格物穷理是理学的主张,理学是宋代出现的,排除A项;韩愈旨在复兴儒学传统,维护封建秩序,C项不是根本目的,排除;D项不是其根本目的,与设问要求不符,排除。]
4.C 5.A 6.C 7.D
8.A [根据唐代典籍记载可知,统治者允许自由创办乡间私学并开展教学活动,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环境宽松,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官员选拔,与科举制度无关,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诗歌创作受到推崇,排除C项;材料主要表述的是唐代乡间私学的发展状况,并未体现私学注重规范幼童行为,排除D项。]
9.A [从材料中“燕乐”的来源可以看出隋唐音乐受少数民族和别国的影响,A项正确;题干体现的是少数民族和周边国家音乐对隋唐燕乐的影响,排除B、D两项;“唐朝的疆域十分辽阔”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
10.C [刘知几强调史学对国家、百姓的重要性,强调史学经世致用;杜佑编写的《通典》强调对国计民生有重要实用的内容,体现经世观念,故选C项。]
11.D 12.D
13.A [根据材料“右边的是东罗马使节”可知,唐朝的国际影响力较大,可以吸引外国使者前来,故选A项;图中只涉及了东北靺鞨族,不能用来证明民族关系的和谐稳定,排除B项;该图只是反映出唐朝的影响力,不能说明其疆域问题,排除C项;“开始”的说法材料无从体现,排除D项。]
14.B 15.A
16.B [材料反映出周昉的仕女画消费者由国内逐渐扩大到国外,艺术品消费需求队伍的扩大和远销促进了仕女画的迅速发展,导致从事此类画创作的画家也日益增多,体现出艺术消费反作用于艺术创作,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出“占据书画主流市场”,排除A项;C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材料不涉及文化交流与绘画创新的关系,排除D项。]
17.(1)原因:科学家的不断努力;经验的积累和认识的提升;数学理论和方法的突破;测量工具的改进;现实生产生活的需要;等等。(每点2分,满分不超过6分)
(2)意义:使圆周率精确度领先世界;推动中国古代数学不断发展;有利于精确历法和天文学发展;有利于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推动农业发展;弘扬了科学精神;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贡献。(每点2分,满分不超过6分)
18.(1)措施:重视培养学生提升语言文字水平和经书熟悉程度;将语言文字纳入官员选拔和考核中;规范使用语言文字;设立专门管理语言文字的机构和官员;培养翻译人才并向外传播汉文典籍。(6分)
(2)历史作用:推动国家教育和文化发展;有利于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有利于文化传承和传播;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东亚地区文明的发展。(6分)
2/2课时数智作业(七)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建议用时:40分钟,总分:72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4·河北邯郸一模)魏晋时期的玄学家在多方面论证了道家“自然”与儒家“名教”的一致,他们主张“儒道兼综”,孔子依然是最高“圣人”。玄学还提出或着重关注的有无、本末、动静、自然与名教等具有思辨性质的概念范畴。这表明魏晋(  )
A.士人阶层主张崇实尚学
B.儒家思想失去正统地位
C.门阀政治制约思想解放
D.玄学推动了哲学的发展
2.(2024·河北张家口模拟)魏晋时期“画以载道”逐渐向“画以寄兴”转变。绘画不再是政教的附庸,不再以伦理道德决定价值意义,具有了多向度的审美内涵和艺术性,能够与哲学思想和生命情调相互观照。绘画的这种转变反映了(  )
A.市民审美风尚的转变
B.绘画理论的突破创新
C.士人摆脱了道德束缚
D.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3.(2024·江西抚州二模)韩愈仿照禅宗衣钵传授之说创立儒家道统的思想,指出:“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据此判断,韩愈旨在(  )
A.抬高孟子地位,宣扬格物穷理
B.复兴儒学传统,维护封建秩序
C.应对佛道冲击,建构道统谱系
D.融合佛道思想,顺应三教合一
4.(2024·吉林长春一模)南朝文风讲究声律辞藻,颇为华丽;北朝文风质朴,宜于实用。北魏中期后,南方文学逐渐在北方传播。北齐、北周时,北方作家多以南方作家为楷模,出现了以南方文学为主流的现象。这一现象可用于说明南北朝时期(  )
A.南方统一北方趋势明显
B.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C.文化发展助推民族交融
D.经济重心南移基本完成
5.(2024·安徽合肥模拟)“飞天”是佛教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北魏以前,莫高窟早期飞天多为男性,且都是上半身赤裸,双手合十具有浓厚的印度色彩。北魏后期,飞天开始向女性化发展,五官均匀,身上的飘带数量多达四五条,营造出飞动升空的视觉效果。这表明(  )
A.时代变迁影响壁画艺术风格
B.各民族间的文化交融加速
C.外来文化决定飞天风格变化
D.北魏儒学受到巨大的冲击
6.(2024·福建漳州三模)魏晋时期,嵇康认为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哀乐(哀怒喜乐)是人们的精神被触动后产生的感情,反对现实中“礼乐刑政”并举的政治功能。这体现其(  )
A.强调音乐移风易俗的属性
B.追求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C.崇尚思想自由的生活态度
D.倡导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
7.(2024·辽宁鞍山模拟)东晋、南朝之际,本来作为人物背景的山水被重视起来,如时人王微善画,提倡“绿林扬风,白水激涧”的山水画风,提出“形者融灵,而动变者心也”,认为只有心物相印,才能“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画天地万物。据此可知,山水画的这一发展(  )
A.推动艺术审美与教化相结合
B.反映出民族交融推动绘画创新
C.体现出写意忘形的绘画理念
D.表达了文人对内心世界的追求
8.(2024·河北沧州二模)唐代部分典籍对乡间私学的记述(部分)。
记述 出处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许百姓任立私学,欲其寄州县受业者亦听 苏冕《会要》
予尝于平水市(浙江会稽县东一乡间草市)中,见村校诸童竞习诗,召而问之,皆对曰:“先生教我乐天(白居易)、微之(元稹)之诗。” 元稹《白氏长庆集序》
(唐朝窦易直)家贫,就业村学教授 赵璘《因话录》
上表可用于说明,当时(  )
A.社会文化环境宽松
B.科举选官制度渐趋完备
C.诗歌创作受到推崇
D.私学注重规范幼童行为
9.(2024·江西九江二模)燕乐是娱乐音乐,“燕乐”中的“燕”,有时候也可写成“宴乐”的“宴”。如表是隋唐时期的“燕乐”来源,此现象反映了(  )
时期 燕乐
隋文帝 时期 国伎 清商伎 高丽伎 天竺伎 安国伎 龟兹伎 文康伎
隋炀帝 时期 清乐 西凉 龟兹 天竺 康国 疏勒 安国
唐太宗 时期 清乐 西凉 龟兹 天竺 康国 疏勒 安国
A.音乐受不同文化影响
B.隋唐的文化影响了周边国家
C.唐朝的疆域十分辽阔
D.少数民族加强中原文化学习
10.(2024·福建三明三模)据下表可推知,唐代两位史学家在治史上的共同点是(  )
史学家 主要观点
刘知几 “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 ——《史通》
杜佑 “实采群言,征诸人事,将施有政。”——《通典》
A.秉笔直书    B.史书官修
C.经世观念 D.以经释史
11.(2024·重庆模拟)《女史箴图》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图中的女子们正对镜梳妆,仪态宛然,细节描绘精微。图中的文字是:“人咸知修其容,而莫知饰其性。性之不饰,或愆礼正。斧之藻之,克念作圣。”该作品(  )
A.反映儒学仍占统治地位
B.体现文人画的艺术风格
C.表现魏晋女性爱美风尚
D.彰显审美与教化相结合
12.(2024·安徽皖江名校联盟模拟)《齐民要术》记载:“七月七日取水作之。大率……一斗,勿扬簸;水三斗;粟米熟饭三斗,摊令冷……先下麦,次下水,次下饭,直置勿搅之。以绵幕瓮口,拔刀横瓮上。一七日,旦,著井花水一碗。三七日,旦,又著一碗,便熟。常置一瓠瓢于瓮,以挹酢。”上述材料信息主要反映(  )
A.《齐民要术》主要是手工艺著作
B.经济作物种植普遍推广
C.南北经济广泛交流和巨大发展
D.古代农学的实用性特点
13.(2024·河南TOP二十名校调研)唐章怀太子李贤墓墓道两壁上绘有一幅以六人组成的“客使图”(如图)。位于左边的三人为唐代鸿胪寺文职官员;位于右边的是东罗马使节和东北靺鞨族的使者。该图可用于说明当时(  )
A.大唐文明的影响力强大
B.民族关系和谐稳定
C.中原王朝疆域空前扩大
D.朝贡贸易开始兴起
14.(2024·辽宁鞍山联考)有学者认为,唐代文化呈现出贵族化的特质,蕴含着一些较为深奥烦琐、理论色彩浓厚的思想。而宋代时期的新禅宗、理学以及新道教,都代表着中国平民文化的新发展,并取代了唐代贵族文化的位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儒学完成了哲学化和思辨化
B.文化转型深受政治经济发展影响
C.市民文学成为主流文学形式
D.宋代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
15.(2024·湖南郴州模拟)唐代诗人李白在《大鹏赋》中,塑造了一个“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的大鹏形象,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抱负。即使是挫折失意,诗人仍不忘“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折射出当时(  )
A.士人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B.主流文学体裁的变化
C.儒家伦理教化的作用凸显
D.诗歌创作内容的革新
16.(2024·河北秦皇岛二模)唐代周昉的仕女画“衣裳劲简,彩色柔丽,菩萨端严,妙创水月之体”,《唐朝名画录》就有关于其销售的记载:“新罗国有人于江淮以善价收市数十卷,持往彼国……皆神品也。”此后此类画创作日增,其所擅长的“水月之体”成为长期流传的一种佛像标准。这反映出唐代(  )
A.宗教题材占据书画主流市场
B.艺术消费与艺术创作密切相关
C.绘画彰显了穷理尽性的特征
D.多种文化交流推动了绘画创新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2分,共24分。
17.(2024·辽宁沈阳三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 我国对圆周率的推算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成书的《周髀算经》。书中提出了“周三径一”的说法,即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这是人们在对田亩的测量中发展的经验性认识。圆周率的准确计算对把握天体的运行规律从而精确历法有决定性作用,但“周三径一”逐渐不能满足精确历法的需求。西汉学者刘歆打造了更为精准的圆周率测量工具——律嘉量斛。他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3.1547,世称歆率。东汉数学家张衡从圆与它的外切正方形关系入手计算圆周率。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对圆周率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创造出了割圆术。在他为《九章算术》所作的注中提道:“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割圆术体现了一种极限思维,为圆周率的计算建立了相关理论和算法。480年,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了小数点后7位,往后近千年都无人超越。
——摘编自孙越等《圆周率计算
——中国古代数学发展史上的明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圆周率计算不断精确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圆周率研究的意义。(6分)
18.(2024·河北邯郸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学书,日纸一幅,间习时务策,读《国语》《说文》《字林》《三苍》《尔雅》。……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
——摘编自《新唐书》
材料二 集贤院学士掌刊缉古今之经籍……凡承旨撰集文章,校理经籍,月终则进课于内,岁终则考最于外。……秘书监之职,掌邦国经籍图书之事。……校书郎,正字掌雠校典籍,刊正文字,皆辨其纰缪……中书省翻书译语十人,鸿胪寺译语并计二十人。
——摘编自《唐六典》
材料三 垂拱二年二月十四日,新罗王金政明,遣使请《礼记》一部……令所司写吉凶要礼……采其词涉规诫者,勒成五十卷,赐之……二十六年六月二十七日,渤海遣使求写《唐礼》及《三国志》《晋书》《三十六国春秋》,许之。
——摘编自《唐会要》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语言文字治理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语言文字治理措施的历史作用。(6分)
6/7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