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数智作业(八)
1.A [由材料“武臣莫尊于三衙”“见执政必横梃庭趋”“则不足以相制云耳”可知北宋初期,武将中最尊贵的就是三衙中的官员,但是三衙中的武臣在见到文臣时必须礼让,反映出宋代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故选A项;材料并未提及宋朝分化相权的举措,排除B项;“见执政必横梃庭趋”强调武臣见到文臣时的礼让,并未涉及分化事权,排除C项;从三衙官员必须礼让文官可知武将并未专权,排除D项。]
2.C [根据材料“北宋原配皇后将门出身比率为88.9%,武将出身的驸马占总数比例为66.07%。整个北宋时期,高级将领的升迁几乎都由其家族的势力大小决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对武将防范之心颇重,朝廷为了使武将不再拥兵自重,许以他们高官厚禄,甚至与其长期联姻,但不赋予实际权力,以达控制之目的,但武将的家族延续会导致基层军官和士兵升迁无望,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会受到削弱,C项正确;宋朝崇文抑武,皇室与武将联姻,只是提高了其社会名望,并未提升其政治地位,排除A项;武将并没有实际权力,并不会增加藩镇割据的风险,排除B项;和皇室联姻的武将毕竟是少数群体,其社会地位上升并不能加剧社会的阶级分化,排除D项。]
3.C [结合材料中“凡有人进利害文字皆投置其中,满则焚之”“为人糊涂”“体黄老而行化,用致乎无为”等信息可知,北宋初期,政治上强调无为的黄老之学,容易滋生政治上的保守,使官员因循守旧,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武官信息,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主体是官员,排除B项;三教合流出现是在隋唐时期,排除D项。]
4.C 5.D 6.C 7.D
8.A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王安石为了实现宋王朝的富国强兵,掀起了王安石变法。他改革科举制度,重新注释《诗》《书》《周礼》等,并使其成为太学和州县学校的教材,是为了给变法培养人才,从而扩大变法的社会基础,A项正确;王安石的目的是培养变法人才,扩大变法基础,而不是禁锢士人思想和重构儒家的经学体系,排除B、C两项;材料与保护弱势群体无关,排除D项。]
9.A 10.C
11.A [根据材料“重视对儒学人才的吸纳和重用”可知,辽统治者重视对儒学人才的吸纳和重用,有利于儒学人才参与政治,从而推动契丹政权封建化进程,故选A项;辽朝统治者重用儒学人才的目的是维护其统治,而非消除契丹与汉族间的差异,排除B项;“确保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辽朝统治者对儒学人才的重视,不能说明因俗而治,排除D项。]
12.A [根据材料“愿后世生中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道宗对中原文化表示认同,故选A项;“消弭各民族间差异”不符合史实、逻辑,排除B项;“君权神授思想”不符合题意,材料提及的是文化认同,排除C项;“完成统一中国大业”不符合题意,与材料“愿后世生中国”相悖,排除D项。]
13.D 14.C 15.A
16.D [不论是辽的“佛”,还是金的“儒”都属于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原文化的一部分,因而从本质上讲,“辽以释废,金以儒亡”是在讨论中原文化对辽金灭亡的影响。由“辽以释废,金以儒亡”的论断可以窥见,元代官方极力贬低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原文化,对汉文化持抵触态度,从而埋下了元朝快速灭亡的伏笔,故选D项;“辽以释废,金以儒亡”是元代官方对汉文化的片面认识,贬低了汉文化,排除A项;“辽以释废,金以儒亡”是在讨论中原文化对辽金灭亡的影响,与佛儒两教的消极影响不等同,且“认清了”并没有充分证据,排除B项;根源,即事物产生的根本原因,往往要从自身找原因,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原文化属于辽金两代的外部因素,明显不是根源,排除C项。]
17.(1)甲:地方行政管理;乙:国家财政管理;丙:军事设置管理。(3分)
(2)结论: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
阐述:“能自安”指北宋在地方采取的措施,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有大不可安”指北宋把地方的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导致地方“积贫”“积弱”;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在边疆战事中处于不利地位。
在地方行政管理上,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官僚队伍也不断膨胀,财政负担沉重。
在国家财政管理上,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地方缺乏自主性和积极性,同时国家所有开支由三司负责,浪费巨大。
在军事设置管理上,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军队是通过招募组建的,多而不精,管理混乱,训练废弛,素质低下。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直线上升,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大半。
总之,这些措施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弊端,强化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但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北宋逐渐走向衰亡。(10分)
18.(1)制度:南、北面官制度;特点:因俗而治。(4分)
(2)意义:有利于辽朝的兴盛与发展;有利于契丹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辽朝文化的多民族特色发展;为解决民族问题和国家统一提供了借鉴。(6分)
1/3课时数智作业(八)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及辽夏金元的统治
(建议用时:40分钟,总分:71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4·河北沧州联考)南宋初某学者曾说:“祖宗时,武臣莫尊于三衙,见执政必横梃庭趋,肃揖而退,盖以为等威不如此,则不足以相制云耳。”这一现象反映了宋代( )
A.崇文抑武 B.分化相权
C.分化事权 D.武将专权
2.(原创题)北宋皇室与武将联姻频繁,据统计,北宋原配皇后将门出身比率为88.9%,武将出身的驸马占总数比例为66.07%。整个北宋时期,高级将领的升迁几乎都由其家族的势力大小决定,推动当时出现了很多武将世家。这种现象( )
A.提升了武将的政治地位
B.增加了藩镇割据的风险
C.削弱了军队的作战能力
D.加剧了社会的阶级分化
3.(2024·湖南长沙二模)北宋时期,赵普为太祖、太宗两朝宰相,于厅中坐屏后置二大瓮,凡有人进利害文字皆投置其中,满则焚之。太宗后期,任命有“为人糊涂”之称的吕端为相,制辞中明确勉励他“思尧舜以致君,无使其不及,体黄老而行化,用致乎无为”。这些做法( )
A.推动了崇文抑武的确立
B.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C.助长了因循守旧的风气
D.促进了三教合流出现
4.(2024·辽宁葫芦岛一模)“祖宗之时,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所以维持军政,万世不易之法。”宋太祖这一做法旨在( )
A.整顿军队加强地方军事力量
B.监察强化削弱宰相行政权力
C.分权设职防止武将权力膨胀
D.科举选官提高官员执政水平
5.(2024·湖南衡阳二模)宋朝实行官、职、差遣制度,官只表示官阶俸禄品级,并不执掌实权;职是加官虚衔,属名誉称号;只有差遣后才取得实权,负责具体事务。这一制度设计( )
A.有效提高了行政效率 B.防止了官吏擅权
C.适应文人治国的需要 D.加剧了政府财政危机
6.(2024·河北邯郸调研)辽朝中央官制有“北面”“南面”之分,北面官以契丹制度治理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用汉制治理汉人。在地方上,契丹等草原民族居住地实行部族制,按地域分成十部,设节度使管理;汉人和渤海人居住地设置州县。这一治理举措( )
A.强化了兵农合一的制度
B.拓展了农耕文明的范围
C.巩固了政权的社会基础
D.推动了羁縻政策的完善
7.(2024·广东佛山二模)宋神宗时期,中央政府关闭河北市场,导致徐州地区的几十个铁冶作坊开工不足,冶户们深感失业之忧。经苏轼上疏请求后,中央政府撤销禁令,“使铁得北行”,冶户们皆悦。这反映了( )
A.北宋地区间的经济依存关系普遍
B.北宋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宋辽政权存在政治上的互动关系
D.北宋面临较复杂的政治形势
8.(2024·湖南邵阳二模)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制度,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参照各家学说,重新注释了《诗》《书》《周礼》,通称《三经新义》,并成为太学和州县学校的教材、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王安石此举意在( )
A.扩大变法的社会基础
B.禁锢士人思想
C.重构儒家的经学体系
D.保护弱势群体
9.(2024·山东聊城一模)自中唐以后,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一旦占据广大中原农耕区或入主全国,便会立刻将都城迁至北京或将北京作为陪都。这种做法主要是基于,北京( )
A.具有独特优越的战略价值
B.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C.是南北漕运海运的集成端
D.是中原农耕文明的代表地
10.(2024·辽宁抚顺一模)宋金对峙期间,宋朝频繁地遣使入金。金朝扣留大量使团以逼迫这些文人名士为金朝政权服务。如南宋大臣宇文虚中在金为官十八年,金人李聿兴曾言:“本朝目今制度并依唐制,衣服、官制之类皆是宇文相公、蔡太学并本朝十数人相与评议”。据此可知( )
A.金朝遵循了因俗而治的原则
B.南宋对金朝实行政治渗透
C.金朝学习效仿宋朝政治制度
D.南宋与金朝经济往来密切
11.(2024·河南TOP二十名校调研)辽朝统治者很重视对儒学人才的吸纳和重用,如圣宗就曾“诏诸部所俘宋人有官吏儒生抱器能者,诸道军有勇健者,具以名闻”。此外,辽朝还通过兴办官学、开科取士等方式,培养和选拔儒学人才,涌现出一批“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儒士。这些做法( )
A.利于推动契丹政权封建化进程
B.旨在消除契丹与汉族间的差异
C.确保了辽朝统治的稳固
D.体现出因俗而治的统治政策
12.(2024·山西太原质检)据记载,辽道宗“以白金数百两,铸两佛像,铭其背曰:愿后世生中国”。这反映了辽道宗( )
A.文化认同观念得到加强
B.主张消弭各民族间差异
C.君权神授思想受到推崇
D.希冀完成统一中国大业
13.(2024·广东韶关二模)西夏出土文献发现了一批契约,一些同立契者的姓名前明确记载与借贷者是夫妻关系,其中有的夫妻显然是不同的民族。《宋史》记载,北宋政府禁止党项族和沿边的宋朝百姓结为婚姻。这反映出( )
A.西夏比北宋更进步 B.西夏不受儒学影响
C.北宋敌视西夏政府 D.政策影响民族交融
14.(2024·山西晋中二模)金人灭辽、北宋,号称是因为“契丹国主失道,民坠涂炭”“(宋)天厌其恶,民不聊生”,所以金以“吊民伐罪”的名义用兵,认为承天命、以有道伐无道是共主的职责。这表明( )
A.天命观念逐渐形成 B.百姓不满辽宋统治
C.华夏认同得到发展 D.金朝注重以德治国
15.(2024·广东梅州二模)“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淮东淮西,汉南汉北,州县错隶而淮汉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材料评述的这种古代地方行政制度设计( )
A.迎合了国家大一统的需要
B.折射出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C.说明官员选任制度的异变
D.表明政府加强对边疆管理
16.(2024·安徽“皖南八校”联考)“辽以释废,金以儒亡”是元代官方对于造成辽金灭亡文化原因的主流论断。这一论断( )
A.体现了对汉文化的正确反思
B.认清了佛儒两教的消极影响
C.指出了辽金两朝败亡的根源
D.埋下了元朝快速灭亡的伏笔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7题13分,第18题10分,共23分。
17.(2024·广东茂名二模)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某班围绕“北宋中央与地方关系”这一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四个研究小组分别展示如下材料:
组别 材料
甲组 宋代实行朝廷、府州、县三级政制,在朝廷与府、州间设“路”,作为行政监察区。“以天下之治寄于守令,守令之众朝廷不能尽知”
乙组 太祖周知其弊……始诏诸州支度经费外,凡金帛悉送阙下,毋或占留……宋聚兵京师,外州无留财,天下支用悉出三司,故其费浸多
丙组 宋初将各地军队中精壮者抽调朝廷成为禁军,禁军是北宋的正规军,被称为“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厢军作为地方军,虽间或出戍外地,但很少进行军事训练,主要从事工役或杂役,因而也称“役兵”
丁组 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北宋)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
(1)分别指出甲乙丙三组材料从什么方面进行研究?(3分)
(2)运用甲乙丙三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丁组的结论。(10分)
18.(2024·山西临汾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官生于职,职沿于事,而名加之。后世沿名,不究其实……初,太祖……为北、南二大王,谓北、南院。宰相、枢密、宣徽、林牙,下至郎君、护卫,皆分北、南,其寔所治皆北面之事,语辽官制者,不可不辨。凡辽官,北枢密视兵部,南枢密视吏部,北、南二王视户部,伊勒希巴视刑部,宣徽视工部,多啰伦穆腾视礼部,北、南府宰相总之。特哩衮治宗族,林牙修文告,裕悦坐而论议,以象公师……辽所以兴也。
(1)指出材料中辽朝推行的政治制度,分析出其主要特点。(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辽朝官制实施的意义。(6分)
5/6